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赵军投降后被坑杀40万人,说明战斗中伤亡不大。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推断秦军的伤亡至少高达到25万人。为什么胜利者秦军反而会伤亡如此之大?

我想太史公当年写长平之战的时候,一定也是抠破了脚丫子都没能找到双方投入的具体人马。所以最后太史公就估了这么一个数字。

因为写少了吧,显得长平之战不够牛掰,写多了吧,又怕人家看出来是估出来的。因此在太史公笔下,秦军投入了60万大军,而赵军投入了45万大军。

问题是,后来太史公兜不住了。毕竟这玩意儿是估算出来的,没有具体根据,所以就造成了前后矛盾的情况。

尤其是在秦军战损25万人之多的情况下,赵军才损失了5万大军。最后白起还坑杀了40万降卒。如果赵军用5万人马,拼掉了秦军25万大军,那赵军还投降个毛线啊!直接杀进咸阳城不就好了!

此外《史记》里还有这么一段令人迷惑的记载: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史记》

等于说白起用了2.5万人,就把赵军的后路给抄了,又用了5000骑兵就把赵军一分为二了。如果赵军有45万大军的话,这3万人,还真不够赵军塞牙缝的。所以说连太史公都被这些数字搞得晕头转向,更别说后世的我们了。

一、《战国策》里的数字,那就更扯了。

如果说《史记》还不是第一手资料的话,那我们看看《战国策》,问题总不大了吧?其实看了《战国策》以后,你才会发现,《史记》真香。

为啥?因为《战国策》的作者偷奸耍滑啊,连编个数字的想法都没有。用了一堆虚词表示双方出了多少兵力,这哪里能服众呢?

比如说秦军是:战车千乘,奋击百万。名师数十百万。

再看看赵军是: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全部都是虚词,没有告诉你具体是多少万,其实这就是个世纪难题了。只有秦国和赵国的君主在算账的时候,或许才能真正知道出了多少兵力。

按照《战国策》的记载,秦军有百万大军,而赵军也有数十万,这可能么?赵军这数十万我们没办法说,因为十多万也可以这么称呼。可秦军这百万大军,现实吗?

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记得后来秦始皇灭亡楚国的时候,王翦要60万大军,秦始皇一开始不肯给,结果李信带着20万大军吃了败仗,才答应给王翦60万大军的。但是给的时候也说道:空秦国甲士。

由此可见60万大军已经是秦国的极限了,这还是秦国吞并了几个国家以后的数字,所以说长平之战的时候,怎么可能会超过60万大军呢?

二、从人口基数上来看,数据也过分夸张了。

长平之战时期,战国人口合计大概有2000万人左右。而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地盘是最大的,约占了三分之一,但是这不代表他的人口也能占三分之一。

毕竟秦国山区太多,人口密度自然比不上中原地区的几个国家。就算人口有三分之一,秦国人口大概在600人左右。从地盘大小来看,赵国人口则大概只有220万人左右。

而按照征兵的要求,15到60岁的男子才能当兵,所以先排除一半数量的女性,秦国只有300万左右的男子,再排除小于15岁和大于60岁的男子,秦国能入伍的人,顶天了也就150万人左右。而赵国能入伍的人数,顶天了只有60万人左右。

就算是这样,难道田地不需要人耕种吗?各种生产也需要有青壮年投入,而且还必须占据大头才行,毕竟老弱妇孺不是生产主力军。

所以秦国能拉到战场上的人数大概真的只有60万,而赵国就更惨了,估计只有25万左右。此外秦国和赵国,本国国内是不是需要驻军?他们都需要防备匈奴,赵国的压力更大,因为他们还要防备燕国、魏国、齐国等国家的偷袭,所以也需要留下驻军。

因此据我估计,当时秦国能拉到长平之战战场上的人马不会超过30万,而赵国估计只有15万人,这已经算是赵国投入的极限了。

这么一来我们就能理解,为啥白起用3万人马,就能够抄了赵军后路,并且将赵军一分为二了,毕竟赵军投入的军队,也就只有15万人而已。

三、赵国恢复能力未免也太强了。

如果说5万大军被歼灭,40万赵军被坑杀,其实就等于说赵国15岁到60岁的男子,全都没了。这么一来的话,别说参军入伍保卫家国了,就连负责生产的主力军都不见了。

这对赵国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可是我们会发现,赵国后来还存在了几十年,甚至成为了秦始皇一统六国路上,仅次于楚国的大敌。而且在赵国遭遇这一惨剧的时候,居然还抵挡住了燕国的偷袭。

由此可见赵国的恢复能力,未免也太强了吧?基本达到了不可能的地步。唯一的解释就是,当初赵国没有损失这么多人。

220万人口左右的赵国,损失即使达到了15万人,其实对赵国来说已经是相当震撼的一件事了,更别提45万大军了。

总结:所以说,秦赵两国的战损记载,是有很大问题的。

秦国损失25万大军的情况下,赵国才损失5万大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战争结果是人家秦国赢了。所以说这种记载也是前后矛盾的。

秦国的确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过估计也是以10多万大军的代价,拼掉了赵国的15万大军,并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关于长平之战双方参战兵力和伤亡数据,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秦国60万,伤亡25万,赵国45万,伤亡5万,40万被活埋。

一直以来,我是对这些数字抱有很大怀疑的,特别是双方参战兵力。

战国时期天天在打仗,而我们从《史记》等史书中看到的动不动就是数十万军队,动不动就是全歼数十万人,战国哪来的那么多人?

也许大家对长平之战秦国60万人还能接受,但是根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次年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打赵国,秦昭襄王想让白起为主帅,白起回复了一段话:

“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

重点是“今王发军,虽倍其前”,按照白起的说法,这次攻打赵国的秦军人数是长平之战的两倍,也就是说120万人!而赵国十倍的防守人数,那不是450万人?难道战国的人口像韭菜一样,割完明年就能长出来?

因为没有准确史料记载,我们对战国时期各国人口并没有确切的认知,但是西汉初年全国人口仅1500万,虽然经历了秦末乱世和楚汉相争,但是战国时期打的仗可一点不比这时候少,因此就算战国时期人口比之西汉初年有增加,也不会多于2000万。七国人口总共2000万,平均下来一国人口还不到300万。秦国、齐国、楚国是大国,人口稍多,韩赵魏燕人口较少,假设秦国有500万人,占1/4人口,已经是上限。以每户5口人,每户出一壮丁参军,极限可养100万的军队。但是别忘了,一国之根本不是军事,而是耕种,如果家中壮丁都出去打仗了,田地就都荒废了,没了粮食收成,国家怎么支撑,所以通常会三户或者五户抽一丁,那样军队人数就在30万左右了。

另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事行动必须有强大的后勤支撑。我军在淮海战役时出动总兵力60万人,但是后勤保障的支前民夫达到500余万人,将近10个人保障1个人。战国时期的后勤保障能力肯定不如解放战争时期,如果按照10人保障1人,出动60万军队就要有600万人保障,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大胆猜测,史书中记载的各国参战兵力其实包含了后勤保障人员,60万秦军中应该只有数万秦军主力,其他数十万都是保障人员,赵国这边军力也仅仅是数万,这就和《史记》中记载,白起仅仅用了2.5万余人就包围了赵军,用5000人就断了赵军粮道比较契合了。

总结来说,长平之战双方总参战兵力100余万包含了后勤人员,实际参战兵力均在数万之余,因此惨烈的长平之战后的次年,秦国还有能力组织大军攻赵,赵国也有能力坚守待援打反击,还能在北方抵御匈奴入侵。

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赵国降卒最多仅十万,伤亡多半才弃械归降。

后世了解战国后期历史,最常参考司马迁所著《史记》,然而司马迁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编纂《史记》,距离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已有156年,沧海变迁很多细节已模糊不清,造成《史记》世家与列传内容相互矛盾,需要结合时代的背景剖析。

吕思勉是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史学观点确实有独到之处,《吕思勉读史札记》推断秦军的伤亡25万,与近些年史料挖掘相吻合,但坑杀降卒40万是误解,《史记·秦本纪》“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40余万是长平之战赵军战损而非赵国降卒。

赵军全部兵力在45万左右,赵括率军出征精锐37万(宣称40万),包含上党原韩国守军7万余,剩余8万赵军防止秦军袭击主营,并向前线输送补给,而赵括与秦军在沁水激战,秦军用巨大的牺牲将赵括诱入包围圈,困兽犹斗的赵括数次组织突围,突破秦军包围亦造成秦军总伤亡25万。

赵军与秦军的正面交锋,及围困后的拼死突围,兵力迅速削弱至20万,但46天里赵军得不到补给,伤病士兵得不到救治,史籍“人相食”能感受到惨状,仅十万丧失战斗力赵军归降,且有大量的韩国上党士兵,秦军根本不需要再欺骗赵军,甚至不需要刻意坑杀赵军必然消亡。

综述:赵括以37万兵力,迎战秦国60万军队,赵括以约20万伤亡,造成秦国25万伤亡,即便廉颇与李牧也未必做得到,随着赵括突围时阵亡,赵军病饿后残余约10万士兵投降,吕思勉所处时代尚未印证长平古战场遗址及秦代竹简,因此《史记》所产生的矛盾也被引述,至少在正面交战赵括率领的赵军与白起率领的秦军相差无几。

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长平之战中,虽然秦军成功战胜赵军,接受了四十万赵军的投降,但秦军也是损失惨重,据秦军主将白起战后称“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那么,《史记》记载着:

(赵)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由此看来,赵国参加长平之战的人员四十五万人,除了后来投降的四十万,在作战中被秦军杀死的,近五万人。而有记载秦军长平之战参加大约有六十万人,如白起所说死者过半的话,秦军在长平之战的消耗就有三十万人。那为什么作为胜利方的秦军会有如此大的伤亡,而战败方的赵军在战场上的消耗为什么伤亡如此之小?

首先,应该肯定赵军的战力

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军成为了仅次于秦军的军事强国,赵国作为四战之国,民风彪悍,兵员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在野战中不弱于秦军。之前,有赵奢的阏与之战,狭路相逢勇者胜,战胜秦军;后有李牧以赵军仅存的战力,连败秦军。可以想象,勇猛的赵军在被秦军分割包围时,必定给秦军以重创,否则秦昭王也不会亲自赶赴河内,征召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赶赴长平。再加上,之后赵军为了突围,分为四队轮番进攻秦军,秦军将士一定损失巨大。

其次,要分析秦军的实际兵力

秦军到底是不是六十万人,在《战国策•中山策》记载邯郸之战时,白起的一段话:

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偿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哺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

长平之战中,秦军如果发兵六十万,那么据白起所说,邯郸之战秦军就要超过一百多万,而且还是在前期秦军损失半数的基础上,综合史料来看,长平之战中,秦军六十万是不准确的。而在《史记》中,出现的秦军参与长平之战的数量:

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从这里看,白起分割包围赵括四十万大军,仅用了3万人。赵军被分割后,秦王又征召河内地区十五岁以上男子参战,断敌粮道,阻援赵军。所以,参加长平之战的,除了之前的3万秦军精锐,还有秦王从河内征召的十五岁以上男子,担当阻援任务。而这部分人除了人数多,在作战素质和经验上,都要弱于赵军,所在组织有素又急于突围的赵军猛烈进攻下,秦军损失过半,应该来源于这部分人。

最后,结论

秦军损失过半是对的,但是并不会是三十多万士兵死亡的损失。而秦国名将白起正是利用了长平的特殊地势,以少胜多,以自己劣势兵力包围并俘虏了数量远胜自己的赵军,长平之战正是其高超的战争艺术体现。

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可以堪称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长平之战中,赵国前后出动了45万大军,秦国前后动员了60万大军。最终秦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消灭了45万赵军。

根据史料分析,赵国共有45万大军被消灭,只有240多名年幼者生还。赵国被消灭的45万大军中,5万人直接战死,40万被坑杀。根据后世史学家分析,秦国伤亡的总兵力应该在20万人。也就是说秦国因战斗伤亡的数字比赵军还多,甚至是赵军的4倍之多。

秦国做为战胜一方,为什么直接战场损失比赵国还要多,而赵国只是战死5万士兵呢?

传统史学界认为史书所记载的数字没有多少问题,我们也一般认同这个观点。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双方伤亡的数字应该有出入。

如果赵军真得以战死5万人的代价,造成秦军20多万伤亡,估计最后秦军也难以完成对赵军的包围。秦军伤亡超过20万,意味着秦军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战斗力。赵国伤亡5万人,意味着赵国仅仅损失了九分之一。如果双方是这样一种战损比的话,估计士气出现问题的是秦军而不是赵军。

所以就有不少人怀疑赵国因战争,直接伤亡的数字不是5万,而是更多。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赵国战死25万人,最终被坑杀20万。这个数字可能比较合理,但是由于只是电视剧,我们并不能当成历史来研究。但是,最起码也可以看出,编剧也怀疑赵国因战而亡的数字。

我个人也认为赵国因战而亡的数字远远不止5万,我反倒觉得伤亡25万比较合理。从以往秦赵交锋的伤亡对比来看,赵国伤亡25万,秦国伤亡20万,算是合理范围之内。当然赵国具体伤亡的数字并无从考证,有可能真得就是5万人,虽然感觉不合理,但是却真实存在。当然也有可能因战而亡的数字更高,比如30万等。

其实关于秦军伤亡人数,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吕思勉先生所说秦军伤亡25万,其实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至于秦军到底伤亡多少,并没有明确数字记载。秦军有可能只是伤亡5万左右,也可能真得伤亡20万。长平之战初期,秦军处于进攻一方面。赵括挂帅之后,赵军改为进攻。正常情况下,双方的战斗伤亡应该差不多,至少不太会出现伤亡比高达4倍的情况。所以,如果史书记载完全正确的话,我觉得秦军的伤亡人数有待进一步考究。

其实关于长平之战,史学界还存在诸多争议,比如双方交战的时间、参战人数等。关于长平之战持续的时间,史学界就有“三年说”、“两年说”、“半年说”等三种说法。关于长平之战的战役规模,也有不少争议。有人认为长平之战双方参战人数并没有上百万之众,最终白起也没有坑杀40万赵军。秦国确实打赢了长平之战,也确实曾经坑杀赵军,但是并不没有40万之多。

至于长平之战双方战斗伤亡的数字到底是多少,我们现在无从得知。所有的说法,其实也只是个人猜测。即使是《史记》也可能含有司马迁的个人观点,也未必全部都正确。其实《史记》中的一些记载,根据后世考古发现,也存在一定出入。长平之战中,双方战损到底是多少,可能只有等考古资料进一步详实,才会有最终的答案。

不可否认的是,赵军和秦军的战斗力都非常强悍。两个大国发生一场决定国运的战争,必将异常惨烈,双方战斗伤亡亦将不在少数。赵军凭借强大的战斗意志,给秦军造成一定伤亡,也完全可以理解。

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一)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47年,发生在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对大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走向是决定性的。大多数历史学家也认可双方参战兵力为秦军60万:赵军45万的观点。

此战赵军全军覆没,前后伤亡高达45万人。《史记-秦本纪》《史记-赵世家》《史记-白起列传》所载基本一致。根据《史记-白起列传》,赵军临阵战死约5万人,投降40万人全部被阬杀。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根据“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亡者过半,国内空”《史记-白起列传》得出了秦军在长平之战阵亡30万人,进而推导出赵括乃当世名将的结论。

秦军在长平之战究竟损失了多少将士?

(二)

秦国经商鞅变法遂成军事强国,根据《商君书-兵守》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军”,一军为壮男,一军为壮女,一军为老弱。壮女军以工事筑垒为主,老弱军以农牧、运输为主;平时从事军事训练、作战时冲锋陷阵的部分,也就是壮男军约占1/3~1/2,即秦军主力约20~30万、赵军主力约15~20万人。

从《商君书》可以看出,壮女军、老弱军一般不参与训练和战斗,本质是穿着军装的老百姓,不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战斗力量,相当于后世的辅兵。一旦作为主力部队的“壮男军”遭遇歼灭性打击,整支军队也就必然失去战斗力。

古代战争中,按阵亡:受伤=1:2计算,一支以农民为主的军队能够承受阵亡率10%而不崩溃的,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这意味着常规军队的伤亡率已达30%,作为作战主力部队的壮男军已经非死即伤,基本失去战斗力,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全军崩溃!

长平之战1800年后,明末李自成大顺军队,在一片石惨败、老营主力被歼灭之后,再也未能缓过气来,不到一年便迅速败亡!

近代中国,长平之战2200年后的国共内战时期,即便是顽抗到底的国军五大主力之18军、整编74师以及黄伯韬第25军,伤亡不到35%已全军崩溃;

以作风顽强著称的我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的战斗伤亡、非战斗减员51000余人,占整个兵团30%左右,也同样失去战斗力。之后虽经大规模补充兵员、休整,仍然无法参加第三次、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也只能在次要方向作战,元气根本尚未恢复。

(三)

综上,《史记》对赵军的记载基本准确,可以推断为主力部队阵亡5万、战伤10万,已是非死即伤、全军崩溃;最终,没有战斗力的壮女军、老弱军约30万人,连同壮男军伤兵约10万人,总计40万人无奈投降,随即遭白起全部阬杀!

《史记-白起列传》“长平虽胜,秦军亡者过半”。古文“亡”通假字为“无”,“亡者半”理解为“丧失战斗能力的超过一半”,即作为主战部队的壮男军伤亡近50%,就完全贴切了。

白起说出该句话时,秦军已数次受挫于邯郸城下。合理推论,秦军大约已经阵亡5万、战伤10万,伤亡总人数约15万人,占壮男军的50%左右。

秦赵两军的伤亡,分阶段估算如下:

1、廉颇守长平时期。

秦军兵力40万、赵军兵力25万;

战果:秦军伤亡6万、赵军伤亡3万人。

两军均损失惨重,但均未失去攻守能力。远道而来的秦军具备数量优势,野战能力略高于赵军,但攻击一方伤亡必然大于防御意志坚定的守方是可以理解的。

2、赵括守长平时期。

秦军总兵力60万,赵军总兵力45万人;

战果:秦军伤亡4万、赵军伤亡12万人。

铁网形成阶段,秦军为防御一方,伤亡3万;赵军为攻击方,伤亡6万。秦军的损失主要来自于诱敌部队、绝粮道部队遭受赵军的全力攻击,但秦军已夺取赵军筑垒地域进行固守,赵军损失率上升。

绝粮突围阶段。以逸待劳的秦军为防守方,伤亡1万;已成瓮中之鳖的赵军为攻击方,伤亡6万,主力全军覆没。绝粮至“军相食”的赵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已不可能给秦军带来重大伤亡。参考1948年的陈官庄战役,弹尽粮绝的军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

3、赵胜廉颇的邯郸保卫战时期。秦军30万由五大夫王陵统率久攻不下,损失惨重,秦军伤亡估计也在5万人上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