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死后,皇后为什么没立自己儿子当皇帝,而是让道光当皇帝,这位皇后的结局如何?
后宫不能干政,哪怕你是皇后,在国家大事跟前,也别瞎操心。这也就是为啥清朝的皇后多是贵族,却没有出现外戚专权现象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外戚干政实在是太可怕,汉朝吕后乱政、窦氏外戚、王氏外戚、何氏外戚等等几乎取代了皇权。唐朝武氏外戚、杨氏外戚、郭氏外戚也都不简单。宋朝太后专权的现象屡见不鲜。
到了明朝之所以没有外戚干政的情况,那是因为明朝的皇后,都出身于很普通的人家,没有那种大家族的出身。因此外戚也不敢嚣张。
清朝就很特别了,皇后大多都是贵族出身,可是偏偏没有出现外戚乱政的现象。为啥?因为清朝祖制就是不允许后宫干政。即使是皇后,也只有处理后宫事宜的权力,别看电视剧里孝庄太后多牛掰,实际上她也只是关键的事情上出个面,一般的政务她也是不敢乱管的,要不非跟康熙闹掰了不可。
当然了,慈禧太后是个例外,也因为她的干政,导致了清朝一蹶不振。所以说当嘉庆去世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在任皇后有改变皇位继承权的能力吗?很显然是没有的。
一、清朝秘密立储,请问传位诏书怎么处理?在康熙晚年,爆发了非常严重的夺嫡之争,也就是九龙夺嫡。差点导致康熙晚年不得善终,因此康熙的小脑袋瓜子足够聪明,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
啥是秘密立储呢?就是大家都先别闹啊,我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了诏书里藏起来,等父亲死了以后,才能有专门的人拿出诏书来公布继承人。
这么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每个夺嫡的儿子都觉得自己有机会。那他们就不会威胁到父亲的皇权,至少可以保证老皇帝安享晚年。也就不会出现赵武灵王、齐桓公等人的悲剧。
后来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是采用的这种制度,以此保证自己的绝对权威,让儿子们服服帖帖的。这就跟买彩票一样有没有?给了你中奖的机会,就等最后开奖环节了。而这期间你要是把彩票撕了,可就没机会参与开奖了。
因此嘉庆皇帝没有理由不搞这么一套,继承人的名字早就被写进了诏书,给藏起来了。而且有两份,一份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一份藏在皇帝随身携带的金盒之中,关键时候会有嘉庆比较信任的大臣,作为顾命大臣拿出来。
一旦传位诏书被公布了,要是跟皇后指定的孩子不一样,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很显然皇后的说法没有任何事实根据,一切都要以签字盖章的合同来说话,毕竟我们的底线是法律。
所以皇后肯定会背负上欺君罔上的罪名,她和她的儿子们也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这就是皇后不敢随便更改继承人的重要原因。
二、嘉庆早就给道光铺好路了。道光是嘉庆的嫡长子,这一层身份虽然在清朝没什么太大的作用,但是自古以来在中原王朝心目中的地位那是相当有分量的。
当时清朝入关一百多年了,自然也被这种嫡庶之分的关系所深刻影响着。因此嘉庆对道光的偏爱,是超过其他任何一位皇子的。
很有意思的是,当初乾隆皇帝还活着的时候,以太上皇的身份,亲自拟定将钮钴禄氏册封为嘉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这一年是嘉庆二年。
谕内阁、前曾奉皇考敕旨。孝淑皇后二十七月后。命立皇贵妃为皇后。今已届期。应钦遵敕旨正位中宫。皇后之父恭阿拉、着照例封为一等候。所有应行册后典礼。俱俟嘉庆六年二十七月释服后。着各该衙门详查定例。奏明择吉举行。---册立钮钴禄氏为皇后的诏书。
此前道光的生母喜塔腊氏皇后已经去世,可真是个没福气的姑娘。作为嫡长子的道光,虽然失去了母亲的依靠,但是乾隆皇帝对他却有格外的恩赏。
乾隆曾经在宫中举办了道光和孝穆成皇后的婚礼,这是一场规模相当宏大的婚礼,因为太上皇、皇帝全部参与其中,而且是在宫内举办的,因此堪称清朝婚礼之最。
由此可见,当时的乾隆早就默认了道光作为皇太孙的资格。等到了嘉庆亲政以后,也非常支持道光皇帝,不仅给他加官进爵,让他掌握实权。而且还故意让他培养了一帮朝中值得信任的亲信。
这么一来道光作为皇子的时候,其实实力已经相当强大了。尤其是在天理教大闹紫禁城时,道光带领鸟枪队镇压起义的英勇表现,让身心俱疲的嘉庆皇帝看到了帝国的一丝丝曙光,更加确信了道光作为继承人的选择。
这样一位文武兼备,又根深蒂固的皇子,你让皇后怎么去撼动呢?因此皇后只能选择接受现实罢了。
三、皇后这么做也只是为了自保罢了。说到底皇后不是道光的生母,而让自己的儿子取代道光,似乎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此皇后的选择就比较有意思了。
她不仅没有支持自己的儿子,反倒是主动支持道光继位。这可把道光给感动哭了,毕竟现任钮钴禄氏皇后,可是有俩亲儿子的,算起来也是嘉庆的嫡子。
其中皇三子绵恺当时已经26岁,皇四子绵忻也已经16岁,都是达到了作为皇位继承人的年纪了。因此可以说钮钴禄氏皇后的这种无私的行为,肯定有某种目的。
当然是有的,在嘉庆皇帝病重的时候,其实京城那边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文孚等人,已经当着大家伙儿的面,打开了嘉庆四年所立的诏书,册立道光为皇太子,以此保证清朝国本不受影响。
因此就算身在热河的钮钴禄氏皇后不知道这个情况,也能猜到个七八分。她主动宣布道光作为继承人,是给自己和俩儿子买了一个平安。完全不具备竞争力,又何必非要往上蹭呢?
最终钮钴禄氏皇后,也的确得到了道光的回报。不仅她在道光朝安享晚年,她的两个儿子也全部得以善终,也算是不错了。
总结:说到底,还是钮钴禄氏皇后没啥能力。嘉庆二年,钮钴禄氏就被册封为了皇后,这个时候连嘉庆本人都还没有实权呢,可见钮钴禄氏皇后的地位本身就比较高。
道光的生母喜答腊氏皇后,其实就在位1年时间,压根就不具备和钮钴禄氏皇后相比的资格。而且钮钴禄氏还给嘉庆生了俩儿子,全部长大成人了。
你说这么优越的条件,在嘉庆在位的二十几年里,钮钴禄氏皇后,咋就不想着给自己的儿子争取点名分呢?由此可见,钮钴禄氏皇后实在是没什么能力。
孩子小的时候,道光也没啥竞争力。会来事儿的钮钴禄氏皇后,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皇后的身份,给俩儿子不断增加筹码,至少可以和道光斗一斗。可惜她没有这么做,而是任凭道光不断巩固自己的实力,直到无人撼动为止。换句话说,这或许就是善良?
参考资料:《清史稿》
嘉庆死后,皇后为什么没立自己儿子当皇帝,而是让道光当皇帝,这位皇后的结局如何?
嘉庆一共有过两任皇后,道光皇帝正是嘉庆的第一任皇后喜塔腊氏所生的嫡长子,所以在嘉庆的诸子地位中,道光是至高无上的,即便后来喜塔腊氏病逝,钮钴禄氏成为嘉庆第二任皇后并且也生出了嫡子,身份和地位都还是无法和道光来比较。
道光皇帝出生的时间很晚,乾隆四十七年的时候,这位“皇孙”才出世,与此同时,乾隆的“曾孙”都有几个已经准备结婚生子,给乾隆诞下“玄孙”了,但即便道光出世比较晚,他的地位还是很特别的。
这都是因为,他的父亲嘉庆皇帝(永琰),乃是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储”的储君,虽然秘密立储说是绝对意义上的“仅皇帝一人知晓”,可是乾隆平时的行为和态度,不难让人发现永琰极有可能就是下一任皇帝,所以因父而贵,道光的地位也跟着特殊。
道光的生母喜塔腊氏,是乾隆帝给永琰精挑细选的女子,乾隆三十九年,永琰迎娶喜塔腊氏,这次婚礼被乾隆十分看重,因为乾隆在一年之前秘密立储了永琰,不出意外的话,喜塔腊氏将诞下大清的“下下一任”继承人。
乾隆之所以会这样想,也是受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的影响。
康熙在晚年的时候发动九子夺嫡,自己把“储君”的人选掩饰得十分模糊,没人知道心中的真实人选,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秘密立储制度,康熙也怕雍正日后即位会应付不过来,于是在康熙六十年的时候,康熙要求雍正将其出色的儿子带到康熙面前来,康熙将亲自抚养一段时间,就这样,少年的乾隆就这样被自己一生所崇拜的祖父带去抚养了。
康熙皇帝会这样做,目的是在“暗示”雍正,未来的继承人是他,而把乾隆带进宫中、带在身边抚养,这种行为一般是“储君”才有的待遇,以前康熙的废太子胤礽,就是在宫中长大的,虽然康熙不可能把雍正带进宫中,但特殊情况特殊变化,带雍正的儿子,其中意味也是相差无多的。
同样也是因为乾隆跟随在康熙的身边,乾隆得到了康熙的青睐,后来康熙驾崩后,雍正即位第一时间“秘密立储”(雍正是秘密立储制度的开创者),他秘密所立的储君,正是乾隆,所以雍正立储,是受到康熙影响的,而康熙的暗示,则是奠定了未来的两任皇帝。
因此,乾隆十分看重永琰和他的嫡福晋的婚姻,也很看重他们的嫡长子。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效仿他祖父当年之法,带着年仅十岁的道光去木兰围场打猎,然后赐给道光一件黄马褂,这似乎是命运的轮回,乾隆当年是康熙的孙子被馈赠,而乾隆此时已经是爷爷,馈赠给孙子。
不过乾隆五十六年的“打猎”,乃是一场大型的皇子皇孙狩猎活动,被赐予黄马褂的皇族不在少数,真正奠定了道光“储君”地位的,乃是嘉庆元年,道光大婚,乾隆策划了这场隆重的婚礼,并且下诏允许道光和嫡福晋进宫居住,给予这等超高的储君待遇。
太上皇乾隆做的这一切,嘉庆都看在眼中,但嘉庆知道,现在还是乾隆掌控一切,他根本不可能“秘密立储”,于是秘密立储一事,一直拖到了他亲政之后。
嘉庆二年,嘉庆的皇后、道光的生母喜塔腊氏因病去世,嘉庆和道光十分悲伤,而乾隆则表示国不可一日无母,于是提前给嘉庆“安排”了第二任皇后,那就是贵妃钮钴禄氏,不过钮钴禄氏此时还不是皇后,只是带着乾隆的命令,晋升为“皇贵妃”,坐镇中宫,摄六宫事。
嘉庆四年正月,乾隆驾崩,嘉庆正式亲政,在三个月后,他分别进行了“秘密立储”和“扶正皇贵妃”,秘密立储的人选正是道光,嘉庆之所以立道光,跟乾隆的影响是紧密相连的,同样的,扶正钮钴禄氏为皇后,也是乾隆在世时安排的一步,所以在这两件事情的优先级中,立储道光更高。
钮钴禄氏被扶正为皇后之后,嘉庆的皇三子绵恺是很开心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也升格为了“嫡子”,不过开心归开心,他也知道他跟“储君”之位是没有什么交集的,即便他生母是当今皇后,但依旧不可能撼动道光的地位,这让这个道理,钮钴禄氏更懂。
虽说大清自康熙以后,就不怎么走“嫡长子继承制”的路线了,但嫡长子在皇帝的心中,永远是其他的皇子无法比拟的,即便是“秘密立储”,如果嫡长子还在世,那么嫡长子仍然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钮钴禄氏不会觉得自己当皇后了,就试着去动摇道光的地位。
而事实上,钮钴禄氏也是十分聪明的一个人,她被安排嫁给嘉庆,从侧福晋,一直到皇贵妃、皇后,这里面更多的是乾隆的“推动”,所以钮钴禄氏不难发现乾隆对道光的重视,因此钮钴禄氏早就知道道光在未来的地位了,当道光被乾隆准许在宫中居住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道光就是未来的皇帝。
所以钮钴禄氏对待道光比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还要亲,她很早地便对道光施予了自己的“母爱”,即便是喜塔腊氏还在世时,钮钴禄氏都非常照顾道光,等到儿子出生长大后,教导儿子要尊敬大哥,这种种的优待,让道光对自己的“继母”十分满意,他也愿意将钮钴禄氏当作母亲来侍奉。
这种和谐的“继母子关系”,在大清并不罕见,但像道光和钮钴禄氏一样的,确实是不多,钮钴禄氏是一个懂得政治规则和拥有政治智慧的女人,很多没结果的事情,他并不会刻意地去做。
那么对于钮钴禄氏来说,她如果真的有心思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立为储君,她有可能做得到吗?
事实上,这种事不仅是钮钴禄氏决定不了的,还是她控制不了的,根本原因就是“秘密立储制度”。
在后世很多人看来,“秘密立储制度”其实存在意义不大,因为还是会引发皇子们之间的争斗,如果有一个皇帝的儿子够多,九子夺嫡还是会重现。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秘密立储却是给了皇帝极高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所谓秘密立储,就是皇帝公开“立储”信息,但却不公开“人选”的制度,也就是说,皇帝会告知朝堂他已经选择好了储君了,储君的名字就在这份诏书中,不过这份诏书现在不能打开,只有等他去世之后才能打开,这就打消了很多人的“争取之心”。
比如嘉庆皇帝在嘉庆四年秘密立储,自他立储以后,皇子们继续争斗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皇帝选择的储君已经存在了,只是大家不知道是谁罢了,争取来争取去,确定好的人选已经不会改变了,所以皇子争斗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发生巨大的变故。
巨大的变故无非就是“储君早逝”、“储君造反”等等这些不可挽回的意外,所以这注定了钮钴禄氏根本不可能去改变嘉庆的决定,这不是她当不当皇后的问题,在九子夺嫡出现后,事实上决定储君人选的并非是“嫡子”、“庶子”的身份,而是能力和手腕。
相比较起用计谋去取代道光的位置,钮钴禄氏还不如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但可惜的是,她的大儿子绵恺、二儿子绵忻都比道光小很多,所以不管怎么培养,都跑不赢嘉庆的秘密立储,嘉庆秘密立储的时候,绵恺才是五岁,根本不可能被嘉庆立为储君,所以结果显而易见。
除了这个原因以外,还有人觉得为什么在嘉庆驾崩之后,地位最高的钮钴禄氏不“修改”立储遗诏,将道光换成自己的大儿子绵恺,事实上,嘉庆也想过这个问题了,虽然他觉得钮钴禄氏不会这么做,但他还是防了一手。
秘密立储,是一个相当遗诏的存在,从雍正开始,就被放在“光明正大”的牌匾后面,这就表示立储诏书每天都能被朝臣看到,起到监督、公平的作用。
但这还是不够保险的,因为嘉庆也怕在他驾崩后有人迅速“偷天换日”,于是他的身边还带着一个装有立储诏书的“金盒子”,其中的内容跟正大光明牌匾下面藏着的内容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立储诏书是“一式两份”的,这让有异心的人,根本没有可趁之机。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驾崩,根据先例,钮钴禄氏要和一众大臣亲自打开传位诏书,然后比对两份诏书内容,最终确定真正继位的人,也就是道光皇帝,在传位诏书确定之后,钮钴禄氏下懿旨让道光进宫主持大局,确定了道光的帝位。
这也是世人对钮钴禄氏抱有质疑的根源,大家都觉得你既然都可以传懿旨让人进宫当皇帝,那么为什么不传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去传自己的继子,如果真的有空子钻,那么钮钴禄氏可能真的钻了,但问题是根本不可能有空子钻,她还不如照做。
道光即位后,立即尊钮钴禄氏为皇太后,对待钮钴禄氏的态度就跟自己的生母似的,这也是道光对钮钴禄氏公正的一种反馈,而且两人的母子关系也确实非常融洽、亲切,虽然钮钴禄氏没有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争取到皇位,但却被道光赋予了很高的地位。
钮钴禄氏成为太后之后,虽然不过分参政议政,但还是有权过问政事,比如在道光二十年的鸦片战争前后,钮钴禄氏已经知晓英国殖民力量侵略中国,在道光向她请安的时候,时常过问道光现状。
有一回道光上告钮钴禄氏英国侵略者占领者定海的时候,钮钴禄氏太后立即生怒,告诫道光一定要守住祖宗国土,不能轻易放弃,钮钴禄氏此举就是在提醒道光要打消知难而退的妥协精神:
宣宗晚年,每披军报,必不怡良久。一日问孝和睿皇后安,适英夷占定海,上强为慰藉。太后厉声日:“祖宗创业,尺土一民皆艰难缔造,何今轻弃之耶?”上长跪引咎。
一番话把道光震得羞愧不已,所以道光就跪在钮钴禄氏面前反思自己的错误,由此可见,道光在位时期对英国侵略的强势,大部分力量也是来自于钮钴禄氏的支持和教诲,虽然钮钴禄氏只是一个后宫女人,但在家国方面的坚决价值观却鼓舞着道光。
也从道光对钮钴禄氏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道光是真心把钮钴禄氏当作母亲看待,钮钴禄氏也同样把道光当成亲生儿子看待,若是两个有间隙的人,必然是假言假语、嬉笑作罢,绝不可能推心置腹,论述道理。
道光二十九年,太后钮钴禄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此之前,她的两个亲生儿子也已经先后离世了,所以她的晚年之中,真正孝顺她的,也就是道光皇帝,道光给她养老送终,因为她的亲子的离世,让她和道光之间的母子情谊更深,当道光得知她病重之后,立即陪在身边服侍。
事实上,此时的道光自己也是身体抱恙,问题颇多,毕竟道光也已经是一个六十八岁的老人了,这个年龄的他碰到帝国的“衰落期”,心力交瘁,十分无奈。
即便如此,道光还是坚持侍奉在病重的钮钴禄氏身旁,直到钮钴禄氏去世,当钮钴禄氏离世时,道光再一次地失去了母亲,而这个母亲,比他的亲生母亲陪伴他的时间更长、影响更大,所以道光在守孝的时候丝毫没有自持身份,该做的礼节全部到位。
也是钮钴禄氏去世不久后,道光也染上了病痛,即将走到人生尽头,不得不说,钮钴禄氏的存在对道光还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也不会引起连锁反应,而也是这次病痛,道光没有坚持超过一个月就跟着驾崩了,母子先后去世,只隔了一个多月。
钮钴禄氏太后的命运其实并不算好,因为她的晚年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告别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但这种命运却还有转机,那就是她所当作亲子对待的道光帝给她养老送终,让她的晚年不至于太难堪。
这种关系的结局是让人意想不到的,而道光帝和钮钴禄氏的融洽,也成为了大清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嘉庆死后,皇后为什么没立自己儿子当皇帝,而是让道光当皇帝,这位皇后的结局如何?
清朝历史上有一桩知名度不太高的谜案,那就是道光皇帝继位之谜。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清仁宗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突然猝死,由于嘉庆是在睡梦中猝死,临死前一句遗言都没有交代,皇帝突然去世,没有遗言,还没有找到遗诏,让谁当继承人呢?这让大清国的领导层乱套了。
清朝自康熙晚年爆发了诸子争位事件之后,在雍正时期就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雍正之后的历代清朝皇帝都会将自己心目中的皇储继承人名字写入密诏中,这份密诏一式两份,分藏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以及皇帝随身所携的金匣子之中,只有两份密诏核对无误皇位继承人才能生效。
而嘉庆死得太突然,根本没有交代遗言,也没有找到存放密诏的金匣子,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嘉庆去世后承德避暑山庄的王公贵族火速命人与通知紫禁城去取“正大光明”匾后面的密诏,但是却发现匾后却是空空如也。这也就是说嘉庆死后不仅没有遗言,还没找到密诏,这也就意味着嘉庆皇位继承人选成了谜。
先说说嘉庆的儿子们,嘉庆一生共有五个儿子,抛去夭折的长子,还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老二旻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老三绵恺、老四绵忻、老五绵愉。当时道光38岁,绵恺25岁,绵忻15岁,绵愉6岁。也就是说抛去绵愉之外,道光、绵恺、绵忻都有机会成为皇位继承人。
本来道光年纪最大,还曾受到过爷爷乾隆皇帝的夸奖赞誉,且曾平定过天理教林清起义,也很受嘉庆喜爱和器重,他是众望所归的继承人。
但是即便再众望所归,道光想继位也得走流程,可现在缺的就是证明嘉庆传位给道光的诏书,没有这个诏书就没法走流程,那么道光即便继位也会显得不合理且不名正言顺。
因此嘉庆去世后,王公重臣找不到嘉庆事先写好的秘密立储的密诏,也没有得到嘉庆的遗言,都乱套了,到底该不该拥立道光继位成了让当时王公重臣为难的事情。
在大学士富察·托津和军机大臣戴均元等犹豫不决时,皇室宗亲、内务府大臣禧恩则对众人提出道光深受乾隆和嘉庆喜爱,而且平定天理教起义对于国家有很大功劳,理应奉其继位。
禧恩的提议得到了当时嘉庆的皇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赞成,因此后来孝和睿皇后以皇后名义下懿旨命道光继位,也在她的这道懿旨颁布后,托津和戴均元从一位曾服侍嘉庆的小太监那找到了金匣子并取出密诏确立了道光为继承人,并正式走完了这个继位流程,终于让道光名正言顺的继位。
但是想一想托津和戴均元从小太监那找到金匣子取出遗诏的事是不是很扯,嘉庆临终前不把金匣子贴身藏好,反而交给了一个小太监,嘉庆的心怕是太大了吧。
而且要知道托津和戴均元从小太监那取得金匣子时正是孝和睿皇后颁布懿旨希望由道光继位之后的事情,因此后世历史学者都猜测可能嘉庆去世后根本就没有留下金匣子密诏,托津和戴均元从小太监那获得金匣子密诏很可能是托词,密诏应该是后来这些朝廷重臣撰写的,而能让王公重臣拥立道光继位主要是源于孝和睿皇后的那道懿旨。
在这里还要说一下道光、绵恺、绵忻三人的生母,道光生母是嘉庆的原配结发妻子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而绵恺和绵忻的生母则是孝和睿皇后,也就是说孝和睿皇后没有支持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继承皇位反而力挺了只比她小6岁的养子道光继位,她为何如此呢?
先说一说为何在紫禁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没有找到嘉庆秘密立储的密诏,还有嘉庆去世后为何没有找到金匣子密诏。
其实在嘉庆时期,道光真的算是众望所归的皇位继承人选,虽然是秘密立储,但是道光明显深得嘉庆喜爱和器重,而且不光嘉庆喜欢,连他老爹乾隆都十分喜爱道光。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年仅10岁的道光随着爷爷乾隆去狩猎,道光一箭就射死了一只鹿,当时乾隆十分高兴,看道光小小年纪骑射就如此精湛,而且道光在6岁时就已经能熟背古诗名著,可以说道光在小小年纪就展现出了文武双全的一面,乾隆很开心,认为道光有自己当年陪爷爷康熙的风范,在心目中已经把他当成了皇太孙一般看待。
并且在嘉庆元年(1796年)时,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亲自主持并操办了道光的婚礼,可见乾隆对道光有多么重视。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道光又奋勇平定了天理教起义,可以说在嘉庆时期虽然没有公布皇储名字,但是道光绝对是当时的不二人选。
可是这种情况到了嘉庆晚年就变了,主要是随着皇四子绵忻地逐渐长大,绵忻相貌英俊,也很聪明很有才能,虽然年少却颇为老成持重,因此嘉庆逐渐开始喜爱绵忻,并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时册封绵忻为瑞亲王,要知道比绵忻大了10岁的老三绵恺才不过被册封为惇郡王,比他还低了一级,可见嘉庆对绵忻是格外的喜爱。
而相比之下虽然道光也很有才能,但是通过历史画像可以看出来,道光的长相非常平庸,又干巴又瘦,完全没有帝王之相,据朝鲜使臣朴绮寿记载,道光面相凉薄,生性吝啬平庸,而绵忻年少有为通达事务,因此朴绮寿回国后曾报告朝鲜国王,认为绵忻很优秀,极有可能继承大统。
所以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来,不排除在嘉庆晚年他起了易储之心,诚然,在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亲政后,当时道光已经年满18岁,且深得乾隆和嘉庆的喜爱,而绵恺当时只有4岁,绵忻还没有出生,嘉庆当时肯定会选择秘密册立道光为继承人,并将密诏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后。
但是随着绵忻的出生以及成长,嘉庆的想法就开始有了转变,所以很有可能是嘉庆晚年想易储,因此才会撤掉之前放于“正大光明”匾之后册立道光的密诏,这也就造成了后来王公重臣在“正大光明”匾后面没有发现密诏的原因。
而嘉庆就是在易储的过程中才突然猝死,导致了死后找不到任何关于继承人的密诏,要知道嘉庆此前身体还很健康,他不会想到自己会突然猝死,所以他很可能是想在去世那段时期完成易储的安排,不过很可惜还没完成他就猝然而死。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绵忻已经得到嘉庆的喜爱,可他的母亲孝和睿皇后为何还会在群臣没有找到嘉庆密诏的情况下,对外宣布拥立道光继位的懿旨呢?
这一切还得从道光与孝和睿皇后的关系以及孝和睿皇后的人品说起,嘉庆的嫡妻最初是道光的母亲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而孝和睿皇后最初只是嘉庆的侧福晋,嘉庆登基后她被封为贵妃。
但是在嘉庆二年(1797年)时,道光的生母孝淑睿皇后去世,当时的太上皇乾隆亲自指示嘉庆,在孝淑睿皇后丧期过后可册立孝和睿皇后为后,也就是说孝和睿皇后是得到乾隆首肯认定的,她的人品和气度自然不会太差。
也确实如此,孝和睿皇后虽然仅比道光大了6岁,但是在道光生母孝淑睿皇后去世后,她很有母亲风范,而且她与道光的结发妻子钮祜禄氏也就是后来被追封的孝穆成皇后还属于本家亲戚,自然对道光夫妻极为关心和照顾,因此道光与继母孝和睿皇后关系还很不错,并且道光与绵恺、绵忻的兄弟感情也很深厚,所以道光与孝和睿皇后虽然年龄差距不大,不是亲母子,却堪比亲母子。
而且孝和睿皇后在历史上人品非常好,她为人随和厚道,在后宫中名声一直都很好,这也是乾隆指定让她成为嘉庆继任皇后的主要原因,这样的人注定干不出来偏于自己儿子的事情。
抛开这些不说,最关键的是客观条件也不允许,毕竟道光是嘉庆前半生最满意的继承人,道光年纪大,权力重,在朝野上下比较受拥护,况且还曾经深受乾隆喜爱,因此除非有明确的嘉庆密诏能否定道光的继承人身份之外,否则其他人是很难撼动道光的地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孝和睿皇后就得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支持道光继位,要么暗中操控扶持绵忻继位。
但是在没有找到嘉庆密诏的情况下,如果孝和睿皇后想以皇后身份扶持自己的亲儿子绵忻上位是有很大的困难,毕竟绵忻当时只有15岁,即便再有能力,再老成持重,年龄摆在这呢,朝臣是会服从绵忻还是会服从已经38岁的道光呢?答案结果显而易见,朝臣们当然愿意服从年长的道光了。
所以孝和睿皇后如果硬要扶持绵忻继位的话成功概率很低,毕竟她不是慈禧那种能独揽大权的女人,没有嘉庆密诏明确规定让绵忻当继承人,那么朝臣们肯定不会服从,闹到最后甚至会引起政变,结果很可能是孝和睿皇后身败名裂,而且绵忻也不会得到好处。
因此考虑到这些客观条件孝和睿皇后也不可能扶持自己的儿子绵忻继位,而孝和睿皇后主动在第一时间颁布皇后懿旨希望道光能尽快继位,也是在这件事上立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果她不下这道懿旨,道光继位的概率也很大,但如果那样的话道光继位之后肯定会对她颇为猜忌,她反而落不了好,甚至绵恺和绵忻也会被道光所猜忌,所以她不如先下懿旨表明自己态度,还在道光这能买好,还能保全绵恺和绵忻不被道光所猜忌。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孝和睿皇后不光人品好,她还是一位非常睿智且有大局观的女人,她能明白“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的道理,虽然绵忻很优秀,但毕竟年幼,道光即便再平庸,但他年长有阅历,有从政经验,还是曾经乾隆和嘉庆都属意的继承人。
而孝和睿皇后主动下懿旨请道光继位,也为她在后世博得了大公无私的美名,也正是因为她这大公无私的举动,消弭了一场潜在的政治危机,如果她私心过重,坚持想让绵忻继位的话,那么恐怕很难避免一场政治危机。
历史也证明了孝和睿皇后这一举动非常明智,事后道光对她这一大公无私的举动更加敬重佩服,尊她为皇太后,称她为皇母,对她极为孝顺。
据史料记载,即便在道光晚年他对孝和睿皇后都十分恭谨孝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人强占了上海,道光当时心情十分烦闷,想去找皇母开解,结果孝和睿皇后听闻道光丢失了上海之后,严厉训斥道光:祖宗创业,尺土一民皆艰难缔造,何今轻弃之耶?
道光当时十分惭愧,直接给孝和睿皇后跪下认错,听闻国土丢失,孝和睿皇后也是十分生气,道光足足给她跪了将近半个时辰,孝和睿皇后气消了才宽慰道光起来。可见道光继位之后对孝和睿皇后是十分恭谨孝顺的。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1850年1月23日),孝和睿皇后病逝,享年74岁。她去世后已经68岁的道光悲痛不已,坚持为她恪守孝子之礼,在她的丧礼上道光哭得是极其悲痛哀伤,当时王公大臣考虑到道光年事已高,都劝道光不要过于悲痛,道光还坚持为她恪尽丧礼。
由于道光对养母孝和睿皇后去世后坚持恪尽丧礼,极尽孝子之悲,加上当时道光年事已高,身体也不是很好,因此最后也导致他在孝和睿皇后去世仅一个多月后在守丧期间去世了。道光能为了养母去世悲痛到把自己也搭进里面,亲儿子恐怕也未必能有如此孝顺吧,也足见他对孝和睿皇后的孝顺。
所以孝和睿皇后没立自己的儿子继位是非常明智之举,她不仅名利双收,还获得了养子道光后半生对她敬重和极致孝顺,因此她的后半生也有着非常完美不错的结局。想一想如果当初她坚持让自己儿子绵忻继位的话,那么她的结局可能就会凄惨收场了。
嘉庆死后,皇后为什么没立自己儿子当皇帝,而是让道光当皇帝,这位皇后的结局如何?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驾崩,连句遗言都没来得及留下。就在随扈的大臣们慌作一团的时候,内务府大臣禧恩提醒大伙儿: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啊,赶紧拥立新君呐。
新君是谁呢?不知道。雍正即位后,碍于当年“九子夺嫡”的惨痛教训,他变更了立储制度,创建了“秘密立储”。
所谓“秘密立储”,就是皇帝会将他心目中理想的储君,以圣旨的方式写下来,但不公开,而是将它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将来皇帝驾崩,大臣们再取出遗诏,公布新君人选。
这种制度显然比“嫡长子继承制”好,它有利于选出综合能力更强的继承人,而不是靠出身上位的嫡长子。同时,储君又不为人知,避免了他成为众矢之的。
于是,大臣们按照规矩,派人火速进京取遗诏。然而,令人惊异的事发生了,正大光明匾后面竟然空空如也!
这就糟了,没有遗诏谁才是合法继承人呢?别急,还有一个办法。
皇帝的圣旨历来都有备份,立储遗诏是不是也有备份呢?如果有岂不是被档案管理人员看到了?还谈什么秘密立储?
还真有,只不过备份不放在档案处,而是装在一个金匣子里,由皇帝随身携带。
这就好办了,只要找出嘉庆皇帝随身携带的金匣子,打开来看一看就行了。但,问题又来了,这个金匣子里的遗诏,又引发了真伪疑云。
《清史稿》在多处记录中,对这份遗诏有不同的表述,且公布遗诏的程序不合常规。
第一个细节是,一开始并没没找到,后来在贴身小太监身上找到了,很可疑。
第二个细节是,金匣子里是空的,根本没有遗诏,因为禧恩跟大臣们商议时,说的是“建议智亲王旻宁即位”,假如有遗诏指定,就没有禧恩的所谓建议。
第三个细节是,最终旻宁即位的两个法理依据,其中一个就是遗诏,另一个就是钮钴禄皇后的懿旨。这份遗诏哪里来的?既然有遗诏,为何还要皇后的懿旨?按礼法皇后是不能干预立储的,也没有权力颁布立储懿旨。
所以,史学界一直存在一个观点,那就是嘉庆帝根本就没有留下遗诏,所谓金匣子里的遗诏,很可能就是随扈大臣们的伪造。
古代没有哪份职业比皇位更有吸引力,为何这么充满争议的皇位过度,却没有引发轩然大波,旻宁的兄弟们咋就不争一争呢?
嘉庆帝老婆不少,儿子却不多,生了五个活下来四个,分别是:皇长子穆郡王,时年38岁的皇二子旻宁,时年25岁的皇三子绵恺,时年15岁的皇四子瑞绵忻,时年6岁的皇五子绵愉。
其中长子早夭,无子绵愉年幼,二人都不在视线范围内。有资格跟旻宁一争高下的只有绵恺和绵忻,而这哥俩的生母,恰恰就是皇后钮钴禄氏。
钮钴禄氏是怎么做的呢?当人们发现被嘉庆皇帝“放了鸽子”后,钮钴禄氏立刻下了一道懿旨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看不懂没关系,除了废话外核心就一句话:老娘挺皇次子旻宁上位。
这就怪了,既然皇帝没有遗诏,钮钴禄氏为何不给自己的儿子争取一下?女人嘛,儿子是自己的心头肉,更何况绵忻原本就是嘉庆最喜欢的儿子,甚至有传言说,嘉庆已经准备易储。
金匣子里的遗诏封存于嘉庆四年,那时候绵忻还未出生,旻宁17岁,绵恺4岁。所以那时候嘉庆秘密立储时,傻子都知道这个储君就是旻宁,毫无秘密可言。
这大概就是禧恩“建议”立旻宁的原因所在,虽然找不到遗诏,但如果没有被更换过的话,肯定是旻宁。问题是,嘉庆究竟有没有易储呢?不知道,只能根据有关记录推测。
最有说服力的推测是:嘉庆确实已经在着手易储,并且已经毁掉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及金匣子里的旧诏书,只是还没来得及完成新诏书的起草就驾崩了。
这个猜测正好可以解释诏书失踪的谜团。可这个动作是嘉庆帝的“暗箱操作”,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所以大家认为假如有诏书存在,那里面的储君一定还是旻宁,包括钮钴禄皇后。
故事讲到这儿,就可以回答题干的问题了,钮钴禄氏之所以不立自己绵忻的四个理由:
其一,她不敢。万一金匣子里的诏书找到了呢?她的懿旨不就成了笑话?不光如此,新皇登基后她怎么面对?更严重的是,万一有人给她扣上干政的罪名,她逃都逃不掉。
因此,即便她想立自己的儿子,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沉默,或者找代言人替她操盘。所以,她要么啥也不做,要么只能支持旻宁。
其二,她不想。皇位虽然重要,也并非所有人都会不顾吃相地去争夺。钮钴禄氏其实是个相当好的女人,贤淑孝顺,为人谦和,在宫中的声誉相当好。喜塔腊氏去世后,是太上皇乾隆爷亲自指定钮钴禄氏为继任皇后。
因此,钮钴禄氏的品行决定了她不大可能去做违背道德的事。
其三,她不能。有个细节需要大家注意,旻宁的生母喜塔腊氏早在嘉庆二年就去世了,从那以后,旻宁就跟钮钴禄氏生活在一起。
据史料记载,钮钴禄氏对旻宁视如己出,旻宁对继母也相当孝顺,与两位弟弟的感情也非常好。因此,对钮钴禄氏来说,旻宁上位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四,她不愿。假如钮钴禄氏想为儿子争取利益,她也会面临两难选择,因为她有两个儿子,偏偏嘉庆喜欢的是小儿子。
除非嘉庆帝指定了绵忻,谁也没话说,可让钮钴禄氏出头,她就不能不顾及绵恺的感受。其实绵恺也是好孩子,当年天理教起义,乱民打进了皇城,18岁的绵恺仗剑而立,主动承担起了最后一道防线的重任,为此得到父亲的嘉奖。
如果钮钴禄氏处置不当,很可能引发绵恺、绵忻的兄弟之争。
以上四个原因,决定了钮钴禄氏不可能公开站出来力挺儿子,力挺旻宁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哪怕找到遗诏,发现继承人竟然是自己的儿子,她也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耽误儿子。所以,钮钴禄氏此举极为高明,可谓名利双收。
当然,她的明智也给她带来无尽的后福,道光帝一生都对这位继母非常孝顺,老太太一直活到74岁。病重的时候,只比她小6岁的道光帝“席地寝苫”,陪伴在她身边侍疾。
她死后,道光帝“哀恸号呼,擗踊无数”,27天守丧期满后,道光依然睡草席给她守孝。亲儿子也无非如此吧?
嘉庆死后,皇后为什么没立自己儿子当皇帝,而是让道光当皇帝,这位皇后的结局如何?
嘉庆二十五年7月,天气十分炎热,年过六旬的嘉庆皇帝却非要前往木兰围场打猎,结果刚刚走到热河就病了。当时,嘉庆皇帝只是觉得身体不舒服,还没有处理完公事,就不得不躺下休息,结果很快就一命呜呼。
按照雍正皇帝立下的规矩,皇帝生前会秘密选定继承人,然后将传位诏书收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但是,嘉庆皇帝死得过于突然,大臣们有些慌乱,而且远在避暑山庄,根本拿不到传位诏书,也没有找到皇帝随身携带的诏书副本,因此一时之间竟不知道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宗室成员禧恩公开表示,应该拥立皇次子旻宁为帝,他的理由很充分。原来,天理教当年进攻紫禁城的时候,嘉庆皇帝正在前往木兰围场的路上,有一些教徒和皇宫里的太监里应外合,甚至已经打到了养心殿附近。
当时,正在皇宫里读书的皇次子旻宁当机立断,拿着火器爬到高处射击天理教教徒,连续打死两人,剩余教徒见状,不敢再轻易向前。随后,皇宫侍卫赶到,才平定了这次动乱。事后,嘉庆皇帝大力褒奖旻宁,其实已经有立他为储君的念头,并且暗中为他培植势力。此外,旻宁是嘉庆原配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出身没有任何问题,他继承皇位是理所应当。
但让人奇怪的是,禧恩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在场大臣的支持,大多数人的反应竟然是“沉默不语”。旻宁见到这种情况,也不敢擅自行动,只能趴在嘉庆皇帝的尸体前痛哭。很快,嘉庆驾崩的消息传到京城,孝和睿皇后急忙派人寻找传位诏书,然而正大光明匾额后却空无一物,这可把所有人都吓呆了。
在这个关键时刻,孝和睿皇后展现出了自己的无私和大度,她紧急颁布谕旨,并且派人六百里加急送往避暑山庄。按照孝和睿皇后的意思,皇次子旻宁理应继承大统,希望在场大臣尽快拥立新君登基,然后护送嘉庆皇帝的遗体返回北京。
孝和睿皇后的懿旨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连旻宁都不敢相信。因为孝和睿皇后并不是旻宁的亲生母亲,她自己还有2个儿子,只不过在皇后喜塔腊氏故去后,乾隆指定钮钴禄氏接任皇后,也就是孝和睿皇后。紧接着,嘉庆就把失去生母的旻宁交给了孝和睿皇后抚养,两人的母子关系其实十分密切。
尽管如此,只要孝和睿皇后有私心,完全可以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为帝,她却能够从大局考虑,选择非亲生的旻宁,这种博大的胸怀绝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就这样,皇次子旻宁顺利即位,也就是道光皇帝。后来,大臣们在一个小太监那里找到了金盒子,里面装的正是嘉庆皇帝的传位诏书,继承人就是皇次子旻宁无疑,所有人这才放下心来。
可以说,这位孝和睿皇后依靠自己的大度和无私,成功赢得了包括道光皇帝在内所有人的尊重。因此,道光皇帝始终对孝和睿皇后十分尊重,当他被迫割地赔款的时候,还曾经受到孝和睿皇后的严厉训斥,堂堂大清皇帝甚至跪在养母的面前引咎自责,这在清朝历史上从未发生过。
其实,孝和睿皇后名义上是道光的养母,但她只比道光大5岁,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都变得不太好。道光二十九年12月11日,孝和睿皇后去世,享年74岁,仅仅1个多月后,69岁的道光皇帝也撒手而去。
嘉庆死后,皇后为什么没立自己儿子当皇帝,而是让道光当皇帝,这位皇后的结局如何?
嘉庆有两个皇后,第一任为喜塔腊氏,道光帝就是她生的,她也是清朝唯一一个生育皇帝的嫡皇后,也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应该是最没有福气的皇后。而代替她享受太后富贵生活的是嘉庆的第二任皇后钮祜禄氏。
她和嘉庆还是皇子时,夫妻感情很好,公公乾隆皇帝也很青睐她,可惜她身体一直孱弱多病,只当了一年的皇后,于嘉庆二年二月去世,结束了自己显贵而平淡的一生。
钮祜禄氏,在嘉庆还是皇子时就嫁给了他,是他的侧福晋,嘉庆继位后,封为贵妃,这位是个有福之人,喜塔腊氏去世后,太上皇乾隆帝先封其为皇贵妃,嘉庆六年,册封钮祜禄氏为皇后。她生有两个皇子,绵恺和绵忻,一个女儿早夭。
按道理,她做了皇后,她的儿子也是嫡子,也有继承皇位的权力。她为什么却高风亮节,把这个机会给了非亲生的儿子?
如果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你就知道她的选择很明智,既赚足了好名声,又保全了母子后半生的荣华富贵。
喜塔腊氏去世后,她的儿子绵宁(后改为旻宁)交由钮祜禄氏照顾。这时候,钮祜禄氏已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但是她对旻宁非常好,视如己出,对他倍加爱护和关照,尽量弥补他应该享受的母爱。旻宁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关系也很好,经常一起玩耍。
1820年夏,嘉庆起驾去避暑山庄,由于天气炎热和旅途劳累,原本身体安好的嘉庆却病倒了,不久就在避暑山庄去世了。
当时钮祜禄氏在北京,当她得到这一噩耗,第一个反应就是把皇帝存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边藏有立储密旨的匣子找出来,宣布皇位继承人。但是,皇后派去的人在“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找不到立储密匣。
据记载,雍正以后的清代历朝皇帝,在选定继承人之后并不宣布,只预立密诏二道放好就可以了,一藏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一藏于皇帝随身所带的金盒中,钮祜禄氏早就知道“立储家法”。
在林清之变、天理教徒攻进皇宫后,嘉庆觉得把立储密匣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并不安全,从那以后他就把立储密匣带在身边。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时候所有大臣都在看皇后的选择,她必须解决这一难题,于是她下达懿旨:令皇二子旻宁继承皇位。而没有选择她的儿子。
她作出的这个决定从多方面讲,都是公正而且无私的。如果从私心来说,从旻宁成为皇帝后对她的厚待来看,她的这一步对的。
一个人为自己的前途谋划也是情理之事,无可厚非。
当时在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额后没有找到遗诏,钮祜禄氏就大概猜到嘉庆很可能把立储密匣带在身边,就让回来报信的人再返回避暑山庄去找,但是始终没有找到。
这时候怎么选择就真的很考验皇后都抉择能力了。她慎重考虑后,选择了旻宁。
我想,她应该从三方面考虑。当年,乾隆在位的时候,道光就是乾隆指示,嘉庆属意的继承人,乾隆曾于晚年亲自于宫内操办道光与原配孝穆成皇后婚礼,并赐皇孙夫妇婚后仍居宫内,此乃清朝皇帝对皇孙特例之举,也是乾隆暗示道光为皇太孙之举。
嘉庆生前也为道光培植势力,大力封赏,最重要的,道光是嘉庆的喜塔腊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以宗法来讲,地位高于妾室的儿子。
还有一点,钮祜禄氏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一个迷恋皮黄,一个陶醉古籍,别说嘉庆看不上,就连她自己也很失望。如果,此时孝和以私心辅助亲子即位,不仅不能使朝廷宗室信服,而且一旦密诏找到,母子将死无葬身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她便以皇后名义降旨指定由旻宁继位。
后来,随同嘉庆去避暑山庄的太监终于在大行皇帝的遗物中找到一个不起眼的盒子,打开一看,正是册立皇二子为太子的密旨。
孝和皇后钮祜禄氏此无私之举深得道光的敬服,因而其后母子关系融洽,她也因此被尊为皇太后。道光继位后还将钮祜禄氏所生的两个儿子封为亲王,对于宫中的事务,道光帝也一直询问皇太后钮祜禄氏的建议,将其视为亲生母亲一般赡养。
1849年,孝和皇太后去世,这一年,道光已经六十八岁了。孝和皇太后死后,道光在丧处“席地寝苫”,恪守孝子居丧的礼节,王公大臣屡次奏请回宫,他都坚持不肯。皇太后的灵柩移置绮春园后,道光仍居慎德堂的“苫次”。就在孝和皇太后逝世以后的一个多月,道光也在慎德堂悲痛成疾而驾崩。母子二人的感情可见一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