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把首都设在凤阳,安徽现在会怎么样?

我觉得没什么两样,毕竟朱棣还是会迁都北京。

朱元璋对老家凤阳,还是非常重视的。他曾经想了各种办法,想要把国都迁到凤阳。甚至曾经为这件事询问过刘伯温。

刘伯温是摇头了,可是朱元璋并没有气馁。为了达到目的,朱元璋特地把凤阳设置为中都,也就是说除了南京以外,当时明朝还有一个都城,那就是凤阳。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南京太靠南边了,不利于北方统治,凤阳靠近淮河,更有利于统治北方。

于是乎,占地382.3公顷的凤阳中都(比故宫大好几倍),就这么拔地而起了。一直到明朝末年,凤阳都是以中都的形象出现在历史当中的。所以别再说什么明朝没有眷顾安徽了,老朱为了凤阳的发展,可谓是煞费苦心!

一、朱元璋为了发展凤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既然成了中都,那么相应的配套都应该跟上才对吧?于是乎规模宏大的凤阳发展之路,就这么开启了。

第一,就是大兴土木。

没有基础配套,你吸引不来人才嘛!现在卖个楼盘,都讲究商业、学校、医院等综合配套,实在不行,也能挖条臭水沟,做个临水豪宅。老朱建设的中都凤阳自然也不能落后。

朱元璋在凤阳修建了大量的宫殿,按照南京皇宫的规格,在凤阳也打造同样级别的宫殿。这是为了提高凤阳的政治地位。

除了皇宫以外,朱元璋还在凤阳建了一个庞大的皇陵。毕竟老朱的父母都葬在了凤阳,这档次低不了。

光靠皇帝努力还不够,因此朱元璋还给功臣们在这里建了一堆宅子,让他们在中都也有个安身立命之所。

这帮人手里有的是钱,退休后能到凤阳来消费,必然可以刺激当地的经济。老朱可谓是深谋远虑啊!

除了建筑以外,老朱在交通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为了方便大家到凤阳来,老朱特地将南京到凤阳的路重新修了一遍,努力做到双向八车道。

所以说老朱搞了这么多动作以后,凤阳的商业经济,在短期内的确得到了提升。同时也通过大兴土木,拉动了内需。

第二,迁徙人口到凤阳。

凤阳过去只是个小县城,现在要变成都城,除了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当然是人口。可是凤阳的人口够得到吗?显然是不够的。

为此老朱还特地搞了好几次大迁徙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凤阳的经济水平。光迁徙穷人还不行,富商们也必须要迁徙过来。

当年秦始皇把全国有钱人都迁徙到咸阳,集中发展这一个地方,其实给了老朱很大的启发。毕竟关中之地这么发展了短短十几年,就成了天下最富有的地方。

当时凤阳县只有不到2万人,所以朱元璋从江南富庶之地,一口气迁徙了多达14万人前往凤阳,此后又陆续迁徙了几批人过去,凤阳府的人口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这些迁徙到凤阳的人当中,有很多都是江南富商,他们手握雄厚的财力,对发展凤阳绝对是有帮助的。

第三,政策红利。

要发展一个地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宏观上的政策红利。比如说设立直辖市,本市大学优先录取本地学生等。

朱元璋给凤阳的政策红利是比较直接的,10年赋税和徭役全部都给免了。这可把当地人给乐坏了,此后朱元璋索性就永久免除了凤阳当地居民的赋税和徭役。

当然了,也不是说所有移民者都有这个待遇。只有当地土著居民,才有这样的政策红利。后来迁徙过来的就没有了。

二、为啥老朱如此卖力,还是没能发展好凤阳?

老朱的这些政策的确卖力啊,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大兴土木给功臣们建了不少豪宅,本来是想着功臣们退休以后可以去住的,结果呢?老朱手下的功臣还剩下几个活到退休的吗?几乎都被老朱给宰了。

老朱年纪大了以后,手段还是蛮狠的。他大手一挥,就是几万人殒命,所以压根就没什么功臣去住那些宅子,称它们为鬼屋毫不过分。

其次,老朱迁徙大量富商到凤阳,本来是想要好好发展该地区的。但是人家富商在原来的地盘上有家有业,凭什么要人家搬到另外一个陌生环境投资呢?再说了,你有啥免税的优待政策吗?啥都没有,纯粹让人家来给你老朱的家乡搞建设,这不是强行做慈善嘛!

所以这些富商们,压根就不肯掏钱。每年都有大量富商,化妆成乞丐从凤阳出逃回家,这就是为啥古代凤阳乞丐多的原因。

还有就是政策红利方面,你只对原来的土著们实行免除徭役和赋税,这就造成了新移民的人很不爽。既然没什么优待政策,人家凭啥给你卖力呢?

所以说老朱的这些发展凤阳的政策,基本都宣告失败了。最终凤阳人口没跟上,还留下了一地鸡毛,临水豪宅卖不出去,沿路商铺都贴着“旺铺招租”四个大字。

总结:环境遭到破坏,所以明朝时期的凤阳很难得到发展。

老朱迁徙了大量流民到凤阳,结果造成了这里的环境被破坏。老百姓们没那么多良田可种,自然就跑去乱砍滥伐,开荒种田。最终使得凤阳当地水土流失严重。

再加上淮水上涨,这里的水灾就多了起来。也就是说,老朱心心念念的中都凤阳,结果被他的这些扶持政策给毁了。

现在你知道为啥,即使老朱把凤阳设为中都,也无法拯救凤阳乃至安徽的经济了吧?不过如果真正地将凤阳当成国都来建设的话,可能安徽在明朝会有另外一番面貌了。不过有朱棣这家伙在后面拖后腿,凤阳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如果朱元璋把首都设在凤阳,安徽现在会怎么样?

历朝历代建都,大体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要条件是交通便利,才能利于政令四达,还能够轻松获取其它地方的财政资源,以维持中央政府的运转,达到制内御外的效果。其次是必须建立在经济发达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第三需要有险可守,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但暴富的朱元璋不管这些,因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洪武二年八月,朱元璋召集群臣,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改凤阳为中都,大明要移都凤阳,南京降为陪都。理由很是充分,南京据中原太远,控制中原有些困难,而“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相比之下,凤阳不仅距中原很近,而且“前江后淮,有险可恃,有水可槽”,作为中都,可补足南京的不足。

众臣毫无心理准备,除去淮西系大臣面露喜色之外,其余众臣皆面面相觑,处于懵逼状态。凤阳又叫钟离,在前朝不过是一个四县小郡,经济落后,又地处丘陵,四面无遮无挡、形势曼衍无天险可据,从哪个方面来看,也不像一个能发展成一国都城的潜力。性格耿直的刘基更是直接表态:“中京曼衍,非天子居矣”!

但朱元璋不为所动,想回家乡显摆的心情愈发热切——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矣。

当年九月,朱元璋下诏选派工匠,大兴土木。朱重八出身乞丐,一贯节俭,对官员之刻薄,历朝历代前所未闻,但对自己和家人却是出了名的大方。他集中全国物资,调集了百万匠役,选取最好材料,建筑所用木材是“令天下名才至斯”,还不惜遣使去越南缅甸求“大木”,建筑墙体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再垒砌大城砖。而砌筑时则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溶灌”。圜丘、日月社坛、山川坛和太庙要求“上以绣花”,连栏杆石板上也要雕上龙凤云彩等艺术图案。

但洪武八年浙东集团领军人刘基蹊跷去世,让朱元璋对淮西集团产生了很深的戒备心理,私自毒杀朝廷重臣,淮西勋贵们飞扬跋扈至此,宛如已婚男人身上的香水味,美人一笑皓齿间的青菜渣,再也无法让人装作视而不见。朱元璋开始重新审视他倚重的淮西集团,此时发现,乡党情分在皇权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一旦在老家建都,这些勋贵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回乡后更加难以掌控,势必对皇权形成严重的威胁。当年四月,朱元璋回南京后突然宣布:“废弃中都”。九月,又下诏改建南京宫殿,“但求安稳,不事华丽。”这意味着朱元璋彻底放弃了迁都计划,从这次起,朱元璋终其一生,再未回过凤阳。

虽然没有成为大明国都,但作为开国皇帝的龙兴之地,凤阳享受的特殊待遇和优惠政策,还是远远超过了南京。

凤阳原本就是穷乡僻壤,元末之时,人口不过是三千余户,换算下来不过一万来人。后朱元璋阔起来之后,大笔一挥,拨给濠州九州十八县之地,三年后将濠州更名为凤阳府,成为一个行政大区,但人口依旧不过十来万。大明开国之初,凤阳境内处处残痕,村村十室九空,整个江淮地区可谓是“不见鸡犬只见鸦,不见人烟空见花。”

要复兴经济,首先要有人,这点经济常识朱元璋还是有的。为了快点改变凤阳的落后面貌,朱元璋在洪武年间,总共向家乡移民六次之多,人口五十来万,仅洪武七年这一年就强制移来十四万人,而且移民中多是江南富户,用以促进凤阳地区消费。

朱元璋的第二项政策,是减免赋税。建国之初,朱元璋就宣布家乡父老减免十年赋税。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夜读了《刘邦传》,见史书记载刘季对沛县父老赋税的减免是“永不交赋”,这让朱元璋很为自己的小气感到羞愧,于是再发谕旨:宣布凤阳原住民可以永不交赋。

底层出身的朱元璋对于水利及其重视,为了让家乡父老年年丰收,洪武八年,朱元璋特别派两位侯爵康铎、俞春源去凤阳主抓水利基建,仅凤阳县一地,就兴修水利工程三十余处。

凤阳交通闭塞,朱皇帝一面开发淮河水运,另一方面修建了从凤阳到南京的驿道,设二十站。架设了“广运桥”、“大通桥”和“泄河桥”三座百米大桥,使凤阳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

洪武五年,淮西勋贵府邸建设正式启动。三年后虽然移都之事被废,但公侯府邸建设并未停止。在“富贵归乡”的情节之下,大批退休的开国元勋荣耀回乡修养,朱元璋赐给这些人钞一万锭、银五百两为买木雇工之用,鼓励他们回乡养老。一时之间,凤阳豪华别墅建设是随处可见,“风云之彦,星罗棋布,于数百里间,王侯之家,甲第相望,冠盖如云……”这些家族的回归,带来了巨大的消费群体,有效刺激了当地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明朝以税粮多少来划分府县等级,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十万石以上为中府,十万石以下为下府。在朱元璋的特殊关照之下,凤阳迎来了久违的繁荣,随着人口的增多,开荒农田四十万顷,凤阳府“居民稠密,商贾辏集”,洪武八年,凤阳在原住民免税的基础上,税粮仍超过了二十万石,正式跻身于大明一线城市。

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这短暂的繁荣,最终给凤阳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恶果。

首先江南富户的涌入和勋贵功臣们的回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凤阳消费的繁荣,同样也让凤阳地区物价高得离谱,有时候还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拿钱买不到生活必须品。其次,地方官用很少的钱来征用当地人的土地,本地人不愿意卖,官府就强行征收。所征收的这些土地不仅仅是用来做政府工程,建设中都,更多的是勋贵们强买后拿来建设宅邸和用来耕种传世,如此以来,不少农民失去了生产资料,到处流离失所。

其次,凤阳虽然免除了原住民的赋税,但后来的移民,都没有资格享受这种皇恩。而朱元璋在凤阳营建的皇陵所用的劳役和修缮费用,都是由地方承担,远超朱元璋所免除的费用,让百姓苦不堪言。护卫皇陵所驻的八卫一所,直接受命于皇家,地方无力干涉,导致守陵太监和士兵敛财扰民,也让百姓难有宁日。

再加上移民之前,凤阳最好的土地,早已被勋贵豪强们所占据,普通的熟田,则归本地农户所有。朱元璋为了增加凤阳人口,强制迁徙了几十万移民至此,被官府严加看管,不许随便离开迁移之地,只能坐吃山空。为了生存下去,这些移民不得不在本地人嫌弃不要的河堤山坡,开始毁林开荒种粮。而修建皇宫宅邸皇陵所用建材,以及百万民工匠役的生活燃料,不可避免地要砍伐大量的森林,让凤阳周边地区变成了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凤阳从此“地力既尽,元气日销,天灾流行。”土质越来越差。

1403年,朱棣篡位成功,迁都北平,从此凤阳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北平虽为政治中心,但经济中心却依旧在南方,从此,南北运河的漕运成了维系国家经济运转的重中之重。为了保住漕运安全及时,朝廷有意识地加强黄河北岸提防,导致“黄强淮弱”。此后只要是降水量一大,黄河大水便会倒灌入洪泽湖,进而淹灭湖西凤阳府的大片农田民宅,百姓饱受涝灾之苦。

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强制移民者绞尽脑汁逃亡,到景泰时期,凤阳逃荒规模已经开始动辄数以万计,凤阳的人口也随之迅速减少,地方志记载,到万历年间,凤阳人口已经只有一万来人了。

即使人口减少如斯,但贫瘠的土地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旧无法填饱人们的肚子,人们身无储物,一遇灾荒,除去富户和地主,几乎所有的农民只能卖儿卖女,弃故土而去他乡逃荒乞讨。凤阳花鼓《讨饭歌》也随着这些逃荒百姓的足迹而闻名全国,这应该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

如果朱元璋把首都设在凤阳,安徽现在会怎么样?

历史没有如果,如果有如果,那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了。

好吧,那我们假设朱元璋真的把首都设在了凤阳,那往后几百年的历史将全部改写,这就是蝴蝶效应。

凤阳从地理方面来讲还是非常不错的,境内有平原、丘陵和山区,还有纵横的河流与湖泊,自然及气候条件不比南京差多少。虽然地理条件不差,不过当时的凤阳却是一无所有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不要说和当时的南京及北京相比,即使是一般的州府也比它好很多。

要在凤阳建都,无疑是要重新建造一座庞大的城市,就算城市建好了,想要真正发挥它帝国行政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而且它实在缺少历史底蕴。

凤阳成为明帝国首都,后面的历史都将改写,至少会有很多改变。会不会有后来的清朝,当然会不会有今天的安徽省也是个问题,那我们就假设今天的安徽及全国行政格局依旧。

凤阳做了明帝国几百年的首都,肯定会成为像南京一样的超级都市,也许今天安徽的省会也是它。历史上当过首都却混得不怎么样的城市也有,凤阳在明朝肯定会富甲天下,但是后来会怎样谁也说不准。

就算凤阳混得和南京一样,那么合肥肯定会被打回原形,皖北整体情况会比今天好不少,皖南也许会保持现状,这样看来,安徽或许会比今天好一点,但是整体差距绝对不会太大。

假设凤阳和南京一样,合肥还是今天的合肥,那么安徽的情况将好很多。不过凤阳肯定不会成为南京,以它的先天和后天条件,最多混成徐州那个段位,不管怎样,整体上来说对安徽的影响十分有限。

我们看看今天的江苏,它的发展可不是依靠南京或者哪一个城市,再看看环抱北京的河北省,就知道背靠再强大的城市也不一定能够带动一省发展。

如果朱元璋把首都设在凤阳,安徽现在会怎么样?

如果朱元璋把首都设在凤阳,凤阳在安徽的地位一定会得到提振。一 城市建设已知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着力修建南京城。朱元璋于1368年称帝,此时的南京城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远远不及朱元璋所想,为了让子孙万代稳坐江山,便兴师动众征来三十万民工修筑城墙。在南京城墙的建造中,为求精益求精,城基石材选用巨大条石,烧制城砖的黏土必须采用优质黏土,为了保质保量,还要求工匠在每块城砖上面署名,以此进行验收奖惩。工程旷日持久,直到1393年才竣工。朱元璋用三亿五千万块城砖打造了一个长达三十三千米,宽十米,高六十米的坚固城池。如果当时凤阳有这待遇,城市格局和规模会大有不同。二 城市人口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必然商旅繁盛,城市规模会指数级增长。杭州得益于南宋短短150年的行在生涯,在元朝马可波罗口中已经发展成“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城市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之后n年城市的发展上限。得益于首都的定位,凤阳人口吸引力一定是当时中国城市之最,那这个城市的发展必然进入高速跑道。

如果朱元璋把首都设在凤阳,安徽现在会怎么样?

如果朱元璋真的把首都设在凤阳,那么我们现在应该能够得到一个宏伟的凤阳故宫。除此之外对于安徽的发展影响力有限。或许这三百年的风光,但是说实话。凤阳不适合做首都的原因很简单,不容易防守而且不利于政令的通达。必须要重建整个城市。

凤阳建城太贵

中都凤阳城到底有多大?

朱元璋选择临濠为首都,其表面上的话是易守难攻。而本质上就是想回家炫耀一下。

当年那个要饭的朱元璋回来了,现在是你们的主人了。

朱元璋为了营建中都城,从全国调集了大批的工匠,还拉来了大量的军队作为施工力量,仅从南京开拔来的部队就有26卫,约20万人左右。还有数万名囚犯发往中都劳役。

这么庞大人力资源的投入,让百废待兴的大明朝也感到了吃力。

不过谁也不想说这个事情,都阿谀奉承的过去。

可是五年后,朱元璋亲自下令:停止造城!

理由很简单,就是太贵了。当然这是表面上的理由,背后的算计是,淮西将官都出自临濠。

如果在这里建都,那么等于将朱元璋的安危放在了诸位功勋家族的包围之中。

说的好听叫做拱卫,说的难听就是监视。

谁也不会这么干,所以凤阳作为首都的机会错过了。

如果建都凤阳安徽会如何

很多人在想说,如果建都在凤阳,那么安徽是否会大发展

是的,会发展很快

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纯粹靠帝都来发展建设注定会失败

因为国库的钱有数量的,用在宫殿建设多了,民用就少了

这一点朱元璋想的很透彻。

战争就是靠金钱打造的侵略者游戏。

胜仗越多,战利品越多,对于当地的贡献越大

所以朱元璋也是主张战斗 。

而恰恰凤阳不适合

所以他没有机会了。

如果朱元璋把首都设在凤阳,安徽现在会怎么样?

设在哪里,朱棣都会迁到北京。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扫清障碍,除掉了一批老臣,万没想到朱棣大军打过来,一个能挡的老将都没有,试想如果蓝玉健在朱棣敢反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