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褚的儿子被钟会下令斩首,为何没人出来求情?
许褚是曹操身边的大红人,自从曹操的前任保镖典韦挂了以后,就属许褚最受曹操的信任。也是许褚多次将曹操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
所以说,作为曹魏的大功臣许褚的儿子,许仪在曹魏走路应该都是横着走的。为啥会被名不经传的钟会给宰了呢?
钟会他们家的确也很牛,钟会他老爹钟繇是太傅,哥哥钟毓是青州刺史。他们家本身也是颍川钟氏,正儿八经的大户人家。
但是论带兵,钟会他们家此前还没有出过一位像样的将领,钟繇和钟毓本质上都是文官出身,所以钟会在军中的威信其实没那么强。他怎么就敢对许褚的儿子下手呢?
一、许褚的儿子犯了罪,军法处置问题不大。当时司马昭让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兵分三路讨伐蜀汉。因为姜维这家伙实在是太烦人了,九伐中原,导致曹魏消耗巨大。
为了以绝后患,司马昭打算一战定乾坤。当时许仪作为钟会大军的先锋大将,负责在前面开路,可以说遇山开路,逢水搭桥就是许仪的作用。
这项工作十分重要,许仪不光要负责修路浦桥,还要负责打探消息,甚至还可能要跟敌军正面交锋。因此不得不说,许仪还是很受重用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了一个大问题。当时许仪还在前面修路浦桥,钟会的大部队在后面走。可是钟会骑马路过一座许仪修缮过的桥时,马蹄居然踏穿了桥面。
显然是豆腐渣工程,不知道许仪谎报了多少工程款,是不是把工程分包给没有资质的私人包工头了?所以钟会才会大怒,把许仪给斩杀了。
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於是斩仪。---《三国志》
由此可见,许仪的确是犯了罪,而且有贪污工程款的嫌疑。钟会想要有效地治军,就必须要军法严明,所以诛杀许仪问题不大。
二、钟会想要在军中立威,拿许仪当台阶也说得过去。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期间的确有官员向钟会求情,他们认为许仪是官二代,好歹是名将许褚的儿子,这么杀了不太合适吧?
钟会嘿嘿一笑,心里想着:要杀的就是许褚的儿子!
为啥这么说呢?我们必须得理解钟会。钟会他们家都是文官出身,此前在军中没有任何基础和资历,所以这次司马昭一口气给了钟会20万大军,你让钟会如何服众?
当然不是说必须要杀许褚的儿子才能服众,至少杀掉许褚的儿子,可以体现钟会治军严格,让其他将领不敢再犯类似的错误。
钟会想要利用这次灭蜀的机会,确立自己在军中的权威。所以这次带兵非常重要,哪怕无法消灭蜀汉,只要他带兵有方,也就能像昔日的司马懿一样,为司马家族在军中确立威信。
所以许仪恰好撞在了钟会的枪口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他不是许褚的儿子,钟会还是会诛杀他,只不过在史书里,可能就不会记载这件事了。
三、斩杀许仪,也是告诫诸将,老曹家不行了,现在是司马家的天下。钟会是个聪明绝顶之人,他知道司马家族早晚要取代老曹家。许褚是曹操的心腹大将,这一点没错。可是曹魏已经被司马家掌控了,这才是现实状况。
所以钟会诛杀许褚,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告诉手下将帅们,老曹家已经是昔日黄昏了,现在是司马家的天下。
很多人求情的原因是,许仪毕竟是许褚的儿子,许褚对曹魏有功。可是大家忘了一点,对曹魏有功的人,将来是不是会成为司马家上位的障碍呢?
因此,钟会为了在司马昭跟前表示忠心,诛杀许褚的儿子一点毛病都没有。他诛杀了许仪,不光让司马昭对他刮目相看,也能够起到震慑诸将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诸将们之所以没有给许仪求情,或许也是因为默认了这一事实。大家虽然是曹魏的臣子,可是随时会成为司马家的臣子,站队往往比能力更加重要。
四、曹魏功臣们的后代,没什么厉害的角色。实话实说,论二代的强悍,还要属东吴那边。陆逊的儿子陆抗,是东吴后期最重要的大将,陆抗死后,东吴才被吞并。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一度成为了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
蜀汉那边其实也没有什么二代是比较厉害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没什么本事,关羽张飞的儿子早逝。
曹魏看似人多势众,实际上看看他们二代三代的表现,其实也挺让人唏嘘的。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的后人们,都没能有什么大出息。
尤其是在司马家的压迫之下,稍微有点出息的二代,诸如夏侯霸这种,都选择了逃到蜀汉。所以说留在曹魏内部的那些二代三代们,实际上才能都很平庸。
在这种情况下,钟会诛杀二代集团中的许仪,自然是没有人敢说话了。大家只是感到很吃惊,却没有人敢给许仪打抱不平,这就证明了一点,老曹家昔日功臣们的后代已经落寞了。
总结:论站队的重要性。钟会的带兵能力很强吗?这一点的确值得商榷,但是司马昭敢把大军交给钟会来带领,主要原因绝不是钟会带兵能力很强,而是因为钟会对司马昭表示了绝对的忠诚。
诛杀许仪的这件事,其实也是钟会倒向司马家,与曹家决裂的表现。同时期带兵入蜀的邓艾,论带兵能力绝对强于钟会,可是他手里才3万人马。
为啥?因为相对钟会来说,邓艾并没有在明面上刻意站队司马家,这让司马昭有点不满意。显然,在站队这件事上,钟会是强于邓艾的。
钟会诛杀许仪的时候,其实也是给诸将们一个站队的机会。很显然,大家都懂得如何站队,所以没人给许仪求情。
参考资料:《三国志》
许褚的儿子被钟会下令斩首,为何没人出来求情?
钟会杀许仪,表面上三军慑服、令行禁止,并为自己立了威。实际上,却为自己后来让乱兵乱刀分尸先埋下了定时器。
之所以没人出来求情,是因为钟会摆明了在找茬杀人。故而众人心知,求了也是白求,弄不好还要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钟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出身高门贵族的钟会,长在统帅司马昭身边任高参,深谙兵法战略而极度缺乏基层带兵实践,只知以威严峻法治军,而不知施恩义厚结将士的道理。
军队是讲资历的,古今军中宿将们对“空降来镀金的”都是有抵触情绪的。所以当钟会出任伐蜀大军主将时,必然也感受到了抵触氛围。
所以,一心要找一个有些名气的偏将来杀了立威。而许诸之子、时任牙门将军许仪不幸中招了。
这时候,钟会把大将招牌一竖,铁面无私,他说要杀,任谁上去求情也是没有用的!
杀了许仪后,军中各级将领对钟会从此服服帖帖,有命必从,这让钟会很满意,大将军的气场,也变得愈发的威严。
但钟会不知道的是,将士们怕他、服他,并不是敬服他个人。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朝廷法令,军中将士敬服的:只是朝廷法令。
而当后来,钟会欲矫诏自立时,他再就也不代表朝廷制度法令了。
这时候,被他用杀许仪时的严刑峻法压制下的军中将士们,积压的不满与愤怒爆发了。
不代表朝廷了,还怕他作甚?
诸营乱兵立即一哄而上,把他与姜维一起乱刀剁成了肉泥。
被钟会以军法处斩的许诸之子是冤枉的,因为罪不至死。古代行军打仗制度,若犯了“失军、败军、畏敌不进、临阵乱军”等等,那是要杀头的。
而许仪被军法斩首的原因是什么?
《三国志·钟会传》记载:钟会统率十余万大军分从斜谷、骆谷向汉中进兵。
命牙门将许仪率一部先行,在前整治道路,钟会大军在后跟进。
可知许仪所部,承担的是修桥铺路的任务。
但许仪职务是牙门将!
牙门将,大将之爪牙也。比如唐代节度使麾下最勇猛的将领与最善战的悍卒,就称为牙将与牙兵。
所以牙门将许仪所部,应是摧锋陷阵的劲卒,而叫这群人去修桥铺路,就是叫特种兵去临时转行当舟桥工兵,士卒岂能没有怨言?
钟会的用意就是要找茬杀人立威的企图。
果不其然,大军开进途中,有一座桥没铺好,桥板穿了,陷了马足。如果桥塌了,过桥的人马掉下去了,那么负责人问死罪也还说得过去。
但只是陷了马足,哪怕古代军法再严,怎么看也不过是捆打军棍的罪。
但是,钟会却立即祭出军法,当场斩了许仪。
这么一下,大军诸营将领士卒,无不感到脖子上发凉,此后对钟会的心狠手辣,无不感到服服帖帖了。
- 《三国志》:(许)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然而将士们服服帖帖是一回事,钟会其人刻薄、无情、寡恩的面目也公之于众了。
自古大将要让士卒甘心为之赴死,除赏罚严明外,私恩结士是必不可少的。
而钟会依靠严刑峻法树立威仪、震慑三军,后来却又妄想再靠这种毫无恩义的手段去勒令三军将士背弃妻儿父母跟着他造反,钟会显然就是个理想很丰满,却倒在了现实的骨感之下的、脱离了实际的理论派人物,注定是要失败的!
《三国演义》连环画图片。
许褚的儿子被钟会下令斩首,为何没人出来求情?
钟会要他死,他只能死,即使有其他人求情,也无济于事,这是基于当时现实需要。那么钟会为何要杀许仪?而且单选许仪呢?在许仪生死关头,众人为何见死不救?
要了解这些答案,需要我们来抽丝剥茧,进行剖析。
许仪其人许仪是谯国谯人,和曹操同乡,父亲是武卫将军、牟乡侯许褚,而许褚则是曹操的保镖兼死忠。在曹操去世后,许褚悲痛不已,吐血而亡。忠臣做到许褚这个地步,也无人出其右。
父亲去世之后,作为长子的许仪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当司马昭出兵讨伐蜀汉的时候,许仪担任牙门将,作为钟会大军的开路先锋,在前方遇山开山,遇水架桥,为后续大军打前站。
许仪被杀的背景以及过程蜀汉大将姜维屡屡骚扰魏国边疆,搞得司马昭非常郁闷,恰好此时的司马昭需要建功立业,以期望更进一步,就打算趁蜀汉百姓疲惫,财力将尽之际,派大军讨伐。
司马昭的想法遭到朝廷上下的反对,一些人确实认为蜀汉山高地险,难以征讨,搞不好大败而归,这可是有前车之鉴的教训;另外一些人则唯恐司马昭继续立功,权力更加集中,从而危害曹魏的政权。
因此无论是拥护司马昭的人,还是反对司马昭的人,他们一致反对伐蜀,即使处于前线的邓艾也持反对意见,唯独司马昭的得力忠臣钟会极力赞成。
在司马昭的支持下,公元262年,钟会受封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作为前线征讨蜀汉的主帅,并于第二年秋正式出兵。
钟会统帅十余万兵马,分别从斜谷、骆谷向汉中进发。从关中到汉中的道路崎岖,艰险不容易行军。钟会命令牙门将许仪在前方修桥铺路,遇水架桥,而自己则率领大军紧跟随后。
在经过一处木桥过程中,钟会的马蹄陷入坑中。马失前蹄,寓意不好,惹得钟会大怒,他不顾其他人的劝谏,将许仪当众斩首。
连蜀汉军的影子还没有看到,许仪的小命就丢掉了,确实非常可惜。
钟会为何要杀许仪?全军十万人,犯错的也不是许仪一人,为何要杀他呢?原因很简答,就是为了杀人立威。
钟会不是邓艾,久在军中历练,而且战功卓著,本身自带光环,无需通过杀人立威的方式让众人信服,但是钟会不具备这样的优点。
钟会在接受伐蜀的诏令之前没有当过统帅,也没有指挥过一场战役,以前做的事情不过是参谋之类的事情而已。虽说参与过平定淮南平叛的战役,但是做只是一些辅佐工作,并没有实际参与并指挥,因此他并没有行军打仗的实际经验,在军中并没有足够的威望来领导和震慑这些宿将们。
通过斩杀许仪的目的很快就达到了。根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
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各军将士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没有不被震惊耸动的。钟会连许仪这样的人都杀,还有谁不敢杀的呢?
从关中到汉中路途遥远,道路非常不容易走,将士们长途行军且背负沉重,怨言颇多。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统帅的钟会意识到要是按照这种士气去讨伐蜀汉,前景必然暗淡,因此需要采取雷霆手段来控制部队,重整军威,许仪就成了牺牲品。
果然许仪被杀之后,将士们无不感到惊恐畏惧,对于钟会的命令再也不敢打折扣,老老实实的执行。
钟会为何要选许仪?杀人立威这事要准而且要狠,但是不能过头,也不能畏手畏脚,否则既起不到立威的效果,也容易引起将士的反感,影响凝聚力,不利于行军作战。
许仪这人很不错,杀他来立威,效果肯定是立竿见影。
从身份上来说:许仪是武卫将军许褚之子,而许褚的威名大概没几个人不知道,因此他的儿子在军中必然也是众所周知,名声显但是不赫,原因是他本人并没有立过什么值得夸耀的功绩。他的一切都是来自他的父亲,而他的父亲早已病死,没有父亲的荫蔽,他啥也不是。
从出身来看:许仪并非名门望族,虽说父亲许褚名声显赫,但是仅限于他的父亲而已。出身寒族的他缺乏世家大族的社会资源,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父亲的荫蔽来求得生存。
可是,以他的能力和地位,哪里是出身世家大族的钟会的对手呢?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官职来看,钟会要杀死许仪无疑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从现实的政治来看:在司马家擅权的时代,曹魏的功臣宿将必须选边站,否则就会被清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功臣的后代许仪到底有没有选边站,投靠司马家,并不清楚,但是以他现实遭遇来看,其立场要么模糊不清,要么没有完全倒向司马氏,这才遭受到钟会的清洗。
如果只是因为出现马足失陷就诛杀一个将门之后确实有些小题大做,必然会引起司马昭的不满,而钟会敢于这样做,一定具备某种合理的理由让他坚信可以这样做,并一定不会遭到司马昭的处罚,甚至赞许。清除曹魏残余势力,同样也是司马昭所希望的,而钟会做了司马昭希望做的事情,当然不会遭到反对。
因此,钟会选了许仪这个软而且好吃的柿子,拿捏得非常好,恰到好处。
许仪被杀,众人为何没有求救?马足失陷的事情要说大就很大,要说小就很小,顶多按照军规处置就行,然而钟会借题发挥,将这事无限放大,从而导致许仪丢了性命。作为许仪的同僚而言,其内心肯定是想救,可是看着钟会的表情和言行来看,许仪必死无疑。
此时要是倾力相救,必然遭到钟会的猜忌,成为下一个许仪也未知。
根据《三国志》记载:
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
从这里隐含的意思可以看出,其同僚应该有人以许仪是功臣之后为借口,求情寻求宽恕,可是依然被钟会斩首示众,因此不是同僚们不愿意救他,而是无法救下来。钟会希望借许仪的头颅来震慑三军,从而完成对三军的彻底控制。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许仪必须死,也就没有人救得了他。
许褚的儿子被钟会下令斩首,为何没人出来求情?
在《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百一十六回中,有一个情节耐人寻味。那就是在钟会发兵灭蜀的时候,才仅仅经过南郑关一战,先锋许仪就被钟会斩首。在当时,众多将领只是为许仪稍微求了一下情,可看到钟会发怒,便都不再说话,眼睁睁看着许仪被杀。我们可以看到,众将对许仪的死都不是很上心,说情也是例行公事。那么,在许仪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遭到如此下场呢?
一、许仪之死。事情要从司马昭伐蜀开始说起。司马昭在弑杀魏帝曹芳,掌握曹魏大权之后。为了减少物议,便依靠对外用兵,建功立业来树立声威。司马昭最后决定对蜀汉用兵,可是却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在群臣中,唯有钟会认为伐蜀必胜,所以被司马昭任命为伐蜀的主帅,率领十几万魏军主力出兵汉中。
在出兵的时候,钟会选拔先锋,许仪主动请缨,愿意担任。许仪也是名将之后,他的父亲许褚是曹操的虎卫军的首领,在潼关之战中和马超大战,被称为“虎侯”。钟会因此夸许仪为“虎体猿班之将”,任命他为先锋。钟会给许仪的任务是“令军填平道路,修理桥梁,凿山破石,勿使阻碍。如违必按军法。”
当大军到达汉中的南郑关的时候,许仪想抢占关口,建立首功。可没有想到的是,却被守关的蜀将卢逊用诸葛亮留下的连弩打败。当钟会闻讯之后,亲自率领军马来查看时,也被卢逊以弓弩打败。钟会在逃跑的时候,战马因为桥上的土塌,被陷住马蹄,只得弃马逃命。卢逊赶来挺枪刺杀钟会时,多亏魏兵射伤卢逊落马,钟会才逃得性命,并趁势夺取关口,反败为胜。
战后,钟会以许仪没有完成自己安排的修理桥梁道路任务,将许仪斩首。众将以许仪的父亲许褚是曹魏建国的来求情,钟会则说“军法不明,何以令众”,最终还是杀了许仪。书中写道,“诸将见了,无不骇然。”
二、许仪之死中的蹊跷。我们看这一段情节,就感觉其中十分蹊跷。钟会斩许仪的理由有点似是而非,而众将求情的理由也十分荒唐,这许仪可谓是死得不明不白。
我们先看钟会斩许仪的罪名。表面来看,钟会因为自己的马蹄被桥梁陷住,险些被敌方所杀。而许仪在担任先锋的时候,钟会给他布置的任务就是修整道路桥梁。钟会因为桥梁塌陷,险些被杀,这个责任就应该是许仪的责任,所以钟会杀许仪是师出有名。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再看看当时的情况,就发现钟会杀许仪的罪名是多么荒谬。这是因为这座木桥是在南郑关前的,许仪连接近都没有能够做到,更何来修整二字。我们看到书中所说,许仪在到达南郑关前的时候,蜀汉的守将就将诸葛亮留下的连弩安装好,埋伏在木桥的左右。等到许仪到来,被蜀军的连弩打败,连木桥都没能接近,让许仪如何去修整?
钟会是在许仪战败后,亲自率军来查看敌情的。在查看的时候,遭受了关上蜀军的袭击,吃了败仗。钟会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蹄陷在了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战斗从头到尾,许仪都根本没有修整这座在敌人控制下木桥的机会。钟会用桥梁失修的罪名来杀许仪,许仪自然是比较冤枉的。
而钟会手下那些将领为许仪求情,提出的理由也是似是而非。他们不是将许仪不能修整那座桥梁的具体原因向钟会说明,而是说许仪是许褚的儿子,请钟会看在许褚对曹魏有功的面子上,网开一面。这实际上是已经肯定了许仪的罪名,没有一个人认为许仪是冤枉的。在这种情况下,钟会不给许仪留情面,杀了他自然也就无可厚非了。
可是,我们作为局外人,就很难理解这件事了。这不是钟会和他的部将一起陷害许仪,置许仪于死地吗?在共同的阵营中,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三、钟会杀许仪的原因。我们看看钟会为什么要杀许仪。首先,当然是许仪有过失。钟会杀许仪是以没有完成桥梁修整的任务为罪名。我们从上面分析来看,这个罪名是不恰当的。不过实际上,许仪自身也有该杀的过失。
这个过失就是许仪到达南郑关后,贪功冒进,没有得到钟会的将令,就贸然攻打南郑关。结果由于准备不足,被蜀军打得大败。由此引出了钟会侦察被袭,险些丧失生命的事情。钟会如果以贪功冒进,不听军令为由杀许仪,还是比较公正的。
可是,钟会却没有用这个罪名。这是因为钟会在去南郑关侦察的时候,也犯了许仪同样的错误。他比许仪深入更多,越过了木桥。这才会在遭到蜀军袭击后,马蹄陷入桥中。如果用贪功冒进这个罪名,钟会不正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因此,钟会才以桥梁失修的罪名斩杀了许仪。
其次,钟会杀许仪是为了立威。在中国的历史上,凡是没有威望的将领,为了建立自己的威望,一般都要采取杀人立威的办法。比如战国时的司马穰苴在刚刚领兵的时候,就请求君主派他的宠臣庄贾作为监军。在出兵的时候,司马穰苴和庄贾约好第二天日中相会于军门。第二天,庄贾迟到,司马穰苴就以军法斩了庄贾。这样一来,全军上下无不对司马穰苴肃然起敬。司马穰苴因此率军打了大胜仗。
钟会率领十几万大军伐蜀,面临的也是和司马穰苴一样的问题。他虽然是司马昭的亲信,因为才能出众受到司马昭的重用。而且在伐蜀时,因为只有钟会坚信伐蜀必胜,被司马昭不得已任命为伐蜀的统帅。钟会虽然成为了十几万大军的统帅,可是他是书生出身,没有军伍的经验,他的手下那些将领自然对他有轻视之心。
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钟会自然要杀人立威。正好许仪犯下过失,还险些连累自己丧命,两件事积累到一起,钟会就拿许仪立威,将许仪斩首示众。
第三个原因,是许仪是钟会立威的最佳选择。钟会要杀人立威也是要有选择的,他要杀的这个人,既要有一定的影响,还不能对自己造成危害。从这个方面来看,许仪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这是因为钟会是司马昭身边的亲信,他为了立威,就不能杀司马昭一派的人。而且杀司马昭这派的人也没有意义。钟会本身就是司马昭最宠信的红人,他再去杀个司马昭的重臣也震慑不了哪个人。
那么,钟会就需要在军中找一个替死鬼。而这个时候的曹魏军,名义上还是魏军,可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司马昭的军队。钟会和司马昭一伙,这些将领他自然不能杀。那他只有找不是司马昭派系的人,而且这个人和其他的将领关系不深。这样,许仪就浮现到了钟会的眼帘。
大家都知道,许褚是曹操的虎卫军的首领,他对曹操忠心耿耿。而且,许褚眼里只有曹操,对其他宗亲都不放在眼里。当年曹仁请许褚到屋里谈话,许褚只是见了个礼,就以曹操要出门回避了曹仁,这使得曹仁对许褚十分生气。虽然曹操对许褚不交接外臣的做法很欣赏,可这也让许褚在人际关系方面受到了不好的影响。
由于许褚的作风,使得他在曹氏家族中的人际关系不佳。在曹操死后,他也遭到了曹魏宗亲的排挤。我们可以想见,许褚的处境尚且如此,他的儿子只是依赖他的功业,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钟会要杀人立威,就正好需要像许仪这样的人。他不属于司马昭的派系,算是曹氏派系的人。可是他虽然身是曹氏派系的人,可却不被曹氏派系的人所认可,是被排挤的边缘人。再加上他的身世、职位也比较高,钟会杀了他既可以立威,也可以警告曹氏派系的将领,还不会造成过多的后果。因此,许仪在毛遂自荐担任先锋的时候,他的死亡就已经注定了。
而钟会手下的诸将为许仪说情时,也等于把话说得很明白。许仪是曹魏的功臣许褚之后,不是司马昭阵营的人,钟会自己看着办就是了。而诸将都是司马昭的手下,只是走个过场,在形式上求个情罢了。
结语:钟会出师伐蜀,由于他的资历问题,军中很多将领都对他不服。钟会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就采取了杀人立威的办法。他所杀的将领,就是先锋许仪。许仪是名将许褚的儿子,钟会以许仪没能完成自己赋予他的修整桥梁的任务,将他斩首示众。
钟会斩杀许仪也是有他的选择的。许仪是属于曹氏的派系将领,而且在曹氏派系中,由于父亲的作风被排挤为边缘人。钟会斩杀许仪,能够达到他立威的目的,还可以警告曹氏派系的将领,并且不触动司马氏派系将领的利益。这对于钟会来说,可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而在这个事件中,最悲惨的人就是许仪了。许仪当初毛遂自荐担任先锋,应该是出于想用功绩来证明自己,重振许氏家风。可是没有想到,自己成为了钟会立威的牺牲品。从这一点来看,许仪的表现还不如他的父亲许褚,能够审时度势,选择合适的主人。
不过,钟会用桥梁失修的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许仪,也给他带来了副作用。大家对钟会处置许仪的方式并不信服。在日后他和姜维谋反的时候,这个副作用就显现了出来,钟会被他的部下所杀,这样也算变相为许仪报了冤仇。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许褚的儿子被钟会下令斩首,为何没人出来求情?
许褚是三国时期曹操帐下的一员猛将,被曹操称为“吾之樊哙”,军中敬畏而称他为“虎痴”。典韦死后,他肩负起护卫曹操的重要职责,而他的表现也十分出色。据《三国志》记载,在马超想要偷袭曹操时,“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可见他的勇猛。不过,这样一员虎将,其子却被钟会斩首示众,这是为什么呢?
上文已经说到,许褚跟随曹操征战,立下汗马功劳,而他也因为勇武过人而得到士兵们的尊敬,故而在曹魏拥有很高的地位,被封为“中坚将军”。曹操死后,他“号泣欧血”,可见君臣二人的感情之深。曹丕感激他的功劳,便“进封万岁亭侯,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
魏明帝曹叡继位后,又赏赐许褚“进牟乡侯,邑七百户,赐子爵一人关内侯。”可见许褚作为三朝老臣,受到的待遇之优厚,地位之尊崇。不过,尽管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但许褚这样一位“虎父”之子许仪却没有继承父亲的武勇,到景元四年(263),曹魏大举伐蜀时,他还仅仅是个小小的牙门将军。
景元三年(262),大权在握的司马昭“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眼见蜀汉已经是强弩之末,而姜维又时常袭扰边境,不胜其扰。于是派出十几万大军,想要一举平定蜀汉。
其中,“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也就是说,邓艾和诸葛绪共计六万余人的军队是作为辅助,钟会带领的十万大军则是攻蜀主力。
一年后的秋天,征蜀大向益州进发。自古蜀道艰险,钟会也深知这一点,于是派出时任牙门将的许仪作为前锋,先行修路补桥,以便大军通过。《三国志》记载道:“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於是斩仪。”
钟会策马走在许仪修缮过的桥上,桥面却被马蹄踏穿,盛怒之下的钟会毫不顾忌其父许褚为曹魏做出的贡献,当即将许仪斩首示众。于是,“诸军闻之,莫不震竦。”上文已经说过,许褚深得将士们的爱戴,爱屋及乌,他的儿子许仪自然也在军中颇有些名声。如今他因为没将桥梁修好便被斩首,将士们都震惊而恐惧。
《三国演义》中则有更为生动的描写,原文写道:“会唤许仪至帐下,责之曰:‘吾方才到桥上,陷住马蹄,几乎堕桥……汝既违军令,当按军法!’叱左右推出斩之。诸将告曰:‘其父许褚有功于朝廷,望都督恕之。’会怒曰:‘军法不明,何以令众?’遂令斩首示众。诸将无不骇然。”
按照《三国演义》的叙述,钟会将许仪斩首是因为他没有履行好先锋的义务,违了军法。为了让军法服众,钟会毫不在乎他父亲的功劳,而是一视同仁,将许仪按军法处置,也成功取得了效果,让军队不敢触犯军法。这样看来,钟会斩许仪这一举动和诸葛亮斩马谡类似,都是为了凸显军法的地位,从而更好的号令将士。
许褚的儿子被钟会下令斩首,为何没人出来求情?
许褚是曹操身边的贴身保镖,对曹操简直就是忠心耿耿,以至于在曹操去世之后,许褚过度悲伤,不久便追随曹操而去,把自己的爵位和家业留给儿子许仪来继承,在父亲许褚的蒙阴下,许仪也算发展得比较顺利。
可是后来许仪却在跟随钟会灭蜀,仅仅经过南郑关一战,就被钟会下令斩首,作为名将之后,在许仪被钟会下令斩首之际,居然没有人站出来为许仪求情,这是为何呢?
许仪之死司马昭接过哥哥司马师的大权之后,做了一件比较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那就是直接把曹魏的皇帝曹芳给杀了,因为这件事情,彻底引起朝中很多大臣的不满,大家都担心司马昭会对自己动手。
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司马昭想要收买人心或者是得到大家的认可,最好的办法就是建功立业,做出一点成绩来堵住别人的嘴,经过再三思索之后,司马昭决定发起伐蜀大战,毕竟这些年自己也被姜维北伐搞得鸡犬不宁,是时候给蜀汉一点颜色看看了。
司马昭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很多大臣都不愿意支持司马昭,因为他们既担心司马昭伐蜀成功,以后更加把持朝政,又担心要是司马昭伐蜀不成功,后果不堪设想,蜀汉天生险峻的地理优势,曹魏当中的那些大臣都是见识过的。
司马昭心意已决,只要有人支持自己,司马昭自然就不会轻易罢休,就在关键时刻,司马昭身边的宠臣钟会出现了,钟会原本是一个谋臣,没有上战场带过军队,但是此时的情况危急,正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好时机,钟会当然不愿意放弃。
司马昭眼看有钟会支持自己,也就力排众议,选择发起伐蜀之战。钟会被司马昭任命为伐蜀主帅,率领十几万大军浩浩汤汤而去,作为许褚的儿子许仪,一直处于父亲的光环之下,自己也想要证明一下自己,于是主动找到钟会,请命担任先锋。
钟会本来就正好需要选拔先锋,许仪的请命刚好合适,钟会想都没有想就任命许仪为先锋,负责在队伍之前开路修桥,好让大军可以长驱直入。许仪接受命令之后就带领队伍上前了,但是在南郑关的时候,许仪感觉这是一个建功的大好时机,于是就想要抢占关口,建立首功,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结果被守关的蜀汉大将卢逊用诸葛亮留下的连弩打败,落荒而逃。
钟会听到许仪战败的消息之后,迅速赶来了解情况,结果在桥上自己的战马被塌方的土块陷住,钟会一时间不知所措,只能丢掉战马逃命,要不是魏军及时赶到解救钟会,估计钟会就要被卢逊射杀了。
可以说钟会算是死里逃生,因此在回到帐中之后,钟会很快找来许仪,以未完成修建桥梁道路的理由将其斩首,听说许仪要被斩首了,一些将领过来意思性对钟会说:“看在许仪的父亲许褚是曹魏的功臣份上,绕过许仪一条小命吧”,听完大家的求情,钟会以“军法不明,何以令众”为由拒绝,最终将许仪斩首。
就这样,一代名将许褚之后许仪,在伐蜀的第一战之后,便匆匆去世,并且钟会斩首许仪的理由以及大臣们求情的理由都充满蹊跷,不觉让人对许仪之死更加好奇,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被杀的呢?
钟会为何要杀许仪表面上来看,钟会杀许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许仪没有完成自己交代的任务,可是当我们深入分析之后,却会发现,钟会用没有完成任务这个理由来杀掉许仪,实在是有些牵强了,为何这么说呢?
结合真实历史,我们会发现,钟会最开始安排许仪做先锋负责开路修桥,其任务范围并没有涉及到南郑关上边的桥梁,因为这里是蜀汉的一个防守死区,魏军根本就不可能进入到这里,所以许仪的任务必然不可能是到这里去修桥的。
那么为何后来许仪还会去到这里呢?主要就是因为许仪有些贪功冒进,去了本来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地区,并且还被卢逊打败,这就尴尬了,钟会听到许仪战败的消息之后,原本也是不该直接去到南郑关桥梁之上的,因为这里是蜀军的地盘,贸然进去,必然危机重重,结果钟会也是贪功冒进,才会陷入其中,差点丢了小命。
从这样的真实情况来看,钟会想要杀掉许仪,不是因为许仪没有完成修桥梁的任务,而是因为许仪贪功冒进给自己惹来麻烦,钟会完全可以用贪功冒进的罪名来处置许仪,可是由于自己也存在贪功冒进的嫌疑,所以钟会只能换一个理由来杀害许仪,这样别人就无话可说了。
简而言之,钟会之所以要杀掉许仪,第一个原因就是许仪贪功冒进,惹来麻烦,导致钟会差点才出场就丢了小命,因此作为主帅的钟会,必然需要惩罚一下许仪,要不然难以服众,可是仅仅惩罚一下,还罪不至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钟会想要杀掉许仪的主要原因,绝对不是许仪贪功冒进,而是另有秘密。
结合前边我们所说的历史背景,钟会这次出来担任主帅,可是钟会第一次率军作战,所以军中很多资历老的大将都是不愿意听从钟会安排的,比如邓艾这些老江湖,就对钟会明显不满。
钟会深刻明白自己这个主帅的尴尬地位,必须找一个机会立威以震慑大家,这样一来,在正式作战的时候,自己才有足够的威严控制大家,这就是钟会杀掉许仪的主要原因。
钟会原本就想找一个人出来杀鸡儆猴立威一番,刚好许仪自己送上门来请命担任先锋,随后又贪功冒进犯了错误,这样一来,钟会简直就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将计就计,直接一举拿下许仪,立威震慑大军,为自己后边的战事做铺垫。
在钟会杀掉许仪之后,在场的人都很惊讶,再也不敢不服从钟会安排了,为何就是一个小小的先锋许仪,就能有这么大的震慑力呢?这就涉及到许仪的身世背景了,许仪可是许褚的儿子,许褚是曹操时期最为信任的大将,这样的功臣之后,在朝中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钟会都敢杀掉这样的人物,其余的大将自然还是比较害怕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做错事或者不听从钟会的安排,就会身首异处了。当然,钟会敢杀许仪也是有原因的,不信我们继续来看一看那些大臣求情背后透露出来的凄凉。
大臣为何没有求情前边说过,这些大臣确实说了一句“看在许仪的父亲许褚是功臣的份上,饶了许仪一命”,可是这样的话,很明显不是在求情,而是有意提醒钟会许仪的身份一样,为何这些大臣要这么做呢?想要求情,直接说明求情的原因,或者说清楚许仪罪不该死,那不就完了,为何要用许仪父亲来说话。
钟会听完大臣们的话之后,就果断把许仪斩首了,说明钟会是听懂大臣们的言外之意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许仪这种背景,是显得比较尴尬的,因为当时权势最大的是司马昭家族,所以跟随司马昭的亲信,才是最受益的,比如钟会就是如此。
除了司马昭的亲信之外,另外一些人就是虽然也是曹魏曾经的功臣,但是如今已经投靠司马昭旗下之人,这些人也会受益,而像许仪这种人,刚好处于两者的边缘,他和司马昭关系不亲近,和曹魏的那些投靠司马昭的人关系也不亲近,再加上自己父亲许褚以前人缘不好,对曹操足够忠诚,因此现在投靠司马昭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想要欺负一下许仪。
就是处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仪注定就是一个悲剧角色,就算是钟会不拿许仪开刀,其余的大臣也会拿许仪开刀,因为他是名将之后,但在此时的队伍中又是孤立无援的,大家欺负他可以显得自己很牛,但是又没有人会出面帮助许仪。
钟会就是看清楚了这一点,才敢果断杀掉许仪,其余求情的大臣看似在求情,实际上却是在提醒钟会赶快杀掉许仪来立威,只有许仪,从一开始到被杀,都完全处于一脸懵的状态。
结语许仪虽然贵为名将许褚之后,可是处于司马家族掌权的关键时刻,许仪的身份反而是最为尴尬的,钟会想要找一个人来立威震慑军队,刚好许仪就是最佳人选,所以一场看似阴差阳错的斩首盛宴,背地里却是早已谋划好的鸿门宴,许仪恰似钟会案板上的鱼肉,只能任其宰割,自己还不明所以,实在可悲可叹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