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夺权禅让,司马氏和隋文帝杨坚的历史评价为何差别那么大?
李渊是隋文帝的侄子,是隋炀帝的表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隋唐不分家的原因。有这么一位侄子在背后撑着,隋文帝的名声怎么可能差呢?
反观司马家族,他们和隋文帝的路子一样,都是篡位登基。可是没人给司马氏善后,这问题就大发了。西晋灭亡后,导致了五胡乱华,又出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长达数百年的混战,可以负责任地说,这都是司马氏的锅。
现在我们就能明白了,虽然隋文帝和司马家用了同样的套路,夺取了政权。但是司马氏的名声,就是比不上隋文帝。
一、隋后面可是大一统王朝唐,西晋以后是个啥玩意儿?隋文帝建立的隋朝,时间其实也很短。在大一统王朝中,仅次于秦朝和新朝。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隋朝后面紧接着的可是唐王朝。
唐王朝号称封建时代的巅峰,塑造了万国来朝的形象,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可以称之为超级大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尽管唐王朝也有不少缺憾,但是不可否认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唐王朝其实就是以隋王朝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隋唐两个王朝绝大多数贵族体系都没有改变,就是皇帝从姓杨的改成了姓李的。而且这两家还是亲戚关系。
所以说正是有隋朝奠定了基础,后面的唐朝才能达到封建时代的最高峰。而隋朝最优秀的皇帝,肯定是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了。
杨坚上位手段的确有些卑鄙,将名义上的外孙给赶下台并且杀死。但是不可否认杨坚统治下的隋王朝,相当优秀。
那么司马家建立的晋王朝呢?简直一塌糊涂。司马炎完成了大一统,的确很牛掰。但是大一统完成后,这哥们带头昏庸起来,真没多少开国皇帝是这么个货色的。
结果司马炎还选了个傻瓜儿子司马衷做接班人,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隋文帝好歹还选了个雄才大略的隋炀帝,至少隋炀帝干了很多实事才把家给败了,司马衷直接就是众人手里的傀儡,完全不好比。
西晋灭亡后,天下处于五胡乱华的战乱阶段,这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数百年的伤害。此后又进入了南北朝,依旧还是分裂阶段,所以说司马家的统一不仅没有给后世起到铺垫作用,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二、隋文帝本人励精图治,司马炎简直一塌糊涂。隋文帝早年也是过得苦哈哈,跟司马懿一样,被各种怀疑。司马懿是被曹叡、曹爽这些人打压,而隋文帝同样被宇文护、宇文宪排挤。
但是隋文帝熬出了头,他把女儿嫁给了北周宣帝宇文赟,从而成为了北周的外戚。等到宇文赟一死,杨坚便执掌了大权。
隋文帝比司马懿幸运的是,他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篡位的条件。而司马懿到死都没敢这么干。
于是隋文帝直接篡位登基,建立了大隋王朝。隋文帝不仅自己夺权、自己篡位,而且还自己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任。他一个人便集中了司马家三代人的努力。
在完成大一统以后,隋文帝轻徭薄役,鼓励生产,减轻老百姓们的负担。又实行了均田制,不仅可以增加赋税,还能让穷苦老百姓受益。
隋文帝时期,隋朝每年平均增长22万户人,由此可见隋文帝治理国家,其实是很有水平的。
反观司马家,司马懿只懂谋权,对治理天下似乎没什么兴趣。司马昭忙着灭蜀,寿命太短。司马炎虽然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大业,但是他不仅骄奢淫逸,而且十分懒政。此后又大搞分封,把西晋搞得乌烟瘴气。完全是个反面例子。
三、论一个好侄子的重要性。隋文帝的媳妇儿独孤伽罗,是独孤信最小的女儿,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信第四个女儿。所以说李渊得喊隋文帝一声小姨父。
而独孤伽罗生下了隋炀帝杨广,所以说李渊就成了隋炀帝的大表哥。有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李渊在建立唐王朝以后,自然要给隋文帝大吹大擂。
当时宇文化及逼杀了隋炀帝,天下处于一片纷争之中。李渊果断攻入关中,继承了隋王朝的部分家底,这是需要魄力的。
纵观天下其他诸侯,没有几个是老杨家的亲戚,所以说李渊的崛起,对隋文帝来说,至关重要。这直接会影响未来隋文帝的名声会不会好。
结果李渊还真的得了江山,自然要对自己的小姨父吹嘘一通了。但是又不能吹嘘自己的表弟,为啥?因为隋朝的江山是从他手里丢的,所以隋炀帝的名声就差了点。
看看司马家有什么亲戚给他们家善后吗?八王之乱的时候,司马家的这些个王爷,倒是真的个个手握实权,可是最后居然没有一个混得好的。
唯一在南方建立东晋的司马睿,还被王导、王敦两兄弟挟持着,压根没有自主权。所以司马家后继无人,也没有亲戚善后,自然名声就差到极点了。
我觉得还要加一点、杨坚怕老婆,司马懿各种嫌弃老婆。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怕老婆的男人,能坏到什么地步呢?一般来说,怕老婆的男人,基本上都不会那么坏,因为有人管着,就不会胡作非为。
杨坚是历史上著名的怕老婆皇帝,他媳妇儿独孤伽罗,每天上朝要送他去,到点下朝就要去接他回来,就跟送儿子上下幼儿园没什么区别。
此外杨坚和独孤伽罗相约,绝对不会跟别的女人生孩子,你别说,杨坚还真的做到了!有一回杨坚宠幸了一个女子,结果被独孤伽罗知道了,当场就把那女子给打死了。气得杨坚策马扬鞭躲入深山,哭着喊着不想做这个皇帝了。不过回去以后,照样听媳妇儿的话。
反观司马懿,这哥们歹毒啊,他媳妇儿张春华,好歹给他生了3儿1女,结果等到张春华岁数大了,司马懿便移情别恋,喜欢上了别的女人。
等到司马懿生病的时候,张春华好心好意来探望,结果司马懿破口大骂:老东西,用得着你来看我?言下之意就是张春华来了坏了他的心情。
结果张春华气得要绝食自尽,司马懿丝毫没有认错的想法。直到司马师、司马昭他们也跟着母亲一起绝食,这才让司马懿跑来道歉。不过司马懿后来跟别人说:这个老东西不值得可惜,我只是怕苦了我几个好儿子罢了。
你看看,司马懿对自己的原配夫人,都是这么个态度。他能给后代起到什么表率作用呢?司马家自然一个个都成了骄奢淫逸之徒。
参考资料:《隋书》、《晋书》
同样是夺权禅让,司马氏和隋文帝杨坚的历史评价为何差别那么大?
历史是偏执的,同时,历史也是公平的。
司马氏的篡权夺位和隋文帝杨坚的篡权夺位,从形式上看,是多么的相似。
第一,司马氏和杨坚在篡权之前,都是受到了前君主深深地猜忌的。司马懿被曹睿猜忌,被政敌曹爽疯狂打击。杨坚被宇文邕和宇文赟两代君主打压外任。
第二,司马氏和杨坚,在篡权之后都迅速扫清了外敌,统一了国家。
第三,司马氏和杨坚建立的王朝,都是历史上非常短暂的统一王朝,晋朝(主要指西晋,东晋是割据政权,不在今天讨论之列)国祚51年;隋朝国祚38年。
第四,司马氏建立的晋朝,和杨坚建立的隋朝,在短暂统一之后又开始使国家陷入了战乱当中。
即使有这么多的相同点,历史却给了这两位完全相反的评价。这到底是为何呢?
我认为原因有一下三点。
第一,司马氏建立的晋朝,由于八王之乱的导火索,直接产生了五胡乱华的结果。而杨坚建立的隋朝,之后就是令无数历史迷心驰神往的大唐。五胡乱华,是一个华夏民族的灾难性事件。以至于很多喜欢历史的人都不愿意提及那一段历史。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在西晋的“八王之乱”之后,趁机起兵,侵扰中原地区,占领了大片的中原土地,从此,开启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战乱时期。
“五胡乱华”的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
因此,西晋之后开启的是令人不愿提及的乱世。而隋朝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
由于隋朝的经济基础和基础建设搞得还算不错。隋末的群雄割据也仅仅只持续了数年,对经济和文化都没有较大的破坏。到了唐朝以后,又有李世民、李治、武则天这一些治国大佬的加持,使得唐朝的繁盛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也是众多历史爱好者最喜欢的朝代之一。
而紧跟在他前面的隋朝,就显得没那么令人反感了。
第二,司马氏篡夺的曹魏和杨坚篡夺的北周,其群众基础完全不一样。曹魏政权,算他的群众基础,不能从魏文帝曹丕开始算起,要往前追溯到魏武帝曹操。早在曹操当政的时候,曹魏的群众基础就已经很得中原的人心了。毕竟,曹操做的事,使得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平民老百姓,都是很受欢迎的。而到了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睿时期,更是把国家治理得还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但是,司马氏的夺权,彻底地把中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得罪了。司马懿从发动高平陵之乱开始,就一直秉承着欺骗的原则,对曹爽,以及整个曹魏宗室进行着一系列的清算。
事情追溯到高平陵之前,司马懿在家装病已经很长时间了,曹爽也自信地认为:风烛残年的司马懿已经翻不起什么风浪了。于是高高兴兴地带着小皇帝出了洛阳城去祭祀了。而这边司马懿的暗刀早已磨亮,对着京城的卫兵下手并且取得了京城的控制权。
而曹爽这边,最起码自己还拥有一批军队,并且手握小皇帝在手,无论是战是和,怎么着也不会落了下风。但是,司马懿开始了攻心的计策。向曹爽承诺了保全性命,保全宗族,等等优厚的条件吧。曹爽和他的亲信, 丁谧, 何晏, 毕轨, 邓飏, 被司马懿骗得团团转的李胜, 以及苦劝曹爽最后气得骂他"豚犊"的桓范, 通通都被夷了三族。
可以这么说,司马氏通过一代代的欺骗手段,最终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晋朝。而那些反对他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早就被他们清理得干干净净了。
杨坚,在承袭了父亲杨忠的爵位之后,就开始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猜忌。可以说,杨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弱者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中。经过了数次的试探之后,宇文邕没来得及处理杨坚就归西了。而他的儿子宇文赟再一次开启了对杨坚的猜忌。
但是,这个宇文赟是个极品,不问朝政,沉溺酒色,搞得满朝文臣武将敢怒而不敢言。而且觉得这皇帝当得太不称心如意。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逍遥自在的法招,将皇帝让给年仅6岁的儿子。自称天元皇帝,住在后宫,终日与嫔妃宫女们吃喝玩乐,荒淫无度的生活使他年仅22岁就丧命了。
这简直就是上天赐给杨坚的礼物。北周的皇帝,如此不得人心,不如取而代之。事实证明,杨坚在篡权夺位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远远没有司马懿遇到的阻力大。这恰恰就说明了,曹魏和北周的群众基础也是天差地别。同样都是取代前朝,取代一个不得人心的前朝,远远比取代一个深得人心的前朝来得简单得多。
第三,晋朝虽然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但是对历史的推进以及制度的建设却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贡献。反观隋朝,在立国之后进行的制度建设,使得历史正向发展了上千年。晋朝建立以后,基本沿用了曹魏的政策和制度,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改变。其开国君主司马炎虽然有统一天下之功,却没有治理天下之能。其后辈晋惠帝司马衷,更是在饥荒年代流民饿死的情况下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来,也算是古今智障界的一朵奇葩了。更不要说什么制度建设这么高深的话题了。
隋朝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科举制度,在其后延续了上千年,使得门第不高的人都有上升的通道。
隋文帝时期修订的《开皇律》,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隋文帝设置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沿用千年的政治制度。
隋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连接了中国的五大水系。一直到现在还有部分是在使用的。
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改革货币,重新统一“度量衡”。而且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直到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
可以这么说,隋文帝的历史地位完全不亚于秦始皇的存在。又岂是司马氏一族的平庸之辈可比的?
同样是夺权禅让,司马氏和隋文帝杨坚的历史评价为何差别那么大?
司马氏建立的晋朝和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朝都是大一统国家,而且还是整个国家统一。然而他们的历史地位差距很大,司马懿父子三人都没什么好印象,司马炎甚至被称为最没存在感的开国君主。相比隋文帝的名声那就好太多了,继秦始皇以后又一次把四分五裂了两百多年的中国重新统一,历史地位仅次于秦始皇。外国史学家最推崇的就是秦始皇和隋文帝了。
晋朝和隋朝都是强了人家孤儿寡母的江山,都是把分裂的国家从新统一,而且西晋和隋朝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司马氏抢了曹魏的江山,隋文帝抢了外孙的江山,都不光彩,都是乱臣贼子。但历史地位却是天壤之别。要了解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就要先了解他们篡位后都干了什么事情,对历史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或者对历史有什么正面或者负面影响?
晋朝篡权夺位本来也没什么不妥,因为他的东家曹操父子也是篡汉,别人也没说什么,毕竟改朝换代很正常,主要是曹魏没有祸害国家。东晋比西晋的名声要好多了,因为西晋从司马炎死后就没消停过,这主要怪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就是个错误,因为司马衷实在是撑不起这个江山。皇帝无能,皇后彪悍,叔伯和兄弟蠢蠢欲动,而且晋朝的王爷个个都是手握实权的诸侯,这不自己人先干上了,八个王爷打了十六年,史称“八王之乱”,把个富裕强大的帝国硬是给耗完了,结果就是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王朝毫无还手之力。
紧接着就是“五胡乱华”,周边被压制的匈奴、羌、氐、羯、鲜卑五个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北方成为人间炼狱,汉人几乎绝种,而且乱了两三百年。能跑的都衣冠南渡,跑南边去了。还好司马睿建立的东晋政权还算不错,虽然是被世家大族控制的傀儡,但是他们有血腥,没少北伐,胡人起码还是攻不进来,最少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所以东晋的名声比西晋好太多了。
杨坚是外戚当权抢了自己外孙的北周政权,但是当时南方还有一个南陈政权,有着长江天堑阻隔,也不是很容易解决。最后杨坚在平定整个北方之后,倾全国之力才拿下南朝。从此分裂了近三百年的混乱时代才宣布结束,国家才能回归正常,而且飞速发展,国力达到鼎盛,北方的突厥被隋文帝打的服服帖帖的,谁也不敢调皮。
西晋跟隋朝都是大一统王朝,都是统一混乱分裂的国家,都是战乱后使国家达到巅峰。但是晋朝内斗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引发了“五胡乱华”的莫大耻辱,而且乱了两三百年,这是没法原谅的事情,后来偏安一隅的东晋拼命北伐想恢复故土,统一中华始终没有成功。杨坚建立的隋朝完全相反,隋朝把国家发展到了鼎盛,而且周边游牧民族翻不了身,被压制的不能动弹。
还有就是他们后来的继任者不同,西晋的继任者算是东晋,始终没有统一天下,但是好歹还有骨气。隋朝的继任者是唐朝,这个不用多说,什么大唐荣耀,大唐盛世等等一大堆的荣誉头衔,这样一来隋朝就加分不少了。因为西晋之后是乱世,五胡乱华和南北朝。隋朝之后是盛世,诞生了一个大唐盛世,所以这就是差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