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王彦超和赵匡胤的关系非同一般,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的那个托就是王彦超。当时赵匡胤请所有武将一起喝酒,并且咳嗽了两声表示:各位老哥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也没有好好享几天福,我这心里不是个滋味啊!

其他武将全都蒙在鼓里,一个个还以为赵匡胤是在体恤大家,一边喝酒一边表示:不辛苦不辛苦,咱们还能干个三十年!

这可把赵匡胤吓出了一身冷汗,再干三十年,这天下就不知道是不是老赵家的了。结果王彦超立刻跑出来表示:老臣实在是太老了,要回家养老了,这兵权就还给陛下了!

赵匡胤不禁眼眶湿润,还是年纪大的人有见识啊!再看看那帮武将们,一个个在细数自己的战功,压根就没有体会赵匡胤的意图。于是第二天赵匡胤就把这帮人的兵权都给弄走了。

其实王彦超此前,和赵匡胤还有一段非同一般的故事,那就是10贯钱的事情。一直到赵匡胤开国,依旧没有忘记。

一、赵匡胤落魄来投,王彦超就给了10贯钱。

传说里赵匡胤是一个武功卓绝的潇洒公子,千里送京娘,可谓是一段佳话。而实际上,赵匡胤他老爹赵弘殷失业以后,赵匡胤跟个街溜子没什么差别。

他的确有点功夫,想要凭借功夫到外面闯荡一番。结果没想到江湖险恶,他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就差在街头表演胸口碎大石了。

好不容易一路讨饭,来到了王彦超那里,赵匡胤那叫一个凄凉啊,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饿得前胸贴后背,就指望着王彦超给口饭吃了。

王彦超和赵弘殷当年可是老朋友了,至于关系有多亲密,其实也没想象中那么亲密。你跟你单位的同事关系都能那么好吗?在一个办公室的,不给穿小鞋,那都要谢天谢地赐了一个好同事了。

由此可见,其实王彦超跟赵弘殷的关系实属一般。再一看像个叫花子一样的赵匡胤,你觉得王彦超能待见他吗?

当时王彦超担任复州防御使,好歹手里是有兵权的。赵匡胤觉得自己有武功,完全可以给王彦超打工。

可是王彦超压根就看不上如此落魄的赵匡胤,你小子还是先吃饱饭再说吧!于是王彦超给了赵匡胤10贯钱,也就打发他走了。

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宋史》

这件事赵匡胤可是记了很长时间,多年以后,赵匡胤建立了宋朝。这个时候的王彦超已经成为了宋朝开国元勋,赵匡胤还提起了这件事。

王彦超其实早就琢磨好答案了,自从给赵匡胤打工那一天开始,他就已经打算好了该怎么应付这件事了,于是他说:浅水能藏得住神龙吗?还好当初陛下没有在我那个小庙里停留,所以这就应该是天意了!

二、王彦超对赵匡胤厚道吗?

王彦超本人其实是一个相当厚道的人,这哥们12岁就跟着后唐魏王李继岌混,可是后来李嗣源篡位,李继岌成了无家可归之人,其他人都抛弃了李继岌,唯独王彦超誓死跟随,知道李继岌去世以后,他才离开。

由此可见王彦超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不过人活在五代那个时期,一味地重情重义,肯定是活不好的。王彦超亲眼见过那么多英雄人物倒台,他心里早就有了该怎么在这个时代活下去的准则,那就是顺应潮流。

  1. 因此石敬瑭建立后晋以后,王彦超也就跟着石敬瑭一起混了,甚至在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的时候,王彦超也是主要出使人员之一。
  2. 刘知远建立后汉以后,王彦超又一眨眼,成为了后汉的岳州防御使、复州防御使。也就是这个时候赵匡胤前来投靠王彦超的。
  3. 郭威清君侧以后,黄袍加身建立后周,王彦超摇身一变,又成了后周的武宁军节度使、河中节度使。
  4. 当然了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王彦超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宋朝的勋臣。由此可见,铁打的王彦超,流水的五代王朝。

在这种风水轮流转的时代,王彦超能否自保,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又凭什么去给赵匡胤前程呢?

看似王彦超是个墙头草一样的人物,其实仔细去看就知道他有多牛了。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的,这就很难得了。

五代王朝更迭的时候,但凡他选错一次,就有可能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在这种情况下,还在风雨飘摇中的王彦超,自然也就给不了赵匡胤所谓的前程了,给点钱还是可以的。所以我认为王彦超这么做,已经算是比较厚道了。

三、王彦超给的10贯钱,你觉得很少是吗?

那个时候的赵匡胤,不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穿着西装革履,到王彦超那儿投简历应聘的。他更像是个从十里八荒的老家,跑出来讨饭吃的叫花子。

你说王彦超能给他一个官职吗?当然给不了,就算你是同事的儿子,可你混成这么个德行,谁知道你有什么本事呢?先填饱肚子再说好不好?

王彦超给了赵匡胤10贯钱,赵匡胤完全可以拿去梳洗打扮一番,再换上一身像样的行头,吃饱肚子有点力气了,再去拜访王彦超,这么一来王彦超说不定还真的会收留他。

可是赵匡胤是怎么做的呢?他的确拿了这些钱办了这些事情,但是他觉得王彦超没有收留他的心思,于是他跑去投靠随州刺史董京本了。

所以说不能怪王彦超不收留赵匡胤,说不定人家就是想让他先去把自己拾掇好了再来。可惜赵匡胤会错意了,事后估计王彦超还会觉得赵匡胤就是来骗点钱的家伙。

那么10贯钱少不少呢?在当时的购买力是怎样的呢?以宋太宗时期的米家作为换算标准的话,10贯钱相当于现在的1万块钱购买力。

初,彦超将致政,每戒诸子曰:“吾累为统帅,杀人多矣,身死得免为幸,必无阴德以及后,汝曹勉为善事以自庇。”及卒,诸子果无达者。宣化门内有大第,园林甚盛,不十余年,其家已鬻之矣。---《宋史》

这在现代也不算是个小数目了,在那个年代,完全够赵匡胤潇洒一阵子了。所以说王彦超的确是有把赵匡胤当成自家侄子来看待的。没有谁对不起谁的说法。

总结:王彦超算是活得比较透彻的一个人。

五代一个个都在争夺头目的位置,稍微有点兵马,谁都想要做皇帝。可是你看看他们有哪个是有好下场的呢?

从后梁的朱温到后唐的李存勖,再到后晋的石敬瑭,再到后汉的刘承佑,以及后周的柴荣,没有哪个是笑到最后的。

就算赵匡胤笑到了最后,可是他也被自己的弟弟抢走了江山。而这一切王彦超作为旁观者和亲历者,都是看在眼里的。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不倒翁,也正是因为他不会去争夺这个头目的位置。在乱世能保存实力活下来,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争抢到了最后,又能怎样呢?

参考资料:《宋史》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中国古代史上一桩有着“莫欺少年穷”意义的“鸡汤典故”,正是“王彦超给了赵匡胤十贯钱”

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是未来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人生无比灰暗的一年。这位时年二十岁的“开封官二代”,正赶上“后晋”变了“后汉”,亲历了开封的战火浩劫,身为高官的老爹赵弘殷也失了势。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眼看要揭不开锅。刚结婚没几年的赵匡胤,也就毅然结束了“啃老”生活,一跺脚外出闯荡,誓言要凭自己一身武艺,打拼出一番天地来。

可理想很丰满,乱世太骨感。离家后的赵匡胤,闯了好些个地方,无一例外都闯得头破血流。身上的盘缠曾被强盗抢了个精光,流落到长安时,身上就剩了两块冷干粮。后来连干粮都没有了,甚至还跑到寺庙的菜地里偷莴苣吃。比起野史里那“千里送京娘”的英雄风采来,真是怎一个灰头土脸了得。

也正是在尝尽了太多世事辛酸后,没脾气的赵匡胤也想着走捷径——靠父亲从前的“老关系”谋个前程。怀着这坚定信念,他又从北方一路跋涉,来到复州(湖北仙桃)投奔父亲的“老同事”,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满以为能在这位“邻家大叔”麾下有个一官半职。没想到这位“王叔叔”却十分冷淡,只是塞过来十贯铜钱,就把这“赵大侄子”打发走人。

如此一幕,也正如学者顾宏义的评价:“大概王彦超不会料到,当时自己像打发叫花子一样对待的落魄汉(赵匡胤),在十数年后会成为能主宰自己生死的天下第一人。”

而放在一些“鸡汤文”里,这位王彦超“大叔”也遭到过不少嘲笑,俨然成了有眼无珠的势利眼。但事实上,这人,没那么简单。

虽然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老同事”,但王彦超的战场生涯,显然传奇的多。十二岁的时候,他就作为后唐将领征战沙场。后晋年间石敬瑭给契丹做“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时,他就是后晋“外交官”桑维翰的随从,等于亲身参与了“交接”。后汉至后周年间,特别是“打发走”赵匡胤后,他又踏上了抗击辽国的战场,多次跟随柴荣痛击契丹精锐,闹哄哄的五代十国时代里,公认的一代良将。

而比起战场上的大杀四方来,这位良将更有个出名的品质:厚道。

比如早年跟随后唐名将李继岌作战时,正赶上后唐朝廷政变,昔日位高权重的李继岌,分分钟成了不如鸡的落毛凤凰。李继岌身边的心腹们纷纷叛变跑路,却唯独王彦超不离不弃,一直忠心耿耿跟在李继岌身边,直到李继岌身亡。放在叛变反水甚至“黄袍加身”成习惯的五代十国年间,这厚道,着实异类。

带兵风格也是异类,别的“名将”多喜欢纵兵奸淫掳掠,他却治军严格,“所至民安之”。别人打仗不择手段,宁可尸山血海也要打赢。他却常在战事激烈时叫停,只要能减少伤亡,能劝降敌军就去劝降。这样一个厚道且有原则好军人,怎么偏偏对“大侄子”赵匡胤势利眼?

首先一个原因,就得看看赵匡胤当时的境况。别看这是王彦超的“故人之子”,可就算是赵匡胤的老爹赵弘殷,也只是王彦超多年未见的老同事,此时隔着千山万水,突然冒出个“大侄子”跑来求工作,而且这“大侄子”一路颠沛流离,浑身衣衫褴褛,满眼一幅穷困潦倒的模样,还拍胸脯说自己是一代英才,这人,能信?

更何况,此时正是中国古代史上乱到糟心的“五代十国”乱世。北方的五个王朝,总计国祚就才53年,平均每十年就要改朝换代。“五代”里的十五位“九五之尊”,七个是靠篡位政变上台,其中五人的“篡位”,更是以骨肉相残为方式。那个年月里,“部下反大将”甚至“大将反皇帝”,全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放在王彦超这样的“防御使”身上,日常收个部下,真要瞪圆眼睛。突然冒出来的赵匡胤,怎么能信?

换句话说,放在那个时代,除了像后来赵匡胤的“老上级”郭威(后周太祖)那样,有着犀利眼光的英雄外,当时那个落魄模样的赵匡胤,走哪都很难有人收。王彦超看不上赵匡胤?真是很正常。

而另一个原因是,“王彦超给赵匡胤十贯钱”这事儿,看上去很势利眼,但放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

五代十国战乱,一个出名的后果,就是严重的“钱荒”。铜钱早已是“久绝铸造”,大量的贵金属被有钱人“藏储私事”。民间老百姓用的,多是铅钱之类的“恶钱”。一枚铜钱在后汉年间,往往能抵百枚铅钱。如此兵荒马乱的年月,遇上一个多年不见的“落魄故人之子”,王彦超“出手”就给了赵匡胤十贯钱,那真是一笔不小的钱。

比比赵匡胤接下来的遭遇,就知道王彦超做得怎样。被王彦超“打发”走后,赵匡胤又投奔了父亲的好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论关系,董宗本比王彦超亲的多,也就收留了赵匡胤,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对赵匡胤无比忌恨,逮着由头就各种挤兑,终于气的赵匡胤拂袖而去。相比之下,关系没那么“亲”的王彦超,做得已是很不错了。

在青年赵匡胤这一段尝尽世态炎凉的悲催人生里,王彦超做的,已是非常厚道。

所以,对于赵匡胤来说,这一段磨难,他真没当事儿。别说是“塞钱”的王彦超,就算是羞辱过他的董遵诲,后来在皇宫里与他再见,吓得当场就在他面前“伏地请死”。赵匡胤却是哈哈一笑,摆摆手这事儿就过去了。

对董遵诲都如此,对王彦超更如此。一次与王彦超喝酒,喝高了的赵匡胤,也问王彦超那时“何不纳我”。王彦超忙回答说“勺水岂能止神龙耶!”赵匡胤又是哈哈一笑,第二天又“遣中使慰谕”。经历过那个苦难年代的他明白,王彦超能做到那样,真是不容易了。

所以相比之下,赵匡胤对那个乱世印象最深的,与其说是自己受的窝囊气,不如说是他在那一番颠沛流离里,亲眼见证的民间苦难。正是这深刻的苦难记忆,支撑了他在位十七年的坚定信念:力排众议废除了五代时期的大量苛捐杂税,十多年如一日鼓励垦荒,“优待文官”的他,更以酷烈手段,严惩五代时期流毒般的贪暴害民现象。甚至软硬兼施,铲除了唐代以来“藩镇作乱”的土壤。每一个举措,都来自当年的刻骨铭心。

而在这样的变革时代里,当年“厚道”的良将王彦超,也是“厚道”依旧。从“杯酒释兵权”起,他就主动“配合”宋太祖,交出了手中兵权,也因此继续安享高官厚禄。宋太宗年间时,他更主动“知止”,辞掉一切闲职。致仕回家后,晚年更是低调善终。如此作为,也正如北宋学者曾巩的评价:“时以为彦超居富贵能知止足。”

比起好些人津津乐道的,乱世里“识人”的眼光来,“势利眼”王彦超的一辈子更证明:眼光可以有差距,但真正的格局,是做一个有原则有良心,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参考资料:《宋史》《隆平集》、顾宏义《细说宋太祖》、吴保华《论五代十国制钱和币制紊乱成因》、黄如一《铁血强宋》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赵匡胤问王彦超:"当年我来投奔你,为何你要赶我走?",面对新领导忽然算老账,回答的不好直接送命的题,怎么回答才好?

直接说:是的,肯定不行,解释说:不是这样的,找各种理由推搪,更是会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之地。

但王彦超当时的回答堪称经典,“我那里水浅怎么能藏的住神龙,陛下没留在我哪里,实乃天意也,要不陛下也不会有今天",他没有解释,只是摆出了事实和结局,加上适当的吹捧。听完这个回答,赵匡胤是哈哈大笑,再也没追究王彦超当年赶走他的事。

可赵匡胤真的就如此大度就此放过王彦超吗?

别说还真是,王彦超以权倾一时的武将,得以70多岁善终,故去后宋朝还追赠他尚书令,可以说在历史上得此结局的不多,比起赫赫战功的白起,李牧,岳飞,他简直结局堪称完美。

但是为何他在赵匡胤最无助的时候,对于来投奔的好兄弟子侄不接纳,还给十贯钱打发他走,这种行为,就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让赵匡胤不再耿耿于怀。

是不是太简单了一点?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兵权成了千古美谈,可是不要忘记,以行旅出身的赵匡胤是一位狠人,作为一位冲锋陷阵的战将,他深懂慈不掌兵的,赵匡胤有一帮子铁杆兄弟支持他,肯定有杀伐果断的魄力。

特别是赵匡胤能够不顾柴荣对自己的恩情,在陈桥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回去还吓人家孤儿寡母禅让,这种人会心慈手软,肯定说了你也不信。

特别是这件事过去了那么多年,赵匡胤还是功成名就,做了宋朝的帝君,依然在某天外出打猎喝着小酒的时候,喝多了控制不住自己,问起陈年往事,想想他这算是放的下吗?

肯定是放不下,许多人的人生都会曾经遇上落魄的时候,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赵匡胤当时一穷二白,单身汉一个却志在必得的千里迢迢去找王彦超,为啥?

因为在他看来,王彦超无论是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在当社会地位上都是自己值得投靠的,在王彦超手下,自己可能会如父亲赵弘殷,以骁勇被提升为将领,这估计是他当时想法。后来别说赵匡胤还真以骁勇被柴荣看中,当上了将领,这是后话。

从这点上看,当时赵匡胤也没想到后来自己能做天子,可是面对踌躇满志来投靠的赵匡胤,当时已经是掌管一军的王彦超,却是非常冷淡,并没有赵匡胤想的那么美好。

作为年轻人的赵匡胤,当时才第一次感受什么是寄人篱下,什么是世态炎凉。哪怕王彦超和老爸交情不浅,但是却只是让他坐冷板凳,虽然有好吃好喝的以礼相待,但是怎么就不松口接纳赵匡胤。

估计是这种做法,让心高气傲的赵匡胤发毛了,最后肯定是要王彦超给一个答案,王彦超见赵匡胤就是个愣头青,明摆着自己不接纳他,不好说出口,给了台阶他自己离开,没想到他倒是来横的。

就让人给了十贯钱给赵匡胤,打发他走人。话说到这份上,赵匡胤是终于懂了,无奈之下接受了现实,拿这十贯钱投奔其他人去。

当时的王彦超和赵匡胤都没想到,若干年后,他们身份竟然会大反转,赵匡胤做了宋太祖而王彦超成了他的臣子。

王彦超给十贯钱打发赵匡胤离开,被历史上嘲笑为莫惜少年穷,有眼无珠的代表,而宋太祖虽然很大度,可是也是个人,也有小心眼,当年我投奔你,你不接纳,

现在怎么样,我做了你领导,小鞋底要不要穿?要不要问清楚缘由?要不要出口气?所以赵匡胤问起这话非常正常,因为这是他心中放不下的心结,自己那么优秀,你竟然看不起我?

我们要知道赵匡胤是个人,更是一个混过社会人,他从表面上对于忠于后周的旧臣非常放心,实际上数次对这些人起过杀机,后周旧臣杨徽之,当年就劝诫柴荣,这殿军要撤销有天子气,可柴荣就是不听,赵匡胤改朝换代后,对他是好几次起过心思,后来还是赵匡义劝诫,杨徽之才被贬。

还有赵匡胤对韩通父子的画像处理上,也透露了他的的忌惮心理。后来还连欧阳修编《五代史》因为忌讳,竟然没给大名鼎鼎的韩通立传,可见赵匡胤对于一些人和一些事,是非常上心的。

另外,赵匡胤虽然很宽厚,但却喜欢在做一些恶作剧,刁难他觉得讨厌的人。例如他对于降君都是起名为“恩赦侯”、“违命侯”,这种的封号其实都是在恶心刘鋹和李煜。

所以王彦超一番回答,就能放下赵匡胤的心结,王彦超为何这般优秀呢?

其实这完全是王彦超人品和处事方式有关,可以这样说,学做人要学王彦超,在王彦超身上,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首先看身世,王彦超可不是贫穷的子弟出身,他的父亲王重霸是唐末的一位晓将,曾过黄巢,又归附大唐,后梁时,官居太子少傅,兼尚书令。王彦超按照出身,在五代时期妥妥的二代人物。

可王彦超身上,却看不到一丝官宦子弟的习气,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难得的,在父亲的教育下,他自小就胸怀大志,见到唐末乱世,经常以匡济天下为已任。

后来十二岁的王彦超,跟着李继岌平定前蜀。李继岌在班师回朝时,适逢李嗣源偷袭他,加上后唐庄宗李存勖中流矢身亡。李继岌当时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亲信们不顾当年的恩情,都四散逃命,唯一王彦超紧跟不舍,直到李继岌撒手归西。可见王彦超小小年纪,就是一位忠义之人。比其他人都有良心多了。

后来,王彦超不知为何,竟然看破了红尘,上重云山拜晖道人为师。在晖道人循循教导中,王彦超终于打磨成器,晖道人循觉得他以后前途无量,便要王彦超下山,说:"你是富贵之人,怎么能屈居于此呢?",临走的时候,非常有寓意的赠送银两衣帛,劝王彦超好好做人。

王彦超深感师父的用心良苦,不久即还俗归家,此后王彦超生涯是一路顺风顺水,先是成为了后晋高祖心腹,后来成了后汉的复州防御使,接着有当了后周郭威心腹,并且因为在徐州平叛有功,被升为建雄军节度使,并且在后来,数次战胜过来犯的契丹人,战果显赫。

对于既如此晓将,柴荣可不敢轻视,很快王彦超被加封为检校太师、西面缘边副部署。这样一来王彦超可以说在当时,是凤翔一带权倾一时的人物。

就是在这时候,赵匡胤来这里投靠他,可他当时有许多顾虑,最终没有接纳赵匡胤,历史上的原因已经不可考了,不过可以推测原因有三。

第一:赵匡胤来路不明,王彦超戎马一生,虽然和赵弘殷交情不错,但是许多年都没见过他的家人,而赵匡胤应该只是自报了家门,而没有父亲的书信。

也就是说,王彦超推测,赵匡胤是自己跑出来闯荡的,这样一来,肯是赵弘殷在满大街找儿子,如果自己收留了,到时候赵弘殷无法解释。

第二:赵弘殷和他是好友,他的儿子自己要照顾吧,但是他这里是军营,虽然赵匡胤身手不错,可战场上的事,谁说的清楚,如果赵匡胤有个三长两短,他怎么回去面对赵弘殷。

第三:他对赵匡胤的来历,多少有点狐疑,毕竟当时凤翔这地方,距离开封非常远,这赵匡胤在如此的环境中,竟然安然无恙的到凤翔,怎么说都感觉有点不靠谱,毕竟就是个愣头青的年轻人。

所以他综合了种种的分析,最终不敢接纳赵匡胤,但是他并不是说将领多到不用招纳的份上,在古代对于赵匡胤这里武将,谁都喜欢都想招纳到自己帐下。

可是王彦超还是放弃了赵匡胤,他是有自己的处世学问在里头,看看王彦超是如何应对赵匡胤这件事的。

首先,他对赵匡胤是以礼相待,每天都是招呼好菜好酒,这让赵匡胤后来是无话可说的,如果当年是打发一个乞丐一样,估计赵匡胤登基就会先除掉他。

其次:他不表态,让赵匡胤自己猜,本来这事如果赵匡胤聪明一点,就想到什么自己告辞算了,但是他却一根筋,无奈之下,他才做了第三步

就是直接告诉赵匡胤,子侄我这里留不下你,要不你去他处,你不是手头有点紧吗?来,我给你盘缠,拿了十贯给他,可千万不要小看十贯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了。

对于过惯了好日子的赵匡胤,这十贯钱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急人所需。当时他投靠王彦超,就是因为走投无路,盘缠也用尽了,才无奈之下希望王彦超收留。

现在王彦超给了盘缠,他可以选择自己更好的发展,没必要在这里待着,更重要就是王彦超都把话说的如此清楚,他在搅合就没必要了,赵匡胤终于醒悟了过来,拿着十贯钱就离开了。

别说这一走,倒是让赵匡胤最终闯出了名堂,说真如果真的在王彦超手下干,顶多就是个节度使,

可见王彦超除了对家国有抱负,忠义之人以外,他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个和他的性格有关,据说王彦超是有名的低调人物,他一生战功很多,却非常的低调,这在一位二代加上军功显赫的人物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特别是在杯酒释兵权中,王彦超是起到带头作用的,赵匡胤对王彦超可是非常赞许,当时赵匡胤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在皇宫设宴。

席间,赵匡胤忽然大哭不已,对着王彦超等人说:"卿等均国家旧臣,随朕鞍前马后,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至今尚无休养安乐的时候,这实非肤礼待贤臣的本意。"

王彦超是立刻听懂了赵匡胤的话中话,第一个站出来表态:"臣素来功微,承蒙恩宠。现年事已高,望能恩准我告老还乡。"

赵匡胤高兴的不得了,马上离席扶起他说:"卿可谓谦谦君子矣。"但是其他的大臣们,是听不懂,许多人都是一头雾水,还在说自己当年如何如何的厉害。

赵匡胤对这他们说:"这都是以前的事,还提来干嘛。"第二天,因为王彦超主动告老还乡,反而得到了宋太祖的赏识,就在身边依然如故,后来还封为邠国公。但是其他的猛将,待遇就是收回了兵权,真的告老还乡了。

有人会觉得王彦超是演戏,其实不是,王彦超不是的是否跟了道人的原因,对人是非常的友好,例如,他平时待人就温谨,到了每一个地方,都会安抚百姓,同时对自己的手下将士们,更是嘘寒问暖,堪称是"礼贤下士",特别是他对家里人管教很严格,自己也从来以势欺人,平时家务活都让子孙自己动手子,是不多甚少雇佣人做杂活的大臣。

综合种种,为何赵匡胤就凭借王彦超的一句恭维话,就放下心头芥蒂,其实主要是王彦超这个人做人上有义气,本身也是个谦谦君子,在下属和百姓中口碑非常好,还能严加看管子女,这已经让赵匡胤赞许不已,加上他对赵匡胤更是非常忠心,还能听懂他的弦外之音,两家交情也不错,这样的人物,为何不被重用,王彦超得以善终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王彦超身上的确可以让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当然这需要一些对生活的领悟!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导语:说起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我们都会想起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等故事,我们或许不知道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时,这些手握军权的将领中有一位曾经轻视过落魄的赵匡胤,这个人就是王彦超。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是怎么回事?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在军人世家,自高祖赵朓时便在唐朝为官,其后历经五代,赵匡胤的先辈们都世代为将官。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是一个中等武将,在哪个改朝换代如家常便饭的年代,赵家也面临着家道中落的困局。

赵匡胤少年困顿,公元947年,赵匡胤21岁。这一年他刚刚成婚不久便不得不为了生计独自踏上征程,前往陌生的世界闯荡一番。

在赵匡胤离家前,父亲赵宏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儿子做了安排。在父亲的叮嘱下,赵匡胤去了随州,投奔父亲的好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赵匡胤顺利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但他干的并不开心,工作中受人排挤,最后他选择了离开。

此后,赵匡胤前往复州(今湖北天门市),这里有父亲赵宏殷的老部下、现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赵匡胤本想在此有安身之所,但不曾想,王彦超根本没打算收留他这位老首长的儿子,一顿好酒好菜,然后给了几吊钱便打发赵匡胤出门了。

这位王彦超官运亨通,此后升任同平章事、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等职,在后周对北汉、南唐的战斗中屡屡战功,是后周时期极为显赫的人物。

为何王彦超如此不识人才,用了区区十贯钱打发了赵匡胤?

其实这件事不能怪王彦超。

王彦超跟赵匡胤的父亲算是旧识可以说是朋友,当年赵匡胤投靠王彦超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可王彦超知道赵匡胤少年之时的品行,说实话赵匡胤少年之时就是十足的啃老之人,整日里做得都是一些斗鸡走狗、喝酒赌钱的事情,王彦超做出这样的举动也属正常之事。

后来,赵匡胤向南,改投到后汉枢密使郭威的麾下。在这里,赵逐渐展露了自己的军事才华,并成功帮助郭威夺取后汉政权,建立后周。后又为周世宗柴荣赏识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待到周世宗柴荣死后,赵匡胤见时机成熟,发动陈桥兵变,迫使后周小皇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即宋太祖。

赵匡胤当了皇帝,对王彦超当年轻视自己的过往依然耿耿于怀。

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一日,赵匡胤和众大臣狩猎,见王彦超也在,随意问道:

“朕当年曾前往复州投靠与你,为何你不接纳朕啦。”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稍有差池,便可能有杀身之祸,不过王彦超到底是名臣悍将,虽然也十分紧张,仍俯首回答道:

“昔日,陛下曾前往复州,奈何浅水藏不住神龙,陛下没有留在复州,实乃天意啊!”

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也不再追究昔日之事。

这位王彦超虽是武将也是机智过人,以巧妙的方式回答了赵匡胤,称当时自己统领之地乃是浅滩,浅水又怎可困于真龙乎。这样的回答让赵匡胤有点尴尬,本来想羞辱王彦超一番找回当初的面子,谁知道这王彦超如此机智,让人难以找到借口,说出的话还让人如此受用。

王彦超后来结局如何?

太祖赵匡胤论功行赏,功臣王彦超任永兴军节度使。又一次和几位大臣一起陪太祖宴饮,早就打算削减武将兵权的赵匡胤故作感慨:

“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

聪明的王彦超瞬间就明白了宋太祖的心意,立刻表态:“臣没有什么功劳,长期以来受皇上您的荣宠,现在已经老了,希望讨得骸骨告老还乡,这是臣的心愿。”在座的其他武将怕刚刚到手的荣华富贵就这么没了,一再陈说自己的累累战功。赵匡胤闻言不悦:“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你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

第二天皇帝就下旨,免去了一部门武将的职务。

公元981年,68岁的王彦超授封邠国公,两年,退休。当时在位的皇帝宋太宗授以他太子太师虚衔,兼领右金吾卫上将军的俸禄。

公元986年,王彦超去世,享年73岁,朝廷追封其为“尚书令”。

总结:俗话说“风水轮流转”,确实是有道理的。你现在瞧不起的那些人,指不定哪天就能踩在你头上了,所以说积德要趁早啊。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王彦超机智险脱身,赵匡胤一笑泯恩仇。

947年这一年,对于赵匡胤来说并是一个好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后汉取代了后晋,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实力大损,家里的日子过得不怎么好,因为刚刚结束战乱,他家连吃饭都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当时的赵匡胤二十岁,作为一个官二代,赵匡胤从来没有觉得日子如此难过,他对自己现在还在啃老感到十分不满,于是决定云游四方,找一条自己的出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赵匡胤去了很多地方,但是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反而是混得很惨,一路上吃剩饭,住破庙,十分潦倒。

在被现实碰了一鼻子灰之后,赵匡胤意识到,如果不想想办法走捷径,自己很难有出头之日。于是在某一天,赵匡胤来到了复州,他准备找一个人,这个人可能会帮助到他。

没错,他找的这个人就是本文主角王彦超,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老同事。当时王彦超是复州防御使,也算是个大官,所以赵匡胤就想着,要是王彦超拉自己一把,在军中谋个一官半职,也算是解了自己的一时之困。

可是赵匡胤没想到的是,王彦超的态度十分冷淡,不但没有给他安排差事,而且还只给了十贯钱把他给打发走了。王彦超态度冷漠,完全没有看赵弘殷面子的打算,这让赵匡胤十分寒心。

当然,王彦超那个时候不可能会知道,自己送走的那个人,未来会成为皇帝,而且还掌握了自己的生死。

那么作为赵弘殷的老同事,王彦超为什么会不接纳二十岁的赵匡胤呢?

其实细细品读王彦超的生平,我们可能就会发现一些端倪。

王彦超最开始是在后唐魏王李继岌的麾下当兵,那个时候他只有十二岁。王彦超跟着李继岌打了很多仗,比如说征讨前蜀,平定李嗣源谋反,等等。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表现很好,得到了李继岌的赏识和提拔。

后唐灭亡之后,李继岌身边的兵将纷纷逃散,只有王彦超不离不弃,直到李继岌去世之后,王彦超方才进入山中,拜一个有名的道士为师。那道人后来对王彦超说,你不是一个平凡之人,你以后会大富大贵,还是下山去争取功名吧。王彦超这才下山,成为了石敬瑭手下的一名将领。

石敬瑭当时是河东节度使,后来为了讨好契丹,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人,而且还自称是契丹皇帝的儿子,以此来争取契丹人对自己的支持。而在与契丹人谈判的一些人当中,王彦超就是当时主事者桑维翰的随从,所以他是见证了整个割地过程的人。

王彦超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作为来。后晋建立后,王彦超因为表现出色,被封为殿前散指挥都虞侯,领蒙州刺史。后汉取代后晋之后,王彦超又被封为复州防御使。

王彦超为人忠厚,治军严密,但是他很珍惜生命。王彦超知道,在乱世,只有让士兵和百姓活下去,才有出头之日。所以他打仗有个特点,那就是很少硬拼,能够让对方投降的,就不主动进攻。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在保证伤亡不太大的情况下,与敌人干上一架。

所以我们知道了王彦超的为人,不是那种瞧不起人的人,也不是不念旧情的人。后汉建立之后,王彦超虽然当上了复州防御使,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毕竟是前朝旧将,很容易翻车。

从大环境来说,那个年代是一个没有信义的年代,朝代之间更替频繁,皇帝害大臣,大臣反皇帝,各自为政的情况比比皆是;兵将之间也是一样,今天跟着这个领导,明天看那个领导更有实力,就马上跑过去投奔。总之,为了生存和发展,没有多少人会在一颗树上吊死。

所以对于王彦超来说,除了他自己的老部下之外,他还真不敢轻易接受一些前去讨要官职的人。就比如说赵匡胤吧,这个自称是老同事儿子的人,且不说王彦超跟老赵那是许久不联系的,谁又能保证这个赵匡胤是不是个骗子和奸细呢?

但是王彦超没有急于下结论,他知面前道这个二十岁的男人也还是有可能就是老同事的儿子,他不接收赵匡胤一是因为有所怀疑,二是因为万一接纳了赵匡胤,最后赵匡胤在乱世无法活下去,那怎么跟老同事交差啊!所以左思右想之下,王彦超决定,给一笔路费,让赵匡胤有钱活下去。

王彦超给的是十贯钱,这个钱是多少呢?只能说是一笔巨款,足够赵匡胤活很久。因为在那个时候,朝代更替频繁,又兵荒马乱,朝廷已经很久没有制造新钱了。所以,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多半是铅钱,根本就不值钱;金银铜铁都掌握在军阀或者富商手中,能够使用铜钱的人,那肯定不是有钱人,就是官员。

所以王彦超对赵匡胤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在赵匡胤看来,他要的不是钱,而是一个生存下去的办法,那就是成为军官。赵匡胤虽然很不爽,但还是拿着钱走了,他没有选择回家,而是拿着钱去投奔了董京本,赵弘殷的另一个老同事。

董京本当时是随州刺史,因为跟赵弘殷的关系不错,所以就给赵匡胤安排了一个差事。赵匡胤倒是有点才学,得到了董京本的赏识。不过董京本的儿子看不惯赵匡胤能力比自己强,所以处处排挤他,赵匡胤一路之下离开了随州。

再后来,赵匡胤遇到了善于发现人才的郭威,后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赵匡胤因军功得到赏识,成为了后周重臣。柴荣死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并成为皇帝。

那么在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王彦超有着怎样的人生,他是如何与赵匡胤握手言和的呢?

郭威建立后周之后,王彦超得到了郭威的重用,因为抗击北汉和契丹的功劳,王彦超一度成为了后周权势最盛的人物之一,是后周的军方大员和宰相。那个时候赵匡胤与王彦超同朝为官,因为管辖范围不同,所以交际并不是太多。

北宋建立之后,赵匡胤对以前的事情有些难以忘怀,于是便找王彦超喝酒。赵匡胤借着酒劲问王彦超,你当时怎么不接纳我呢?王彦超以听皇帝这么问,他胸有成竹地告诉赵匡胤说:

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滞在小郡,这实在是天意啊!

王彦超的意思是,如果当初他接纳了赵匡胤,那他就无法去更大舞台展示自己,也就没有可能成为皇帝了。要说王彦超也是极有智慧的,这话说得是一点毛病没有。赵匡胤听罢,大笑一声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及此事了。

再后来,王彦超等人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王彦超被封为金吾卫大将军,后来又被封为邠国公。

983年,70岁的王彦超决定辞官归隐,赵光义赠他太子太师的职务,让他继续领取金吾卫大将军的俸禄。

986年,王彦超以73岁高龄去世,朝廷赐他尚书令之职。

总结一下,王彦超以十贯钱打发赵匡胤这事,其实并不能说王彦超不讲人情。王彦超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是一个良将,即使是在赵匡胤当皇帝之后,他其实并没有真的想要把王彦超怎么样,找他讨说法,只是挽回点面子而已。而王彦超很巧妙地化解了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得以善终,现在看来却是一段佳话。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与其说打发,倒不如说“羞辱”,不过大度的老赵对王彦超还是很不错的。

公元960年,赵匡胤登基称帝,建立大宋王朝,并在即位当天便昭告天下,只要前朝的文臣武将臣服,一概既往不咎,并且还可以保全富贵,这项政策,让不少人都松了一口气,但唯独有一人,心里忐忑万分。

这个人就是时任凤翔节度使的王彦超,在赵匡胤登基后,他就处于一种恐惧不安的状态,即便是赵匡胤下诏善待前朝大臣,但是他仍旧心惊胆战,不为别的,只是当年王彦超曾经给赵匡胤过一个不大不小的羞辱。

这事情说起来,也不能完全怪老王,只是当年的赵匡胤,只不过是一个满口大话,却身无长物的落魄小子,虽说老王与赵匡胤的父亲有些交情,但最厌烦的,也正是这种伸手吃白食的年轻人。

因此,在赵匡胤前来投靠王彦超时,老王只是拿出十贯钱将其随随便便打发走,谁曾想,这小子居然当了皇帝,这就十分尴尬了。

但幸得赵匡胤的大度,以及王彦超的知趣和识时务,君臣双方并未产生芥蒂,反而感情更甚。

赵匡胤与王彦超的交情,源自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

赵弘殷在年轻时,曾与王彦超是同僚好友,并同任过岳州(今湖北孝感县)防御使,两个人虽说谈不上无话不谈,但也算得上是有些交情。

后周广顺四年(954年),赵弘殷官至检校司徒,并执掌后周禁军,一时间风光无两,但这种风光,随着两年后赵弘殷的去世,烟消云散。

父亲赵弘殷去世后,原本殷实的家庭也逐渐没落,当时的赵匡胤也就二十出头,自然不愿意就此沉沦,因此,就如同当下许多热血的年轻人一样,决定要光宗耀祖,闯出一片天地。

既然是要光宗耀祖,那就不能坐在家里,于是,年轻的赵匡胤,决定出门远游。

正如许巍的《蓝莲花》中的一句歌词一样“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自由而狂放的少年,仗剑走遍天涯,是当时满怀豪情的赵匡胤真实的想法。

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小赵同学刚潇洒了半年不到,就发现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正是这个事情,让他仗剑走天下的生涯被迫中止。

口袋里比脸都干净,简而言之,就是没钱了。

有道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再大的侠客也要吃饭,何况赵匡胤呢?在饿了几顿后,小赵同学饿的是两眼发绿,实在没法子,只得跑到人家的地里,偷偷挖了点番薯充饥。

但这下去可不是个办法啊,况且这番薯,真的没大鱼大肉好吃。

思来想去,赵匡胤想到一个故人,准确地说,是自己去世父亲的故人,当年的同僚好友王彦超。

此时的王彦超,担任复州刺史,也算是地方上的大吏,若是投奔与他,说不定还有可能混个一官半职,岂不美哉?

最主要的,是素闻王彦超为人仗义,也算是一方豪杰,正如无头苍蝇一样投奔明主的赵匡胤,认为王彦超是非常值得跟随的。

说干就干,赵匡胤随即就前往复州投奔王彦超,在又忍了两天的饥饿后,终于来到了复州城下,见到了自己父亲的老友王彦超。

王彦超初见到自己老友赵弘殷的儿子时,也十分惊讶,尤其是看到这个少年一身的落魄,更为叹息不已,连忙将赵匡胤迎进城中,好吃好喝的招待起来。

待到酒足饭饱之后,赵匡胤一抹嘴,就向王彦超大谈自己的理想和报复,啰啰嗦嗦说了半天,最后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意图。

给他找个事做,最好是当个一官半职。

对于赵匡胤的这个要求,王彦超当场差点发飙,好家伙,你小子身无长物,一身的落魄,饭都吃不上了,来我这里白吃白喝就算了,完事还要混个一官半职?

我老王能走到今天,那可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要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非给你轰出去不可!

当然,这些话只是王彦超的内心活动,并没有当面对着赵匡胤说出来,而对于赵匡胤的请求,王彦超表示需要考虑一下。

而在饭后不久,王彦超命家中的仆人给赵匡胤送过来一个托盘,托盘上蒙着一层布,打开一看,上面放着十贯铜钱。

这个时候的赵匡胤,就是再傻,也明白了自己父亲的这位老友的意思,这哪是送钱?分明就是赶人啊!

赵匡胤是又气又急,但又能如何呢?人家这样做也并没有什么错,毕竟还管饭给钱,已经是仁至义尽,还要怎样呢?

可这十贯钱,能干点什么?恐怕没几天,就又要饿肚子。

念及此处,赵匡胤是悲从中来,想不到自己居然沦落到要靠人施舍的地步,但又转念一想,依靠别人,终归不如依靠自己。

更何况,大丈夫生七尺躯,何不令其千古?

赵匡胤在离开王彦超之后,发愤图强,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经过十余年的奋斗,以及各类的机缘巧合,最终成为了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而王彦超,也成为了大宋的一个臣子,昔日被羞辱的对象,如今成了皇帝,王彦超不得不害怕和紧张,这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坦白来讲,王彦超对于赵匡胤当年的“羞辱”,其实也算是情有可原。

首先,赵匡胤是打着自己父亲赵弘殷与王彦超是故交的旗号,前去投奔王彦超的,但是他可能忽略了一点,自己父亲究竟与王彦超的交情如何?

根据历史记载,赵弘殷与王彦超,似乎并没有多么深厚的交情,两人只不过是曾经一起共事的同僚,最多也就是下班后吃个饭喝个酒之类的平淡之交。

因此,在赵匡胤突然间出现在王彦超面前时,老王表示很懵圈,这谁啊?哪里来的穷小子?

即便是提起赵弘殷,让老王想起来这层关系,但也不至于让王彦超马上就如同见到自己亲人一样对待赵匡胤,毕竟,我们真的不熟啊!

其次,就是赵匡胤本身。当时的赵匡胤是什么状态?落魄的穷小子,饭都吃不上,说他是要饭的,没人会怀疑。

就这种状态,换谁也不认为他会有什么出息,王彦超也是个凡人,未来怎样他也不知道,因此,拒绝赵匡胤,真的实属正常。

最后,王彦超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要知道,在当时铜钱极度缺乏的社会环境之下,一枚铜钱,可是能够抵市面上近百枚铅钱。

能够一次拿出十贯铜钱,给素昧平生的老友之子,王彦超真的做得已经很不错了,换做旁人,未必就有他做得好。

更重要的是,根据史料记载,王彦超“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土”,并非那种势利小人,之所以不接纳赵匡胤,也是看出来赵匡胤不是池中之物。

但无论如何,当初没有收留赵匡胤,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就是王彦超惧怕的原因,俗话说秋后算账,正是如此。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召各地节度使入京,时任凤翔节度使的王彦超就在入京面圣的行列当中。

赵匡胤亲自到明德门迎接入京的节度使,待到众人入宫后,大排宴宴进行招待,席间,赵匡胤更是频频向众位节度使敬酒,并对众人进行口头上的表彰。

赵匡胤的热情,让节度使们均忐忑不安,这皇帝玩的是哪一出?但又不好表示,只得满脸堆笑,配合着赵匡胤,没办法,谁叫如今人家是皇帝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匡胤目光一转,就看到了坐在角落的王彦超,于是,一场著名的对话,就此展开。

赵匡胤的话题很简单,就是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询问王彦超,当年的拒他于门外,十贯钱打发他走,究竟是为何?

“卿昔在复州,朕往依卿,何不纳我?”

这个问题,对于王彦超来说,已经是十分熟悉,为什么呢?自从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这一个场景,就在王彦超心里演练了无数遍,只不过今天,终于来了。

听到问话,王彦超二话不说,起身离坐,跪倒叩首,说了一番话,正是这番话,让赵匡胤十分的满意,也间接地救了王彦超的性命。

“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说,赵匡胤是神龙,而当年的王彦超只不过是一个刺史,怎么能够容纳神龙呢?若是斗胆接纳,赵匡胤怎么会有如今的成就呢?

不得不说,王彦超这句话实在是高明,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当年之事,而是转而拍了个巧妙的马屁,化解了尴尬和危机。

而赵匡胤在听了这句话之后,哈哈一笑,转头就与他人叙话,不再理会王彦超,这件事,也就暂时的按下不提。

从表面上看,赵匡胤似乎已经对这件事不在介意,但实际上,究竟还追不追究,王彦超心里明白得很,所谓的宽容,只不过是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假象而已。

因此,在当晚,王彦超一夜无眠,次日一早,就上表请罪,再三表示,自己罪孽深重,乞求处罚,而赵匡胤对这个十分知趣的老臣,表示十分满意,传话给王彦超,表示自己不再追究当年之事。

赵匡胤此举,体现了一个帝王的胸襟和大度,但也并非单纯如此,更多的也是出于政治上的一种策略。

大宋立国之初,各地节度使仍旧掌握大量的兵权和实力,这些对于赵匡胤来说,都是一种隐患,如果有人异动,就会对大宋造成危害,但赵匡胤暂时还不具备解决这种问题的实力。

之所以召集节度使入京,正是为了向这些人表明自己的态度,厚待前朝功臣,只要听话,就能保富贵。

而至于在宴席上质问王彦超,以及在事后表明不再追求,都是赵匡胤的政治策略,他在向天下表示,连得罪过他的王彦超都能谅解,其他节度使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王彦超的表现,让赵匡胤十分的满意,而接下来他的表现,就可以说是让赵匡胤惊喜了。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赵匡胤又一次将各地节度使召集入京,同样是吃饭,不过这次赵匡胤的目的就明确得多。

在开席不久,赵匡胤就直奔主题,含蓄的表示要削藩,也就是收回节度使的兵权。

“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在座的众人,哪一个不是人精?赵匡胤的意思,他们门儿清,他们也知道,皇帝优待他们这么多年,也该收回兵权了。

但谁又心甘情愿地会将手中的权力拱手让人呢?因此,众人你不言我不语,一时间场面极度尴尬。

这时,王彦超站出来表示,自己年龄太大,愿意交出兵权,回家养老。

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邱园,臣之愿也。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王彦超当时也就五十出头,正值壮年,何来年老一说?但赵匡胤对王彦超的表现,确实十分的满意。

有了他的带头,赵匡胤顺势下诏,将在座的节度使一律卸去藩镇职务,改为回到京城任职。

众人一看事已至此,再争论也未必比这结果好,也就不得不接受了现实。至于王彦超,赵匡胤自然是不会同意他的告老还乡,反而就地官升一级。

王彦超的这种识时务,让他在宋太祖一朝,稳稳当当的身居高位,并且仍旧极为低调,待人处事,真的是挑不出什么毛病。

这种品质,一直保持到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到了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王彦超更是效仿古法,以周礼中“七十则致仕”为申请,向宋太宗主动提出辞官,接连被宋太宗拒绝两次后,终于得以恩准,告老还乡。

王彦超的做法,让当时许多大臣们十分不解,认为他辞官实在是可惜,但王彦超常以“前朝之臣,于本朝无寸功”为解释,坚决的进行辞官。

如今看来,王彦超在当时的辞官,是一种极为明智的做法,众所周知,宋朝开国后,逐渐以“重文抑武”为基本国策,尤其在宋太宗继位之后,对外的战役也大致结束,因此,武将的高光时代已经过去,如果执意留在朝堂之上,难免会卷入各类政治纷争,甚至一不小心,还会身家性命不保。

与其这样,还真不如辞官归隐,做一个逍遥富家翁。

王彦超的退休生涯,可以说十分的惬意,常常是带一两个小童,四处闲游,而对于往日老部下的邀请,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一概委婉拒绝,真正做到了远离朝堂,不问政事的逍遥自在。

雍熙三年(986年),王彦超逝世,享年七十三岁。朝廷为了表彰这位老功臣,特追赠尚书令。

曾经对赵匡胤的“看走眼“,是后世对于王彦超”取笑“之处,但在后期的知趣和识时务,让王彦超虽是前朝旧臣,但并没有遭到清洗的原因,同时,极力的低调,更是他能够安享晚年的主要因素,历两朝事三主而善终,这就是王彦超的结局,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