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命人平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坟墓?
田文镜、李卫和鄂尔泰,这三个人是雍正非常欣赏的三个人。别看雍正皇帝很低调,这个皇帝,是清朝最不忌讳满汉问题的一个皇帝。
他重用满人,诸如鄂尔泰、隆科多等人,也重用汉人,诸如张廷玉、田文镜、李卫、年羹尧等人。不光是重用,而且给了他们非常丰厚的恩典。
可是乾隆皇帝,依旧有很严重的民族观念,他对汉族大臣,始终都充满了戒心。甚至可以说有一种天生的瞧不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因为乾隆皇帝一辈子都想要成为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那样的人,并不想学习自己的父亲雍正皇帝。
所以康熙皇帝纵容满族官员,乾隆也一样纵容。康熙皇帝对汉人官员用之弃之,乾隆也就想要这样。雍正给汉族官员善终,乾隆偏偏就是不愿意。
一、乾隆皇帝对雍正的宠臣,是区别对待的。你比如说张廷玉这位三朝老臣,本来雍正是让他配享太庙的,可是他到了乾隆朝得罪了乾隆皇帝,因此被取消了这一殊荣,并且死了以后,乾隆才给张廷玉恢复了配享太庙的资格,这不是存心让人堵得慌嘛!
再说李卫这个人,那是雍正朝后期最得宠的汉族官员。他去世以后,乾隆本来是按照总督的规格给予下葬。可问题是等到乾隆南巡的时候,发现西湖的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和他妻妾的神像。这可把乾隆气坏了,他表示:李卫这种人咋能立神像?于是就把李卫的神像撤下来烧掉了。
田文镜其实也是非常现实的一个例子,他寿命比较长,但是年纪很大的时候,才成为雍正的心腹。所以田文镜72岁去世的时候,雍正还在位。
为了感念田文镜的相助,雍正将田文镜安葬在了清泰陵附近,将来雍正下去了,可以让田文镜陪着自己。万万没想到乾隆来拜祭雍正的时候,居然顺道把田文镜的坟给推平了。你说气人不?
难道乾隆是诚心跟雍正的那帮宠臣过不去吗?其实不然,我们看鄂尔泰,同样是雍正的宠臣,同样是活到了乾隆朝。
这哥们不仅得到了配享太庙的恩泽,而且乾隆皇帝还亲自跑去给他送葬,就问你这份荣誉其他人有没有?
由此可见,倒不是说乾隆专门跟他老爹作对,他只是不怎么喜欢汉族官员而已。我们看他重用的都是些什么人,傅恒、福康安、和珅等人,清一色都是满族官员。
刘墉和纪晓岚这些汉族官员,就算比较优秀,也只有给那帮人打下手的资格。唯一达到和珅等人受宠程度的汉族官员,可能就只有刘统勋这一个了。
二、乾隆推平田文镜的坟,是意外还是有意为之?乾隆皇帝去泰陵祭拜自己的老爹雍正皇帝,回来的路上发现田文镜的坟有点碍眼。可是又不能公开要挪走它,毕竟人家是奉旨葬在这里的。
于是有一次他回来的时候,再次看到了田文镜的坟,就叹息着说了一句:拉倒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一帮人就把田文镜的坟给铲平了。
下次乾隆再来的时候,发现田文镜的坟忽然就不见了。一问之下才知道手下人误会了他的意思,但是乾隆既没有惩罚手下人,又没有给田文镜的坟恢复原貌。
其实大家心里就有数了,原来乾隆早就想要这么做,只是碍于大家会说他小气,所以才迟迟没有下手。
上谕曰:“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而彼时三人素不相合。雅尔图见朕以卫祀贤良,借文镜之应撤,明卫之不应入。当日王士俊奏请,奉皇考允行,今若撤出,是翻前案矣!”寝雅尔图奏不行。---《清史稿》
这次误会最终反倒是成全了乾隆的心意,你说有意思吧?你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乾隆皇帝故意设的局,目的就是要铲掉田文镜的坟,还不会招惹什么骂名。
三、乾隆为啥这么讨厌田文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此前说过的,他身为汉族官员,却得到了雍正至高无上的宠爱,因此乾隆觉得愤愤不平。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乾隆讨厌田文镜,那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有据的。田文镜酷吏的形象,是乾隆最不喜欢的。
- 第一,酷吏形象。当时乾隆还是皇子,奏报田文镜酷吏的折子就此起彼伏地从全国各地寄到了雍正跟前。雍正是了解田文镜的,可是乾隆对田文镜不了解,自然就形成了一定的偏见。
- 第二,拥护改革。雍正皇帝是个改革家,他的很多政策,都会得罪若干人。比如说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田文镜是坚决拥护的。而乾隆为了自己的名声,取消了不少改革政策,因此他讨厌田文镜这种为雍正新政摇旗呐喊的人。
- 第三,田文镜没啥党羽。田文镜是监生出身做的官,所以没有什么同门在朝中做官。进士出身的官员又都瞧不起他,因此田文镜活生生被逼成了孤臣。不过久而久之他也以此为乐,不结党营私这一点深得雍正赏识。但也就会在得罪人的时候,没人帮他说话。因此乾隆耳根子旁边,到处都是田文镜的坏话。
所以这么多不利因素加起来,使得乾隆对田文镜非常讨厌。这么讨厌的一个人,居然还有资格陪葬在雍正身边?那不是在开玩笑嘛!给他推平了,就算是给面子了。
总结:乾隆其实是个特别小心眼的人。从乾隆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得出,这哥们是个小心眼的人。李卫都死了好多年了,他到了西湖还想着把李卫的神像给烧了。
田文镜的坟在那儿好好的,非要给人家铲平了。最惨的就是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雍正皇帝最信任的机要秘书。到了乾隆朝,居然郁郁寡欢了。
不给人家配享太庙,那你就直说算了,非要等到人家死了,才再恢复他配享太庙的资格,这还有什么意义吗?乾隆这么做唯一的目的,就是怕有人说他不按照雍正的旨意办事,否则他才不会恢复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参考资料:《清史稿》
乾隆为什么命人平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坟墓?
历史上乾隆确实很不喜欢田文镜,而田文镜的坟墓被乾隆所平也算是一个误会,具体且慢慢说来。
先说说田文镜这个人历史上的田文镜其实人生挺传奇的,他比雍正皇帝大了十六七岁,他出生于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
田文镜早在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4年二十二岁的时候以监生身份出任了县丞,后来田文镜逐步升为知县、知州等官职,可以说他是从底层官职一步一步升上去的,但是在康熙一朝,田文镜始终没得到重用,康熙四十五年即公元1706年田文镜才有机会从知州调到中央出任吏部员外郎。
不管是知州也好还是吏部员外郎也好,都只是五品官职,这在清代来说只相当于中层干部,不过有一点好处就是,田文镜从地方知州出任吏部员外郎算是从地方进入中央了,而田文镜也正是在这时期与雍正结识,从而获得雍正赏识。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即公元1717年,田文镜终于在五品官上升了一级,成为了内阁侍读学士,这算是从四品官职,虽然级别升的很慢,这也算是在中央站稳脚了。
到康熙去世时,田文镜已经61岁,可以说61岁之前田文镜基本都是在地方从政,或者出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官职,说他是无名小卒也毫不为过,如果田文镜要在61岁前去世了,他都不可能青史留名。
康熙去世,雍正继位,在雍正即位之初,雍正没有可用之才,这时候雍正开始启用之前就比较赏识,且有着丰富地方从政经验年事已高的田文镜。
田文镜可以说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厚积薄发,雍正继位后,山西发生了自然灾害,年羹尧作为当地驻军将领先向雍正报告了此事,请求朝廷救援。
而雍正询问山西巡抚德音时,德音却故意隐瞒山西灾情,企图蒙混雍正,正好当时田文镜奉刚即位的雍正之命去华山祭天,雍正于是就召见田文镜询问山西灾情,田文镜没有替德音隐瞒,据实奏报了灾情,于是雍正震怒,责怪了德音,然后派田文镜出任山西布政使。
布政使相当于现代的常务副省长,在当时清朝官制下,一省之内除了巡抚之外,就属布政使官阶最高,而且以品级论,布政使和巡抚是同级别,都属于从二品官,但是一般巡抚都会在中央兼职,所以清代巡抚大多是正二品官,还是比布政使略高一级。
不过布政使这个官在清代已经算是地方高官了,而田文镜有着非常丰富的地方的从政经验,所以他出任布政使后很快理清了山西公务,同时清楚利弊,救济灾民,使得当时山西吏治焕然一新。
雍正由此看到了田文镜的政治才能,于是不久就调任田文镜出任了河南巡抚。
田文镜出任河南巡抚后成为了雍正的左膀右臂田文镜在出任河南巡抚时已经62岁,在古代这年龄已经不小了,很多人也都差不多该到退休年纪了,而田文镜在这个年纪时却是刚刚开始起步,开始得到重用,开始大展平生抱负。
在河南巡抚任上田文镜坚决推行雍正所制定的新政,雍正新政是雍正继位后,针对康熙晚年清政府吏治腐败和社会风气进行的一次重要改革。
因为雍正新政中的很多政策都触犯到了贵族地主阶级利益,所以很多地方官不愿意在地方推行雍正的新政,这时候河南巡抚田文镜和浙江巡抚李卫站了出来,他们俩坚决在所辖省内推行雍正新政,这才使得雍正新政在地方得以推行。
而田文镜和李卫也被当时雍正皇帝所倚重,甚至被雍正称为左膀右臂。
后来李卫升任浙江总督兼刑部尚书,田文镜则升任了鲁豫总督兼兵部尚书,在这要说一下,李卫的浙江总督是清代已有的官职,也叫闽浙总督,而田文镜的鲁豫总督则是雍正专门为田文镜所设立。
雍正非常倚重田文镜,特意命他总督河南与山东两省,故此为他特设了鲁豫总督,田文镜去世后,这一职位就被裁撤,可见雍正对田文镜的喜爱和器重。
鲁豫总督田文镜、闽浙总督李卫外加云贵总督鄂尔泰,这三人都是雍正时期最为重要的封疆大吏,也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都堪称雍正的左膀右臂,可以说雍正新政如果没有他们三人在所辖省份坚决推行,那么雍正继位以后会面临很尴尬的局面,所以雍正对他们三人器重有加。
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非常喜爱田文镜,上面说过田文镜年龄比雍正大不少,所以田文镜死在了雍正的前面,田文镜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3年去世,享年72岁。
雍正对于田文镜去世很是悲伤惋惜,为了表达他对田文镜的喜爱,他特意命人将田文镜的坟墓葬在了自己的清泰陵附近,想让田文镜在将来九泉之下陪伴自己。
雍正之所以喜爱器重田文镜,首先,田文镜是他的铁杆支持者,坚决推行雍正新政;
其二就是田文镜是出了名的清官廉吏,他不贪钱,而且还不让子女借助他的官位沾光,可以说是清正无私;
其三就是田文镜在政治上非常中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不结党不营私,雍正认为他是孤臣是能臣,所以田文镜是雍正树立的吏治典范。
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话说的确实没错,雍正虽然十分喜爱田文镜,但是他儿子乾隆却并不喜爱田文镜了。
乾隆曾经评价过雍正时期三大总督,他认为田文镜不如李卫,而李卫则又不如鄂尔泰,从这可以看出乾隆对田文镜即是不屑也是不喜欢。
而且乾隆继位后第一个公开点名批评的雍正时期旧臣就是田文镜,乾隆认为田文镜为官过于苛刻,虽是清官,却也是酷吏,他坚决推行雍正新政,不顾实际民生,致使河南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乾隆认为田文镜不过是一名酷吏而已。
其实乾隆说的也确实如此,田文镜虽是清官但有的时候急功近利,不顾百姓民生,同时期的李卫虽然没有田文镜这么高的文化水平,但是李卫为官也是十分清正,而且不畏权贵,最关键的是李卫比田文镜更能体谅百姓的民生,所以在雍正时期李卫的官声口碑都比田文镜好得多。
乾隆推平田文镜的坟墓其实算是意外虽然乾隆对田文镜不喜欢,也很是不屑,但是他还不至于公开要把田文镜的坟推平,这样也太不显君王大度了。
乾隆平了田文镜的坟其实算是一场意外,因为田文镜的坟在清泰陵附近,乾隆每次去祭拜清泰陵时,总感觉有一种还要向他十分不喜爱的田文镜祭拜的感觉,所以乾隆每次给雍正扫墓,都十分厌恶田文镜墓。
后来有一次乾隆又去祭拜雍正,在回去的路上恰好遇到田文镜墓长出的树木妨碍了御道通行,乾隆知道后,只说了一句“拉倒吧”,其实这是算了的意思,结果清泰陵守陵的大臣们向来都知道乾隆厌恶田文镜,所以他们就以为乾隆是要把田文镜墓拉倒。
于是田文镜墓就这么被清泰陵守陵士兵给拉倒了,剩下两座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后来乾隆发现田文镜墓被平了,就问守陵大臣怎么回事,他们就按照以为乾隆的意思给推平了回复,乾隆听后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却也并没有责怪守陵大臣。
这看似是因为守陵大臣会错了意,导致了田文镜墓被误伤。实则不然,看似无意却是有意。因为乾隆厌恶田文镜在当时已是朝野上下都知道的事,守陵的大臣这么想也无可厚非。
而乾隆事后并未责罚守陵大臣,也可以看出乾隆内心里也是将错就错,想把田文镜墓给推平了。虽然乾隆没有特意下令将田文镜坟墓平了,但是这也多少有点清算的意味。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乾隆为什么命人平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坟墓?
田文镜,雍正朝时期的宠臣,却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判。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并称为雍正时期的“三大封疆大吏”,是雍正皇帝非常信任与倚重的心腹大臣。
田文镜在担任河南巡抚以及河南山东总督期间,坚决贯彻雍正皇帝的旨意,大力推行新政,并且收获了积极效果。雍正皇帝曾评价他:
“忠诚体国,公正廉明。” “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殚竭心智,不辞劳苦,不避嫌怨,庶务俱举,四境肃然。”田文镜本人也得到了雍正的一再提拔和封赏,且不说田文镜所担任的河南山东总督是为他专门设置的,就连全家的旗籍都从下五旗的汉军正蓝旗抬到了汉军正黄旗,可谓是显赫一时。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逝世,雍正为其上谥号为“端肃”,并特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更为重要的是,雍正亲自在泰陵附近赐予一片土地安葬田文镜,足可见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宠爱。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对于田文镜负面评价之声是一浪高过一浪。
早在雍正在位期间,田文镜就遭到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参劾,被雍正压了下来。
乾隆皇帝登基不久之后,罢免了田文镜曾经的下属王士俊的官位,并旁打侧敲表达了对于田文镜的不满,就此拉开了批判田文镜的序幕。乾隆皇帝先是在乾隆三年(1738年),“阴错阳差”的扒了田文镜的墓地,随后在更是评价说:
“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由此可见,乾隆皇帝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宠臣田文镜是非常的厌恶和不屑。
田文镜墓被乾隆皇帝拆掉,看似是“阴错阳差”,实际上也有着其必然的原因。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前往清西陵地区拜祭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路途中,由于车驾太大,通行不畅,经核查才知道是田文镜的墓延伸到了御道上因而影响了乾隆皇帝的通行,随行的官员在问乾隆皇帝处置办法的时候,乾隆皇帝用一个模棱两个的词“拉倒”作为了回应,而等到乾隆皇帝结束了对于雍正的拜祭,返回京城的过程中,发现田文镜的墓已经被人拆平了,而他也没有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件事情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尽管这是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但其结果有着必然性。
首先,乾隆皇帝本身是真心的看不上田文镜。
田文镜之所以为雍正皇帝所器重,一方面是因为田文镜为官清廉、敬业勤奋,另一方面是田文镜作为监生出身,被雍正皇帝树立为标杆,是为了拉拢这部分官员群体为自己效力。
但是田文镜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缺点,就是待人处事有欠宽和,过于严苛,可以说田文镜是典型的“酷吏”,同时还有着“沽名钓誉”的黑历史,再加上乾隆皇帝崇拜的是自己以“仁德治国”的爷爷康熙皇帝,并不是自己的非常严厉而又严酷的父亲雍正,所以乾隆皇帝是非常看不上田文镜。
“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其次,田文镜此前得罪的人太多了,乾隆皇帝也是为了平息众怒。
前文中说道,田文镜早在雍正年间就遭到了弹劾,被雍正压了下来,到了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对于田文镜及其下属官员的弹劾就没有停止过,可见整个官场对于田文镜的负面评价和怨言是非常之大的。可以说刚刚登基的乾隆皇帝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拉拢官员队伍,所以必须要对田文镜进行一定的清算。
同时也不得不说的是,乾隆皇帝这样处置田文镜也是为了更好的拉拢鄂尔泰。鄂尔泰是雍正临终前安排的“托孤重臣”,也是满洲官员的实际首领和代表人物,乾隆登基之处非常倚重与鄂尔泰、张廷玉这样的前朝旧臣,而鄂尔泰在此之前与李卫、田文镜的关系非常的紧张没,因而乾隆皇帝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拉拢鄂尔泰。
再次,也是最让乾隆皇帝看不惯的是,田文镜的墓地在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区。
田文镜不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欢,也遭到了众多朝臣的弹劾,可是田文镜却依然能葬在雍正皇帝陵寝的附近,继续陪侍雍正皇帝,享受这份莫大的荣誉,这必然让乾隆皇帝感到非常的不痛快。
要知道,雍正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兄弟,也是乾隆皇帝非常敬重的叔叔,怡贤亲王胤祥,当年为了彰显君臣身份有别,不惜用“吞土”的方式来拒绝雍正计划将其葬在泰陵地区的安排。相比于胤祥,田文镜无论是地位,声望,还是乾隆皇帝的敬重程度都比不上,自然也就不会允许他葬在雍正的陵寝附近了。
所以,田文镜的墓地被拆实际上是迟早的事情,整个墓地除了两座石龟驮着的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外,其余的也都是荡然无存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仅仅是田文镜,李卫也有着这样的经历。雍正朝时期的宠臣,到了乾隆朝期间被乾隆皇帝打压的不在少数。
鄂尔泰是幸运的,乾隆十年(1745年)就去世的他,生前死后都没有被乾隆皇帝清算,但是与他共享“配享太庙”殊荣的张廷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张廷玉晚年遭到了乾隆皇帝疯狂的打压,可以说是在凄凉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当然,像田文镜这样去世后被乾隆皇帝打压的雍正宠臣还有李卫。
乾隆在第五次南巡,见到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乾隆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烧毁。
此时已经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距离李卫去世已经整整42年,可是西湖边上依然供着李卫的塑像,并且李卫为自己和正室妻子塑像也就算了,还将自己的小妾也塑像让人供奉,因而让乾隆觉得不合体统。而杭州百姓却在李卫死后依然保持了四十多年不撤像,就说明李卫当年治理浙江的功绩让百姓非常的怀念他,同时,当年李卫上奏朝廷,让雍正下令即刻恢复了浙江文士的乡会试,使得第二年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也让浙江百姓对李卫是感恩戴德,因而其塑像一直被保留着,直到被乾隆撤销掉。
乾隆为什么命人平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坟墓?
在《雍正王朝》里,邬思道临别前,对田文镜说了局肺腑之言:“可疑之利不可受,得之易时失之易。”但是在剧情中并没有交待田文镜的结局,所以搞得这句话有点莫名其妙。
然而在田文镜死后多年,河北易县田文镜的坟、河南境内的田文镜的祠堂都一夜之间被捣毁,似乎冥冥之中解释了这个结局。
乾隆即位以后,乾隆第一个就公开点名批评了雍正旧臣就是已经死去的田文镜,“河南自从田文镜上任抚督以来,严格治理,然而他的属下官吏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前年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百姓流离失所,幸亏先帝爱民,派遣官员前去赈抚,才保证河南的安定,这件事天下人尽皆知。”
并且罢黜了田文镜布局身后的王士俊在河南监视开垦荒地时,开设的“捐输”,解除了王士俊的官位。
乾隆3年(1738年)4月,乾隆祭奠泰陵,发现田文镜墓的门墙占了御道三尺,御辇不能过,乾隆默许拆去田文镜墓的门楼建筑,仅剩两座雍正亲笔题的誄文碑。
而乾隆5年(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上书将田文镜撤出贤良祠,遭到了乾隆的拒绝。但是却又暗中默许民间这么如此操作。
田文镜的得失让人感叹。然而田文镜的一生并没有《雍正王朝》里那样光明磊落。可以说他成也因为“隐瞒灾情”,败也是因为“隐瞒灾情”。
康熙元年(1662年)出生的田文镜,22岁以监生的身份出仕福建长乐县的县丞。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熬资历的仕途生涯。他在山西宁乡知县的任上一坐就是将近20年没挪过屁股。一直到康熙45年(1706年)才迁为吏部员外郎,然而他在这任上又干了10年,没有任何进展。
可见田文镜55岁以前的仕途并不顺利,缺乏贵人提携。
因为康熙55年(1716年),向朝廷建议恢复克盐商以重税,以补盐引缺额。一下子引起了朝廷的哗然大波。因为这个政策虽然解决朝廷的缺额问题,但是很显然对整体盐商是有伤害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盐商会把这个成本转嫁给老百姓。但是最终被朝廷采纳了,并且由于山东巡抚的支持,在山东几个县里试点了。而田文镜终于被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然而此后田文镜再一次没有了任何仕途有提拔的征兆。
田文镜因为如实报告了山西巡抚德音“隐瞒灾情不报”,而得到了雍正的信任。
雍正元年(1723年),年羹尧上书雍正,说山西受灾,请求赈灾。而当雍正询问山西巡抚德音受灾情况,德因因怕影响到自己的仕途,隐瞒了灾情。而田文镜由于办差路过山西,雍正便向田文镜咨询了山西受灾情况。
田文镜如实禀告了山西受灾情况。因此被雍正嘉奖他直言无隐,令田文镜署理山西布政使并前去山西负责赈灾。而田文镜到任后,凭着多年基层经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从此62岁的田文镜开启了他逆天的仕途运程。
雍正2年(1724年),田文镜被调任重灾区河南巡抚,开启了以严厉之风治理当地,积极清查河南诸州县藩库亏空,开辟荒地;推广试点“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永远三大政策,田文镜不打任何折扣,手段严厉,且有点急于求成。对于稍微懈怠或有抵触情绪的州县,立刻加以弹劾。
雍正4年(1726年),李绂由广西巡抚去赴任直隶总督,途中经过开封,因不满田文静镜纵容下属肆意蹂躏读书人的尊严,于是参劾了田文镜。然而田文镜却参劾李绂携私报复。神仙打仗,凡人遭殃,最终结果是李绂、谢济世等人挨批,黄振国因此掉了脑袋。总体上雍正还是站在了田文镜这边。此后田文镜的官也一升再升,凭着“河南经验”,总督鲁、豫、北河(京杭大运河的北段)等地。
在工作以及同事关系上,田文镜得到了雍正的大力支持。
雍正是典型的“爱你爱到骨头里,恨你恨到骨头里”的这种人。所以支持田文镜可谓不遗余力,哪怕田文镜做错了,雍正也不会追究。雍正曾经说对百官说,“如果天下巡抚都如田文镜,那么天下就将大治矣!”他还对田文静这样说,“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尔等大臣洛浦镇,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然而利令智昏,到了后期的田文镜竟然犯了一个他仕途起势时山西巡抚德音犯的错误。
雍正元年,田文镜因为举报山西巡抚德音隐瞒灾情而受到雍正的青睐。而雍正7年(1729年),山东、河南发生水患,田文镜虽然没有犯隐瞒不报的错,但是他为了完成山东、河南的藩库亏空,竟然刻意隐瞒了灾情的严重性,还拒绝了雍正几次主动要求减免赋税的意见。然而大灾之后是大疫,到了雍正9年(1731年),这个盖子实在是捂不住了,河南山东百姓易子相食,死者糜万。连田文镜自己也病倒了,只好乞求以病归,撂挑子了。
而此刻的雍正才明白真相,雍正一面派侍郎王国栋前去赈灾,一面让田文镜回京养病,病好之后,雍正仍然让田文静回河南。
虽然犯错,但是雍正讲感情,田文镜死后仍然是哀荣备至。
雍正10年(1732年)田文镜病逝,雍正是田文镜葬在泰陵附近,谥号端肃,可谓殊荣备至。还命令河南,为其设立专祠,河道总督王士俊曾是田文镜的下属,请求将田文镜入祀河南贤良祠。
然而雍正死后,田文镜开始真正接受那次错误的惩罚。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乾隆为什么命人平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坟墓?
雍正帝的三大重臣鄂尔泰,李卫和田文镜,乾隆帝对他们的评价是,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不及鄂尔泰。
我们可以发现,乾隆帝最看欣赏的是满人鄂尔泰,最看不起的就是汉人田文镜了,李卫则处在二人中间。
李卫去世之后,乾隆帝有一次南巡到西湖,他偶然看见了西湖边李卫夫妇的神像,上面还刻着“湖山神位”四个字,旁边还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贡品,香火似乎十分旺盛。
乾隆帝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说完就命人摧毁李卫夫妇的神像。
李卫是有名的能臣干吏,雍正帝对其极为倚重,却被乾隆帝说得一文不值,这其实是一种嫉妒的心理,也是有意在打压汉臣。
李卫死后的遭遇尚且如此,被乾隆帝评价得还不如他的田文镜,死后的遭遇又如何呢?
雍正朝三大能臣干吏之一的田文镜,为何不被乾隆帝所喜欢?
田文镜出生于康熙元年,也就是1662年,汉军镶黄旗人。
田文镜年轻的时候读书其实不咋样,连个秀才都没有中过,但好在他是旗人,祖上又有军功,因此得以进入国子监读书,最后混了个监生的身份。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资格被授予福建长乐县县丞,康熙三十一年被任命为山西宁乡县知县。
康熙四十四年,田文镜在基层干了二十多年之后,这才升迁为直隶省易州知州,一年后改任从五品的吏部员外郎,成为一名京官。
我们可以发现,田文镜的官场之路还是十分坎坷的,作为一个旗人,他的升迁速度其实算不上很快,是一步一个脚印熬资历熬出来的。
在进入京城之后,田文镜并没有迎来事业的快速上升期,只是担任一些郎官而已。
田文镜最风光的时候,也只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地方巡查盐政,因为向康熙帝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被选为内阁侍读学士。
不过在康熙帝去世之后,年纪已经六十一岁的田文镜非常意外地被雍正帝所重用,这是为何?
雍正帝继位之后,开始着手整顿吏治,进行土地和税收改革,还加大力度整肃边患。但因为雍正帝继位不久,根基不是很稳,因此很需要培养一些自己信得过的人来替自己办事。
田文镜虽然没有当过大官,但做事干练,为官清廉,也是个能办实事的人,因此引起了雍正帝的注意。
雍正元年,年羹尧上奏说,山西发生灾难,饿死了不少人,请求朝廷赈灾。雍正帝一面下诏向山西巡抚德音询问情况,一面派遣田文镜去山西实地了解情况。
德音因为担心饿死人的事情被朝廷知道,从而抹杀了自己的政绩,便上书雍正帝说,山西不但没有灾害,而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但田文镜回去之后却告诉雍正帝,山西的灾害很严重,应当立即救灾。雍正帝便派田文镜去山西救灾,还严肃处置了德音。
这件事之后,雍正帝觉得田文镜敢于直言,在救灾的过程中表现也非常不错,有着十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因此十分看重他,任命他为从二品的山西布政使。
从一个从五品小官一跃成为从二品的大官,田文镜的这个人身跨度不可谓不大,他因此对雍正帝感恩戴德,在工作中也越发努力。
从雍正二年到雍正十年,田文镜又先后担任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河南总督,河南山东总督(雍正帝为田文镜特设的官职,不为定例),加兵部尚书衔,抬汉军正黄旗,可以说是雍正帝实施新政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了。
我们可以发现,田文镜大多数时间都在河南当官,为什么是河南呢?
因为河南那时候遭受了几次黄河决口,大量农田被淹,再加上土地吞并严重,盗匪猖獗,官场黑暗,雍正帝不得不派遣信得过的人去治理一番。
田文镜到任后,以“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为准则,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两年之内就让河南吏治焕然一新,还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对黄河也进行了有效治理。
到雍正三年,河南的财政状况大为改善,亏空问题也基本都决绝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升。
从雍正三年开始,田文镜配合雍正帝在河南对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的试点工作,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了,官员的收入也提升了,贪腐情况因此大为减少,交给朝廷的赋税也更多了。
雍正五年,田文镜又在河南搞摊丁入亩政策的试点工作,不再以人头计税,而是以田地的数量计税,最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减小了底层人民的负担,还让大地主承担了更多的赋税,朝廷的收入也大幅增加。
以上两项试点工作,因为在河南推行得很好,因此被雍正帝在全国普遍实行,朝廷的收入因此大幅增加,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样一个听话又能办事的田文镜,雍正帝自然是非常喜欢的了。
我们都知道康乾盛世,但真正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的人只有雍正帝,康熙帝的主要功绩在于武功方面,而乾隆帝则只是个花钱买功的主儿,而雍正帝因为在位时间短,所以他的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
康熙帝去世之后,国库已经没有多少钱了,还欠了一屁股债。但雍正帝去世之后,则给乾隆帝留下了几千万两银子,这些钱都来自于他的一系列改革给国家增加的收入,不然乾隆帝也不会有资本去搞什么十全武功了。
而田文镜作为雍正改革的先行者,其实他对康乾盛世也是有大功劳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雍正十年,田文镜在河南任上去世,雍正帝将其埋葬在泰陵附近,并让河南有关官员为其设立专祠来祭拜,后来河南官员又上书让其入祀河南贤良祠。
乾隆帝继位之后,开始广泛进行平反,从顺治时期的多尔衮到雍正时期的傅尔丹,许多有罪之人都被他给平反了,他还推翻了雍正帝的许多政策,并对一些汉臣进行打压。
因此,雍正帝的心腹李卫和田文镜自然是不被乾隆帝喜欢的。特别是田文镜,乾隆帝认为他为官过于苛刻,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做了许多不切实际的事,导致许多人流离失所,还被说成是酷吏。
乾隆帝所说或许确实是事实,他为了快速推行新政,确实着急了些。但凡是改革,都是有阵痛的,田文镜做的事总体上对国家对人民是有利的,乾隆帝这么说他,恐怕是他自己太过苛责了吧。
但不管怎么说,乾隆帝就是不喜欢李卫和田文镜,那时候李卫还活着,乾隆帝虽然没有对他怎么样,但后来却叫人摧毁了他在西湖边的神像,所以他作为皇帝的心胸也确实狭隘了一些。
乾隆帝平田文镜的坟究竟是怎么回事?
乾隆帝虽然推翻了雍正帝的许多政策,但他还算是个大孝子,经常去泰陵祭拜父亲雍正帝。
但是,乾隆帝每次去泰陵祭拜的时候,心里总感觉怪怪的,因为田文镜的坟墓就在泰陵不远的地方,他就觉得自己在祭拜父亲的同时,也有在祭拜田文镜的感觉。
田文镜的坟墓位于易州(今河北易县)城南柳林庄西一座山下,距离泰陵所在的永宁山不是很远,如果从北京去泰陵,就刚好要路过田文镜的坟墓。
田文镜封坟墓规模其实比较大,是按照总督的规制修建的,坟墓上方有一座宫殿,里面有五间享殿,宫外则有一对汉白玉石狮,以及一块高达两米多的石碑,石碑上面刻有雍正皇帝祭悼褒扬田文镜的祭文。
乾隆三年清明节前一天,乾隆帝再次去泰陵祭拜,出行的队伍十分浩大,前面是御林军在开道,中间是乾隆帝的銮驾仪仗,后面则跟着众多文武百官,差役和装载着祭品的车辆则在最后面,整个队伍长达数里,旌旗遮天蔽日,浩浩荡荡地向泰陵而去。
当队伍走到田文镜坟墓旁边的时候,突然却停滞不前了,乾隆帝就问为何停下,他的近侍连忙骑着马上前去询问御林军。
没过多久,一个御林军小首领就骑着马来到乾隆帝跟前说,前面是田文镜的总督墓,由于坟墓的门墙伸到御道上三尺多,因此车马无法通行,故而停了下来,请万岁定夺!
乾隆帝觉得田文镜是父亲雍正帝的重臣,不便追究他的责任,便随口说了句“拉倒吧”,然后下令改道去泰陵。
乾隆帝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算了吧,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人误解了他的意思,然后做了一件很荒唐的事情。
过了几天,乾隆帝祭拜完成之后,就准备返回京城了。当队伍再次来到田文镜坟墓旁边的时候,乾隆帝猛然发现,坟墓上的建筑被全部摧毁了,墓地也被夷为平地,只剩下一对汉白玉狮子和一块石碑。
乾隆帝十分震惊,便问左右这是怎么回事。之前那个御林军小首领就上前解释说,万岁爷,不是您老人家说“拉倒”吗,我们是按照您的意思办的啊!
乾隆帝这才想到自己几天前说的话,知道坏了事了,但他并没有追究御林军的责任,而是默许了这件事,然后下令继续前进,当天就回到了京城。
原来,乾隆帝曾多次表达自己对田文镜的不满,这是满朝皆知的事情,所以也不怪御林军首领误解了他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乾隆帝过于苛责一个死去的大臣了。
不过话说回来,田文镜的坟墓被人为推平,虽然不是乾隆帝下令的,但不代表他就没有这个心,要不然他也不会不追究御林军的责任,也不派人重新修缮田文镜的坟墓。
而且还有一件事很奇怪,既然田文镜的坟墓门墙伸到御道上去了,那乾隆帝之前几次去泰陵的时候,是怎么过去的,又怎么没人说这件事呢?
经过多方查证我发现,这件事极有可能是有预谋的。
据记载,乾隆帝登基之后,先后有尚书史贻直和河南巡抚雅尔图上书弹劾田文镜,说田文镜在河南推行新政时过于苛刻,造成民怨沸腾,百姓都很痛恨他,要求乾隆帝将田文镜从贤良祠中撤出去。
乾隆帝虽然拒绝了二人的请求,却罢了河道总督王士俊的官。而王士俊正是田文镜生前的好朋友和好同事,也是雍正帝十分信任的大臣。
可见,乾隆帝不好意思对田文镜这个死人下手,却可以对王士俊这个活人下手。
乾隆帝虽然不好意思直接对田文镜做什么,但大臣们可深知他对田文镜的态度,所以当他再次去泰陵祭拜的时候,就发生了前面所说的那件事,这极有可能是一些官员谋划的阴谋。
而这些官员之所以这么做,一是为了迎合乾隆帝,二是为了贬低田文镜的政绩,从而抬高自己的政绩。
田文镜的坟墓被推平之后,由于乾隆帝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因此就没有人再对坟墓进行管理和维护了,那对汉白玉石狮也被官员运到北白涧泰山宫的庙门前。
田文生前镜虽然官至封疆大吏,但因为他为官清廉,所以他去世之后并未留给家人什么钱财,他的子女们更是清一色布衣,所以也没有钱去修缮他的坟墓。
到了清朝末年,田文镜的坟墓被盗掘,里面的陪葬品全部被盗走,田文镜的尸身和棺椁也都被摧毁,只剩下刻有雍正帝祭文的石碑。
可怜田文镜作为清朝一代名臣,死后坟墓竟然遭到如此对待,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乾隆为什么命人平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坟墓?
田文镜是大清文职官员,经历康熙和雍正两个时期,早年在康熙年间为官,职位平平,并没有太大建树,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常年在基层担当文职官职,应该说早期田文镜在基层工作的历练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为以后升迁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的继位,田文镜迎来来了自己仕途上的春天。由于君臣二人性格相投,为官作风强势的田文镜受到雍正皇帝的欣赏,况且田文镜自身又是能力非凡之人,因此在雍正执政时期,田文镜仕途之路非常顺畅,除了曾经的封疆大吏之外,还被雍正皇帝授予太子太保(负责太子安全一职,有职无权,但荣誉极高)的无尚荣耀之职。
康熙晚年的时候,由于年老性情等原因逐渐对朝政的管理出现松懈之势,难免在国家发展的方向上出现停滞或产生诸多政治弊端。而年富力强的雍正皇帝上位之初,迫切需要恢复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以及整顿朝中出现的各种落后政策和各方面出现的许多诟病。治理国家需要有人来落实,因此田文镜,李卫,鄂尔泰这些人就成了雍正改革和治理国家最好的帮手。
由于田文镜在康熙年间一直从事基层工作,因此在后来帮助雍正皇帝整治吏治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田文镜以铁腕著称,不折不扣执行雍正的改革方针。对贪污腐败官员毫不留情。
尽管田文镜自身确实是一名非常廉洁的官员,但为了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有时候也出现急功近利的表现。比如他掌管的河南大省在出现水灾以后,皇帝准备酌情减免百姓的税赋,但是田文镜瞒报灾情,依然按照平时标准摊派百姓税赋,致使大灾之后的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田文镜上交国家税赋却是丝毫不减。后来曾经有大臣上书皇帝弹劾田文镜,不过由于雍正比较赏识田文镜,此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后来田文镜去世,又被允许葬在皇帝陵寝旁边的殊荣。
我们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乾隆皇帝是一位比较仁厚的皇帝,主张以理服人。较他父亲雍正的铁腕酷吏手段有着天壤之别。因此乾隆在后来的很多方面都抛弃了他父亲一贯的做法。而田文镜在雍正时期很多做法,乾隆皇帝也是非常了解的,田文镜很多急功近利的酷吏作风,乾隆皇帝非常反对。
至于说乾隆皇帝后来命人平了田文镜的坟墓一事,后人有多种说法,相当一部分说法是乾隆去祭扫父亲陵墓的时候,田文镜的坟墓阻碍了乾隆皇帝的御道,乾隆皇帝只是简单询问了一下,然后下人们就把田文镜的坟墓给平了。如果说乾隆皇帝只是随口说的,那为什么发现之后不追究下面的责任呢,最起码也应该把田文镜的坟墓整修好。可是,自此之后,乾隆皇帝就不闻不问了。这足以说明乾隆皇帝对田文镜的不认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