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觉得孙策的死是郭嘉派死士干的,最终嫁祸给许贡的?

此事绝无可能!郭嘉“封神”的一个案例,无非就是他曾经预言了孙策的死亡: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三国志》

那时候的文人,笔下都喜欢夸张。这一段预言中,至少就有三处比较夸张的地方,因此可以断言,这则预言的真实性存疑。

夸张一:所诛皆英豪雄杰?

有没有搞错?孙策是没办法在中原混,才不得不想到回到江东创业。那个时候但凡有点志气的人,首先考虑的创业地点,肯定是中原,而不是江东。

为啥?因为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占领了中原,等于占据了夺取天下的资源。曹操、袁绍、袁术、董卓哪个不是在中原鏖战呢?就连刘备的前20年,都一直在北方中原地区混。

孙策一出马就到江东,那是因为他的实力比较弱小,不足以和这帮真正的英雄豪杰相抗衡,只能去挑一些小鱼小虾吃两口。

你比如说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吴郡太守严白虎、庐江太守刘勋等人,这都是些啥玩意儿啊?在三国群雄并起的时代,他们这种寂寂无名之辈,也能被称之为英雄豪杰?

夸张二:虽有百万之众。

这里显然就更夸张了,当年曹操赤壁之战的时候,也只是号称带着83万大军南下。你孙策刚创业,就有百万之众了?

实际上孙策刚创业的时候,袁术只给了他一千多人,而沿途招募了一些士兵以后,加起来也只有五六千人。这就是孙策的创业资本,靠这点人陆续击败了江东那帮所谓的豪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帮人不是啥豪杰。

再看赤壁大战时,孙权整合江东兵力对抗曹操的时候,也只弄来了5万大军。所以说这里郭嘉所说的百万之众,实在是太夸张了。

夸张三:一人之敌耳?

孙策是什么人?那是号称小霸王的人物。这哥们横行江东,基本没有对手,你居然说孙策只是一人之敌?

这未免太瞧不起孙策了,他自幼跟着孙坚在战场上混,早就是身经百战的战士了。一般练过武的人,还真的不是他的对手。

因此这里所说的一人之敌也是夸张的说法。没有三四个人,在孙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压根就摆不平他。

说好听点叫夸张,说难听点,就是说谎话。前面说了这么多谎话,现在你说他最后的预言不是谎话,我咋就这么不信呢?如果是你,你愿意相信吗?

所以我认为这里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郭嘉压根就没说过这句话,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老爷子自己加上去的。第二种情况,那就是郭嘉的确说了这句话,但是没这么夸张。

第一种情况:陈寿自行添加。

我觉得这种情况是最正常的,因为陈寿本身不是正儿八经的史学家,只不过他文采出众,所以写出来的《三国志》盖过了当时所有记述三国历史的作品。

因此陈寿的《三国志》才会流传后世,得到官方的认可。就连正儿八经的史学家都有可能带着感情去写东西,你觉得陈寿会没有个人感情添加的成分在里面吗?

当年司马迁老爷子,因为和李陵是好朋友,所以他他们全家都写成了满门忠烈。而且他一直为李广不能封侯而愤愤不平,可是他没想过,李广为啥不能封侯呢?还不是因为他的战功够不到嘛!

所以说陈寿自带感情地去写《三国志》,那是很有可能的。郭嘉这个人他压根就没有见过,所以所有的资料说个不好听的,那都是道听途说来的,咋能作为言之凿凿的盖棺定论呢?

所以陈寿略带个人喜好地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当成郭嘉的预言,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毕竟历史是任人打扮的臭丫头。

第二种情况:郭嘉的确说过,但没有这么夸张。

其实裴松之对陈寿的《三国志》就提出过若干的怀疑,其中关于郭嘉的怀疑也是有的:

比如说《三国志》里,曹操打算攻打刘备的时候,担心袁绍在背后袭击。这个时候郭嘉表示袁绍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不会出手。结果的确如此。

裴松之却表示对这件事有怀疑,因为他发现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这件事压根就没有郭嘉什么事儿,全是曹操个人的思虑。

因此可以说《三国志》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至于这里提到的郭嘉预言,的确有可能是他说的,但是远没有那么夸张。毕竟郭嘉和孙策没什么交集,没见过的人,怎么去判断呢?

可能是郭嘉曾经私底下和曹操聊过孙策的事情,曹操手里有第一手情报,就把孙策的情况向郭嘉说明了。郭嘉这才在后来当着大家的面说孙策只是匹夫之勇。

那么这么说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让大军没有顾虑,这是曹操想要达到的目的。因为大家都疑虑孙策会偷袭,所以郭嘉的预言,使得大家都放心了。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三国志》

与其说是郭嘉的预言,倒不如说是曹操把这些话刻意告诉了郭嘉,让郭嘉当着大家的面,将这些话说出来,以此鼓舞大家的士气。其实这种事情曹操和郭嘉没少干,在与袁绍官渡决战之前,郭嘉的十胜十负论,不也是为了鼓舞士气嘛!

总结:郭嘉没可能刺杀孙策。

要说刺杀,那也是曹操派人去刺杀,郭嘉是个谋士,只是军师祭酒罢了。他要是有这个本事,那孙策早就被人杀了不止一百次了。

况且孙策和曹操当时没有必然的矛盾,曹操在北方打天下,孙策在南方创业,在当时属于井水不犯河水。曹操没有必要在袁绍没有解决之前,再给自己找个敌人。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孙策之死,不仅跟郭嘉没关系,跟曹操也没有任何关系。纯粹就是许贡的门人,为了给自己的主子报仇罢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有多少人觉得孙策的死是郭嘉派死士干的,最终嫁祸给许贡的?

现在有一个很意思的问题,孙策临死之前对孙权说过这么一番耐人寻味的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孙策死于公元200年,其时,孙权只有15岁!15岁的孙权就能比孙策强于举贤任能、保全江东???这是什么情况。

当时孙策也不大,但阅历丰富、东征西讨、出生入死、见多识广。他怎么知道孙权能举贤任能,保全江东呢,至少在这方面比他强?先说原因!就是郭嘉所说得:“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那么孙策都干了什么“好事儿”,得罪了些什么人:首先是陶谦。就是把徐州交给刘备的那个人😄,陶谦忌惮孙策;其次是陆康。陆康守庐江郡时城破,让他从(不是“重”)孙子陆逊照顾他儿子陆绩😄(陆逊比陆绩年长)转移他乡;第三个是刘繇,这个人可太了不起了!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朝廷加授刘繇为扬州牧、振武将军,拥兵数万。他哥哥刘岱和曹操一起起兵讨伐董卓、他手下大将太史慈、他的好朋友朱儁之子朱皓、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出自他)刘表、诸葛玄(诸葛瑾、诸葛亮的叔叔)。甚至在他死后,孙策将他安葬在其故乡东莱郡牟平,并且带回其遗孤。后世人认为这是因为刘繇是汉皇族的人,为拢络其势力而故意这样做,但也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刘繇生前因为清廉而有威望所致;第四个是刘勋,也就是刘晔刘子扬的上司,刘晔又是鲁肃的好朋友😊;还有陈瑀、陈珪、陈登……😄😄😄。

什么王朗、华歆、许贡……都排不上号!相当于孙策把江淮地区的世家大族、皇族统统的得罪了个遍。孙策不是没有自知之明,他心里清清楚楚,就算许贡的家人不算计他,陆逊和陆绩也饶不了他。郭嘉说得有毛病吗!无异于一个独行客,睁开眼睛,哪个地方、哪个人都是他的仇人。

而且,就凭孙策那点本事?也就是一个人的对手!如果他有赵云那两下子,几十万大军都拿不下他,他也不至于说他不如15岁的孙权😄。

说郭嘉派人暗杀孙策简直就是侮辱郭嘉的智慧!对于郭嘉来说就是告诉曹操,孙策的小命不用你操心,有的是人会替你“操心”的。

有多少人觉得孙策的死是郭嘉派死士干的,最终嫁祸给许贡的?

我认为只是你觉得!

有多少人觉得孙策的死是郭嘉派死士干的,最终嫁祸给许贡的?

没人这么觉得,曹操当时还没平定北方,战略上根本不会看着江南。况且,荆州还在刘表手里。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孙策还排不上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