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没有被陆逊火烧连营,诸葛亮会不会被刘备雪藏?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等不于全权委托诸葛亮,刘备啥事也不干。刘备就是礼贤下士,引进文化人才。刘备集团武力值在前三国就已经爆满了,五虎将不亚于曹操、孙权等任何集团,但就缺乏安邦治国的人才。
诸葛亮来了后,就委以军师(参谋总长)。但在刘备打下益州汉中后,为匡扶汉室号为中山王后(刘备系汉中山王刘胜之后裔),全体将官上书汉献帝时,诸葛亮的排名并不是位列第二,是符合当时状况的(诸葛亮还没有汉王朝任何一官半职)。
而赤壁大战后,刘备把诸葛亮和关羽一起放在荆州,自己亲征汉中,打败了曹操。然后进兵益州,身边是庞统做军师。
小凤不幸落风坡万箭穿心,刘备才忙将诸葛亮调回身边。益州是打下了,可关羽却丢失了荆州。
可见刘备原来的安排没有错,可用人捉襟见肘,忙不过来啊。
同理,刘备夷陵之战,诸葛亮不在身边,大败而回。诸葛亮和赵云即是反对派,力谏不可伐吴;又是需要镇守成都。万一刘备打赢了孙权,却丟失了成都怎么办?
因此,刘备将诸葛亮镇守老巢,自是对他的无限信任,也是不得已的熊与鱼掌的兼顾啊。
只是刘备为关张报仇心切,不顾诸葛亮和赵云力谏,脱离了客观条件的匆忙上阵,失败是难免的,就是将诸葛亮、赵云悉数调上,恐怕天时、地利也不利于刘备。长江天险,水军难有作为,而战线拉得过长,就给东吴火烧连营创造了机会。
实战证明,诸葛亮等的力谏是对的。刘备白帝城托孤,就后悔不迭。
但也有一种说话,刘备想乘有生之年,亲自率兵打败东吴,然后再举蜀汉、东吴之雄兵,一举打败曹操,尽早实现匡扶汉室之夙愿。
刘备一代人已匆匆谢幕,但他仍用人不疑,将后事交托付诸葛亮。说明刘备还是很会识人的,关键之时用上诸葛亮,其实就是刘备早就有的预想方案。
刘备早晚都会重用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就是刘备得到的文人中的关羽和张飞,忠义贤臣,肝胆相照。
刘备用三顾茅庐之礼遇,而诸葛亮必回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报答知遇之恩!这才留下了"隆中对"和"白帝城托孤",成就了蜀汉和武侯祠
,千古传颂!
如果刘备没有被陆逊火烧连营,诸葛亮会不会被刘备雪藏?
谢谢邀请。刘备有志做一番事业,不会雪藏诸葛亮的。刘备思贤若渴。早期遇到的田豫、陈登、徐庶有智谋,由于一些原因都归顺曹操集团。后来遇到的诸葛亮、庞统、法正都是当时一流智囊谋士。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当时庞统、法正都已经去世。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和诸葛亮关系亲密,都引起了关羽、张飞的不悦,刘备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也。刘备少有大志,前期几乎是屡败屡战,先后寄居在公孙瓒、陶潜、曹操、袁绍、刘表等处。刘备在刘表处曾感叹岁月流失浪费,水镜先生司马徽曾对刘备说:“当今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徐庶也推荐诸葛亮。刘备亲自去请诸葛亮辅佐自己。诸葛亮随鲁肃到东吴结识孙权,促成孙刘联盟共抗曹操。庞统死后,按照刘备要求,诸葛亮率赵云、张飞入川和刘备汇合攻战成都。汉中之战,按照刘备要求留守成都,全力以赴支持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制定蜀地管理办法。刘备率军攻打东吴,没有带诸葛亮和赵云,诸葛亮哥哥诸葛瑾是东吴重臣,这种境况令人尴尬,刘备没有让诸葛亮参战,让他留守成都。等到刘备夷陵之战失败,逃回白帝城,连气带病自知来日不多,把诸葛亮、刘禅、李严等叫到身边托付后世,举国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真正做到了忠心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白帝城托孤”被赞誉为“千古盛轨”。刘备是政治家,一直以仁义闻名于世,渴望争取到更多人才搞事业,真心实意地请诸葛亮辅佐,不会雪藏诸葛亮的。
如果刘备没有被陆逊火烧连营,诸葛亮会不会被刘备雪藏?
雪藏的可能性不大,但分权的可能性颇大。
刘备志大才疏,虽然有“兴汉室,成帝业"之宏图,可毕竟胸无良策,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前,东逃西投,连个安身落脚的地方也没有。
诸葛亮出山后,取汉中夺西川,让刘备在成都建立蜀国,成就了他的事业。
蜀国的建立,一方面,刘备仍然需要诸葛亮的才智去管理国家,因为刘备清楚,他帐下的文臣谋士,论智力本领,没有一个比诸葛亮更有本事。另一方面,他也要利用原来的西川利益集团来为自已效力,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局势,安定民心,防止暴乱事故发生。
所以,这就是刘备任用李严来牵制诸葛丞相的原因。
如果刘备没有被陆逊火烧连营,诸葛亮会不会被刘备雪藏?
刘备的内心可从来就没有膨胀过。
当诸葛亮胁迫众臣以“树倒猢狲散”来威逼刘备称帝的时候,刘备是这么说的:“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刘备膨胀了吗,当孙权、陈群、桓阶、司马懿等人劝曹操进位的时候,曹操是怎么说的:“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与曹操相比刘备如此低调,说明刘备是有自知之明的。
作为一生都是在失败中度过的窝囊废,他如何还敢觊觎“天下无敌”的盛誉。通过刘备拒绝称帝的举动可以看出,刘备的内心是崩溃的!他的这个帝王的称号无疑就是诸葛亮强加给他的。所以,在称帝感言中,他才用了一大半的篇幅去刺激诸葛亮。
《袁子》记载: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对于孙权来说他可以“贤亮”却不能“尽亮”,因此诸葛亮是不会投靠他的。言外之意就是刘备既能贤亮也能尽亮,所以投奔刘备才是诸葛亮最明智的选择!
贤亮,不用做过多的解释了。对诸葛亮好、以诸葛亮为贤士上宾、任贤使能,怎么理解都不错。
关键问题是尽亮😨!!!“尽亮”至少包括两个截然相反的含义:其一刘备是主观上能够充分信任诸葛亮,让诸葛亮不受任何限制的施展才华:一是因为诸葛亮忠于职守,效忠刘备无二心,赢得了刘备的信任;一是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处事果断、行政干练、能力出众,即昏主用之而不危的行政能力,获得了刘备的器重。但是,还有其二!
其二是客观上不得不“尽亮”😨。也就是说以刘备的学识和智商根本就节制不了诸葛亮。和诸葛亮议政的结果只能是被诸葛亮反制!让诸葛亮牵着鼻子走?这才是使刘备尤为不爽的,就算名为帝王也抑制不住他内心的失落。刘备为此与诸葛亮之间展开了暗暗的较劲: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云云。
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都是刘备给诸葛亮的头衔。但是,不管怎么看,诸葛亮都是在不务正业!😄😄。军师中郎将“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军师将军“镇守成都,足兵足食”??连小孩都知道,军师是用来打仗的,不是用来“箪食壶浆”的。刘备会不知道吗!
那么!不让诸葛亮涉足军事行动,是不是有意“雪藏”诸葛亮呢。说雪藏是好听的,在我看来,就是千方百计的打压诸葛亮。
例如,攻打益州的谋主是庞统、攻打汉中的谋主是法正、甚至攻打东吴的时候用司隶校尉张飞领兵!哈哈……就算用司隶校尉也不用军师打仗。
诸葛亮会俯首听命吗!诸葛亮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付刘备的这些个雕虫小技,简直就是在耍猴:
其实,要说刘备不用诸葛亮也没关系,只要把仗打胜,也完全可以不用诸葛亮。事与愿违,攻打益州三年水裆尿裤,庞统战死,不得不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入川立竿见影拿下成都;接着下辩之战 败、马鸣阁道之战 败、定军山之战 败、阳平关之战 败…这就是不用军师诸葛亮的作战效果。
照着这样打下去,蜀汉集团的这点实力是经不起如此消耗的!诸葛亮开始反制了: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难道诸葛亮自己不知道该不该发兵吗!当时杨洪连功曹都不是…
哈哈哈!可笑至极,汉中之战发不发兵增援部队不取决于刘备,而是取决于杨洪。你可见刘备在诸葛亮眼里是个什么段位?
既然刘备在诸葛亮眼里都是这个德性,刘备的义子刘封: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刘备的司隶校尉张飞: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我还容你领兵伐吴?先给你作了!😄😄😄
刘备虽然是被逼上架的皇帝,但他也是皇帝。怎么能就这么甘拜下风呢!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让天下的人都看看?益州、汉中的天下究竟是谁说的算。打不打都要打!打得不是对错,打得是权威👍。在此,我必须给刘备点赞。
夷陵之战就是这么任性。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获胜,就意味着他赌赢了!没有诸葛亮,刘备照样可以凭借自身的实力去争夺汉室天下的一席之地;诸葛亮的存在就成了可有可无,刘备打压诸葛亮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也就名正言顺了。
否则!刘备只能乖乖的认输,在诸葛亮面前不得不承认自己根本就不是对手。既然诸葛亮各个方面都有碾压的优势,那么!天下当然就应该交给更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而这,就是白帝托孤。
如果刘备没有被陆逊火烧连营,诸葛亮会不会被刘备雪藏?
你这完全没理解刘葛之间英雄惺惺相惜的感情。层次不够,看不懂大布局大方向大纵深,就会问为什么刘、葛不好了?要是曹操当年煮酒论英雄时杀了刘备,就没后面的事了。等等诸如此类的假设。
要是期未考自拟的选题是这个,结果只有一个:不及格!
如果刘备没有被陆逊火烧连营,诸葛亮会不会被刘备雪藏?
刘备会“雪藏”大将吗?
当然会。马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刘备根本不信任马超,所以尽管“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其实毫无实权,略等于供起来的吉祥物。
但是诸葛亮和马超压根不是同类人。终刘备一世,诸葛亮几乎没有机会带兵打仗,这一点《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得很清楚: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除了在攻略益州过程中曾短暂领兵外,诸葛亮一直是在后方筹措军需!这一时期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当狗头军师出主意的,先是“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的庞统,后是“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法正。诸葛亮并不直接掌握兵权,有啥可猜忌的?
刘备时代的诸葛亮,不是“总参谋长”,而是“后勤部长”!刘备手头上能打仗的悍将不少,但能够管好后勤的真心不多,所以他长期没能经营起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诸葛亮这个大管家正是他所急需的,怎么舍得雪藏?
退一万步说,别说打赢孙权还有许多仗要打,哪怕刘备已经一统天下,他也需要这样一个行政高手帮他治理天下。只不过那时候的诸葛亮将只是翻版萧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