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和石达开谁的才能更高,为何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屡吃败仗?

杨秀清是战略家,而石达开是战术家。

对具体某一场战争来说,石达开的应对能力,要强于杨秀清。

但是对整个战局的把控来说,杨秀清的能力,要远胜石达开。

其实从这两个人后来的表现,也可以看得出来。

杨秀清在太平军迷茫的时候,果断采取了放弃攻打长沙,东进攻占南京的计划。

也正是因为这一计划,才让太平天国延续了13年之久。

如果太平军没能拿下南京的话,那么他们就无法很好地掌控南方的经济,

也就没有实力和清军较量这么长时间。

至于石达开,其实可以说是一位将才。

他在带兵打仗方面,那是可圈可点的,前期带头冲锋的,总有此人。

因为他本人就是著名的武术大师,武艺高强,自然也就有信心在战场上取胜。

可是石达开在带兵团作战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太平天国后期,这哥们带着10万大军出走,使得太平军元气大伤。

而他却不知道将这10万精锐带到什么地方去。

这就比较尴尬了,一路摇一路晃,一路跌跌撞撞。

最后就剩下了几千人马在大渡河边,可见这哥们不是个优秀的战略家。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的主心骨,也是太平军的指路明灯。

他是大字不识一个,但是这哥们非常聪明,可以说就是天纵奇才。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经历,使得他成为了敢打敢拼的人。

因此他做事十分果断,从来不拖泥带水。

从广西出来以后,到了湖南,压根就打不下长沙。

很多太平军的将领都感到了迷茫,可是杨秀清却一眼就看到了前途。

杨秀清虽然没有读过史书,但是他也听过吴三桂饮马长江的故事。

吴三桂起兵声势浩大,但是吴三桂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犹豫不决。

在攻下衡阳以后,吴三桂就没有过长江的意思了,

不打算过长江,那么就必须要攻占南京,而吴三桂这一点也没有做到。

因此吴三桂折戟沉沙,连半壁江山都没能保住。

而杨秀清吸取了教训,既然一时半会儿打不下长沙,又无法贸然过江。

那倒不如先去攻占南京,抢一个老巢再说。

因此在杨秀清的带领下,果断从九江,到安庆,再到南京。

占据南京以后,等于占据了东南半壁江山。

因此太平天国士气大振,从而吸纳了更多愿意为太平军卖力的士兵。

这才把太平军的规模给搞起来了。

1853年,杨秀清又开始布置作战任务了。他让太平军兵分两路,

一路北伐京城,一路则西征湖南和江西。

这一策略是相当正确的,北伐京城的这一路,其实就是探探路。

如果能打下京城,那皆大欢喜,如果打不下来,也可以缓解太平军在南方的压力。

因为北伐京城的同时,清廷一定会集中自身力量防备京师,更有利于太平军在南方的发展。

至于另一路攻打湖南和江西,那就是在北伐军的配合下,努力扩大地盘的行为。

杨秀清真切地明白,攻打湖南和江西,才会有真正的战果,

而北伐只是为了真正的战果做服务的。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两路大军都遭受了挫败。

北伐军孤军深入,又得不到有效的支援,因此兵败可以理解。

可攻打湖南和江西的部队,却也遭到了曾国藩的湘军重创。

只好从湘潭一路退到了湖口。

这个时候石达开开始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石达开向来都是以骁勇善战著称,因此这次也没有掉队,

他负责在湖口跟曾国藩的湘军,好好打一仗。

石达开一眼就看出,太平军比不上湘军的地方,那就是水师。

这哥们很机灵,随即就开始让人仿造湘军的船舰,开始操练属于太平军自己的水师力量。

等到湘军攻打到九江的时候,石达开主动出击,

在湖口与九江,两次痛击湘军,使得湘军水师溃不成军。

气得曾国藩跳河自尽,要不是被人救起来,那太平军将会少一个劲敌。

因为石达开的努力,西征军获得了巨大的战果。

此后石达开带兵攻入江西,四个月的时间,打下了47个县。

这哥们不光是个军事人才,还懂得收拢人心,大量江西人民愿意拥戴太平军。

因此他所带领的队伍,立刻从1万人马扩充到了10万之众。

此后石达开更是在江西樟树再次击败了湘军,将曾国藩坐在的南昌城重重围住。

可惜这个时候天京被围,石达开只好被调回去收拾江南大营了,曾国藩因此再次捡了一条命。

那么是谁抽调的石达开呢?当然是主持军事的杨秀清。

杨秀清决定彻底摧毁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但是光靠秦日纲的人马是不够的,

所以他才会让石达开前来增援。

1856年2月份,秦日纲攻破江北大营,1856年6月份,秦日纲和石达开合作,攻破了江南大营。

这一重要战果,使得杨秀清的声望达到了巅峰,

当时杨秀清就成了集政、教、军三者大权于一身的重要人物。

那么这一战略布置是否正确呢?

从消灭曾国藩的角度来说,的确不够正确。

但是从保卫太平天国胜利果实的角度来说,自然是非常正确的。

只可惜由于功高盖主,杨秀清被消灭了。

而石达开也因为天京事变的原因,遭到了洪秀全的猜忌。

无奈之下石达开只好选择离开天京。

他离开的同时,还带走了10万大军,由此可见,从战略角度来说,石达开实在是太幼稚。

正是因为石达开的这一行为,使得太平天国处于危如累卵的局面。

换句话来说,在杨秀清的指挥之下,石达开可以无往而不胜。

但是失去了杨秀清的统一部署,那么石达开就成了一个没头的苍蝇。

因此如果杨秀清是元帅的话,那么石达开就是他手底下的一员虎将。

所以说这两个人虽然都是军事人才,却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才,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杨秀清更侧重于战略,你让他指挥小规模战役,他还真的未必就能取胜。

而石达开更侧重于战术,你让他掌管太平军全局,他可就没了主意。

杨秀清和石达开谁的才能更高,为何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屡吃败仗?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任何一个人的个人才能,要在一定条件下方能扬长避短,发挥极致,否则,正才不扬,偏才出头,其结果很坏或很惨。需具体分析。

在杨秀清和石达开两人间,也是如此。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两人都表现出不错的才能,杨秀清凭资历丶聪明和一定的统帅能力占据东王之位,并节制各王,不断取胜,当然才能不比石达开低。石达开凭能征善战统领大军成翼王,没有才能何担大任,但说他才能高于东王,没有根据。

但杨秀清在定都天京大权在握后,他的贪婪、权欲、自私逐渐暴露,才不正用,天父附身等骗术、唯我独尊的霸道,是天津事变的主因。如果杨秀清有大局观,也如金田起义后与洪秀全等人齐心协力,上下同心,将帅协力,何愁清朝不灭。而杨秀清此时所作所为,就是一个庸才和蠢才。而洪秀全丶韦昌辉等人包括后来石达开也一样,太平天大厦主要支柱已腐,岂能不倒。

太平天国整个大厦将倾,石达开又带10万精兵出走,无疑倒塌一角。而石达开这10万人马,脱离天京,独自出走,失去后方,无疑也是下策,在清朝仍占大半江山情况下,又向西发展,走向大渡河的绝地,岂谈才能。

个人才能发挥离不开大环境,需要条件,需要扶持的。任何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旦才不正用,又无纠正,就会成蠢才,甚至招杀身之祸。

杨秀清和石达开谁的才能更高,为何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屡吃败仗?

毫无疑问是杨秀清,杨秀清有很强的统领能力,石达开其实在历史上是一个无能无才的人,而且目光短浅,器量狭小,圆滑软弱,意志不坚定的庸才,石达开离开太平天国之前的战役都是杨秀清指挥的,他只是个执行者。

目光短浅:石达开在天京事变本来是和韦昌辉一同诛杀杨秀清的,这个时候要么就是劝说洪秀全,韦昌辉不要杀杨秀清,毕竟革命没有成功,要么就果断的加入诛杀杨秀清事变中,只杀杨秀清集团核心成员,这样石达开的军队如果加入是可以阻止韦昌辉大开杀戒的,避免天京事变扩大化,而石达开逃避,隔岸观火,想渔翁得利,他是有私心的,就是争权,坑了韦昌辉,所以韦昌辉杀石达开一家是情有可原 ,而且从石达开离开太平天国看,都是这里打一下那里打一下,采用流寇运动折腾,石达开既然离开太平天国,就应该下定决心另外开辟根据地,我个人认为可以快速进入广西,然后尽快进入云南,贵州,四川,在西南地区建立新政权,不叫太平天国,而是另外成立政权,可以在广西称帝,国号宋,放弃拜上帝教那种西方宗教思想,改为中华传统文化,那么跟着石达开的主要文臣武将都是开国元勋,但是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又另外组建政权,在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来回折腾,由此可见石达开目光短浅,缺乏战略眼光。

器量狭小,从坑韦昌辉,杀秦日纲,逼洪秀全,逃离太平天国都可以看出,石达开这人没有大局观,只有个人权力欲望和情绪,不会从大局为重去决策未来路线。还有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在广西既然为自己老婆生小孩耽误了几天,导致自己的军队损失很大,很多士兵都死了,这可以看出石达开不是干大事的人

圆滑软弱,从天京事变,后期都可以看出

意志不坚定,从天京事变,出走,到老婆生小孩,投降都可以看出石达开是一个投机倒把的人,意志不坚定

历史上的石达开就是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圆滑投机,意志不坚定的小人而已

杨秀清和石达开谁的才能更高,为何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屡吃败仗?

樵子哥认为:论在拜上帝教中地位和封王之后的权势,杨秀清无疑是强于石达开的,但在才学、见识、谋略和军事才能方面,杨秀清却真的不及石达开。

在太平天国前期,除洪秀全外,最为重要的为冯云山、杨秀清和萧朝贵,之后才是韦昌辉和石达开。这基本上是按照加入的先后顺序和影响力排名的。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时洪秀全等人利用拜上帝教网络教众,主要人物都将自己与上帝相联系:

洪秀全称自己为上帝次子,冯云山见此便称自己是上帝三子,杨秀清紧随其后,称自己为上帝四子,萧朝贵比较聪明,没有接着往下排,而是给自己找了个上帝女婿的头衔。之后,地位较低的韦昌辉、石达开,分别称自己为上帝六、七子。

此后,在永安封王时,也是按照这个次序,杨秀清为东王、冯云山为南王、萧朝贵为西王、韦昌辉为北王和石达开为翼王。不过,虽然天王洪秀全最高,却让其余各王皆受杨秀清节制。

到定都南京后,冯云山、萧朝贵都已战死,除天王洪秀全外,便剩下杨秀清、韦昌辉和石达开等人权势最高。而且,东王杨秀清也常有僭越侵犯洪秀全的举动。其实,杨秀清是一个有小聪明的人,文化水平并不高,而且也比较狭隘。

也正因如此,杨秀清最终被韦昌辉等人杀死,可以说天京之变发生与他有很大关系,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更是与杨秀清有很大关系。

在天京之变后,杨秀清、韦昌辉等人皆死,而洪秀全虽然表面上重用石达开,却在暗中积极防范,引得石达开负气出走。石达开这么一走,又使得十万精兵脱离太平天国,实际上已经是相当于单干了。

石达开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还是独木难支,而且天平天国自天京之变后一蹶不振,由攻转守,原本一度相互配合作战的捻军,也开始走下坡路。说白了,南方的农民起义,已经是强弩之末。因而,樵子哥一直认为,杨秀清作的太猛,导致了天京之变,而天京之变,直接给天平天国造成了巨大打击。

因此,看待这一问题,不能理解为是石达开打败仗就是不如杨秀清,而且,杨秀清还稀里糊涂地被韦昌辉给杀了呢!论权势和政治手腕,杨秀清技高一筹,但论真才实学,还是以石达开更为出色。

杨秀清和石达开谁的才能更高,为何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屡吃败仗?

杨秀清权高位重,太平天国谁都让他,怕他三分,你不顺我心,我意天父下凡有你好看,好受,洪秀全放权,害怕。东王节制诸王,东王一声令下谁敢不从,不服!打江山上下一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杨秀清也有能力,优势,石达开靠的是真才实学,能力过人,品行各方面都强,他没有天父下凡的优势,洪秀全害怕东王,不怕翼王。天京事变后,人心散了,太平天国邪恶的一面让老百姓看清,看透了他丑恶,邪恶的面目,失去民心,石达开主政是回光返照,三十六计走为上石达开高明之处,能坚持十几年与清妖斗争证明他革命到底,坚强不屈,舍己为人的能力,品质最好写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杨秀清死的可怜,可惜,可悲,可恨!石达开死的伟大,光荣,可惜,可悲!二人都有能力,可惜遇上一个扶不起阿斗的洪秀全而已,空有一身本事,可惜,石达开武艺,治国,品质,人缘各方面胜于杨秀清,杨秀清功不可没死的不值,可惜,成也天父下凡,败也天父下凡盲目,过分自信丢了性命,部下几万人性命败在不第秀才洪秀全手下,石达开过分自信,过分忠于他的太平天国事业,误入岐途走上一条不归路!我爰好文学,历史一点浅见与大家分享!

杨秀清和石达开谁的才能更高,为何杨秀清死后石达开屡吃败仗?

很难说,杨秀清的军事水平就凌驾于石达开之上。只能说杨秀清死的比较早。

太平军初期的时候,清军完全没有动员起来,以至于,太平军横穿湖北,安徽两个省,遇到的清军才不超过1万人。而在1856年开始,清军才开始真正发挥出自己地盘大,人口多,财力好的优势。

在这一年,虽然,太平军攻破了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天国版图达二十三个府州。但是,清朝已基本完成了部署,官文,胡林翼掌管长江中游战场,除了湘军以外,凉州副都统富察. 魁玉,多隆阿,杨昌泗,罗遵殿,杨霈等八旗绿营军队开始聚集在湖北战场。

1856年,曾国藩的湘军经过3年锻炼,也逐渐是渐入佳境。李续宾,彭玉麟,鲍超这些将领开始真正从一个书生,从一个普通人逐渐成为一名可以独自领兵作战的,独当一面的将领。

也是在这一年,左宗棠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之功,被任命为兵部郎中用,赏戴花翎。到1860年开始招兵,组成“楚军”,自成一派。也是在这一年,最后终结石达开的,清朝大臣骆秉章也开始崭露头角,连续攻克桂阳、永兴、茶陵、郴州、宜章等地。

在1855年,清军僧格林沁已经全歼太平军第一次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3万人,随后歼灭太平军第2批北伐军5万。太平军北伐的势头,继续扩张的势头,已经被遏制住。

即便杨秀清活着,历史机遇也已经丧失。清朝朝廷内部,已经全面动员起来。再也没有,横穿湖北安徽两个省,只遇到不足1万清军,打到南京才几千清军的历史机遇了。

到了1856年以后,湘军兵力迅速发展。而清军投入到太平军战场的兵力,已经从早期的2万人,达到十几万以上,最后发展到40万以上。就是杨秀清活着,也很难再重复在1853年的奇迹故事了。还想避实击虚?已经没有虚了,清军在外围到处都是火炮堡垒,而且,清军机动兵团很快就会赶到战场。剩下的就只有正面硬碰硬的苦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