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御驾亲征有去无回的帝王,有哪几个?

这种帝王历史上还真不少,朱棣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他打仗打上了瘾,一不小心没刹住车。

朱元璋开创明朝以后,对儿子们的培养计划相当满意。他重点培养长子朱标,让他学习文韬武略,成为全能型人才。至于其他儿子,重点培养他们的军事才能。

所以朱标成了太子,而其他儿子成了戍边的王爷。朱棣就是众多戍边的王爷之一,未必是这里头最能打的,反正是这里头最有胆子的一个。

结果让老朱傻眼了,因为朱标还没能熬得过自己就挂了。老朱这回懵圈了,因为没有备选方案啊!其他儿子一个个都成了赳赳武夫,见面不是掰腕子就是连摔跤,没一个治国的人才。

好在朱标还给老朱家留了点血脉,朱允炆当时还是白纸一张,老朱虽然有点力不从心,却还是愿意尝试着培养一下。至于那些儿子们,是完全扭不过来的货色了。

事实证明,临时抱佛脚压根就不顶用啊,老朱这么能干,却没能把孙子给教育好,最终让朱棣捡了便宜。

朱棣我们都知道,就是个赳赳武夫啊!脑子里整天想着的就是打仗,跟侄子是一言不合就要打,靖难之役打完了,又跑到北边没事儿找事儿要找人斗殴。

那这个国家咋整?朱棣两手一摊:关我毛线事!这还真是这么个情况,他从小就是当成武将来培养的,压根就不知道怎么治国!

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朱棣就让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过来帮自己监国。所以说朱高炽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做了二十几年的监国太子。至于朱棣,早就骑着马一溜烟地到北方撒欢去了。

一、朱棣技痒,登基以后不断北伐。

对打仗十分上瘾的朱棣,总是有些技痒。安南那边在搞事情,朱棣本来打算亲征的,可是觉得南下有点热,他还是对北方比较熟悉,所以就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了。

鞑靼那边小日子过得其实蛮滋润的,结果朱棣派个人跑来说:我们老大说了,以后他做中原的老大,你做漠北的老大,大家互不侵犯。

这事儿本来就该这样,可是你非要派个人来这么一说,事情好像就变了味道了。鞑靼贵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他们的江山就是被朱棣的老爹朱元璋给抢走的,你说他们现在听了这话能高兴吗?于是传话的这货就被鞑靼给宰了。

朱棣终于有了征讨漠北的机会了!不管太子朱高炽怎么反对,怎么说没钱都没用,你老爹我技痒了!谁都拦不住。

第一次,一出手就是50万大军,打服了鞑靼。

最早朱棣派淇国公丘福带着10万马仔去征讨,结果被人家杀得全军覆没。朱棣大怒,索性自己亲政,自己上就不一样了,一口气带了50万大军。总算是把鞑靼摁在地上揍了一遍。

第二次,又是50万大军,被瓦剌抗住了。

鞑靼被打服了,这瓦剌又开始不服气了。瓦剌打算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操控鞑靼,好架空黄金家族,成为蒙古的实际控制人。

朱棣一看,又是一个出征的好机会啊!于是在永乐十二年,又带着50万大军前来跟瓦剌人较劲。人家瓦剌人只出动了3万大军,就跟朱棣杀了个不胜不负。这仗打得忒没意思了,最后瓦剌人觉得朱棣面子过不去了,会死磕到底,这才表示臣服。

朱棣当时找到了一丢丢颜面,但是此后回过味来才发现自己上当了!简直是颜面尽失有没有?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在战场上被人打败也就算了,用这种方式来忽悠你朱大爷这未免太小瞧人了!

第三四五次,索然无味。

不行!这事儿没完,还得北伐才行。此后在永乐二十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又先后进行了三次北伐,可惜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都没有。最后一次还把自己给交代在路上了。

二、朱棣最后一次出征,就没能回来。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人没饭吃啊,只好跑到明朝的大同、开平地区抢掠。这种事情怎么说呢?在没有民族大融合之前,这事儿根本就避免不了。因为人家肚子饿啊,他们自己又没地盘种粮食,这属于生物的基本反应。

64岁的朱棣眼珠子一亮,这不又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北伐好机会嘛!朱大爷这是真不怕辛苦啊,调动了陕西、山西、山东、河南、辽东等地的兵马齐集北京,四月份派兵北上。

人家游牧民族强调一个游字,抢完了就跑路了,难不成还坐在那儿等你来抓吗?所以说等到朱棣集齐大军,派兵出征的时候,鞑靼人早就跑没影了。

这波是真的亏大发了,朱棣什么好处都没捞着,白跑了一趟,连个劳务费都没有。最震撼的是,朱棣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居然就这么去世了!

朱棣出征前,朱高炽死死拽住他的衣服喊道:爸爸,这是最后一次了吧?真没钱给您老打了啊!

朱棣微笑着点点头:好娃儿,这绝对是最后一次了!

三、出征以后就没能回来的皇帝,历史上还真不少。

类似朱棣这种战争痴迷者,其实历史上不乏其人。不少皇帝都是靠战争才登上皇位的,朱棣就是最典型的一个。毕竟靠正规途径,这哥们就是给朱允炆看大门的命。

大辽国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在东征渤海国获胜之后,也死在了班师途中,享年55岁。不过关于他的死因,至今是个谜。因为阿保机3年前就预言了自己3年后会死,结果成真了,吓人不?

大金国的开国之君完颜阿骨打,在打下大辽的燕京以后,并没有继续追击大辽天祚帝,而是选择班师回朝。结果也死在了路上,享年56岁,这是跟阿保机约好的么?

最著名的当属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了。他西征了7年以后,回到了自己的地盘上,发现西夏这家伙实在是太不老实了。于是乎64岁的成吉思汗便带兵亲征西夏。虽说每战必胜,可是在攻打西夏的过程中,这位一代天骄还是没熬住,去世了,享年66岁。

总结:没有朱高炽,大明朝是真的难以为继。

朱棣是真的没有治国的念头,让他治国,这就好比是让一个篮球运动员去参加奥数竞赛一样,完全不是一个范畴的人才。

朱棣只负责打仗,把周围邻居们给打服了,他的优越感就上来了。可是他从来没有考虑过,作为一个皇帝,除了打仗和杀伐决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好在朱棣生了个好儿子朱高炽,朱高炽虽然胖了点,但是治国是一把好手。他不仅解决了朱棣多次出征的军费,而且还努力维持着国家百姓安定的生活。

可以说是真的不容易,我们在推崇那些战功卓著的帝王时,其实也应该要关注一下,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不断发动战争。

没有文景之治,能有汉武帝打服匈奴吗?没有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哪有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同样没有明仁宗朱高炽的努力,也不会有朱棣在疆场的英姿飒爽了。

参考资料:《明史》

历史上御驾亲征有去无回的帝王,有哪几个?

很多。比较有名的如明英宗土木堡之败被俘,刘备夷陵之败病死白帝城,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兵败采石矶被自己人杀死等等,亲征途中病死的更多。

历史上御驾亲征有去无回的帝王,有哪几个?

一般情况下,皇帝御驾亲征能够最大限度鼓舞士气,战争获胜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但是战场毕竟十分凶险,就算皇帝被保护得很好,也不能做到万无一失,无论是被流矢击中,还是其他方面的影响,因为御驾亲征丢掉性命的皇帝也不在少数,下面简单做一个盘点。

先说明一下,因为讨论对象是皇帝,因此范围应该介于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之间,这里先做一个声明,以防某些杠精“指点江山”。

1.汉高祖刘邦

刘邦在位时间7年多,几乎全都用来平叛,让他如此繁忙的对象就是那些异姓诸侯王。从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甚至他的发小卢绾,都给刘邦制造了很多麻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的时候,刘邦不慎中箭,再加上他本就病势沉重,导致身体迅速垮掉,回到长安后半年就病死了。

2.北周武帝宇文邕

这位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在南北朝时期,宇文邕是北周朝廷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他爸爸就是著名的宇文泰。也正是在宇文邕统治时期,北周成功吞并北齐,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为日后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很可惜的是,578年,宇文邕在北伐突厥的路上病逝,年仅36岁。

3.后周世宗柴荣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典型的时代特点就是“皇帝轮流当”,只要手里有军权,说不定哪天就能抢一个龙椅坐。不过,绝大多数皇帝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私欲,疯狂压榨百姓,往往没几年就被别人取代。

后周朝廷的皇帝比较特殊,从郭威开始就立志于一统天下,还百姓安稳的日子,柴荣即位后更是以此为己任,连续发动了统一战争,把南唐打得元气大伤,西蜀和辽国也在他这里吃了不少亏。但是,就在周世宗亲自带兵收复幽州的时候,他却突发疾病去世,年仅38岁。

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契丹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很多中原朝廷,特别是北宋王朝永远的“痛”。作为辽朝的开国之君,耶律阿保机的英明神武自然不需多说,他在基本完成对北方草原的统一后,把目光 对准了东边的渤海国,并且亲自率军吞并了这个国家。然而在班师回朝的路上,耶律阿保机病逝。

5.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1122年,金军攻势凶猛,辽天祚帝被迫西逃,完颜阿骨打亲率大军追击,并在宋军的“配合”下,顺利攻破燕京城,彻底消灭了辽朝复辟的可能性。不过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完颜阿骨打因病去世。

6.成吉思汗

这位大家都比较熟悉,一辈子致力于东征西讨,忽必烈能够建立元朝,全靠他爷爷打下的基础。成吉思汗生于马上,成长于马上,最后也死于马上,他在亲征西夏的战争中突然去世,死因至今没有定论。

7. 明成祖朱棣

个人认为,朱棣的伟大之处不亚于汉武帝,正是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明军将蒙古人彻底赶回大漠,如果不是朱祁镇“白给”,北方少数部族这个困扰了中原王朝上千年的问题,很可能就被解决了。1424年,朱棣在最后一次北伐回军途中病逝,完成了自己的皇帝使命。

除此之外,唐太宗的英年早逝也和御驾亲征有关,由于讨伐高句丽进展不顺,导致他心情很郁闷,再加上旧伤复发,过度服用丹药,最终一命呜呼。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元宪宗蒙哥同样是在御驾亲征途中去世,前者率军讨伐喀尔喀蒙古时伤重而死,后者在四川被宋军流矢击中而死。

以上就是个人盘点的御驾亲征却有去无回的帝王,欢迎各位补充。

历史上御驾亲征有去无回的帝王,有哪几个?

我国不多 刘曜 柴荣 朱棣 古罗马帝国多了尤里安征波斯受伤而死 还有一皇帝被波斯俘虏当作上马凳 死后被扒皮挂在城墙当成荣耀 东罗马一皇帝远征失败被杀 头颅被制成酒杯

历史上御驾亲征有去无回的帝王,有哪几个?

1.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生于同州武乡,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至宣政元年(578)在位。宣政元年率军分五道北伐突厥,在亲征途中病倒,同年六月丁酉日病情加重,在回到洛阳当天就病逝了,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租葬于孝陵。

2.:辽太宗耶律

耶律德光(902年―947年),字德谨,小字尧骨,契丹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母淳钦皇后述律平,辽国第二位皇帝,公元927年―947年在位。

公元947年,倾师南征,八月,为后晋败于燕长城(今河北涿州固安县南)北。十二月,大败后晋兵,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俘后晋出帝。次年,改元“大同”,改国号契丹为辽。旋以中原民军武装反抗,契丹人亦死伤惨重,厌战心切,他率军北返。途中,行至栾城(今河北栾城)病死。庙号“太宗”,谥号“孝武惠文皇帝”,葬于怀陵。耶律德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木乃伊皇帝。

3.海陵王完颜亮

(1122年2月24日―1161年12月15日),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朝第四位皇帝。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完颜宗干次子,母大氏,史称海陵王。公元1149年,弑君篡位,改元天德。完颜亮在位十二年,在位期间为人残暴,但也励精图治,迁都燕京之后,完善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奠定了金王朝的统治,正隆六年(1161年九月),完颜亮在南宋境内的瓜洲渡江作战时死于完颜元宜等人手中,终年40岁,死后先被追废海陵炀王不久追贬为庶人。

4.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大蒙古可汗。蒙古族(1162年-1227年8月25)公元1227年铁木真在兴兵灭夏途中染病逝世。临终前定下联宋灭金战略,死后被秘密葬于蒙古肯特山起辇谷。

5.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蒙古帝国大汗,史称“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鲁禾帖尼。

公元1258,御驾亲征兵分三路,进攻南宋。1259年进攻四川合川东钓鱼山时去世。。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6.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发动靖难之役,公元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伐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与明太祖合称为“明朝二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