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糜芳死守荆州等待关羽回援,关羽还会被擒杀吗?
关羽之所以被擒杀,有这么几个关键因素:
- 第一,前线遇阻。徐晃来援后,已经击败了关羽大军。
- 第二,后院失火。糜芳和傅士仁把荆州献给了吕蒙。
- 第三,军心涣散。吕蒙将荆州兵的家人住处都给调查好,并且“保护”了起来。
外有强敌,内有叛乱,再加上核心战斗力无心再战,你说关羽能不战败吗?综合下来,内外交困的关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必死无疑。
那么问题来了,这三者中对关羽最致命的是哪一点呢?我认为就是糜芳和傅士仁,将荆州卖给了吕蒙。所以我认为,如果这件事没发生的话,至少短期内,关羽不会被擒杀。历史说不定就会被改写。
一、荆州被卖,导致关羽无家可归。早先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陈寿对关羽还是相当推崇的,威震华夏之人,在三国历史中只有关羽一人而已。
在《三国志》里,真正于万军从中斩上将首级的大将,也只有关羽一人罢了。所以说关羽这个人的武力值相当高,一点问题都没有。
也正是因为如此,年纪大了的曹操,才会如此紧张。他连忙再派遣徐晃带着最后的援军前来搭救曹仁,驻守相襄樊。
当时关羽兵分两路驻扎,主力大军驻扎在围头,一部驻扎在四冢。徐晃是很懂军事的,他表面上攻打围头,实际上却偷袭四冢。
关羽连忙带着5000人马去支援四冢,并且与徐晃交战,结果却被徐晃大军杀败。不光如此,本来关羽的营垒防备森严,强攻根本打不下来。但是徐晃对关羽的败军穷追不舍,所以一下子就冲入了关羽大营之中,立刻瓦解了这里的防御工事。
关羽无奈,只好败退。所以说这个时候关羽是吃了败仗,打算回家休整的。而徐晃那边其实也没有赶尽杀绝,任由关羽撤回荆州属地。
就在关羽撤军的时候,糜芳和傅士仁已经把荆州卖给了吕蒙。一时间关羽无家可归,不光粮草辎重都在荆州,就连关羽手下的荆州兵,他们的家也都在荆州。
关羽赶紧派使者去联络南郡城中的吕蒙,可这么做却坏了大事。因为吕蒙对使者很好,而且带着使者去荆州城中到处闲逛,就是为了让使者告诉荆州兵,他们的家人在东吴手里很好。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
等到使者回来以后,将士们多次询问使者,使者如实转告。结果导致这帮将士们,无心再战,陆续溃散,关羽的荆州兵,就这么被吕蒙给瓦解了。
二、无路可走,只能被擒杀。关羽有没有想过逃亡到益州呢?当然是有想过的。从他的行军路线,我们就能看得出,关羽其实也想活下来。
他带着残余部队,先是赶往麦城,蛰伏了一阵子以后,又带着十多个骑兵前往益州而去。可是就在距离益州二十多里路的临沮,遭遇了埋伏。
东吴大将潘璋的手下马忠,早就在这儿等着关羽了。所以关羽和关平父子俩,就在这里被擒杀了。
所以说,不是关羽不想逃,只是无路可走了。北边的襄樊被徐晃给守住了,南边的南郡又被吕蒙给霸占了,西北的上三郡,在刘封和孟达手里,他们不愿出手相救。
因此关羽只剩下逃亡到益州这一条路可以走,而他在惊慌失措之中,压根就没考虑到,东吴那边也能想到这一点,所以他被擒杀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而整件事之所以会变成这样,都是糜芳和傅士仁出卖荆州所导致的。如果他们没有这么做,至少关羽有个退路,可以回老巢里休整部队。
这样一来不光自己可以得到休息,将士们也能够和家人团聚,也就不会出现荆州兵大批量逃亡的情况了。
三、任何理由,都不是糜芳投降的理由。作为荆州二把手,糜芳投降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即使关羽对他的态度不好,可以他的身份,按道理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
因为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他给刘备打工,也等于是在给自己打工。有什么想不开,非要投降东吴呢?
关羽在出征前,的确责备过糜芳,而且还说了一句致命的话:还当治之。这就是说,我回来再收拾你!
那么这就造成糜芳投降了吗?傅士仁跟刘备集团没多少渊源,他投降可以理解。但是你糜芳咋能犯糊涂呢?
关羽正是出于糜芳不可能投降的前提下,才会放心地把镇守南郡的工作交给糜芳。可世事总是如此,你越觉得不可能的事情,越可能会发生。
其实我觉得糜芳这么做很傻,首先他背叛了自己的姐夫,肯定会遭千万人唾弃。其次他作为刘备的亲戚,即使到了东吴又怎么能受到重用呢?后来甚至东吴的人都各种瞧不起他。
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后翻乘车行,又经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芳闻之,有惭色。---《三国志》
一时的头疼脑热,最终铸成了弥天大祸。糜芳肯定后悔莫及,再怎么说他也是刘备的小舅子,也没犯多大的罪,关羽是不可能杀了他的。
总结:不得不说,刘备是最讲义气的帝王。纵观历史,真正讲义气的帝王几乎没有。因为作为帝王,更多会考虑自身的利益,义气不过是用来往上爬的工具而已。
可是刘备偏偏是个例外,关羽跟他三十多年的交情,早就比亲兄弟还要亲了。所以说关羽被杀,对刘备的刺激是相当大的。
过去刘备的志向是荡平曹魏,恢复汉室江山。可是关羽死后,刘备改变了志向,首先要做的就是灭掉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
虽说最后失败了,但是的确是彰显义气的行为。我们不是帝王,所以我们更加能体会这种普通人之间的义气。我估计刘备讨伐东吴的时候,糜芳正在家里瑟瑟发抖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如果糜芳死守荆州等待关羽回援,关羽还会被擒杀吗?
襄樊之战是蜀汉由盛转衰的一仗。在这一仗里,关羽出兵攻打曹仁守卫的襄樊,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他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连曹操都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东吴的孙权出兵袭取荆州。这使得关羽不但功败垂成,还因为后方根据地被夺,军队离散。最终,关羽在逃亡西川的路上被东吴的伏兵擒杀。
在这一仗中,关羽先胜后败,教训十分深刻。他的失败主要是后方空虚,让东吴钻了空子。有人说,关羽是大意失荆州。不过我们从历史的记载看,关羽对东吴的袭击还是有一定的警惕性的。这是因为在当年的湘水之争时,吕蒙就乘关羽不备,出兵一夜之间就拿下了荆州南部的零陵、长沙、桂阳三郡。这个教训,关羽记忆犹新。
关羽在北上进攻襄樊的时候,在荆州留下了足够防备东吴的兵力。用吕蒙的话来说,就是“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于是,吕蒙采取了诈称生病的计谋。吕蒙以身体有病需要休养为名,让名不见经传的陆逊代替自己的位置。陆逊上任后,给关羽写信,在信中对关羽阿谀奉承,让关羽对陆逊放松了警惕。
但是,我们从历史上来看,虽然关羽对陆逊放松了警惕,可他对东吴并不是毫无防备的。关羽在这种情况下,只是“稍撤兵以赴樊”。大家可以从“稍”字看出,关羽并不是将全部的兵力都调走,只是调走了一部分。同时,关羽在江边修筑了大批的烽火台,如果东吴进攻,烽火台就用烽烟报警,关羽就能够很快得到消息。从关羽的布置来看,应该是能够防备住东吴偷袭的。
但是,最终荆州还是被东吴袭取了,而且还是兵不血刃的夺取的。关羽设在江边的烽火台,被吕蒙派兵白衣渡江,袭击夺占,最终也没有能够发出警报。而公安和江陵的这两座军事重镇,守将士仁、糜芳都拱手而降。这两座军事重镇,一座是刘备亲自建设的军事据点,一座是关羽在荆州的首府,最重要的根据地。尤其是江陵,由于此地地势险要,防御设施齐全,关羽将手下将士的家属都安置在了这里。
由于士仁和糜芳的投降,使得关羽的后方据点轻易丢失。尤其是糜芳的荆州丢失,使得关羽的部下所有的家眷都落入东吴的手中,这给关羽军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关羽再能善抚士卒,可也不能阻止手下的亲人感情。结果几万人马很快就土崩瓦解,使得关羽走投无路。
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士仁和糜芳的投降,使得关羽走向了失败。那么,如果他们能够尽自己的本分,不投降东吴,尤其是糜芳如果能够死守江陵,关羽还会不会失败呢?
我们可以判断,如果士仁和糜芳不投降东吴,关羽也照样难免失败。但是,关羽虽然失败,不会失败得那么惨,不会全军覆没,连自己的命也丧失掉。
关羽在当时,其实已经得知了东吴要袭击荆州的消息。但是,关羽在这个时候犯下了战役中最大的错误。当时孙权将要偷袭荆州的计划写密信给了曹操,还专门要求曹操不要泄露。可是曹操为了坐山观虎斗,把密信一式两份,分别用箭射入了曹仁和关羽的军中。曹仁得知消息后精神百倍,抵抗更猛烈。而关羽得到消息后,却犹豫不决,既不想放弃眼前可能得到的战果,又害怕消息属实。
如果关羽在这个时候赶回荆州,一切还来得及补救。因为襄阳和江陵之间陆地道路距离三百里,关羽要是赶回江陵,最多只要五天时间。可是,由于关羽的优柔寡断,错失了良机。关羽认为,公安和江陵只要抵抗东吴,自己还能够来得及赶回荆州。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士仁和糜芳竟然直接放弃了抵抗。这让关羽的打算落了空。
我们再进一步看,士仁和糜芳如果死守城池,能否坚守到关羽的援军到来。客观的来讲,这一点很难做到。这主要是因为两人的兵力不足。当时为了拿下樊城,关羽要求上庸的刘封孟达进行支援。但是,刘封、孟达拒绝了关羽的要求,关羽无奈之下,只得抽调荆州防备东吴的兵力。这样一来,荆州留下的兵力只能是保证警戒的兵力。在东吴的优势兵力强攻之下,两座城是守不住的。
而且吕蒙用兵老辣,他袭击荆州的计划在鲁肃当都督的时候就谋划好了,已经准备了多年。吕蒙在各方面都考虑周密,一出兵,就派陆逊直接攻打宜都、夷陵,堵住了峡口通道。他不可能对关羽回援不做准备。所以,有吕蒙的阻击,关羽不可能迅速赶回江陵城下。
这样一来,如果士仁、糜芳两人据城死守,肯定就是一个下场,玉石俱焚。最后两人战死,城池也会被敌人占领。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关羽平日里对两人的态度,使得两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投降。
那么,如果两人选择死战不降会不会对战役的情况发生改变呢?答案是,肯定有。士仁的抵抗,能够为关羽的回援争取时间。而糜芳的抵抗,能够挽救关羽的大军,包括关羽的生命。可以说,糜芳的抵抗对关羽的安危至关重要。
糜芳所在的江陵,作为荆州的首府,集中了荆州的重要军政机构,也集中了关羽手下大军部下的家眷。在关羽回援的时候,为了激励士气,关羽告诉部下说家眷都被东吴所害了。当部下得知家眷受到吕蒙的优待,安然无恙,就失去了斗志。关羽的大军军心离散,土崩瓦解。
当时,糜芳有坚守的条件,在城中有关羽的支持者。当糜芳出城偷袭吕蒙的时候,他的部下就有人企图作乱。吕蒙得到虞翻的提醒,赶紧派兵接管了城门才防止了变乱。糜芳如果要守江陵,还是有人听从他的指挥的,也能够守一段时间。虽然时间可能很短,但是,如果糜芳真的忠于刘备的事业,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可以发动江陵城中的所有人进行抵抗,和吕蒙拼个鱼死网破,他的死还是有价值的。
糜芳可以为关羽争取撤军的时间,而且经过征战,将会对江陵的城防造成极大的破坏,减少关羽夺回江陵的难度。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江陵的将士家属和留守的军政官员造成巨大的伤亡。这样,关羽的部下为了报仇,再加上对东吴背信弃义的义愤,将会极大的提升关羽军队的士气。关羽的军队不但不会离散,还会万众一心,士气百倍的去和东吴作战。
如果这样,有这样士气的军队,再加上关羽的军事能力,关羽和吕蒙的东吴军还可以一战。即便是战事不利,关羽至少也可以率领一部分军队突围,打回西川。这样,三国的形势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士仁、糜芳付出生命的基础上的。如果从士仁、糜芳的资历来看,做到视死如归应该不是问题的。他们追随刘备多年,出生入死多少年,对刘备忠心耿耿。如果不是这样,刘备也不会把这么重要的职位交给他们。
可是,因为关羽自傲的毛病,对两人多年的折辱,在生死关头抉择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鄙视自己的关羽的成功,两人不会感到甘心。因此,两人选择了投降,既保全了生命,也报了多年的仇怨。关羽也就失去了最后的希望,走向了灭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糜芳死守荆州等待关羽回援,关羽还会被擒杀吗?
豹眼认为,如果襄樊之战,糜芳死守荆州等待关羽回援,关羽一定不会被擒杀,而且一定会改写历史。
在《豹眼带你品三国》中,已经介绍了赤壁之战、湘水划界、汉中之战的情况,正准备介绍襄樊之战,就借题主这个问题,先热热身吧。
关羽失荆州主要是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被曹军大将徐晃击败;
第二,孙权派遣吕蒙背后偷袭;
第三,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将军傅士仁投降;
第四,刘备集团没有提供援助。
在此,仅就糜芳投降孙权说一下题主这个问题吧。
据《关张马黄赵传》记载: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这一年的七月,关羽率领大军进攻曹仁把守的樊城。曹操派遣于禁率领三万大军协助曹仁。恰逢秋季,大雨绵绵,汉水暴涨,于禁所督领的七军全部被水淹没。于禁投降了关羽,同时关羽又斩杀了曹操部将庞德。
关羽初战大捷,这是大家熟悉的桥段,但接下来,关羽被徐晃击败,引军退还。
如果此时驻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拒绝将军傅士仁的挑唆,能够不忘初心,顾及刘备的霸业,固守江陵,等待关羽退军救助的话,不仅江陵不会丢失,关羽不会被斩杀,历史的走势也将会因此而改变。
关羽传: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关羽进攻襄樊,命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二人一向对关羽轻视自己不满。关羽出兵之后,命二人供应军粮物资,但不能按时完全做到,关羽就说“回来就收拾你们。”于是,二人都非常害怕,恐惧不安。
孙权暗地里引诱糜芳、傅士仁投降。等关羽被徐晃击败,引军退还时,孙权已经占据了江陵,全部俘获了关羽部众的妻子,关羽的部队因此溃散。孙权派遣将军迎击关羽,在临沮斩杀关羽及其子关平。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陈寿评论道:关羽、张飞都被称作万人敌,当世之虎将。关羽报恩曹操,这是国士风范。但是关羽刚愎自傲,因此遭受罹难,这也符合常理。
张飞传: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张飞传记载,关羽对待士卒很善良,但是对于士大夫却很傲慢。这跟张飞喜欢敬重君子,却不爱惜普通兵士不同。
关羽对待士卒很仁慈,但不是没有原则,也没见到有关关羽过分迁就士卒的史料。只能说明关羽体恤士卒,善待兵众,并不说明关羽带兵没有纪律、刑法,任其胡作非为,关羽带兵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由于吕蒙袭取了南郡,将士们的家眷都在江陵。而且吕蒙也很狡猾,把关羽将士们的家眷安置的很好。这一招彻底动摇了将士们的斗志,致使将士溃散。
这既不能说明关羽不善于带兵,也不能责备将士不忠诚,谁不惦记、顾及自己的老婆孩子呢?
像马超那样无父无母的不义之人,自然还是少数。然而,不管关羽对待士卒如何善良,但与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的性命相比,毕竟份量还是不够。
但是,吕蒙占据江陵,瓦解了关羽军士的战斗意志,却与糜芳、傅士仁投降了孙权有直接的关系。
关羽的大军被徐晃击溃,如果江陵不失,关羽完全可以收集残部撤回江陵。
但由于关羽一向刚愎自傲,对于糜芳、傅士仁十分轻视。特别是关羽在围困樊城时,不能笼络他们,还放出狠话,“等回到江陵再收拾他们。”
这就是关羽的臭脾气把他自己给害了。
平常一日还好说一些,糜芳等人敢怒而不敢言。但在战役关键时刻,不懂得收敛,依然招惹他们,岂不是自取其祸?
就关羽这个脾气,不管胜败,能够回到江陵时,肯定饶不了糜芳二人。与其被关羽处死,还不如投降孙权寻求一条活路。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糜芳投降也是符合常理。
但糜芳作为刘备的小舅子,但凡有一点境界,就会截然不同。
如果糜芳不投降,与孙权死磕到底,关羽回军之后,江陵不失,关羽还会处死糜芳吗?
肯定不会,关羽尊崇有气节的人,糜芳力保江陵不失,一定会得到关羽的敬重。
但糜芳能够保得住江陵吗?
在豹眼看来,大概率是可能的。
江陵易守难攻,赤壁之战后,周瑜在张飞等人的协助下,经过一年多的苦战,才因为曹仁粮尽主动撤军而占据了江陵;黄初三年(222年),曹丕称帝后,兵分三路南征孙权。曹真等人围困江陵六个月,吴军将领朱然因粮尽几乎被攻破。但由于再次发生疫疾,曹丕撤军。但江陵毕竟没有被攻破。
同时,樊城离江陵也就几百里路,道路也比较平坦,关羽回军也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之所以说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因为吕蒙白衣渡江蒙骗了关羽,关羽并不清楚吕蒙背后要偷袭。
一旦吕蒙围困江陵,关羽收拾残众迅速回撤,几天的功夫,就会赶回江陵。
糜芳坚守几天的时间没有问题,看一下司马懿擒杀孟达的过程,就可知一二。
太和元年(227年),司马懿驻兵宛城,得知孟达在上庸叛乱,司马懿在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赶到上庸。司马懿围困上庸十六天,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司马懿因而破城斩杀孟达。
关羽不是司马懿,但樊城到江陵也没有一千二百里,按照现在的里程来算大约是256公里,就算关羽慢一些,八天的时间也能赶回吧!
糜芳不是孟达,孟达坚守十六天还没有被司马懿破城,起码糜芳坚守八天没大问题吧。
傅士仁是将军,起码自己的部众不会少于五千人马。糜芳是南郡太守,恐怕也有五千自己的人马。纵然傅士仁投降吕蒙,仅糜芳自己的人马,坚守八天应该没啥大问题。
只要太守决心坚守,为了稳定前线将士的军心,将士们的家眷一定会全力协助守城;
所有家眷都在江陵,关羽的将士们还不拼命回援。
因此,江陵的得失就在太守糜芳一念之间。
但这就是历史,刘备弄这样一个小舅子去做南郡太守,又让关羽这样一个刚愎自傲的义弟坐镇荆州,看似都是自己的心腹之人,其实很悬。
关羽失荆州的惨剧本可以避免的,就是因为这些细节的问题,招致了全盘失败。
如果糜芳死守荆州等待关羽回援,关羽还会被擒杀吗?
先说一下关羽北伐和吕蒙奇袭南郡的时间。
219年关羽为了配合刘备的汉中之战,沿汉水北上,准备打通一条通路。曹操方的江夏太守文聘本来是为了防备孙权,但和关羽干了好几仗。
关羽的获胜引起了曹操治下不稳的情况,宛城侯音叛乱,关羽北上去响应侯音。而曹操本来派曹仁去襄阳抵抗关羽,见此情况不得不先去宛城平叛,杀掉侯音后进驻樊城,而关羽也来了。
之后就是斩庞德,降于禁,吓得曹仁差点儿弃城。关羽一看势如破竹,自然不能见好就收,于是从南郡调军前往襄阳,准备一举扫平曹操在长江以北的荆州。
而关羽纳降了于禁的部队后,粮草不足,私自截了孙权送往湘关的粮食。孙权本来盼着关羽和曹仁两败俱伤,没想到变成了威震华夏,心里很郁闷,又加上粮草被截,一下子没底儿了,说和关羽结亲吧,试探一下。结果关羽的女儿本来是想许给刘禅的,怎么能便宜了孙登。孙权大怒,命吕蒙偷袭南郡。
当时南郡太守是糜芳,驻扎在江陵,关羽部将傅士仁驻公安,就是赤壁之战后周瑜特意拨出的一块给刘备驻兵的地方。吕蒙先攻占了公安,傅士仁投降,傅士仁又去江陵,杀掉关羽派来要援军的信使,逼迫糜芳投降。
如果糜芳死守江陵,傅士仁死守公安。我认为这是守不住的。吴国孙权有个淮南梦,而都督们都有南郡梦。周瑜打下南郡之后自己死了,刘备借走养兵,其后的鲁肃、吕蒙都想着收回。发生在215年的孙刘第一次荆州交锋,吕蒙非常凌厉的拿下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让关羽不得不沿着湘江修烽火台。为什么修?因为兵少了打不过才会想着先试图预警。
而在219年关羽深入北上,曹操后面派了徐晃救援,已经处于焦灼状态了,自己吃不进徐晃,跑又跑不了,这才不得不再次找南郡要援军。南郡在关羽在的时候满员都打不过吕蒙,何况关羽不在兵又大多北上了呢?
所以,吕蒙奇袭的那一刻南郡已经失陷了,不是因为傅士仁糜芳的投降,而是真打不过。而且关羽的大军也不是能轻易回来的,襄樊之战的后期关羽其实已经处于徐晃的反包围中了。
219年孙曹刘三方在荆州真是精彩纷呈,关羽本想去响应刘备的汉中之战,却打成了独立的北伐,他为人过于孤傲,在215年见识了吕蒙的威胁,却没有看到己方三郡被吕蒙轻松攻克意味着己方根基不稳,在孤军北伐时还不能和孙权搞好关系,截取人家的物资,这只能说是自取灭亡。而孙权终于拿到了南郡,为三家的自从210年开始的糊涂账画下了句号。
最后再多说一句,荆南四郡里,武陵郡是刘备根基很深的一个郡,南郡丢失后武陵郡仍然在刘备手里,221年伐吴时借来的蛮兵,就是出自武陵郡。蛮兵统领沙摩柯,其实应该是摩沙柯,《三国志》里写错了。直到刘备伐吴失败,武陵郡被孙权占据,从此成为孙权势力内武将喜欢的又一处征兵源。
如果糜芳死守荆州等待关羽回援,关羽还会被擒杀吗?
关羽大意失荆州,常令后人饮悲;孙权白衣渡江取荆州,不顾同盟背后捅刀子,令后人愤恨。关羽之所以失荆州,有个关键点,那就是守荆州重镇公安的守将士仁和守荆州首府所在地江陵的守将糜芳投降了东吴,致使东吴兵不血刃,迅速占领了两城,顺利地突袭攻拔了其他险隘,阻绝了关羽的各个退路,直接导致了关羽军的覆灭,关羽父子被俘斩,荆州全失。那么,如果糜芳不听士仁劝降,死守江陵,情况又能如何呢?
要知道,孙权等率吴军取荆州,关键在于一个偷袭,神不知鬼不觉,突然来了个白衣渡江,袭关隘,降士仁,使江岸烽火台失去作用。如果糜芳拒绝投降,坚守江陵,可预推出以下结果:其一东吴必围城猛攻。我们可以推测,关羽镇守荆州,守兵应在五、六万上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开始应该带了三万之众,后来在围城打援中,倍感兵力不足,要刘封、孟达援助,结果遭到拒绝。由于江东吕蒙诈病,让白面书生陆逊来隔江把守,陆逊又给关羽写信,极尽媚态,让关羽对东吴,心有松懈。因此关羽极有可能调荆州守军一万左右,来援助自己。这时守公安与边隘的,大约有三千余人,江陵城守卒至少在六千人上下。如果糜芳拒不投降,带领江陵城军民,守上十来天应该是可以的。更何况城中还有于禁的三万降卒呢,就看糜芳怎样运用了。东吴兵因为是偷袭,攻城器械必然带得很少,同时呢,东吴军攻城能力很有限,想以前的合肥之战,东吴孙权带领十万人马,攻合肥一个月时间,不但没攻破合肥城,还被张辽领曹兵打得大败。其实当时合肥城仅有七千守军。这次东吴偷袭荆州,出兵打足也就在五万左右。糜芳率军民守上十来天还是可以的。其二给关羽救荆州争取了时间。从襄樊到江陵,大约三百余里,关羽回救江陵,四五天即可到达。其三糜芳不降,江陵不失,关羽军心不会瓦解。糜芳投降东吴后,吕蒙率军进驻江陵,秋毫无犯,街市如常。而且关羽攻打襄樊的部队家属多在江陵城内,吕蒙对待这些家属很是优待,甚至超过了以前的待遇。吕蒙在江陵城内早晚慰问老弱,为他们寻医买药,送粮送衣。关羽回军救荆州,在道路上不断派出人到江陵城去打听情况。吕蒙就热情地接待他们,并让他们周游城中,家属们争问前线情况,有的家属还写信告诉家里情况,让将士们抓紧回家团聚。关羽派的人回到部队后,私下里互相转告,家里一切安好,甚至好于平时。正因为吕蒙这一毒招,导致了关羽军队再无斗志,纷纷逃散。关羽喝止不住,只好带少数人败走麦城,终被吴兵俘获。如果糜芳不降,关羽回军,军心不散,就会直达江陵城下救援。在三国时期,以北方曹魏军的步、骑兵最具战斗力,其次就是刘备的蜀汉军了。关羽训练的水步军能围曹仁,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可见其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东吴兵一旦围攻江陵城不下,关羽主力到来,城内城外夹攻,双方胜负还当未知。孙权之所以敢偷袭荆州,是因为和曹操约好,共同南北夹击关羽的。但曹操奸诈,不但提前告诉了关羽东吴要偷袭荆州,还命令曹仁、徐晃,只要关羽退军,不要追击,其意思就是要坐山观虎斗,好来个鱼蚌相争,渔翁得利。但万万没想到士仁、糜芳会开城投降,东吴竟兵不血刃占领了荆州,并迅速瓦解了关羽军。其四陆逊不会迅速占领宜都、夷陵、房陵等要城,也不能很快封死关羽的退路。糜芳如果坚守不降,在做好坚守的同时,必定一面派人报告关羽,一面点烽火,派人沿江告警,让荆州各郡加强防守。而且因糜芳拒降,东吴就不能迅速分军让陆逊沿江攻打荆州各郡城要隘。就是分军也不会分给陆逊太多兵力,因为江陵需要攻取,关羽军需要抵抗,陆逊兵少将寡,又不能奇袭,自然不能迅速攻城掠地,阻断关羽退路了。其五关羽军不速败,与东吴交战,各地援军也会纷纷赶来支援。只要关羽大军不速散,在江陵与吴军交战,烽警边报,会迅速传遍荆州各地乃至成都。守在宜都、夷陵、房陵、南乡等地的守军就会加防,五陵夷蛮也会聚众参战,上庸的刘封孟达及江州之兵就会救援,说不定刘备也会亲自率军救援。如此一来,吴蜀相争,胜负真的尚未可知。
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糜芳不降,荆州之争就会形成旷日持久之势,关羽父子难死,说不定荆州大部还会掌握在蜀汉手中,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说不定就能实现。但是就因为关羽“骄于士大夫”,刚愎自用,得罪了士仁和糜芳,因库中失火,烧坏军械,关羽临出兵襄樊,恐吓糜芳,糜芳畏惧,在最关键之时,投降了东吴,致使关羽全盘皆输,不仅自己被俘斩,身败名裂,还直接导致蜀汉恢复汉室成了泡影。真是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啊!
如果糜芳死守荆州等待关羽回援,关羽还会被擒杀吗?
关羽会不会被擒杀,这个另说,因为这涉及到关羽能否打赢吕蒙,顺利回到江陵。而守城方面,只要糜芳真心想守,江陵城肯定能坚守到援军到来。
因为江陵作为关羽根据地,军需物资皆屯放于此,物资充沛无虞。而且江陵地区地处长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是产粮地,城中不大可能没有粮草囤积。
有人根据关羽“擅取湘关米”记载,就论证荆州缺粮,连半个月都撑不下去,我觉得这个论点不太靠谱。
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三国志·吕蒙传》因为首先,“湘关”地处零陵南部,不仅距离关羽当时所在的襄樊前线远,甚至离麋芳所处的粮草中转地江陵都很远。如果关羽真的是急得缺粮,要抢孙权的储粮应急,他应该就近抢粮才对。派人到八百里之外的零陵郡湘关镇抢粮食,这怎么看都不是为了应急。
其二,《吴书》中有记载,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后,曾命孙桓阻击驰归的关羽,虏获其牛马不计其数。如果关羽真缺粮,有何来成众的牛马给敌人掠夺?牛马本身就是食物。
从讨关羽于华容,诱羽馀党,得五千人,牛马器械甚众。——《吴书》第三,吴国的史官有抹黑对手,拔高自己的传统,关羽“擅取湘关米”,就是出自吴国人的记载。吴人记载这一段,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给孙权背盟找到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强调关羽是不是缺粮食。
第四,江陵的主力被关羽抽走了,留守兵力不会高于一万,应该在五千人左右。即便说关羽带走了大量的粮草储备,江陵城中难道连供应五千人吃半年的粮草都没有了?江陵可不是一般的要塞。
所以说,荆州缺粮可能是事实,关羽抢孙权粮食也可能是事实(也不一定),但这并不能说江陵城内就一点粮食都没有了。
既然,江陵城的粮储可以坚持一段时间,我们再来看守城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
一,江陵的城防是否坚固。
二,糜芳是否有能力守城。
江陵城防方面,我觉得是坚固的。因为赤壁之后,曹仁在江陵就守过一年,周瑜费了老大的劲才攻克江陵。周瑜死后,孙权把江陵借给刘备。而江陵作为刘备的治所,他不可能不做二次加固。除非刘备的心是真的大。
另外关羽死后的第四年,曹真、夏侯尚、张郃曾围攻江陵。魏军数万,吴军仅五千,由大将朱然统领。但就这五千兵力,硬是坚守了六个月,打退了魏军。(魏军因感染瘟疫退兵)
从这一前一后两次攻防战可以看出,当时的江陵城耗得起,是一座坚城。
所以由此看来,江陵城防没有问题,糜芳五千人守江陵半年,绰绰有余。
再说糜芳的能力。糜芳这个人,你说他是草包吧,好像也说得通,毕竟没啥战绩。但说他完全不会打仗,不谙兵事,也非事实。因为他归降孙吴后,还发光发热了一把。
权以为耻忿,因军初罢,六月盛夏,出其不意,诏齐督麋芳、鲜于丹等袭蕲春,遂生虏宗。——《三国志·贺齐传》糜芳投降后,蕲春吴军叛变,孙权让他去打蕲春,结果他还打下来了,灭了叛军。从这可以看出,糜芳并非完全不会打仗。
说到这里,我们统计一下当时的已知条件。
①:江陵城内有一些物资储备。
②:江陵城内有防守兵力。
③:江陵城防稳固。
④:守将糜芳有一定军事素养。
⑤:最重要的一点。历史上魏军、吴军多次攻打江陵,守军最起码都能坚持半年时间。
综合这五点,我实在是想不出糜芳守不住江陵的理由。即便说江陵不能做长期固守,但只要糜芳死撑半年,益州的援军就算爬,也该从巴蜀爬过来了。
所以,荆州的失守,其实与糜芳、傅士仁的不战而降有直接关系(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他们两个应该要承担主要责任。
至于糜芳为什么会不战而降,网络上有详细的分析文章,这里就不细说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