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驾崩当晚,为什么派隆科多接送八爷党,而派张五哥接送四爷?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影视剧中,隆科多都是雍正取得皇位最关键的人物。
隆科多,康熙二十七年被封为一等侍卫,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可是到了康熙四十四年,还是一等侍卫,銮仪使和副都统都被免掉了。
由此可见隆科多前半生的仕途并不咋地,所谓一等侍卫,也只是个正三品的武职。而且因为他出身于上三旗的镶黄旗,才得了这么个职位。
可是到了康熙五十年,情况不一样了,这一次隆科多被康熙任命为步军统领!正二品大员!所谓步军统领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九门提督。主要负责整个京城的治安,手握京城兵权。
品级是次要的,兵权才是主要的。很显然此时的隆科多,成了大家都要巴结的对象,因为他手握兵权。那么都有哪些人需要巴结他呢?
- 1、家族子弟。
这帮人平日里游手好闲,虽然是八旗子弟,吃喝不愁,但是也想找份差事,多捞几个钱。因此隆科多发达以后,这帮家族子弟肯定个个都攀附上来,因为九门兵马众多,安插几十个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 2、皇族子弟。
这帮人的身份十分特殊,因为他们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这些人是有皇位继承权的,一旦隆科多和这里面某一位扯上关系,那么对日后康熙的接班人有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隆科多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康熙曾经多次叮嘱隆科多,千万不要重用家里的亲戚,这帮人只会误了你的前程。
其实这是话里有话,因为隆科多的亲戚不仅有佟佳氏这边的人,还有爱新觉罗氏这边的人。他的亲姐姐便是康熙的孝懿仁皇后,换句话说康熙的所有儿子,都是隆科多的外甥。
康熙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不希望隆科多倒向任何一位皇子。他要坚定地站在康熙身边,这样康熙才能放心让他成为顾命大臣。那么隆科多是这么做的吗?
一、雍正登基的手续,基本都是隆科多办理的。康熙六十一年,69岁的康熙老爷子身体不怎么好了。一个月之前他还出去打猎,回来就病倒了。所以对康熙来说,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
几年前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但是康熙都熬过来了,所以这一次他依旧认为自己可以熬过来。在短时间内,并没有考虑到传位的问题。
可是生命接近尾声的时候,康熙知道自己不行了,便立刻将隆科多叫到跟前,让他成为了顾命大臣。请记住这一点,隆科多是康熙唯一的顾命大臣,这种信任无疑是建立在多年的相处之上的。
此后是隆科多将四阿哥胤禛请到宫中,也是隆科多取来了康熙的遗诏,还是隆科多宣读了胤禛继位的诏书。所以说隆科多以顾命大臣的身份,让雍正的帝位一锤定音!
如果换做其他人来宣读这个诏书,你觉得有分量吗?肯定会有皇子提出质疑。可是隆科多是个例外,为啥?
- 1、隆科多陪伴康熙多年。
从康熙二十七年开始,隆科多就是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了。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隆科多陪伴了康熙34年的时间。而且一直都受到优待,可见康熙对他的信任程度。
- 2、隆科多手握兵权。
隆科多是步军统领,手握九门兵权。在康熙去世以后,这哥们就是紫禁城里最牛掰的一个人,他说出来的话,那就是一个吐沫一颗钉,谁都不敢说个不字。
- 3、隆科多是众位皇子们的舅舅!
孝懿仁皇后虽然是康熙的皇后,但是她没有给康熙生下个儿子来。因此所有皇子,都可以喊他一声亲舅舅,毕竟孝懿仁皇后是他们的嫡母。从辈分上来说,这些皇子也不敢顶撞隆科多。何况任何一位皇子上位,隆科多都是皇帝的舅舅,没必要厚此薄彼。
因此由手握实权的皇子们的舅舅隆科多来宣读诏书,使得胤禛继位这件事得到了保证。所以我说隆科多是雍正上台最重要的保障。
二、隆科多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雍正对隆科多的回报那也是相当丰厚的,在他登基以后,立刻将隆科多封为吏部尚书、赐一等轻车都尉爵、赐一等公爵,而且隆科多的大儿子岳兴阿承袭一等轻车都尉爵,小儿子玉柱被任命为銮仪使。
平日里,雍正也直呼隆科多为舅舅。其实我们需要注意一点,雍正喊隆科多舅舅显得更加正常一些,为啥?因为雍正是孝懿仁皇后唯一的养子,小时候肯定没少喊隆科多舅舅。
当时还出现了佟选的特殊情况,所谓佟选,也就是在选拔官吏的过程中,隆科多完全可以自主去办,甚至不需要通过雍正皇帝的认可。
雍正元年,隆科多被加封为太保,雍正二年,隆科多兼领理蕃院的事务,此后又被被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等。
由此可见,雍正是能给的全都给了隆科多,他实在是达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谁也想不到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小侍卫,会成为如今只手遮天的人物。
三、《雍正王朝》里的隆科多更加圆滑一些。《雍正王朝》中,康熙去世的当天晚上,隆科多跑去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取传位诏书,但是迟迟没有出现。为啥?因为这哥们在观望。看看谁能得到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马!
如果这两个营的兵马落在了八阿哥胤禩手里,就算隆科多支持四阿哥胤禛,那也是无济于事。毕竟人家完全可以杀进京城,夺取皇位。
所以隆科多在等待这个消息,最终因为十三阿哥胤祥来了,并且是夺取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以后,才赶来这里的。所以隆科多这个时候才登场,开始宣读诏书。
这就很有意思了,也就是说如果胤祥没有赶来,那么隆科多极有可能会更改诏书上继位人的名字,也只有他能做到这件事。
换句话说,如果这诏书上是其他人的名字,那么隆科多也可以将其改成四阿哥胤禛的名字,难道不是吗?至于说他要扶持八阿哥胤禩,那你就想多了。真正懂得权谋之术的人,是绝对不会轻易站队的。
总结:雍正三年开始,隆科多遭到清算。仅仅位极人臣一年多的时间,隆科多就遭到了清算。
- 首先,他被撤掉了步军统领的职务,毕竟这玩意儿杀伤力太大,雍正不放心交在隆科多手里。
- 其次,隆科多的小儿子玉柱被雍正罢官。
- 再者,由于他和年羹尧有勾结,所以被收回了四团龙补服,而且再也不能用双眼花翎、黄带、紫马等。
雍正四年,隆科多的家奴仗势索取贿赂,结果被法办。而隆科多本人也因此被撤销了尚书的职务,改去负责中俄边境事务。
雍正五年,隆科多还在边境与沙俄谈判的时候,就被雍正给抓了回来。顺带着抄了家,随后给他定了41条大罪,将他终身监禁。他的大儿子岳兴阿被撤职,小儿子玉柱被发配黑龙江。
雍正六年,隆科多被幽禁致死。
参考资料:《清史稿》、《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康熙驾崩当晚,为什么派隆科多接送八爷党,而派张五哥接送四爷?
《雍正王朝》是个电视剧,不可以当做真实史实来看,但是它比真实历史有更大的学问。
真实历史上,康熙驾崩得非常突然,公元1722年十月,69岁的玄烨到南苑打猎,突感身体不适,驾返京师西郊的皇家苑囿——畅春园休息,就这样一病不起,延至十一月已经病入膏肓,十一月十四日驾崩。
从康熙发病到去世,就短短一个月时间,康熙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并没有觉得这一次挺不过去,要马上安排后事,反而,还希望自己能够好起来。
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四日戌刻(晚7时至9时),病中的康熙驾崩。过后7天,遗诏公布。注意是七天以后,不是当天就立了雍正。雍正即位以前,满清都没有传位立储的传统,康熙虽然搞了一阵,最后也已废太子为结局弄得一地鸡毛,混乱告终。
康熙临终很突然,传位也很突然,是不可能细心打点派人一个一个去把皇子接到跟前,还跟他们浪费口舌训话半天的,实际上康熙临终前,是隆科多被召到御前接受顾命,最后颁布遗照也是隆科多。因此后来也传出阴谋论说,是因为隆科多和雍正结交非常好,帮助雍正篡位。《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指出,“世宗” (雍正)在京所得传位之末命,皆出于隆科多”。
其次,就算康熙要把所有皇子都召集到自己病榻前一一训话,八阿哥也是没有资格的,一废太子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禩及其同党上窜下跳,还请术士出来左右舆论,康熙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从此在康熙心中八阿哥就出局了。还派个九门提督去接你,想得美,也太给面子了。
另外关于隆科多是否要去巴结雍正篡位这个问题,隆科多大可不必去巴结雍正或者八爷。隆科多的爸,一等公佟国维(《雍正王朝》里是六叔)的女儿是康熙的夫人孝懿仁皇后。也就是说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的弟弟,算是康熙的小舅子,比雍正还大一辈。除了这个血缘关系,隆科多出生于1664年,雍正出生于1678年,隆科多比雍正大整整14岁,在清朝那个时候,这个年龄差是两代人的年龄差。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隆科多就被授为一等侍卫,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这个时候雍正10岁。康熙五十年(1711年),隆科多被授为步军统领, 掌握京师警卫武力。这个时候太子被废除,没有立新的储君,雍正还在自称“天下第一闲人”,韬光养晦。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隆科多被提升为理籓院尚书,兼步军统领,这一年雍正四十三岁,还在给父皇献画,俨然一副打酱油的样子。雍正和隆科多交往密切是1720-1722这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们都没有想到老爷子会在两年内去世,因为康熙的去世本来就是偶然。
所以换一句话说,与其说是四阿哥指使隆科多去帮助自己篡权,不如说是康熙授意自己的小舅子隆科多主动接近和保护四阿哥,两个叔、父辈的人商量着提携一个侄、儿辈的后生。而对于隆科多来说,肯定是和康熙站一边的,因为两个人是最大的利益共同体,康熙传位给谁自己都是首功,为什么要去冒险乱卖马呢?而对于当时和康熙都说不上话的雍正来说,拼命巴结在康熙身边大红大紫的隆科多还来不及。其实在《雍正王朝》电视剧里也表现得很好,隆科多从没有去主动巴结四阿哥,或者在四阿哥面前一副奴才样。因为他的身份,地位,都是高于四阿哥的。以至于后来四阿哥继位以后,电视剧里面的隆科多也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因为心里面也没把自己这个小侄儿当多大回事。
再来说电视剧,《雍正王朝》实际上是一个职场剧,不能当成历史剧来看,里面很多人情世故,官场游戏规则,还有潜规则放在今天来看,也是经典的。
康熙驾崩通知儿女这个情节,其实有它的道理。
张五哥有几个特点:
1. 是康熙身边最亲近和忠诚的侍卫,认识所有的帮派,但是 和任何一个帮派又都没有交集,可以直接并且真实地传康熙的话,发布他的命令。
2. 张五哥是八爷党为首的官僚的受害者,不会亲近八爷,但是是被十三爷,四爷救了全家,心存感恩,不会害四爷,会忠心耿耿地帮助四爷。
3. 张五哥个人单挑武艺高强,但是没有调兵的权力。也就是说可以起到保镖的作用,但是起不到逼宫的作用。
隆科多有几个特点:
1. 电视剧里的隆科多是个骑墙派,这一点康熙心知肚明,所以才叫张廷玉加以节制。
2. 隆科多是传统官僚集团的后代,参与政治之中,有政治立场和观点,但是剧中已经被康熙控制,康熙要他必须扶持自己选的那个皇子,如果不扶持,张廷玉随时可以将其诛杀。
3. 隆科多个人单挑武艺为渣,但是有调兵的权力,控制京畿所有武备力量。
所以这就很简单了——
派张五哥去带真正的皇储四爷,其实就是派个znh保镖去接一下四爷。如果路上遇到不测,找茬的如果是官方的,这个znh保镖一亮相,直接代表的是皇帝,一般官方的人不能近身,而一般的老百姓也干不过一个大内职业武术选手。同时如果张五哥一个人想要加害四爷,四爷身边还有亲兵侍卫,几个人要收拾一个人还是很容易。
但是要注意的是,康熙用私人侍卫去办传唤储君这种公事,实际上就已经是向这个储君暗示了亲密和信任关系。
同时因为张五哥的忠,以及对四爷的感恩,万一遇到不测,不会害四爷,马上可以为四爷服务。
派隆科多去带八爷,是因为隆科多手上是有兵的,你八爷一伙人要是兴妖作怪,那就不客气少数服从多数,让隆科多手上的兵把你们“请”来。隆科多作为朝廷的官,去请你一个八爷来,这就是属于公事公办。
也是因为隆科多的“不忠”,以及在电视剧里他和八爷党,满清贵戚的交好,以及可能会害四爷,所以不能把他和好鸡蛋放一起,既然不能和好鸡蛋放一起,就只有烂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保险了。如果隆科多你好好干,拥戴有功,如果你要乱来,正好考验你自觉性。
那么,电视剧里的康熙要不要考虑隆科多万一带兵和八爷勾结这种情况呢?康熙考虑到了,是让张廷玉节制隆科多。
当天很混乱,八爷党人多势众,哭闹当场,所以张廷玉这个时候站出来发挥关键作用,他先让隆科多去把康熙的手谕速速取来。空说无凭干脆直接白纸黑字。这时候张廷玉节制隆科多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接下来让张五哥和四爷到偏殿去,这就给了四爷接下来安排翻转的机会。张廷玉控制住了八爷一伙,先让隆科多取证据,同时把隆科多和八爷分开,再让张五哥和四爷见面,因为张五哥才知道康熙的那些印信放在哪里。
张廷玉刚做完这一切,就被八爷九爷十爷怼了,可见张廷玉这一举措多么击中要害,让他们多么慌张。八爷党以及隆科多被困在畅春园和宫中,只有张五哥可以自由行动,自此八爷就算在丰台有人,隆科多就算在九门有兵,也是千足无脑之虫了。
有了张廷玉争取的这个机会,雍正让张五哥拿康熙的金牌令箭先去找邬先生,然后依计行事。可见邬先生早就料到这一切,和雍正进行了预谋,有预案,才能叫做“依计”。
接下来是邬先生安排张五哥先从宗人府赦免十三爷,再“依计”行事,这里的依计行事就是令箭传给十三爷,让十三爷拿着令箭去丰台大营,解除八爷党武装。这里间接又说明十三爷其实也参与了计划。十三爷,四爷,邬先生三个人早就将这个计划烂熟于心了。
后来就是戏传给十三爷了——
张五哥这个角色在这里就是起到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剧情环环相扣,精彩发展,引人入胜。如果换成隆科多可不可以?也可以,但是隆科多先生此时还有别的任务——表现自己的骑墙摇摆。
张廷玉虽然有康熙口谕可以节制隆科多,但其实张廷玉和隆科多都应该晓得,康熙驾崩当场,康熙自己的话皇子们都可以说没听见,那么你什么口谕,诏书,他们这些爷爷们照样是可以不承认的。作为打工仔,干涉不了你们董事长家里的事。
而隆科多也是个猴精,不到现场分出高下,他是不会把诏书拿出来的。所以最后是十三爷带兵回来控制了畅春园,隆科多才鬼鬼祟祟从帷幕后钻出来,大摇大摆地捧出了诏书。
隆科多这个角色在这个电视剧里面是反面角色,是要领盒饭的,所以要表现他的骑墙,如果他去护送十三爷了,谁来这里骑墙呢?
我们来回顾一下时间线,《雍正王朝》里,康熙去世当晚,大家可是忙坏了,首先九门戒严了,其次张五哥从畅春园跑到雍和宫去请四阿哥,隆科多不但要管戒严,还要去接八爷。然后张五哥又跑雍和宫,再跑宗人府,再跑丰台大营。而隆科多要从畅春园跑回乾清宫去取匾额后面的诏书。那时候可是没有汽车的。这样折腾下来,整个京城对穿跑,估计一晚上差不多也过去了,有这个时间,康熙遗嘱没有留下已经死了无数回了。
而那个关键因素丰台大营,更是不合理的,在《雍正王朝》里,这个丰台大营驻扎着八旗精锐。但是仔细想想不对啊,八旗军入关以后,就分为各旗住进京城,在京城里驻防了呀。京城外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都是留给后娘养的汉军绿营了。
要说调兵,首先是城墙内的各旗以及九门和步军统领衙门的部队,所以在电视剧里去丰台大营调兵只是一个戏剧效果。
最重要的是,在清朝其实并没有什么丹书铁卷、免死金牌、尚方宝剑、鸡毛令箭一类四两拨千斤的宝物,因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的行政系统是由大量文书、官方命令、各种官员,严格流程相互制约的,不是谁拿着一个萝卜章就能号令天下的。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王朝》所表现出来的这个夺权传位的场景,虽然不是真实历史,可确实比真实历史精彩刺激多了,人物矛盾,情节逻辑,环环相扣,紧张又不失严密,精彩又不脱史实,这也正是一部影视剧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坚持辛苦原创,希望各位大佬多多鼓励!
《雍正王朝》康熙驾崩当晚,为什么派隆科多接送八爷党,而派张五哥接送四爷?
老四胤禛在夺嫡之战中真是一个“孤臣”吗?
显然不是,如果仅仅只有老十三和邬思道替老四胤禛出谋划策,两肋插刀,估计他这皇帝也很难当上。当然,老四在朝野名声显然是不如老八胤禩的了,“冷面王”的称呼可谓名副其实。
还有人说,如果康熙驾崩当晚,老四要是没有拿到金牌令箭,不指派张五哥前去救出老十三,只怕一场血战在所难免。
雍正即位之后回府邸,意图杀害邬思道是真,这是在原剧本中提到的。还说老十七此时来访,就是要来帮雍正杀邬思道的,只不过邬思道很聪明,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并巧妙的利用了五路兵马,名义上保护雍正,实际上是保护自己才得以以“半隐”之法脱身。而同时,老四胤禛府上秘密办差的人都消失,说明还有人在为老四“洗地”,说他是个孤臣,难以自圆其说。
总之,康熙驾崩的当晚的确是气氛诡异,但这些都不过是想象而已,如果没有老十三,没有老十七,难道,雍正的帝位就真的不保了吗?我看也未必。
如果你认真仔细想想,康熙临死时候的安排,就知道了,所谓诡谲,不过是剧情的需要罢了,其实真没那么多猜测。
“杀手锏”隆科多。
在被康熙压制沉寂若干年后,隆科多终于被康熙所重用,并给他赎回了那把变卖的宝刀。张廷玉受康熙委托,宣布了两道圣旨,以此牵制隆科多。难道隆科多仅仅只是宣读一下遗诏那么简单吗?非也。
一是任职九门提督。这个位置相当于康熙警卫总长,首都公安局长。呆在这个位置上,可不光是保卫皇亲国戚,九门治安,这是一股插入皇室内部的军事力量。这股力量放到隆科多手里,康熙等于把身家性命放到他手里,那么雍正即位的安全自然也在他手里。
二是防范未然。康熙知道对九子夺嫡的情形了如指掌,为了老四胤禛即位,他已经做了大量铺垫工作,将老十四派到西北,年羹尧牵制粮草,他就没法起乱。老大被圈禁,太子胤礽被圈禁,老三是读书人,没有政治野心不足惧,老十三是老四一伙的,还剩下个老十七,显然不是主要帮派。而最大的威胁,依然来自于那个被他敲打镇压的八爷党,所以,防着八爷党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只要老八集团受控,老四胤禛的即位就高枕无忧。
正是因为这两点,隆科多才以“杀手锏”的形式出现。康熙驾崩的当晚,由隆科多接送八爷,九爷和十爷,看似是接送,实际则是看管软禁,可惜老八胤禩这时候还蒙在鼓里,以为已经拿下了隆科多,实际上,是被隆科多拿下了。
小人物张五哥。
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事。那位在刑部冤狱中差点顶罪受死的张五哥在那个时候就被康熙收买,让他做了自己的御前侍卫,很多人当时很意外,却始终没有瞧出康熙的目的所在。
张五哥深受康熙倚重,从一个刑犯到御前侍卫,就等同于隆科多所受的两道圣旨一样,自然也会对康熙忠心不已,言听计从,由张五哥接送四爷胤禛,告诉他金牌令箭的地方,然后放出十三爷,一切都顺理成章。这和他一废太子举荐新太子,打击八爷党的手法如出一辙。只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人物所起的重大作用而已。
所以,一旦隆科多将八爷党看管住,正所谓是“擒贼先擒王”,八爷党便纵能收买了丰台大营的成文运,然而无法发出指令,无法动弹,也就失去作用了。便纵然成文运起兵来救,你说老八是要命呢还是不要命?
也正因为很多人忽视了张五哥这个小人物,所以他也才能有机会做出大事情。想想看,要是张五哥被八爷党收买,老四的性命岂不是堪忧了?
正是这一大一小的组合拳,将老四严严实实送上了帝王之位。
所谓后来老十三出来接管丰台大营,老十七和五路人马救驾,都不过是这基础上的行动。没有隆科多拿下八爷党核心成员,没有张五哥“潜衣夜行”,才真的有大问题啊。
《雍正王朝》康熙驾崩当晚,为什么派隆科多接送八爷党,而派张五哥接送四爷?
导读:虽然没有读过二月河的原著,但是就《雍正王朝》的剧情设计是非常恰当的。当我们细细的品味细节的时候,就会发现处理的惊人的妥当合理。也许即使这样,雍正王朝这部剧才被很多人反复解读。题目中康熙大限当晚传召各位皇子的人选就透露着相当的玄机。咱们先看一下张五哥背景资料
张五哥来自江南的江夏镇,在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南下赈灾筹款的时候曾经在张五哥建立打尖。并且因刘八女发生了冲突,从那件事上胤禛和胤祥兄弟对张五哥的为人和品性都很认同。
剧情交代这就结束了,张五哥再次出现就是顶替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死罪妹妹阿兰千里进京寻求十三阿哥帮忙。最后由十三阿哥把事情捅到了康熙面前,结果揭开了这个刑部大案。进而造成了太子胤礽的被废。而张五哥也被康熙钦点为大内的贴身侍卫。
也就是说张五哥已经客观上参与了夺嫡之争,无论是谁在背后推动(八阿哥可能性最大),太子胤礽被废是结果。相当于在这个案子中,十三阿哥胤祥对张五哥有救命之恩。张五哥对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的亲近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在太子被废十三阿哥牵连到凌普调兵一案被圈禁后,张五哥在合适的机会向康熙请求释放自己的恩人十三阿哥胤祥并得到了恩准。张五哥是个有情有义但是无权无势只有忠心皇上的大内侍卫。注意这个定位,跟最后康熙在驾崩前派他去接四王爷胤禛其实就已经说明了康熙心中对继位人默定的人选。
我们再看隆科多的背景资料隆科多最早就是佟家一个落魄的子弟,虽然当年跟着康熙立下过功劳并被赏赐过宝刀但是后来还是落魄了。当他曾经曾经去六叔佟国维家里去求官,佟国维的管家和下人都可以指桑骂槐的训斥隆科多。可见当时隆科多混的多惨。后来反复哀求了几次,才被佟国维给了一个理藩院牢头可以打大麻将一个小官。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隆科多再次交接了再此圈禁的十三阿哥胤祥。可以说在剧中他的宦海生涯是从这里起步的,直到在推举新太子人选的过程中隆科多和佟国维叔侄两个巧妙的完成了权力传承。在康熙的默许下,隆科多坐稳了九门提督一职。其实佟国维和隆科多叔侄俩的小把戏康熙是洞若观火,门清。
紧接着在康熙准备传位的前期,对隆科多的敲打开始了。当隆科多被张廷玉单独带到康熙的面前用两道内容不同的圣旨逼迫隆科多保持必须的忠诚。张廷玉掌握的代天行诛的圣旨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时时提醒着隆科多不要交接皇八子胤禩。其实很明显了,继位人不是老八。
俗话说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康熙对这个套路运用的炉火纯青。最早康熙除鳌拜的时候对当时的九门提督吴六一就用过这招,几十年下来用隆科多卖掉的御赐宝刀来提示隆科多是好刀就要用在关键时刻。这下把隆科多感激的无可无不可。隆科多至少从明面上是站在康熙和未来储君一方成了传位大臣之一,不在和八阿哥越格交往了。但是老八不清楚这个情况。
康熙驾崩前夜派不同的人选接皇子们觐见着实显示了康熙的睿智和深思熟虑既然张五哥和隆科多的身份背景资料都介绍完了,那么康熙在驾崩前夜派他们去接不同的皇子也显示除了老皇帝对于时局和人心的把握能力了。
首先让张五哥去接皇四子雍亲王胤禛,这个非常安全。首先张五哥对四王爷和十三王爷有很深的交情并且对康熙也是忠心耿耿,所以张五哥做事肯定会保证储君胤禛的安全。即使康熙自己驾崩以后在皇宫中有什么事,雍正也有张五哥这个帮手。
果然康熙传位后,八阿哥小集团不服不忿吵闹不堪。胤禛赶紧通过张五哥拿到金牌令箭去通过邬先生的安排到宗人府释放除了十三爷。然后老十三胤祥才在关键时刻去丰台大营及时的夺取了兵权并赶到畅春园救驾。雍正的登基才算按照康熙的意愿顺利进行。
再看安排隆科多去接老八胤禩等人,老八还被蒙在鼓里还以为隆科多是他的人。所以老八看到隆科多来接他的时候没有提前发动叛乱,而是说:
“我和九爷、十爷有隆科多的人保护是万无一失”如果老八胤禩如果早点知道隆科多是康熙的人,皇位已经不属于他了估计他会提前安排程文运带领丰台大营起兵逼宫。而那个是会后十三爷胤祥还在圈禁当中,那样结局还真不好说。也许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所以说康熙安排隆科多来接老八入宫是绝妙的一步棋。当老八入宫后与外界的联络一中断,老十三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随着老十三带兵进宫,老四胤禛的继位时妥妥的。
小结:
经过我们这么在细节的地方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康熙皇帝在临终前的安排真是算无遗策。老八的反应和老四的安全都被算计到骨头里了,难怪康熙执政61年能在各种风云诡谲错中复杂的朝局中走到最后。帝王心术确实了得。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雍正王朝》康熙驾崩当晚,为什么派隆科多接送八爷党,而派张五哥接送四爷?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去世当晚,安排张五哥去接雍正,为的就是确保雍正的绝对安全,同时也是再向雍正传递积极的信号,让雍正提前有所准备。
康熙知道张五哥必然是忠于雍正和十三爷,可是依然将张五哥放在身边做了贴身侍卫。
张五哥是在“刑部冤案”被十三爷救下后,又被康熙直接提拔为贴身侍卫,这对于原本仅仅是江夏镇普通庄户人家儿子的张五哥而言,是一份莫大的荣耀。
而康熙提拔张五哥到自己身边来,一方面是看中张五哥的“忠孝仁义”,必能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是被十三爷救下来的,多少会和雍正有着牵绊,而此时的雍正刚正不阿、办事公允,得到了康熙的赏识,留下张五哥也是为了防范其他阿哥在自己周围人员的安排。
因而,康熙在明知道张五哥忠于自己的同时,也会忠于雍正和十三爷,还是将张五哥放在了自己的身边,成为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康熙让张五哥去接雍正到畅春园,为的就是保证雍正的绝对安全,在当时的情况下,办这件事情只有张五哥能让康熙真正的放心。
此时的康熙已经计划将大位传给了雍正,于是,康熙此时此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雍正的绝对安全,而只有张五哥去接雍正,才是最为保险的,才是最让康熙放心的。
张五哥够“忠义”,他与雍正早在江夏镇的时候就已经相识,而且自己的命是十三爷救下来的,自己的妹妹也在十三爷府上,于情于理、于公于私,张五哥都不会出卖雍正,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毕竟,此时的朝局纷乱复杂,其中存在太多的变数,康熙对于其他人充满的未知和疑虑,因而张五哥成为了康熙安排去接雍正到畅春园的唯一人选。
张五哥的出现,实际上也是康熙将自己传位给雍正的想法提前告诉了雍正,让雍正提前有所规划和准备,不至于面对随后的危机时变得束手无策。
当雍正和邬思道在府内商讨如何应对康熙驾崩的局势的时候,这个时候下人突然来报,说步军统领衙门的人来接雍正,此时的雍正和邬思道都感到万分的诧异与疑虑,最终还是决定冒险跟随前往。
而当雍正独自走出府上,见到是张五哥带队,并且说是奉康熙皇帝之名来接雍正的时候,雍正不仅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同时也知道,康熙是准备传位于自己了。此时的康熙不仅安排了张五哥亲自来接雍正,并且是让张五哥统领了步军统领衙门的官兵,来确保万无一失,而康熙明明知道张五哥和雍正的关系还是派张五哥来,就说明是为了保证雍正的绝对安全。
至此,雍正放心大胆的跟随张五哥前往畅春园面见康熙,同时规划着下一步的安排。
派隆科多去接八爷党一众,即是为了迷惑八爷党一众,同时也是为了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此时的隆科多已经被康熙恩威并施的拿下,但是这一点八爷党还不知晓。
在康熙病重期间,九阿哥就曾前往隆科多的府上拉拢隆科多,让他支持八阿哥胤禩。而之后,康熙恩威并施的拿下了隆科多,也是非常严正的告诫隆科多八爷党一众皇子都不是未来的皇帝,如果敢于他们进行勾结,结果也将非常惨烈。
隆科多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不按照康熙的指示来办不仅自己不会得到好的下场,即便是帮助八阿哥等人,自己能够得到的也不见得会比遵照康熙旨意拥立康熙心中的继承人继位后,所获得更多。
所以此时的隆科多并没有站在八爷党这面,他只是在忠实的执行的康熙的命令,同时也在想办法帮助新君继位,以保证康熙对他的许诺能够兑现。
隆科多去接八爷党,给八爷党错觉的同时,也让八爷党失去了夺位的主动。
此前九阿哥曾经找到隆科多,隆科多非常暧昧的态度也让八爷党一众认为隆科多会站在自己这一面,至少会保持中立,所以放心大胆地随同隆科多前往,可不曾想,现在的一切已经进入了康熙的布置和预设的计划当中了。
而隆科多去接八爷党的真实目的,实际上就是将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控制起来。
此时的北京,除了隆科多手中的步军统领衙门的两万兵马,比例最多的便是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驻军,两个地方的部队不仅数量远超隆科多,同时还掌握在八爷党手中,而这,也是康熙最为担心的,同时也是雍正登基所最为顾忌的。一旦这丰台和西山大营接到消息,率兵进京,这个局面就连康熙也无法控制。
所以,康熙采用的方式方法就是“一锅端”,将八爷党的几位阿哥全部由隆科多去接到畅春园,实际上是让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的人,将他们控制起来,切断他们与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联系,让雍正得以在安然继位。
康熙去世后,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赦出十三爷,随后夺取了丰台大营的兵权,而隆科多遵照康熙的旨意宣读康熙遗诏,一文一武共同确保了雍正顺利登基。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马上通过张五哥拿到了康熙的金牌令箭,同时命令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到府上,遵照邬思道的指示放出了十三爷,这才有了十三爷连夜接管丰台大营,进而带兵护驾,确保雍正登基的一幕。而隆科多也遵照康熙的旨意,前往乾清宫,取回了康熙的传位遗诏,并且当众宣读遗诏,拥立雍正登基为帝。
坐上皇位的雍正皇帝,在感激自己老爹康熙传位于自己的同时,也必然会钦佩老爹的帝王心术与用人之道吧。
《雍正王朝》康熙驾崩当晚,为什么派隆科多接送八爷党,而派张五哥接送四爷?
面对蠢蠢欲动的八爷党,以“孤臣”自居的胤禛如何才能逆袭取胜,顺利继位?
所以,康熙临终前完成了一连串绝妙布局,确保了胤禛的顺利继位,而这个布局的核心就是隆科多和张五哥二人。
隆科多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他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身利益是否能够最大化。而且他作为九门提督,全权掌握了京城的防务,可谓位高权重,成为各方势力追逐的对象。所以他也秘密接见了九爷胤禟,并通过胤禟八爷胤禩搭上了关系。康熙明知这一点,所以他要趁自己还能做些什么的时候好好敲打一下隆科多,让他能够为我所用。
于是康熙单独召见隆科多,用两道截然不同的诏书恩威并施,还赎回了当年那把征战准噶尔时的战刀,瞬间让他跪地求饶,感激涕零,成功收服了他。
在康熙临终那天,隆科多前来接老八、老九和老十前往畅春园面圣。胤禩很自信地说,我们有隆科多的人保护,看来他真的误认为隆科多已经为他所用了,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不再是他夺嫡的阻碍。他没想到,隆科多已经倒向康熙,康熙利用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将老八、老九、老十变相软禁在畅春园,切断了他们与京郊丰台大营的联系,这导致丰台提督只能在营里傻等着胤禩的出兵信号而未能及时出兵。更关键的是,胤禛又兼着领侍卫内大臣的差事,这意味着宫廷已被胤禛控制,胤禩等人连出入宫廷都成为奢望。
而对于胤禛这边,他最开始听闻步军统领衙门的人来接他去畅春园,内心很害怕,甚至心乱如麻,因为他怀疑隆科多是老八的人。邬思道告诉他,你如果不去,胤禩就会改了诏书,到时候你认还是不认,所以必须去。
但康熙早已给胤禛安排好了一个定海神针,那就是张五哥。张五哥只是江夏镇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但由于刑部冤狱一案被胤祥和康熙救下,最后做了康熙身边的侍卫,但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侍卫而已。可以说,各方势力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也正因为张五哥的不起眼,康熙最终才决定在他身上做一篇大文章。
胤禛一到达畅春园,即被张五哥护送着来到康熙的病榻前。康熙去世后,八爷党的几位阿哥开始混水摸鱼,并因继承人问题大打出手。张廷玉连忙令张五哥护送胤禛前往偏殿歇息,目的是把胤禛从这个混乱的局面中隔离出去,而在这个偏殿中,放置着康熙早在去世前就安排好的金牌令箭。
拿到金牌令箭的胤禛立即命令张五哥迅速联系到邬思道,邬思道又令张五哥持金牌令箭火速释放仍在圈禁中的胤祥,并令胤祥迅速赶到丰台大营接管兵权。
在康熙临终前的布局下,胤禩等人看似手握兵权,自信满满,皇位似乎唾手可得,但活路已经被彻底堵死,基本毫无胜算。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