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三国志》

马谡守街亭这件事,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实际上争论的关键点,就在于水源地是否得到保护。很显然马谡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过于仓促。

他首先考虑到的是有利地形,也就是居高临下的态势。不过却忘记了水源地的重要性,因此被张郃断了水源。

数万人马,没了水源,你觉得会不会军心大乱呢?甭说喝水了,甚至连做饭的水都没有。所以就算张郃不攻,围困个几天,马谡也得乖乖下山。

由此可见,马谡在整个布局的过程中,的确是欠考虑的。而且奇怪的是,不是他没有考虑到,而是知道水源的重要性,却还是上山,在《三国志,王平传》里就有记录: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三国志,王平传》

也就是说,王平早就告诉了马谡,舍弃水源跑山上去,是不明智的选择。可是马谡还是不听,依旧选择上山,结果遭到大败。那么马谡到底有怎样的考虑呢?他不是傻瓜,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器重,绝非酒囊饭袋,所以马谡自然有自己的想法。

一、马谡想玩一波置之死地而后生。

古有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作为深得诸葛亮器重的马谡,守街亭是他第一次领兵作战。因此马谡想要打一个漂亮的胜仗。

为啥?因为马谡自认为自己饱读兵书,连丞相诸葛亮都时常被他怼得哑口无言,那他的军事能力,肯定是很强的,至少他本人十分自负。

可是如果没有一场漂亮的胜仗,来给自己的军事生涯做铺垫,那是不够完满的。为了不被大家称之为第二个赵括,马谡必须要在守街亭这一战中有所表现。

而马谡心目中的结局是这样的,不仅要守住街亭,而且要痛击曹魏大军。最好的结局是,这一战能够作为经典案例被写进兵法奇谋之中,让他马谡和项羽、韩信等人并驾齐驱。

大部队全部上山,让部队面临缺水的窘境,最终不得不与敌军奋力厮杀。这套路俨然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所以说,马谡想要守住街亭并不难,痛击魏军说不定也不成问题。可就是最后这个要求有点难,不仅要打胜仗,还要作为标杆,这事儿一般人做不到。

因为战场不是演戏,没有人愿意给你当配角。你马谡有自己的规划,可对面的张郃也有自己的主张。所以说马谡这是一厢情愿。

他不是败在了军事实力上,而是败在了自负这件事上。换句话说,马谡就是太想完美地成功,结果反倒是没办法成功了。

二、仔细分析,马谡的想法似乎还真不错。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因此只能从理论上去解读马谡办这件事,是否真的能够成功。

我觉得成功的可能性还真不小,为啥?因为这跟韩信、项羽当初所处的状况十分雷同。大家都是为了制造士气,为啥偏偏就马谡不行呢?

当初项羽带着5万人马,破釜沉舟,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后路,面对30万秦军,士气爆棚,最终击败了对手。

韩信也很类似,当初赵王带着20万大军前来,而韩信只有1.2万人马。韩信将1万人马背水布阵,剩下2000人马从侧翼偷袭赵军。士兵毫无退路,所以士气高涨。

马谡将数万大军调到南山之上,等到张郃来了以后,切断了马谡的水源。导致马谡大军没有任何退路。可是结局跟项羽、韩信却完全不同。

对于这件事,其实韩信的解释很到位。背水一战打完以后,有人就问韩信:背水布阵,这是兵家大忌,难道不是吗?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兵法里记载的。

现在我们明白了,不是说马谡的战术有什么问题,他也是选择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只不过是因为他带兵打仗的能力不行罢了。

王平的说法也没错,水源十分重要。但是马谡选择兵行险着,其实也没有错,因为士气可以得到提升。只不过在提升士气这个环节,显然马谡没有那么驾轻就熟。

三、马谡需要长期历练。

从街亭之败中,我们就能看得出,马谡和魏延一样,都是喜欢兵行险着之人。他们不愿意像诸葛亮那样保守,因为保守,即使损失不大,成效也不会有多大。

可惜的是,魏延兵行险着,那是有实践根据的。毕竟这哥们打的仗实在是太多了,而你马谡有什么根据呢?

马谡只有理论根据,他的哥哥是刘备的侍中,那是个手握实权的官职。不过属于文官,同样马谡也是文官体系的人。

他从来没有亲自指挥过某一场战斗,一直都是以诸葛亮的幕僚角色,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因此他只能提提建议,具体实施却无法完成。

所以说,就算马谡排兵布阵的方略没有问题,但是具体实施的效果不佳,最后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结果。

马谡这样的人才,其实需要一些小仗去历练。诸葛亮一口气就给了他这么大一个包袱,你觉得他能完成任务吗?可能一个连的人马他调动起来都吃力,别说一个军的人马了。

所以说,马谡的失败,诸葛亮是负有很大责任的。他识人不明,在这件事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害了马谡,也害了自己的北伐大计。

总结:王平比马谡多的,就是那份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再高,如果单纯比较实践能力,那也未必就沾光。你比如说马谡和王平,他们各自的理论有什么错误吗?其实这一点还真不好说。

因为兵法中,对于这两个人的布局都是有讲解的,他们只属于观点不同,理论上没有多大差距。唯一的差距就在实战上,王平是亲自带兵打仗的,即使地位比不上马谡,这一点马谡也不得不服气。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三国志,王平传》

所以王平能够保证自己的一千多人,毫发无损地撤回来。而马谡基本上溃不成军,这就是执行能力的差距。

参考资料:《三国志》

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失空斩》是一出戏,不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恐怕是真的。因为马谡的确丢失了街亭,诸葛亮斩杀马谡留下几滴泪也是应该的。

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命马谡都督诸军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被张郃打得大败,因而丢掉了街亭。

陈寿先生惜字如金,没有明确记载,马谡如何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如何举动失宜。结合《三国演义》来看,诸葛亮也没有明确要求马谡在哪里驻扎,只是特别叮嘱副将王平,一定要在要道之处下寨。并且说只要守住此地,就是取长安的第一功。

那么,问题就来了。马谡没有在要道扎营驻守,而是跑到了山上躲了起来。这是否就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呢?

01

马谡去街亭干嘛去了?

诸葛亮说街亭是一个既无城郭也无险阻的地方,那为何诸葛亮一定要守呢?

为了证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罗贯中先生提前作了铺垫,从司马懿口中说出街亭的重要性,此乃咽喉之地,只要断其粮道,诸葛亮不战自退。

诸葛亮的粮道在哪里呢?

诸葛亮从汉中出兵,大军屯于祁山,街亭远在汉中西北、祁山正北。难不成诸葛亮要从南安、天水、安定魏国三郡补给粮草吗?这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是想从斜谷取长安,派遣马谡守街亭的目的是避免司马懿派遣军队从街亭、祁山方向,抵达汉中,绕道诸葛亮大军背后,切断从汉中给诸葛亮大军补给粮草的要道。

这是很厉害的一招,马谡不在要道扎营,拦阻张郃大军,却躲到山上去了。如果张郃直接放弃与马谡纠缠,直奔汉中,这很危险,诸葛亮的如意算盘岂不就打错了吗?

可偏偏马谡很傻,跑到了山上,而张郃更傻,不是直接放过马谡直奔汉中,反而是要围困马谡。这令诸葛亮没有想到,超出了意料之外。

在豹眼看来,马谡还是很聪明的,是有想法的。

如果张郃真的像司马懿、诸葛亮这些伙计安排的那样,张郃直奔汉中,那么马谡下山跟在张郃屁股后面,断绝了张郃的归路和粮草的补给,然后与诸葛亮大军前后夹击,张郃就不得劲了。

02

事出意外,张郃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套路出牌

没想到张郃不仅不听诸葛亮的,甚至司马懿的安排也不听。到了街亭就不走了,不去断绝诸葛亮的粮道,却要围困马谡。

这不刚刚好吗?马谡成功的拖住了张郃,让他不能通过街亭,去断绝诸葛亮的粮道,岂不是很好呢?

再看一下诸葛亮的安排,派遣给马谡二万五千人守街亭,又令高翔带一万人守列柳城,又唤魏延领本部人马,至少五千,屯于街亭之后,决意要让街亭万无一失。

诸葛亮咋就这么任性,家里开矿吗?就那么一点兵力还要撒芝麻盐似的。

这个安排看似天衣无缝,其实是漏洞百出。本来就兵力不足,还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岂能不败?

既然知道高翔不是张郃的对手,那叫他去干嘛呢?知道魏延很厉害,非他不能对付张郃,为啥最后才想起来让他去呢?

史料记载北伐之前,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罗贯中完全采用了《后汉书》记载的魏延具体的计划建议,诸葛亮没有采纳。诸葛亮就因为这个原因,不把守街亭的重任委托给他。

可最后交战的结果是,张郃五万人马对阵马谡、王平、高翔、魏延四万,在被四路围攻的情况下,依然把他们打得大败。

虽然马谡等被打败,但毕竟张郃没有能够断绝诸葛亮的粮道,而且从战役描写的过程来看,马谡驻扎山上还是很正确的。

张郃围困马谡,王平、高翔、魏延从外围再包围张郃,里外夹击,让张郃腹背受敌,这岂不是很好的策略吗?

但是,高翔不行,魏延又不很卖力,他们能够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03

马谡就是一个冤死的鬼

街亭一战来看,诸葛亮整个部署就是错误的。战略部署错误,不管战术如何得当,很难取得战役的预期效果。

马谡驻扎在山上没毛病,如果他在陆地驻扎死的更惨,恐怕不用让诸葛亮为难,在街亭就被张郃杀死了。

不要说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有能力派遣给马谡二万五千人马,即便有,在陆地被张郃围困,还能有生路吗?很可能马谡、高翔、魏延被张郃各个击破,几无生还。

马谡违背节度该杀,不听号令岂能容忍。但马谡在山上扎营没有大错,这恐怕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马谡也不会因此而被杀。

战略得当,战术失误,可能导致局部的失败;但战略失误,无论战术如何得当,只能保全局部,不会改变整个战役失败的命运。

奇迹是有的,但之所以出现奇迹,是因为奇迹出现的概率很小。

如果总是战略失误,靠几个小战术得当,就屡屡取得成功,那还叫奇迹吗?

失掉了街亭,整个战役就失败了,无论在山上扎营多么正确,都已经毫无足道。因为任何战术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总有一些漏洞。失败了,就往往会过分扩大它的漏洞,反而把它合理的地方给忽略了。

许多人对马谡失街亭特别感兴趣,豹眼一向认为诸葛亮智慧超人,总想找到诸葛亮一定要守街亭的原因,可实在是找不到其合理的地方。这也是豹眼总想回答这一类似问题的原因所在,找不到理由,豹眼永远在纠结中。

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要分析马谡为什么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当道阻挡魏军,而选择在山上扎营,我们就要先分析一下街亭之战时期的形势。

街亭之战的形势

首先我们要知道从汉中通往长安的五条路线:

如图,从汉中通往长安,一共有五条道路,从西往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

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

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

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

之所以诸葛亮喜欢走祁山道,就是因为其地势平坦,适合大兵团运动作战,所以在诸葛亮五次出击魏国的过程中,有两次是选择走了祁山大道。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情况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走了祁山大道,但是在战前,为了迷惑魏军,他派出赵云、邓芝伪装成了蜀军主力,走陈仓道。对此,魏军中计,派出了曹真带领主力部队在陈仓与赵云对峙。

这一招声东击西可以说用的非常的巧妙,诸葛亮见魏军中计,便率领蜀军主力走祁山道,向着陇右三郡杀了过去。

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并不是夺取长安,而是夺取陇右。因为蜀国的国力和当时的魏国差距太大,光是人口基本就是不足100万对500多万,所以在兵力上双方不是一个档次的。在人口、土地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实际上最好的做法就是爆一波兵,去对方那里抢占地盘,获得了更多的地盘就可以爆出更多的兵,把优势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这是稳妥的做法,也符合诸葛亮的性格。

诸葛亮于是就带领蜀军主力“突然”出现在了陇右地区,陇右地区没有防备,很快就基本被诸葛亮打了下来,当时陇右只剩下了陇西城没有攻下,只要攻下陇西城,那么整个陇右就是蜀国的了,今后打长安,就可以以陇右为基地进攻长安,从陇右出发不但地势平坦易于进攻,而且陇右产粮食,后勤也比汉中进攻长安要大为改观。

街亭之战的情况

接到陇右的急报,魏国皇帝曹睿知道上当了,于是亲自坐镇长安,从荆州调来了当时魏国第一大将,张郃,命令他率领五万骑兵支援陇右。

从长安到陇右一共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陇山道,一条是陈仓渭水道。

而当时的情况是,魏延和吴懿在负责攻打陇西城,断绝了陇西城与外界的联系,可以说拿下陇西城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在陈仓渭水道和郭淮对峙,张郃如果想快速支援陇右,就只能走陇山道。而街亭是陇山道的必经之路,只要守住街亭,张郃就无法支援陇右。

如果诸葛亮守住了街亭,那么陇右就等于拿下了,有了陇右地区,诸葛亮接下来进攻长安就游刃有余,可以随时对长安发动大规模进攻了。如果守不住街亭,那么张郃就可以支援陇右地区,陇右就拿不下来,诸葛亮唯一能做的就是撤军了。

所以街亭是关系到全局胜负的关键。

马谡的抉择

马谡当时应该是立功心切,急于在众将面前表现自己,就违背了诸葛亮给他的战略意图——拖住张郃,而是击败张郃。

如上图,这是当时马谡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的效果,红色表示蜀军,蓝色表示魏军。魏军主帅张郃,如果大家熟悉三国的话都应该知道,张郃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够从三国早期一直打到晚期的大将之一,满记满经验而且武力值爆表,当时全天下能跟张郃抗衡的将领已经没有几个了,而他手下的五万骑兵基本都是魏军的精锐,所以要战胜这支部队,在马谡只有最多2万人的情况下是基本不可能的。

马谡驻扎在山上,是想利用山坡的冲击力,在张郃部队赶到山下时一鼓作气发动一波冲锋冲散张郃的部队,从而击败张郃。但是实际上在面对张郃这种老司机的情况下,马谡失算了,张郃三面包围了山上的马谡军,而在包围圈外驻守街亭城池的王平只有1000多人,根本无法救援马谡。张郃断了马谡的水源之后,马谡所部就基本只能等死了。

如上图,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当道阻击张郃部队,就应当是这样的部署,在两边高地安排一部分兵力,主力在道路中央镇守街亭城。因为两边的高地如果被张郃占据,那么张郃一是可以居高临下洞察街亭城内蜀军的动向,二是可以实现对街亭城的包围,三是可以直接越过街亭解陇西城之围。

如果按照诸葛亮部署主力当道阻击张郃,交战的时候基本就是这个效果了,两边因为是高地,不适合骑兵冲锋,所以张郃就只能出动步兵作战,中间因为有城池的缘故,张郃部队一时半会是冲不过去的,基本就会打成一个僵持的局面。

而马谡的任务不是击败张郃而是拖住张郃,所以不需要胜利,只要能挡住就行,这样的话,胜负难知。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马谡扎营在山上是为了击败张郃,而诸葛亮要马谡当道阻挡张郃,是要马谡拖住张郃。因为战略目标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可以说,马谡的战略目标不切实际。

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要想弄清楚马谡为什么要在山上扎营,首先得弄明白,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是什么?

从事后来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拿下陇西五郡: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广魏郡和安定郡。魏国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实际上关中及陇右的防备是相当松懈的,认为蜀汉没有实力进攻曹魏的关中及陇西地区。

曹魏在关中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长安到陈仓一带的关中地区,诸葛亮的目的是拿下陇西五郡,如果曹魏想要支援陇右的话,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走陇山道,而街亭就是陇山道西边的关口,另一条路是渭水道,这条路是小道,不适合大军行进,渭水道的西边关口就是上邽。

只要诸葛亮堵住了街亭和上邽,魏军就救援不了陇右,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军主力就能拿下陇西五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达到目的。

所以,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守住街亭,不让曹魏的主力救援部队进入陇西,只要马谡在街亭堵住了魏军,就算完成了任务。

从关中经陇山道到达街亭的路,实际上是山谷间的一条路,谷口就是街亭,据史记记载,待亭有城池可守,既然是谷口,街亭周边山也比较多。

马谡无论是在山上扎营也好,还在据城而守也好,任务就是堵住魏军,不能让魏军进入陇西,否则任务就失败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马谡非旦没有完成任务,而且被张郃击败的时间极短,甚至连为诸葛亮争取时间都没有做到。

马谡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要在山上扎营?

我相信诸葛亮在安排任务前,已经非常清楚的向马谡说明了任务的重要性和如何部署,从王平执意劝谏马谡和街亭之败后诸葛亮的处罚情况来看,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上山扎营属于个人行为。

古代的城池,一般是依险而建,根据地形起到不拿下城池就无法通过的目的,如果街亭有城,一定是建在谷口的正对面,起到扼守谷口道路的作用,否则城池也没用,如果守城,魏军是没有这么容易通过街亭,或绕过城池进入陇西的。

马谡被派去守街亭时,他是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的,至少对手张郃,那是后来局势明朗后,马谡才知道他的对手是张郃,马谡之所以弃城,而上山扎营,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他的对手是谁?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是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第二个原因,前提是你得顺利完成任务,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完成了任务,那么他是选择上山扎营,还是选择据城死守,都不是问题,关健是马谡失败了,所以要追究他的责任。

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灵感,多半来自刘备打汉中之战时,命令黄忠在定军山扎营,然后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打一个防守反击,黄忠当年就是这样斩杀了魏军主帅夏侯渊,如果马谡能成功斩杀魏军主将,将会立下不世之功。

换句话说,马谡上山扎营的第三个原因是马谡立功心切,马谡想通过在山上扎营,在防守魏军的同时,利用居高临下的地位,冲击魏军,立下大功,以便更好在日后的蜀汉发展,可惜马谡败了,只要马谡败了,所有的责任都是马谡的责任,这就是成王败寇的理论。

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第四个原因,就是马谡缺少实际领兵打仗的经验,而诸葛亮能将马谡放在如此重要的位子,也是要承担用人责任的,所以在马谡失败后,连诸葛亮也自贬三级。

从事后王平带领千余人,就挡住了张郃的情况来看,只要马谡据城以守,张郃一时半会是无法拿下街亭城池的,张郃到达街亭的先锋部队一定是骑兵部队,很可能还缺少攻城武器,只能望城兴叹。

但是马谡在山上扎营,张郃立即就想到破马谡的办法,断水源,围山,其实还是马谡缺少实际经验,在战争之初,就应该想到水源问题,应该趁张郃立足未稳,从山上冲击张郃军队,张郃是急行军赶到街亭的,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马谡在山上扎营,完全就是忽视了诸葛亮的整体战略,没有大局观的表现,这也是马谡在山上扎营的第五个原因。他没有考虑到整个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或者不能理解诸葛亮的战略,只从自身利益考虑街亭之战,所以才会失败。

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马谡的部署实际上也不能算错,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已,他自己不是打硬仗的料,如果把他换成赵云,那么他的这种部署也可以算是经典。

关于街亭之战我们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街亭的地形问题,当时的街亭是一条谷口,平均宽度在1里~3里左右,整个战场大约可以容纳1万人左右厮杀,也就是每方各派5000人,这也是诸葛亮派给马谡的兵力数量。魏军虽然有10万,却也只能派5000人入谷参战。这使得蜀军守军虽然不多,但是魏军却也占不到兵力的便宜。

第二个问题,蜀军的战斗力强。当时的蜀军由于采取了雇佣军制度(征南蛮),这使得蜀军的同期战斗力强于魏吴两军。如果魏军无法在兵力上面取得优势,那么蜀军实际上反而是占便宜的一方。

根据马谡的作战规划,他是打算将魏军先放入山谷,然后依仗山谷高地居高临下冲锋,把这入谷的5000魏军团灭掉,然后再据险而守,这样可以振作己方士气,也可以打击对方士气,如果这个作战策略由赵云来实施的话,可能张郃方面就要凶多吉少了。但是由马谡自己执行,他自己从来就没有打过这种硬仗,等魏军大量进入山谷的时候他却胆怯不敢上阵了,眼睁睁看着魏军通过山谷并将其包围在山上。

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马谡没听诸葛亮的话,主要是过度自信,把街亭防守战当成了野外作战,如同赵括第二。

街亭是蜀军后勤补给和军队进退的重要通道,丢失街亭就如同被敌人卡住了喉咙。本来守街亭关健在守,并非率军拼杀,只要守住了就是胜利。依诸葛亮的安排,安营扎寨应在魏军进攻的通道上,形成一道关隘,阻止敌军进攻,使得街亭不失手,但马谡没那样做。

按理马谡是有才的,否则诸葛亮不会那么相信他。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自幼饱读兵书。但他有个缺点,就是言过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满嘴跑火车。这一点刘备就很了解,死前特意对诸葛亮说过,告诫他不可重用马谡,但并未引起诸葛亮的重视。

马谡也知道街亭至关重要,他下军令状争来这个任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章显个人本领。他没把街亭当作一个防守区,而是一个决战场。他要进行一场大战,他本来属参谋一类人物,很想借此一战成名。正因为这些原因,他改变了诸葛亮的防守街亭的要求,卯足了劲要打一场大战。

他安营扎寨在高山上,很容易被围困导致灭亡,但他不听王平等人劝阻一意孤行。他的理由何在?主要有两条,一是站得高看得远,与敌作战时有一股冲力;其二就是效仿古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把将士安在死路上,让他们发挥以一当十的能力。真是活脱脱一个书呆子。

马谡完全低估了敌人,过度相信自己,张郃率5万精兵过来,并不与他作战,只把他的水源切断,山头上数万人没水喝,只能主动下山作战和找水,但山路崎岖每次下来人少,马上即被消灭。很快部队自行瓦解,街亭失守自然就难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