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收复台湾时,为什么会启用施琅,施琅又发挥了多大作用?
清顺治三年,26岁的施琅,跟着郑芝龙一起投降了清朝。
可是清顺治六年,29岁的施琅,又背叛了清廷,选择归顺郑成功。
从这个角度来说,清廷应该已经将施琅给除名了,一叛再叛,这样的人有什么可以重用的价值呢?让人想不到的是:
到了顺治八年,31岁的施琅又一次投入了清朝的怀抱,背叛了郑成功。
面对反复无常的施琅,清廷是怎么处置的呢?清廷的处理办法很简单,那就是雪藏他几年再说。于是乎一直到了清顺治十四年,被雪藏了6年之久的施琅,才在37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同安副将的职位。
同安当时是泉州府下辖的一个县,所以他这个官职其实也不是什么大官,而且上面还有个正主压着。4年以后,也就是清顺治十八年,41岁的施琅,才被提拔为同安总兵。
也就是说,从31岁开始,一直到了41岁,施琅在清廷那儿蛰伏了长达10年之久后,才勉强成为了坐镇一方的军队领袖。
在那个总兵满天飞的年代,他这个同安总兵,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元年,42岁的施琅,忽然就被提拔为了福建水师提督,这可不得了!
福建水师提督,这可是福建省的封疆大吏,整个福建省的水军都需要听从他的调遣。那么是什么让清廷选择给施琅这个机会的呢?
一、首次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是因为郑氏集团内部乱了。康熙元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与此同时清廷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这其实并不是偶然。
而是郑成功集团,多次以台湾作为基地,以金门和厦门两岛作为跳板,来福建沿海地区各种摆造型,使得本就不怎么稳定的清廷内部,更加充满了惆怅。
可就在这个时候,郑成功忽然暴毙,整个郑氏集团濒临崩溃。郑经继位为延平郡王,可陈永华和冯锡范又开始互相争斗。
郑氏集团这么一乱,就没工夫顾及福建这边的事儿了。因此清廷认为,这个时候是收复金门和厦门的好时机。
重新启用施琅,实际上就是为了让他来收复金厦二岛,甚至要一举收复台湾。与此同时,荷兰人也找上了清廷,他们为了报仇雪恨,所以跟清廷合作。
在康熙三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与荷兰人合作,一起夺取了金门和厦门。此后清廷似乎有些膨胀了,居然打算再接再厉,一举拿下澎湖和台湾。可惜没能成功。
二、第二次出任福建水师提督,是清廷要收复台湾了。施琅拿下金厦两岛以后,并没能成功收复台湾。这个时候他多次提出各种平台建议,希望清廷能够采纳。
可惜当时康熙的四大辅政大臣一直都比较保守,他们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所以不仅没有采纳施琅的建议,反而将施琅的水师提督之职给撤了,这一撤就是13年之久。
再次被雪藏长达13年之久,施琅的内心其实相当焦虑。想起当年被郑成功斩杀的父亲和弟弟,施琅差点觉得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报仇了。
一直等到康熙二十年,郑经死了!这对清廷来说,是莫大的好消息。当时康熙刚刚平定了三藩之乱,风头正劲。于是他便将目光扫向了台湾。这就是施琅被重新启用的重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台湾那边究竟出了多少事情?
- 第一件事,郑经去世。
这件事对台湾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郑经作为郑成功的儿子,在台湾的权威性相当高。虽然他不怎么主政,可是他的长子郑克臧把台湾管得很好。
郑克臧这个人讲究法治和公平,对公子王孙和平民百姓的态度是一模一样的。这么一来岛上的百姓是非常拥护的,可那些贵族们却很不爽。
因此在郑经死后,以冯锡范、郑克塽、郑聪、刘国轩等人为首的贵族派,便将郑克臧给宰了,拥立郑克塽为延平王。
- 第二件事,冯锡范和陈绳武之间的矛盾。
冯锡范的女婿是郑克塽,所以他当然要支持自己的女婿。而郑克臧,是郑经的另外一位亲信陈永华的女婿。
陈永华虽然不在世了,可是陈永华的侄子陈绳武还活着。最关键的是,陈绳武手握兵权,是郑氏集团的赞画参军。
因此冯锡范的行为已经严重触碰到了陈绳武的利益,所以陈绳武和冯锡范之间的矛盾,早就已经爆发了。
此外刘国轩也不甘寂寞,拥兵在外。因此郑氏集团当时令出多处,濒临分裂。这个时候正是收复台湾最好的时机。
- 第三件事,郑氏集团的财政出现严重问题。
过去郑氏集团凭借着海上贸易,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清朝之间私底下的贸易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他们勉强还能支撑。
可是等到康熙二十年的时候,清朝迁界禁海的政策已经实行多年。这对郑氏集团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个时候的郑氏集团,已经处于财政赤字的状态了。
因此郑氏集团不得不选择增加各种赋税,使得他们统治下的百姓开始变得苦不堪言。所以说郑氏集团这艘大船,算是要沉没了。
种种迹象表明,这的确是收复台湾的大好时机了。而谁对台湾最熟悉呢?自然是从台湾过来的施琅。谁又对郑氏集团仇恨极深呢?还是满门被灭的施琅。因此康熙重新提拔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是一个明智之举。
三、一帮人都在支持施琅。- 1、姚启圣首推施琅。
作为福建总督,姚启圣比谁都明白,自己那点能耐想要平台是不可能的。所以姚启圣早在康熙十七年,就已经推荐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了。
后来在他著名的平海机宜十四疏中的最后一道《特举能臣疏》中,再次重新举荐施琅,此后又第三次举荐施琅,最终让康熙敲定了施琅。
- 2、李光地强烈支持施琅。
李光地和施琅都是泉州府的人,所以算是老乡。在姚启圣第一次举荐施琅的时候,李光地便在康熙身边添油加醋,讲述施琅这个人的海战能力。
当康熙命令当时的福建水师提督万正攻打台湾的时候,这哥们似乎脑抽了,居然表示拒绝。这个时候李光地卡点卡得特别好,再次提到了施琅的军事能力特别卓越。既然万正不听话,为什么康熙就不能换人呢?由此可见,朝中有人好做官。
- 3、纳兰明珠也支持施琅。
纳兰明珠是康熙身边的大红人,他和索额图一起,成为了康熙朝的两根柱石。本身明珠和施琅是没什么关系的,也犯不着为施琅说话。
索额图生而贵盛,性倨肆,有不附己者显斥之, 于朝士独亲李光地。---《清史稿》
但是当时明珠正在跟索额图搞斗争,他必须要拉拢后起之秀李光地作为自己的战友。与此同时,当时的福建水师提督万正,恰好就是索额图的人,所以明珠当然想要找个不是索额图的人来取代万正。
恰好施琅又是李光地推荐的人,索额图在极力地拉拢李光地,这个人可千万不能被索额图弄走,所以明珠才会支持施琅。有明珠做担保,康熙心里自然又多了几分底气。
总结:施琅自身,的确是很有才能。施琅不光有才能,而且耐得住寂寞。他始终都没有放弃希望,哪怕是在31岁投降清朝,到了60出头才有了报仇雪恨的机会,他也没有放弃。
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施琅为了报仇,已经等待了30多年的时间,这就是施琅与众不同的地方。
公从容拜稽首,具陈:“海上肆毒几六十年。夫十甲十二子相对,敷穷六十,其将复平。今卜之天时,揆 之人事,郑氏气势,决不能再延。且臣料其一二巨帅,虽号桀鹫,以臣视之,直狐鼠耳。当非臣敌也。”因度已度彼,指掌条奏甚悉。---《襄壮公传》
最终在施琅的努力下,的确收复了台湾。虽然后来施琅对台湾的百姓有些不厚道,但是也无法抹杀他收复台湾的功绩。
参考资料:《清史稿》、《襄壮公传》、《海上见闻录》
康熙收复台湾时,为什么会启用施琅,施琅又发挥了多大作用?
施琅是明末清初的优秀军事战将,最初是明朝将领,后来投降清朝。作为降将,施琅的结局,相比孙可望、郑芝龙等人,要幸运得多。他在清朝的功业以及仕途,与台彭密不可分。
降清之后,专心孝忠大清顺治三年,清军平定福建,施琅随郑芝龙投降,然后与清军一起,继续平定明朝残余势力。郑成功拒不投降,而且企图策反施琅,施琅不肯。
于是,郑成功派人逮捕了施琅,并拘禁他家人。施琅逃脱,但其家人大多被杀害。
顺治十三年,施琅追随清军定远大将军济度打败郑成功,因功而被升为同安副将。
康熙元年,施琅升任水师提督。这时的郑成功已经去世,郑经企图来犯。施琅招募荷兰水手,配合靖南王与福建总督,率兵退敌。论功行赏时,施琅被加授右都督,后又升为靖海将军。
康熙亲政前,对郑经主要以剿为主。施琅三次远征郑经,但皆因天气原因,以失败告终。
随着康熙与鳌拜矛盾的激化,再加上大清内部需要休养生息,因此,清廷对郑经的策略改为合谈为主。施琅受命,两次赴台招抚,但郑经方面却表现得很轻视,没有派重要人员出面商讨。
于是,施琅两次上书朝廷,提出“台湾剿抚可平”、“寓剿于抚”的策略。但朝廷并没有采纳施琅的意见,而且调他进京,授其为内大臣,并裁去水师与水师提督。康熙这样做,充分释放出对郑经和平谈判的诚意。
在朝廷平“三藩”时,郑经又借机出来蹦哒,他派刘国轩为总督,并赐其尚方宝剑。刘国轩统兵数万,先发制人,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郑经表面势不可挡,实际上是强弩之末。这一点,被福建总督姚启圣所觉察,他说:
“贼兵不过三万,虑其聚集而势雄。今得诸邑,必当分众把手,众分则势弱,势弱则破之易也。此兵法所谓兵多贵分,兵少贵合者。”康熙出动三路大军讨伐刘国轩,还组建新的水师。随着三藩的平定,清军越来越强,刘国轩却越来越吃力,最后只得撤回台彭。
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位,郑氏方面内部混乱。姚启圣得知后,认为这正是“天亡海逆之时也”。但事关重大,他马上与各方将领商讨,然后联名向康熙上奏:
“会合水陆官兵,审机乘便,直捣巢穴。台湾孤悬海外,处处接险,统师远剿,时地难测,非臣等所敢擅定也。”康熙接到姚启圣的奏折后,随即下令福建文武大臣,剿抚并用,相机行事,务必收复台彭。
然而,原水师提督万正色自从收复金、厦后,就主张防守海疆,反对跨海作战,认为“台湾断不可取”。水师提督是能否平台的关键人物,让反对出兵的万正色继续担任水师提督显然是不合适的。
康熙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并征求多方意见,决定再次启用施琅在康熙十七年,姚启圣就曾力荐施琅“堪任水师提督”,但被康熙否决。这倒不是康熙不识施琅才干,而是施琅的长子与侄儿在郑氏军中任职,不方便使用。
后来,施琅的子侄因擒拿郑经失败,全家都被灭口。姚启圣得知此事后,马上报告康熙,并再次举荐施琅。
康熙为了万无一失,还做了详细的调查,还特地征询李光地的意见。李光地也表示,施琅可堪重任。
在姚启圣与李光地的举荐下,康熙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并给予其全面支持。当时,朝中有许多臣子认为施琅“不可遣,去必叛”。康熙认为,如果没有施琅,“台湾断不能定”。
施琅“生长滨海,总角从戎,风波险阻,素所履历”,因此,对于海上的形势了如指掌。康熙初年,他在清廷克复金、厦后,就向康熙表过决心,希望带领一只水师,攻克台彭。这次康熙的任命,正好也符合他先前的心愿。
不负康熙厚望,决胜澎湖施琅到了前线后,立刻整顿军备。他深知总督、巡抚不熟悉海战,担心在指挥作战时受到掣肘,以至影响战事。因此,他力争“专征台湾”的指挥权。
康熙并没有同意施琅的请求,只是将总督、巡抚作出权力分工:
“总督姚启圣统辖全省兵马,同提督施琅进取澎湖、台湾,巡抚吴兴祚有刑名钱谷诸务,不必进剿——《清圣祖实录》”到了工作中,施琅与姚启圣摩擦不断,两人矛盾主要集中于形势的估计、用兵方略以及剿抚问题。
姚启圣的侧重点在招抚,他出任总督后,便推行各种形式的招抚奖励条款,郑氏投诚官兵,按贡献大小,一律给予大小不同的奖励。为了让招抚常态化,他还另外建立修来馆,派专员负责招抚。此外,他还派间谍潜入台彭,对郑氏内部进行策反。
姚启圣的招抚活动,对瓦解郑氏内部起到重要作用,但他对武力征剿缺乏信心,一直认为“无可破可剿之机”。
施琅主张“寓剿于抚”,将重点放在了剿上,他给康熙建议是:
“先取澎湖,扼其吭,拊其背,逼其巢穴,使其不战自溃,内谋自应。”总督、提督的争端越闹越大,而且相互指责,最后,康熙采纳明珠的意见,授予施琅专征之权。
施琅奉旨专征,立刻率领水师官兵,浩浩荡荡进兵澎湖。敌方倾巢出动,清军奋勇出击。经过一番海战,清军焚烧敌船百余艘、敌兵无数,并成功拿下澎湖。
澎湖决战,基本上摧毁了郑氏的军事力量。接着,施琅下令优待俘虏,严禁乱杀战俘,希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郑氏集团眼见大势已去,交出延平王金印,投降清廷。至此,清廷顺利收复台湾,施琅因功被晋爵靖海侯。
秋媚说:施琅虽是降将,却对大清忠心耿耿,不像吴三桂等人那样反复无常。在收台的过程中,他功不可没。
康熙收复台湾时,为什么会启用施琅,施琅又发挥了多大作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三国时期,吴人编写的《临海水土志》,就已对台湾作过明确记述,三国时孙吴政权曾派人去台湾考察、居住。到明中期,大陆赴台开拓者已达十余万人。只是,在明朝中期后,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殖民者相继侵扰台湾,明末,荷兰人打败西班牙、葡萄牙和日本倭寇,占据了台湾全岛,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幸好,在明末清初,有闽商郑功成家族,靠海商贸易积累起来的经济力量,将台湾从荷兰人手里抢了回来。当时,郑芝龙、郑成功、郑经家族是明末清初兴起的著名海商家族集团,在台海一带具有强大的商业实力,郑氏集团拥有“海陆十大商”,由“仁、义、礼、智、信”的“海五商”和“金、木、水、火、土”的“陆五商”构成。其对外贸易遍布东南亚各地,并与日本、欧洲一些国家也有海上商业往来。大规模的商业交往和贸易活动,使得郑氏集团积累起雄厚经济基础,因而也有了组建家族军队的经济基础。
郑成功原名森,他曾被南明第二位皇帝朱聿键赐国姓“朱”,并赐名“成功”,称“国姓爷”,又被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封为“延平王”,称“郑延平”。郑成功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并于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南明朱聿键的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金门,招来沿海各地军马,于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此后,郑成功成了南明反清的一面旗帜。郑成功曾率兵与清军多次激战,特别是兵伐潮州、北伐南京,表现出反清的坚强斗志。清廷也多次想招抚郑成功,但皆被拒绝。
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继位,清廷加紧了对郑经的招降步伐,但都没有成功。后来,郑经病死,郑经之子、年仅12岁的郑克塽嗣立,但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所掌握。此时,郑克塽年少,台湾政权不稳固,而且,清廷在平定“三藩”之后,也有了军事力量来对付台湾,因而,清廷对台湾的政策,由招抚转变为进剿。
郑成功雕像
第一,收复台湾被提上了日程,施琅任水师提督。
郑克塽继位为延平王之后,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台湾政权不稳,是清军进攻台湾的好时机,但是,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却提出了反对意见。随后,内阁学士李光地建言推举施琅担任平台将领,总督姚启圣也赞同,于是,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将原水师提督万正色调任陆师提督,由施琅任水师提督。
李光地和姚启圣之所以推举施琅任平台将领,而康熙帝随即任命其为水师提督,这是有原因的。
施琅(1621年—1696年)是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在海边长大,他原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他跟随郑芝龙降清。但因不满清军将领对他的轻视,不久,他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只是,施琅是有主见有傲气的将领,郑成功手下亲信曾德曾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不能忍受,借故杀了曾德,因此而与郑成功发生了矛盾,后来,矛盾激化,郑成功杀了施琅父亲和兄弟。施琅与郑成功结成家仇,无法继续在抗清队伍中待下去了,于是,施琅再次降清。
施琅画像
施琅投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李光地和姚启圣是比较了解施琅的,他是当时进攻台湾郑氏集团的最合适的统兵将领。
首先,施琅生长在海边,自幼随父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精通航海,对海疆的气候、地理等方面的情况非常熟悉,而且,在从军之后,他多次转战东南沿海,有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是很出色的水师将领。
其次,施琅与一般的海商生意人不同,他通晓水师的战法、阵法,而且,他一贯主张以武力统一台湾,他不是鲁莽的将领,而是很有韬略的水师指挥官。他对台用兵的方略是经过再三深思而拟定的。他提出“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以及一整套实施方案,是切实可行的。还有,施琅对武力统一台湾很有信心。
再次,施琅降清前是郑氏集团的重要将领,对台湾郑氏集团内情非常了解,对郑氏集团的政治、军事状况了如指掌,他海战韬略令郑军官兵所畏惧。而且,他对郑氏有家仇,他希望能打败郑氏集团。而清廷不会担心他与郑氏集团有勾结。中的故旧很多,为他争取内应和行情报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第四,施琅不但是武力统一的坚决拥护者,而且对统一充满信心。
所以,康熙帝对李光地和姚启圣推荐施琅任平台将领比较满意,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部署平台的军事事宜。
施琅(剧照)
第二,平台前军政官员出现矛盾,施琅执掌平台大权。
平台前,依照康熙帝的计划,是想由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陆师提督万正色、水师提督施琅一起商讨平台的作战计划,联手打击郑氏集团。
可是,当时的平台前线福建的军政官员存在着不同的主张和一定的矛盾。姚启圣作为福建总督,又是在郑经死后最先提出平台的,他想掌控全局,指挥平台的主要事务;但是,施琅却感到他与姚启圣很难取得一致意见,因而,他想摆脱姚启圣等人的节制,全权指挥进攻台湾的军事事务,双方的意见难以统一。最后,经上奏上,康熙帝作出了决定。
康熙首先批准巡抚吴兴祚负责平台的后勤保障,接着,令姚启圣和施琅共同出兵征讨台湾。康熙此举,据学者分析,有他作为帝王的用意,他相信施琅指挥海战的出色才能,想让施琅指挥水师平台,但是,他又不能让长期在海上征战、熟知台湾军事力量的施琅独掌平台的权力,担心平台获胜之后,留下新的麻烦,所以,他让姚启圣一同出兵,以之来节制施琅。而姚启圣虽为福建总督,也熟悉军务,但在海战方面,他的指挥能力和对郑氏集团的了解,不如施琅,所以,又需要施琅来指挥水师。
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初五(1682年6月10日),清军水师的先头部队抵达铜山岛,但姚启圣和施琅却仍在争执出兵时机和指挥权问题,姚启圣主张利用冬天的北风,顺风顺势来攻击郑氏水师;而施琅却主张利用夏天的西南风,避免冒风险,稳妥攻台。
施琅“治军严整,通阵法,尤善水战,谙海中风候” (《清史稿 列传四十七》 ),他在指挥海战方面,有其独到的才能。施琅之所以力主清军水师一反在东北风季节渡海作战的惯例,而选在西南风始发的六月中旬出兵,这是因为:“北风日夜猛,今攻澎湖,未能一战克,风起舟散,将何以战?夏至前后二十余日,风微,夜尤静,可聚泊大洋,观衅而功,不过七日,举之必矣。”(参看《清史稿 列传四十七》)施琅见解独到,他看到了利用西南风,才是渡海的优势。
可是,姚启圣等却强烈反对施琅的主张,他们认为,水师出海,必须顺风顺势,进击澎湖、台湾,只有充分利用西北风,才能占有优势,有效打击郑氏水师。
双方争执不停,最后,康熙帝于十月初六(11月15日)作出裁定,由施琅负责指挥前线作战,而姚启圣改任负责后勤作业,自此,施琅终于如愿地取得了平台的指挥大权,全权统帅清军水师。十一月初三(12月1日)施琅率领约21000人,军舰238艘前往兴化平海卫训练军队,以作好来年夏天征台的准备。
施琅的平台计划,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首先,若是在冬天西部风大时出海,有可能在海上遇到狂风,不得不在中途抛锚,如此一来,就危险了。其次,施琅在渡海的航路上,没有选择以往从金、厦出航而奔向台湾的途径,而是一反惯例,从靠南的铜山岛出发,利用西南风,直取澎湖以南郑军设防薄弱的各个岛屿,而占据这些岛屿,可以作为攻台的基地。有利于下一步向北转入澎湖海域,顺风顺流列阵对敌。再次,澎湖海域六月多风,而且多是温和的西南风,这有利于清军水师集中兵力攻击敌军水师。可见,相比较而言,施琅的平台策略,比姚启圣要更妥当更切实一些。
姚启圣与施琅(剧照)
第三,郑氏集团的军事动向和防卫措施。
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起,清朝实施迁界令,这严重打击了郑氏集团的海上贸易,以及其军队的粮食补给,致使郑氏集团的军队出现了给养上的困境。当时主政的郑经下令澎、台居民每户人家每个月必须多缴一斗米,而军队将领也必须用自己的俸禄来充军军饷。这种对民众横征暴敛的举动,以及损害军官利益的举措,使郑氏集团的军队战斗力逐渐减弱。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退守台湾,澎湖成了前线的军事要地,但由于远离台湾,防守相当脆弱。同年十月,施琅抵达厦门,郑军内部傅为霖拟作清军内应,但事情败露。此时让郑经感到澎湖防守有问题,于是,郑经才派郑军名将刘国轩前往澎湖,加强澎湖的防卫。刘国轩抵达澎湖后,在娘妈宫、风柜尾、四角屿、鸡笼屿等筑城设防;并在东莳、西莳、内堑、外堑、西屿头、牛心山等处设置了0炮台,此外,还在海边建造矮墙并配置火铳,全面加强了澎湖的防备力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准备进攻澎、台的消息传到了郑氏军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澎湖的防卫,刘国轩又从台湾本岛调度乡兵到澎湖,强化防守;并将商船以及私人用船都改为军舰,包括大小炮船、鸟船、赶缯船、洋船、双帆等,共有各类船只200多艘,做好了与),准备在澎湖与施琅决战。
刘国轩熟知海战,是水师名将,他在澎湖的布防可谓万无一失。只可惜,刘国轩遇到了更厉害的对手施琅。
第四,施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击败郑氏水师,平定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发,姚启圣也派出3000人同施琅一起出征,当时,清军约24000人,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居船65艘。清军当晚在八罩岛过夜。次日(7月9日)郑军哨船发现清军已到花屿、猫屿一带,急忙向刘国轩报告。十六日(10日)施琅以速度较快的鸟船作为先锋,进攻娘妈宫。刘国轩令邱辉为先锋,由林升、江胜指挥水军出击,而他自己守在娘妈宫港口督战。
当时,海上风大,清军不敢全线出击,只有以蓝理为首的7只舰队突入郑军船寨。蓝理打得非常艰难,施琅又再派出第二波鸟船,加入战斗,但交战不久便遇上涨潮,水流很急,部分清军船只被海水冲向岸边。林升等率领的郑军趁势将舰队展开,分成两翼,意图包围清军。施琅见前方的鸟船战队十分危险,便亲自率船队突入郑军,力图救出蓝理等。不过,他的突袭被林升发现了,林升急率船队对施琅进行围攻。激战中,双方都有受伤,施琅被火铳射伤右眼,还好没有失明; 林升也被炮火打断左腿。林升负伤后,郑军顿时缺少指挥,施琅趁机突围撤离。
澎湖决战
十七日(11日),施琅在返回八罩岛,这八罩岛地形很险恶,在台风季节非常危险,若遇到暴风,船只很容易被刮后撞击岛边的暗礁,幸好,那几日没有刮台风。刘国轩探知清军船队在八罩岛休整,他便亲自率船队去袭击,不过,刘国轩因为出师太急了,被有准备的施琅率军击退。施琅趁势于次日派战船攻取澎湖港外的虎井屿和桶盘屿。
二十二日(16日)早七时,军国几日休整后的清军船队,恢复了战斗力,施琅创新编组船队,公布严格的赏罚措施,决定对郑军发起总攻。施琅将舰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左路军共50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此路军意在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处登陆;中路军共有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进攻娘妈宫的主力;右路军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率队,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会同中路军从侧面夹攻郑军。此外,施琅还留下约80艘作为后备队,以备应急之用。
决战即将开始,可是,海面上突然刮起台风,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很大的西北风,这风向是施琅没有料到的。风势对郑军有利,刘国轩令郑军趁有利的风势猛攻清军,清军处于十分被动状态。清军船队将朱天贵被炮火打死,舰队阵营有些稳不住。
可是,到了中午,老天爷突然保佑清军了,因台风受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转而刮起南风,风向变得对清军非常有利。施琅见有了风势,立即令清军全面反攻。清舰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围攻郑军船队,郑军被突然改变的风向弄懵了,原本就已贴近清军船队,风向一转,成了近距离的打击目标。激战了不久,郑军全面崩溃,郑军将领江胜战死、邱辉自焚,伤12000人,被俘5000余人;被毁、被缴的战船达190余艘。
刘国轩眼见郑军船队大溃败,知道战局已定,再也无力抵抗了,他急忙率着残余部队从北面撤往台湾,澎湖各岛余下的郑军,皆向施琅投降。此次决战,清军仅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施琅大胜。
施琅平台之战
鉴于台湾水道险恶,施琅没有乘胜对台湾发动军事攻击,而是采用各种“攻心术”。
首先,施琅在澎湖郑军归降后,禁止杀戮,发布《安抚输诚示》,安抚百姓,以稳定澎湖战后秩序;其次,施琅特意派人医治受伤的战俘,并配发给他们衣服、粮食,而后,再将痊愈的士兵送回台湾;再次,施琅指派原刘国轩的副将曾蜚赴台,劝说刘国轩归降,并拉拢郑军将领,劝其作为内应。此举果然有效,台湾军队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暗中与施琅联络,并劝说其他将领归降施琅。
其实,此时守在台湾的郑军人心全乱了,精锐部队在澎湖决战中全折了,战败消息在台湾越传越广,兵无斗志,民不安心。
关于下一步该怎么办,掌权的冯锡范和刘国轩出现了矛盾,冯锡范赞成有的将领提出的进攻菲律宾的建议,但遭到了冯国轩的极力反对,因为远征军只想抢劫,并想逃往海外,这是死路一条。
后来,在刘国轩的力劝下,延平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发易服,全心归顺清王朝。至此,郑氏王朝宣布正式灭亡。
第五,战后巧妙安置,施琅力主设府管理,保留台湾。
郑克塽降清之后,台湾已经被清军所控制,但是,朝中新的争论却展开了,关于台湾是否把台湾并入清朝的版图意见不一。朝中相当一部分大臣认为,台湾孤悬大海之上,朝廷若要安全防守台湾和把台湾治理好,要耗费许多银两,因而,倾向于主张将其弃守。
可是,也有一些大臣,特别是参与平台的大臣,主张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以施琅为代表的这一派“纳台入版派”说服了康熙帝,施琅认为,台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台湾资源丰富,很美丽岛屿,势必当纳入大清版图。其实,台湾原本就是中国的宝贵岛屿。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设总兵官一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台、膨隶属于福建省。从此,台湾和大陆在清朝又统一起来,其行政建制与内地划一。
施琅因平台有大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在同安东郊有绩光铜柱坊。
施琅纪念馆
康熙收复台湾时,为什么会启用施琅,施琅又发挥了多大作用?
郑氏父子和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过,由于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而台湾海峡又风高浪大,海难频发,所以直到明朝以前,台湾仍然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孤悬海外的台湾成为了亚美两洲的中转站。台湾,北可以联络日本,南可以直到南洋,东可以横渡美洲,西可以通航南亚。日本的铁器、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美洲的黄金、烟草基本都要经过台湾。
而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的荷兰人深知台湾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明万历、天启年间,荷兰殖民者曾两度侵占澎湖,均被明军击退。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转而侵占了中国台湾西南部,并在此建立了台湾城(荷人称热兰遮城)。崇祯十五年,荷兰殖民者又打跑了侵占台湾北部基隆地区的西班牙殖民者,从而侵占了整个台湾岛。
公元1661年,郑成功为了“反清复明”的需要,急需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决定收复台湾。当时,康熙皇帝刚刚即位,清朝统治者也希望借用郑成功之手收复孤悬海外的台湾,所以,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期间,清军停止了对郑成功的用兵。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一直希望能够以台湾为基地,最终实现他反清复明的凌云壮志。郑成功仿效明朝的政治制度,在台南市建立了承天府,在嘉义建立了天兴县,在高雄建立了万年县,挑选官员全权负责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为台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此举也让郑成功在台湾拥有了极其崇高的地位。据记载,郑成功带领将士去高山族一个部落视察的时候,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四个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郑成功说:我来到台湾,赶跑荷兰侵略者,不是为了金银财宝,是为了收复国土,保护你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说罢,郑成功就收了野草和泥土而留下了金子和白银。因此,台湾人就将郑成功视作了台湾的保护神,在郑成功死后,台湾各地纷纷为他兴建庙宇。
郑成功死后,台湾在其子郑经和其孙郑克塽的苦心经营下,台湾已经不再是孤悬海外之地,而变成了地肥水美的宝岛,其人口也出现了高速的增长。不过,台湾毕竟是一处孤岛,很多生活物资还必须依靠大陆。
施琅收复台湾自康熙皇帝亲政以来,为了收复台湾,曾数次遣使前去台湾与郑经谈判。郑经要求清朝在对待台湾的问题上,能够像清朝对待朝鲜一样,当成清朝的属国而不是清朝的一个省府。台湾军民不剃发、不易服。康熙皇帝果断地拒绝了郑经的要求。
康熙皇帝平定吴三桂之乱以后,经过一段休养生息后,认为收复台湾的时机已经到来。在与台湾方面平和沟通无果后,康熙皇帝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海禁政策,断绝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其实,海禁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的确可以割断台湾和大陆的联系,使其失去接济,出现物资的短缺。但是,清廷因为海禁,沿海各省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不仅沿海各省的大片良田荒芜,国家税收减少,对外贸易停顿,还造成了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所以说,仅靠海禁政策是无法逼迫台湾就范,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康熙二十一年,随着姚启圣和台湾和平谈判的再次破裂,康熙皇帝终于痛下决心,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决定利用武力收复台湾。
施琅曾经是郑成功的部下,由于性格上的冲突,两个嫌隙渐生。施琅于是就从厦门逃到了南安,希望借助郑成功的叔父郑芝豹的关系,化解两个人的矛盾。郑成功听说施琅叛离了自己,勃然大怒,就派人追杀施琅。谁知派去的人,没有完成刺杀任务,又害怕郑成功治罪,就谎报军情,说施琅已经投降了清军。郑成功一怒之下,竟然没有详细调查,就将施琅的父亲和兄弟杀害。施琅闻此噩耗,走投无路,遂投降了清朝,并在内心恨死了郑氏一族。
自施琅投降清朝以来,一直主张武力收复台湾,为父兄报仇。不过由于施琅是郑氏降将,再加上当时清廷对台湾的政策主要是以抚为主,所以,施琅的请求并没有得到清朝的批准。施琅见清廷与台湾郑氏的谈判再一次破裂,再次上书朝廷,强烈要求朝廷趁台湾郑经刚刚病逝,而其子郑克塽根基未稳,民心未固,军情尚虚之际,进攻蓬莱,直捣台湾。
福建总督姚启圣和康熙皇帝的宠臣李光地也先后向康熙皇帝推荐施琅,说他“才略优长,谙练军事”,是武力收复台湾的不二人选。于是,康熙皇帝亲自接见了施琅,听取了他对收复台湾的看法和意见。施琅侃侃而谈,康熙皇帝深为满意,不仅同意了施琅的征台计划,还授予他福建水师提督一职,加太子少保,全力负责武力收复台湾一事。
不过,康熙的这一决定,仍然遭到了朝中部分大臣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施琅本是郑氏降将,让他带兵,说不定到了台湾就反叛了清廷。而康熙皇帝则认为,收复台湾,如果施琅不去,“台湾断不能定”。于是力排众议,让施琅全权负责平台事宜。这也表现了康熙皇帝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见识。
施琅果然没有让康熙皇帝失望。经过施琅长达两年的训练,大清水师已经初具规模。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亲率500余艘大小战舰,2万多名水兵,乘北风劲吹之际,从东山岛出发,进逼台湾门户澎湖列岛。郑克塽匆忙迎战,全然不是施琅的对头,澎湖列岛心归施琅大军。郑克塽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了清军。
至此,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康熙收复台湾时,为什么会启用施琅,施琅又发挥了多大作用?
康熙在收复台湾时为什么启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为收复台湾非施琅莫属,于公于私、于恩于怨,于才于志,施琅都是收复台湾的不二人选。可以说,施琅收复台湾,也为康熙获得清圣祖的庙号加分不少。
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奠基者清圣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称传奇。他智擒鳌拜、他勇平三藩、收复台湾、驱逐罗刹、亲征噶尔丹!收复台湾那年是1683年,康熙正值而立之年,而完成收复台湾的人正是施琅。
为什么是施琅而不是别人?小姐姐讲史认为原因有四:
- 第一、施琅擅长水战。
施琅的祖籍是河南固始人,但他的老家在福建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晋江就归马可波罗笔下的世界第一大海港——泉州市所管辖。晋江本身就濒临大海,而施琅在小时候就是一个弄潮儿,可以说得上是浪里白条张顺一样的人物。
施琅年少时,就加入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队伍,施琅说得上久经战阵。清朝当时几乎没有像样的水师,而“浪里白条”的施琅,熟悉海洋的天时地利,非常善于海上作战。尽管施琅反复无常,但清朝收复台湾必须找“内行”、找“专家”,更何况施琅非常了解明郑王朝(东宁王朝)。
- 第二、施琅知己知彼。
在郑芝龙的队伍里,施琅堪称老资格,他参军早,久经战阵。可以说对郑芝龙的队伍简直是了如指掌。说起老资格,施琅甚至比郑芝龙的长子郑成功还老呢。至少在年龄上,施琅比郑成功还大三岁呢!按照《孙子兵法》所言,打仗最讲究的就是知己知彼,唯有如此,才能先胜后求战,从而百战百胜。有句话是最危险的敌人就是最了解你的人,更何况施琅背靠清朝,有志于此。
- 第三、施琅志在于此。
在清朝,施琅被列为贰臣;可在台湾的回归上,施琅是当之无愧的一贤。有志者事竟成!施琅有一个梦,那就是收复台湾统一祖国。施琅为了收复台湾,遭到了很大阻力。比如“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就很不看好施琅,他认为漂洋过海收复台湾太冒险,会损兵折将的。施琅是贰臣,有鳌拜的阻拦,不仅他的建议石沉大海,就连他这个福建水师提督(全称是提督军务总兵官)的官职也给罢免了,在北京整整待了13年。不过,他的意志并没有消沉,反而时刻关注东南局势,这就是所谓的“有志之人志不移”。
- 第四、施琅仇恨郑成功。
郑成功最恨清朝,清朝把已经投降的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郑芝豹(郑成功五叔)、郑彩等族人先后被杀。可以说清朝之于郑成功,那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同样的施琅之于郑成功,也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想当初,施琅随郑芝龙、郑芝豹、郑彩等人投降清朝之后,投降的郑芝龙家族死于非命。幸运的是施琅,就在清朝很好地活了下来。不过,施琅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和他的叔叔施福、好友黄廷卖力地为清朝攻城掠地。和清朝并不信任他,反而想要趁机灭掉他这支力量。郁闷的施琅不甘坐以待毙,一怒之下趁了个机会,又回到了郑成功的部队之中。
郑成功对于“好马又吃回头草”的施琅非常欢迎,施琅也是如鱼得水,奋发有为。不过,有一件事,让两人的关系迅速处于不共戴天!因为这件事,郑成功抓了施琅,杀了施显,杀了施大宣。施显是施琅的老弟,施大宣是施琅的老爸,施琅也是在心腹和民众齐心搭救下,再次降清。郑成功杀了施琅的老爸、老弟,是因为施琅杀了曾德。曾德和施琅是同事,都是郑芝龙的手下,郑芝龙投降后,曾德和郑成功走得很近。施琅“好马又吃回头草”后,郑成功令曾德受施琅节制。曾德不甘位居人下,但他才不如施琅,施琅如鱼得水的背后是郑成功对他的不满。施琅很有才,但有才的人也有脾气,施琅多少有点桀骜不驯。
郑成功上岸剽掠,用以抗清,施琅立即反对,说他这是以己之短击人之长,而且以剽掠确保粮草那是抱薪救火。郑成功很生气,夺了施琅的权,让施琅上岸——厦门。这厦门是郑成功的叔叔郑芝莞守城,清朝大将军马得功偷袭。郑芝莞一看架势不对,立即脚底抹油,草民施琅率领60余人,疯狂反击。杀了马得功的弟弟,差点抓住马得功,牢牢地守住了厦门。
郑成功非常开心,一下子赏了他二百两白银。拿着白花花银子的施琅却很生气,他最想要的不是钱而是官复原职。施琅就向郑成功倒苦水,还说自己看破红尘,要青灯古佛一生,郑成功的态度基本就是“随你”俩字。给他派了工作,让他去募兵,施琅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变成了光头施琅。曾是其手下的曾德,却经常往郑成功那里跑,施琅太生气了。说不定还会想“曾德会不会告发他。”施琅怒不可遏就把曾德给杀了,当时郑成功派人下命令不让施琅杀曾德。施琅违反命令,立即杀害了曾德。这可把郑成功气坏了,施琅的弟弟和爸爸就这样被杀了。
施琅有多大作用?施琅作用很大,既可以说是主要作用是重要作用,简述如下:
施琅有点像伍子胥,最初一心要报仇,慢慢地他将把国家统一当做“报仇”。为了消灭郑氏,统一台湾,他蛰伏了13年。在这13年里,他没有一天不关注台湾,为如何收复台湾,统一祖国而殚精竭虑。
13年后,康熙认同他的剿抚并重的策略,他又宵衣旰食,夜以继日地打造精兵强将,并着力实现船坚炮利。他还亲率大军,乘风破浪,知其守军,攻其不备,兼用奇正之兵,一举登岛。
施琅强兵压境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采用攻心术!郑成功和他有杀父之仇,但他为了获取台湾的民心,主动去祭拜郑成功之庙,并给予了郑氏父子很高的评价。此等胸怀,非伍子胥可比,足以和郭令公(郭子仪)将军相比。想当年,郭子仪的祖坟被挖,皇帝要严查此事,郭子仪却反思自我,不让追查。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一天,那个人!在1683年的8月13日,施琅正式收复了台湾。他这个靖海侯可谓当之无愧,就是他的儿子施世纶,也是一代廉吏。我们所熟知的三公案(《包公案》、《施公案》、《蓝公案》)中的《施公案》主角就是施世纶,这已经和包拯齐名了。
康熙收复台湾时,为什么会启用施琅,施琅又发挥了多大作用?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清代水师名将。早期为明朝总兵郑芝龙(郑成功父)部将。因自幼生长在海边,出没风波里,所以善水战,精通阵法,对海上的风向、暗礁、潮汐了如指掌。
清顺治三年(公元1464年),随郑芝龙降清。后投奔南明残余武装郑成功部抗清,被任为左先锋,率军相继攻占漳浦、云霄等地,屡立战功。
顺治八年,因与郑成功交恶,被郑削夺兵权并遭逮捕监禁,后设法逃脱,再次降清。清廷不计前嫌,依然用其为将。
顺治十三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军进攻盘踞福州的郑成功,施琅从征并充先锋一举挫败郑成功,积功被攫为同安副将。十六年,再被晋封为同安总兵。
康熙元年(1662),清廷委任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次年,即派军在海门(今福建龙海)击败南明延平王郑经(郑成功之子),随后招募荷兰水兵以壮大实力,先后攻取浯屿、金门等岛,晋升右都督。
康熙三年,被授靖海将军要职,积极献计、献策攻夺台湾,未被批准。
康熙六年至七年,施琅两次上疏建议从速攻取台湾,被康熙帝召到京师,因他之前曾反复叛降,为人有争议,加上朝廷论见不一,其奏疏被束之高阁,改任内大臣,还赐他一个隶籍镶黄旗汉军的出身。
康熙二十年,康熙力排众议,让熟悉福建沿海情势的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与福建总督姚启圣联手筹划攻取台湾事宜。
次年,因进兵方略与闽督姚启圣不合,遂上疏请求由自己独担此任,获康熙批准。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澎湖海战爆发,施琅巧妙利用天候与潮汐、分散兵力,一举歼灭延平王郑克塽(郑成功孙、郑经子)军队主力12000余人,招降近5000人,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献台湾投降。收复台湾,施琅功莫大焉。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后来,施琅又奏请清廷加强对台湾的统辖、防御,并在台设县、府、道,派重兵驻防,实行海禁,稽核商船,均被康熙采纳,为统一和开发台湾作出了一定贡献。
施琅于康熙三十五年病卒,终年76岁。
施琅:收复台湾首功之臣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接受福建总督姚启圣建议,决定利用占据台湾的郑氏集团发生内乱的时机用武力收复台湾。康熙下定收复台湾的决心后,选拔得力的军事将领便成了重中之重与当务之急。姚启圣多次保举南明抗清将领郑成功旧部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但由于施琅是南明降将,且为人反复,于是遭到不少大臣的非议,康熙力排众议,于1681年(康熙二十年)七月向议政大臣们宣布: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封太子少保。
事实证明,康熙眼光独到且用人不疑,还是很英明的。施琅走马上任后,立即着手调整兵力,打造战船,训练水师。为了等待最适当的时机,他将出师时间一拖再拖。尽管康熙对他一再推迟进攻时间也有不满,但他对施琅还是支持的。为了确保一战功成,康熙同意了施琅的请求,给了他独断大权。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施琅率两万余将士,分乘230余艘战船,直扑澎湖而去。清军战船云集,争先恐后地进攻澎湖,影响了攻势,又赶上逆风落潮,施琅乘坐的指挥船顺溜而下,陷入郑军重围。提督署右营游击蓝理见指挥舰陷入敌军重围,情况危急,立刻指挥战船奋不顾身冲入重围,配合施琅合力攻打,击沉四艘敌船。激战中,蓝理被炮子击中,肠子流出,但他简单包扎一下,又投入战斗。施琅也负了伤,血流满面,但他不管不顾,依然指挥指挥船突出重围。初战失利,施琅并不气馁,他对水军进行短暂整顿,排好战阵,遂与郑军展开决战。施琅将5艘战船编为一个作战小组,称为“五梅花” 战术,相互配合、掩护,以5攻1造成局部优势攻击敌船。这场战斗进行得很激烈,从早战至晚,炮火映红了天际,矢石如雨点般落下,海上不断有船只被击沉,海面上浮尸如麻。清军逐渐占据上风,郑军船只被分割、捣毁,其最精锐的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战船损失200余艘,5000人被迫投降。澎湖失陷后,台湾门户洞开,危若累卵。困守孤岛的第三代延平王郑克塽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派人向清军主将施琅送上降表。施琅奏报康熙,康熙认为:如果不接受郑克塽的请降,不允许他投诚,郑军残余势力很可能流窜到别处继续制造事端,不如招抚为善。他还决定对归降的郑氏集团大小官员一律既往不咎,加恩予以妥善安置。康熙的大度彻底打消了郑克塽最后的一丝疑虑。 8月23日 ,施琅率清军船队在一片鼓乐声中登陆台湾岛,郑克塽率领麾下大小官员列队恭迎。至此,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插图源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