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宋宫词宋真宗赵恒?

大宋宫词热播,剧中的宋真宗赵恒果然如剧中所述,有所作为吗?封禅泰山又怎么解释?

宋真宗赵恒,应该是封建时代,第一个倡导自由恋爱,并且走完全程的皇帝。老爹赵光义,为了他的婚事可谓是操碎了心,毕竟赵恒是储君,将来的皇帝。

第一次给他娶了宋朝开国大将潘美的女儿潘氏,结果赵恒不喜欢,潘氏郁郁而终。

第二次给他娶了太原郭氏郭守文的女儿郭氏,结果赵恒还不喜欢,郭氏也郁郁而终。

那么赵恒到底喜欢谁?他偏偏喜欢从民间进入王府的刘娥。整天跟刘娥在一起撒欢,好不自在。以至于内心很快乐,精神却逐渐萎靡了。

碰到刘娥这种有手段的大美女,赵恒这个小伙子哪里顶得住。结果赵光义看赵恒精神恍惚,一怒之下就把刘娥给赶跑了。

有时候年轻人就是这样,父母越拦着他,他就越想要去做,而且倍儿上心。如果当初赵光义不拦着的话,可能过段日子赵恒对刘娥也就腻歪了。

可是赵光义这么一拦,处于叛逆期的赵恒,偏偏还就非要跟刘娥在一起了。等到赵光义挂了以后,赵恒二话不说,就把刘娥给接进了宫。这就是赵恒的自留恋爱。

一、赵恒没什么本事,却很要面子。

早年赵光义趁着辽国小皇帝耶律隆绪刚登基,孤儿寡母,所以发动了雍熙北伐,打算趁机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被萧太后的人马杀了个片甲不留,从此跟他儿子一样,萎靡不振。

等到赵光义挂了以后,耶律隆绪也长大了,地位稳固了。所以在萧太后和耶律隆绪的带领下,大辽的20万军队选择主动南下入侵大宋。

这可把莺歌燕舞中的赵恒给吓呆了,大辽的主要目标就是汴京城,眼看着靖康之耻就要提前上映了,赵恒的一帮手下们,都主张迁都。

当然了有人要迁都南京,有人要迁都成都,总之是不要汴京城了。赵恒的脑袋点得跟个订书机一样,他只知道要迁都,至于迁到哪里,你们看着办。

结果这个时候寇准却跑了出来:哪个敢提出迁都,就把哪个拖出去砍了!

赵恒听了立刻把脖子一缩,这个寇准是新上任的宰相,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所以赵恒打算听听他的高见,毕竟赵恒也不想丢了老祖宗的基业。

寇准二话不说,直奔主题:陛下,除了御驾亲征,没有第二种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又把赵恒吓傻了,他抱着龙椅死活不肯去,看来还是迁都派比较香,这寇准尽在那儿出馊主意。

在寇准的软磨硬泡之下,最后要面子的赵恒,还是决定到前线去一趟。一听说辽军已经到达韦城了,赵恒立刻又打算撒丫子跑路了,好在寇准即使抓住了他。

寇准吓唬道:老大,你现在跑了,莫说汴京城,可能金陵城你也保不住!

这句话管用,立刻把赵恒镇住了,在赵恒的巡视之下,将士们果然信心大增,使得辽军寸步难行。因此萧太后提出了议和,赵恒的脑袋再次点得跟个订书机一样快。

本来在宋朝将士们的拼搏之下,已经挡住了辽军,而且辽军供给不足,正打算撤军。结果倒好,这个时候搞了一出澶渊之盟。

二、回去的路上,还不忘“玷污”一下泰山。

萧太后要求和,赵恒自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而且表示要百万两岁币也没问题。寇准一把将前去谈判的曹利用拉了过来:超过30万两,你小子就别要脑袋了。

最终澶渊之盟的确以10万两白银,和20万匹绢作为岁币,达成了协议。有意思的是,当曹利用回来时,赵恒忙问要多少钱,曹利用伸出了三根手指头。

赵恒一脸黑线,表示300万两的确太多了,不过能保住疆土也就算了。曹利用这个时候哭瞎了,他咋这么老实,不拿点回扣呢?得知是30万两后,赵恒高兴得跟个小傻瓜一样,那不就是点零花钱嘛!

赵恒本来觉得这事儿还挺光荣,可是寇准的死对头王钦若打算贬低一下寇准,便表示:我们带着数十万大军,却跟大辽签订了城下之盟,耻辱啊!

伴随着赵恒的脸色逐渐铁青,王钦若似乎明白了什么,恨不得扇自己两个大耳刮子。这么说不是在贬低寇准,而是在贬低赵恒。

钦若曰:"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钦若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帝愀然为之不悦。---《宋史》

王钦若脑瓜子一转,立刻提出了一个马屁建议:自古有作为的帝王都会去泰山封禅,要不您老也上泰山去逛一圈?

可是此前封禅泰山的都是谁?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安史之乱前),你宋真宗赵恒,能跟这几位比吗?

赵恒自己心里都没底,还花钱收买了自己的宰相王旦,让他闭上了嘴。为了显得自己封禅泰山合理,赵恒还特地伪造了一份天书,真是操碎了要面子的心啊!

自打宋真宗赵恒去泰山封禅以后,再也没有哪个皇帝愿意去了。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是最有资格去的,但是他去了岂不就在宋真宗之后?所以泰山就这么被赵恒给玷污了。

三、迷恋上道教,导致各种铺张浪费。

去了一趟泰山,赵恒这哥们就跟被洗了脑一样,从此迷恋上了道教。手下那帮大臣见赵恒吃这一套,所以各种伪造祥瑞,来博取赵恒欢心。

此外赵恒回到京城后,又开始大肆建造道观,一口气建了2600多座。本就不怎么富裕的家庭,从此雪上加霜。原本老爹赵光义给他留下的那点家底,基本都被赵恒给败光了。

晚年的赵恒,看看空荡荡的国库,依旧没有悔改的意思。在他看来,似乎天下太平,都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这一切都是上天赐给他的,多亏了那次泰山封禅。

总结:赵恒对刘娥还是很不错的。

赵恒只能算是个庸主,但是这个庸主倡导自由恋爱,你就说神奇不神奇?父母安排的婚姻他一个都不喜欢,偏偏就喜欢跟自己谈恋爱的刘娥。

而且赵恒爱了刘娥一辈子,甚至将朝中大事都交给刘娥来打理。刘娥生不出孩子,赵恒就让李宸妃给刘娥代孕,生下了赵祯(宋仁宗)以后,就把这孩子过继给刘娥。

这份爱情一直伴随到了赵恒去世,但是也为后来宋仁宗时代,留下了巨大的天坑。因为刘娥权势滔天,总喜欢穿着龙袍到处逛,吓得群臣以为她随时要学武则天登基似的。在刘娥强势的管教之下,也造成了少年宋仁宗懦弱的性格。

参考资料:《宋史》

如何评价大宋宫词宋真宗赵恒?

自古不要脸的皇帝无出宋真宗其右者,其次乾隆耳。

宋真宗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要脸的皇帝,他是接的赵光义的班当上皇帝的。赵光义害了赵匡胤抢走了皇位,又先后害死两个侄子和一个弟弟,逼奸小周后,算得上无耻,但他在位期间,毕竟还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也算有一定的功劳。

而宋真宗赵恒在位25年,期间一共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在打赢了的局面下和辽国缔结了澶渊之盟,二是恬不知耻的进行泰山封禅,这两件事注定了赵恒就是历史上最不要脸的皇帝。

澶渊之盟

1004年秋,辽国承天太后萧燕燕、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北宋的都城汴梁。

辽军看似来势汹汹,其实进展十分不利。宋河北诸城都奉命全力守城,辽军连攻数城,皆未得手,只好绕道攻打瀛州。此战,萧燕燕亲擂战鼓,指挥攻城,却被宋军以大石巨木击退,辽军死者达三万余人,伤者更多。

在遭到重挫后,萧燕燕鉴于辽军并不擅长攻打坚城,立即放弃瀛州,采取迂回穿插的战略,绕过重镇大名府,大军兵临澶州北城下,令北宋朝廷措手不及。

辽军推进到澶州时已为强弩之末,即使面对的宋真宗主力兵力少于辽军,但背靠黄河、依托坚城严阵以待的10余万宋军,显然已经不可能再向前突破了。仅从澶州战场上看,辽军兵力占优势,而宋军则占据地利;而定州的王超集团10万人始终未动,也成为辽军心头的悬顶之剑,使他始终不敢下全力进攻澶州。

事实上,辽军此时已经是进退维谷,进则无功,退则必败,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和宋廷和谈中,多少取得一点成果,好对辽国君民有所交代。

萧燕燕其实并未对能捞到好处抱有多大希望,然而宋真宗却给了她一个惊喜。

在听到辽军逼近澶州城的消息后,赵恒的第一反应是:跑!群臣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纷纷表示赞同。只有寇准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击退敌军。”

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赵恒几乎是被寇准押着来到了前线。然而到了韦城,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回去。寇准只好像吓唬小孩子一样,吓唬赵恒说,“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趁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

赵恒这才同意继续进军,进入澶州城后,远近各路宋军见到赵恒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寇准的要求下,赵恒走上城墙鼓舞士气,宋军士气大振。全军上下都希望皇帝能够带领他们一举击溃辽军,一洗当年高粱河战败之耻。

但是,当心虚的萧燕燕派人来求和时,赵恒立即一口答应。然后,赵恒就溜回了京城,把前线指挥权交给了寇准。在此期间,宋军用“床子弩”射杀了辽国统帅萧挞凛,只不过当时宋军还不知道这个消息。

赵恒一门心思议和,指示负责和谈的曹利用,对辽国提出来的条件尽量答应。最后签订的结果是: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对于岁币的数量,曹利用心中有所担忧,所以当他回去向赵恒禀报时,赵恒正在吃饭,就问曹利用许给契丹多少银两。曹利用没有说话,只是伸出三个手指放在额头上,意思是三十万两。

赵恒大吃一惊,“太多了,太多了。”这时候,曹利用战战兢兢地答道:“是三十万两。”赵恒的反应令人意外,他听完嘀咕一声:“才三十万,这么少,你很会办事,很会办事!”随后重重地奖赏了曹利用。

在北宋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向其他政权缴纳岁币的,这简直就是丢人丢出新高度了。虽然说汉朝建立之初也采取过和亲政策,但是后来汉武帝把匈奴打残了了,连本带利地讨回来了,所以这就只能叫策略。

很明显,澶渊之盟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和约,但是宋真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虽然说北宋的经济很发达,银10万两、绢20万匹对北宋来说不是太大的负担,但有些事情不是这么算的。哪怕是给一两银子、一匹布,那也是屈辱的,其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

如今很多人拿岁币的数量来说事,说什么岁币的数量,对北宋来说不过九牛一毛,却换来了一百多年的辽宋和平,还是很值得的。我觉得这就叫恬不知耻,除了钱,是不是还搭上了北宋朝廷和君民的耻辱?从此,宋低辽一等,宋人低辽人一等了。

泰山封禅

但是,宋真宗还这就是这么恬不知耻,他不仅不觉得自己给老祖宗们丢了脸,给北宋千千万万的君民丢了脸,而且还沾沾自喜,自以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宋真宗决定去泰山封禅。

可是,泰山封禅是他有资格做的吗?

在此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历史上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 进行过泰山封禅,相比前面这几位,就连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都没好意思去,赵恒哪来的信心去封禅呢?

更何况,北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连大一统王朝都算不上,因为北宋的面积比秦朝还小,一个连大一统王朝都不算的国家,又和敌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的皇帝,居然有脸去泰山封禅!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大臣们也都劝赵恒不要去泰山上丢人现眼,但赵恒铁了心要去丢这个人,于是为了让他去泰山封禅这件事具有说服力,反复在全国寻找“祥瑞”。全国各地的那些想升官发财的官员们,也在不停地向宋真宗报告“祥瑞”的出现,以至于最后成为了一场闹剧。

从“大中祥符”元年三月起,经过半年的准备,国家耗费巨资沿途修建行宫,征调动用了大量物资,终于为封禅安排妥当后,这一年的十月初四,宋真宗带着宰相王旦和执政王钦若以及朝中大批官员和众多的护驾军队,从京城起身前往泰山进行“封禅”大典。

一干人在泰山祭神后,又跑到曲阜封了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并且赐给孔庙钱三十万,帛三百匹。到了大中祥符元年的十一月二十日才浩浩荡荡、心满意足地回到京城。这一个多月自欺欺人的封禅旅游、挥霍国帑的行程终于让宋真宗找回了“尊严”,而满朝官员也因为他荒唐滑稽的“封禅”典礼纷纷得到奖赏。

赵恒的这一次泰山封禅,彻底把这一最庄严肃穆的活动搞臭了,以至于以后所有的皇帝都再没有进行过泰山封禅的活动,因为一旦进行泰山封禅,就把自己和赵恒放在一个水平上了,太丢人了!

综上所述,宋真宗赵恒实在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要脸的皇帝,澶渊之盟和泰山封禅这两件事,把他牢牢的钉在了耻辱柱上。仅次于他的是清朝的乾隆,堂堂中华帝国,一直屹立于世界之巅,在他手中败落,以至于后来被西方列强欺辱,而他本人居然还沾沾自喜,号称“十全老人”。鉴于篇幅,以后另行写文。

如何评价大宋宫词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的评价问题过去比较有争议,偏向于负面,主要原因肯定是有点屈辱色彩的澶渊之盟,包括后来的封禅和迷信天书。

但是,这种批评虽然不能说完全不对,但对赵恒本人也不够客观,赵恒的全面分析,笔者有关于刘皇后的文章涉及过,这里简单说一下他的具体面对的时代环境。

赵恒的能力肯定不如父辈赵匡胤和赵光义,所以有后来的议和,包括推皇后出来主事,按说都在情理之中,只要了解赵恒的个性和为人就知道一点不奇怪。幸运的是他身边有能臣,比如寇准、王旦、之前李沆、吕端,包括被认为是比较反派的丁谓,能力都很强,甚至叫嚷逃跑的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都不算真的无能之辈,陈尧叟虽然喊着避难到成都,主要因为赵恒和刘皇后的关系,刘皇后、杨淑妃全是四川人,实际赵恒决定出征以后,陈尧叟还是在军马方面做了一些支持,并非不识大体。假如宋朝当真因为君主能力差,大臣大多比较糟,畏惧胆怯,寇准一个人也成不了事,以契丹辽军当时气势鼎盛,兵强马壮,结局可能就不是什么澶渊之盟的问题了。

赵恒面对的环境比太祖太宗复杂得多,外部主要当然是辽军鼎盛,赵光义五次收复燕云,基本是全部失败,大宋最初的精锐基本耗光了,包括最后到处加税,所以四川茶农出现王小波、李顺。需要了解赵恒上位遇到的是什么大环境,辽军处于巅峰,太后和圣宗都极为出色,身边大将、能臣也根本不亚于宋朝,甚至军事基本远超宋朝,这个时候辽军南征,幸好有寇准、王旦主持大局,度过澶渊之盟,宋军凭借顽强后盾和真宗亲征带来的精神力量,这个情景下议和,并非完全是失策,今天所谓地缘性质,后人基本也都能接受,不算多么屈辱的事。

何况当时契丹对燕云的占据和大量汉人百姓的加入辽方,实际正统话语和平等倾向已经形成,所以后来辽宋一直互称兄弟之邦,直到徽宗时期海上之盟,宋军撕毁盟约想要和女真联合收取燕云,结果居然仍然失败。

再看赵恒面对的内部,之前大宋赵匡胤和赵光义号称转型文治,科举兴盛,尤其赵光义军事败绩,加上得位不正,加大科举选拔文人,年年科考,张其凡就认为他是刻意收买人心,掩饰他的种种问题。反过来,大量文人挤进官僚队伍,自然就派系林立,出现种种互相针对,这个现象一直延续到著名的王安石引发的纷争达到顶点。

寇准本身就个性极强,和诸多大臣不团结,他能力很强,但容忍之量非常有限,喜欢开玩笑,有时还让人下不来台,实际性格又不适合做宰相。赵恒和赵光义性格是完全不同的,赵恒本来就能力较弱,寇准又往往吃准这一点咄咄逼人,所以实际赵恒很不喜欢寇准。假如身边一直是吕端、李沆、王旦这种性格没那么强的人,赵恒当一个守成君主是没什么的。偏偏关键时刻寇准立下大功,又过分自傲,所以赵恒最终认同刘皇后赶走寇准。当然这实际还牵扯寇准和刘皇后的矛盾,寇准是坚决反对刘氏为皇后的,这是第一,其次,寇准同样坚决反对刘皇后出面主事,甚至希望推太子出来监国都不愿意刘皇后主事,这是第二,所以刘皇后根本容不下寇准,只不过对付寇准,是让丁谓充当一把刀,丁谓成了标准的小人。

赵恒反感寇准,宠信刘皇后,器重丁谓,除了内外局势的复杂超出他个人能力,实际都和他的性格有很深关系,赵恒的崇道是发自内心的,他喜欢清静无为,实际喜欢与世无争,正如本来他不该出来当太子,太子本来按说属于他的同母哥哥赵元佐。

随着朝臣纷争的问题,各种动辄安危的问题,赵恒很疲惫,很厌倦,所以反过来加深他对修道的爱好,然后才有刘皇后出面帮助他理事,一切都是有因有果。丁谓和他有共同爱好,这一点好比唐玄宗和李林甫。天书迷信虽然扯淡,但换一个角度,这是当时道家思想的一种流行风俗的反映,毕竟距离唐朝还不远,而且宋初赵匡胤、赵光义和华山陈抟这种道家高人都是关系密切的,道家影响在宋朝几乎相伴始终,并不见得比唐朝逊色多少。

所以笔者总结宋真宗赵恒的问题,就是需要全面和客观来看,他是一个比较平庸的凡人,在非常严峻的内外环境下,基本还是守住了朝局,加上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刘皇后,实际宋朝在他后期,包括仁宗前期,基本还是上升趋势。什么封禅和天书,基本就是强化宋朝还是中原正统,虽然有点讽刺和滑稽,但并不算特别糟糕,影响民生的坏事,比如还不如赵光义对茶农的伤害。

如何评价大宋宫词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同时也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活了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算是北宋执政时间较长的一位皇帝。在他当政期间,有咸平之治,也有澶渊之盟,是一位值的一说的皇帝。

历史上无论是评价一个人,还是评价一位皇帝,都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人有好有怀,皇帝自然也一样。纵观宋真宗的一生,对于宋朝的贡献不小,同时也有让后世人诟病的地方。

宋真宗继位之初,励精图治,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在他的治理之下,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百姓生活安乐。特别是在他咸平年间的统治,国家出现了一个治世,史称咸平之治。

宋真宗执政时期,于国家的多个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吏治上颁布《文武七条》,以此来告诫官员清廉为官,为官为国也为民。《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这儿可以看出宋真宗对百官的殷切期盼,以及对吏治的清醒认识。

宋真宗严格打击贪污犯罪,进行有效的反腐倡廉工作,以保证吏治的清明。官员制度方面,定州县三课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在这样的严格考核下,官员的升降更加准确。除此之外,宋真宗还规定建立官员档案,凡是有违纪犯罪,如贪污腐败等都要记录在案,成为官员考校调派的重要依据。

尽管宋真宗有许多值得大家称赞的地方,但他仍然有做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对外政策的软弱。辽国入侵,宋辽军队会战于澶渊,最后双方交战虽各有胜负,但是结果是宋朝赢了。按理来说,作为战胜国,宋朝应该是受益方,结果议和结果下来,却是宋朝向辽年年进贡岁币。澶渊之盟,成为宋真宗一生最大的诟病,以及最大的争议点。除了澶渊之盟外,宋真宗后期醉心于封禅之中,大兴土木,为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如何评价大宋宫词宋真宗赵恒?

真宗在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

1004年,辽国入侵宋,宋朝大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贡换取和平的开始。

宋真宗统治后期以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阳,修建了许多寺庙,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多负担。

“封禅”一事,确实是宋真宗一生最大的错误,一是过于劳民伤财,二是他确实资质欠缺。与宋太祖、宋太宗、萧太后以及后来的宋仁宗这些人相比,他确实稍逊一筹。但是在他的治理之下,北宋呈现了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也不失为一个好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