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驾崩前对商鞅表示禅让于商鞅,秦孝公是真心的吗?
秦孝公要禅让大位给商鞅?莫说这是小说里的情节,就算真的发生了,秦孝公敢禅让,这商鞅他敢接吗?很显然是不敢的啊!嬴姓的这帮老秦人,第一个会站出来扒了商鞅的皮不可!
封建时代,不管君主多么大义凛然,不管臣子多么劳苦功高,这天下说到底都是人家王族或者皇族的。你一个臣子想要继承王位,除非你是要造反。
而且商鞅造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彻底消灭整个嬴姓族人,至少将他们赶出权力圈子。这一点商鞅做得到吗?当然做不到。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商鞅变法之初,就已经彻底得罪了老秦人,人家对你充满了警惕性,你还想收拾人家,那难度系数太大了。
一、姑且认为秦孝公是真心的,那也是给商鞅下了个套。商鞅具备登基称王的条件吗?当然不具备,他只是被秦孝公封在了商地,爵位也只是大良造,身边没有那么多支持他称王的人。
试想一下田氏代齐的时候,田陈家族他们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从田完开始一直到田和取代姜齐政权,一共花了8代人的努力,两百多年的时间。
你商鞅刚来秦国才多少年?一代人还没有过完,你想要直接取代嬴姓老秦人?那不就是在痴人说梦嘛!秦孝公作为一代明主,他能不知道这种情况?
说要把大位传给商鞅,还把这件事泄露了出去,受伤最严重的是哪位?自然是接替秦孝公的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心里肯定会觉得,商鞅是他上位之路上最大的障碍。毕竟遗嘱的法律权威,是要高于继承权的。如果秦孝公真的在遗嘱里这么说了,那么秦惠文王在得到嬴姓族人的支持后,必然是要灭掉商鞅的。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啥后来商鞅被秦惠文王逼死的下场了。因此作者脑洞大开,为了彰显商鞅的个人魅力,故意编造了秦孝公要禅让给商鞅的事情。
莫说秦孝公没这么做,就算真心这么做,也是为了害死商鞅,想让商鞅早点下来陪他。这显然就是个大坑嘛!
秦孝公或许会担心商鞅功高盖主,秦孝公在的时候,他还能镇得住商鞅。可是秦孝公去世以后,年轻的秦惠文王哪里是商鞅的对手呢?
二、你可以说商鞅忠诚,但是商鞅背后那帮变法的马仔呢?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他是没办法拒绝的。为什么?就算他拒绝了,这件事也都传开了,他是有机会称帝的,这危机对皇帝来说实在是太大了,早晚皇帝都要收拾他。
与其被皇帝收拾,倒不如带着自己的兄弟们,好好干一票大的,咱又不是没有本钱!这就是赵匡胤当时的想法。当然了,赵匡胤自己肯定也是策划这件事的人之一。
商鞅和许多功高震主的功臣一样,他在秦国的地位已经没办法再高了,当时他是秦国的左庶长,非嬴姓族人中官职最高的了。此外他还拥有臣子最高的爵位大良造。
你说下一任君主上台以后,该怎么去封赏商鞅呢?给他钱?商鞅有一大块封地,压根就不缺钱。给他官位?商鞅已经是左庶长了,再给就是让君位给他了。给他爵位?大良造在军功改制之前,就是秦国臣子最高的爵位,你还怎么加封呢?
所以说秦惠文王已经无法用恩赏来笼络商鞅了,君主对臣子失去了控制的能力,这是相当可怕的,至少在君主心目中,这是极度不安的一种情况。
商鞅的确足够忠诚,但这是我们从后来的结局中看到的,当时的人看不清楚。你能看得清你身边的人将来会做些什么吗?是不是也看不清,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说商鞅对当时的秦惠文王来说,就是一种极端的威胁。就算商鞅本人是对秦国非常忠诚的,可是不排除商鞅手下那帮马仔,也愿意甘心一辈子只做这么点大的官。
比如说商鞅的副手,他想不想成为左庶长呢?当然是想的,可是商鞅如果止步于此的话,那他一辈子都只是商鞅的副手,这就是那帮人会鼓动商鞅造反的原因。
现在我们终于能体会曹操的压力有多大了吧?曹操手底下的人估计天天建议他称帝,为啥?因为曹操称帝了以后,这帮人也会加官进爵,这才是关键。
三、商鞅不选择功成身退,那就只有一个结果了。商鞅在秦孝公去世的时候,其实就应该意识到一点,属于他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他是商鞅变法的主导人,但是没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就搞不起来。
因此商鞅变法的核心人物,是秦孝公而不是商鞅。所以说商鞅过分看重自己的价值,这是他迷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认为秦惠文王依旧像秦孝公一样对他百分之百信任,这可能吗?一朝君主一朝臣,属于你们的时代过去了,你还赖在那儿不走干嘛?
君主都喜欢用自己最信任的人担任重要官职,秦孝公用了商鞅,可秦惠文王也有一批属于自己的得力干将,他们也盯着商鞅的位置呢!
可是商鞅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旧以变法主导者自居,最终只有酿成大祸。如果他能够在秦孝公去世后,果断离开朝堂,甚至离开秦国,那他是可以保住一命的。但是这现实吗?显然不现实,因为变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确保变法多坚持一天。
总结:秦孝公对商鞅的感情,比不上他对嬴姓族人的感情。秦孝公对商鞅,那是一种知遇之恩。没有秦孝公的信任,就没有商鞅变法。可是说到底,秦孝公为什么要变法?还不是希望秦国能够强大起来吗!
而秦国是嬴姓族人的秦国,这是铁一般的事实。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一心为了老百姓这一说,贵族就是贵族。和亲的时候为啥非要用贵族?因为贵族代表的才是这个国家,老百姓代表不了。
所以说秦孝公之所以希望秦国强大,那也是希望嬴姓族人能够强大起来。这是变法的最终目的。如果变法变到最后,嬴姓族人反而被灭了,那我还变个啥玩意儿的法啊!
正如普京老大哥曾经说过,如果俄罗斯都没了,那我们还要地球干嘛?说到底商鞅都是一个外人,而嬴姓一族的未来显然比秦孝公和商鞅之间的感情更加重要。
参考资料:《史记》
秦孝公驾崩前对商鞅表示禅让于商鞅,秦孝公是真心的吗?
肯定是真心,因为他们都是赢秦王室的嫡系,在古代,他们都是有赢秦王室的继承权的,嬴渠梁这个大舅哥是嫡子,商鞅这个妹夫是嫡女婿,他们最大的困惑是嬴渠梁的嫡子嬴驷下落不明,如果迟迟找不到,商鞅继承大统也是大概率的事。
商鞅拒绝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虽然有儿子,但是庶出,仍然应该算“无后”,面临的困难与嬴渠梁一样。
严格来说,商鞅的正式称呼应该由“姬卫鞅”变为了“嬴卫鞅”,因为他是入赘到赢秦王室的,应该随妻子赢红玉姓,所以秦国人称之为“商君”。
要理解这一点,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嬴渠梁的哥哥赢虔没有继承王位,而是老二嬴渠梁称王,因为嬴渠梁是“嫡长子”,而赢虔只是“庶长子”,而商鞅的身份则是“嫡长女婿”,地位还较赢虔为高,所以他可以为了立威割去赢虔的鼻子👃,赢秦王室为了“变法”也是花了大本钱的 ,甚至可以将王室继承权交予商鞅。
人家本来就是一家人,都是赢秦王室,不存在“禅让”的问题,因为商鞅作了秦王还是要到秦国赢秦王室选继承人。
秦孝公驾崩前对商鞅表示禅让于商鞅,秦孝公是真心的吗?
秦孝公真不真心禅让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秦孝公心里难道会不清楚自己死后,商鞅得罪了那么多人会联合起来要了商鞅的命?所谓众怒不可违这种浅显的道理商鞅自己心里难道不清楚,秦孝公在的时候还能替商鞅挡一下,秦孝公一死众人立马联合起来要找商鞅算总账,大家可以查查历史秦孝公和商鞅死于同一年,谁也不会料到商鞅倒霉之日会来的这样之快。当然真实历史商鞅并没有勇敢去直面众人的讨伐,而是逃跑了,讽刺的是正是他立的法度谁也不得包庇逃犯,否则连坐受罚。导致没有人敢收留他,最终他还是倒在自己立的法面前,被五马分尸而死!古话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商鞅订立一辈子规矩,如果早点懂的这个道理,最终也不会落个车裂的下场!
秦孝公驾崩前对商鞅表示禅让于商鞅,秦孝公是真心的吗?
秦孝公禅位给商鞅,出自《战国策》:“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史记》、《资治通鉴》等书里并未提及。
《战国策》其书《战国策》原作者不详,是西汉刘向编著的。传到北宋已经缺失了十一篇,曾巩又对其进行了增补。到了南宋进一步缺失,姚宏又在曾巩的版本上进行了编订和注释,称为姚本;与姚宏同时代的鲍彪,也做了姚宏同样的工作,他编著的成为鲍本。元代学者又对这两个版本做了补正,一同流传下去。《战国策》经过这么多人的加工演绎,不得不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禅让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战国策》的真实性,但其中的故事也并非空穴来风。禅让之说流行于战国中期,墨家主张“尚贤”,他们认为贤能胜过血统。我们把秦国比喻成一家公司的话,就很好理解了。秦孝公作为老板,一心追求公司的发展。他在病重之际,发现有人比自己的儿子更适合继承公司,更有能力带领公司走向辉煌,那为什么不能让这个人来带领公司前进呢?
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一篇《唐虞之道》,就极力赞美禅让。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收购了两批战国竹简,其中《子羔》和《容成氏》也极力鼓吹禅让。这些作品都是战国中期的产物,因此我们推测当时的社会流行禅让的主张。秦孝公禅位商鞅的描写,大概就出自这一时期。但我依然认为,这是文人们的想象,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秦孝公为什么不可能禅位秦孝公的祖先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获封诸侯。这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周平王给秦襄公的封地,是被戎人占领的“岐以西之地”。并且勉励秦襄公:“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意思很明显,那片丢失的土地,你能打下来,就归你。
秦国先祖及历代国君,创业如此艰难,秦孝公怎么可能拱手让给他人?禅让一旦从文人们鼓吹的社会风气,变为成功案例,其它诸侯国的野心家们一定不甘寂寞,纷纷效仿,这还得了?诸侯国谁家不是祖祖辈辈辛苦打下来的家业呢?他们能容忍秦孝公胡作非为么?所以秦孝公于公于私,都不太可能禅位给商鞅。
综上所述,禅让作为一种理论,可以在社会上流行,但却没有任何的实际操作意义。商鞅因功获封商於十五邑,秦孝公也完全对得起他了,实在没必要再把整个秦国让给他。
秦孝公驾崩前对商鞅表示禅让于商鞅,秦孝公是真心的吗?
我是沙海古藏,我来回答!我个人觉得,秦孝公驾崩前想要禅让于商鞅,不会是真心的,也不可能是真心的。此场景让人不禁想起三国演义中,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之场景,堪称是如出一辙!刘备为何?当然不是真的,《大秦帝国》秦孝公也一样
作为资深“大秦迷”,这个动情的片段发生在《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孝公自知自己大限将至,与商君真情流露,君臣痛叙不舍之意,无奈孝公又知太子嬴驷素与商君不睦,对商君的前途感到担忧,于是乎想让商君上位(看到此处确实非常感动)
诚然侯勇将秦孝公与商鞅惺惺相惜之情谊演绎的十分到位!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作为观众看电视剧和看待真实历史,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辩证思维和态度。
二次文学创作和正史,不可同日而语!
《大秦帝国》系列创作轰动一时,为观众所津津乐道!但是该系列本质是——基于正史进行了一系列适当推断、臆测的二次创作而最终完成的文学作品。
然后翻拍成电视剧,既然是电视剧是允许二次创造的,和纪录片的严谨性不能同日而语(不少朋友把大秦帝国当成纪录片,这是错误的)
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和历史之人,没有见过正式史书有秦孝公欲传位于商鞅的记载;即使有这样的记载都是不足信服的(看待正史尚需严谨,何况文学创作)
秦孝公是君,商鞅是臣,君臣易位,人伦不许,周礼不允在当时周礼的观念中,秦孝公君,商鞅是臣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当时是人伦、礼仪之大纲
颠覆“君臣”、“父子”之纲常,在当时属于大逆不道,为人所不容
即使秦孝公是真心的,商鞅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欣欣然接受
虎毒不食子,秦孝公有太子,此举只是为了试探商鞅而已商鞅确实与秦孝公,于秦国富强有再造之恩,但是说起来也是君臣互相成就,士为知己者死!
孝公太子嬴驷
秦孝公有儿子,虎毒尚且不食子,而且孝公之子嬴驷早已立为太子。人非圣贤,岂能弃亲子而就臣子乎?
战国时代诸国人才流动频繁,秦孝公临死之时,应当是故意试探商鞅,以真情打动之,让商君死都要死在秦国,不要为他国所任用,此乃君王诛心之术!
此事关乎国之体统,老秦人不会答应,世族不会答应;秦孝公为商鞅之生死忧虑,确实感人至深!
但是历来改革变法都是要流血牺牲的,商鞅为了秦国富强,得罪之人甚多,最重要就包括太子嬴驷,何况一朝君王一朝臣,商鞅终必不容于秦,留下的只有万世功名和他的变法成果。
商鞅之功名尚比不上周公旦(古往今来政治典范),以周公辅助西周之功名尚不足以取而代之,更何况是商鞅。
所以我认为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不是真心的,也是不真实的!是作者为了表现秦孝公与商君的惺惺相惜,所杜撰的情节
秦孝公驾崩前对商鞅表示禅让于商鞅,秦孝公是真心的吗?
这个问题必须得分,两个情况来讲,一个是电视剧里面情况,一个是真实历史里面的情况。
为什么要这么分呢?原因很简单,这个问题肯定是看了《大秦帝国之裂变》之后才会提出来的问题!也正是大秦帝国裂变里面,对于这最后一段艺术上面的加工,使得商鞅之死更加显得悲壮,凄凉,伟大,然后进一步升华了《大秦帝国之裂变》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核心思想。然后将这部电视剧推向了一个高潮!
总体来讲,电视剧里面的情况是秦孝公确实有意要把自己的位置禅让给商鞅!为什么很简单?最后的时候商鞅来到秦国军营,秦国军营里面的将军对商鞅是怎么说的?只听商君的命令,其他人命令概不接受!说白了,就算这个时候公子虔举着秦孝公的秦王剑过来,要求军队听命于他,这些秦国军人也不会鸟他!一般来讲,真正要把位置让给某个人的时候,肯定会涉及到军队的归属问题。等到把军队真的交托于某个人的时候,就已经证明这个人是真心的,想把位置传让给他!
当然这也只是电视剧,电视剧里面渲染出来的氛围,就是秦孝公和商鞅之间的知根知底,这种知心朋友一般的待遇!
但是历史上面却完全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去看一下商鞅如何下马的?首先有人诬告商鞅,然后商鞅就感觉害怕!(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接着他跑到函谷关,结果函谷关门前,别人不让他出去!也不让他住店,最后商鞅逃到了自己的封地,想着叛乱,然后立刻被秦国军队给镇压了!
这要是秦孝公想要把位子禅让给商鞅,哪有这么多事情?此时很明显的一个情况就是秦惠文王已经继位了!商鞅根本就不可能染指王位!与此同时,面对秦惠文王的随意的施压,商鞅居然手足无措,第一时间不是想着反抗,而是想着逃跑,证明商鞅手里面也没有任何牌可以打。最后他还跑到自己的封地发动叛乱之后立刻就被经过军队给平定了!
所以历史上面,秦孝公绝对不想把位子禅让给商鞅!商鞅心里也明白自己对于秦国到底是一个什么的人,自己的定位究竟是怎样的,所以也没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带着自己的门客去赌着秦惠文王的王宫!而是老老实实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然后实在逃不掉才选择判断,最后被秦国给诛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