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成吉思汗有四个嫡子,分别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以及四子托雷。

其中术赤的血统存在一定疑问,察合台和术赤为了这个问题,差点同室操戈。因此成吉思汗没把这两个人放在继承人的位置上。

对于窝阔台和托雷,成吉思汗是很看好的。窝阔台善于治国,托雷善于打仗。在成吉思汗晚年,他认为大蒙古国需要一个善于治理的君主,于是就让手下人发誓效忠自己的三子窝阔台。

但是!蒙古草原上,还有这么一个习俗,选举大汗可不是通过指定来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库里台大会的选举。也就是蒙古各部落贵族前来,共同投票推选大汗继承人。

由于成吉思汗威望很高,再加上他手下那些贵族都甘愿效忠他指定的窝阔台,所以窝阔台成功成为了新一任蒙古大汗。

可是托雷是非常优秀的军事统帅,手握大蒙古国百分之八十的军权,对窝阔台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因此窝阔台在伐金回程的途中,用了一个小手段,就把托雷给除掉了。

当时托雷的军队驻扎在前线,托雷本人跟着窝阔台班师。途中窝阔台得了重病,巫师说只有黄金家族的至亲,喝了这杯符水,把大汗的病传到自己身上,大汗才能好起来。于是托雷就喝了这杯符水,结果喝完没多久就去世了,而窝阔台奇迹般地就这么好了。

一、忽必烈是托雷的儿子。

托雷也有几个著名的嫡子,分别是蒙哥、忽必烈、赤烈兀、阿里不哥。这几个孩子得知父亲死得不明不白,所以对窝阔台家族充满了怨恨。

窝阔台汗去世以后,他儿子贵由汗继承了汗位。其实贵由汗的汗位也得国不正,因为窝阔台更喜欢三子阔出,可惜阔出战死了,于是窝阔台又打算立阔出的儿子失烈门做接班人。

可惜窝阔台是猝死,没有留下什么诏书。贵由汗的老妈索性就把贵由汗拉上了汗位,并且在库里台大会中,各种为贵由汗造势。

可是贵由汗得罪了长子西征的统帅拔都,拔都作为术赤的嫡次子,早就在西征过程中,建立了金帐汗国,这次更是没有支持贵由汗称汗。因此贵由汗一度打算西征拔都。可惜贵由汗命太短,正打算西征,自己就挂了,只做了不到两年的大汗。

这个时候大蒙古国的大汗位置,又空了出来。该由谁来出任呢?战功赫赫的拔都,终于站出来说话了,他表示,应该让蒙哥出任!

蒙哥跟拔都是战友关系,所以私交很好。可是这件事遭到了察合台家族和窝阔台家族的强烈不满。察合台家族和术赤家族(也就是拔都家族)关系不好,窝阔台家族本就是大汗这一支,而且跟托雷家族关系也不好。

现在拔都让托雷的长子蒙哥继承汗位,这两大家族自然是反对的。因此察合台家族和窝阔台家族都没有参加这次的库里台大会,蒙哥汗的这次选举,其实是不合理不合法的。

但是没办法啊,蒙哥汗的军事实力强大,不仅派兵镇压反对派,而且让弟弟忽必烈拿下了漠南汉地的军政事务。忽必烈的崛起,由此开始。

二、忽必烈也是不合理不合法上位。

蒙哥汗是有宏图大志的,他不满足于当时大蒙古国的规模,所以他打算进攻汉地,完成对南宋、大理等国的统一活动。

1252年,蒙哥汗命令忽必烈南征大理,忽必烈从陕西出发,绕道云南。最终在1254年,逼迫段兴智出城投降,灭亡了大理国。此时的忽必烈已经有了很高的威望。

1258年,蒙哥汗兵分三路攻打南宋,自己带一路,忽必烈带一路,大将兀良合台带一路。蒙哥汗自己带的人马,打算进攻四川。可惜在四川钓鱼城下,50岁的蒙哥汗猝死。

蒙哥汗一死,大蒙古国的汗位再次空了出来,这个时候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都想着要争夺大汗之位。

此前忽必烈的另一个弟弟旭烈兀正在进行大蒙古国第三次西征,得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的战争后,不得不中途折回,选择支持忽必烈。

此后长达5年的内部战争,严重消耗了大蒙古国的团结精神。忽必烈私自举办了一场尴尬的库里台大会,最终强行让自己成为了大蒙古国的大汗。

所以说蒙哥汗得位不正,继承蒙哥汗大汗位置的忽必烈也是得位不正。这也就造成了大蒙古国后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三、忽必烈的崛起,少不了哥哥的提携。

蒙哥汗上台以后,其实已经默认了拔都的金帐汗国,处于独立的状态。这个时候势单力薄的蒙哥汗,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所以不断提携自己的弟弟。

让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又让他南下灭亡大理,还让旭烈兀主持西征,这都是蒙哥汗巩固实力的计划。而忽必烈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也建立了强大的威信,这是蒙哥汗没想到的事情。

灭亡大理,让忽必烈尝到了甜头。总领漠南汉地事务,更是让忽必烈意识到了汉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忽必烈的崛起,也引起了蒙哥汗的猜疑。

这一点忽必烈处理得很好,他主动跑到哥哥面前,以此化解了这次猜忌。此后更是被蒙哥汗指定为南征南宋的三路大军统帅之一。

由此可见,忽必烈的一点点崛起,完全是蒙哥汗给带出来的。是蒙哥汗给了他各种立功的机会,才让他后来有实力争夺大汗的位置。

总结:蒙哥汗被忽必烈追封为元宪宗。

忽必烈建立了大元朝以后,大蒙古帝国已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了,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包括伊尔汗国,都跟大元朝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之中。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盘子太大了,再加上忽必烈得位不正,所以不可能让所有蒙古贵族都能够满意。

不过忽必烈在大元朝追封皇帝的时候,倒是对这几个汗国的祖先一个不落地都给追封了。你比如说金帐汗国的祖先术赤被追封为元穆宗。察合台汗国的祖先察合台,被追封为元圣宗。窝阔台汗国的祖先窝阔台,被追封为元太宗。

至于自己的父亲托雷,也被追封为元睿宗。甚至连贵由汗都被追封为元定宗。其目的当然是为了继续笼络这些人的后代,和大元朝紧密靠拢在一起。

给忽必烈帮助最大的哥哥蒙哥汗,自然也被追封为元宪宗。可以说,没有蒙哥汗,就没有后来的忽必烈。不过元朝只有两个祖,一个是元太祖成吉思汗,还有一个是元世祖忽必烈。

参考资料:《元史》

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忽必烈能够上位,真的是阴差阳错。以忽必烈的身份,原本是绝对没有上位的。后来之所以能够上位,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大汗,并开创了元朝。除了忽必烈本人确实优秀之外,也是因为当时蒙古帝国内部,内斗实在是太严重了。

要想说清楚这事,那就得从头说起了。

蒙古帝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一生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四个是正妃所生,也就是所谓的嫡子。这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托雷。

而忽必烈,是托雷的第四个儿子。

如果按照中国正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的话,忽必烈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继承汗位的,但有时候,历史就是充满了巧合。

忽必烈出生的时候,他爷爷成吉思汗还在世,而且已经统一了草原,建立了蒙古帝国,正在着手进攻西夏。据说成吉思汗还是比较喜欢忽必烈这个孙子的,不过成吉思汗孙子比较多,忽必烈好像也没资格受更多的关注。

然后,在忽必烈13岁那年,成吉思汗病逝了。

成吉思汗去世后,老三窝阔台上位,成了蒙古帝国的新任大汗。

说到这里,有人估计会问:按照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应该是有老大术赤继承汗位吗?为什么是有老三窝阔台继承汗位?这其实就涉及到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传统之间的不同了。

首先,蒙古人讲究‘幼子守灶’。意思就是年纪最小的儿子,继承父亲的家业,而其他年长的孩子,则被扔到外面去自己开创家业。所以,按照这个制度来算的话,继承汗位的应该是托雷,或者更小的几个庶子,反正不可能是长子术赤。

其次,当时的蒙古帝国,和我们一般理解的正常封建王朝不太一样。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大多是皇权至高无上,皇帝说什么是什么。但是蒙古帝国,更类似于历史上的周朝或者商朝。成吉思汗他们家,算是蒙古帝国当中的共主。但想要得到帝国内所有诸侯部落的支持,你实力得足够强才行。

第三,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和次子察合台一直不合。如果他们两个当中,任意一个上位的话,对于另外一个来说,都是致命的。而剩下的三子和四子,三子窝阔台行事稳重,熟悉政务,属于那种适合坐江山的人。而老四托雷则长于兵事,是个开疆扩土型的人才。

所以,经过综合考虑之后,成吉思汗临死之前,就把汗位传给了老三窝阔台。但同时,又让老四接手了自己麾下几乎全部的精锐军队。

成吉思汗想得当然很好,老三坐江山,老四打江山,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把蒙古帝国搞得越来越好。但有的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成吉思汗活着的时候,他这几个儿子当然都很听话,但死了之后呢?

在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矛盾一下子就出现了。

老四托雷手握重兵,自然不服老爹的安排。草原上既然讲究一个强者为尊,那就应该由我来继承汗位,凭啥让我三哥来继承呢?所以托雷想了个法子,要求启动蒙古部落的议会制,重新选大汗。

之前说过,蒙古帝国和中原王朝不大一样,更类似于古代的周王朝。按照草原的传统,草原大汗应该是由各部落组成的议会(库里台大会),投票选出来的。只不过成吉思汗在草原上威望太高,所以他决定了以后,就没必要再搞什么投票了。不过在成吉思汗死后,手握重兵的托雷,要求必须得由大家投票得出汗位。

于是,接下来就出现了极为有趣的一幕。

因为草原民族行走不定,想要召开议会的话,那可比中原王朝麻烦多了,得先去各个地方沟通。再加上当时蒙古帝国一直在向外扩张,所以这场议会投票,一直拖到成吉思汗死了两年之后,才终于召开。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蒙古帝国等于是没有大汗的,但是,托雷监国。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后,这场投票终于召开了。托雷原本以为,自己监国两年,手握重兵,肯定稳操胜券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此时老大术赤已死,老二察合台还活着。因为种种原因,老二察合台选择支持老三窝阔台,这下形式瞬间就不一样了。再加上成吉思汗的一些铁杆支持者,选择支持成吉思汗的遗命,也都投票给老三窝阔台。所以最终,在这场投票过程中,老四托雷虽然苦心经营,但最后还是输了。

经过投票之后,老三窝阔台终于成功上位,成了蒙古帝国的第二代大汗。

蒙古帝国,由此进入了窝阔台时代。

窝阔台上位之后,因为之前托雷那么闹腾,而且手握重兵,自然对托雷心存忌惮。所以窝阔台上位之后,很快就着手对付托雷。但是当时托雷实力实在太强,加上两人又是亲兄弟,窝阔台虽是大汗,也不好直接下手。

两年之后,机会来了。

按照成吉思汗临终前的战略部署,窝阔台当上大汗之后,开始着手灭金。在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后,窝阔台带着托雷北归,而托雷的军队则留在了南边。在北归途中,窝阔台得了重病,当时给窝阔台看病的巫师,说只有窝阔台的血亲,喝了带有窝阔台疾病的符水,将窝阔台的疾病转移到自己身上,窝阔台才能痊愈。此时在窝阔台身边的亲人,就只有托雷一个,那就只能托雷喝呗。

喝完之后,窝阔台痊愈,托雷死了。

基本上所有后来的史学家,都坚定认为,一定是窝阔台做了手脚,毒死了托雷。要不然怎么就那么巧,窝阔台就痊愈了,托雷就好了?难道真的有巫术?

不过,不管怎么说,窝阔台算是就此坐稳了汗位。

这一年,忽必烈15岁。

手握重兵的老爹死了,三叔成了蒙古帝国的大汗。这样一来,忽必烈似乎离汗位更加遥远了。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更加的戏剧性,让此时基本已经注定无望大汗之位的忽必烈,一步步走上了汗位。

窝阔台掌权之后,一方面在攻灭南宋,另一方面则继续西征。至于托雷的旧部和封地,则交由托雷的长子蒙哥继承。

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窝阔台之所以会让蒙哥继承他爹的遗产,自然不光是因为那点血缘关系。要真是只有血缘关系的话,窝阔台疑似弄死了人家老爹,难道就不怕回头蒙哥掌权之后,和自己报仇?窝阔台之所以敢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蒙哥跟他的关系,可能比跟他亲爹托雷更好。

这关系说起来有点复杂。简单来说,当年窝阔台和托雷关系还好的时候,窝阔台和自己的第二皇后昂灰没有子女,所以托雷就直接把自己的长子蒙哥,过继给了窝阔台,做了窝阔台的养子。也就是说,蒙哥是老四托雷的亲生长子,但却是窝阔台给养大的养子。

生父和养父,哪个更亲近,实在是不好说。

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窝阔台才会放心地让蒙哥去继承他爹托雷的封地和军队。要是交给托雷其他儿子的话,估计麻烦更大。

窝阔台在位十二年,在位期间,蒙古帝国迅速扩张,将地盘扩张到了西亚乃至欧洲。如果说,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开创者,那么窝阔台就是蒙古帝国的发扬者。

至于忽必烈,作为托雷的儿子,年纪又相对较小的缘故,这十二年的时间里,忽必烈一直在做一个闲散王爷。一边享受王爷身份带来的优渥生活,一边也在积极学习中原文化。

公元1241年,窝阔台死了。这一年,忽必烈27岁。

窝阔台死后,其长子贵由继承了汗位。

贵由继承汗位,同样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因为窝阔台生前比较喜欢三儿子阔出。可惜阔出战死了,所以窝阔台就想立阔出的儿子。但是窝阔台临死之前,因为是喝酒导致的猝死,所以还没来得及下立储诏书就挂了,这就给了长子贵由机会。

所以,窝阔台猝死之后,蒙古先是由其皇后,也就是贵由他妈乃马真掌权。这五年时间,乃马真皇后极力为贵由造势,终于得到了大多数蒙古贵族的支持。于是在1246年,蒙古帝国内部,再次召开投票大会,贵由这才当上大汗。

蒙古帝国,由此进入第三个大汗的时代,贵由时代。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贵由时代,其实只持续了两年。两年之后,贵由得了一场急病,直接病死了。

贵由死后,蒙古大汗之位,再次出现空缺。接下来由谁做大汗,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那就接着开会选呗!

照理来说,贵由死后,大汗之位应该由贵由的儿子来继承。但问题是,贵由的三个儿子,当时都比较年轻,战功不足,难以服众。而贵由的皇后又是个权力控,希望能够自己监国,不选大汗。

除此之外,两年前窝阔台去世之前,本来是想让老三的儿子失烈门上位。但是因为窝阔台皇后的一番操作,失烈门错失汗位。所以这个时候,失烈门也不甘寂寞,想着能不能努努力,像汗位靠拢一下。

在这几方的明争暗斗之下,原本就已经矛盾重重的蒙古帝国,竟是有了分裂的迹象。窝阔台一系,这时候已经乱得不能再乱了。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关键人物站了出来,力排众议,要求再召开一次投票大会。

这个人,名叫拔都,是成吉思汗大儿子术赤的嫡次子。

成吉思汗的大儿子术赤,在打仗方面没多大天分。但是他的这个儿子拔都,却是个能征善战之辈。窝阔台在位时,组织的蒙古西征,就是由拔都统领,一路打到了欧洲。这样的拔都,在蒙古帝国内部的分量,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拔都的坚持下,投票大会如期召开。然而投票大会开始之后,拔都压根没选窝阔台那一系的人,而是提出希望能够由蒙哥即位。

拔都之所以力挺蒙哥,其实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两个人是最亲密的战友,当年西征的时候,拔都和蒙哥是过命的交情。第二,拔都之前和三代大汗贵由不和,自然不希望接下来再由贵由这一系的人继承汗位。

而拔都支持蒙哥的理由,也很令人信服。首先,蒙哥是窝阔台的养子,有继承汗位的资格。其次,蒙哥战功卓著,麾下直属实力也比较强。再加上拔都的全力支持,足以力压所有反对者。而且,蒙哥的母亲唆鲁禾帖尼,也是个狠人,作为托雷的妻子,在蒙古贵族中威望极高。

在这几方面原因的合力作用下,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投票大会上,原本窝阔台那一系的继承者,竟然真的都被踢出了局。在一众蒙古贵族的投票之下,蒙哥竟然真的当上了大汗。

从当年窝阔台和托雷的汗位之争,大汗之位兜兜转转,竟然又回到了老四托雷这一系的手里。

历史,有时候真的充满了巧合。

当然,蒙哥虽然在投票大会上胜出,得到了蒙古诸部的认可,但人家窝阔台那一系的人,肯定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了。本来是自己家的汗位,结果让外人给夺去了,这谁能忍得了?所以蒙哥上位之后,窝阔台这一系的诸王,拒不承认蒙哥的大汗之位。

不承认不要紧啊!

打到你服就行了。

蒙哥掌权之后,开始迅速清理窝阔台一系。包括之前那个两次争夺汗位的失烈门(窝阔台最喜欢的那个儿子的儿子),也被蒙哥干掉。经过一番血雨腥风之后,蒙哥终于坐稳了汗位,成为了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大汗。

蒙古帝国,由此进入蒙哥时代。

蒙哥上位之后,一直作为闲散王爷的忽必烈,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以前窝阔台一系掌权的时候,对托雷一系压制得十分厉害。如今自己的大哥蒙哥掌权,自然彻底变天了。蒙哥上位后,忽必烈瞬间翻身,被蒙哥任命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总领漠南汉地是个什么概念呢?

当时蒙古帝国,已经灭掉了西夏和金国,南宋几乎也被打到长江以南了。所以忽必烈所统辖的范围,大致就相当于东北、关中、华北、华中等地区。今天中国的北方地区,除了内蒙古那边,基本上都归忽必烈的管辖。

就这样,忽必烈从一个闲散王爷,摇身一变,成了蒙古帝国内部,最有权势的一个王。

至于蒙哥,在坐稳大汗之位以后,继续执行蒙古帝国的既定策略。一方面继续西征,往欧洲那边打;一方面继续往南,想要吞并南边的南宋、大理。西征方向,蒙哥任命自己的六弟旭烈兀负责;南征方向,则是由蒙哥和忽必烈负责。

蒙哥在位总共八年时间。这八年时间里,蒙哥除了收拾窝阔台那一系的人之外,也对外扩张了许多。南边,蒙哥灭掉了大理,彻底占领了云贵高原。至于西征方向,则是占领了中亚地区,包括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等地,都被西征军陆续占领。

但是,就在接下来蒙哥继续南征南宋的时候,出事了。

在攻打四川的时候,蒙哥在今天重庆合川区受阻,战乱当中,蒙哥被流矢击中,就此丧命。

蒙哥的死,实在是太突然了,比之前的窝阔台、贵由更加突然。

蒙哥一死,蒙古帝国的汗位又出现了空缺。汗位争夺大战,再次拉开帷幕。

不过这一次,窝阔台那边的人,就彻底没资格了。只有托雷这边的人,才有资格争夺汗位。因为蒙哥死得太过突然,也没来得及立下什么遗嘱。所以,汗位的最佳候选人,就只有两个。一个是蒙哥的四弟忽必烈,另一个是老七阿里不哥。

至于蒙哥的几个儿子,就如同当初贵由的几个儿子一样,因为年纪太小,军功不够,无法服众,所以不可能继承汗位。接下来的大汗,就只能从蒙哥的几个弟弟里面挑选。蒙哥一共有十个弟弟,但是这十个弟弟当中,老二死得早,老三、老五没军功,历史上连名字都没记载。老八到老十一,军功也都不行,所以排除在外。这样一来,就只剩老四忽必烈,老六旭烈兀,老七阿里不哥。

不过,蒙哥战死的时候,老六旭烈兀正率领西征军在西边,根本就来不及回来抢汗位,所以也被排除在外了。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了。

没说的,开打吧!

蒙哥还活着的时候,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而阿里不哥则是坐镇漠北草原老巢,双方也算是旗鼓相当。所以在这场汗位争夺战开始之后,谁都不服谁,只能兵戎相见。原本忽必烈正在进攻南宋,为了抢夺汗位,南宋也不打了,直接大军北返,去和阿里不哥死拼。

这一仗,一打就是整整五年。

这场仗如果要细说的话,那就太复杂了。简单来说,就是忽必烈先召开了一次投票大会,名义上自己当上了大汗。但这次投票大会,就有点自吹自擂的嫌疑了。因为漠北这时候还在阿里不哥的掌控当中,而且西亚、中亚的那几个汗国,也没有过来投票。等于是忽必烈自己办了一场投票大会,自己认证自己为大汗。

然后,在经过了五年的战斗之后,阿里不哥最终战败投降。忽必烈打垮了阿里不哥之后,正式建立了元朝,然后又南下灭掉了南宋,至此统一中原。

但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这场内斗,对于蒙古帝国来说,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因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开战之后,西亚和中亚那边的蒙古力量,基本上都支持阿里不哥。只有老六旭烈兀支持忽必烈。而旭烈兀之所以支持忽必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忽必烈在开战之后,许诺旭烈兀可以在西亚那边建立自己的汗国,忽必烈以后不会插手。

如此一来,忽必烈虽然统一了中原,但也彻底丧失了对中亚、西亚那几个汗国的控制。大家一看既然旭烈兀可以独立,那我们当然也可以独立啊!从中原到西亚,隔了上万里距离,天高皇帝远的,我们为什么要听你的?

所以,忽必烈虽然打赢了阿里不哥,当上了蒙古大汗,开创了元朝。但却也自此失去了对中亚、西亚那边的控制。后来忽必烈虽然也想过再次统一,但奈何距离确实太远,除了收拾掉一个窝阔台汗国之外,对于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成吉思汗二子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基本上就是鞭长莫及了。

纵观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忽必烈能够从一个闲散王爷,最后登上汗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蒙古帝国内部的内斗太严重了。

蒙古帝国,打仗很厉害,但是在文化以及制度上,确实有所缺失。蒙古帝国内部,根本就没有一个合适的传位制度,这是导致蒙古帝国多次内乱的根源所在。大家都觉得强者为尊,那就只有打过之后才知道谁是最强的了。

当然,除了内斗的环境之外,忽必烈自身的条件,也是极为关键的。比如他自身实力确实够强,能够打赢阿里不哥;受汉文化的熏陶很深,能够得到汉人地主的支持;经营手腕高超,能够得到蒙古帝国内部很多势力的支持……这些,也都是忽必烈能够上位的重要原因。

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成吉思汗铁木真当年传位嫡三子窝阔台,而忽必烈的父亲乃是拖雷,按理来说忽必烈是没有机会掌握蒙古,最终建立元王朝的,但命运总是充满意外和巧合。

汗王正统,从窝阔台世系转移到拖雷世系

按照蒙古的传统,采取的是幼子守灶制度,也就是家业留给正妻所生的幼子,成吉思汗晚年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个传统,将汗王之位传给正妻孛儿帖所生的第三子窝阔台,然而对于小儿子拖雷,成吉思汗则将绝大多数的军队、百姓和财产留给了他。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怪异的局面,窝阔台成为了大汗,可实力最强的却是拖雷,如此一来,蒙古黄金家族内部陷入了一场猛烈的纷争之中,尤其是拖雷和窝阔台相继离世之后。

窝阔台驾崩之后,其长子贵由继位,其正妻乃马真后临朝称制摄政,结果当时的蒙古帝国诸王纷纷倒戈,库里勒台大会召开之后,拖雷之子蒙哥继承汗王之位,蒙古汗王一脉正式从窝阔台世系转移到了拖雷家族,而这也给了后来的忽必烈成为家族继承者很大的机会。

长兄早亡,汗王之位再次生变

南宋开庆元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伐宋朝的时候,意外死在了钓鱼城,而此事件成为了整个亚欧大陆的一个巨大的命运转折,由于蒙哥是突然驾崩,其生前并没有指定好继承人,其死后引起蒙古诸王争位,远征在外的各支王公纷纷回撤,准备争夺汗王之位。

当时,可以作为蒙哥继承人的主要有两派,一边是他的同母弟弟,也就是忽必烈等人,另一边是他自己的亲儿子,也就是斑秃等人。

蒙古不同于中原,并没有硬性的兄终弟及与子承父业的传统,而是能者为王,相对于蒙哥那些尚未成才的儿子,其正值壮年的弟弟们,自然更加具有优势,当时,蒙哥的三个亲弟弟都已经过了四十岁,还轮不到一群毛头小子争位。

由于蒙哥在南征之前,让其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留守哈拉和林,所以其拥有很大的优势,至于忽必烈与旭烈兀,都有各自的难处。

旭烈兀,当时仍旧在西征的途中,已经占据了几乎整个西南亚洲,即将挥鞭西奈半岛兵发埃及非洲,结果蒙哥的死讯传来,让其停止了征程。

当时的忽必烈处境算是很差的,蒙哥继位之初曾让忽必烈总领漠南,而忽必烈在征伐中原、大理的时候战功赫赫,又亲近中原的汉人士族,统辖地区发展得相当好,但这也引起了反对汉法的蒙古贵族的反对与蒙哥的猜忌。

蒙哥本身就个性鲜明,自称“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对于汉法向来就不屑一顾,对于重视汉法的忽必烈也是愈发猜忌,对忽必烈得到中土人心甚为不满。

汗庭诸臣向蒙哥陈述忽必烈的两大罪状:

  • 一,为中土地方臣民都翕然归心,称忽必烈为贤王;
  • 二,王府诸臣擅权,做法超出之前“唯掌军事”的许诺。

公元1257年,蒙哥派遣亲信大臣阿蓝答儿与刘太平,南下钩考京兆与河南的税赋,阿蓝答儿的钩考极其严酷,而这实际上也是对于忽必烈总领漠南的一次整饬,钩考的同属,蒙哥撤销了忽必烈王府在当地设置的经略司、宣抚司等机构,削掉了忽必烈的兵权。

《元朝名臣事略》记载:丁巳,丞相阿蓝答儿会计陕西、河南,罢宣抚司……岁丁巳,宗亲间之,遂解兵柄它王,遣阿蓝答儿至京兆……明年,世祖身至帝所,命下而事始缓,犹杖兵民诸官,凡昔所置诸司皆废。

忽必烈手下众人,也大多都难逃灾厄,面对蒙哥的步步紧逼,忽必烈只能退让,接受谋士姚枢的建议,留下了所有家眷亲自前往哈拉和林觐见蒙哥。而蒙哥见到弟弟遵循自己的命令,只身前来转怒为喜,宴会之后,蒙哥的态度有所缓和。

《元史》记载:又酌之三至,帝泫然,上亦泣下,竟不令有所白而止。

不过,这场宴饮结束后,忽必烈虽然躲过一劫,但依旧被削去了所有实权,而且被蒙哥借口其身子不好需要休养,留在了漠北草原,直到很久之后,忽必烈才重新被启用,返回到了蒙古南征的大军之中,蒙哥驾崩的时候,忽必烈正行军至汝南。

三兄弟里,势力最弱的忽必烈是最先直到蒙哥死讯的,不过起初他从被俘宋军口中得知蒙哥死在钓鱼城的消息,还以为是谣传,之后在其乳母派来的密使那里得到了验证,蒙哥的乳母也是拖雷的庶妃,而其所生之子木哥与忽必烈关系非常亲密,并且,当时掌握蒙哥大军北撤指挥权的人,正是木哥。

面对空出来的汗位,忽必烈、旭烈兀与阿里不哥三人自然都是有所图谋。

深谋远虑力挽狂澜,正式称汗

毫无疑问,三人之中忽必烈手中握有的力量其实是最弱的,而且按照当时的局面,忽必烈骤然北返争位,也没有名分,也没什么功绩,即便是召开库里勒台大会,被蒙古诸王推选为新的大汗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思忖再三,忽必烈决定按照蒙哥原本的计划继续南征攻打鄂州。

  • 一来,表现自己对于继承蒙哥大汗的遗志的态度;
  • 二来,忽必烈的继续南征,为后撤的蒙古其他大军断后,极大提升了忽必烈的形象。

而这也不仅仅是忽必烈为面子考虑的计划,南下的忽必烈直接渡过了长江,与从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的大军呈汇合之势,而看到忽必烈行动的蒙古各地其他大军,也随之相应,木华黎家族的忽林池率领札剌亦儿大军横渡长江,前往驰援忽必烈。

最终形成的局面,变成了强大的弘吉剌部与札剌亦儿部都站在了忽必烈一边,而塔察儿等东部左翼诸弟兀鲁斯,也纷纷有意与忽必烈汇合,因为当年南征时期,塔察儿部表现不好,屡屡受到蒙哥的训斥,对蒙哥有很强的抵触。

忽必烈在南征的时候,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则已经开始为登临汗王之位做准备了,阿里不哥一方面向蒙古帝国之下各部发布蒙哥葬礼的消息,召集相关人员,一方面不断增强兵力。

而蒙哥的亲信阿蓝答儿则趁机前往忽必烈封地开平附近,威胁到了开平的安危,好在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临危不惧,一边与阿蓝答儿虚与委蛇,一边派脱欢给忽必烈送信,让其速还。

最终,忽必烈与宋朝议和,率军北返,其抵达燕京后先发制人,在东道诸王与自家亲贵的支持下,于1260年在开平召开库里勒台大会,正式登上蒙古大汗之位。

而在忽必烈称汗的第二个月,阿里不哥在蒙古守旧勋贵与蒙哥的遗臣支持下,在哈拉和林召开库里勒台大会,同样称汗。

如此,蒙古出现两位汗王并立局面。

按照蒙古的传统,为先可汗操办丧仪,并且在本土召开库里勒台大会的才是正统,那么就是阿里不哥,至于在草原东南一角称帝,也没出席先王丧仪的忽必烈,其实只是个叛逆,也因此阿里不哥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建立元朝,成为独一无二的正统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蒙古其他诸王也并没有闲着。

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一脉的别尔哥汗,虽然并没有参加阿里不哥召开的库里勒台大会,但明确表示支持阿里不哥。而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一脉的实际当家者木八剌沙汗,态度有些其他,他们表示会无条件支持蒙哥的决定,可蒙哥生前并没有明确继承人。

三兄弟之中的旭烈兀,听闻蒙哥的死讯后撤军东归,本来也打算染指汗王之位,可刚抵达伊朗高原的大不里士,就听到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双双登基的消息,旭烈兀也干脆放弃了对蒙古大汗之位的争抢,直接在西南亚洲构建了著名的伊儿汗国,自立为汗王。

不过,旭烈兀留守封地并未西征的嫡子木木忽儿,则是参加了阿里不哥的登基庆典。

至于窝阔台一脉,有些支持忽必烈,有些支持拖雷,弄得一团乱。

其他方面,支持忽必烈的有合丹汗、阔端之子只必帖木儿、东道诸弟兀鲁斯,支持阿里不哥的是海都汗、蒙哥诸子与其后妃家族,贵由汗的儿子则保持中立。

虽然看上去势均力敌,但两人背后依靠的力量相差很大,因为忽必烈毕竟属于“叛”,支持他自然要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必须成功,否则大祸临头,可支持阿里不哥的人,绝大多数其实也就是口头支持,其实都是在观望,即便阿里不哥失败了,他们还能掉头,根本没所谓。

1260年,陕川争夺战爆发。

蒙哥原属大军退守六盘山,阿里不哥派阿蓝答儿接管其中的精锐,而忽必烈也派人赶赴六盘山争夺,最终,忽必烈联合窝阔台系中的支持者、河西诸王等,击败亲近阿里不哥的浑都海,诛灭阿蓝答儿,蒙哥南征大军中的精锐,绝大多数落入忽必烈之手。

而获胜后的忽必烈,北上攻伐哈拉和林,击溃阿里不哥的大军,最终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让移相哥驻守哈拉和林,自己折返开平。

结果,得以喘息的阿里不哥,借其妻族斡亦剌惕部的支持卷土重来,偷袭哈拉和林并且成功,然而阿里不哥的力量与忽必烈相差太大,忽必烈将其围困,使得阿里不哥只能向西部的蒙古诸汗求援。

原本,察合台汗国的木八剌沙母子都是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可阿里不哥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让个更贴心的人去接管察合台汗国,所以他派去了心腹阿鲁忽。

阿鲁忽乃是察合台的孙子,拜答里的儿子,其带着阿里不哥的旨意接任察合台汗国大汗之位以后,又受其旨意前往河中地区布防,并且征集足够的粮饷,没想到阿鲁忽不愿继续听从阿里不哥的使唤,直接反叛,投向了忽必烈一方。

听闻阿鲁忽反叛,被忽必烈打得残喘的阿里不哥,竟然带着余下部众西征,击溃了阿鲁忽,同时处决了所有察合台汗国的降将士兵。

按照蒙古人争位的传统,也都是同室操戈,并不牵扯外人,即便诛灭也只是当事人,涉及子孙的都极其罕见,很显然,阿里不哥的做法尽失人心。由于阿里不哥的行径,使得那些原本处于观望态度的诸王,纷纷倒向忽必烈,形势彻底逆转,最终,孤立无援的阿里不哥正式率众向忽必烈投降。

1271年,大局已定,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其尊号由蒙古大汗变为大元皇帝,元朝自此鼎定,忽必烈成为元朝建立者。

忽必烈能够成为最终胜出,成为蒙古大汗与元朝的建立者,关键在于:

  • 第一,深得人心,忽必烈虽是蒙古人,但在中原经略多年,重汉法,与只知蛮力的蒙古其他勋贵有很大的不同;
  • 第二,战略正确,无论是面对蒙哥的刁难还是在与阿里不哥的争位过程中,忽必烈都接受了谋士们的正确建议,最终得以扭转形势;
  • 第三,队友给力,对手连出昏招,忽必烈的身边有大量的能人,而忽必烈也善于接受意见为己所用,而阿里不哥等太过自负草率,行动中接连失误。

忽必烈之父当年也并非汗位继承人,忽必烈本人也并非如此,能够脱颖而出,既是种种机遇下的巧合,也是忽必烈本身能力突出的必然。

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说起元朝,一般人只能说出两个名字,一个是“成吉思汗”,一个是“忽必烈”。

其实,成吉思汗和元朝没啥关系,他只是蒙古帝国的缔造者,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蒙古帝国已经分裂为四大汗国和元帝国五部分。

别看忽必烈是元朝的创立者,但是,在当时的蒙古帝国,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长期没有啥存在感。

当时,在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儿子,术赤,窝阔台,察合台,拖雷,以及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蒙哥,贵由,旭烈兀,那才是“当红炸子鸡”。

但是,为什么是忽必烈,这么一个默默无名的“普通孙子”,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帝国?

这件事,我们还要从成吉思汗死后说起。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接下来的文字,我们首先来理一下成吉思汗和他的几个著名子孙之间的关系。

成吉思汗有4个嫡子,分别是长子术赤二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

大家要记好这四个人的名字,因为在成吉思汗死后,这四个家族,展开了激烈的汗位争夺战,到最后,也是这四个家族,把蒙古帝国分裂成了四大汗国。

术赤家族:

术赤一共有14个儿子,我们只需要记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拔都,他就是后来金帐汗国的创立者,其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以及广大的高加索地区,北到北冰洋。

察合台家族:

察合台的封地,在今天的新疆一带,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的时候,阿里不哥支持察合台的孙子阿鲁忽当了察合台汗国的大汗,至此,察合台汗国才正式独立。

窝阔台家族:

窝阔台有一个儿子叫“贵由”,他继承了蒙古大汗的位置,但是,仅仅在位2年时间就去世了。

在蒙古大汗位置转移到拖雷家族后,窝阔台的孙子海都,在原来窝阔台的封地上,建立了“窝阔台汗国”,位置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拖雷家族:

拖雷是个优秀的军事家,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他就掌握了蒙古帝国80%的军事力量,可惜后来被窝阔台给害死了,不过,他有4个优秀的儿子,让他的家族成为最后的赢家。

长子蒙哥,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大汗,率军攻打南宋,死在了钓鱼城。

四子忽必烈,元朝的建立者,蒙古帝国的第五任大汗。

六子旭烈兀,蒙古第三次西征统帅,在西南亚建立了伊尔汗国,范围包括今天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高加索地区等。

七子阿里不哥,短暂的当过蒙古大汗,和忽必烈争夺汗位,打了5年后投降。

成吉思汗有4个好儿子,但是,这些儿子们却并不“亲”,相反,他们之间矛盾重重。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老二察合台看不起老大术赤。

当年,成吉思汗刚刚结婚的时候,被仇敌蔑儿乞惕部偷袭,老婆孛儿帖也被抢走了。后来成吉思汗又带人把老婆抢了回来,回来后老婆就剩下了长子术赤。

因此,对于术赤到底是谁的种,蒙古内部是多有怀疑,成吉思汗倒是不在意,一直把术赤当自己的亲儿子来看到,反倒是老二察合台,一直鄙视术赤,认为他是蔑儿乞惕部的野种。

在成吉思汗准备第一次西征的时候,曾经想立术赤为接班人,但是,察合台坚决反对,并撂下狠话:“大哥不能当大汗,我也不当,汗位让三弟窝阔台来当”。

为了平衡4个儿子之间的矛盾,在第一次西征之后,成吉思汗把新打下来的花拉子模分给了术赤,让他远离蒙古总部,同时让察合台执掌“军法”,让拖雷掌握蒙古军队的主力,让窝阔台主持行政工作。

4个儿子,一个外放当封疆大吏,一个掌握军队,一个掌握军纪,一个掌握行政。成吉思汗这个老父亲,为了儿子们也是操碎了心。

1227年,成吉思汗再次出征西夏,就在征西夏的途中,他去世了。

关于他的死,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得病而死,有人说是中箭而死,更有人说是被美丽的西夏公主咬了蛋蛋而死。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我们暂且忽略。

这一年,忽必烈只有12岁,他只是拖雷众多儿子中最普通的一个,虽然他是嫡子,但是他从小就被送给了拖雷的小妾抚养,而且,他是四个嫡子中,唯一一个送给小妾抚养的人。

年幼的忽必烈,自然不会知道,就在这一年,他的几个伯伯们,已经为蒙古大汗的位置,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窝阔台家族时代

蒙古人的继承制度,和中原有很大的不同。中原文化是“嫡长子继承制”,而蒙古人是“幼子守灶”,其他当哥哥们的,都要外出打天下去。

说到这里,插一句题外话。

很多人会以为,没文化的游牧民族,还知道啥“嫡庶之分”。你错了,相比中原,蒙古人的嫡庶观念更强,你看活跃在历史舞台的这些人,无论是成吉思汗的儿子,还是孙子,都是嫡子,至于庶子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存在感。

但是,蒙古的“幼子守灶”和中原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必须要经过“忽里台大会”,蒙古王公们一致推举通过才能当大汗。

对于立谁为继承人,成吉思汗也颇有一番思考,老大和老二不对付,已经双双“自我淘汰”,那么,就要在窝阔台和拖雷两个人中间选。

按照蒙古人的风俗,自然应该是拖雷继承,但是,成吉思汗考虑到窝阔台掌握蒙古行政多年,而且为人比较沉稳,因此,他最终决定立窝阔台为继承人。

不过,成吉思汗的这个想法,仅仅是让窝阔台获得了“提名权”,能否顺利当上大汗,还需要忽里台大会投票通过才行。

当时,蒙古帝国占领的地域广阔,要想通知到所有的王公,然后他们再赶回老家开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从1227年到1229年,这两年的时间里,拖雷以“监国”的身份,掌握着蒙古帝国的大权。

1229年,蒙古忽里台大会召开。

此时,术赤已经去世,拔都作为一个小辈,人微言轻,察合台坚定的支持窝阔台,拖雷家族独木难支,因此败北,最终由窝阔台继承了大汗之位。

从这个时候开始,黄金家族就分裂成了两大派系,一个派系是察合台家族和窝阔台家族,一个派系是术赤家族和拖雷家族。

也就是老大和老四是一派,老二和老三是一派。

原本,在蒙古人的扩张中,他们的目标一直是南方的中原地区,但是,成吉思汗无意中的一次西征,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他们发现,原来往西发展,也是如此的“香”。

于是,在窝阔台继位后,他发动了第二次西征,这次西征,他要求所有的王公长子必须参加,因此,这次西征也被称为“长子西征”。

这次西征的统帅,是术赤的儿子拔都,拖雷的长子蒙哥也参加了这次西征,并且,他们两个在西征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由于蒙古人在和金国,南宋作战过程中,认识到了“火器”的威力,因此,他们俘虏了大量的南宋匠人,帮助他们制造了很多“火器”。

在西征过程中,这些火器帮了他们很大的忙,欧洲人也第一次见识到了东方技术的可怕,拔都带人一路打到多瑙河畔,占领了广大的中亚和西亚地区。

阿拉伯人发现了蒙古“火器”的秘密,不断分析总结,甚至还写了一本书《单药大全》,把火器的技术传到了欧洲。

万万没想到,几百年后,欧洲人拿着改良后的枪炮,来欺负了火器的老祖宗。

窝阔台这个人好喝酒,尤其是在后几年,蒙古攻灭了金国,开启了西征,整个蒙古帝国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因此,他整日的就在大汗帐里喝酒,看美女跳舞,最后和美女滚床单。

这种颓废的生活,终于掏空了他的身体,一命呜呼了。

窝阔台死了,大汗之位再次空缺出来,远在欧洲的拔都,听到消息后立马停止了西征,赶紧往回赶,他要去竞争大汗之位。

可是,回来的路太远了,等他走到一半的时候,另外一个消息传来,窝阔台的儿子贵由,已经被忽里台大会推举为新任大汗。

拔都一生气:“老子不回了,天下这么大,我要自己当自己的主人”。于是,拔都就在伏尔加河的下游定都,建立了“钦察汗国”。

因为他所在的地方,主要以钦察人为主,而钦察人又是突厥人的后代。由于拔都的帐篷都是金顶,因此,也被称为“金帐汗国”。

金帐汗国是统治者,但是,也算是入侵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蒙古人并不多,占主体的还是钦察人,罗斯人,保加尔人,后来这些蒙古人被逐渐突厥化。

1480年,莫斯科大公国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开始独立发展,此后更是放飞自我,向东南西北扩张,吞并了原钦察汗国的地盘,建立了“俄罗斯”。

贵由能当上大汗,完全是因为有个好妈妈,乃马真皇后。

原本,按照窝阔台的想法,他是想立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阔出为继承人,但是,在与南宋的战斗中,阔出战死了,后来窝阔台就想立阔出的儿子失烈门为继承人。

但是,窝阔台死的很突然,头一天喝了一顿酒,结果第二天就没有醒过来,他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诏,这种想法,只有她老婆乃马真皇后知道。

为了能让儿子贵由当上大汗,乃马真找到了蒙古帝国的丞相耶律楚材

这个耶律楚材是契丹人,辽国被灭后,他到了金国,长期为金国人服务,金国中都被成吉思汗攻灭后,耶律楚材作为“特殊人才”给引进到了蒙古,帮助成吉思汗治理国家。

对于乃马真的提议,耶律楚材并不同意,于是,乃马真就宣布,以皇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当时,拔都和贵由,蒙哥等人都领兵在外,因此,乃马真就暂时掌握了蒙古的大权。他开始大肆贿赂王公大臣,给予了很多口头承诺。

因此,当贵由返回蒙古后,很顺利的在忽里台大会上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继承为蒙古第三任大汗。

贵由当上了大汗,但是,拔都却公然搞分裂,自己建立了一个汗国,不听贵由的命令,因此,贵由准备带兵去讨伐拔都,没想到,在讨伐的路上,贵由死了,仅仅当了2年的大汗。

贵由死后,他的皇后海迷失临朝称制,掌控了蒙古帝国2年的时间,因为这2年的时间里,男人们正在争夺大汗的位置。

拔都因为已经建立了金帐汗国,因此,他无意再去竞争大汗,因此,他力主由蒙哥出任大汗,而察合台家族和窝阔台家族坚决反对。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在成吉思汗的孙子辈中,拔都和蒙哥两个人拥有绝对的实力,拖雷去世的时候,窝阔台把拖雷掌握的军队全部给了蒙哥。

因此,在绝对实力的保证之下,蒙哥顺利的当选了蒙古大汗。至此,大汗之位正式转移到拖雷家族一脉。

此后,察合台家族和窝阔台家族,分别在自己的封地里建立了独立的汗国,蒙古帝国再一次分裂。

拖雷家族时代

蒙哥当上大汗之后,开始启用自己家族的人,四弟忽必烈被任命总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

就是从这个时候,忽必烈,这个日后的大元皇帝,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年,忽必烈36岁。

在此之前,忽必烈没有在历史书上留下任何笔墨,至少,在他36岁之前,他是没有任何军功的。

忽必烈之所以长期没有被启用,或许跟他的“异类”有关。

在成吉思汗的子孙中,无论是蒙哥也好,拔都也好,他们都信奉武力征服,沿用蒙古古老的生活方式。但是,忽必烈却从小就开始接触汉文化。

总领漠南之后,忽必烈开始启用大量的汉人大臣,设立河南经略府,完全推行中原汉文化管理制度。

蒙哥是一个有着雄心大略的人,他的目标是要征服世界,做世界大汗。继位后,他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东线,为了尽快攻灭南宋,蒙哥命令忽必烈进攻大理,1254年,忽必烈攻占大理,大理国王段兴智投降,并去蒙古接受蒙哥的册封,担任,大理总管。

在西线,蒙哥派出自己的弟弟旭烈兀,带兵进行第三次西征。他们从漠北出发,很快就攻占了波斯诸国,并一路打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很快就要和埃及正面硬刚了。

为了尽快灭掉南宋,蒙哥兵分三路。

北路,由忽必烈率领,由甘肃一带向南宋进攻,中路,由蒙哥亲自率领,从四川攻南宋,南路,由兀良合台率领,从吐蕃攻南宋。

蒙哥的大军,很快就推进到了重庆的钓鱼城,这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山城,工事坚固,蒙哥攻打了7个月都没有攻打下来。

有人建议蒙哥放弃这个地方,换一条路进攻,但是,蒙哥比较固执,一定要攻下钓鱼城,或许,骨子里,蒙哥还是有一种傲气,他不愿意让这个小小的钓鱼城,成为他戎马一生中的污点。

在抢占了一个制高点后,蒙哥在山顶指挥,南宋出动抛石机,对这个制高点进行打击,蒙哥不幸中石,被砸死了。

蒙哥死后,蒙古大汗的位置又空缺出来了。

当时,蒙哥的七弟,阿里不哥,统领漠北老家,因此,被视为蒙哥指定的接班人,得到了众多王公的支持,包括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旭烈兀的儿子等等。

而忽必烈,在中原文人的支持下,已经掌握了北方,因此,他在开平自封为“蒙古大汗”,得到消息后的阿里不哥,连忙在老家召开忽里台大会,也当选了蒙古大汗。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二汗并立”的局面。

从蒙古人的角度来说,阿里不哥,才是他们正式的大汗,因为有忽里台大会的认可,而忽必烈,是“假冒的”,是“另立山头”。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两个人是一个妈生的亲兄弟,但是,此刻,他们两个代表的确实完全不同的势力。

阿里不哥代表的,是传统的蒙古贵族的势力,我们可以看到哦,原来和拖雷家族不对付的察合台家族,窝阔台家族,现在都开始支持阿里不哥。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视汉文化为“外人”,在汉文化的入侵之下,蒙古人内部暂时放弃了分歧,统一在“蒙古传统文化”这个大旗之下。

忽必烈代表的,是新兴的“亲汉文化势力”。他的这种做法,被当时的蒙古人视为“异类”,他们是容忍这种同化行为的。

在成吉思汗家族,支持忽必烈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旭烈兀。

蒙哥死的时候,旭烈兀正准备攻打埃及,听到蒙古去世,他留下自己的先锋部队,自己带队往回赶,结果,他的先锋部队被埃及人给灭了。

在路上,他听说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分别自称大汗,他也不愿意再回去参与竞争了,自己留在波斯建立了“伊尔汗国”,并表示,自己支持忽必烈。

至此,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正式分裂为四大汗国。而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汗位争夺战,还在继续中。

5年后,阿里不哥正式投降,随后被忽必烈囚禁起来,没多久就去世了。

忽必烈如愿的当上了蒙古大汗,但是,这个“大汗”已经名存实亡了,因为四大汗国根本不听他的指挥。

于是,忽必烈就再次把目光投向南宋,经过多次的军事打击,南宋在“崖山之战”后灭亡,忽必烈统一了广大的中原地区和北西伯利亚。

在取国号的时候,忽必烈还不忘秀一把他的汉文化知识,从《易经》中“大哉乾元”中取“元”为国号,大元帝国,正式建立。

再说一下当年让蒙古丧命的钓鱼城,他真的是“打不死的小强”,在南宋灭亡后,他依然在坚守,直到忽必烈承诺,不会对他们进行报复行为后,才主动放下武器投降,然后,城内的36名将军,集体自杀殉国。

请记住,钓鱼城,自始至终,蒙古人都没有打下来,只是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孤城,南宋已经灭亡,他们已经没有了忠诚的对象,才不得不“主动放下武器”。

忽必烈当了皇帝以后,仿照着汉人的传统,给先祖,长辈,哥哥们都上了一大堆的庙号。

其中,成吉思汗是“元太祖”,窝阔台是“元太宗”,贵由是“元定宗”,拖雷是“元睿宗”,蒙哥是“元宪宗”,而忽必烈最后被定的庙号是“元世祖”。

忽必烈这个做法,无疑是向四大汗国示好,表示我们是一脉相传,我们是一家人。

不过,这并没有获得四大汗国的任何好感,因为,从文化上,元帝国已经和四大汗国割裂开了,虽然他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但是,已经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元末,朱元璋狠揍蒙古人的时候,四大汗国没有一个过来帮忙的。

斗狠好勇,是蒙古人征服世界的不二法门,但是,这种性格,也让他们在骨子里埋下了分裂的基因。

虽然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吸收了汉文化,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他们这种基因,因此,在98年后,大元帝国就轰然倒塌了。

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蒙古可汗的选拨制度一贯是胜者为王,在诸多王爷中,为何只有忽必烈最终建立了元帝国,我们主要做如下分析:

1 高瞻远瞩,思虑通透,协助大汗夺取汗位,深得信任:

忽必烈作为王爷,对待大局的眼光自始至终高瞻远瞩,具体表现在王位之争时期,对于三股争夺汗位的势力,忽必烈一两拨千斤,寥寥几句,让剧烈冲突的汗位回归本部,不得不说具有天子之气:

当贵由汗去世以后,新的大汗选拔提上日程。当时有三股势力:一是窝阔台选定的汗位继承人失烈门,二是贵由汗的儿子忽察等人,三是蒙哥。有人在会上直截了当地说,窝阔台是指定了由失烈门来继承汗位的,因此汗位应该给失烈门。就在这个时候忽必烈站起来说道,窝阔台是说过由失烈门来继承汗位,但是贵由早已把这个规矩破坏了,现在的汗位不是在窝阔台那里继承,是在贵由那里继承,因此不存在失烈门继位的问题。此话一出,如同拔云见日,蒙哥死而复生,最后如愿以偿获得汗位。

2 经略南方,人格魅力之下建立了超强的队伍,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蒙哥把整个经略南方的大事都交给了忽必烈,忽必烈在此建立了自己的超强的战斗力,有一批忠实的文臣武将,势力逐渐强大,即便在蒙哥的怀疑下,忽必烈的下属都对其忠心耿耿;

3王位争夺中,对方实力和忽必烈相比太过悬殊:

蒙哥死后,忽必烈和兄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阿里不哥是有蒙古本土贵族的支持,但这些贵族本身没有什么实力,也就没有话语权,而忽必烈在这个漠南及南方拥有超高的人气,因此,从支持率来看,忽必烈是技高一筹

4 积攒了雄厚军事实力

蒙哥当初将国内军队分为四股,真正留在蒙古内部的较少,忽必烈拥有蒙哥当初派与他攻打南宋的队伍及兀良台的大军,对手阿里不哥却在国内没有什么军事实力,加上旭烈兀最后表态支持忽必烈,在此忽必烈拥有绝对的优势;

5 对关键势力的拉拢

忽必烈一开始就关注到旭烈兀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便在多方面进行拉拢,并许诺一旦获得天下,将允许他高度自治,这样即便旭烈兀不参战,忽必烈也保证了自己没有后顾之忧

6 对于汉族先进文化的吸纳及接受

传说日本曾经陈列忽必烈的书写真迹,从字体及内容来看,忽必烈对于汉族文化的深入绝非一日两日功力,这些都成为日后他建立元帝国,统治中原的必要条件;

不得不说,在短暂的元帝国统治中,忽必烈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最终一统中原,可以堪称盖世奇才!

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忽必烈真不是什么普通王爷。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幼子托雷的第二个儿子,地位崇高。

本来蒙古人是幼子继承制度,成吉思汗的江山应该是托雷继承。

但当时成吉思汗还在同西夏大战,战局颇为不利,南宋、大理、吐蕃、金国等国也还存在,敌人很多。

成吉思汗认为第三子窝阔台能力更强,经过库里尔台大会上被推荐为大汗。

窝阔台因酗酒突然暴毙,经过库里尔台大会各王的赞同,由窝阔台长子贵由继承大汗职务。

然而贵由也继承了父亲嗜酒如命的基因,成为大汗以后仍然拼了命地喝酒玩女人,结果执政才2年就暴毙。

贵由死后,窝阔台家族开始衰败。

此时由术赤家族的领袖拔都出头,认为窝阔台家族无权继承大汗宝座,应该将皇位按照蒙古人的习俗,重新交给幼子托雷家族。

当时托雷已经被窝阔台暗算毒死,还有7个儿子,其中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为:长子蒙哥,忽必烈(第四子)、旭烈兀(第六子)、阿里不哥(第七子)。

拔都和蒙哥的关系很好,就推选蒙哥为大汗。

但是,窝阔台和察合台家族都反对,双方几乎开战。

不过,蒙哥的母亲非常善于笼络人,用全力笼络窝阔台和察合台家族。

当时军事实力方面,拔都实力极强,托雷家族也很厉害,另外两个家族只能屈服

经过库里尔台大会,最终推选蒙哥为大汗,全力再次回到托雷家族。

蒙古上台以后,对二弟忽必烈十分信任,让他掌握了大权,尤其是兵权。

至于旭烈兀,蒙哥不是很信任,只是给了兵马,让他远征中东。旭烈兀一去就没回来,后来建立了伊尔汗国。

这边,忽必烈深受信任,一开始总领漠南汉地事务,享有军政大权。

随后蒙哥开始南征,派忽必烈统率重兵绕道先去消灭大理。

忽必烈花费2年时间,彻底消灭大理,立下头功,也完成两个对南宋的战略包围。

刚刚消灭大理国,蒙哥就对南宋发动攻势。

当时蒙哥兵分三路,自己亲自带领攻打四川,而忽必烈的率领重兵从中路南下,攻打最为要重要的襄樊地区。

没想到,仅仅大半年后,蒙古在四川围攻钓鱼台城久攻不克,还被投石车击中重伤而死。

此刻,蒙古又出现了重大的权力争夺。

当时蒙古各王都认为应该遵守习俗,由托雷幼子阿里不哥继承汉位。

尤其当时忽必烈搞汉制,试图用汉人那套治理天下,蒙古人认为这是数典忘祖,是背叛行为,都反对他。

于是,库里尔台大会在忽必烈缺席的情况下,选举阿里不哥为大汗。

忽必烈自然不服。

当时忽必烈手握全国大部分军事力量,又控制着漠南草原,以及原金国和西夏故地,吐蕃,云南,西域东部等地区,以及南宋一角。

阿里不哥控制的则是漠北草原和西域西北部地区,双方实力悬殊。

忽必烈通过武力激战4年,打垮了阿里不哥,将其毒杀。

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都认为,阿里不哥是经过库里尔台大会认可的大汗,忽必烈此举属于篡位,同忽必烈敌对,甚至出兵攻打。

只有在西亚进行西征的旭烈兀,以伊尔汗国名义表面上支持忽必烈(忽必烈承认伊尔汗国的独立)。

由此他们混战了几十年,才大体停战,却仍然敌对。

黄金家族尤其分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