刘备和孙权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是不是解决了借荆州的问题?

谁会嫌地盘多呢?只要有争端,那就解决不了问题。

瓜分荆州,可谓是刘备和孙权之间最大的难题。赤壁之战后,双方在荆州的势力大概是这样的:

刘备占有荆南四郡和半个江夏,也就是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半个江夏。

孙权占有南郡和另外半个江夏。

其实孙权的南郡来之不易,当时刘备实力弱小,压根打不下南郡,所以就把这个硬骨头留给了孙权。

孙权这边的大都督周瑜,围攻南郡长达一年多时间,甚至还为此中箭负伤。当然了刘备也把张飞借给周瑜用了一年时间,这才在合作之下,赶走了曹仁,打下了南郡。

那么问题的争端来了,南郡何去何从?刘备如果只有荆南四郡和半个江夏的话,完全撑不起他的场面。而孙权如果只占据南郡和半个江夏,也无法独自面对曹操集团。

为此双方在为自身考虑的前提下,出现了借荆州这事儿,其实借的不是整个荆州,而是南郡而已。

刘备是这么考虑的:南郡是北伐要塞,只有拿下这个地方,将来才有机会北伐曹操。况且南郡作为当时荆州最大的郡,如果不在自己手里,那他刘备也算不上荆州之主。

孙权是这么考虑的:南郡直面曹操,如果曹操大军南下,孙权就必须要独自面对曹操的进攻。与其单兵作战,倒不如和刘备合作,一起对抗曹操。只有把刘备扶正为荆州牧,才能联合起来抗曹。

于是乎,刘备就这么跟孙权借走了南郡,从而正式成为了荆州牧。这么一来刘备手里就有了荆州的五个半郡,而孙权打完了赤壁之战,却只有半个江夏,这买卖谁都知道不划算,为此这南郡是有归还期限的!双方商定,刘备拿下益州,就得归还南郡(刘璋不要面子的么)。

一、湘水之盟表面上的确解决了借南郡的问题。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的事业是越来越大,可谓是如日中天。孙权这边却六七年都没有任何发展,北伐被人打得叫苦连天,西进又没有任何指望。

所以孙权想起了当年刘备借南郡这事儿,便让鲁肃前去讨要南郡。既然拿下了益州,为啥还不还南郡呢?其实这只是说辞罢了,当初孙权担心自己独自对抗不了曹操,这才借了南郡。可现在他发现自己没有南郡的话,没办法发展了,这才来讨要南郡,毕竟北伐合肥的战绩惨不忍睹。

而刘备这边刚刚拿下益州,还没拿下汉中,这边并没有北伐出口,所以依旧需要南郡这个唯一的北伐出口。因此刘备表示:拿下了凉州,就归还南郡。

这事儿可把孙权给惹毛了,你要说实话大家还能做朋友,比如说你要在南郡北伐曹操,没这个地方不行啊!可是你偏偏用这种愚蠢的理由来搪塞孙权,这哪成呢?

于是乎暴脾气的孙权一言不合就让吕蒙出兵荆州,吕蒙轻而易举地就拿下了长沙、桂阳两个靠着自己的郡,唯独零陵死守不下。

关羽虎躯一震,孙权这家伙是不给我老关面子啊!于是乎关羽3万大军也蠢蠢欲动,要找吕蒙决战,而刘备立刻派遣5万大军来到荆州。

剑拔弩张之势已经形成,只要开打,那曹操非笑歪了嘴不可!就在这个时候,曹操征服了张鲁,拿下了汉中,这让刘备很尴尬啊。

是时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土,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蒙移书二郡,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而备自蜀亲至公安,遣羽争三郡。权时住陆口,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拒羽,而飞书召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三国志》

为了夺取汉中,刘备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跟孙权开战,所以湘水之盟就这么出现了。按照约定,湘江以东的长沙郡、桂阳郡归孙权所有,此外刘备把那半个江夏也给了孙权。而湘江以西的零陵郡、武陵郡归刘备,此外刘备正式拥有南郡的所有权。

二、为何孙权还要偷袭南郡呢?

按道理来说,湘水之盟,把荆州一分为二,大家都沾光了。孙权也彻底找回了面子,基本没动什么刀兵,就得到了两个半郡的地盘。

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於益阳。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三国志》

这在孙权的军事生涯中,可谓是璀璨辉煌的一笔了。可是孙权回家以后,跟大臣们聚在一起算了一笔账,发现自己还是吃亏了!

为啥?因为人永远都只会从自身利益来考虑问题。

孙权的角度:

他们认为,长沙、桂阳这两个郡实在是穷苦得很,压根就没办法跟南郡相比,而且是吕蒙自己打下来的,刘备等于是做了个顺水人情。此外那半个江夏,刘备拥有等于没有,说是送给孙权,其实不送的话,这地盘也在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内。

这么一来,孙权觉得自己没有拿回南郡,那真的亏大发了。可是大家已经按照约定瓜分地盘了,这可咋整呢?南郡的归属权已经归了刘备,从道义上来说,已经不存在借荆州或者借南郡这一说了。

刘备的角度:

可是从刘备的角度来说,当时大家就要火并了。真的打起来,孙权未必就是刘备的对手。毕竟孙权北伐战绩约等于臭狗屎,而刘备北伐汉中,能把曹操的全明星阵容击败。

所以刘备觉得,被夺走的长沙和桂阳,完全可以在战争中再次被抢回来,而且击败了孙权,说不定会有其他收获,甚至灭了他孙权都是有可能的。

而刘备之所以不这么做,是因为他更需要汉中,这才对孙权做出了让步。所以出让长沙、桂阳、半个江夏给孙权,以此换取南郡,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自己算是损失惨重。可惜为了北伐大业,这点损失必须要承受。

现在你知道为啥湘水之盟没有解决问题了吧?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亏了,有人得到了觉得拿得少了,有人失去了觉得亏大发了。人心本就如此。

总结:南郡在孙权手里,也没啥作用啊。

后来我们都知道,孙权趁着关羽北伐襄樊的时候,偷袭了南郡,杀掉了关羽。从而使得刘备集团彻底从荆州地盘上消失了。

这事儿直接造成了孙刘联盟的崩盘,曹丕躲在被窝里笑出了猪叫声。因为他觉得孙权就是头猪,不过更让曹丕笑的是,刘备居然也会蠢到讨伐孙权,看来这两位都是暴脾气上了头,谁也摁不住谁了。天佑曹魏,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事实证明,孙权就是三国搅屎棍,你拿下了南郡,不就有了两个北伐口子了吗?为啥不从南郡跟合肥同时北伐呢?孙权表示:拿下南郡,纯粹是为了出口恶气,没别的意思。

结果孙权把南郡防守得固若金汤,坚固到自己的人马都出不去的地步,从来没在这里发动过哪怕一次北伐。这事儿挺烦人了,估计诸葛亮没少骂过孙权:真是资源浪费啊!你小子不知道珍惜,我要是有了南郡,还犯得着整天爬山北伐吗?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刘备和孙权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是不是解决了借荆州的问题?

建安二十年发生的湘水之争,是孙刘联盟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个事件表明,孙刘两家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必须要兵戎相见了。这个事件虽然在双方内部主和派的努力下,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重结盟好而告一段落。但是,这个事件并没有彻底解决双方的争端,并被后来的荆州之战埋下了隐患。

一、湘水之争的经过。

建安十九年,刘备经过长期的征战,终于平定了益州。但是,刘备的这个行动让孙权十分不满。因为在赤壁之战后,孙权的东吴长期没有得到发展,反倒是刘备阵营的势力发展迅速,隐隐有超越东吴的势头。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东吴的牺牲之上的。

在赤壁之战后,东吴夺取了至关重要的江陵,控制了荆州的南郡。而刘备则转而南下,夺取了荆州在江南的四郡。在整个荆州中,曹操控制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孙权控制了江夏和南郡,刘备控制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刘备先是躲在东吴的身后发展实力,然后以控制的地区不足以供养部下,向孙权借得了南郡。这样,刘备就控制了荆州五个郡,成为赤壁之战后最大的赢家。

孙权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不断在淮南发动攻势,但是都没有得手。于是,孙权和周瑜把目光转向了益州。可是刘备得知消息后,对孙权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说什么刘璋是自己的宗族,自己不忍看到自己的宗族被灭。还说什么孙权一定要攻打益州,自己就要披发入山,不问世事。在刘备的反对下,再加上周瑜病逝,孙权放弃了攻打益州的企图。

谁知道一转眼,刘备却抢先攻下了益州。孙权在得知消息后,气得破口大骂,说刘备是猾虏,乃欺诈如此!于是认为自己受到了刘备欺骗的孙权,向刘备提出了索回荆州的要求。刘备回复说,等得到了凉州,再归还荆州。孙权认为刘备是空言推脱,于是派吕蒙出兵荆州,发动了湘水之争。

在鲁肃率领一万人马屯驻益阳抵抗关羽的掩护下,吕蒙率领两万人马迅速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闻讯迅速率领五万人马来到荆州,派关羽与东吴进行争夺,大战一触即发。就在此时,曹操率军进入汉中。害怕益州有失的刘备遂与孙权议和,双方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归刘备,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双方重结盟好,结束了湘水之争。

二、湘水之争并没有彻底解决双方的争端。

湘水之争以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的条件而结束。在表面上看,双方占据的地盘大小相当,比较合理的解决了双方在赤壁之战后战果分配不公的争端。但是,这个结果让双方都不满意,为以后的争夺埋下了隐患。

在刘备阵营看来,在赤壁之战前,刘备阵营本身就占有江夏郡。而且刘备的军队也参加了赤壁之战,为胜利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周瑜攻打江陵的时候,关羽的水军参加了“绝北道”的军事行动,切断了江陵曹军的后路,使得曹军被迫撤退。

在战后,东吴占有南郡、江夏两郡,而刘备占据的是经济落后的江南四郡。这些郡县开发落后,地广民稀,远远不能和南郡和江夏相提并论。而且江南四郡是刘备亲自带兵打下的,与东吴无关。就算是刘备借来了南郡,也可以看成是刘备用江夏与东吴换的。所以,刘备阵营并不亏欠东吴的。

但是,东吴的看法与刘备完全相反。他们的看法是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曾经遭受惨败,如果没有东吴出兵相助,夺取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不是被曹操消灭,就是逃往南方了。因此,刘备在荆州所得的战利品,都是东吴用武力夺取的。只是因为刘备是自己的盟友,东吴才将这些地盘借给刘备以安身。因此,刘备在得到益州之后,就应该把荆州归还给东吴。

其实,双方的分歧,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双方的战略意图上。刘备为了实现《隆中对》的计划,需要在荆州有一块落脚点,作为将来北伐的出发基地。而孙权为了实现“全据长江,建号帝王”的计划,必须要占据长江上游的荆州,把长江防线连成一体。因此,双方对于荆州都志在必得。

湘水之争虽然暂时解决了双方的争端,但是这是双方的权宜之计。由于东吴还是由主和派鲁肃在主导,没有对刘备彻底翻脸。但是,一天没有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孙权就一天无法放下心来。所以双方对荆州的争夺,是必然要再次爆发的。

三、湘水之争的解决是双方各取所需的妥协。

湘水之争险些演变为一场大战,但是最终双方达成和议,这并不是双方的争端得到了彻底解决,而是双方在外界形势的逼迫下,被迫达成的妥协。这种妥协是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并不是双方原有的本意。

当时的刘备是不愿意放弃荆州土地的,他率领了五万人马从益州来到荆州参战。而关羽所率领的荆州本地军队也有三万左右。因此,刘备阵营拥有的八万人马对东吴的三万人马,拥有绝对性的优势。刘备以自己的军队为后盾,派关羽前往争夺,就是凭借着自己优势的军事实力。

可是就在此时,曹操率领军队打进了汉中。张鲁不是曹操的对手,被曹操打败。在曹操占领南郑后,对益州产生了直接的威胁。在史书中记载,益州的百姓发生恐慌,纷纷逃亡。坐镇后方的官吏虽然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也不能制止这种骚乱。因此,曹操的手下劝说他,建议趁势攻打益州。

刘备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长期率领重兵在外的。他必须要将主力带回益州,来保证益州的安全。因此,刘备才会主动向东吴求和,双方以和谈的形式解决争端。

而孙权在此时也不愿意和刘备彻底翻脸。因为在这个时候,孙权的实力还没有太大的增长。他的军队实力不如刘备,而且和刘备进行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对孙权也是无益的。在当时曹军主力尚在汉中,如果刘备回师与曹操发生冲突,就能够将曹军牵制在汉中的崇山峻岭之间。

这就给东吴在淮南发动攻势创造了条件。因此,孙权决定和刘备议和,将主力调往淮南,准备一举打破曹军在合肥的防御,打开北上的道路。果然,在双方议和后,孙权率领十万军马,向合肥发动了猛攻。虽然孙权的这场攻势被张辽挫败,但是孙权的战略选择还是可圈可点的。

四、湘水之争是荆州之战的预演。

我们看湘水之争的军事行动,就会发现它与日后的荆州之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两场作战行动中,作战的主角都是吕蒙。而他采取的作战方式都是奇袭,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让人感到惋惜的是,被攻击的对象关羽,却没有汲取多少教训,招致了最后的败亡。

吕蒙在湘水之争中,他趁刘备率领主力入川之机,对荆州南部的长沙、桂阳和零陵发动奇袭。当时荆州的军队主力集中在江陵,在关羽的指挥下防备曹军的攻击。荆州南部的郡县都防卫空虚,在吕蒙大军面前毫无招架之功,只有束手投降。

在攻打零陵的时候,吕蒙面对零陵太守郝普的坚守,采取了诱降的办法。他派郝普的旧友邓玄之前去劝降,在听信了吕蒙的花言巧语后,郝普被吕蒙的软硬兼施所迷惑,主动向吕蒙投降,轻易交出了零陵。

在日后的荆州之战中,吕蒙依然故技重施。他白衣渡江袭击荆州,让虞翻用同样的办法劝降了傅士仁和糜芳。关羽将主力投入襄樊前线,在后方没有留下多少兵力,再次吃了湘水之争的大亏。只是湘水之争时鲁肃尚在,在鲁肃的调解下,双方尚能采取和谈的方式解决争端。在此时,主事地换成了吕蒙,他和孙权一心,根本没有和谈的心思。最终,荆州被东吴占领,关羽则兵败身亡。

如果刘备阵营能够从湘水之争中汲取经验教训,就有可能不会出现荆州之战的重演。刘备在撤回益州的时候,给关羽留下一些得力人员辅佐,也可能会减少失败的几率。关羽如果汲取了湘水之争的教训,就会对东吴更加警惕,在得知东吴要袭击荆州后,就会马上撤军。如果那样,荆州的命运就会发生逆转了。可惜,刘备阵营自以为湘水之争已经解决了双方的争端,对局势麻痹大意,最终失去了荆州。

结语:

湘水之争是孙刘联盟破裂的前奏,它标志着孙刘联盟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随时可能破裂。它的发生,是双方战略计划的冲突造成的。由于双方的战略计划都需要占有荆州,所以双方之间的矛盾才会愈演愈烈,直至兵戎相见。

湘水之争最终得以和平解决,并非是双方都达到了满足,而是外部的环境,迫使双方达成了妥协。刘备是因为曹操率军攻下汉中,威胁到益州的安全。刘备必须率军回援益州,不敢和孙权旷日持久的作战。而孙权在兵力上不是刘备的对手,再加上急于趁曹军在淮南兵力空虚,对合肥发动攻势,因此答应了刘备议和的请求。

不过,湘水之争只是双方的权宜之计,并没有解决双方的战略目标冲突。因此,在主和派鲁肃死后,吴军在吕蒙的指挥下,发动了荆州之战。由于刘备阵营麻痹大意,根本没有在湘水之争中汲取经验教训,使得吕蒙再次偷袭得手。最终刘备阵营失去了荆州,关羽也兵败身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备和孙权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是不是解决了借荆州的问题?

刘备借荆州的典故人尽皆知,但是背后隐藏着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先看看双方在借荆州前对于荆州的土地瓜分。

刘备在长坂坡之战大败后就去江夏郡投靠了刘琦,然后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接着就是南郡之战,周瑜在经过一年的苦战后,夺取了荆州最重要的南郡,而刘备则南下荆南以刘琦的名义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

那么在南郡之战后,刘备的控制区包括:一部分江夏郡再加上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因为刘琦去世后,刘备就继承了江夏郡

刘备

孙权的控制区包括:整个南郡与一部分江夏郡。因为在赤壁之战前,孙权三征江夏太守黄祖,杀死了黄祖,并夺取了一部分江夏郡的土地。

曹操的控制区包括:南阳郡、襄阳与樊城以及一部分江夏郡。南阳郡是曹操很早就占领了,张绣投降的时候,南阳郡大部分发就归属曹操,后来曹操征荆州,又得到刘表时期的荆州治所襄阳,还包括樊城,同时曹操还占据了江夏郡北部部分土地。

都知道刘备借荆州,其实就是借南郡,当时只有鲁肃支持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孙权出于共同抵抗曹操的目的,最终同意把南郡借给刘备,如果不借南郡的话,孙权将会独自一人面对曹操的军事威胁,而刘备却因为没有跟曹操接壤而不必承担任何来自曹操的军事压力,这是孙权不愿意见到的。

孙权

当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后,刘备控制的土地就与曹操控制区相连,这样刘备就分掉了在荆州地区来自曹操的军事压力,别以为孙权蠢,孙权算起来是个成熟的政治人物,他肯把南郡借出去,自然有着充足的理由,况且那个时候刘备势力弱小,孙权认为有能力控制住刘备,所以才借了南郡给刘备,这就是历史上的“刘备借荆州”了。

但是,孙权同意借南郡给刘备,有没有附加条款,史书就没有记载了,个人认为肯定有,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刘备借了荆州之后,就不再控制江夏郡了。很显然,刘备控制的江夏郡被让给了孙权,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江夏郡,被刘备借南郡的同时让给了孙权,这应该是刘备借南郡的条款之一。

赤壁之战后的三分荆州图

二、当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向刘备讨要的不是南郡,而是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三国志 鲁肃传》: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

根据《三国志 鲁肃传》的记载,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就向刘备讨要长沙郡、零陵郡和桂阳郡,刘备不肯给,于是孙权命令吕蒙率军攻打这三郡,这在《三国志 先主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三国志 先主传》: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按道理来说,如果刘备借了南郡,那应该归还南郡对不对?但是孙权的表现不是让刘备还南郡,而是让刘备一下子还三个郡。

湘水划界后的三分荆州图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刘备借南郡是不用还南郡,而是用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三郡来代替南郡的,也就是说刘备借荆州的条款很可能是:刘备用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三郡,再加上三分之一的江夏郡来向孙权交换南郡,所谓的借是不存在的,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刘备换荆州

刘备向孙权请求的是都督荆州,史书上用的词是:都督荆州

《三国志 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这话的意思是:刘备到京口拜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只有鲁肃一个人劝孙权借给刘备,共同抗拒曹操,而曹操听到孙权拿土地资助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震惊得把笔都掉在了地下。

借荆州就是借南郡

曹操为什么会震惊?

因为曹操太了解刘备了,天下英雄唯曹操与刘备这话就是曹操自己说的,给刘备土地,那叫如虎添翼,刘备就更难对付了,但是孙权却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的问题,另外,由于周瑜的去世,也影响到了孙权的决策。

孙权与刘备就交换荆州作了一系列的政治交易,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双方约定是在孙权夺取益州后完成交易,也就是刘备归还长沙郡、零陵郡和桂阳郡三个郡给孙权,这个政治交易才算结束。

但是,当刘备拿下益州,孙权讨要三郡时,刘备又不认帐了,说拿下凉州才归还三郡,于是孙权很生气,派出吕蒙率军攻打三郡,同时派鲁肃与关羽在益阳对峙,从鲁肃责问关羽的话来看,确实是刘备违约了,当时鲁肃是这样责问关羽的:

我们当初真诚地将土地借给你们,是因为你们从远地败退而来,没有立身的资本。现在已经占据了益州,既然没有归还的意思,那么就只求你们归还三郡,而你们又不听从。

关羽和鲁肃对峙

关羽听了这话,无言以对,关羽手下有人说:土地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安居。反而被关羽喝斥,最终刘备也率领5万士兵到荆州与东吴军队对峙,正在这个时候,曹操南下攻打汉中,因为汉中与益州交界,又是益州的北大门,刘备担心曹操会借机攻打益州,于是妥协了,双方以湘水划界,湘水以东归孙权,湘水以西归刘备,刘备将长沙郡与桂阳郡割让给孙权,这就是历史上的湘水划界

孙权原本是讨要三个郡,现在湘水划界,刘备还了2个郡,少了一个郡,而且这三个郡都是吕蒙率军攻下来的,等于吕蒙占领了三个郡,后来又把零陵郡还给了刘备,孙权自然对湘水划界的结果是不满意的,但是孙权也看到了刘备的野心和目的,这也为日后孙刘二家的反目为仇埋下了伏笔。

孙权与鲁肃

刘备之所以在向孙权请求都督荆州时要用三个多郡来交换,是因为刘备在借南郡时,是一个弱势地位,双方不仅实力不对等,政治地位也不对等,当时刘备只有4个偏远郡,而孙权当时的实力至少是刘备的两倍,刘备只能用比较大的诱惑来诱导孙权借出南郡,孙权才会同意,否则不会同意借南郡的

南郡对刘备的政治意义重大,没有南郡,刘备集团就没有发展前途,不仅无法对外扩张,而且失去进军中原的路线,更谈不上实现隆中对的政治规划了,所以刘备在借南郡时以巨大的政治利益引诱孙权,这样刘备才借到了南郡,一旦借到了,想要刘备归还其实就不容易了。

荆州

所以在湘水划界之后,孙权根本不会满足,并且心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于鲁肃健在,孙权在战略上还没有改变,自鲁肃去世后,孙权开始把夺取整个荆州作为东吴的最高战略,终于在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时,孙权抓住了机会,命令吕蒙、陆逊等人偷袭荆州,夺取了刘备在荆州的三个郡,并且永久性地把刘备的势力赶出了荆州,这其实就是刘备借南郡的政治后果。

而孙权偷袭荆州的这一行为,直接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走向,蜀汉势力自此失去争霸天下的实力,开始走向衰弱,而夷陵之战同样是蜀吴之间的战争,进一步导致蜀汉衰弱,虽然后来诸葛亮有北伐曹魏的实力,那不过是诸葛亮依靠个人能力强行进行的军事行动,诸葛亮一去世,29年后蜀汉就灭亡了。

刘备和孙权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是不是解决了借荆州的问题?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占有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地区)、孙权(拥有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地区)和刘备(得到了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个郡)三家第一次瓜分了荆州。后来,孙权将南郡的南部地区,借给了刘备,这就是所谓的借荆州,也可以讲是第二次瓜分荆州,只不过仅是孙、刘两家间的互求所需。而到了公元215年(在上一年,刘备刚刚占有了益州),孙权派使者去见刘备索要荆州。而刘备此时耍起了无赖,以再夺得凉州后再归还为理由,拒绝了孙权的要求。孙权,也不是个善茬,那吃过这种亏本买卖,随后就派吕蒙突袭夺得了长沙、桂阳和零陵三个郡。刘备,因此领兵东进荆州,要与孙权玩命(这是孙刘两方的第一次荆州争夺战)。要不是曹操在此刻夺占了汉中,刘备怕曹操南下攻益州,才主动与孙权讲和。因此,刘孙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的长沙、桂阳两郡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和武陵归刘备。这是第三次瓜分荆州,仍是发生在孙刘两家间。其实,这个瓜分方案,对于孙权来讲,是很划算的。因为,孙权用南郡的南部地区换得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曹操在襄樊方向留了关二爷这个强敌。这次的瓜分,暂时的使曹、孙,刘三家在荆州实现了暂时的平衡。这是因为,孙权、吕蒙,是要全据长江中游地区的,以完全确保位于长江下游的江东的安全。所以,在荆州的平衡状态,仅保持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发生了吕蒙二次奇袭荆州。而且,荆州问题的最终的解决,是在公元222年闰六月,刘备因夷陵的惨败,刘备集团彻底退岀了荆州争夺战,孙吴基本上占有了长江中游地区,才告结束。

刘备和孙权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是不是解决了借荆州的问题?

对。

215年,刘备孙权妥协,瓜分荆州确实已经解决了南郡问题。

214年,刘备占领益州(除汉中),势力膨胀到了与江东平起平坐的地步,跨有荆益,带甲15万。

这令孙权如坐针毡。

以前,刘备是自己的小兄弟,如今孙刘联姻已经实际解除(211年刘备入蜀,212年孙夫人回江东,214年刘备占领益州竟没有派人去接,反而娶吴夫人。虽然在法理上孙夫人还是正妻,吴夫人暂时只是代理妻,可姻亲关系显然无存。219年刘备自封汉中王,确定吴夫人为王后,才是正式以官方名义宣布解除与孙夫人的婚姻关系,这点务请记住。哪怕孙夫人213年就被孙权再嫁出去)。

看看南郡的重要性

此时,刘备的发展选择非常多。第一可以自益州进攻汉中,再图雍凉。第二是利用南郡的特殊地位向北攻击宛城,包抄雍凉。或向东北进攻豫州,威胁许昌。最后则是顺江而下,水陆夹击柴桑,威胁江东的核心区域丹阳、吴郡。

这才有孙权索要南郡,刘备借口得到凉州再还的由来。孙权因此愤怒出兵,欺关羽兵少,占领长沙桂阳两郡及武陵的一些地方。得到消息的刘备立即率5万军自益州东进,预备与关羽夹击孙权军。

此时,曹操突然进攻汉中,张鲁逃去巴西方向,刘备非常恐惧,害怕曹操继续向南进攻益州。孙权也因为刘备关羽两部的强大兵力而困扰。双方都是麻杆打狼。所以孙权刘备决定互相妥协,约定以湘江为界瓜分荆州,东部的江夏、长沙、桂阳三个郡归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个郡归属于刘备。因此,从法理上说,南郡问题已伴随约分湘水而结束。

219年,孙权下令吕蒙进攻荆州,分明是反击关羽贼军抢劫(湘关仓库大米)作为借口,从没再说南郡问题。

刘备和孙权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是不是解决了借荆州的问题?

没解决啊,因为在孙权看来,整个荆州都应该是他的啊,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对孙权来说本就是吃了亏啊。试想想,如果荆州的问题真的已经解决了,后面孙权干嘛还要派吕蒙偷袭荆州?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着周瑜攻打南郡的机会,他一路南下,将整个荆南四郡全吞下了肚子,然后又通过孙刘联姻,将南郡给借了过来,刘备从此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

但是对于荆州的归属问题,其实孙权方面是一直有意见的,鲁肃找刘备讨要荆州时也曾说过,曹操南下,刘备是普通过街老鼠一般,东逃西窜,是东吴出兵、出粮才在赤壁打退了曹操,那荆州自然就要归东吴,毕竟人家出兵出钱出粮就该有回报。而刘备对鲁肃的这一番说辞并没有表示反对,而是表示拿下益州后就归还荆州。

所以,在孙权方面来看,孙刘双方早已经在荆州归属这个问题上达成看一致,那就是等到刘备有了新地盘,就把荆州给东吴。

就在刘备拿下益州后,孙权立马就派人去找刘备讨要荆州,然而此时的刘备羽翼已丰,对于之前达成的协议根本就不想认账。于是刘备就表示,益州这地太小,等自己拿下了凉州再还荆州。

孙权对于刘备的托辞感到异常愤怒,以前说好了,有新地盘就还荆州,现在有了益州还不还?还要等拿下了凉州?我信你个鬼啊。孙权也不想再与刘备废话,直接就派了吕蒙偷袭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刘备面对孙权的偷袭也是极端的愤怒,都已经说了拿下凉州就还荆州,你孙权这是不信我仁义刘皇叔啊,那就开打吧。刘备命令关羽率军入驻宜阳,随时准备渡河攻打鲁肃,而刘备自己则亲提五万大军进驻公安,孙刘大战一触即发。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曹操兵发汉中,刘备担心益州有失,于是就与孙权和谈,双方最终以湘水为界,东边的零陵、武陵、南郡归刘备,西边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

虽然双方以湘水为界暂时划分了地盘,但是这个结果对孙权来说并不满意,因为孙权想要的是整个荆州啊,并且荆州之中最重要的南郡还是在刘备手里,孙权能甘心才有鬼呢。

而后面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这次湘水之盟根本就没有解决荆州归属的问题。孙权趁着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白衣渡江,直接拿下了整个荆州,就连关羽也被孙权给咔嚓了,随后孙刘双方又爆发夷陵之战,最终刘备兵败并病死于白帝城,由此才最终确定了荆州归属孙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