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和赵武灵王都是嬴姓赵氏,嬴政却不叫赵政,赵雍却不叫嬴雍?
姓氏在古代是分开的,尤其是先秦时期,姓氏区分非常明显。普遍来说姓是大家族的统称,氏是不同子孙分支的别称。
先秦时期,上古八大姓分别是姬、姚、妫、姒、姜、嬴、姞。当然还有其他姓的存在,这里的上古八大姓指的是上古时期,母系社会传承下来的姓,我们可以发现这八大姓每一个姓都带有一个“女”字在里面。
那么氏又是咋回事呢?过去一个妈妈生的,都是同一个姓。可是过渡到父系社会以后,同母异父的情况越来越多,为了区分同一个妈妈不同父亲的孩子,所以给这些孩子打上了不同的标签,这些不同的标签,就是氏。
这么一来我们基本就可以认为,姓是母系社会传承下来的产品,而氏则是父系社会产生的产品。所以这里的嬴姓赵氏,指的就是他们的祖先中,来自母系社会里的嬴姓,来自父系社会里的赵氏。
一、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吗?并不是这样。看过一些历史的朋友们,一定会对嬴姓赵氏的秦始皇感兴趣。因为在古代称呼男性要氏,而称呼女性则用姓。
比如说楚考烈王熊完,他是芈姓熊氏,因为他是男人,所以用氏来称呼他,称之为熊完,就不能说他是芈完。因此《大秦赋》中,昌平君不应该被称为芈启,而应该称之为熊启。
那么我们该怎么称呼秦始皇呢?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这哥们是嬴姓赵氏,如果按照男子的称呼来称呼他,这哥们应该被称为赵政才对。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好意思,还真不是这样。秦始皇根本就不是嬴姓赵氏,即使《史记》里常常用赵政来称呼秦始皇,也不能说明秦始皇是嬴姓赵氏。这件事要从他们的祖先说起。
秦国和赵国的祖先是一个人,那就是飞廉。飞廉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代,他也是商纣王时期商朝的大臣。
周武王伐纣的时候,飞廉恰好出差在外,回来的时候商朝都亡了,不光差旅费是报销不了了,连自己的儿子恶来都被周武王给宰掉了。
这里的恶来,就是秦国的先祖,而飞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便是赵国的先祖。这么一来我们就能搞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 季胜生了孟增,孟增生了衡父,衡父生了造父。这位造父是位老司机,专门给周穆王驾车。因为驾车有功,所以被周穆王封在了赵城,这才有了以赵为氏的情况。
- 恶来生了女防,女防生了旁皋,旁皋生了太几,太几生了大骆,大骆生了非子。这个非子擅长养马,你看看嬴姓都是跟马打交道的。因为养马养得不错,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因此被封在了秦地,所以就有了后来的秦国,他也被后人称之为秦嬴。
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了,其实秦始皇是恶来的后人,而恶来这一支,压根就没有被封为嬴姓赵氏。顶天了,非子的后裔们,只能称之为嬴姓秦氏。所以称呼秦始皇为秦政那就没毛病了,称呼他为赵政,那是大错特错的。
二、赵政、嬴政、吕政,这是秦始皇在史书上频繁出现的名字。秦始皇的名字有很多,不过史料中一般不采用秦政这个名字。相反的是,赵政、嬴政甚至吕政,都在史料中出现过,而且十分频繁。
《史记》中主要采纳了赵政的这种说法,为什么?一般来说,司马迁之所以这么写,那是因为秦始皇从小在赵国生赵国长,况且他们家和嬴姓赵氏是一个祖宗,所以称呼他为赵政,也说得过去。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么叫是不对的。
而我们最常见的嬴政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按照先秦时期男子称氏来看,这么叫是肯定不对的。不过也是有例外的,比如说宣太后的弟弟华阳君芈戎就是芈姓,他就没有用氏来称呼。可见战国时期,用氏来称呼男子的习俗,估计已经被打破了。
因此称呼秦始皇为嬴政,这是说得过去的。不过最早的来源还是要搞清楚的,来自于西汉末年扬雄的《扬子法言》:
嬴政二十六载,天下擅秦。---《法言·重黎》
杨雄和秦始皇差了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所以他这么称呼秦始皇,未必就是战国时期大家对秦始皇的称呼。除此以外,不管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只是提到赵政、公子政,从未提及过嬴政。
至于第三种说法吕政,那就比较有意思了。因为有部分学者,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中的记载,认定了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所以就称呼秦始皇为吕政。这种说法有根据吗?你别说,司马迁老爷子还真的给出了证据: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史记,吕不韦列传》
司马迁老爷子在《史记,秦本纪》里,言之凿凿地表示,秦始皇是秦庄襄王嬴异人的儿子,但是到了《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又表示赵姬嫁给嬴异人之前,就已经怀上了吕不韦的孩子,后来生下的就是秦始皇。
这是司马迁老爷子给后人们出难题啊,因为当时他自己也找不到证据否定其中一种说法,因此只能把这两种说法都记载下来,至于你相信哪一种,那就不关他的事了。
所以说,称呼秦始皇为吕政的这一帮人,主要是采信了秦始皇是吕不韦儿子的这种说法。我们也不能说他错了,毕竟也没啥证据否定这一点。
总结:称呼秦始皇为嬴政或者秦政比较合适。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是严格执行男性称氏的,所以那个时候你叫秦国那些王为嬴某某,绝对会被人揍。
不过到了战国时期,老黄历都过去了,新时代来临了。连周王室的地位都不保了,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习俗,自然也就逐渐淘汰了。男人可以称姓也可以称氏,你自己家看着办。
因此我们称呼秦始皇为嬴政,在战国时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此外由于造父被封在赵城,所以他的子孙后代是嬴姓赵氏。那么非子被封在秦地,那么他就应该是嬴姓秦氏才对,根据父系的封地确定氏的名称,这是一般的做法,所以说称呼秦始皇为秦政也是靠得住的。
至于赵武灵王赵雍,人家本来就是嬴姓赵氏,所以称呼他为赵雍是没毛病的。不过由于他是战国时期的人,用姓来称呼他也没问题,所以称呼他为嬴雍也无可厚非。
参考资料:《史记》、《扬子法言》、《战国策》
为什么秦始皇和赵武灵王都是嬴姓赵氏,嬴政却不叫赵政,赵雍却不叫嬴雍?
姓属母系,氏归父系。姓为先有,氏为后来。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秦之先与赵之先共祖,赢姓出自颛顼帝,颛顼苗裔孙女脩,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他姚姓女子为妻,让他驯养鸟曽,是为伯翳,赐姓赢氏。
所以伯翳就是赢姓始祖,不论秦还是赵都是赢姓后人。
那么秦与赵分岔(分枝)始于何时?始于蜚廉,蜚廉有二子:一曰恶来,这一枝后来就是秦赢;一曰季胜,这一支后来就是赵氏。
蜚廉与恶来父子都孔武有力,事商纣王,周武王伐纣时,恶来一并被杀。
蜚廉的另一个儿子季胜,生子孟增,事周孝王,是为宅皋狼,宅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善御深得周穆王宠,周穆王带着他驯养的宝马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叛乱,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日行千里,归周平乱。周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以此为赵氏。
再说恶来这一枝,女防→旁皋→太几→大骆→非子。因为恶来事商纣王被杀,这一枝当时肯定没落,而造父得封赵城,恶来这一枝也依附住赵城,姓赵氏。
到非子时,住犬丘,善养马及各类兽畜,犬丘人告知周孝王,周孝王召之,非子把马养的又多又好,周孝王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今其后世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赢氏祀,号曰秦赢。
秦赢从此有了自己的封地,而且续的是赢氏香火。至秦仲时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封为大夫,大骆犬丘之地归其所有,为西垂大夫。秦襄公时,周幽王战死骊山脚下,秦襄公勤王护驾有功,护送周平王东迁,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自此,秦襄公立国,但是他封的岐以西之地还被犬戎占领,周平王让他去打,打下来的土地才真正归秦所有。此后历经七代,一百七十年,秦穆公时才打下这片土地,这就是“襄公有其名,穆公得其实”。
再来说赵氏这一枝,周幽王时,赵氏叔带事周幽王,周幽王无道,叔带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就是赵衰赵盾赵氏一族,后来三家分晋,才有了赵国。
所以,赵氏虽然先比秦氏得封,但秦国立国比赵国早。秦有自己的封国,自然是以自己的氏族为荣为显,祭祀的也是自己赢氏香火,当然历代君主都是以赢为姓,像大家熟知的:赢泗,赢荡,赢稷,赢柱,赢楚,赢政。
当然赵氏一族自封赵城起,赵氏一族一直也显赫没有中断过,到三家分晋时,有了赵国,赵氏一族自然也以赵氏为荣为氏。大家熟知的赵衰,赵盾,赵朔,赵武…
题目中所说的赵雍就是赵武灵王。为什么秦始皇和赵武灵王都是嬴姓赵氏,嬴政却不叫赵政,赵雍却不叫嬴雍?
这个问题其实被作者自己回答了,按照战国时代的传统,嬴政实际上就叫做赵政,赵国的君主只能叫做赵雍而不能叫做赢雍。
在春秋战国时代,姓氏是分开的,所谓的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因此,在当时女子用姓以别婚姻,男子称氏以别贵贱。
比如说前一段很火的芈月传,芈就是姓,是楚国王族之姓,同时屈原也是出自于楚国王族,是楚王熊通的后人,但是没人叫他芈原,因为他的先人封到了屈地,按照当时传统就以屈为氏,屈原也就叫屈原不叫芈原。
始皇帝嬴政也是如此,赵国,秦国王族本来源出一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恶来。都是嬴姓赵氏,在湖北曾挖出了一批记录先秦历史竹简,其中有一章就叫做《赵政书》,记述始皇帝的生平,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在当时始皇帝实际上叫做赵政。
但是称呼始皇帝叫做赢政错了么,其实也不错,为什么,就像周天子一家,因为分封制,在姬姓的下面出现了很多氏家。比如说魏国王族魏氏,韩国王族韩氏,他们都是姬姓子孙。称呼他们都叫做魏某某,或者韩某某了,但是周天子一系的男性,因为是本家大宗,作为顶配的存在,所以他们一直被称作姬某某是没问题的。
而始皇帝在消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就变成了赢姓的本家大宗,因此称他为赢政也算合理。
为什么秦始皇和赵武灵王都是嬴姓赵氏,嬴政却不叫赵政,赵雍却不叫嬴雍?
这个待研究,秦始皇叫赢政,叫赵政也可以,秦始皇是在赵国出生的,他的母亲是赵姬,人们习惯称秦始皇赢政。赵雍不宜叫嬴雍,是赢姓赵氏。像姬姓分出许多姓氏,不能叫姬什么了。嬴姓分出黄、赵、徐等许多氏,这些氏就是后来的姓氏,像黄忠、徐晃,不能叫嬴黄忠、嬴徐晃一个道理。
秦国、赵国是一个祖先,具体来说秦国开创者秦非子,赵国开创者赵姓始祖是赵父。相对比较,秦非子比赵父年代早,距离嬴姓得姓始祖伯益年代较近;赵父是赢姓赵氏,距离嬴姓得姓始祖伯益年代较远;秦非子叫嬴非子比较合理,赵父及后续的赵王再叫嬴父、嬴雍就不太合理。关键还是习惯、习俗不易更改。
秦非子,嬴姓,名非子,周孝王时期获封秦地,在现在甘肃天水一带,号秦嬴,是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
赵姓出自嬴氏,赵姓得姓始祖是造父,是嬴姓赵氏。造父祖先是伯益,伯益被帝舜人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十四世孙。周穆王时为驾车大夫。后受周穆王封于赵城,现在山西洪洞,遂以赵为姓氏的,是嬴姓赵氏。
嬴氏是上古八大姓,分出了江、廉、徐、梁、马、谷等许多姓氏。早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后来氏就通称为姓氏了。中国大多数姓氏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
为什么秦始皇和赵武灵王都是嬴姓赵氏,嬴政却不叫赵政,赵雍却不叫嬴雍?
在先秦时期,嬴姓是上古的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之一。之所以把这8个姓全部列出来,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问题。
这8个姓都有女字的偏旁在里边,这是因为姓是母系社会继承下来的产品,氏是复习社会继承下来的产品。在母系社会,小孩子都不知道父亲是谁,只能跟母姓。当过度到父系社会后,氏就产生了,这时候男人已经有了非常高的话语权。
秦国和赵国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先古四大传奇人物之一的伯益。伯益是大禹的重要助手,因功被赐姓嬴,之后不断繁衍生息。
到了商纣王的年代,伯益的飞廉就是商朝的重臣。周武王灭商之后,嬴姓族人作为战败的一方被发配到陕西和天水一带去为周王室养马。
周穆王时期,嬴姓族人中的造父是驾驭马车的高手,因功被封在了赵城,造父也就成为嬴姓赵氏的始祖。
这时的嬴姓其他族人就依附于赵氏,都变成了嬴姓赵氏。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在为周王养马,出现了一位叫非子的养马高手,深得周孝王的赏识赐给他们一块封地叫秦。
从这时候嬴姓就分成了两部分:嬴赵和嬴秦。在嬴姓家族中,男人就姓赵,女人就姓嬴。因此秦王嬴政也被称为赵政,赵国王室的男子也被称为赵氏。
赵雍也被称为赵武灵王,他就是赵父的子孙,当然会被称为赵雍。而秦国则不一样,他们一直供奉的还是嬴姓,因此他们的子孙一直都被称为嬴荡、嬴柱、嬴异人、嬴政。但在正式的称呼上一定是赵,比如赵柱、赵政。
赵氏虽然最早由了自己的封地成为大夫,但他们一直都是晋国的贵族,直到三家分晋的时候,才建立了赵国。
而嬴秦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因为护驾有功被提升了一级建立了秦国。并且周平王把自己在陕西的封地赐给了秦国,因此秦国更愿祭拜嬴氏宗亲,但在名字面前还是要加上赵字。
在一个家族里,女子取姓,是因为婚姻的关系。男子则取氏,就是为了区分贵贱。这就变成了一种传统,至少在先秦时期是如此。
为什么秦始皇和赵武灵王都是嬴姓赵氏,嬴政却不叫赵政,赵雍却不叫嬴雍?
秦国和赵国的君主都有同一个祖先,那就是商朝的飞廉又叫蜚廉,飞廉的儿子季胜为赵国君主祖先,飞廉另一个儿子恶来为秦国君主祖先。
在先秦,姓氏比较分的清楚,姓是指母亲一方的,氏是指父亲一方的。在母系社会用姓,父系社会用氏,所以那时的姓都带有女字旁,如姬、姜、嬴、姚、姒等这些中华上古大姓。姓出现的比氏要早,对于姓和氏的运用,举个例子,姜尚姜子牙是姜姓吕氏,所以很多记载上称其为吕尚,这很合理。
嬴政时期已经过了父系社会,准确的说应该称他为赵政,如果你喊他嬴政,他会和你翻脸。至于为什么后世称其为嬴政,我想多半是后世史学家为了和赵国的嬴姓赵氏加以区别形成了一种称呼惯例,久而久之便成自然了。
所以,经过以上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国和赵国的百年缠斗,可以说是一家人的内部斗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