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的影响力和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呢?

我想很多人对明君是有什么误解,在大多数人眼中,封建时代的明君无非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实际上真正的明君,从来都是那些不显山露水之人。比如唐高宗、宋仁宗、明仁宗、明孝宗等等。

为啥?你见过成绩真正好的人,会整天在同学们面前吹嘘自己的成绩多好吗?没见过吧?真正成绩好的人,都比较低调。真正的富豪也是一样低调,什么福布斯排行榜都是虚的,这里面的第一名,在全球真正的富豪眼里,都进不了前一百,尤其是到咱们这儿来,嘿嘿。

所以说真正的明君也是如此,他们没有那么多可以吹嘘的功绩,因为他们想要努力维持一个和平的时代。只有享受和平了,老百姓才真正能过上好日子。那些整天咋咋呼呼,一言不合就要打仗的君主,实际上给老百姓带来的只有灾难。

如果能理解上面这些,那么我们就能搞明白,为啥汉宣帝的业绩比汉武帝强,可是名气却远远比不上汉武帝了。

一、汉武帝穷兵黩武,老百姓的小日子并不好过。

说实话,没有汉武帝,就没有我们大汉民族的骨气,这倒是真的。因为正是汉武帝主动出击匈奴,才打出了大汉王朝的士气,也是他让大汉民族有了屹立不倒的勇气。

可是我们要知道,汉武帝创造如此辉煌业绩的背后,是老百姓们一直在负重前行。打仗需要粮饷,每天的消耗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何况还打了几十年的仗。

有这么一个说法: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

这是啥意思?也就是说汉武帝打了30多年仗,天下也就少了一半人口的老百姓。光打仗也就算了,到了晚年汉武帝又开始大兴土木。

老百姓们不光要供给军队,还要抽出劳动力去给皇帝盖房子。所以说到了汉武帝晚年,天下流民四起,多达200万人。

甚至出现了大量农民起义军,关东、山东、河南等地都有成千上万的流民,不堪重负,选择起兵反对汉武帝。

这样一来汉朝那些老实一点的老百姓压力就更大了,不光要供应对付匈奴的军队,还要供应这帮镇压起义军的军队。

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统治比起来,也没有那么出名。但是文景之治时期的老百姓日子是过得真幸福。因为君主讲究无为而治,所以一直与民休养生息。

所以文景之治给汉武帝攒了很多钱和粮食,几乎达到了府库中的铜钱堆不下,粮仓里的粮食白白发霉的地步。

可是汉武帝不仅把这些财富粮食都给消耗干净了,而且还透支了未来数十年老百姓们的口粮,这不是要了人家的命嘛!

孝武皇帝,规矩万世之业,固后世之基地。内修文学,外耀武威,以延天下之士,先王之风粲然可考者矣。然犹好其文,未尽其实;发其始,不克其终。奢侈而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罢弊。当此之时,天下骚然,海内无聊,而孝文之业衰焉。---《前汉纪》

有些人说,为了创造辉煌盛世,牺牲老百姓的幸福是值得的。其实这种话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说的,老百姓们没有任何话语权。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封侯拜相了,可士兵们却已经是冢中枯骨了。

二、汉宣帝延续了大汉朝的第二个盛世。

大汉朝的第一个盛世,肯定是著名的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都讲究无为而治,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动刀兵。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并没有汉武帝那么出名。

大汉朝的第二个盛世,便是昭宣之治。这一盛世就更加没那么出名了,汉昭帝时期是霍光辅政的时候。霍光是一个有能力的统治者,他不光给汉武帝的烂摊子善后,而且还给昭宣之治开了一个头。

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藩。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汉书》

也是因为霍光慧眼识人,使得汉宣帝刘询,成为了大汉王朝的皇帝。汉宣帝是在民间长大的,所以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因此他上台以后,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和平稳定的大环境。

此外,汉宣帝开始努力恢复生产,通过轻徭薄役减轻老百姓们的负担。朝廷日子再苦,也不可能比得上老百姓。所以汉宣帝宁可让朝廷苦一点,也不愿意再看到老百姓活不下去。

别以为汉宣帝光对老百姓好,他在位期间,采取了刚柔并济的施政方针,以霸道和王道兼而用之。

在军事上,汉宣帝也有建树。他曾经联合乌孙国击败过匈奴,使得呼韩邪单于选择投降汉朝。也曾平定西羌,甚至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将西域正式纳入了汉朝的范围之内。

但是汉宣帝的军事动作,都是点到为止,所以你会发现汉宣帝时期,没有那么多著名的名将。卫青、霍去病就算是生在汉宣帝时期,也没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毕竟汉宣帝更注重的是休养生息。

所以说汉宣帝时期的汉朝老百姓,不光有民族自豪感,也有相对富足稳定的生活。汉宣帝所创造的盛世,的确是汉武帝无法比拟的。

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汉书》

可惜的是,汉宣帝晚年却把皇位传给了专门研究儒家学术的太子刘奭,结果造成了大汉王朝走上了下坡路,这是汉宣帝比不上汉武帝的地方。毕竟汉武帝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霍光,汉宣帝留了个儒家街溜子。

总结:汉武帝的过程,或许是必经之路。

抛开汉武帝,去谈汉宣帝的成就,其实这也等于是在耍流氓。为啥?因为没有汉武帝时期的穷兵黩武,就没有汉宣帝时期的休养生息。

正是因为汉武帝通过多年的征伐,打服了匈奴和西域诸国,才让汉宣帝时期,坐享其成,有了收编匈奴和西域的机会。

或许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就是一个历史必须要走的过程。只能说,在盛世即将到来前,必然是要牺牲一两代人的幸福,来换取后人的盛世。

参考资料:《汉书》

汉宣帝的影响力和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呢?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汉宣帝的影响力和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呢?

如果不看过程,只看结果,汉宣帝的功绩要远远高于汉武帝。

汉武帝从某种情况下说,毁掉了一个鼎盛的王朝;汉宣帝从某种情况下说,开创了一个鼎盛王朝。

汉武帝继承文景之治盛世,结果却毁了文景之治盛世。

文景之治是一个怎样的盛世呢?

简单三句话可以概括:

粮食吃不完,堆到粮仓里发霉;铜钱花不完,堆在府库里生锈;原野上战马成群。

汉武帝与匈奴四十几年的战争,耗尽了国库,几乎毁了大汉王朝。

汉武帝晚年,大汉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

简单用两句话概括:

没有人愿意出来做官,有的人为了逃避做官,宁可跳到水里淹死!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因为做官,就要为朝廷征税。

百姓穷苦不堪,根本无力缴纳税收,所以官员们也无法完成朝廷税收征缴任务。

至此,只好逃避做官!

汉武帝面对这样局面,颁布了《罪己诏》,明确承认,战争耗尽了国力。

汉宣帝接受这样一个烂摊子,却实现了昭宣中兴。

所以说,从结果看,汉宣帝的历史功绩远在汉武帝之上,那么汉宣帝的影响力与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呢?

山野老人以为这主要是过程的影响。

从过程来看,汉武帝的光环罩住了汉宣帝的功绩。

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说明:

一,对外关系上,汉宣帝是延续汉武帝的路线。

对外关系,主要是对匈奴的关系,说大一点是对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

对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主要分两点:一是战争;一是外交。

无论是战争还是外交,汉宣帝都被罩在了汉武帝的光环里。

对外战争,汉武帝有卫青、霍去病这外甥两对匈奴战争创造的辉煌,在汉宣帝一朝没有人能超过他俩。

所以,说起对匈奴的战争,人们自然会想起卫青与霍去病,以及汉武帝,不会想到汉宣帝。

从结果看,尽管是因为汉宣帝才结束了对匈奴的战争,但是人们往往只是注重卫青与霍去病征战匈奴的过程。

对于外交,主要是和亲。

和亲从汉高祖时代就开始了!

然而汉武帝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那就是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西汉开始重视匈奴西边的乌孙关系。

由此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刘细君到乌孙和亲,之后又派遣刘解忧公主去乌孙和亲。

汉宣帝在和亲这一点上也是继承汉武帝的衣钵。

从结果看,汉宣帝彻底掌控了乌孙,为挫败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人们记住的仍然是汉武帝时代刘细君与刘解忧去乌孙和亲的故事。

二,内政治理上,汉宣帝无法跳出汉武帝的光环。

从内政看,汉武帝几乎毁了文景之治盛世,汉宣帝开辟了昭宣中兴盛世。

然而昭宣中兴,首先是有昭帝为汉宣帝奠定了基础。

没有汉宣帝励精图治,不可能有汉宣帝接下来的盛世。

昭帝能登基,离不开汉武帝。

正因为有汉武帝临终之前的神来之笔,才迎来峰回路转的昭帝登基。

因此,当人们谈论起昭宣盛世的时候,首先想到到自然是汉武帝临终之前的大胆决定。

三,从过程看,汉宣帝无法与汉武帝相比。

汉武帝虽然差一点毁了大汉,但是临终之际扶持昭帝登基,延续了大汉盛世。

汉宣帝让太子刘奭继位,称之为元帝。

虽然元帝将汉朝推到了历史顶峰,但是元帝之后,是成帝,由此就彻底结束了大汉盛世。

如果汉宣帝之后,能再来一个元成中兴,或许汉宣帝的名气就会比汉武帝更加响亮。

可惜,历史给汉宣帝开了一个玩笑,自元帝之后,汉朝就气数已尽!

汉宣帝之后为什么没有迎来一个像汉武帝之后的中兴呢?

也许是汉武帝的运气好,但更多的是汉武帝在远见与魄力上确实胜汉宣帝一筹!

在选择继承人这一点上,汉武帝与汉宣帝有过同样的经历。

汉武帝选定刘据后,在实践中,汉武帝发现太子刘据与自己的执政风格完全不同。

说文明一点,汉武帝强势,实行的是霸道;太子刘据懦弱,注重王道。

这让汉武帝很是担忧,最后废了太子刘据。

废除太子刘据虽然是巫蛊事件的影响,但是没有巫蛊事件,汉武帝也有废除刘据太子地位的想法。

汉宣帝也是这样。

汉宣帝确定刘奭为太子后,也发现太子刘奭与自己执政风格相差甚远。

汉宣帝如汉武帝一样效法霸道;太子刘奭与太子刘据一样效法王道。

汉宣帝一度想废除太子刘奭,其原因是担心太子刘奭过于懦弱,将会毁掉汉家。

汉宣帝最终没有废除太子刘奭的原因是念及太子刘奭的母亲。

太子刘奭的母亲是汉宣帝的结发患难夫妻,出于对亡妻的感情,才没有废除太子刘奭。

如果汉宣帝能如汉武帝一样富于远见与魄力,果断废除太子刘奭,也许昭宣之后也会迎来一个伟大的中兴!

综上所述,汉宣帝的影响和名气之所以远远不如汉武帝,从主观上看,是因为汉宣帝个人的政治远见与办事魄力不如汉武帝;从客观上看,汉武帝之后带出了昭宣中兴,延续了盛世。汉宣帝之后带给大汉的是衰败,由此汉宣帝对于历史的影响自然不如汉武帝!

汉宣帝的影响力和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呢?

原因只有一个,汉武帝是儒家的大恩人,汉宣帝则是反儒家的,而此后中国历史的话语权完全掌握在儒家思想体系下,结果不言而喻。

仔细分析汉武帝,功业不可否认,但这个人缺点也很明显,其残暴程度远超隋炀帝杨广,穷兵黩武、任人唯亲、残暴不仁,狠起来连妻子儿女都不放过。几乎毁灭大汉基础的巫蛊之祸,使朝廷空虚,人人自危,国本动摇,牵连人数达到四十万之多,致死的人也要超过十万。大汉没有亡在汉武帝手里,完全仰仗文景之治带来的人心归汉。唐代宰相马周就曾经说过,孝武皇帝虽然穷奢极侈,但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则天下必不能全。

但是汉武帝的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却被隐藏的鲜为人知,这又是不争的事实。不研究历史的人也能说出汉武帝曾经的很多功绩,但是却很少知道他造成的沉重灾难。武帝之前,经过文景之治,库房里积攒了大量钱币,穿钱币的绳子都烂掉了。武帝后期,国库空虚,民间饿殍遍野,朝堂重臣受巫蛊之祸牵连,百不遗一。汉武帝就是大汉由盛转衰的始作俑者。但是汉武帝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登上政治舞台,并在此后两千年的时间里统治着整个中国的话语权,所以汉武帝受到儒家的尊崇,把他奉为圣人,掩盖了他身上那些致命缺点,一点都不奇怪。

反过来再看汉宣帝,他与汉武帝相反,正是汉宣帝的雄才伟略,才使由盛转衰的大汉朝重新复起。宣帝时,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不管从哪方面说,汉宣帝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吏治方面,他从不任人唯亲,对腐败惩治力度也很大;经济方面,国家富足,百姓安居;军事方面,对外族宽严并用,降服匈奴,囊括西域,大坡西羌,威服海内,虽然有汉武帝打下的基础,但自身能力才使取得成就的关键,就这样一位伟大的君主,为什么鲜为人知?因为他对儒家不够友好。

宣帝所立太子刘奭,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历史记载,他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不用解释,大家都看得懂,汉宣帝旗帜鲜明的打压儒家,他死后,掌握话语权的儒家能给他树碑立传?要不是汉宣帝文治武功,样样做的都很好,没什么短处被抓住,儒家能放过他才怪呢?虽然没有什么可以抹黑的点,但是我可以淡化你的影像,不给你歌功颂德,这没毛病吧?

汉宣帝的影响力和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呢?

提起西汉哪个皇帝最拉风?相信不少人都会说,那肯定是汉武帝刘彻,武帝巅峰之时,手驱卫青、霍去病两大战神,汉家铁骑横行朔漠,打遍漠北无敌手。

当时的匈奴部族哀唱道: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然而,就在汉武帝去世的十几年后,一个曾令他爱恨交加的孩子,长大并登上了皇位,更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他最终交出的成绩单,要远比汉武帝,还要炫目华丽得多。

这个孩子叫刘病已,后来,他改名为刘询,也就是汉宣帝。

我们首先看一看汉宣帝交出的那份成绩单:

平定匈奴:

咱们看《汉武大帝》的时候,总觉得有汉武帝已经搞定了匈奴的错觉,其实即便汉武帝将国库家底都快掏光了,却依然没有对匈奴造成致命的打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武帝只是将狼打懵了、打怂了,却没有打残了。

而接下来,他孙子刘病已接过棒子后,那可是真敢下死手呀。

本始二年,汉宣帝发动了史书记载中两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对匈作战。

五将军带领关十五万东健儿,挥军横入大漠,连带校尉常惠护持的乌孙兵力,对渐渐忘了疼的匈奴,进行全面决战。

汉宣帝的Flag就是:

不战则已,一战非要弄死你!

连续两年的暴捶,加上乌孙、丁令、乌桓等势力见缝插针的补刀,使得昔日的草原霸主——匈奴最终分崩离析,彻底残了。

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

囊括西域:

匈奴倒了之后,西域的局面就立即明朗了起来。出头鸟都被灭了,其他先前嚣张得不行的国家,自然也都得瑟不了多久了。

大汉军队开始开挂起来。

神爵二年,征龟兹。

地节二年,破车师。

元康元年,灭莎车。

自此,在大汉的版图之上,多了一片广袤的领土——西域都护府,这片领土深刻地影响了未来华夏的边陲理念:

不破楼兰誓不还。

民生方面:

比起汉武帝时期的高压政策,从贫苦中走出的汉宣帝,更加理解民生的疾苦,他上位之后,开始采取倾向于民生的大政方针。

轻徭役、降赋税、遏制土地兼并,开发漕运,设置调节粮米价格的常平仓,他的一系列利民举措,使得他所在位期间,粮价低到了西汉历史上的谷底。

“谷石五钱。”

军事、经济的双开,加上汉宣帝倡导的“王霸杂用”的举措,使得汉宣帝在位时期,西汉国力达到了最为高光的时刻。

那么很多人可能就会疑惑了,为啥这么出色的哥们儿,名气却没有他爷爷高呢?不是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汉宣帝的光为啥会被汉武帝遮得严严实实的呢?

咱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温习一首词,这首词相信大家都会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对于历代皇帝的点评,最知名,也最为眼光独到的,莫过于毛主席的这首《沁园春.雪》,其中点名的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更是成为了人们心中,历代皇帝中的翘楚。

咱们若是仔细看的话,不难发现,词中提及的这四位皇帝,除了秦始皇因为子孙们太拉胯之外,其他人其实都没有创造出朝代最巅峰的时刻。

唐太宗李世民所经历的唐朝,巅峰期在李隆基的“开元盛世”。

汉武帝刘彻所经历的西汉,巅峰期在昭宗、宣宗的“昭宣中兴”。

宋太祖赵匡胤所创立的宋朝,巅峰期更是奇葩,大概在宋哲宗和宋徽宗前期,恐怕连宋徽宗都没有想到,自己这出道既巅峰,而巅峰之后,就是灭亡。

那么为何毛主席会将这几个人列为皇帝中的翘楚呢,其实他老人家的眼光,和中华历代名家评价帝王的标准,很契合。

那就是一个帝王牛不牛,不在于功绩多少,打下多少城,拓了多少领土,自身的文治武功攀登到多高的境地,最重要的是他对后世的影响和自身的开创性。

秦始皇,一统六国,大统一的观念自此在华夏深入人心,车同轨、书同文、郡县制,秦始皇创建的制度,一直流传千年不亡,可以说影响了整个华夏的根基,祖龙之称,名至所归。

李世民,在地狱副本中,硬生生玩出了一统宇内,爆捶突厥的剧情,开创了四方归附,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让至今无数人们提起盛世,便会想到梦回唐朝。

赵匡胤,一个结束了乱世的皇帝,五代十国有多黑暗、有多残酷,赵匡胤的选择就有多明智,他终结了一个混乱的时代,也开启了王朝的另一种模式,从尚武到尚文,至今人们口中依然念叨着,那个时代的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

而汉武帝,可以说,正是这位,让“汉”这个名字,在历史上脊梁挺得最直。在他之前,甭管是混一寰宇的秦始皇,还是手腕无敌的汉高祖,他们对待异族入侵的手段大多都很怂,主流、长期的措施不是修长城,就是送女人。

唯独汉武帝不同,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让策马南下的匈奴,也知道,汉人不是只会耕种、任人屠戮的无力懦夫。

而当时的他所面对的匈奴,是从未经历大挫折,漠北其他势力、部落也都唯其马首是瞻的草原无敌霸主。

从西周开始千余年的中原王朝,始终没有敢于决然主动、亮剑的王朝,这种怯懦,也使得后面的帝王,逐渐丧失了激进、冒险的精神。

然而,刘彻最终站出来了,他用行动告诉世人,大汉不容欺侮。

敢于亮剑,而且打得对方落荒而逃,他给子孙们奠定了无与伦比的自信,也让后人敢于说出那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军事上,刘彻没有取得汉宣帝的成就,但这些后来的成就,从历史脉络上来看,依然是汉武帝的遗产。“昭宣中兴”虽然成绩华丽,但这个时期的许多成就,都有汉武帝留下来的影子——霍光的功劳。

汉宣帝按部就班地沿着汉武帝铺设的道路前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舵手,但并不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看似霸道,然而当几千年后的我们,审视中华历史变迁的时候,不得不感慨:

正是汉武帝规定的唯一,才使得不管后世的王朝如何变迁,中华的文脉几经颠簸、战火,却始终没有断绝,人们的思想、观念始终保持着一个延续、发展的进程,而没有陷入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混乱。

而对于领土方面,凿空西域的创举,掌控西南的举措,以及收复河西走廊的胜利,每一项拿出来,其实都不比汉宣帝的囊括西域逊色,正是因为河西走廊的拿下,才为后来大汉奠定了绝对优势的军事基础。

再提一下凿空西域,这个壮举,在当时让汉人的眼界为之一扩,也正是因为知道了这个地方,后来的汉宣帝才能够策划出囊括西域的军事措施。

打个比方,牛顿奠定了传统力学,虽然后续有无数科学家研究出了许多力学法则。然而,谁都不能掩盖得住,那个曾经揭开世界秘密的男人。

开创和发展,若论起谁更伟大,恐怕都会回答是前者,毕竟前者给了后者无限的机会和可能。

汉武帝和汉宣帝,一个是开创者,一个是继承者,开创者伟大,继承者优秀,两者使得大汉王朝在一座高峰之后,又被推上了另一座巅峰。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电视剧《汉武大帝》里的歌词还是比较妥帖的:

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

山峰伟岸,令后人仰观,令后人敬佩,令后人赞叹!

汉宣帝的影响力和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呢?

汉宣帝的影响力和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何止是汉宣帝,在中国历史上只论影响力的话没有一位帝王能够比得上汉武帝,如果算上名气,也就秦皇,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乾隆,隋文帝,隋炀帝,黄帝,大禹,炎帝这些帝王能够比得上。

在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是并称的,跟炎黄子孙一样,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是为华夏民族打下“汉”的烙印的千古帝王,放眼整个世界史中,能为一个民族打下自己的烙印的帝王寥寥无几。

那个评价秦始皇为千古一帝的李贽,其实在他的著作中评价最高的帝王不是秦始皇,而是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帝王汉武帝。李贽给出的评价是“千古大圣,比黄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评价非常高,汉武帝是帝王圈中唯一一位“超凡入圣”的君主,在李贽的眼中是千古圣人。

为啥评价这么高,且听我分析!

我们评价一个人,才能非常高,通常会用到一个词“经天纬地”

何为经?南北为经。

何为纬,东西为纬。

而汉武帝的功绩便是统一中国东西南北,一言以蔽之“经天纬地”

汉武帝在位期间,一直从东边朝鲜半岛打到西边葱岭以西(现称帕米尔高原)的大宛,直线距离超过万里,此称“纬地

在东西跨度上,汉武帝设“朝鲜四郡”“辽东沧海郡”“河朔两郡”“河西四郡”西域地区按照汉书记载,武帝末期汉军已控制西域“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全部地区,并在此地设置校尉,驻军,移民屯田,是西域都护府的前身。

相比之下,汉武帝最牛的还是统一中国南北,光统一中国南方此一项功绩就足以和隋文帝,宋太祖相比肩。汉武帝,一直从中国南方的越南地区,海南岛,一直打到北方的贝加尔湖,直线距离横跨万里,此称“经天”

在南北跨度上,汉武帝统一了“东越”“闽越”“南越”“西南夷”等诸多地方,光中国南方便设汉郡17个,北逐匈奴,漠南无王庭,匈奴西迁。

说了这么多,说的仅仅是汉武帝的武功部分,而汉武帝的功绩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说个几天几夜都说不完,这并不是夸张。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以法治国”的皇帝。汉承秦制,汉文帝汉景帝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而汉武帝是中国历史第一位“以教立国”的皇帝。其创办的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查的官办中央大学。

而且汉武帝是第一位把“兴建学校的制度”推广至是全国各地的帝王。

教育上:兴办太学。影响中国千年。

制度上:察举制选拔人才,内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每一个制度都影响中国千年。

文化上: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影响中国千年。

外交上:首次开辟丝绸之路,影响中国千年。

经济上:盐铁收归中央官营,统一货币,影响中国千年。

军事上:北击匈奴,护佑华夏,统一中国东西南北,影响中国千年。

历法上:太初改历,首次将24节气和历法结合在一起,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影响中国千年。

总结一句,其实不仅是汉宣帝,我并不觉得哪一位帝王的影响力能够超越汉武帝。我并不是说汉宣帝不够优异秀,他也是一位千古明君,只不过他的曾爷爷汉武帝的一生只能用伟大来形容,要知道“雄才大略”这个词在历史上首次使用便是用来赞扬汉武帝的。

在我看来,汉武帝是真正的天选之子,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便是统一华夏族群,使中国成为一个整体,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为何会说是天选之子?在《易经》里,阳爻称九,乾卦是六个阳爻,六九之数五十四,乾卦代表天。

汉武帝的在位年数不多不少正是五十四年,更重要的是汉武帝的一生都可以和乾卦的六爻互相印证,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到“飞龙在天”,直到结束的“亢龙有悔”,所体现的正是一代千古大帝完整的一生。

至于“轮台罪己诏”所下的目的也是为了印证《易经》的一句话“天德不可为首也”。

他的时代,不算完美,但一定伟大!。借用汉武大帝的一句台词:“许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已经发生的,没有发生的,朕来不及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了”

汉宣帝的影响力和名气为何远远不如汉武帝呢?

很多人觉得宣帝有昭宣之治,国力恢复、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比穷兵黩武的汉武帝更伟大。

谁更伟大各有各的标准,但谁的影响力和名气更大却是有定论的。汉武与秦皇并称,这是举世公认的,为何呢?

简而言之,他们有不相上下的开拓之功!秦皇的无须多言,汉武的同样显赫闻名,如却匈奴通西域、尊儒教殖货术,影响之大,不亚秦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