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他去世后子女结局如何?
朱元璋的确很残忍,但不能什么屎盆子都往老朱头上扣。徐达是朱元璋的好兄弟,也是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干将。
当初平定陈友谅以后,北上赶跑大元朝的就是徐达所带领的军队。可以说,是徐达为大明朝夺取了北方的半壁江山。
这样的人,朱元璋说什么也不会下手的。毕竟大明朝建立以后,徐达手里并没有兵权,而且年事已高,对朱元璋和老朱家的天下,没有多少影响。
所以认为朱元璋毒死徐达,这件事不靠谱。徐达属于年纪大了自然去世,跟朱元璋没有半毛钱关系。至于说用烧鹅害过敏的徐达,那就更是不靠谱的传说了。
言归正传,徐达这辈子有4个儿子和3个女儿。除了第三子徐添福早逝外,其他6个孩子都活到了成年。
徐达活到成年的3个儿子分别是:徐辉祖、徐膺绪和徐增寿。
徐达的3个女儿分别是:长女徐皇后,嫁给了朱棣。次女徐王妃,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徐王妃,嫁给了安王朱楹。
一、徐达的3个儿子,分别处于3种不同的境况中。朱元璋去世以后,是他的孙子朱允炆登基做皇帝。这个小皇帝一上台就要拿他的那些叔叔们开刀,打算削藩,因此引起了一大批叔叔们的反感。
其中比较有实力的燕王朱棣,果断起兵反抗。这就是靖难之役爆发的根源,在靖难之役中,徐达的3个儿子,分别站在了不同角度。
- 1、徐辉祖坚定地支持朱允炆。
徐辉祖是徐达的长子,也是徐达爵位的继承人。早在洪武二十一年,徐辉祖就承袭了魏国公的爵位。
朱允炆称帝后,朱棣假惺惺地派遣自己的三个儿子前来京城。不少人建议朱允炆扣留他们仨,可是作为舅舅的徐增寿,却建议朱允炆放了他们。
这个时候他们的大舅舅徐辉祖表态,坚决要扣留他们,而且亲自派人去追捕,虽说没追上,但是也因为这件事,徐辉祖得到了建文帝的信任。
等到朱棣起兵以后,徐辉祖带领3万大军,负责掩护李景隆的南军撤退,最终保住了南军的主要力量。
建文四年,徐辉祖负责北上,在宿州齐眉山击败了朱棣的军队,并且斩杀了燕军大将李斌。迫使燕军节节败退。
可惜这个时候有人进谗言,认为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哥,所以不会尽全力剿灭朱棣。因此朱允炆就把徐辉祖给调回来了。
徐辉祖被调回,导致燕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使得燕军迅速南下,徐辉祖在浦口成功阻击部分燕军的时候,李景隆等人已经打开了金川门,放朱棣进城了。
大势已去,但徐辉祖就是不肯投降朱棣。而且徐辉祖手里有免死铁券,还是朱棣的大舅哥,因此朱棣没有杀掉徐辉祖,只是将他囚禁在家中,一直到去世。徐辉祖死后,他儿子徐钦被朱棣指定为魏国公爵位继承人,结局算是不错了。
- 2、徐膺绪处于中立态度。
徐膺绪承袭了指挥使,也算是得到了父亲的荫蔽。这个人就比较圆滑了,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徐膺绪在靖难之役中到底支持哪一方。
一边是当朝皇帝,一边是自己的姐夫,徐膺绪的确很难抉择。因此他索性就没有表态,估摸着才能也一般,所以朱允炆并没有重用他。
等到朱棣登基以后,在姐姐徐皇后的帮助下,徐膺绪备受荣宠,担任了中军都督佥事,是正二品的高官。此后44岁的徐膺绪也算是善终,是徐达几个儿子里最长寿的一个。
- 3、徐增寿,选择支持朱棣,结果被朱允炆给劈了。
此前我们就发现徐增寿这家伙不行了,因为他建议朱允炆释放朱棣的3个儿子,这就表明他站在了朱棣那一边。
事实也是如此,徐增寿早年承袭了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靖难之役爆发以后,徐增寿这家伙吃里扒外,不断把南军这边的消息透露给朱棣,结果导致前线战败不断。
等到朱棣杀过长江的时候,朱允炆再也不能忍受,于是质问徐增寿是否通敌,不等徐增寿找借口,朱允炆就亲自把他给宰了。
朱棣上台后,感念徐增寿曾经的帮助,于是追封他为定国公,让徐增寿的子孙后代可以世袭该爵位,也算是给了他一点补偿了。
二、徐达的几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按照推算,徐达其实有4个女儿,传言其中有一个女儿出家为尼,一辈子没有嫁人,但是没有明确的历史根据。
剩下的3个女儿,全部被朱元璋安排,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因此老朱家和老徐家,可谓是同气连枝,唇亡齿寒了。
- 1、大女儿徐皇后。
这是徐达最著名的一个女儿,因为她嫁给了大名鼎鼎的朱棣,而且还给朱棣生了3个著名的儿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
由于朱棣夺取了皇位,所以徐氏也从王妃高升为皇后。她的长子朱高炽后来继承了朱棣的皇位,也就是明仁宗。
在靖难之役时,徐皇后负责镇守北平,和儿子朱高炽解决了朱棣的后顾之忧,可谓是功劳不小。可惜在永乐五年,许皇后便英年早逝了。
- 2、二女儿徐王妃。
二女儿徐氏就没那么大名气了,她嫁给了代王朱桂。由于朱桂这个人性格暴躁,所以在建文元年,就被废为了庶人。此前徐王妃给朱桂生了个儿子朱逊煓。
等到朱棣登基以后,恢复了朱桂的爵位。但是朱桂对朱棣也没那么恭敬,所以也被朱棣各种抨击。朱棣忽然发现,侄儿朱允炆做的没错!
徐王妃的儿子没能熬得过自己的父亲,因此没机会继承爵位。不过朱逊煓的儿子朱仕㙻最终继承了朱桂的爵位。而徐王妃,在明宣宗朱瞻基登基的第二年去世了。
- 3、三女儿徐王妃。
三女儿徐氏就更没有存在感了,她嫁给了朱元璋的另外一个儿子安王朱楹。不过由于她没有给朱楹生下一儿半女,所以在历史上也就没有了后续的故事。
当然了,这未必就是徐氏的错,因为安王朱楹本人就没有子嗣,因此在他去世以后,他的爵位就这么被朝廷给收回来了。
总结:徐达的子女结局算不错了。除了徐增寿被朱允炆诛杀以外,其实徐达的其他几个孩子,结局都还算可以。靖难之役时,老徐家是最尴尬的。
一边他们要做朱允炆的忠臣,一边他们还要维系和朱棣之间的亲戚关系。所以他们家的3兄弟是有分工的。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就是他们所谋划出来的计策。老大坚决捍卫朱允炆,一旦朱允炆战胜,老徐家也会因此得到安宁。老二表示中立,这是最没有存在感,却又是最安全的。
至于徐增寿选择支持朱棣,这是担心万一朱棣成功了,老徐家会被清算。真是不错的计划,也正是因为这个计划,使得徐家在大明朝得以长久富贵。
参考资料:《明史》
大明第一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他去世后子女结局如何?
徐达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一生共有四子四女。徐达死后,长子被囚,二子善终,三子早卒,四子被杀。长女做了皇后,次女和四女做了王妃,三女出家为尼。
徐家子女,之所以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局,主要是和历史上那场靖难之役有关。
徐达出身底层,少年时就和朱元璋相识,而且关系极好。后来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后,徐达便开始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朱元璋从一个起义军小头领,逐渐发展成江南最大的割据政权,直到统一整个江南,建立明朝。而徐达则成为朱元璋麾下最得力的大将,替朱元璋打赢了很多艰难的战事。明朝开国的时候,徐达被评为武将中的第一功臣。
再之后,徐达又率领明军进行北伐,逼得元顺帝不得不逃出大都。这一仗,不光确立了明朝大一统王朝的正统地位,同时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徐达输了,明朝政权最多只是一个地方政权,和当年的东晋朝廷一样,偏安一隅。中国说不定又会延续上百年的南北对峙局面,那样的后果,是很难想象的。
更为难得的是,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徐达不仅做到了功成,还做到了身退。
徐达虽然功劳极高,却从不自傲,也不在军中建立自己的小山头。再加上徐达是从小和朱元璋一起长大的,又是一路拼杀过来的,所以朱元璋对徐达是极其的信任。哪怕后来朱元璋大肆杀戮朝中官员,但对徐达却始终信任如初。
这里要多说一句,朱元璋在历史上虽然一直是嗜血的形象,尤其是著名的洪武四大案当中,朱元璋更是株连了大量的明朝官员,搞得那时候当官是个风险更大的工作。但实际上,朱元璋每次杀人,背后其实都有很深的政治原因。
比如空印案,是当时朱元璋为了治理贪腐,清理前朝官员。因为明朝刚刚开国的时候,文官特别少。尤其是徐达北伐的时候,打下来的地盘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文官去治理。所以当时朱元璋没办法,只能继续任用前朝官员。但是在这些前朝官员心中,明朝只是一个外来户,元朝才是正统。这些官员本身,就是一个不安定因素。而且这些元朝官员,深受前朝的腐败影响。到了明朝之后,贪腐的习气仍是十分严重。所以等到后来明朝先后举行了几次科举,有了足够的文人做官以后,朱元璋就开始对他们大下杀手了。
至于郭桓案,其实原因也大致差不多,都是为了治理贪腐。
而胡惟庸案,则是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清理相权。蓝玉案则是为了清理军中积弊,给后来的朱允炆铺路。
从本质上来说,朱元璋其实并不是个嗜杀之人,只是因为没办法才不得不杀人。但对于朱元璋来说,徐达则是他可以完全信任的人。徐达追随他的时间够久,又不在朝中、军中搞山头主义,同时还很懂做人,懂得放权。这样的徐达,朱元璋实在是没理由去杀他。
而且,为了巩固群众,朱元璋还和很多开国功臣结亲。作为开国武将之首的徐达,自然更是朱元璋重点结亲的对象。徐达的大女儿,在洪武九年的时候,嫁给了朱元璋的四子朱棣。次女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二子朱桂。三女据说被朱棣所仰慕,但是因为不想和姐姐抢位置,所以主动出家了。四女则是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二十一子朱楹。
至于四个儿子,朱元璋也是极力地提拔栽培,甚至比老徐自己对孩子的前途还要上心。
在看到自己的子女都过得不错之后,徐达终于彻底放下了心。洪武十八年,徐达病逝,朱元璋追赠中山王,赐葬钟山。
这里要多解释一下,在野史当中,徐达是被老朱给弄死的。野史传说,徐达征战北平时得了背疽,后来这个病一直就没有去根。老朱当时很忌惮徐达,所以特意赐徐达烤鹅。背疽这个病是不能吃烤鹅的,所以徐达一看到烤鹅,就知道朱元璋是想自己现在马上死。所以徐达为了后代,当下吃了烤鹅,病发身亡。
但这件事,一直都只记载于野史当中,可信度极低。史学界对于徐达死因的判断,还是以自然病死为主。不过,不管怎么说,徐达死后,老朱对徐家的子女还是很不错的,也算对得起徐达。
所有的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徐家不争权,老朱很放心,以后两家可以世代交好,徐家可以福泽绵延。
但是。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这一年,太子朱标死了。
朱标的死,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朱标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对朱标这个太子特别满意,所以根本就没有任何后备人选。而且朱标又是暴毙,老朱此时又年事已高。所以继承人这个问题,就瞬间凸显出来了。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有两种选择。一是选儿子做继承人,二是选孙子做继承人。除了朱标之外,老朱还有二十多个儿子。而且这些儿子当中,大多数也都比较有才能,不至于后继无人。但老朱大概是太过喜欢朱标,所以最后,老朱破天荒的决定,直接跳过自己的儿子,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即位。
但这样一来,另外一个问题就又来了。
朱允炆实在是太过年幼,也没什么资历。就算老朱愿意把皇位传给他,能不能坐得稳,也是一个问题。尤其是那些开国老臣,朱元璋很担心未来朱允炆上位以后,难以压制他们,形成主弱臣强的局面。
既然没有万全之策,那就继续杀人吧。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谋反为名,将大将蓝玉处死,并且牵连了大量的军中武将,包括很多开国功臣。被株连处死的总人数,超过1.5万人!
毫不客气地说,当时明朝军界,所有擅长进攻的武将,几乎都被朱元璋给杀空了。然后,老朱又把所有的儿子全都派往边疆,去替朱允炆站岗。
老朱本以为,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朱允炆坐稳皇位。殊不知恰恰是他的这个做法,最后害了朱允炆。
不久之后,朱元璋病逝,朱允炆上位。
朱允炆登基之后,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藩王尾大不掉的局面,所以朱允炆只能开始削藩。但朱允炆这个人,想法很好,能力却有限。结果最后削藩削到一半,就搞得身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直接起兵造反了。
然后,就是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当中,因为老朱先前已经杀光了武将,导致朱允炆基本无人可用。兵虽多,但却无将,所以最后也就没打过朱棣。最终,朱棣打进了南京城,朱允炆不知所踪。
这场靖难之役,对于徐家的四子四女来说,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徐达的长子徐辉祖,继承了老爹徐达的爵位,在军中颇有声望。靖难之役开始后,徐辉祖作为朱允炆手下极少数勉强还能打仗的将军之一,一直在最前线和朱棣战斗。后来朱棣打进南京,活捉了徐辉祖。因为徐辉祖是徐达的儿子,而且算是朱棣的大舅哥,所以朱棣没有杀他,但也将他囚禁在私宅当中。五年之后,徐辉祖病逝,也有人说是朱棣令他自裁而死。
徐达的次子徐膺绪,受老爹余荫,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在靖难之役当中,徐膺绪选择了退避,没有参与这场战争。既没有帮朱允炆,也没有帮朱棣。最后,徐膺绪成了徐达四子中,唯一一个善终之人。
徐达三子徐添福早卒,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记载。
最惨的是老四徐增寿。靖难之役的时候,徐增寿也在朱允炆这边做官,但却心向朱棣,所以经常向朱棣传递情报。可惜的是,徐增寿这种行为,最后被朱允炆发现了,结果被朱允炆当廷亲手诛杀。
相比四个男丁,徐达的四个女儿就比较幸运了。徐达长女因为嫁给了朱棣做世子妃,靖难之役后,朱棣做了皇帝,徐氏也就成了皇后。后来徐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高炽,在朱棣死后还登基做了皇帝,就是历史上的明仁宗。
徐家在靖难之役后能够保存下来,大抵也是徐皇后的功劳。
徐达次女嫁给代王朱桂,夫妇二人皆善终,
三女徐妙锦,因为不想和姐姐争宠,出家为尼,善终。
四女嫁给安王朱楹,无子嗣,但同样善终。
徐家的四子四女,结局各有不同。他们的经历,可以说是完全被当时的时代大潮所裹挟。不过最终,徐家的结局还是不错的。长子虽然被囚禁致死,但爵位却传了下去。而四子因为曾经帮助朱棣,被朱允炆当廷诛杀,最后也被朱棣封了公爵。
在整个明朝,徐家是唯一一个一门两公爵的家族。而且后来的皇帝身上,也都有徐家的血脉。这个结局,已经算是极好了。
大明第一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他去世后子女结局如何?
传说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徐达长了背疽,也就是后背生了毒疮,朱元璋派人送过来蒸鹅。生背疽不能吃大热的食物,而蒸鹅乃大热之物,徐达吃了之后,登时毙命。
这应该是胡乱编造的。古人因毒疮发作而死的不在少数,范增、宗泽、徐达等都是死于毒疮。依我看,毒疮应该不是简单的皮肤病,更像是癌症晚期长出的暗疮。古代没有医疗检测仪器,仅靠望闻问切,很难判断身体内部疾病。
说徐达是吃鹅吃死的,有点冤枉朱元璋了。可能是因为朱元璋杀功臣杀太多了,结果不管什么脏水一股脑都往他身上泼了。
朱元璋和徐达是发小,他俩感情一直都不错,徐达比朱元璋小四岁,小时候就一起厮混,徐达是其小跟班。
朱元璋在郭子兴部队入伍后,因为作战勇敢,被提拔做了小头目,后来派他到家乡募兵,他就把徐达召了过去。因为徐达才能出众,颇有机谋,朱元璋委以重人,代替自己征讨四方。徐达不负所望,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豪强,后又一举攻克元朝大都,彻底完结了元朝统治。
可以说没有徐达,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也就没有大明王朝。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对徐达也非常不错,封徐达为魏国公,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
徐达死了之后,朱元璋对他的几个儿子也相当不错。徐达有四个儿子,老大徐辉祖、老二徐膺绪、老三徐添福、老四徐增寿。由于老三徐添福未及成年就去世例外,其他三个儿子都承袭了爵位。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二子徐膺绪袭指挥使,四子徐增寿袭左都督。
朱元璋死了之后,因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朱允炆对日益膨胀的藩王势力心生忌惮,于是采取削藩措施。朱棣心生不满,意图发动兵变,夺取皇位。
这时,徐达的三个儿子表明的不同立场,分别站了不同的队。老大徐辉祖支持朱允炆,老二徐膺绪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老四徐增寿支持燕王朱棣。
之前朱棣派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来到了京城,大臣马上劝朱允炆将三子扣押留作人质。朱允炆面慈心软,犹豫不决。于是问徐辉祖的建议,徐辉祖说朱高煦不忠不仁,应该尽早除去;朱允炆又问徐增寿建议,徐增寿说燕王朱棣富贵已极,造反一说子虚乌有。
在徐增寿和驸马王宁的一再包庇下,建文帝将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放走了。朱棣没有了顾虑,立即发动了“靖难之役”,朱高煦身先士卒,给朱允炆部队带来极大的冲击。
朱允炆非常后悔放走了朱高煦,加之徐增寿经常给朱棣通风报信,俨然成为打入内部的叛徒。朱允炆为了以儆效尤,一剑劈死了徐增寿。
朱棣后来打败了朱允炆,当了皇帝。先后杀掉了许多朱允炆的支持者,准备严惩徐辉祖,徐祖辉提及父亲徐达有不世之功,乞求饶过一命。朱棣同意了,但削去其一切爵位和职务。后来徐辉祖病逝,年仅40。
老二徐膺绪因为保持中立,没有受到政权更迭波及。后来他因病去世,时年44岁。
大明第一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他去世后子女结局如何?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这个问题必须要分两部分来看,第一部分徐达是正常病逝,不是朱元璋毒死的,第二部分徐家因为一个人成为大明最辉煌的家族,也是大明开国六公之中唯一一个将国公爵位传下去的!
先来看徐达为什么不是朱元璋害死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正史对徐达的死因记载得很清楚,没有一点“含糊其辞”。
“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明史》
徐达留守北平时患上了背疽,返回南京之后病情加重去世了。背疽到底是什么病,并不清楚,但是因背疽去世的历史名人并不在少数,比如说项羽的谋士范增,两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宗泽等等,古代医术也多将其列为疑难杂症,“疽重于痈,发者多死”,基本上无法救治,因此徐达得了背疽,相当于得了绝症。
而关于徐达被朱元璋毒死的说法有两个出处,徐祯卿的《翦胜野闻》说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龙的《龙兴慈记》则说徐达是吃鹅吃死的,以致于现在传言是“吃蒸鹅毒死”的!这两本都是野史,就像我们现在写本网络小说,几百年后被人当做历史研究!
第二点:朱元璋没有杀徐达的理由。
朱元璋是滥杀功臣,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除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外,其他都是在洪武二十二年之后杀的,最有代表的就是李善长和蓝玉,前者是因为“淮西集团”被杀,后者因为朱标意外去世,朱元璋怕朱允炆镇不住蓝玉而杀,并由此杀了冯胜、傅友德等人。整体来看,洪武二十二年之前被杀的功臣只有廖永忠寥寥数人,而且被杀都是因为犯了事。
徐达是洪武十八年病逝的,那时朱元璋还没开始滥杀功臣,而且徐达一直摆得正自己的位置,完全不像后来的蓝玉那样居功自傲,朱元璋对他还是比较放心的,否则也不会让他独自镇守北平了。
再看辉煌整个大明朝的徐家。
大明开国六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其中常茂是常遇春儿子,常遇春在北伐中病逝,朱元璋封其儿子为国公。按照功劳来说,徐达应该是第一,可以古往今来惯例是文臣放在第一,因此李善长排第一,徐达屈居第二。
六位国公中,李善长、冯胜被杀,爵位被夺;常茂被流放,邓愈爵位传给儿子,儿子牵连李善长案被杀,爵位都没能传下去;李文忠爵位传给儿子李景隆,就是那位把好基友朱允炆的皇位一手送给朱棣的曹国公,朱棣登基后被弹劾,夺去了爵位,因此只有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传承,而且还传出一门两国公的辉煌。
徐达成年的孩子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为魏国公。
先说四个女儿,长女嫁给朱棣,就是后来的徐皇后,次女是代王朱桂的王妃,四女是安王朱楹的王妃,三女徐妙锦最牛叉,貌美如花,朱棣登基之后多次向其表示爱慕之意,有意纳她入宫,甚至可以封她为后(徐皇后已经去世),徐妙锦拒绝了,为了让朱棣死心,竟然出家为尼!
徐皇后为朱棣生下了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就是《大明风华》中活宝三兄弟。
徐达的次子徐膺绪事迹不多,主要谈谈长子徐辉祖和三子徐增寿!
徐辉祖深得徐达真传,善于用兵,是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最后的王牌。朱允炆见众人无法抵挡朱棣,便派遣徐辉祖率军驰援,刚一接触就爆发灵璧之战,南军大胜,燕军再难前进半步,当时正值天热,燕军士气涣散,将士都要求返回北平。朱棣无奈只得派人在南京散布谣言说燕军已经溃败,朱允炆相信了谣言,召回了徐辉祖,朱棣得以喘息!
之后朱棣南进到长江边,再次为徐辉祖所击败,无奈盛庸的水师完败,朱棣夺取了水师,顺利渡江,徐辉祖本想据南京城坚守,结果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放朱棣进城!朱棣入城之后召见了徐辉祖,但是徐辉祖就是不拥立朱棣称帝,朱棣大怒要杀他,徐辉祖大喊“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朱棣念及徐达的开国之功以及徐皇后的亲情,饶了徐辉祖,但是削去了他的爵位,圈禁在家,去世之后又下诏“中山王不可无后”,命徐辉祖儿子继承了魏国公爵位,一直传承到明末。
三子徐增寿,从小与徐皇后感情很深,在靖难之役中站在了朱棣一边,多次将朝廷的军事部署透露给朱棣,后来被朱允炆察觉,朱棣攻破南京城前夕,朱允炆召徐增寿入宫问话,质问他是不是暗中勾结朱棣,徐增寿知道事情败露,无话可说,朱允炆大怒,拔起佩剑将徐增寿当场刺死!朱棣进城后,感念小舅子的功劳,下诏封其为定国公,爵位由他儿子承袭,一直传到了明末。于是徐家一门两国公,荣耀至极,后来迁都北京,朱棣下诏魏国公府留在南京,定国公府随朝廷迁至北京!
如此来看,徐家因为朱棣而成为大明第二家族,魏国公爵位传了十一代,一直到南明时期,定国公爵位传了九代,崇祯年间定国公徐允祯被李自成大军所杀。徐家与大明真正做到了同生共死,荣辱与共!
大明第一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他去世后子女结局如何?
徐达被毒死的说法本身是野史的记载,而且是野史中可信度相对较低的那种,不足为凭。
徐达长子徐辉祖承袭了徐达魏国公的爵位,作为朱棣的大舅子,他坚决支持建文帝反对朱棣,因而在靖难之役南京被攻陷后,遭削爵及禁锢家中,永乐五年(1407)逝世,终年40多岁。
次子徐膺绪曾任尚宝司卿,逐步升迁至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去世,1982年,徐膺绪的墓葬在南京太平门外板仓被发掘发现。
(徐膺绪墓出土云凤纹金压鬓钗)
三子徐添福早夭,没有什么相关记载。
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以在南京的卧底内线身份暗助朱棣,事觉为建文帝所杀,因为感念他的功劳,朱棣让其后代世袭定国公,使得徐达家族在魏国公外又多了一个世袭的国公封爵。
长女徐氏是明成祖朱棣的正宫皇后,史称仁孝文皇后,成祖之后到崇祯帝明朝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后代。
次女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妃子,曾经因为骄妒虐待朱桂的两位婢妾,成祖看在亲戚面子上没有处罚,朱桂迁怒于世子朱逊煓,将其母子二人迁居外舍。明朝的代王一系都是她的后代。
三女正史没有记载,仅见于明人著作和民间传说。
四女是朱元璋庶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的妃子,朱楹无子国除,也说明她没有后代。
大明第一战将徐达的死因是什么?他去世后子女结局如何?
徐达绝非是朱元璋毒死的!有野史说徐达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如徐祯卿编写的《翦胜野闻》一书,称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再比如王文龙编写的《龙兴慈记》一书,称徐达因背上疮,朱元璋逼他吃蒸鹅,致使病亡。
野史之说,当不得真。就说一个事实,如果徐达真的是被朱元璋毒杀的,朱元璋会给他那无上的死后哀荣吗?“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列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开国“六王”之首”这样的死后哀荣,可不是一个被朱元璋赐死的臣子能得到的啊!如若徐达真的被赐死,朱元璋会这样待他吗?显然不会。
从朱元璋赐予徐达的死后哀荣,就可知徐达非被毒杀!
徐达死后,留下四子四女。
长子徐辉祖。以现在的话来说,徐辉祖就是妥妥的一枚高富帅,史书说他“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气”,是英武非凡,才华横溢。身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且是朱元璋最信赖的徐达的长子,他这一生注定是前途无量的,凭借着徐达的荫庇,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没多少战功的徐辉祖就官居中军都督府大都督,统领在京留守中卫、神策卫、广洋卫、应天卫、和阳卫、牧马千户所等五卫一所,成为明朝最高军事长官之一。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因朱允炆很小的时候,徐辉祖就经常陪侍在他左右,陪他读书,陪他练武,所以建文帝对徐辉祖那是比朱元璋还恩宠。朱允炆一即位,就加封徐辉祖为太子太傅,对他是恩待有加。
对于两代帝王的宠信,徐辉祖是铭记在心的,他之后的所作所为也的确是未辜负朱元璋、朱允炆对他的恩宠。我们都知道朱允炆一登基,就开始着手削藩,削藩的过程中,徐辉祖的姐夫,实力最为强悍的燕王(燕王王妃徐氏是徐辉祖的姐姐)无疑就是首要目标。而在当时因朱允炆削藩政策的失误,致使燕王反,靖难之役爆发。
按理说,自己的姐姐是朱棣的正妻,朱棣若造反成功,自己的姐姐就是皇后,那自己可就是皇亲国戚,徐辉祖没有理由不支持朱棣。但是,事实上,在当时满怀忠义之心的徐辉祖,他自始至终都是尽心尽力的辅佐朱允炆削藩,并帮他镇压朱棣之乱。
彼时,朱元璋忌日,朱棣派三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祭拜。这时,徐辉祖与朱允炆说道:“我的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勇猛剽悍且无赖。他是绝对不会忠于陛下的,日后一定会成为朝廷大患”,就建议朱允炆将朱高煦留在京城,不要让他回去。可是囚禁朱高煦一事最终是被暗通朱棣的徐达四子徐增寿和驸马王宁破坏,在他们的刻意包庇下,心软的朱允炆还是将朱棣三子放回北平。而事实上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却是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若不是他几次三番的救朱棣于危难之际,恐怕朱允炆早就平定了朱棣之乱。
靖难之役爆发后,徐辉祖也曾经多次带兵击败燕军。建文三年(1401年),李景隆大军大败于白沟河,徐辉祖率三万建文军掩护大军撤退,全师而还。建文四年(1402年),徐辉祖带兵北上,与燕军大战于宿州齐眉山,徐辉祖大胜,斩杀燕军骁将、蔚州卫千户李斌等。
“建文纯臣”,这用来形容徐辉祖是最合适不过的啦!徐辉祖对建文是忠心耿耿,从未有一丝反心,尽心尽力的帮助建文对付朱棣。但是,一人之力实在是无力回天,朝中一半文武是昏庸之辈,另一半更是心向朱棣,如此焉能不败,靖难之役最终是以朱棣的全胜而告终。
朱棣篡位后,徐辉祖被下狱审问,本来借着姐姐的关系,他只要服下软,说句拥戴朱棣的话,就不会有任何的问题,但是自朱棣即位后,徐辉祖始终是一言不发,没有任何要拥戴朱棣的意思。徐辉祖此举惹的朱棣是大怒,想要诛杀他,但是因其是徐达之后,且还是国舅,朱棣最终还是没下杀手,饶过他一命。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朱棣虽饶过他一命,可却不会放过他,不久朱棣就下令革去他的俸禄和爵位,禁锢于徐氏私宅中。永乐五年(1407年),徐辉祖病逝(有说是被朱棣勒令自裁) 。一个多月后,朱棣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由,命徐辉祖长子徐钦继魏国公爵。
次子徐膺绪。徐膺绪在史书中的记载很少,相比于大哥徐辉祖、四弟徐增寿,他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真的很低,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能被史书所记载,料想他应该是没啥能力的,属于平庸之辈,不然以他的家世和背景,不可能在历史中如此寂寂无名。
从廖廖数笔的记载来看,凭借父荫,洪武二十三年,徐膺绪任尚宝司卿,掌宝玺、符牌、印章。二年后,升明威将军、大同中护卫世袭指挥佥事。之后朱棣即位后,因徐膺绪并未像大哥徐辉祖那样誓死不降,而是选择臣服,所以不久就升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掌中军都督府府事。此后,史书对徐膺绪之事再无记载,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病逝。
三子徐添福。早夭。
四子徐增寿。徐增寿算是徐达四子中最有出息的啦!他为徐家带来了第二个公爵爵位,让徐家成为明代少有的一门两公爵的显赫家族。当然,徐增寿的公爵爵位来得并不太光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是靠卖主才得了的荣华,让人有所不耻。
与他大哥徐辉祖不同,徐增寿并不忠诚于建文,虽然建文待他也很不薄,让他担任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一职,成为最高军事长官之一。当时,至建文开始削藩之时,徐增寿就一直里通外敌,暗中向朱棣传递建文朝的军中部署。正因徐增寿的背叛,建文军在战场上的部署总是被朱棣提前得知,因此是屡战屡败。朱棣渡过长江后,徐增寿这般让人可耻的背叛行为,最终是被建文知晓。
而后,大怒的建文,怒其徐增寿的背叛,亲手持剑,将徐增寿当场诛杀。徐增寿最终还是没能等到他那个暗中效忠的朱棣的到来。当然朱棣还是念及他的功绩的,先是追封他为武阳侯,而后在永乐二年进封他为定国公。
长女徐皇后。徐皇后出生时,就被内定为朱棣的王妃,未被册封为王妃时,就入宫侍奉在朱棣的身旁,且因其贞洁娴静,知书达礼,所以也是深得马皇后的喜爱。洪武九年(1377年)被正式册封为燕王妃,洪武十三年,随朱棣就藩北平,因她跟朱棣是从小一起长大,所以TA们之间的感情很是深厚,朱棣八名子女,除庶子朱高爔与庶女常宁公主外,余下七人皆为徐皇后所出,在婚后九年,徐氏一直处于怀孕状态,为朱棣诞下七名子女。
徐皇后虽为女子,但颇有乃父之风,是为将门虎女啊!彼时靖难之役时,李景隆率军围攻北平,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凡是部署防御之事,大多听命于徐皇后。李景隆猛攻时,城中兵力缺乏,徐皇后亲自披甲登城,激励士气,在她的带领下,北平才得以安然无恙。
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朱棣登基为帝,十一月徐氏被正式册封为皇后。为后五载,徐皇后是恪守妇道,与马皇后同为一代贤后。对内,徐皇后摘录《女宪》、《女诫》,写成《内训》二十篇,教导后宫妃子要做到为人妻者的本分,安心地相夫教子,不得干涉朝政,不得骄纵母家。对外,徐皇后自觉抑制外戚势力,从不为母家求权,且经常劝谏朱棣要关心百姓的疾苦,重视人才,为君者一定要谨言慎行,一切要以民为本。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初四,一代贤后徐皇后去世,年仅四十六岁。徐皇后病危之际,朱棣前往探视,见徐皇后如此病态,他是泣不成声,徐皇后也泪流满面,嘱咐他一定保重身体,别为自己太伤心。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情难自抑,恸哭垂涕,他痛惜道:“从此朕在宫中再也听不到皇后的直言了”,朱棣悲痛之余,决定不复立皇后,自此永乐朝长达十七年再无皇后。
次女徐氏。嫁代王朱桂为王妃,生朱逊煓。关于她,史书并无太多的记载,《明史》曾记载一件事,说徐氏“骄妒”,曾虐待朱桂的两位妾室,惹得朱桂大怒,上奏英宗,希望能够惩戒她。但是,明英宗因徐氏是徐达之后的缘故,并没有将徐氏问罪。朱桂得知英宗的决定后,是大怒,但是因徐氏的身份,他并不能对她干嘛,于是他只能迁怒于世子朱逊煓,并自此冷落徐氏。
三女徐妙锦。徐妙锦在正史无载,只见于明代陈琏所著《琴轩集》中的墓志。据墓志记载,徐妙锦的生母是徐达妾室贾氏,她天姿聪颖,善诗画,且心地仁厚慈悲,因此被当了皇帝的朱棣所看中,但是徐妙锦对朱棣并不喜欢,为避免被他纠缠,徐妙锦选择出家为尼。
四女徐氏。生平无史记载,只知她应是安王朱楹王妃。
总得说,徐达四子四女,除长子徐辉祖、四子徐增寿因卷入建文与朱棣的内斗之中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三子徐添福早夭外,其余皆是善终。自古卷入皇位之争的功臣都没有啥好下场,徐辉祖、徐增寿亦也不例外,一个被囚禁至死,一个被当场诛杀。当然,徐增寿死后的结局还算好,因他支持的朱棣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所以他死后可谓是享尽哀荣,被追封为定国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