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夷陵之战”孙权明明获胜,为何孙权却立马向刘备求和?
夷陵之战是关羽失荆州的后续,刘备不甘心荆州丢失,为了实现隆中对宏愿而发动的战略行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作为胜利方的孙权为何反而过来向刘备求和呢?原因是此时孙权所处的环境比刘备更加恶劣,才导致孙权不得不放下身段求和,否则很有可能两面受敌,江东不保了,我们一
-
曹操、刘备死后孙权依旧活了几十年为何不统一?
孙权从来没有放弃过统一天下的举动,但是每次对曹魏的进攻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他比刘备和曹操多活了差不多二十年,但是这二十年中,基本每次都是徒劳无功。其实对于他来说,再活二十年的意义也不大,他所面临的根本原因极大的限制了他的行为和他的想法。江东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限制。三分天下鼎立
-
曹操和袁绍打了八年,为何刘备和孙权都没有动静?
你说的曹操和袁绍打了八年,应该是指从公元200年初,袁绍派颜良进攻白马开始,直到公元207年底,曹操消灭袁尚和袁熙,从易水返回邺城为止,前后加起来确实有八年之久。那么作为三国后来的主角刘备和孙权此时在忙些什么呢?难道两人在袖手旁观,无所事事吗?其实此刻的刘备和孙权一刻也没有闲着,
-
刘备曾写信邀请曹丕一起攻打孙权,为什么曹丕当时没出兵?
刘备曾写信邀请曹丕一起攻打孙权?估计很多人不相信刘备会干这样的事情,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视曹操为汉贼的人,怎么可能联合曹丕去对付孙权呢?事实有些残酷,刘备确实有这种想法,只是被曹丕无情拒绝了,因此只好单独讨伐孙权,而曹丕居然真的也没有出兵。我们一起分析其中的弯弯曲曲吧。01.刘备曾
-
周瑜用了一年时间才拿下南郡,为何孙权转手就把它借给了刘备?
三国时期,三大枭雄之一的孙权能够战斗到最后称帝,因此说明他并不愚钝,如果愚钝或者目光短浅,那么他就不会将好不容易得来的南郡借给刘备,正是由于他的聪明,甚至睿智,他才肯将得之不易的南郡借给刘备。那么孙权为何要这么做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个就是南郡的地理环境;一个就是放弃南郡
-
关羽为何拒绝孙权的提亲?这为之后埋下了什么隐患?
孙权向关羽提亲其实就是一个阴谋,关羽之所以拒绝孙权的提亲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这一阴谋的发生,而关羽的行为又为孙权偷袭荆州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关羽和孙权之间关于提亲的事情,以及到底埋下了什么隐患。孙权为何要向关羽提亲?自湘水划界之后,关羽巩固和加强了南郡
-
为什么桓阶没有在孙坚死后继续为孙策和孙权效力?
桓阶在孙坚为长沙太守的时候被举为孝廉,可是随着孙坚去世,孙策和孙权不在长沙为官的时候,桓阶也没有跑去效力于他们,可见桓阶最终忠于的对象是代表着朝廷大义的上司。正是这个缘故,桓阶也就没有继续跑去效力于孙策和孙权。一、桓阶其人其事桓阶是长沙人,在长沙郡做佐官。孙坚为长沙太守的时候就举
-
刘备、孙权、曹操、诸葛亮哪一个不是三国时期人物?
自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了。孙权劝他做皇帝,他大骂"这小子要将我放在火炉上烤"。他一生想完成统一大业,可惜赤壁一战失败了。等他一脚走了,曹丕就迫不及待要取代汉帝开创魏朝,刘备和孙权接着开蜀汉和东吴。三国才鼎足而立。
-
刘备为何能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
曹操在截获一封汉皇帝的手书中,第一次看到了刘备这个名字,他先后镇压了马腾等将领,可拿到情报表明刘备职业竟是编草鞋的老农。从此他专门派出特工追踪刘备,同时暗叹关张两人忠义与勇烈。后来他还帮助了落难的刘备,一日请刘备喝青梅酒。刘备再三拜谢:丞相待吾如贵宾,备是草鞋匠,不值重礼。唉,吾
-
为什么有人说小说《三国演义》里关羽不骂曹操,张飞不骂孙权?原因是什么?
说到《三国演义》关不骂曹丶张不骂孙,关羽还可理解,曹操土城义释关羽,上马金丶下马银,还带赤兔马相赠。双方君子协定:降汉不降曹!还有一句承诺:关羽替曹丞相取袁绍帐下两大虎将颜良与文丑首级,曹操就放关羽去找刘皇叔。关羽后来先后绝杀颜丶文,然后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在边境被边防军团团围
-
郭嘉若不英年早逝,会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呢?
合久必分丶分久必合。这是秦汉以后中国历史经常会出现的状况。三国鼎足是第一次大分化。东汉末,朝廷昏庸,宦官当道,外戚干权,大将何进丶董卓丶袁绍等先后把持朝廷,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不聊生,黄巾军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方曹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南孙氏两代人经略,雄据一方。荆州丶巴蜀
-
三国时,曹操,孙权,刘备谁的能力更强?
三国英雄层出不穷,而三国代表人物中曹操最引人注目。文治武功都很全面。他文能安邦,"挟天子以令诸侯",能煮酒论英雄,写的一手好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父子三是名闻遐迩的"建安三子“,在诗坛上留有盛名。曹操武又能定国,敢于刺杀董卓,敢率孤军奋战。官渡之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卓越军事战例
-
如果曹操之子曹冲没死,跟孙坚之子孙权相比,哪个会更聪明?有何依据?
曹冲沒法和孙权比。他的老爸早就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希望自己的儿子像孙权一样能干。曹冲虽然少年有为,曹冲称象是人们啧啧称奇的故事。但曹冲上面的哥哥曹丕丶曹植都写的一手好诗,与老爸并列建安三子,曹冲文才显然在哥们之下。而曹丕军事才能丶政治才干也在曹冲之上。本来曹操还想培养曹植,可见
-
刘备的名将大部分死于孙权和刘章之手,蜀却不停地征魏,何解?
谈三国不容易啊。正史要避嫌,演义怕泄密。要解答蜀将大多死与吴,却上演了十五伐魏的难题,非得大勇气不可。白帝城托孤之后,蜀国不为先帝复仇,却坚持了"和吴伐魏“国策,不要想着诸葛亮的大哥在东吴,是孙权的心腹之人。难道大哥和二弟心有默契?可诸葛小弟在魏国当官,可不要叫了:二哥,不能偏心
-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哪个人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
三国志也好,三国演义也罢,都离不开曹操。仅仅以三国鼎足的时间,就要把曹操推出去,那也是不行的。曹丕称帝,也要把阿父列为魏武帝:魏武挥鞭,东临碣石。就像夏启建立了第一个私有制奴隶社会夏朝,还是公论大禹为夏王朝的第一个大王。三国时代,就是讲曹操丶刘备丶孙权三大集团的故事。曹操学周文王
-
孙权是一个英才还是一个庸才?
孙权是典型官二代,他坐享其成地成了东吴的最高长官。他全盘接受了兄长留下的权力模式:"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最初,孙权也是重用张、周等老臣名将。在赤壁之战中,他驳斥了文臣主降派,重用了周瑜、鲁肃等主战派,与刘备结盟,共同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一时间,孙权巩固了江
-
一统北方后的曹操,面对刘备和孙权,为何屡屡折戟?
曹操自赤壁之战惨败后,就开始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其结果是孙权巩固了江东划江而治;同时刘备集团跃上了新台阶,真正成为曹操最强劲的对手。汉中大战,曹操是输给了刘备。刘备接着统治了益州,成为汉中王。曹操统一北方后,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自以为凭着83万大军(虚晃一枪)就可以吓倒各地诸侯,
-
孙策年纪轻轻的就死了,孙权接位后是怎么对待大乔这个嫂子的?
孙策什么时候都没有想到大江大河都闯荡了,最后会落在阴沟里。死时才只有24岁啊!他的子女还小,大乔都哭得昏过去了。他临终将权力移交给大弟偏将孙权手中时,只有19岁。孙策临终嘱咐:"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是孙策最好的朋友加连襟,孙权最初所用的班子都是孙策老班底,将领中
-
《三国志》中为什么曹操被列入本纪,而刘备和孙权只能屈居列传?
《三国志》是中国24史之一,陈寿作为晋朝史官,当然为晋朝前朝魏朝写下了春秋之笔。魏是大一统汉朝所禅让,而晋是魏朝所禅让,因此魏是汉晋之间的桥梁。陈寿把曹操列入本纪,如同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一个样。曹魏承继东汉国玺、国都,除了没能统一另半个江山外,俨同中原王朝继承者。这样,晋朝大一
-
为什么孙权不趁关羽北伐时进攻曹魏呢?
孙权善于守地,而不善于取势。他缺乏父兄的开拓进取精神,只想划江而治,自得其乐。他还曾经拍曹操马屁,让曹操自立为王,然后交换东吴为天下大司马,你做皇帝,我当副帅。曹操将劝进书扔进火炉:"你这不是欲让我放在烤炉上烤全羊肉,你可白捡兵马逍遥大自在!"可见,孙权无意于天下一统大业,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