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庙号是太宗,为什么后世都喜欢叫他明成祖?
封建王朝的几个太宗,得国不正是他们的硬伤。唐太宗李世民大家最熟悉了,这是个好皇帝,可是他是通过杀了兄弟、逼父亲退位得来的皇位。
宋太宗赵光义,这家伙不地道,大概率害死了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夺取了皇位,他的侄子和弟弟的死,跟他也脱不了干系,因为他们都有继承权。
明太宗是谁?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朱棣就是明太宗,他的皇位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手里抢来的,所以也是得国不正。
清太宗皇太极,四大贝勒之一,努尔哈赤没有指明谁是继承人,但是看好阿巴亥大妃生的多尔衮三兄弟,皇太极联合其他三大贝勒,弄死了阿巴亥,夺取了后金大汗之位。
所以说庙号太宗的皇帝,都有这一类的问题。其中比较特别的就是朱棣,因为他过去是明太宗,为何后来就变成了明成祖呢?
一、祖对王朝的贡献,高于宗。祖宗我们一直都是连在一起念的,其实在古代,这是有非常明确的分别的。尤其是给皇帝上庙号的时候,祖和宗的性质完全不同。
一般开国皇帝,都被称之为祖。比如说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
这些开国皇帝称之为祖,那是因为他们开创了基业,是王朝的第一个实质性的皇帝,称为祖一点也不为过。
除此以外,如果你想要庙号上加上一个祖,那困难程度可就大了去了。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他对唐朝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可他依旧只是个宗,不是个祖。
唐朝和宋朝只各有一个祖,其他皇帝都是宗。元朝就有两个祖了,除了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外,还有一个元世祖忽必烈。为啥?因为忽必烈一手建立了大一统的元朝,他对元朝是有不可磨灭的功绩的。
清朝就更过分了,他们居然有三个祖,除了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外,还有清世祖顺治皇帝和清圣祖康熙皇帝这两位。
为啥?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是清朝的基础,他被称为太祖,和成吉思汗的元太祖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顺治皇帝被称为清世祖,主要是因为他在位期间,带领清军入关,问鼎中原,这份功绩对清朝来说实在是巨大,虽说主导人是多尔衮,但是在位的皇帝是顺治。
至于康熙的清圣祖,那是因为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剿灭噶尔丹,保证了大清朝的版图完整,所以被称为清世祖。
二、朱棣这个明成祖,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加上去的。其实一直到明武宗朱厚照的时候,朱棣一直都是明太宗。太宗虽然得国不正,可是对国家的贡献其实是不小的。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堪称唐朝最优秀的君主,创建了贞观之治。宋太宗赵光义,灭亡了北汉,额。。。略过他好了。明太宗朱棣,多次征战漠北,使得万国来朝。清太宗皇太极,为清军入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称呼朱棣为明太宗一点毛病都没有,反而是一种尊重。可为啥到了嘉靖皇帝这一代,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呢?
原来嘉靖皇帝朱厚熜不是明孝宗朱佑樘的亲儿子,只是他的侄儿,他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照没有儿子,朱佑樘又只有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所以才轮到了朱厚熜继位。
朱厚熜自己是有亲爹的,也就是兴献王,所以他打算把兴献王追封为皇帝,将他放在太庙当中。兴献王追封为兴献帝以后,问题来了。
太庙实在是太拥挤了,从朱元璋这一代开始算起来,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已经有9位皇帝在太庙里了,香火明显不够分啊!
太庙正殿只有9个席位,要想把兴献帝放入太庙正殿,就必须要从上面几个皇帝里踢走一个才行。
狠心的朱厚熜,居然打算把朱棣给踢出去。大臣们当然打死了也不肯答应。可朱厚熜的态度也决绝,必须要把他爹弄进太庙,无奈之下,大臣们只好把朱高炽给请了出去。
为啥?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只有8个多月,大家是按照在位时间排序,这才把朱高炽给踢出去的,都是朱厚熜的祖宗,谁也不欺负谁。
至于朱棣为啥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其实也就是在这次事件的时候,嘉靖皇帝修改的。因为嘉靖有自己的想法。
三、嘉靖希望朱棣能够和朱元璋一样,成为后代万世供奉的君主。封建王朝的太庙正殿,就那么几个位置,所以当新皇帝上台以后,老皇帝进了太庙,那么就必须要在原来的祖宗里选择一个踢出来。
这样就能够保证跟当朝皇帝比较亲近的几个皇帝祖先,能够轮番在太庙正殿享受供奉。中国普通人家,讲究五服,其实出了五服就算不上真正的亲戚了。而且拜祭祖先的时候,一般五代以上也不会刻意祭拜了,这是一样的道理。
不过老祖宗是每一家人都要祭拜的,原来明朝只有明太祖朱元璋这么一位老祖宗。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明成祖朱棣也成为了老祖宗。
这么一来,就算后世大明朝的皇帝换了千万个,朱元璋和朱棣始终都不会被赶出太庙正殿,这就是嘉靖皇帝的小心思。
朱厚熜对朱棣是十分尊重的,如果没有朱棣,后面这些大明朝的皇帝,都不可能登基称帝。所以说朱厚熜说要把朱棣踢出太庙正殿,那是在吓唬百官,逼迫百官就范。他才舍不得朱棣呢,将朱棣列为祖就是证据。
总结:嘉靖皇帝想多了。朱厚熜还指望着明朝皇帝永远传承下去,这么一来朱棣就能跟朱元璋一样,永远享受太庙供奉的待遇了。其实,这件事就跟秦始皇希望秦朝万世万代传下去一样,都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大明王朝在崇祯皇帝朱由检时期就已经灭亡了,拢共也就两百来年的时间,所以何必纠结入不入太庙的事情呢?就算兴献王入了太庙,他是能知道,还是后世能感恩戴德?这家伙该不出名还是不出名,靠太庙加持也没什么作用。
参考资料:《明史》
朱棣的庙号是太宗,为什么后世都喜欢叫他明成祖?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
嘉靖登位以前,朱棣并不是“成祖”,而确实是“太宗”。
后来,朱棣变成了“成祖”,这事儿是嘉靖干的。
表面上,嘉靖抬高了朱棣,实际上结结实实地黑了一把。嘉靖还是很狡猾的。
今天来给大家细细地说一下这个事。
大家都知道,嘉靖登位,实际上是接了明武宗朱厚照的班。朱厚照无子,而按照皇统帝系,当时尚为藩王的朱厚熜以旁支伦序,位登九五至尊。
按皇统帝系的法则,父子兄弟,嫡庶长幼,嘉靖继承大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有先帝遗命,但毕竟他的继位并不是个正常现象,所以,也是有过一波三折的。
嘉靖即位前的入门之争,即位后的大礼议之辩,就是两场复杂的政治斗争。
大家都知道,嘉靖以动口开始,动手结束,从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胜利,最终稳住了朝局,收回了皇权。
嘉靖那时候很年轻,但政治敏锐度很高,很会利用这些文礼事情巩固自己手中的皇权,手段也很高诡。
把朱棣由“太宗”改为“成祖”,嘉靖的这个“争庙”事件可以视为“大礼议”事件的续集,仍然与他亲爹有关。
说说明朝的这个太庙。明朝的这个太庙供奉制度比较复杂,不像唐宋时期的九庙制,也不是清朝采用的群庙制。
洪武九年,明朝太庙在南京建成,正中间的位置并不是朱元璋,而是这个样子的:
【洪武元年,洪武元年祫飨太庙。德祖皇考妣居中。南向。懿祖皇考妣东第一位,西向。熙祖皇考妣西第一位,东向。仁祖皇考妣东第二位,西向。】――《明史》
那个空白位置是怎么回事呢?――给朱元璋留的。将来他死了,就搁那儿。
九年十月,新太庙建成。中间一室供奉德祖,东面一室供奉懿祖,西面一室供奉熙祖,东面第二室供奉仁祖,都向南。
这是个什么规则呢?
这是朱元璋仿效唐宋,追封了4代祖先为皇帝。
所以,嘉靖修改太庙制度之前,明朝的太庙是德祖在正中间的位置,百世不祧。当然,无论把朱元璋的牌位摆在哪个位置,他也是百世不祧。
到了弘治朱佑樘即位的时候,他要给他爹明宪宪宗升祔。
孝宗即位,宪宗将升祔。时九庙已备,议者咸谓德、懿、熙、仁四庙,宜以次奉祧。礼臣谓:“国家自德祖以上,莫推世次,则德祖视周后稷,不可祧。宪宗升祔,当祧懿祖。宜于太庙寝殿后,别建祧殿,如古夹室之制。
意思是:孝宗继位了,要把他爹宪宗的牌牌摆进太庙的时候,但九个牌牌已经排满了。而德祖就如同周朝的后稷,乃是始祖,不可祧,所以决定迁走了懿祖。
也就是说,宪宗未升祔太庙之前,里面的牌牌是这样摆的:
弘治把他爹明宪宗朱见深的牌牌摆进去以后,太庙的牌牌顺序就变成这个样子:
而礼部侍郎杨守陈却这样认为:
【《礼》,天子七庙,祖功而宗德。德祖可比商报乙、周亚圉,非契、稷比。议者习见宋儒尝取王安石说,遂使七庙既有始祖,又有太祖。太祖既配天,又不得正位南向,非礼之正。今请并祧德、懿、熙三祖,自仁祖下为七庙,异时祧尽,则太祖拟契、稷,而祧主藏于后寝,祫礼行于前殿。时享尊太祖,祫祭尊德祖,则功德并崇,恩义亦备。】
意思是:根据《礼》的规制,天子七庙,德祖是始祖,他的地位不应该比作后稷,应该如同商代的报乙,周代的亚圉。
七庙里又有始祖又有太祖,不合礼制。配天的是太祖,太祖却不在正寝居中朝南,不合正礼,应该把德懿煕三祖迁出,而把太祖朱元璋摆在正中间。
而到了嘉靖十年,就这么做了。
嘉靖九年春,世宗行特享礼。令于殿内设帷幄如九庙,列圣皆南向,各奠献,读祝三,余如旧。十年正月,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
太祖朱元璋的牌牌置于正中,而他前面没当过皇帝的那四个祖先都迁到祧庙了。
时帝(嘉靖)欲改建九庙。夏言因言:“京师宗庙,将复古制,而南京太庙遽灾,殆皇天列祖佑启默相,不可不灵承者。”帝悦,诏春和兴工。诸臣议于太庙南,左为三昭庙,与文祖世室而四,右为三穆庙。
嘉靖要改建九庙,夏言和众大臣商议,搞成三昭三穆,加文武世室。左边是三昭庙和文世室,右边三穆庙。
帝曰:“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皆南向。
这仿效的是周朝的制度,文武世室七庙制。
这样的话,嘉靖就把朱棣升格为成祖,进了文武世室(也叫文武宗庙),位列三昭三穆之上,百世不祧。
而把朱元璋前面那几个没当过皇帝的四个祖先的牌牌迁到了后寝殿,此时的正殿就成了这个样子:
明太祖朱元璋位置居中,右手边的文世室是明成祖朱棣挨着,而另一边的武世室则留着空位。
看到这个摆放方式,大家应该能猜到嘉靖皇帝的真正目的了吧?
那个空出来的百世不祧的“武世室”又是给谁留的呢?
通过改制,嘉靖他爹进了太庙,还位居武宗之上。将来嘉靖死了,成为“武世室”,就能把明仁宗挤掉,保住他爹在明武宗朱厚照的右尊位置。
狡猾的嘉靖。
嘉靖之前,列位皇祖是郊祀配太祖,祭昊天上帝配父亲。
嘉靖登上皇位是兄终弟及,嘉靖生父已经尊为献皇帝了,但是因为生前没当过皇帝,不能称宗入太庙,只好单独弄个世庙,单独祭祀。如果按照以前的摆放方式,他在明堂祭祀,就不能同时拜他老爹,祭拜的是别人。
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疏:“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明史》
严嵩上疏:“考季秋成物之指,严父配天之文,宜奉献皇帝配帝侑食”
……今援据古义,推缘人情,皇考至德昭闻,密佑穹旻,宗以其德可。圣子神孙,传授无疆,皆皇考一人所衍布,宗以其世亦可。宜加宗皇考,配帝明堂,永为有德不迁之庙。 ——《明史》
【帝以疏不言祔庙,留中不下,乃设为臣下奏对之词,作《明堂或问》,以示辅臣。
“文皇远祖,不应严父之义,宜以父配。称宗虽无定说,尊亲崇上,义所当行。既称宗,则当祔庙,岂有太庙中四亲不具之礼”
帝既排正议,崇私亲,心念太宗永无配享,无以谢廷臣,乃定献皇配帝称宗,而改称太宗号曰成祖。】 ——《明史》
嘉靖是这样的步骤:把他爹追了皇帝>>>>加庙号睿宗>>>>入庙>>>>把朱棣的太宗升为成祖>>>>祭拜明成祖朱棣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两个“祖”时候,一起到郊外祭天(郊祀配太祖)>>>>祭祀昊天上帝配他爹睿宗(祭上帝配父亲)。
这样一来,嘉靖在明堂内祭祀昊天上帝的时候就能同时祭拜自己的亲父亲而不是明孝宗(大家还记得入门之争和大礼议的斗争重点吧?)
通过这样的改变,嘉靖和他爹就合理合法地在明朝的皇统帝系中坚实地立稳了位置。
“争庙”就是“大礼议”的续章,“始而争考﹑争帝﹑争皇,继而争庙及路,终而争庙谒及乐舞。”
当年,朱棣为了向世人确立自己获得皇位的合法性,用尽各种办法证明自己是嫡子,连亲娘都不认了,非要当马皇后的儿子,真是感天动地。
没想到,百年以后,朱棣被嘉靖狠狠黑了一把,明褒实贬,把“太宗”庙号改成了“成祖”,让人不由得想起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
朱棣的庙号是太宗,为什么后世都喜欢叫他明成祖?
大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其孙子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当年,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变”,并于建文四年夺取皇位。朱棣死后,庙号为太宗,是为明太宗。到了嘉靖十七年,明世宗朱厚熜改庙号为成祖。从此之后,后世多称朱棣为明成祖。那么嘉靖帝为什么要给朱棣改庙号呢?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原因,我看到已有的回答中,大多数认为是嘉靖帝给朱棣改庙号,是为了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几件事情。第一,朱棣的庙号是明太宗与明成祖有什么区别?第二,嘉靖为什么让要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第三,改朱棣庙号是否只是为了让自己父亲进入太庙?
朱棣的庙号是明太宗与明成祖有什么区别?庙号制度起源于商朝,不过真正发展完善开始于汉朝。《孔子家语》记载,“祖有功,宗有德”,意思就是开创为功,守成为德。所以,历史上开国皇帝的庙号都是祖,汉之后宋之前比较乱,有的用太祖,有的用高祖,宋辽之后就统一使用太祖,所以朱元璋的庙号就是明太祖。一般来说,这个庙号只有开国皇帝才能享受,但有一些中兴的皇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是也有开创之功,也称为祖,比如西汉的刘秀就称世祖,清朝的康熙就称清圣祖。
开国皇帝之后的皇帝,一般都称宗,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非开国皇帝都是称宗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英宗朱祁镇等等。所以,朱棣死后的庙号定为太宗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是从自己侄子朱允炆手里夺来的皇位,于礼仪上不免有来路不正之嫌,所以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朱棣就说自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亲儿子,还取消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年号,而建文帝兵败之后下落不明自然也没有庙号(大明灭亡后,南明朝弘光元年给定了个明惠宗),这样,朱棣就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按照他的意思,死后的庙号定为太宗,这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事情意思差不多,是没有问题的。
嘉靖为什么让要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要说明这个问题,还要从嘉靖即位说起。
- 第一阶段:话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既没有亲儿子,也没有亲兄弟,只好从自己兄弟的孩子里面找,找来找去,选定了朱厚熜,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后世也称嘉靖帝。原因我们不多做讨论,但仅从礼仪上看是没有问题的,根据史料记载,
“兴献王(朱厚熜的亲爹)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
好了,现在朱厚熜成了皇位继承人,按照礼仪要求,朱厚熜是要过继给前任皇帝的父亲朱佑樘当儿子,也就是说他以后就得称朱佑樘为亲爹,朱厚照为亲哥,反而要称自己的亲爹为叔叔,这就是所谓的“以小宗入大宗。”本来吧,从一个普通的藩王一下子成了万乘之尊的皇帝,高兴还来不及呢,换一般人也就不计较这点事了。可嘉靖不是一般人,他不干!
既然不认朱佑樘为亲爹,那朱厚熜的皇位继承就有问题,说不通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厚熜提出追封自己的亲爹为皇帝,这样不就说通了吗?可这样一来,大臣们不干,于是嘉靖与大臣们之间就爆发了一场长达十几年的争斗,史称“大礼仪之争”。请注意,这里的用词是“争斗”而不是“争论”,期间很多大臣被贬,也死了很多人,最后以首辅杨廷和致仕结束,嘉靖帝朱厚熜取得了胜利,顺利追封自己的亲爹为明睿宗。
- 第二阶段:现在,朱厚熜的亲爹成了明睿宗,按说自己的皇位继承名正言顺了,但朱厚熜觉得份量不够。于是,他提出既然自己亲爹是皇帝了,就得进入太庙。这下大臣们又不干了,当时就有两百多人在宫门外长跪示威,表示抗议,朱厚熜很生气,让锦衣卫抓了很多人。总之,闹的很厉害。不过朱厚熜很固执,最后这事还是让他做成了,排在了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前面。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当时太庙的情况。按照规定,天子七庙,祖庙不迁,三昭三穆,合称七庙。周人以后稷为太祖,文武并列为世室,再有三昭三穆,乃是九庙。也就是说,当时太庙里可以放九位皇帝,其中称祖的太祖朱元璋不能动,其他的按血缘关系远近的顺序,依次往外挪,古代称之为“祧”,通俗讲就是把皇帝的神主(牌位)从正殿(寝殿)挪到偏殿(祧殿)。
当时在太庙正殿供着的都有谁呢?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合计八人。这么一算,还差一位,正好可以把自己亲爹明睿宗放进去,正好九个,于礼仪上是说得通的,似乎不必大动干戈。
但是,嘉靖帝朱厚熜是个对礼仪非常执着的人,他考虑的比较深远。虽然现在自己靠着皇权的强大压力,把他亲爹安排住进了太庙,但等他死了之后,他也要进太庙。按照前面说的,一旦人数超过九人,就要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祧”出一个皇帝来去偏殿。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血缘关系最远的是明太宗朱棣,但是他也知道朱棣的功劳比较大,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实际上却有开国之功,如果自己死后大臣们顾念朱棣的再造开辟之功,不愿意“祧”出朱棣,那极有可能再把他亲爹的牌位“祧”出来。
所以,为了他们父子和子孙后代考虑,朱厚熜打了一个好算盘。给朱棣升级为祖,这样朱棣就不能被“祧”,也就不能参与太庙位置之争了,那么第一个要被“祧”出来的就变成了仁宗,仁宗在位时间比较短,文治武功也不大,到时候阻力没那么大。这样,他爹进,“祧”仁宗;他进,“祧”宣宗……一直这么下去,他爹、他自己以及他的子孙们就可以一直待在太庙里了。
我想,朱厚熜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才在嘉靖十七年给朱棣改了庙号,从明太宗升级为明成祖。事实上,朱厚熜的计划非常成功,他死了之后迁了仁宗,他儿子穆宗死后迁了宣宗,孙子神宗死后迁了英宗,重孙光宗死后迁了宪宗的,重重孙熹宗死后迁了孝宗的,再往后就是思宗崇祯帝了,他死了大明就亡了。所以,终大明一朝,他亲爹朱佑杬的神主一直在太庙里好好的,没有被“祧”。
朱棣的庙号是太宗,为什么后世都喜欢叫他明成祖?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大明皇帝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鞑靼途中,病逝于榆木川。近臣秘不发丧,徐徐回军,暗地遣使持遗诏疾驰返回京师,奏报太子朱高炽,立即即皇帝位。
朱高炽即位后,给父亲上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上庙号“太宗”;所以朱棣在此后百年时间里,庙号都是“太宗”。九十七年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太宗朱棣的六世孙、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有儿子,也没有同母兄弟。所以辅臣杨廷和等,以武宗遗诏名义,“兄终弟及”、“伦序当立”的理由,迎武宗叔父、孝宗朱佑樘之弟---兴献王朱佑杬之子、时为兴世子的朱厚熜继承大统,奉其入京,为大明新帝。
朱厚熜时年十四,年纪虽幼,但是极为老成,且性格坚韧、心思缜密。对于朝臣所安排的“入承孝宗为嗣子”、“以皇太子名义继承皇位”的礼仪很是不满,坚决反对。还没有正式登基,就与大臣们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在文臣们的让步下,及孝宗张皇后的旨意下,朱厚熜自大明门入宫,于奉天殿即位,即明世宗嘉靖帝。
世宗即位后,就与文臣们对于以谁为皇考(宗法制度上的父亲)展开激烈交锋。文臣依据祖制、儒家道德伦理思想,力主世宗以孝宗皇帝为皇考,武宗生母、孝宗张皇后为母后。而世宗生父兴献王朱佑杬则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生母蒋氏改称““皇叔母兴国大妃”。从而使大明皇统保持在孝宗一系。
世宗一生,对于妻子儿女诸臣都可以说是凉薄,唯独于父母确实感情深厚,对于文臣们所议定的谥号礼仪之事勃然大怒、明言绝不可以接受,说:“朕父母俱全,怎么可以给别人当儿子!”
为此,年轻的世宗面对绝大多数朝臣的反对,毫不示弱,坚决表示不可能改称自己父母为叔父母。在争吵最激烈时,世宗甚至面对诸辅臣嚎啕大哭,放言自己宁愿退位,奉生母返回湖广安陆兴藩封地,也不愿做不孝子,弄得诸文臣尴尬不已。
嘉靖三年(1522年),经过三年半的往来对抗,世宗与诸臣勉强各退一步,世宗奉孝宗为“皇考”、张太后为“圣母昭圣慈寿皇太后”;而生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尚在世的祖母(兴献王朱佑杬生母、明宪宗邵贵妃)为“寿安太皇太后”。宗法上暂时以孝宗夫妇为父母,而生父生母则加“本生”二字,实际只是承认了为世宗的血缘父母。但是这是世宗和文臣们都不满意的,双方都想彻底推翻对方主张,获得最后胜利。
嘉靖三年七月,世宗再次出击,直接令礼部为亲生父母预备册文,准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而这些,是正统皇帝皇后,才会有的待遇,所以群臣闻讯哗然。
其中新科状元杨慎(致仕首辅杨廷和子)对于世宗过河拆桥、在自己父亲主动迎取其入京继承大统后,却因尊崇父母一事翻脸,并逼迫其致仕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于是趁机煽动诸臣,声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就在今日!”聚集大批文臣,前往皇宫,于左顺门下跪闹事,乞求(要挟)世宗收回诏令。
世宗此时已经即位三年,政治手段日臻成熟,对于朝政大权也逐渐掌握在手。臣子们有如儿戏般的逼迫,他也十分恼怒,但也有一举终结数年争论的念头。于是先命內官传谕,让诸臣退朝,但杨慎等人自料世宗年少,不敢过于放肆,于是继续哭闹,左顺门外“声震阙庭”。世宗闻报立即下令,命锦衣卫逮捕为首者下诏狱。其他官员自然不服,更加喧哗,左顺门一时有如市井菜场,混乱不已。
世宗顺水推舟,以“要挟君上、无人臣礼”为由,将在场闹事官员,五品以下一百三十四人下狱,四品以上八十六人停职待罪。然后予以重责-“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并在执行中,杖死十六人。
而罪魁杨慎,世宗深恨之,欲杀之后快,但是考虑到还是要给杨廷和面子,所以廷杖后革职充军云南,永不叙用,遇赦不赦。
此后世宗趁热打铁,给生父生母去掉尊号上“本生”两字,直接称“皇考恭穆献皇帝”、“章圣慈仁皇太后”;并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至此,历时三年的君臣争斗,终于在世宗雷霆手段高压下,以皇帝大获全胜而告终。
围绕“皇帝尊父”而展开的交锋,看似有些小题大做,实际则是君权与臣权相争,以夺取朝政控制权,这在后世被称为“大礼议”,这也是明朝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历史事件。
此后,世宗再接再厉,于嘉靖十七年(1548年),进一步追尊父亲“恭穆献皇帝”庙号为“睿宗”,预备将其神主牌位入主太庙。
大明太庙,依据周礼,并稍做修改,供奉九神主,始祖以下,四昭四穆。在世宗时期,共有德祖朱百六(太祖之高祖父)、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等九庙。懿祖朱四九、熙祖朱初一、仁祖朱五四(世珍)等神主,为空出位置给后世嗣皇帝,已迁往“祧庙”单独供奉。
所谓“祧”就是把牌位从太庙正殿中挪出,另以偏殿(祧庙)单独供奉。大明太庙中,太祖朱元璋以开国之功,“万世不祧”,稳居太庙正中,不管血缘多远。
而德祖,是大明皇室所可以追尊的最先一人,孝宗时有诏令“以周后稷例,不可祧。”所以也一直安奉于太庙。
世宗要做孝顺儿子,将其父“睿宗”朱佑杬的神主放进太庙,享受后世子孙的尊崇,那就必须将现有太庙中距离自己血缘最远的先皇帝神主迁出,以腾出位置。而“太宗”朱棣,就是德祖、太祖之下,距离世宗最远的先皇帝。只有将他的神主迁出,才能给“睿宗”腾位置。
但是,朱棣靖难起兵,夺取皇位,实同于开创基业。其文治武功赫赫威名,大明后世皇帝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都是由太宗朱棣始。其功业昭昭,是后世子孙崇敬万分的,世宗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就算世宗要给老爹在祖庙里挤位置,也不敢明目张胆去迁太宗朱棣的牌位。
但是,越过太宗朱棣,去迁他下面其他皇帝的牌位(世宗其实最想把那个不着四六、嘻哈荒唐的堂兄-武宗正德帝的牌位迁走),于宗法礼制上确实没有理由,而且文臣们在“大礼议”中一败涂地,吃了暗亏,总要找回场子,无论有理没理,都要和皇帝在其他地方争一争,更不要说于礼法祖制是有理的事,于是纷纷也上疏反对。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为了拔高太宗朱棣,同时也是为了使自己的继位更加名正言顺,于是正式改太宗朱棣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升庙号为“成祖”,并明确其与太祖一样“万世不祧”。
之后,将“成祖”之下的仁宗朱高炽神主迁往“祧庙”奉安,和懿祖、熙祖、仁祖等老祖宗他们去作伴。
这样,太庙里终于腾出位置,世宗父亲“睿宗”朱佑杬的神主,也得以进入太庙,堂而皇之地跻身于历代先皇之间,“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奉于太庙之左第四,序跻武宗上”。并被追谥“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接受后世子孙的世代拜祭。
在儿子近三十年的努力下,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的兴献王朱佑杬,终于在身后享受到了与真正的皇帝一样的待遇。
自嘉靖十七年(1538年)起,朱棣的庙号,正式升为更高大上的“成祖”。
朱棣的庙号是太宗,为什么后世都喜欢叫他明成祖?
因为嘉靖也想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并进太庙,所以就把朱棣的“太宗”庙号升格为成祖。
我国历代宗法礼制,基本上都沿袭周礼。《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因此,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开国皇帝外,后世皇帝的牌位都遵循“亲尽则祧”的原则。“亲尽”指的是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
所谓“父为昭,子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三昭三穆的关系,就得被“祧”。而这个“祧”,就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单独供奉。
发展到明朝,这项礼制稍微有些变化,太庙中能供奉九位皇帝。除朱元璋外,多出来的就要去祧庙。
大家都知道,嘉靖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的父亲兴献王是藩王,没当过皇帝,因此是不可能入太庙的。所以,一开始大臣们和嘉靖围绕认爹这个事上,闹得很僵,这就是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之后,嘉靖追尊自己的爹当皇帝还不够,还要把他也弄进太庙去。然而,那时明朝太庙中的九个名额已经满了。因此,要是再塞他爹进去,就得祧一个出来。
而若论亲缘关系,朱元璋之下就数朱棣和嘉靖最远。因此,嘉靖只能把朱棣“祧”出来。
可是,朱棣的文治武功是何等的伟大,这点嘉靖也是知道的。所以,嘉靖就干脆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升级为“成祖”,这样一来朱棣就能与朱元璋并称为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于太庙正中供奉。
这一轮操作过后,嘉靖就以礼把明仁宗祧出来,放进了后殿供奉。这就是嘉靖追尊朱棣为成祖的始末。
本文作者:小贱贱
朱棣的庙号是太宗,为什么后世都喜欢叫他明成祖?
大明朝自立国以来,开国者朱元璋因“建基立业,功盖天地”的成就,所以被称为“太祖高皇帝”。而后的建文帝因被军事推翻,连帝位都被剥夺了,所以没有庙号。
朱棣虽非开国者,其文治武功在明朝历史上也是明列前茅的。而且迁都北京这一大创举改变了明朝的政治走向,南京成为了陪都,而北京开始成为了大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位二十二年,庙号“太宗”。在庙号中一般是“祖有功宗有德”,可是朱棣起兵夺了侄子的帝位,何德之有?
朱棣的这个庙号一直到了明世宗嘉靖十七年九月被其不“肖子孙”嘉靖帝朱厚骢改为了“成祖”。隔了那么多年,为什么嘉靖要这么干呢?原来,在打败了杨廷和赢得大礼仪之争后,嘉靖不满足于追认自己父亲为皇帝,还要让他爸爸兴献王朱祐杬得以进入“太庙”。但那并不容易,其难度不亚于“大礼仪之争”。
因为自古太庙也是有严格制度的。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祖之庙而七。
《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简单说,就是太庙只能供奉七个老大,除了太祖以外,其他宗字头的老大必须遵循“父昭,子穆”的原则,超出这个关系的,就要请出太庙正殿,但是太祖不一样,不论风吹雨打“万世不祧”,一直稳居太庙正位。
明朝的制度,太庙增员到了九个,自太祖朱元璋已降,太宗朱棣、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正好九位老大,满员了。而嘉靖本人对父亲的名分极为看重,一心想让自己死去的父亲入太庙,为此不惜发动“大礼仪之争”,追认一天皇帝也没有做过的已故父亲为“睿宗”皇帝。之后更是通过“制度创新”,把大明朝第二大神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直接与太祖归入第一梯队,永居太庙正殿,于是“宗”字就能腾出一个空位,让自己的父亲卡位成功。
费尽心思的嘉靖帝很聪明,即抬高了朱棣,又实现了理想,感觉从此走上了人生的“癫疯”。而明成祖就这么“诞生”了。不过,朱棣本尊应该对此不怎么开心,因为嘉靖二十年四月太庙发生了火灾,这应该是“原”太宗文皇帝朱棣的怒火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