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战场上从无败绩,为何最终死在了手下败将手中?
项羽的失败,主要跟他搞的分封制度,是有很大关系的。人家周天子搞分封,要么让家里亲戚做诸侯,要么让功臣做诸侯。
可是你看项羽都分封了些什么玩意儿?这些人有几个是真正听话的呢?唯一跟项羽关系比较亲密的九江王英布,最后还被刘邦搞反水了。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的分封,因此也就注定了项羽的统治长不了。就算项羽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从无败绩,可他没有时间去一一收拾这帮诸侯,也就只能等来灭亡的厄运。
一、项羽不做皇帝,这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秦始皇给后世打了个样,宣布自己是皇帝,统治天下每一个角落。从此以后历代枭雄们,都是以这个目标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理由。
可是项羽偏偏另辟蹊径,他觉得秦始皇搞的所有东西都是坏的,秦始皇搞郡县制,他偏偏就要搞分封制。其实郡县制早在先秦时期,各路诸侯手底下就已经搞得很成熟了,项羽这是在开历史倒车。
没办法,楚国人向来都不以大局为重,只看重自己的蝇头小利。楚国当年都要灭亡了,屈景昭这些贵族们,还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不帮着对抗一下秦国。
项羽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长大,自然也会将分封制放在首位。倒不是说分封制一定就不好,但是郡县制绝对也是很合理的,完全可以像后世的汉朝那样,两者并行嘛!只要保证中央朝廷的绝对优势,那手底下的诸侯王们自然不敢掀起什么大浪。
秦始皇的例子,让项羽感到后怕,所以他不愿意做皇帝,而只想做个霸主。这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他当初做了皇帝,那么刘邦再想联合众多诸侯,那困难就不一样了。因为跟楚霸王项羽对着干,那是两国之间的事情,可跟皇帝项羽对着干,那就是谋反!
不管是从师出有名的角度,还是从谋反后果的角度来说,这都是相当不明智的。因此只要项羽登基称帝,那就没有刘邦什么事儿了。
二、项羽定都彭城,也是一大败笔。项羽是楚国人,他觉得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所以他打下了天下以后,居然把都城定在了彭城,他想要让家乡的老百姓们,都能感受一下他项羽的成绩。
可以说,这是项羽犯下的第二大错误,因为彭城也就是现在徐州境内,属于东海之滨。这地方辐射范围实在是太小了,完全不足以镇住天下。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史记》
冷兵器时代,讲究一个方便。定都北方显然要比南方通往全国更加方便。而且北方山川险阻比较多,是易守难攻之地,作为大后方,才更加有保障。
我们看刘邦带着56万大军,轻而易举就拿下了彭城,可见彭城压根无险可守。光靠人力去防守城池,那代价实在是太大了。而且稍有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
秦始皇的都城在咸阳,所以他压根有恃无恐。打得出去就能一统江山,打不出去,还能凭险固守。所以后来刘邦把都城建在长安,也是从这个角度去考虑的。
项羽考虑的是啥?是为了让家乡人看到他牛掰的样子,这完全是虚荣心作祟嘛!要是刘邦也这么搞,是不是大汉的都城要建立在沛县或者丰县呢?
由于项羽定都彭城,一来使得都城无险可守,二来使得西楚势力不足以辐射全国,给了刘邦这些人反扑的机会,所以项羽才痛失天下。
三、项羽光顾着耍帅,不顾实际利益。项羽打巨鹿之战的时候,以几万人马就击败了章邯、王离的40万秦军。而这期间,各路诸侯在干嘛?作壁上观而已。
也就是说,攻秦大战中,项羽始终都是一马当先的状态,而其他各路诸侯,是采取了保存实力的状态。这么一来此消彼长,项羽的军队就算再牛,也吃不消这样的消耗啊!
所以说看似项羽实力强大,其实在一次次战争的过程当中,损失已经相当严重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出现呢?因为项羽想要耍帅。
战功最大,那么战果也应该最大才对。可是项羽到了咸阳以后,居然开始大封诸侯。他把那些没什么战功的家伙,都给封了诸侯王。
结果造成了西楚的实力,完全不足以统摄全国。为啥会这样呢?因为项羽还是想要耍帅。这就是他最致命的地方。
到了垓下之战的时候,这哥们分明有机会突围出去。可是他却跟手下人说,你们看着,我还能徒手灭他们汉军几百人!于是就冲进了汉军的包围圈。
他的确是个以一敌百的高手,可是也经不住汉军人多啊!结果项羽把周围的兄弟们都给损失光了,还大言不惭地来了一句:是老天爷要收了他,不是他打不过刘邦这帮瘪犊子。
四、项羽不知道人心险恶。在刘邦这种老油条跟前,项羽简直就是一个愣头青。刘邦是什么丢人的事情都干得出来,只要不违背自身利益,那就休想让刘邦停下各种卑鄙的手段。
那个时候可没有啥法律约束刘邦,他可以随心所欲,毫无底线地去做这些事情。比如说用反间计逼走范增,鸿沟条约签订后单方面撕毁条约。
於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史记》
而项羽可就嫩太多了,甚至连刘邦的父亲家人都不敢杀,为啥?因为他怕自己背负不义的名声。大哥啊!人家要你命的时候,可是毫不留情的,你还讲啥道义呢?
这就是项羽身上的致命缺陷,结果也使得他错失了天下。鸿沟条约签订以后,项羽毫无防备地就打算撤军了,他永远都想不到刘邦会在这个时候撕毁条约。
准备如此充分,很显然刘邦是有备而来。因此项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而且刘邦可没有给他回大本营休整的机会,而是一举消灭了项羽,这才是干大事的人应该做的事情。
总结:项羽做人合格,刘邦做君主合格。作为一个人,项羽是非常合格的,甚至有些让人怜惜。因为项羽讲义气,重感情,是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谁都愿意跟这样的人交朋友。
可是项羽的这些特点,可不足以让他做一个合格的帝王。反而刘邦这种无赖级别的人,才更适合做帝王,因为帝王需要懂得各种阴谋诡计,需要防备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果你觉得很累,那就说明你不适合。
参考资料:《史记》
项羽在战场上从无败绩,为何最终死在了手下败将手中?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与项羽交战,连战连败,项羽则是连战连胜,然而最终取得优势的却是刘邦。正如项羽所说,他的战败“非战之罪”,而失败在了战略全局方面。
纵观整个楚汉争霸时期,项羽虽在正面战场连续获胜,然而实际却未获得任何实际优势,而刘邦虽然在正面战场屡屡战败,却通过游说、拉拢、攻击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并通过离间等手段分化项羽集团,最终取得决定性优势。从关中封王时期项羽统兵40万而刘邦仅有10万兵马,到彭城之战项羽仅凭3万骑兵大败刘邦56万大军,虽说项羽赢了,可从战略全局上讲,此时的项羽已经全面落入了下风。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刘邦采取了以下正确的措施:
剑走偏锋,不断扩充实力彭城战败后,楚汉双方开始进入长期的对峙阶段。刘邦也充分认识到了和项羽在军事方面的差距,因此他并没有在正面和项羽发生大规模冲突。而是剑走偏锋,积极扩充自己的实力。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魏豹以探视父母为由返回魏地,随即反汉归楚,刘邦在劝说无果后,派遣韩信攻打魏豹,将魏豹俘虏,重新平定了魏地,并设立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彻底将魏地纳入统治。
(韩信、张耳灭赵降燕)
攻占魏地后,刘邦随即命令张耳和韩信率兵攻取井陉,并由此攻打赵国,先后击杀代王陈馀和赵王赵歇,次年封张耳为赵王。
(韩信灭齐)
汉四年(前203年)十一月,汉王刘邦派使者郦食其赴齐讲和,田广与田横同意和汉王共同对付项羽。 汉将韩信趁齐国懈备,引兵东进,攻入齐国,导致使者郦食其被烹杀。韩信袭破历下军(今山东济南),攻陷齐都临淄,随后又击败田广、楚将龙且联军,杀死齐王田广和楚将龙且。后韩信自请立为齐王,刘邦听从张良建议,逐封韩信为齐王。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张耳击败陈馀后,听从建议派使者向燕王臧荼送信,燕王臧荼逐归顺韩信,投降刘邦。
(劝降吴苪、英布)
同时,刘邦派遣张良为使者,劝降衡山王吴苪。随后又派遣随何为使者拜访九江王英布,随和在和项羽使者的交锋中胜出,用计使九江王英布降汉。
开辟敌后战场,牵制项羽除正面战场对峙外,刘邦则用彭越在梁地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不断破坏项羽后勤补给线,导致项羽多次出现粮食供应出现问题。而项羽也由于背后彭越的牵制,即无法在正面对刘邦发动大规模攻击,更使其对刘邦吞并、拉拢其他诸侯的做法无法做出反应。
充分利用舆论攻势,赢取支持在楚汉相持阶段,面对项羽的挑战,刘邦历数项羽背信弃义、杀死宋义、坑杀秦军、谋杀义帝等十大罪状。气的项羽用弓箭射杀刘邦,刘邦胸部中箭却假装被射中脚趾,并在张良建议下带伤巡视军队,鼓励军心。伤好后,刘邦西行入关,慰问当地父老,摆设酒宴,并杀了关中百姓憎恨的原塞王司马欣。此举赢得了秦地百姓支持,出关参军作战的百姓逐渐增多。
(萧何、刘邦)
离间项羽阵营,削弱楚军项羽手下人才本就不多,谋士更是只有范增一人堪称大才。而刘邦则采取陈平之计,在项羽使者面前假装说漏嘴,引起项羽疑心,最终导致项羽和亚父范增关系破裂。范增随后请求高老,项羽批准,然而范增还未到达彭城就死了。失去范增,可以说是断了项羽一条臂膀。
(范增)
流氓本性玩阴的在彭越多次袭击楚军粮道,且韩信率军从齐地袭击楚地之后,项羽选择了跟刘邦和谈,双方约定平分天下,刘邦同意了。随后项羽送还了刘邦家室。然而在项羽领军东去的时候,刘邦甚至放虎归山的危险,因此立马撕毁合约,率领人马从后追杀,并联络齐地韩信、梁地彭越一起合攻项羽。最终将项羽逼上了绝路,在城固之战被项羽击败后,又听从张良的建议,动用一切手段使彭越、张耳、韩信、英布从各地出兵,围剿项羽,最终击败了项羽。
(垓下之战)
项羽在战场上从无败绩,为何最终死在了手下败将手中?
孟子曾说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这段话来解读楚汉争霸,再也恰当不过。
所谓“得道”“失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正义”与“非正义”,关键在于用人之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用人之道上,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败得惨不忍睹。
先从内部团结,如何清除内鬼说起。
鸿门宴上,刘邦手下的叛徒是曹无伤,正是他的告密引发轩然大波——刘项矛盾陡然爆发,引出鸿门宴。项羽的叛徒则是项伯,不仅私会张良、刘邦,暗结婚姻;宴席之上,还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如此可怕的内鬼,项伯却安然无恙。曹无伤则立马被杀掉。截然相反的处理,使得刘邦阵营铁板一块,共同对敌。项羽阵营则内鬼嚣张,人心离散。
正由于内鬼嚣张、人心离散的混乱状态,为事业的前景蒙上巨大的阴影,根本看不到有什么希望。接着便引发一系列的弃暗投明:韩信离去了,在萧何劝说下,被刘邦“登坛拜将”,特为重用。鸿门宴时的“都尉”陈平离去了,又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与亚父范增,使得亚父范增被辞退,回乡途中,背发窝心疮而卒。受勍刑、脸上刻字的猛将英布也投奔了刘邦……
可以说,由于用人之道的失误,往昔的西楚霸王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刘邦则来者不拒,成了“天下之所顺”的最大收益者,以至最终“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惟其如此,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会上总结取胜经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振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
显然,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关键在用人之道而形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战而必胜!!
项羽在战场上从无败绩,为何最终死在了手下败将手中?
在楚汉传奇当中的刘邦在最后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他说人可以输一百次,但是最后一次一定要赢。所以刘邦打了一辈子输了一辈子,但是就赢了那一次,他就成了最后的赢家,而项羽赢了一辈子,最后一次输了也就什么也没了。而最后一次为什么刘邦能赢,而项羽赢不了呢?
项羽剧照
一,个人性格,刘邦是安得猛士守四方,而项羽是天下虽大,唯我独霸,项羽势力的强大在于项羽个人的强大,而刘邦的强大在于各类能人异士结合起来的强大,因为项羽能力强,所以他很骄傲,而且他的地域观很强,重用多是楚地之人,对于其它地方的人才并不是很重视,而刘邦则没有这些,他对于人才的发现与使用上比项羽要强很多。
二,文化实力,正如上面所说,项羽实际上到最后是以江东,荆楚一隅的文明实力在对抗整个中原的文明,而我们知道那时候的南方文化实力文明水平还是不算太高的,所以文明的对抗上就落了下风,毕竟文明程度高的中原人才更多。
三,志向不同,刘邦要的是天下,而项羽要的只是衣锦还乡,维持之前的诸国并立状态,安心做自己的西楚霸王。
四,项羽得罪的人,不满他的人很多,各地的叛乱牵制了他的精力,给了刘邦壮大自己的机会和时间,加上刘邦拉拢了很多不满项羽的诸侯共同反楚,无形中分担了项羽对他的注意力,使得他后来的实力有了与项羽对抗的资本,最终灭掉了项羽。
项羽是个英雄式的人物,但是他确实不适合作为一国的君主,其实就算项羽最后乌江不自刎而是逃回江东,在实力上也是抵不过刘邦的了,最终不过也是涂炭江东父老,这也是项羽不愿意回去的原因,毕竟他要的是衣锦还乡而不是把灾祸带回故乡。
项羽在战场上从无败绩,为何最终死在了手下败将手中?
《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垓下之战,项羽战败,带着手下800多名骑兵突围而逃,在逃亡的过程中,项羽身边的骑兵说了一段话,他说:我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打过七十多次仗,所有抵挡我的人,都被我击破,所有我攻击的人,都被我降服,从未曾打过败仗,因而霸有天下。
紧接着项羽认为自己被打败的原因是上天要灭亡他,而不是作战的过失,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项羽让手下骑兵看着他打仗,项羽即使在垓下之战被打败,并且被数千汉军骑兵追击的时候,仍然单枪匹马杀向汉军,亲手斩杀了一个汉军将领和一名都尉,又杀死了近百名汉军士兵,并且冲出汉军的重重包围。
战神项羽
的确,以项羽的武力,在秦末汉初无论是作战勇猛还是军事谋略,几乎没有人比得过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项羽起兵之初,跟随叔父项梁在会稽郡守府单人亲手杀死近百人,凭借勇猛镇住了整个郡守府上千人。
项羽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诸多奇迹,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以破釜沉舟抱着必死的决心硬抗战无不胜的秦军,硬生生地切断了王离长城军团运输的粮食甬道,以少胜多灭亡了王离军团,然后又迫降了章邯的囚徒军团,以一己之力消灭了秦国的主力军队。
在彭城之战中,项羽巧妙地运用了骑兵长途突袭的战术,避免正面对抗刘邦军队的主力,以骑兵快速迂回,从刘邦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了攻击,以精锐骑兵冲锋的战术攻击了刘邦的指挥机构,创造了以3万精骑歼灭刘邦56万诸侯联军的辉煌战役,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以少胜多并取得如此巨大胜利的战役之一。
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是项羽的经典之战
不要单纯地以为项羽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武力过人的猛将,事实上,项羽的任何一场重大战役都有军事谋略的影子,他就是一个军事天才和军事战神级别的人物,在与刘邦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中,项羽每战必胜,数次把刘邦打得全军覆没,然而楚汉战争最终的结局却是项羽的失败,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不管是史书还是影视剧,刘邦给人的形象是厚黑无情、傲慢喜欢骂人、看不起儒生,在军事能力上,刘邦给人的感觉更是一无是处,总经打败仗,而且几次还是全军覆没,跑到韩信军营中夺了韩信的兵,要不然就是靠萧何从后方不断地输送兵员,取得补给后,刘邦又满血复活,再次与项羽缠斗,然后继续输,直到垓下之战。
刘邦真是一无是处的人,当然不是了,著名军事家毛主席曾经评价过刘邦一句话,毛主席说刘邦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中最厉害的一个,至少在毛主席眼中,他认为刘邦比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皇帝还要厉害,毛主席认为刘邦比项羽厉害的原因有两个:
项羽和刘邦
一是决策对头。
刘邦这个人有一个神奇的能力,就是每次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哪怕是临时做出了错误决策,在听取正确决策后,马上就会放弃自己的错误决策,采用正确决策。
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鸿门宴,项羽怀疑刘邦后想第二天发兵消灭刘邦,结果前一天晚上,张良从项伯那里听到了消息,于是告诉了刘邦,张良劝刘邦第二天到项羽军营中请罪,刘邦立即答应,并且自做主张与项伯拉关系,还要与项伯结成儿女亲家,以此为自己脱罪,事实证明刘邦此时的决策非常正确。
要知道到项羽的军营中请罪随时有可能被杀,一句话说不好,项羽要杀刘邦,谁也挡不住,可以说刘邦是冒着生命危险见项羽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勇气,但刘邦有,刘邦不仅有,而且沉着冷静、不卑不坑,既向项羽解释了自己,又跟项羽叙旧拉近关系,最终安全渡过了鸿门宴。
刘邦的特长在于决策
第二个例子就是郦食其在彭城之战后劝刘邦实行分封制,分封天下诸侯,让天下诸侯为刘邦效力,刘邦同意了,让郦食其带着印章巡视各地进行分封,后来刘邦把这事告诉了张良,张良一听马上劝说刘邦这是错误的做法,将会重复先秦时期的战乱。
刘邦一听张良的分析,就认为自己之前决策错误,于是立即大骂郦食其,并且撤消了之前的错误决策,而采用了张良的正常决策,刘邦作为一方政权的最高领导人,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要知道历史上有多少皇帝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第三个例子就是垓下之战前,刘邦催促韩信发兵联合攻击项羽,但是韩信不仅没发兵,还派出使者请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刘邦起初是大怒,当着使者的面马上骂起韩信来,结果陈平私底下轻轻踩了刘邦一脚,刘邦立即反应过来。
刘邦与韩信
然后刘邦说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代理齐王,这种超快的反应能力,是其他帝王所不具备的,刘邦不仅收回了之前的话,而且放手让韩信做齐王,因为他明白,只有这样做,才能让韩信发兵攻击项羽,虽然韩信有要挟的成分,但是刘邦为了战略能够忍受,这种非常人的思维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在这一点上,没人能比得过刘邦。
这就是刘邦的决策能力,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决策,刘邦总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哪怕是刘邦的决策错误,他都能不在乎面子推翻自己之前的错误,而选择正确的决策,这是刘邦强于其他封建帝王的能力,所以毛主席说刘邦决策对头。
二是用人得当。
至于刘邦的用人,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这也是刘邦自己说的话:
《史记 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张良、萧何、韩信都为刘邦所用
刘邦认为张良的谋略能力最强,认为自己在谋略方面不如张良,刘邦认为萧何的后勤能力最强,认为自己在后勤能力方面不如萧何,刘邦认为韩信军事能力最强,认为自己在军事上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时杰出的人才,都被能刘邦所用,这就是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会输给刘邦。
刘邦作为一方政权的最高领导,他的能力不是最强的,不管是谋略、打仗还是后勤,刘邦都不在行,但是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尽其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在这一点上,没人比得过刘邦。
比如萧何,萧何是刘邦的同乡,又是刘邦政权的丞相,为刘邦管理着大后方,千万不要小看萧何的权力,当时的萧何管理着关中、巴、蜀等地的一切,权力相当大,如果萧何有野心,暗中动点手脚,拉一帮亲信,那对刘邦将是极大的威胁,并不是每位帝王都能做到像刘邦那样信任萧何,帝王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很难相信手下人,尤其是刘邦这样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人物。
刘邦与萧何
你看朱元璋,疑心就相当重,就不会相信自己手下的大臣,也不会给手下人如此大的权力,在用人方面,刘邦比朱元璋强多了,用人不仅仅是让人做着他的本职工作,还要有驾驱人才的能力,刘邦让萧何管理那么一大片土地,他有能力、手段与把握控制萧何不会反叛自己,这种能力就是一个成功的帝王最基本的能力。
用人不仅有授权,而且还要控制权力,像韩信是刘邦封的大将军,有独立的兵权,在秦末乱世之中,没有人敢把自己的兵权给一个毫无名气、毫不相识的人,哪怕这个人有天大的才能,权力一旦不受控制,就会反噬其身。
比如陈胜,派了自己的部将武臣攻打赵地,结果武臣自立为王,陈胜很生气,但又无能为力,只能被迫接受事实,刘邦就完全不同,刘邦给了韩信兵权,但是却能把韩信牢牢控制在手心,刘邦甚至能单人进入韩信的军营和卧室,还能趁韩信睡觉夺了他的兵权,这背后都证明刘邦有太多控制韩信的手段。
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
很多人认为韩信如果听了蒯越的话谋反,就能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但事实上韩信一点成功的机会都没有,刘邦利用自己的亲信控制了韩信,韩信一旦想谋反,就得清除刘邦设在韩信军队中的亲信,但这样的话,韩信就暴露了自己,一旦不成功,还会背负背叛的名声,韩信没有背叛刘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有控制韩信的手段。
千万别认为韩信不背叛刘邦是因为韩信有情有义,韩信为了自己,连曾经的好友钟离眛都杀了献给刘邦,这叫什么有情有义,不都是为了自己,刘邦用人的同时还能够控制人,这就是最大的能力。
后世的绝大多数皇帝用人都达不到刘邦的高度,刘邦敢于给予人才最大的权力,同时能够控制人才,看看后世的皇帝,有几个敢给予人才最大的权力,比如曹操,他的兵权全部控制在曹氏与夏侯氏的亲信手中,根本不让外人染指的,所以曹操不如刘邦心胸豁达。
刘邦有手段和能力控制手下人才
毛主席说刘邦是封建皇帝中最厉害的一个,主要就是从这两点出发考虑的,一是决策对头,二是用人得当,除此之外,刘邦的心胸非常开阔,能力也非常强大,就拿军事能力来说,秦末汉初,除了项羽与韩信之外,在军事能力方面,没人比得过刘邦,英布就说过类似的话,他只怕几个人,刘邦就是其中之一。
正因为如此,项羽才会败给刘邦,尽管项羽一生胜了七十多场仗,但是最为关键的垓下之战失败了,项羽就再也无法东山再起,而刘邦不一样,刘邦即使失败一千次,他仍然能靠萧何从后方送来的人员与物资从头再来,这是刘邦政权的造血功能,相反,项羽政权就没有这样的功能,项羽的一次失败就意味着覆灭,刘邦的一次失败意味着下一次的开始,项羽难怪要败给刘邦了。
项羽在战场上从无败绩,为何最终死在了手下败将手中?
项羽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霸气、勇猛的人(甚至没有之一),对他的敌人刘邦更是处于全面碾压之势。韩信曾经直接对刘邦发出灵魂拷问:“大王您估量一下,自己在勇敢、猛悍、仁爱、刚强等方面,跟项王比谁强呢?”刘邦沉默许久,也许在内心问候了韩信无数遍,但最终还是无奈回答:“无论哪一点我都不如他”。
但项羽就是输给了这么一位综合素质远不如自己的人,这难道是“劣币驱逐良币”?当然不是,楚汉之争不是个人强悍与否的比拼,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落后,注定了项羽只能昙花一现。
天时:春秋时期的霸主思维,驾驭不了秦末的趋势“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绝命诗也能作的如此霸气,除了项羽也许再也找不出第二人。对于自己的失败,这位霸王将原因归结为“天时不利”,即是命中注定的。其实他的这一总结挺有道理。
项羽前期的人生轨迹,就如同现在一些网文中的霸道总裁那样逆天。
23岁时手持一柄宝剑,在会稽郡衙门内横冲直撞,单人匹马诛杀数十近百人,其他幸存者被吓得趴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出;
25岁时,当各路诸侯作壁上观时,他以大无畏的勇气、带领五万楚军破釜沉舟,彻底击败四倍于己的秦军,一举打垮虎狼之师的主力、让秦二世镇压六国复辟的梦想化为乌有。要知道,对方的统帅是王离,也就是当初接替蒙恬统帅长城秦军那位;
26岁时,在各路诸侯的拥护下、以上将军的身份率军入关中,其后裂土封王、册封十八路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风头一时无两;
彭城之战,面临两线作战的危机,他在齐地留下主力迷惑刘邦,自己亲率精兵绕道奔袭,以三万楚军大破五十六万敌人,创造了让人目瞪口呆的军事奇迹......
总而言之,项羽的出现,改变了上百年来崤山两边军事实力的对比。在战国时期,东方各国军队在秦军面前几乎就是军功提取机,强大的楚军更是屡屡惨遭屠戮;
而在新的时代,无论是对阵让各国战战兢兢的秦军,还是其后刘邦统帅的以关中子弟为主体的汉军(本质就是秦人的军队),楚军摇身一变成了强势的一方,可见项羽化腐朽为神奇般的军事魔力。
但在接下来,项羽的所作所为就体现出了自己的局限性。灭秦后,他自封西楚霸王、立楚怀王为义帝,这是典型的春秋做派:天子高高在上、垂拱无为,霸主代为管理诸侯。其带来的后果很严重:天下迅速迎来了更高强度的动乱。
可以说,无论是项羽的卓越军事才能,还是对天下的治理模式,都体现出他的身份、阶层自带的独有特征:
虽一度被秦帝国剥夺曾经的特权,但项羽楚国将门世家的出身、独特的性格,让他的军事才能、处事风格都与刘邦等人大为不同;一提到他,我们就会想到杀伐决断、顽强勇猛、敢作敢为等词汇,其实这也吻合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的特征。
但同样是由于这种出身,项羽自小处在叔叔项梁的庇护之下,对于当时剧烈的社会巨变、底层人们的所思所想、新兴精英阶层的内心诉求等毫无概念;数百年的战国混战,已经证明了分封制的巨大弊端,项羽却认为这是治理天下的理想模式,结果很快被这一体系反噬。由此可见,他的政治素质,已经远远落后于那个时代。
而出身基层的刘邦等人,则成了那个时代的代言人。这就是项羽“时不利兮”的含义。
地利:故乡虽好,却是战略上的绝地史书称,在进入关中后,项羽杀子婴、屠咸阳、烧秦宫,其后携带收刮来的妇女、财富浩浩荡荡向故乡出发。当时一个姓韩的儒生极力劝说项羽留下,理由是:“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
关中阻山带河,在当时面对崤山以东,这里是退可守、进可攻的特殊存在,背后又有富庶的巴蜀地区为支撑,具备任何地区所不能比拟的特殊战略优势。
但咸阳的建筑基本被项羽烧得差不多了,沦为了一片废墟,同时他内心又眷念故乡,因此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为由拒绝。正是由于这一态度,他在后世留下了“沐猴而冠”的极端负面成语。
当然,由于成王败寇的因素影响,以上也许并不是项羽不愿意占据关中的真实原因。
毕竟,一来他与秦国有着家国深仇,当初自己的祖父项燕死于秦将王翦之手,楚国随之惨遭灭亡;在野史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愤怒诅咒正是出自项燕之口。由于这层独特身份,也许项羽很难突破内心的隔阂。
其次,无论当初的巨鹿之战,还是后来的活埋战俘事件,虽然为形势所迫,但项羽与秦人间的血海深仇再度加深;
其三,项羽麾下的主力是江东子弟,他的群众基础也主要集中于楚地,这让他很难力排众议、把关中当成自己的大本营。
虽然有上述客观困难,但出色政治家的过人之处,就是能见常人所不能见、为常人所不敢为。
刘邦和他的那波伙计也是楚人,甚至一度发生了将士思乡心切逃跑的事件,但这份对故土的思念,后来却成了他们与项羽苦苦奋战的动力之一;并且,刘邦之所以能够屡败屡战,靠的正是萧何依托关中之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
而项羽统治下的梁、楚九郡,虽然同样富庶、有江河之险,且便与他掌控各个方向的诸侯,但这种地理上的优势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劣势:自古以来这里都是四战之地,方便他进攻、却也不便于防守,这就为他后来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埋下了种子。
而刘邦依靠关中形胜之地平定天下,等同于再次上演了秦国吞并六国的壮举,从这个角度而言,项羽的失败非常合理。
人和:武力可以杀敌,却拉拢不了人心司马迁这样分析项羽的败因:“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才华是柄双刃剑,项羽的骁勇善战、用兵如神,助他以20多岁的年纪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霸王”,却也成了害他走向绝境的罪魁。不断创造的军事奇迹,让项羽对武力的作用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他在政治上不善于处理与各种势力的关系,不会争取盟友,试图依靠武力阻吓、镇压让各方服从自己的领导,随着形势的变化,他眼睁睁看着自己所立的多个诸侯、甚至曾经的部下英布都站到了对立面,沦为众叛亲离。
他不重视、不尊重、不拉拢人才(尤其是草根人才),陈平、韩信等出身平民的大神都离其而去,唯一可堪大用的谋士范增却因他的刚愎自用被气走、病死。
面对二十万秦军战俘,项羽全部坑杀,让自己和章邯等降将都成了秦人的死敌,为后来刘邦摧枯拉朽夺下三秦创造了条件;
他对人心缺乏判断,该狠辣时却起了善心,被刘邦的笑颜迷惑,放过了未来的头号强敌;该隐忍时却毒辣,他将义帝逐出彭城,并于半路将其杀死,由此被政敌抓住了把柄;
他无视人才的诉求,表面上对人恭敬慈爱,但每逢动真格时却舍不得赏赐功勋,由此被韩信视为妇人之仁;
秦灭之后,他无视人们反感秦帝国酷政、急切渴求休养生息的意愿,以不合时宜的分封制再度制造战乱、以暴虐的作风屠杀反对者。
得民心者的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项羽虽然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但他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对抗人心所向、不可能用武力抗拒历史潮流,他的失败,可谓板上钉钉。
但他自知大势已去、果断主动放弃的气魄,仍旧值得称道。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作为中国历史上武力值最强的军事人才,他在推翻强秦过程中所立下的惊人成就无人能及,他的最大遗憾,也许就是生错了时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刘邦的个人素质看似全面落后项羽,但他对人心的洞悉、对社会发展大势的敏锐把握、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心胸与手段,决定了他才是先进趋势的代表。楚汉相争,是两个阶层、两个时代的博弈,对个体而言,并没有失败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