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清倌人如何做到卖艺不卖身?
看过《鹿鼎记》的朋友们,一定会对扬州的青楼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其实这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青楼文化本身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而且流传甚广。
传说在隋炀帝下江南的时候,在扬州江都被宇文化及逼死,他随身带着的一大堆妃嫔宫女,全部都散落在了扬州江都。
这帮女人一个个天姿国色,很快与当地人结合在了一起,因此扬州美女实在是太多了。到了唐朝以后,扬州这里已经形成了丰富的青楼文化。
李白在送孟浩然的时候,曾经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你以为孟浩然没啥事儿去扬州干嘛呢?还不是去放松放松,舒展一下筋骨,体验一下当地文化嘛!
后来到了中晚唐时期,其实青楼文化也非常流行,比如说大诗人元稹的红颜知己薛涛就是著名的青楼才女,还有就是杜牧一边流连于风月场所一边感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赋予青楼文化以内涵,宋朝则给了青楼文化一种灵魂。你比如说柳永柳三变,每天就呆在青楼里吃吃喝喝,再写点小词,这就流传千古了,为啥?因为那些歌女们会将他的诗词传唱天下。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也是夜夜笙歌地流连于风月场所。
元朝相对来说更加开放,那开青楼就更加流行了。到了明朝清朝时期,不光有女青楼,还有男青楼,这是比较雷人的。可这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你没办法改变历史,只好选择承认。
一、青楼里也有清流,你信吗?一提到青楼,很多人就选择性不看,为啥?因为他们觉得这里面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人,没有什么正经人。
其实啥是正经人呢?还不是在朱熹老爷子灭人欲存天理的教导之下,所产生的一大批读书人嘛!我们应该理性地去看待青楼这一文化产物,毕竟我们所推崇盛唐时代,也是青楼文化的重要起源时期。
其实进入青楼的女子,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卖艺不卖身,又被称之为清倌人。还有一种是卖艺也卖身,则被称之为红倌人。前者侧重于舞蹈、琴棋书画等才艺,而后者则侧重于美貌、身材等方面的优势。
很多人觉得这不可信,哪有什么卖艺不卖身的人呢?到了那个大染缸里,什么样的好人,都会变得污浊不清。
其实你还真搞错了,古代对青楼女子的区别,是有明显界限划分的。别以为你有钱就能什么样的人都搞得定。
很多女子在进入青楼之前,会跟青楼的老鸨签订一份合同,也就是俗称的卖身契。在古代契约是相当重要的,跟现代没有任何契约精神不同。
这份契约当中,会严格注明,你是清倌人还是红倌人,如果签订了红倌人的卖身契,那么可就由不得你到时候再装清高了。但是如果你签订的是清倌人的卖身契,如果到时候你不愿意,而老鸨来强迫你,那么对不起,咱们官府见好了。
因此卖身契是青楼女子保障自己权益的一项重要手段,当然也是抬高自己身价的一种合理手段。
二、清倌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卖出高价钱。万事都没有绝对,你非要说清倌人就一辈子不接客,你自己信吗?当然不信。毕竟人家那些流连于风月场所的才子骚客们,可不只是为了来听一两首小曲的。
没有点实质性的好处,这帮人来两次就不高兴再来了。而良家女子,如果家里的日子还过得下去,且不是因罪入青楼的话,谁愿意跑这么个地方来呢?
所以说绝大多数青楼女子,都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到青楼来。因此她们也是要钞票的,所以说清倌人,总是有松口的时候。
这就要看你们买主给的价格能不能达到她们心里的预期价格了。如果能够达到的话,那么清倌人的梳拢权,就是阁下的了。
什么叫梳拢呢?也就是清倌人第一次出来接客伴宿。从此以后,清倌人就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就是让梳拢之人花一大笔钱,把你彻底买断,也就是带回家。还有一条那就是摇身一变,成为了红倌人。
因为清倌人第一次接客以后,如果不能被梳拢者带回家,也就失去了原有价值了。那么身价便会一落千丈,这个时候如果不转变为红倌人,那么想要活下去,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况且,清倌人当初之所以卖艺不卖身,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为了抬高身价而已。不是她们自命清高,而是你给的价钱达不到标准罢了。
三、出淤泥而不染,只存在于理想状态。进了青楼这样的大染缸,其实你想要守身如玉,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长得美价格高,长得一般价格低,总归会有受众的。
之所以存在清倌人这一说,很大程度是因为女孩儿的年纪还不到家,还不具备接客的条件。这个时期的女孩儿,只能靠卖笑、卖唱等手段谋生。
而老鸨们也不着急,因为梳拢是可以赚一大笔钱的,养着呗,总归会有识货的卖主,给她们梳拢的,到时候本钱可就都回来了。
其实朱熹时期是一个很大分界线,朱熹以前,即使去了青楼,这些女子的地位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低。女子是有拒绝客人的权力的,自己看不上的男人,你再有钱,我也可以拒绝接客。
但是朱熹时期以后,女子的地位一落千丈,那就完全没有话语权了。因此我们会发现,南宋以前的名妓,那日子是很好过的。可是南宋以后的名妓,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凄凉。
她们进了青楼以后,想要洁身自好,基本是不可能的。大环境在这里,再加上为了生活,只要价钱合适,没有所谓的卖艺不卖身。
在古代,清倌人如何做到卖艺不卖身?
在不少古装剧中,都曾描绘过卖艺不卖身的青楼女子,并被打造成贞洁烈女的形象,最后毅然从良,同意中人双宿双栖。然而,这其实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故事罢了。
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去风月场所寻欢作乐的,有几个真是为了听一听小曲儿,看上段舞蹈?事实上,古今中外的风尘女子,没有哪个能做到跳入淤泥而不染。卖艺不卖身,不过是个凄美的故事而已。
现实总是残酷的。一些家境贫寒或遭人胁迫的女子,沦落青楼后,也就意味着不会再有出头之日了。她们在那个卑微下贱的场所,从事着赤裸裸地皮肉交易。而决定这些人生活状况的,主要是相貌、青春、身材,很少能有单纯凭借所谓的“技艺”来解决温饱问题的。
可以说,如果美色与相貌同样出众,自然会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更容易,而要真想靠着自己的歌喉或舞姿来经满足自己的生活,恐怕多半会要饿死。
其实,古代处境最好的风月女子,堪称才、色、艺卓绝者,最多也不过是多了些选择空间,可以提高加码和选择客人罢了。想要卖艺不卖身,真的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
在古代,清倌人如何做到卖艺不卖身?
这个状态太理想,太欺骗现代人幼小的心灵了。身在淤泥之中,妓女并非真正的生物学上的莲花,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所谓,卖艺不卖身,可能仅仅出现在一些街头艺人身上,她们毕竟是自由之身,没有受到青楼妓院乐坊的控制,还有可能保全自己。
但真正的在青楼妓馆乐坊的女子,要保全贞洁,那是比登天还难。我们知道,天下没善良的老鸨,要是良善也就不会做这个行业了。而掉进青楼的女子,不是命运悲苦,孤独无依之人,就是受了欺骗和压迫,再或者就是有罪之身,根本没有我们看古装戏里提到的浪漫。
而所谓的卖艺不卖身,也只是老鸨和倌人自抬身价的一种方式而已。她们学得一些琴棋书画,再靠着些姿容月色,进行一些炒作,就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一下子变的价值千金了,的确会让一些公子哥,甚至权贵趋之若鹜,不惜花费重金也要一亲芳泽。但背后都是利益,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真正长久的两全之策。
纵然有冰玉之心,奈何生在污浊,之后也就只能和其光同其尘,风光一时,老来也是黯淡收场,哪有什么卖艺不卖身的美好和浪漫呢。因为,倌人终究只是大官人们的万物而已。
在古代,清倌人如何做到卖艺不卖身?
清倌人卖艺不卖身和今天的某圈子一样,是一种噱头,她们的背后都是有炒作团的。
这些人结成了一个利益团体,通过互相炒作的手段,将一个琴棋书画还说得过去的女子硬是给炒红了,然后吊足了社会上有钱人的胃口,最后卖个好价钱。
而这位清倌人也可借此机会获得自由,一举三得而已。
事实上,清倌人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约定俗套,很多都是权贵之间进行权色交易的筹码,比如明清两朝著名的“扬州瘦马”,就是典型的代表。如果说“扬州瘦马”还有富豪在背后扶持,那么青楼内的清倌人无靠无依,她们有什么本事能够在污秽纳诟之地保全自己?
这些可怜的女子无非就是肯下苦功,在琴棋书画上学得一技之长,依靠利益团体的炒作寻找一个强者来保护自己,从而保证自己不被玷污。
当然在古代,王朝的政令和社会道德也不允许正经人家的子弟留恋风月之地,尤其是娶妻娶妾这种事,更是有明文规定的。
这样一来,清倌人受到不法权贵子弟的侵害又少了很多。
总之在古代,一旦女子不幸落入了风尘,要想全身而出是比较困难的。卖艺不卖身,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在古代,清倌人如何做到卖艺不卖身?
其实古代艺妓有点像现代的社交名媛啦,卖艺不过是一个特定的说法,她们确实是有一技之长,但是实际上打理的更多是一个上层社交空间。有时候高官与高官之间缺乏一个传话的,这个艺妓就可以负责传话,给他们之间的沟通打点关系。比如我们以清代著名艺妓顾盼儿为例,这个人跟当时的社会名流交往甚密,然后江苏巡抚李卫就找到她并跟她交了朋友,再通过这个关系网进行社交往来,有为了仕途往来升迁,有犯了错找门路疏通。说实话,办这些事全部是提头吊脑袋的事,谁还敢养裤兜里想那玩意儿事。
其次,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没有限定娶小妾的数量,真想为了嫖,那么花个大几千百万的价可以买回来多少黄花大闺女,身子板根本就受不了。历史上有那么一个县太爷前后娶了72房小妾,这些小妾里各种身份的人都有,但是直接结果就是这个县太爷只能躺病床上办公,最后请了个名医来给他看病,名医说一个人睡足以好。
由此可见,艺妓确实是可以做到卖艺不卖身。很多艺妓最后厌倦这种生活的时候往往选择一个富家公子哥双宿双飞嫁入豪门,这在视贞操如命的古时候便足以证明问题了。
在古代,清倌人如何做到卖艺不卖身?
唐代宋代青楼是文化中心,高等的是招待贵族的,李师师招待皇帝的,精神要求高,不必追求低层次快乐
,明清禁止官员进入才成为买身低层次客户专利,官员只能同性恋养相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