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花重金赎回的蔡文姬,为何要将她嫁给种田老汉?
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好学的人,要不文化水平不会那么高,举手投足间便能横槊赋诗。一杯杜康酒下肚,便能下笔千言。
那这么大学问是从哪儿学来的呢?除了没事儿在家啃书外,曹操还有一位不错的老师,便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蔡邕。
蔡老爷子本来不出名,但是他的女儿过分优秀,迫使他也跟着出名了。曹操没事儿就跑蔡邕家努力学习,估摸着跟蔡文姬的交集肯定少不了。
一个是刻苦好学的青年才俊,一个是博士生导师的才女千金,这要不擦出点火花来,谁也不信。况且以曹老板日后在好色事业上的成就,怎能放过大才女蔡文姬呢?
蔡文姬的爱情里,注定没有曹老板。蔡文姬,原名蔡琰。是十里八乡非常著名的大才女,不光读书厉害,音律方面的造诣也很高。因此求亲的人,肯定是踏破了门槛。
按照汉朝那种门第森严的婚姻制度,曹操和蔡文姬基本上就没什么希望了。为啥?曹操是宦官的孙子,就算家里有钱有势,蔡邕他们家也看不上。
蔡邕作为博学多才之人,和很多类似的人一样,更加喜欢和士族大家结亲。因此蔡文姬便嫁给了河东世家出身的卫仲道。
卫仲道这家伙是个短命鬼,蔡文姬嫁过去没多久这哥们就去世了。两个人没生下个儿子,所以蔡文姬只好回到了父亲蔡邕这儿过日子,期待着下一次的出嫁。已为人妇的蔡文姬,似乎更加对曹操的胃口了,但是曹操还是没机会。
因为这个时候董卓入京,李傕郭汜祸乱长安。曹操早就跑路到山东招兵买马了,压根没工夫理会谈情说爱的事情。
而蔡文姬的命运,也是够悲催的。南匈奴本来早就投靠了汉朝,可是他们看汉朝乱了,于是又发动了叛乱,而蔡文姬就这么被匈奴人给掳走了。
曹操这买卖算是亏大发了。曹操是军阀,也就是军事上的生意人。做任何事情,自然是要考虑得失利弊的。但是在赎回蔡文姬这件事上,曹操算是亏大了。
蔡文姬被匈奴掳走了12年的时间,还在那边给匈奴人生了两个儿子。按理说就应该甘心在匈奴好好过日子了。
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后汉书》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稳定了大北方,他再次跑到自己的老师蔡邕家,想见一见昔日的红颜知己蔡文姬。结果得知了这一不幸的消息。
曹操二话不说,就派人花钱从南匈奴那儿把蔡文姬给赎回来了。我个人觉得,此时的蔡文姬是不想回来的,毕竟她的两个孩子,那可是亲生的。
回来以后的蔡文姬,自然是有些怨恨曹操。所以曹操跟蔡文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可能了。你不是当初的青年才俊,她也不是当初的才女千金,一切都回不到从前,那么只有成为路人了。
既然得不到,那就毁灭好了。于是曹操便将蔡文姬嫁给了董祀。董祀是屯田都尉,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这桩婚姻倒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曹操打算弄死董祀。
董祀犯了死罪,这么小的官员被杀头,曹操压根就不需要过问。但是曹操偏偏还真的就知道这件事,可见曹操对董祀还是有关注的,无非就是因为蔡文姬呗,否则谁会去管一个屯田都尉的死活呢?
蔡文姬披头散发,还光着脚前来求曹操放过自己的丈夫,她的前半生已经够苦了,不想后半生却还要再受煎熬。
曹操这边却一脸不屑,甚至还当着众人的面,着重介绍了一下蔡文姬,让大家都来认识认识,蔡邕的好闺女如今成了这般模样。
蔡文姬一心救夫,才不管曹操的羞辱,而是自顾自地求饶。最终曹操也看不过去了,当时天气很冷,曹操便让蔡文姬穿上了鞋袜,裹上头巾,前去接丈夫回家。
默写了大量古文,不算太亏。曹操身边从来不缺美女,尤其是人妇,更是充斥在他的后宫之中。因此曹操无需在蔡文姬这儿寻找所谓的爱情。
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后汉书》
但是花了这么多钱,又花了大量的精力,却得了这么个结果,曹操心里当然不甘。因此曹操还想从蔡文姬这儿压榨点什么出来。
他想起了当年蔡邕家里有很多古书,但是由于战乱,大部分都失传了。蔡文姬从小背诵这些古文,所以曹操便让她将这些古文给默写下来。
这或许是两人最后的交集了,蔡文姬给曹操默写了400多篇古文,算是给两个人的故事,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结局:归家后,蔡文姬便写下了《悲愤诗》。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其中这么几句,很显然可以看得出,蔡文姬是对曹操存有怨言的。当时曹操把蔡文姬给救了,但是也使得蔡文姬抛弃了自己在匈奴的两个儿子。
儿子在蔡文姬临走前,抱着她的脖子问她去干嘛,蔡文姬无言以对,她甚至已经预见了,自己将会跟着两个儿子永别了。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这一段讲述的是蔡文姬对新丈夫的态度,她时常担心新丈夫董祀会嫌弃自己,所以一直都很小心谨慎。但是这种情形,也使得蔡文姬的余生变得索然无味,只剩下苟活了。
参考资料:《后汉书》
曹操花重金赎回的蔡文姬,为何要将她嫁给种田老汉?
历史是文学最好的背景墙,谁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两笔,有人涂得太好,让后人不禁迷茫:哪一个是背景,哪一个是历史?比如《三国演义》,比如《隋唐演义》,比如《东汉演义》。
曹操是大政治家兼文学家,碰上蔡文姬这个绝世才女,没擦出火花,岂知遗憾,简直白瞎了一堵墙。于是忍不住疑问:曹阿瞒这个渔猎高手,花了那么大代价才搞回来的绝世美女,怎么会便宜了农家大爷?
曹操的好色,段位很高,从来不看对方身份,尤其喜欢成熟少妇,甚至连女人带孩子一起收下。有一次曹操还对人深情地说:世上有像我这样对干儿子这么好的吗?
对了,蔡文姬也有儿子,她在匈奴,与南匈奴左贤王生了俩儿子。中原大才女,怎么会嫁给匈奴人,和亲也轮不上她啊?
事实上,蔡文姬比较惨,她是被掳掠过去的,难听一点说就是左贤王的X奴。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山河破碎。对蔡文姬来说,国恨和家难交织。早先她被父亲蔡邕,嫁给了河东士族卫仲道为妻。河东卫氏始于西汉卫青,豪门家族,才女配豪门,美满姻缘。可惜老天嫉妒,婚后不久,卫仲道病逝,未留下子女,蔡文姬只好又回到娘家生活。
接着又一大磨难降临,蔡邕因为惋惜于董卓之死,说了几句不当的话,竟然被司徒王允处死。蔡邕一生无子,偌大的蔡家,仅剩一个出归的蔡文姬。古代社会,没有男人做顶梁柱,这样的家庭命运会很惨。
果然,东汉帝国的马仔南匈奴趁火打劫,失去父亲庇护的蔡文姬,不幸被乱兵劫掠,落入左贤王帐中。可怜一代才女,怎么也没料到会遭此磨难。这一呆就是十二年,期间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
转眼来到建安十一年。某一天,曹操偶然想起忘年交蔡邕。
蔡邕算得上东汉第一学术大家,文学、历史、书法、音乐、经学无所不通,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绝对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当年董卓为了得到蔡邕,不惜以灭族威胁,迫使蔡邕出山为官。
王允将蔡邕投入监狱后,满朝哗然,纷纷替他求情,曾任司徒的马日磾差点跟王允急眼:这种旷世奇才,你杀了他就等于断了汉家历史,绝了很多经学传承。蔡邕当时正在编写汉史,他自请黥面或断双足,但求留得一命完成汉史。
倘若王允手下留情,或许又是一部《史记》诞生。可惜王允太固执,杀了蔡邕!当时的另一位经学大家郑玄感慨,汉家的事再也没人能考证了!马日磾更是破口大骂王允“命不长”。
可见,蔡邕就是当时学术界、文学界的一座丰碑。曹操是个文艺小青年,他对辞赋、书法等艺术痴迷到发狂,尤其对“八分书”着迷,蔡邕就是“八分书”祖师爷级别的大师。
据有关史料考证,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与蔡邕有一段亦师亦友的交往。曹丕曾经说“家公与蔡伯喈(蔡邕)有管鲍之好”,也直接验证了他们的这段情谊。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蔡邕唯一的后人蔡文姬,竟然流落匈奴。曹操一时心不能平,于是令人持重金入匈奴,求赎蔡文姬,以便逢年过节,蔡邕的坟头有人添一壶浊酒。
就这样,蔡文姬抖落一身草原的尘土,满怀苍伤回到故土。
于是,曹操盼望着盼着,春天的脚步到了,蔡文姬婀娜而至,曹操慷慨地一挥手,将她赐给了“农夫”董祀为妻。
搞什么鸡嘛!阿瞒呐,你该盛装迎接,将她迎入你的洞房嘛!这才是符合你的情趣,才符合才子佳人的归宿嘛!难道你嫌弃蔡文姬没给你带回来“干儿子”?
假如你跟曹操,可以达到勾肩搭背喝小酒的程度,他会一脚踢你屁股上:滚犊子,你把老子当变态色魔啦?我阿瞒好色,对女人也不挑剔,不管她是否婚配,是否生子,甚至不管她以前是良人还是歌妓。不过我要的是美女,能给我娱乐的美女,不是女神。
世人都以为,才女必是美女,否则很倒胃口。蔡文姬应该不会让人倒胃口,恐怕也算不上美女,因为正史里面,除了蔡文姬的才情描写,没有一句相貌描述。假如蔡文姬是美女,史书怎肯错过?蔡文姬不符合曹操的情趣。
史书中交代得很清楚,曹操是感念蔡邕无人祭奠,这才想起流落匈奴的蔡文姬。如果为了渔色,曹操怎么能等到十二年后才动手?难道嫌瓜不熟?
以曹操跟蔡邕的交往,很可能曹操早年就认识蔡文姬,如果曹操有心思,他与蔡文姬的交集,不会拖延至十几年后。
所以,曹操重金赎回蔡文姬,心思很“纯洁”,别想歪了!
至于给蔡文姬找个新婆家,那就更好理解了。古代男人就是女人的归宿,你总不能让蔡文姬无依无靠,继续飘零吧。
那么为何把她嫁给一个“农夫”呢?
董祀在历史上因为蔡文姬留下姓名,史书称他为“屯田都尉”。“屯田”就是种田吗?都尉是庄稼汉吗?
都尉,是汉朝的中级军官,是郡守的助手,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军分区司令,兼地市级公安局长。屯田都尉,是东汉设立的,以军屯为目的的地方军事长官。
屯田都尉都尉的俸禄,大约千石或比两千石(一千二百石),跟二千石的部级干部稍有点差距,至少算是中级官员了。请问,哪个庄稼汉这么大谱?
所以,曹操为蔡文姬的安排应该算比较周全了。只是后来又发生了一个插曲,又给了后人遐想的空间。
这位“庄稼汉”董祀后来不知道为啥,犯了死罪,执行令已经下达。蔡文姬闻讯,大冬天披头散发,赤足徒步,求见曹操为丈夫求情。
曹操很为难:命令已经下达了。蔡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的是千里马,您难道还吝啬派人骑快马,追回命令吗?”说话间蔡文姬面色戚戚,磕头不止,声音悲凉。
曹操怜香惜玉啊,他立刻心软了,于是派快马追回死刑令。又让人赶紧取来衣巾鞋袜,给蔡文姬穿上。
借着不多的见面机会,曹操问蔡文姬,当年令尊藏书万卷,听说大多零落散失,是否还有剩余?蔡文姬长叹:当初留到我手上只剩四千多卷,几经颠沛,所剩无几了。不过我还能记得其中四百卷,如有需要,妾可以默记下来。
曹操大喜,意外收获啊,虽然不算多,可也算是至宝,于是赏赐蔡文姬大量纸笔。这位女才子真是名不虚传,四百卷资料,她“文无遗误”地默记出来。
有人说,曹操真是奸雄,原来他赎回蔡文姬,目的就是为了蔡邕遗留的藏书呐!呵呵,过度解读了。
这就是曹操与蔡文姬之间的那点事,没有爱情,没有纠葛,甚至连一点波澜都没有。如果你觉得遗憾,历史那面背景墙永远不倒,自己去涂抹吧,不过要有“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字样,免得有人又抱着屯田都尉叫大爷了!
曹操花重金赎回的蔡文姬,为何要将她嫁给种田老汉?
流落匈奴12年的蔡文姬,被师兄曹操重金赎回中原。没多久,35岁的蔡文姬,被曹操赐婚,嫁给23岁的董祀。董祀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还是娶了蔡文姬。谁知,不久后他竟被曹操下令处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蔡文姬,名琰,东汉末年女诗人,著名琴家,《胡笳十八拍》就是她的传世作品。蔡文姬和曹操相识,是因为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蔡邕是东汉末年极负盛名的学者,俨然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当地名人经常出人蔡府,曹操就是其中一位。
曹操比蔡邕小22岁,二人却惺惺相惜,成为忘年交,“有管鲍之好”。曹操在洛阳为官时,是蔡家座上客,当然注意到了蔡家漂亮的小女儿蔡文姬。
文姬从小见识的都是名士,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是实实在在的才女一枚。史书称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
6岁时,父亲在隔壁弹琴,无意中弹断了一根琴弦,她居然能听出是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父亲惊讶之余,又故意把第四根弦弄断,竟然又被她听了出来。有才就算了,蔡文姬还出落得花容月貌,所以求亲者络绎不绝。
然而,这位才女却与曹操无缘,在她待嫁之时,曹操一直在外征战,生死悬于一线。蔡文姬16岁时嫁到河东世族卫家,丈夫卫仲道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妻二人才学相当,恩爱异常。
可惜好景不长,结婚一年以后卫仲道便咯血而亡,文姬还没来得及生下一儿半女。卫家认为是文姬克死了丈夫,心高气傲的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红颜薄命,只不过,这个时候的蔡文姬还只是一般女人的不幸。假如幸运,她可能会再遇到如意郎君,最坏也只是过着平淡的寡居生活。可惜她生于乱世,父亲的高位不但不是福,还让她受到牵连。改变她命运的那个人是司徒王允。
东汉末年,政府腐败,官逼民反,终于酿成黄巾起义。后来朝廷发生内讧,西凉军阀董卓渔翁得利,进军洛阳,把持朝政。为了巩固政权,董卓刻意笼络名满洛阳的蔡邕。蔡邕起初称病不出,董卓以灭族相逼,无奈之下,蔡邕只好走入仕途。董卓对蔡邕十分看重,三周内让他官升三级,最后获封高阳侯。
后来,以司徒王允为首的大臣设计杀了董卓。董卓待蔡邕不薄,董卓死后,蔡邕叹了口气。这本在情理之中,可惜王允心胸不够宽广,他认为蔡邕怀念董卓的私恩,忘了作臣子的大节,是董卓的同党,所以把蔡邕治罪,又因为怕蔡邕在史册上给他胡扯,竟将他害死在狱里。
大厦倾倒,蔡文姬真正的不幸开始了。
骤遭家难后,无依无靠的蔡文姬只身一人回了老家。然而,天下大乱,何以为家?蔡文姬只能随着难民到处流亡。
趁着中原内乱,四周的少数民族部落伺机掳掠中原,文姬与许多妇女被掳到南匈奴,这年她才23岁。到达胡地后,经过一番磨难,她被匈奴左贤王纳为王妃,并且生了两个儿子。
文姬在胡地一住就是12年。在这期间,曹操东征西讨,横扫北方,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实权人物。
天下初定,曹操终于有闲情考虑其他了。他曾经也多方打探忘年交蔡邕的唯一后代蔡文姬的下落,但一直没消息。
公元208年初,曹操的大军平定了乌桓。这次北伐的胜利,极大地震摄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南匈奴派代表团来到中原请求修好。就在接待南匈奴代表团的过程中,曹操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去胡地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35岁。
左贤王不敢违抗曹操的意志,只好答应让蔡文姬回去,但两个儿子一定得留下。一心希望回到故土的文姬一旦真的要结束这种生活,说不清是悲是喜。
回乡固然是她向往的,然而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还有两个亲生儿子,又让她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回归故士”与“母子团聚”本是美好的事情,而她却不能两全,蔡文姬的悲苦无以言表。
在汉使的催促下,文姬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她写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有人认为蔡文姬在胡地的生活是幸福的,毕竟她得到了王爷的看重,过着贵族生活。事实上,这不过是局外人一厢情愿的看法。
试想,曹操能够用金钱将她赎回来,可见她在左贤王府的地位不过一般。退一步讲,即使左贤王对她,恩爱有加,但是作为一个诗文才情极高的女子,在那样一个连语言都不太通的地方,是不可能找到精神上的共鸣的。
许多人对蔡文姬的了解是来自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该剧中写蔡文姬在路上遇到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很爱慕这位世家才女,对她颇为照顾,然后两个人成亲,还生下了两个儿子,然后被曹操接回中原。蔡文姬枯木逢春,重睹芳华。
故事先悲后喜并以大团圆终结,但是历史并不能这么解读,或者说,从女性角度,是不会这样解读的。《后汉书》中这样记载:“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没”不等于成婚,文姬自己的《胡笳十八拍》里说“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一个“逼”字让人不能不浮想联翩。一个强悍的异族男人能够占有一个汉族才女,但能发生爱上她的浪漫传奇吗?何况文姬回来是曹操用金壁赎回来的。
我们可以这样推断,文姬在路上跟许多妇女一样受了很多侮辱与责骂,但是胡人看她气质非凡,于是献给了自己的领导左贤王。
还好,左贤王对她不错,于是她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胡笳十八拍》)。在那个语言不通、社会风俗粗鄙的异乡,即使有左贤王的宠爱,即使再也没有毒打和侮辱,她却已失去了灵魂所熟悉的皈依之处。
以千金之躯,加上一颗饱读诗书、敏感多思的心灵,却被一群蛮子当做战利品拖上了战马,遭受毒打和署骂,而且还有身为女人遭受的可怕的侮辱。但是这位贵族才女经历如此凌辱后居然活下来了。
如果是无觉无识的女人,或许她能凭借生命的本能活下来;如果是千金之躯的大小姐,可能就自绝于世。
但是蔡文姬显然是个异数,名士之女、自觉自醒、诗书满腹,却像路上所有那些不识字的农妇一样,活了下来。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胡笳十八拍》)她不是贪生怕死,也不是不知廉耻与气节,她只是要回家,要落叶归根,即使死也要埋在家乡,不能轻易这样埋尸异国。这是她无比坚定的信念,也是她活下来的支柱。这种智慧并不是智商,而是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曹操在洛阳为官时与蔡邕“有管鲍之好”,比蔡邕小22岁的曹操敬慕蔡邕的才学和信义。蔡邕则推崇曹操的文韬武略,他们之间过从甚密。现在天下三分初定,正是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力图文治的时候,因此曹操想起来把亡友的女儿赎回。
曹操当年一直往来于蔡邕府中,可能亦见过蔡文姬,也许还有过坐而论道的明月之趣,现在想起故人恻然心动,让她回来,算是对老友的一种报答吧。
当然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他想为自己身后留个好名声,这就要挑个会写史的人。蔡邕生前与友人合撰《后汉记》,这是蔡邕在他的老师胡广的指导下经二十余年殚精竭虑而撰成的一部半成品。
后来蔡邕落难,文稿也大多散佚。文姬作为蔡邕的女儿,由她来写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何况还是自己辛苦把她从匈奴那里赎出来的。
当然这种想法曹操是不会宣之于口的,只是一味善待文姬,他相信文姬写史的时候也不会给自己瞎掰。
曹操用重金从匈奴赎回蔡文姬后,在铜雀台设宴,蔡文姬演唱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回归故土的蔡文姬,在周近的卫护下回到了故乡陈留郡。
然而,经过多年的战乱,故乡早已是断壁残垣,哪里还有栖身之所?
为了让蔡文姬有安稳的生活,曹操就给文姬配了门亲事,嫁给官居田校尉的名门才子、风流倜傥的帅哥董祀。(并不是种田老汉)
这柱婚姻开始并不和谐。当时文姬35岁,容颜已被大漠风沙所磨砺,还生了两个胡儿,又因罹思念孩子,时常神思恍惚;
而董祀二十出头,正值青春年华,一表人才,通史书,谙音律,自视甚高,无缘无故被丞相指了个一嫁再嫁的老女人为妻,心中自是郁闷。一郁闷就出事,婚后第二年,董祀就因犯罪被处以死刑。
生别亲生骨肉,家族败落,文姬已没有退路。如今这个丈夫虽然不爱自己,却是她唯一的依靠,她无法接受再一次失去丈夫、流离失所的可怕命运。她要为自己的命运抗争。所以她顾不得面子,亲自到曹操府上叩头求情。
当时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人说:“蔡伯喈之女在外,诸君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
宾客们皆满心期待。但当蔡文姬进来时,大家都惊呆了,只见站在曹操和宾客面前的蔡文姬披散着头发,赤着双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语意哀酸地替她丈夫请罪。
蔡文姬本就满腹经纶,语意自然哀伤动人,在座宾客都诧叹不已。曹操托词道:“事情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
蔡文姬恳求说:“明公马厩里的马成千上万,手下的武士多如树林,只要您派出一个武士,一匹快马,把文书追回,董祀不就有救了?”
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宽恕了董祀的罪行。
他见文姬在严冬季节,光着脚散着头发,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
在一次闲谈中,曹操问文姬:“听说夫人家里有许多藏书,犹能忆识之不?”
文姬答:“我父亲生前给我四千多卷书,但是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我只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大喜,忙说:“我想派十个官吏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来,你看怎样?”
文姬婉言谢绝,请曹操给她纸笔,她亲自撰写。曹操大喜,于是让人给她送去纸笔。
那时造纸术刚刚普及,纸笔都非寻常之物,所以曹操送纸笔的举动是对文姬非同寻常的信任和赏识。文姬没有让他失望,默写了400篇给他。
文姬说“亡父赐书”,蔡邕家学渊源,要遗留给这位女儿的,最有可能是自己一生未完成的、可以续写的东西一史书。何况绝顶聪明如文姬,自然知道曹操接她回来的真正目的,这位大政治家绝没有那闲工夫看她老爹的诗词歌赋,她知道他最想看到什么。
所以,她默写的一定是《后汉记》的片段一因为感激,更是一份骨子里的信任,也许只有这个男人才真正欣赏她的绝世才情。
事情发展到这里,似乎没有根据说曹操与文姬之间有私情。可是,不可否认,在文姬的灵魂深处,曹操是以一个懂他的男人的形象站立在那里。
文姬是爱曹操的。一个饱经沧桑的才女,在灵魂寂寞之时突然遇到赏识她的男人,这个男人把她从蛮荒之地赎了回来,给了她一次重生的机会。
如果只是做到了这些,她也许是感激,但是恕她夫君,让她用自己的才华撰文写文,这已经是一份懂得了。
灵魂寂寞的才女是最怕“懂得”的,她们不需要荣华富贵,亦不奢望风花雪月,只是想在茫茫人海求一份知心罢了。
这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女人,懂得了她的灵魂,也就征服了她的所有,文姬如是。
曹操呢?
有人猜测,蔡文姬当时已经人老珠黄,好色的曹操,对这样的老女人没什么胃口。那么,一个能写出《观沧海》《短歌行》这样大气文字的人,真的是品位如此低下之人吗?当然不会。
曹操和蔡文姬,一个是男人中的人杰,一个是女人中的翘楚,都是人中极品,这样的两个人之间,心意相通是自然而然的。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心意相通,曹操知道蔡文姬需要什么。
他知道,历经磨难的文姬已经经不起任何波折,她需要一份安宁;他知道,她嫁给自己只能做一名侍妾,而与董祀结婚,则是正妻;他欣赏她的才情,但是不能给世人以任何口实,毕竟他跟她父亲还是忘年好友。
所以曹操把她嫁给年轻的时候都董祀,最主要的,他希望她今后的人生能平静安宁,躲避于这个乱世而读书修史,跟着他,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他让她嫁给了才华横溢的名士董祀,绝世才女配才子,他相信,那个年轻人终究有一天会像他自己一样懂得文姬的好。
所以,董祀获罪又免死,或许是曹操故意所为。曹操根本不想杀董祀,只是故意制造文姬求情的机会,要董祀对文姬感激,明白文姬的好,就算不是爱,有怜惜就足够了。
如他所愿,董祀通过这次生死轮回终于明白了妻子的好。夫妻两人不久就避世隐居,相敬相爱,生下一双儿女。
若干年后,曹操出征经过他们居住的地方,前去探视,文姬出迎至堂。曹操无意之间看到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碑文图轴,问文姬这是什么。
文姬说:“这是曹娥碑拓片。”曹操见上面有蔡邕手书的“黄绢幼妇,外孙蕾臼”八个字,问:“你知道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吗?”文姬答不知道。曹操问随行的主簿杨修。杨修是个聪明人,想了一会儿说知道了。
曹操自思一会儿也说知道了。原来这八个字是个字谜,谜底是“绝妙好辞”。
文姬不知道吗?她当然知道,就算她猜不出,当年也会请教父亲。只是她把这样一个有趣的谜底留给了曹操。看来闲余之笔,却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默契和有趣。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只能看到曹操对蔡文姬的关爱。他们之间,有无男女之情,可以想象,却无据可考。而从惜才爱才的角度来说,曹操是懂得蔡文姬的。在灵魂的皈依处,因为有了一份懂得,于是变得快乐与充实、满足与丰富。于文姬而言,虽然此生无缘,然蓝颜知己如此,也无憾了罢。大家觉着呢?
曹操花重金赎回的蔡文姬,为何要将她嫁给种田老汉?
东汉末年的某一天,曹操举办了一场答谢会,主要是宴请当时的公卿名士,正当大家尽情地喝酒时,曹操忽然说道:“蔡文姬就在外边等候,今天让大家见一见”。
说着,曹操令人把蔡文姬请了进来,正当大家满怀期待的眼光,想一睹一代才女的芳容时,只见一名披着散发、光着脚丫、满脸愁容的乡间妇人走了进来,没错,这就是蔡文姬。
蔡文姬博学多才,擅长音乐、文学、书法等,在当时,也是一名非常有名气的文学家,这一天,她为什么要以“蓬头垢面”的形象,甚至,还不惜光着脚丫,来参加规格如此之高的宴会呢?她不怕丢人吗?
这还要从她的丈夫董祀说起,是曹操将这名才女许配给了董祀,当时的一名屯田都尉。
一、三易其手,曹操把蔡文姬许配给了董祀,但是,董祀并不是“种田老汉”蔡文姬,也就是蔡琰,她的父亲叫做蔡邕,这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精通音律,熟读经史,才华横溢。
在董卓掌权时,听说了蔡邕的名气,于是,强行招他为官,让他担任了祭酒、御史、尚书等职。
所以,蔡文姬的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
后来,蔡邕将唯一的掌上明珠蔡文姬许配给了河东世家卫仲道,此时,蔡文姬也才16岁。
卫仲道是西汉名将卫青之后,所以,家庭条件同样非常好,在当时,也是名门望族,比蔡文姬的出身还要好。
正所谓“家财万贯,不如有个好身体”,卫仲道体弱多病,结婚没多久就病死了,他和蔡文姬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就这样,17岁的蔡文姬又回到了娘家居住,开始了守寡生活。
我们常说“树倒猕猴散”。后来,董卓被以司徒王允为首的朝内大臣设计诛杀,作为董卓的部属,蔡邕被关进了大牢。
当时,蔡邕正在编纂汉史,他主动向司徒王允求情:“我自请黥面,只求留得一命,让我完成汉史,实在不行的话,砍断我的双足也可以”。
这是不是有点儿像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按说应该饶他一命,让他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可惜,司徒王允断然拒绝了他。
其他朝廷大臣见状,出于爱惜蔡邕的才华,也纷纷为他求情,比如,另外一位司徒马日磾向王允说道:“蔡邕是一位旷世奇才,你杀了他,就等于断了汉家历史”。
可是,即便这样说,王允还是不同意,坚决要杀掉蔡邕,结果也是如此。
蔡邕被杀了,蔡邕的老婆在早些年也死掉了,蔡家只剩下了一个女儿蔡文姬。
这下,蔡文姬的家庭状况从以前的天上忽然掉到了地下,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可是,她没有想到更悲催的还在后面。
董卓死后,关中地区更乱了,除了各方诸侯互相打仗、互相争夺以外,匈奴也没有闲着。
他们隔三差五地来侵犯关中地区,不断地给关中人民带来伤害。
在一次侵犯中,匈奴掳走了蔡文姬,然后被“没于”南匈奴左贤王,注意,这里是“没于”,并不是嫁于,也就是说,蔡文姬的身份很低微,连左贤王的小妾都算不上。
此后,她在南匈奴生活了12年,期间,给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
12年后,曹操逐渐强大起来了,从以前的“牛仔”摇身一变成为了北方的霸主,这时,曹操忽然想起了蔡文姬,这可是故交蔡邕的唯一血脉啊,如今,她在哪里?她过得好不好?
带着这份牵挂,曹操派人四处打听,始终没能如愿。直到208年,曹操终于知道蔡文姬在南匈奴的消息,此后,他便有了将蔡文姬接回中原的想法。
于是,曹操派人携带重金来到南匈奴,将蔡文姬给赎了回来。
之后,就开始给蔡文姬物色新的婆家。
经过多次考量,他发现“屯田都尉”董祀不错,于是,将蔡文姬许配给了董祀。
不过,董祀并不是“庄稼汉”,虽然“屯田”就是种地的意思,但是,他还有一个头衔就是“都尉”,这也是一个官职,“屯田都尉”是以军屯为目的的地方长官,论级别,这是一个中级军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司令员,只不过,屯田都尉是以军屯为目的的地方军事长官。
从年龄上来看,董祀比蔡文姬要小10多岁,而且是初婚,打心眼里,董祀是不愿意的,但是,碍于曹操的压力,董祀只能选择先结婚、后恋爱。
二、蔡文姬蓬头垢面、光着脚丫,出现在宴会上,只为救董祀一命,曹操会答应吗?董祀触犯了法律,被曹操判为了死罪,
就在快要行刑的时候,蔡文姬想到了曹操,她要替丈夫求情。
命悬一线间,蔡文姬顾不上形象不形象、面子不面子了,她来不及梳妆打扮,甚至,顾不上穿鞋子,一路小跑,出现在了曹操举办的答谢会上,就像本文开头写得那样。
看到一代才女如此打扮,在场的公卿名士皆为愕然,就连曹操也没有想到蔡文姬会以这种形象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就当大家还在一片愕然的时候,蔡文姬跪在了曹操面前,她哭着说道:“请曹丞相法外开恩,救丈夫一命。”
“哦,斩首的命令都已经下达了”,这时,曹操才反应过来。
“您马厩里有这么多千里马,难道您还吝啬派人骑上千里马,追回命令吗”,蔡文姬边说边磕头。
曹操见一代才女如此凄凄惨惨戚戚,心软了,他马上派人骑上千里马去救董祀。
然后,他又派人取来衣服、头巾和鞋子给蔡文姬穿上,完全是一种暖男形象。
三、曹操看在蔡文姬的面子,放了董祀,蔡文姬却用这种方式回报曹操或许,这两人很长时间没见面了,曹操竟与蔡文姬拉起了家常。
他问蔡文姬:“听说你家有很多书籍,现在还有吗?”
“当年,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4000多卷,但是,这几年战乱四起,我颠沛流离,真正保存下来的很少,不过,我还记得其中400卷,如果您需要的话,我可以给您默写出来”,蔡文姬答道。
曹操听后,十分高兴,没想到这次见面还有一个意外收获,于是,他说道:“这样吧,我给你派10个人,陪着你一起完成,怎么样?”
“不必了,男女授受不亲,我自己就可以”,蔡文姬答道。
就这样,蔡文姬凭借自己超强的记忆力,把400卷古书全部默写出来,送给了曹操,算是报答不杀董祀之恩了。
四、曹操是“人妻控”,他怎么会将一代才女许配给了“屯田都尉”呢?曹操喜欢美女,尤其是喜欢别人家的妻子。
比如,宛城之战后,曹操趁夜与张绣的婶婶睡到了一起;打败袁绍后,听说袁熙有个漂亮的妻子叫甄宓,曹操四下寻找,没想到被儿子曹丕捷足先登了。
所以,对于有过“前科”的曹操,岂会轻易放过蔡文姬?
可是,曹操确实放过了蔡文姬,他把蔡文姬许配给了董祀,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1.曹操与蔡文姬的父亲是同龄人,蔡文姬是个晚辈,曹操不好意思下手。
曹操与蔡文姬的父亲是同年出生的人,而且,关系非常好,作为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始终是一个小辈,纵然曹操再爱美女,也不会对一个小辈下手。再说,蔡文姬是蔡邕唯一的后代,他死后,无人祭祀,曹操还希望在逢年过节时,蔡文姬能够在自己父亲坟头填一抔土,尽一份孝,这也算是曹操仁至义尽了。因为曹丕说过“家公与蔡伯喈(蔡邕)有管鲍之好”。
2.蔡文姬太有名气,曹操占之,怕天下人唾骂
蔡文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才女,自然会有很多人倾慕与她。曹操正在事业的上升期,如果强行纳了蔡文姬,影响太大了,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嘲笑和唾骂,所以,面对佳人,曹操不敢冒这个险。
3.蔡文姬是一位才女,不是美女,曹操对她没有冲动的感觉
曹操是“人妻控”,非常喜欢别人家的老婆,但是,曹操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人,他好人妻,前提“人妻”是一位美女才行。
对于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面对美女,哪还讲什么仁义道德,除非蔡文姬不是美女。
说到这一点,三悟认为,还是有很大可能的,这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的长相上就可以看出来。
《后汉书·蔡邕传》中有记载,说蔡邕是个长相怪异的人。
当年在董卓强行招他为官时,蔡邕不愿意跟随董卓,于是,想逃往兖州。蔡邕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堂弟蔡谷,谁知,蔡谷直接说道:“您容貌特殊,容易被人辨认出来,想逃往山东,一路上,怕会被人围观吧。”
考虑到基因的问题,长相特殊的蔡邕怕是生不出来天生丽质的女儿吧。
除了上述3种原因,如果说曹操将蔡文姬许配给董祀,只是障人耳目,方便自己夜半钟声爬墙头,三悟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如果有,朋友们可以脑补。
曹操花重金赎回的蔡文姬,为何要将她嫁给种田老汉?
蔡文姬16岁出嫁,没几年,匈奴人掳走了她,还强迫她生了2个孩子。曹操花重金将她赎回,转头就把她嫁给种田老汉。为何曹操不娶她?
在王者荣耀中,蔡文姬是供血小天使,行走的奶妈。
而在正史上,她博学多才,是文学家蔡邕之女,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才女。
她16岁出嫁,与丈夫感情甚好,可命途多舛,被匈奴掳走。
好在,曹操用重金赎回了她。
按理说,曹操向来喜欢才女,更喜欢少妇,蔡文姬被赎回来时,年岁也不大,为何曹操不将她收入后院呢?
这董祀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能让曹操为之让步?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来了解蔡文姬的家世背景。在史书的记载中,蔡文姬生卒年不详,不过,她的父母感情非常好。
父母恩爱的孩子,总是会少受很多成长的苦。
蔡文姬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大文豪蔡邕。40多岁时,蔡邕都还没有一儿半女。当时,所有人都劝他纳妾,可他硬是守着妻子,坚决不纳妾。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传宗接代比什么都重要。
但蔡邕不希望妻子受委屈,宁可无后而终,也不纳妾。
几年后,他得了此生唯一的女儿——蔡文姬。
对于这个女儿,蔡邕是真的疼到了骨子里。
虽然蔡文姬是女儿,但蔡邕把一身本领都教给她。
6岁那年,蔡文姬已经能分辨弹琴中的断弦,12岁时,她习得了父亲的书法真传,14岁时,她已经精通诗书礼乐,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女。
《后汉书·列女传》:“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在父母的呵护下,蔡文姬的年少时光,走得一帆风顺。
16岁那年,她嫁给了初恋卫仲道。
卫仲道出身官宦之家,但身上没有半点纨绔子弟的风格,性格非常温和,也博学多才。
他和蔡文姬的感情很好,几乎算得上琴瑟和鸣。
只可惜,这样的美满婚姻,只持续了不到1年。
此后,蔡文姬的人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卫仲道的身体不好,婚后1年,突然咳血而死。此时的蔡文姬,还来不及为他生下一个孩子。
祸不单行。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因为得罪了王允,被污蔑下了大狱,最后死于非命。
《蔡伯喈女赋》:“在年华之二八,披邓林之曜鲜。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年仅17岁的蔡文姬,先失去了丈夫,后失去了父亲。
她无处可去,只能伤心欲绝地回到老家陈留。
她准备继承父亲的衣钵,开始史学研究,然而,战乱之中,她居然被南下搞破坏的匈奴人俘虏走了。
被俘虏到匈奴的中原女子,会是什么下场?这样的绝望,或许没有人能真正感同身受。幸好,蔡文姬不同于一般的女子。
她出身名门,读过书,受过教育,精通音律,身上的气质与众不同。
匈奴人见她相貌不凡,气质甚佳,便把她送给了匈奴贵族。
就这样,蔡文姬被迫成了左贤王的女人。
她在匈奴足足待了12年,为左贤王生了2个孩子。
“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取自《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
跟着匈奴左贤王,蔡文姬自然没有受什么物质上的苦。
或许,换做其他女人,能得匈奴首领王爷的青睐,也会感恩戴德。
但蔡文姬很痛苦。
她是一个纯正的中原人,对汉文化和家乡有着刻入骨髓的深爱。
在匈奴,她日夜受着良心上的谴责。
这些人,杀了她的同胞,毁了她的文化,她无法原谅,也不肯原谅。
但她只是一介弱女子,无法为族人报仇,还被迫以色侍奉,并生下了他的孩子。
蔡文姬很痛苦,而她的痛苦,在她的诗文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悲愤诗》中,蔡文姬点评匈奴:“少义理” “人似禽兮食臭腥”。
整整12年,蔡文姬都没有平息心中的怒火和悲愤。
她一点都不喜欢匈奴,也不喜欢这里的文化。
好在,12年后,她有了回到中原的机会。这一年,曹操一统北方,花费重金将蔡文姬赎了回来。临别时,两个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角,哭着求她留下来。
可蔡文姬泪流满面,最终挣脱了孩子的手,踏上了回到中原的马车。
曹操为何要花费重金将蔡文姬赎回来?这就要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的身上说起了。
蔡邕和曹操是至交好友,年少时,他也和蔡文姬有过几面之缘。
如今,一统北方,他得知好友的女儿居然在匈奴受苦,便打算将她带回家。
匈奴人看中子嗣,却并不看重生下孩子的女人,因此,他们开出重金,而曹操一掷千金,成功将蔡文姬赎了回来。
以上,是曹操对外解释的理由。
但曹操的真实想法,可没有这么简单。
很多人认为,曹操就是垂涎蔡文姬的美色,才将她从匈奴接了回来。但谁也没想到,蔡文姬刚回来不久,曹操就把她指婚给了下属屯田都尉董祀。
《后汉书·列女传》: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很多人都懵了。
花了那么多钱,才把蔡文姬从匈奴接回来,曹操居然不留在身边,直接给了个“种田老汉”?
这得多大的心啊!
但是,如果你是曹操,站在当时的立场上,你就知道,把蔡文姬许配给董祀,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留在身边,这事,就亏到姥姥家了。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操赎回来蔡文姬,压根不是因为不忍好友女儿受苦。
的确,他对蔡文姬的美色,应该也有所心动,但这不是他花费重金从匈奴把蔡文姬接回来的理由。
因为此时的曹操,已经一统北方了,他要什么美女没有?
他最看重的,是蔡文姬的才学和在文人圈子里面的影响力。
而且,美色这件事,蔡文姬确实漂亮,可她在匈奴12年风吹日晒,怎么也比不上中原养尊处优的年轻少妇啊。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曹操要为了不起眼的才学和影响力,花这么多钱呢?这就要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来回答这个问题了。
当时的曹操,虽然已经一统北方,但名声臭得不行,基本上到了人人喊打,提“曹”色变的程度。
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估计是曹操地位的真实写照。
如果曹操只是个打仗的将军,这个名声无所谓,但问题是,他已经一统北方了!
他现在需要民心所向。
无论他愿不愿意,此时的他,都必须开始搞文化事业,增加认同感。
而蔡文姬是什么人?
她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女,是大文豪蔡邕唯一的女儿。
- 一方面,蔡文姬继承了他父亲的衣钵,是复兴汉学的重要人物。虽然她是女儿身,但她父亲厉害啊,作为独女,她完全可以成为曹操文化事业的中流砥柱。
- 另一方面,把蔡文姬接回来,还能体现曹操对蔡邕的“重情重义”,打捞一下自己已经岌岌可危的人物形象。
正因为蔡文姬对曹操的事业至关重要,他才对于匈奴的狮子大开口无动于衷,一定要接人回来。
解决了曹操为何要重金赎回蔡文姬的问题后,我们就可以来聊聊,为什么曹操不把蔡文姬收入后院,而是把她嫁给屯田老汉董祀了。- 首先,我们必须要对董祀的官职有所了解。
董祀的职位是屯田都尉。
乍一看,这好像就是个种田的官职。
但事实上,这一官员的职责在于领着、管着农民干活,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工具,以保障粮食的生产和供给。
《三国志·魏志·梁习传》:“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
通俗一点来说,这种官员放在古代,尤其是战争时期,管的不是农民而是粮草,即主管军士屯田供粮,是打仗的后盾力量。
这样重要的职位,能简简单单用“种田老汉”四个字轻描淡写么?
- 其次,蔡文姬的丈夫需要有文采,能够和蔡文姬一起为曹操当笔杆子。
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董祀的文才,但基本可以断定,他绝对不是粗人。
曹操把蔡文姬赎回来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她当招牌,当笔杆子。
但蔡文姬是女儿身,为了让她发回最大的用处,还要给她再配上一个“笔杆子”。
试想,如果蔡文姬每天在钻研文学时,什么都不懂的董祀,在一旁哈哈大笑、帮倒忙,曹操会同意吗?他也不傻。
另外,蔡文姬是喜好音律的文人,如果为她配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粗人,曹操必然会被天下文人诟病,说他没有善待蔡邕后人。
最后,蔡文姬嫁给董祀未必是全曹操的主意,还有可能是两人情投意合。蔡文姬和董祀都是陈留人,两人很可能早就认识。
结婚后不久,董祀得罪了曹操,被判处死罪,蔡文姬不顾颜面,当众蓬头垢面、叩首请罪。
要知道,自古文人都非常注重礼节和形象,蔡文姬更是如此。
- 为了这一份礼节,蔡文姬可以把孩子留在了匈奴;
- 而为了能够留住董祀的性命,她可以不顾形象,当众求情。
《后汉书》: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焱皆为改客。
这种情分,绝对不可能只是单纯基于他们那短暂的夫妻名份。
很有可能,两人已经情根深种。
在民间传说中,董祀和蔡文姬很有可能早就相识,甚至董祀就是曹操派去接蔡文姬回中原的使者。
这种说法,虽然没有史书印证,但未必没有道理。
至于曹操,可能是发现两人情投意合,干脆做一个顺水人情罢了。
为什么我坚定地认为,曹操救回蔡文姬,是为了她的才学,而不是美色,主要是因为,曹操放了董祀时,要求蔡文姬用她父亲的书籍来换。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造纸术的年代,书籍是非常珍贵的财产。
据《后汉书》记载,蔡文姬为丈夫求情时,曹操直接提到了她父亲的藏书。
而蔡文姬表示,战乱之下,这些书都遗失了,不过她还记得400册,可以默写下来。
曹操非常开心,虽然没有4000册,但有400册也不容易,于是,他准备让人跟着蔡文姬一起,把书籍誊抄下来。
而蔡文姬表示,男女授受不亲,要自己亲自书写。
《后汉书·列女传》: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就这样,蔡文姬用脑子里的四百多卷藏书,救下了董祀。
而完成了这件事后,蔡文姬和董祀归隐,再也没有在史书上出现过。
由此可见,曹操看重蔡文姬,并非因为美色,而是她的才学、她的影响力,以及她父亲的藏书。将她嫁给董祀,也是处于这个目的。若是他把蔡文姬收入后院,以蔡文姬的傲气,这些书,他可能一辈子都得不到。
与其两败俱伤,不如为她择一门好夫婿,做个顺水人情,未来再想办法让她心甘情愿交出藏书。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曹操花重金赎回的蔡文姬,为何要将她嫁给种田老汉?
这是一个女人和五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一个女人的命运往往和她的婚姻紧密相联。就象现在一些精致的利己女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出国、留学,嫁老外。这句话的涵义就是: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而此文的主人公,多多少少反驳了这句话。蔡文姬,原名蔡琰,字昭姬,后人修史时,因要避司马昭的“昭”字讳,故改记为文姬。
现在,我分别介绍一下与蔡文姬相关的五位男人。第一位,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蔡邕是东汉时期的大名人,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蔡邕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他所创的“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很大,蔡邕是中国历史上音乐造诣颇高的人,蔡文姬深得家传,同时她也非常有天分,据说,蔡文姬三岁的时候,在庭院玩耍,父亲在房中抚琴,突然琴弦崩断,文姬在庭院自信大喊:“第三根!”而后父亲又故意弹断一根弦,文姬再次辨认回答:“第五根!”,可见本事十分了得。下面,再说一下与蔡文姬有关的一件乐器:焦尾琴。据史料记载,蔡邕曾在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这便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焦尾琴”,蔡邕死后,此琴一直陪着文姬度过余生,也是用这把琴,蔡文姬弹奏出了流传后世的名曲《胡笳十八拍》。第二位:一代枭雄曹操。文姬十六岁的时候,她已是名扬中原乃至匈奴地区的大才女。此时,蔡邕正在董卓手下为官,董卓觊觎文姬的才华与美貌,欲强娶文姬为妻,无奈的蔡邕只好向死党曹操求救。求救的内容是让曹操尽快做主,安排文姬嫁给一位名叫卫仲道的年轻人,卫仲道是大名鼎鼎的卫青之后。对于这次牵强安排的婚姻,文姬是抵触的,但为了不被又胖又丑的董卓霸占,她也只好在曹操的安排下无奈出嫁。第三位:头婚丈夫卫仲道。卫仲道是东汉末年河东人。生于汉建宁元年。据《后汉书卷八十四 列女传》记载:“(蔡文姬)适河东。夫亡无子,归宁于家。”说明卫仲道死后,两个人还没有孩子,蔡文姬又回到自己的娘家。
在这里要过渡一下。此时,宫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王允利用貂蝉的美人计将董卓斩于吕布刀下,此时的王允信心膨胀,欲彻底清理董卓余党,并扬言要将董卓头颅挂于城墙之上。蔡邕不忍,为董卓求情。王允一看,正愁没有人开刀呢,来了个不长眼的,于是蔡邕被王允当作董卓余党“咔嚓”了。蔡文姬在短短时间里先后失去了父亲和丈夫,她十分痛苦,欲哭无泪。正在这时,她的妹妹明姬来了一封信,说:自己的儿子死了,希望姐姐前来陪伴自己。姐妹情深,蔡文姬想都没想,便踏上了旅途,谁知在路上,蔡文姬一行人遭遇了匈奴绑架。然而,才华横溢有时会成为救命稻草,匈奴认出了她,并把她送到了匈奴左贤王的面前,左贤王大喜,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吗?他当机立断,娶下蔡文姬。第四位:再婚丈夫匈奴左贤王。左贤王与蔡文姬是恩爱和幸福的,文姬为王爷生了两个孩子。直到第十四年后,曹操派遣使者,花费重金将她赎回。就在归家的路上,文姬强忍着与丈夫、儿子离别的痛苦,写出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的《胡笳十八拍》。第五位:三婚丈夫董祀。曹操花钱是有目的的。蔡文姬一回来曹操便亲自加封她为御史,让她潜心修史。同时,曹操再一次做主,将她嫁给了一名不学无术、头脑简单的屯田都尉——董祀。文姬对有恩于自己的曹操深怀感激,已经三十多岁的她再一次认命,便又一次出嫁了。还好董祀并不是顽固不化之人,在蔡文姬的影响下,董祀学习大有长进,对于诗词歌赋,也能随口吟诵。可是没有多久,自以为才气大涨的董祀有了外遇。曹操知道后,非常生气,心想:这不是打我的脸吗?于是下令将董祀斩首示众。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受害者的蔡文姬换上一身素衣,将头发披散开来,跪在丞相府前的雪地上,请求曹操收回成命。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一个女人为了出轨的男人,以德报怨,在冰冷的雪地上长跪不起,是何等的震撼人心?后来,曹操放了董祀,董祀也明白了蔡文姬的诚意,从此两人以诚相待,并育有一女,从此蔡文姬坎坷的一生,终于走向了幸福的彼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