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像汉献帝、曹奂这些人,好歹是个傀儡皇帝,有禅让的资本。小明王韩林儿就比较尴尬了,因为这哥们连禅让的资格都没有。
为啥?因为汉朝有400年大一统基业,曹魏也有三代帝王努力的成果,可韩林儿完全就是顶着个虚无的光环在招摇撞骗。朱元璋不待见这位老兄,那也是情有可原的。
你看看,做傀儡都是要有祖宗给你打下资本的,一般人还真的没资格做傀儡。就问你要不要努力吧?
一、韩林儿这个傀儡,得不到群众基础。韩林儿他老爹韩山童,是著名的白莲教起义领袖。可是韩山童刚带着一票兄弟打天下,还没什么起色的时候,他就被元军给弄死了。
这个时候他手下的马仔刘福通接过大旗,继续带着大家四处混,逐渐壮大了声势,积攒了十几万人马。你在努力的时候,别人也在努力,这不,徐寿辉、郭子兴、张士诚等等诸侯都崛起了。
满大街都是天王老子,谁也不听谁的。这哪成呢?为了做老大,刘福通把正在山里放羊的韩林儿给接了过来。建立了所谓的韩宋王朝。
过去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后代子孙,所以他们家是延续了宋朝的江山。你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毕竟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就韩林儿他们家是皇室血脉。
所以各路起义军都在名义上投靠了韩林儿,不过实际上还是各顾各的,谁也碍不着谁。刘福通暂时尝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滋味。
可惜各路诸侯都是人精,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基业,怎么可能白白送给韩林儿呢?所以大家只是拿韩林儿作为挡箭牌而已。
这一点朱元璋做得最狡猾,韩林儿和刘福通在朱元璋的北边,是朱元璋对付元军的天然屏障,所以朱元璋果断称臣,好让韩林儿帮自己挡住元军。
所以说韩林儿其实得不到任何诸侯的认可,朱元璋留着韩林儿,等待他禅让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二、韩林儿只是朱元璋手里的一颗棋子。刘福通这哥们是真的能打,结果惹怒了元军。与此同时张士诚还在背后偷袭刘福通,围攻安丰。腹背受敌之下,刘福通只好向朱元璋求救。
毕竟从名义上来说,朱元璋还是韩宋的臣子。当时朱元璋脑门一热,就打算去救韩林儿,想要把他接到金陵来。
可是手下人都表示反对,把这个小祖宗请过来指挥大家吗?朱元璋一想也对啊,所以就派人把韩林儿和刘福通都接到了滁州安置。
其实滁州距离金陵是比较近的,但是朱元璋这么一搞,既全了自己忠义之名,又避免了韩林儿和刘福通来这里给自己捣乱。
就这样,韩林儿和刘福通同时成为了傀儡,朱元璋成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那个人。其实没什么诸侯让他令了,因为天下诸侯当时只剩下了陈友谅、张士诚和他朱元璋。
陈友谅雄兵60万,正要虎视眈眈地打算东进,所以根本不可能听韩林儿的调遣。张士诚本来就是要灭了韩林儿,所以也不会听韩林儿的调遣。
那么朱元璋留着韩林儿是几个意思呢?我认为朱元璋考虑到自己和天下各路势力的关系,所以才保住了韩林儿一命。
- 首先,韩林儿是白莲教领袖韩山童的儿子,且刘福通也有一定的号召力。朱元璋可以靠这两个人收拢他们过去的散兵游勇。
- 其次,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二年,还跟元朝处于暧昧状态,要投降不投降的。手握韩林儿可以成为跟元朝谈判的资本。如果元朝不答应他的条件,他假意会支持韩林儿的韩宋政权。
- 再者,朱元璋也是个要名声的人,他有识之士都能够投靠自己。他对韩林儿的仁义,很快会传遍四方,有点志向和良心的人,都会对朱元璋竖起大拇指,吸引人才也就是眼前的事情了。
救韩林儿或许没那么重要,但是这件事本身所带来的作用,却是比较大的。因此朱元璋没有必要杀掉韩林儿。
三、韩林儿不禅让,是因为没有禅让的资格。韩林儿建立的韩宋政权,是一个毫无根基的政权。朱元璋脑子抽筋了,才会接受韩林儿的禅让。要禅让也得是元惠宗禅让,这才是名正言顺接收国家政权。
韩林儿搞禅让,就相当于梁山好汉晁盖把寨主之位让位宋江一样,对天下局势没啥大影响嘛!所以就算韩林儿再三要求禅让,朱元璋也不会答应。
这玩意儿就好像人家把一个屎盆子硬扣在你脑袋上,可他还觉得给了你一个香饽饽。因此韩林儿禅让这件事始终都没有做成功。
韩林儿自己也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搞禅让未免太高看自己了。人家朱元璋有自己的事业,有人脉有军队,压根就不需要这种虚伪的禅让。
当朱元璋相继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后,这才想起来还有一个韩林儿在滁州呆着呢!这哥们虽说没什么作用,却也是一代诸侯。留着他始终是一个祸害。
未免日后烦恼,朱元璋索性就把韩林儿也给解决了。当然了这件事做得密不透风,所以我这么说也不准确,韩林儿还真可能是意外落水而死。刘福通当然也淹死了,只不过朱元璋派去接他们的廖永忠没有淹死,这就说不过去了,你廖永忠命大吗?
总结:韩林儿要想求生,只有自废王位才行。韩林儿还指望着禅让,将来朱元璋好分一块领地给他,这就有点过分了。朱元璋可不是晋朝以前的皇帝,没那种留活口的风气。
搞完禅让,就把前任皇帝给宰了,这是南朝宋开国之间刘裕开了个好头,后来历朝历代都这么玩。
韩林儿唯一求生的做法,就是在朱元璋还没有壮大的时候,自己把王位给废了,有这等见识的话,或许能苟活下来。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尝过做皇帝的滋味,他不可能再回去做放牛娃了。
参考资料:《明史》
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小明王韩林儿其实是一个比较悲剧的人物,作为元末起义军的名义领袖,许多人把他比作秦末的楚怀王熊心、或者是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傀儡。
但相比于楚怀王和汉献帝,韩林儿的处境其实更加悲惨,毕竟他可没有所谓的血统,其影响力并不大。
当年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作为安徽地区白莲教的首脑人物,带着刘福通一行人在颍州密谋造反,结果却因事情败露而被官府捕杀。韩林儿和母亲杨氏,这对孤儿寡母,不得不亡命天涯,生活好不艰苦。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虽然韩山童被捕杀,但刘福通却逃了出来,并且继承了韩山童遗志,在朱皋举事成功。在此后的数年间,刘福通和他的义军不断壮大,一度成长为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拥兵十几万。
然而在这期间,刘福通似乎却是忘了韩林儿这个“太子爷”的存在,对其不闻不问。然而四年之后,刘福通突然又想起来了这个大侄子,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将其迎回亳州,韩林儿的人生迎来了巨大转机。刘福通拥立韩林儿登基称帝,国号为宋。就这样,“小明王”诞生了。
从山野村夫到义军领袖,韩林儿的身份转变显然有些过于突然。而刘福通的态度变化更是令人不解,为何之前不闻不问,如今却奉其为主,难道是突然的良心发现。
其实不然,刘福通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最初起义军规模不大,刘福通一门心思搞起义,占地盘,没有必要去找个“太子爷”回来添麻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起义大潮席卷各地,许多地方纷纷举事。比如徐寿辉、芝麻李、郭子兴等等等等。他们都是各自为政,没有谁服从谁这一说。
原本这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大家不在同一地区,各打各的。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起义军大部分都是打着白莲教的旗帜,就算不是白莲教,那也都是头裹红巾,总之在天下人看来,他们就是一伙的。
基于这个前提,正统地位之争的必要性就出来了,就算无法号令其他人,但至少能够取得名义上的优势,得到天下白莲教众的拥护和追随。哪怕是称个王,也比将军来得有优势。
所以,一时间,天下各地的红巾军纷纷冒出一些大人物,称帝的称帝,称王的称王。刘福通一看,这明显对自己不利啊。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他必须要有所行动。而由于反应较晚,此时自己无论称帝还是称王,都不足以形成优势,顶多大家平起平坐。
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在南方,和尚彭莹玉与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已经是基本成型,在南方具有绝对的统治力。而在北方却是大王满地走,刘福通丝毫体会不到当老大的感觉。
想要扳回这一局,那就得弯道超车,而韩林儿则是关键人物。
当时白莲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南方彭莹玉领导的净土一脉,信奉弥勒佛。而另一类则是韩山童引导的明王系,整天就叫着明王出世。韩山童死后,群龙无首,最终导致了北方白莲教的一盘散沙,刘福通虽然势大,但也不好号令他们。
但是,韩林儿来了之后就不同了,作为韩山童的儿子,他完全有资格继承明王之位。而刘福通将其捧上小明王的位置,则意味着韩林儿成了北方白莲教的首领。然后刘福通在通过控制韩林儿,来达到控制北方白莲教以及红巾军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事后也确实如此,刘福通利用韩林儿的身份,打着小明王的旗号,逐渐统一了北方起义军,声势一度压倒彭莹玉和徐寿辉的天完政权,成为白莲教红巾军的正统。像朱元璋这些人,名义上都是韩宋政权下的臣子。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元朝的反攻开启,北方起义军被各个击破,最终刘福通与韩林儿被张士诚围在安丰,大势已去。好在朱元璋及时出手相救,将韩林儿迎回应天府,继续做他的小明王。
当然,韩林儿的处境并没有任何改变,他还是一个傀儡。或者说连傀儡都不如,之前在刘福通手里,毕竟还有父亲韩山童的名头摆在那里,大家对其还会高看几分。但朱元璋这里,根本就不认韩山童。韩林儿也清楚,自己如今是完全的寄人篱下,所以对朱元璋一直都是言听计从。
此时的韩林儿,其实与曹操手中的汉献帝没有什么分别,所以禅让这种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当时朱元璋天下未定,需要韩林儿小明王这个招牌。等到朱元璋一切事情搞定之后,自然会让韩林儿让位给他。即使韩林儿不想让,但他也无法反抗,因为在朱元璋这里,他没有任何自己的势力,连汉献帝都不如,底下连一个为他说话人都不会有,他只能认命。
但韩林儿运气不好,还没等到让位给朱元璋,自己就因为乘船遇险,被淹死了。
所以,不是韩林儿不让位朱元璋,以至于招来杀生之祸,而是还没有等到让位的时候,就遇到了意外。
有观点认为,韩林儿之死,其实是朱元璋故意为之。因为韩林儿遇难时,朱元璋基本上已经搞定了张士诚,一统南方。接下来就是北伐中原,赶走蒙古人了,所以此时韩林儿对于朱元璋已经没什么用处了,朱元璋自然也就没有留他的必要。
但是,话说回来,韩林儿在失去利用价值的同时,对于朱元璋也没有威胁,朱元璋没有必要将他杀掉。因为不管是不是他所为,韩林儿之死,都会被算在他的头上,反而会引来天下人的议论,说他以下犯上。当初项羽杀了义帝熊心,不就给了刘邦攻击他的借口吗?
所以,朱元璋不仅不能杀他,还要好好的保护他,他需要韩林儿禅让给自己,以此来获得正统地位。所以,我认为当时朱元璋是真心想把韩林儿接到应天府,然后让位给自己,走完程序之后,韩林儿功成身退,到时候具体会是怎样的结局,那就看朱元璋心情了。
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小明王韩林儿虽然只是个傀儡皇帝,但是他的身份并不简单,也难怪朱元璋不敢明着弄死他。但是韩林儿确实太过平庸,注定只能任人摆布,最后被杀死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件事。
韩林儿的祖上是白莲教信徒,其祖先曾因利用传教蛊惑民众造反而被流放。也许是因为家族的传承,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传播白莲教,在黄河以南和江淮地区有非常多的信徒,群众基础很雄厚。
白莲教我不多做介绍,大家只需要知道的是,宋元时期的白莲教其实与明教有很大程度的融合。而明教之所以会融合到白莲教当中,是因为明教人物方腊和王念经等人发动起义而遭到了宋朝朝廷打压,明教信徒因此不得不混入白莲教和佛教等宗教当中,从而继续生存下去。
明教起初叫摩尼教,是公元一世纪一个叫做摩尼的人在巴比伦创建起来的。比较有意思的是,摩尼自称是基督教的耶稣,佛教的释迦牟尼和拜火教的琐罗亚斯德的传人,所以明教事实上有些不伦不类。
在我国,摩尼教徒一般把东汉时期的张角作为始祖,而他发起的黄巾起义也是摩尼教在我国发起的第一次起义。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摩尼教徒开始信奉光明神,崇拜日月,所以摩尼教也开始被人们叫做明教。明教被镇压之后,逐渐融合到其他宗教之中,在元朝时期主要是白莲教,因为地域差异,信奉光明神或者弥勒佛。
1351年,韩山童因为不满元朝的残酷统治,于是自称宋徽宗八世孙,未来将会成为中原的统治者,他暗中号召信徒跟随他起义,推翻元朝统治,得到了十分热烈地响应。刘福通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白莲教的,因为办事得力而成为韩山童的左膀右臂。
后来,因为叛徒出卖,韩山童被官府抓捕并杀害,但刘福通却逃了出去,他继续以韩山童的名义收拢信徒,还成功发动了了起义。经过数年发展,刘福通的部众快速发展到十几万人。
韩山童死后,除了刘福通之外,他的老婆杨氏也带着儿子韩林儿逃走了,他们虽然留下了一条命,但是过着东躲西藏的悲惨生活,以乞讨和盗窃为生,十分落魄。
比较奇怪的是,在刘福通快速发展的三四年间,他从来没有想过去把老大哥韩山童的老婆孩子找到,让他们过几天好日子。但是在1355年的时候,刘福通却费了大力气找到韩林儿并让他登基当皇帝,这是为何,难道是良心发现吗?
其实不然,一切都是为了利益而已。
韩山童死后,他的部下们流散到各地,起初规模都比较小,大家都埋头苦干,抢地盘发展壮大自己,谁也没时间、也不想去找韩山童的老婆孩子,孤儿寡母是死是活,跟他们似乎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在这段时间里,刘福通就发展得还不错,他拥有十几万人,以亳州为大本营,成为一方割据势力,而且还曾是最大的一股起义军之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起义军越来越多,而且实力强劲的也不在少数。这些起义军也多是打着白莲教的旗号,不管是真是假,他们都称红巾军,也都被人们认为是白莲教。
很多人可能觉得,起义军基本上都是白莲教的,这是好事啊,大家一起携手发展,未来可期啊!
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
那时候白莲教南北是不一样的,南方信奉光明神,天天喊着明王出世;而北方则信奉弥勒佛,属于是净土一脉。韩山童在的时候,南北还能在一起共事,但韩山童一死,南北都不承认对方跟自己是同一路人。
不仅如此,因为韩山童之死,白莲教群龙无首,他们便开始各自为政,谁都不服谁。刘福通觉得自己兵多将广,必将是老大,但实际上根本就没人搭理他!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事件的推移,各地的起义军首领都开始称王称帝,刘福通因为反应慢而啥都不是,但如果跟着大家一起称王,他顶多跟别人平起平坐,不会让别人臣服于他,更不会形成大的声势。
在这种情况下,刘福通在想要成为老大已经很难了。
而且,随着徐寿辉在南方建立天完政权并占据大半个南方,刘福通想要在南方有所发展就很难了;但如果刘福通去北方发展,他作为南方明王系的代表,恐怕也很难得站得住脚跟。
让刘福通更难受的是,他还不能轻易考虑动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因为大家都打着白莲教的旗号,相互攻打是这很容易引起众怒的,万一大家合起伙来讨伐他可就麻烦了,而且也不利于抗元大计。
所以,刘福通在1355年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自己要想成为老大,那还得借助韩山童的影响力,因为韩山童是白莲教首领,拥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块大家都得服的金字招牌。
而韩林儿作为韩山童唯一的儿子,是韩山童政治资产的唯一继承人,刘福通觉得只要把他请来,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才有出路。
于是,刘福通找到韩林儿并拥立他为皇帝,也称小明王,建国号为宋,改元龙凤。
刘福通这么做的效果非常好,大家虽然不服刘福通,但是都不敢不承认韩林儿,连朱元璋也都在名义上依附于韩林儿。经过数年发展,刘福通在北方混得风生水起,声势上一度超过徐寿辉。
不过,韩林儿虽然当了皇帝,但毕竟是从乡野村夫直接上位的,各方面的表现明显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而且最后还作死。
其实,韩林儿对于刘福通而言,就是一把双刃剑,韩林儿作为韩山童的儿子,成为白莲教首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他如果懂点事,就知道应该独尊刘福通,自己做个样子享受一下生活就好了;他如果不懂事,把自己当真皇帝耍威风,那么刘福通迟早要收拾他。
很不幸,后面一种情况发生了,韩林儿觉得自己是真皇帝,对刘福通不怎么感冒,让自己的亲信杜遵道和盛文郁当丞相,只封了刘福通一个平章政事的官职,还将他的一些军权分给别人。
起初,刘福通还觉得可以委曲求全一下,毕竟他还需要借助韩林儿来发展自身。但随着北方各路起义军逐渐被他统一,刘福通就觉得是时候找回自己的权威了,于是他设计杀害了杜遵道等韩林儿的亲信,然后自封为丞相,还收回给韩林儿的权利,让他彻底变成了傀儡。
所以说,韩林儿他这个出自山野的草根皇帝,政治觉悟是十分欠缺的。当然了,这个也不能怪韩林儿,毕竟他只是个普通人,第一次当皇帝难免会犯错,只不过这一失足就成了千古恨,他自此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韩林儿变得很乖,什么都听从刘福通的安排,而且开始沉迷享乐,一点志气都没有。而刘福通掌握大权之后,其势力愈发强盛,把元军打得满地找牙,还占领了北方大片土地。
但盛极必衰,韩宋政权在经过快速发展之后,那些被刘福通收拢过来的起义军首领也因为变得强大起来而不受他的约束,红巾军的军中纪律也因为打了很多胜仗而变得十分松散,经常出现抢劫百姓的事件,致使百姓怨声载道。
就在红巾军种种问题逐渐显露的时候,北方元军也逐渐回过神来,他们看到红巾军打仗虽然厉害,但是无法守住城池,于是有策略地展开反攻,对红巾军进行各个击破,最终迫使刘福通带着韩林儿逃到安丰。
1363年,张士诚作为元朝的降将受命围困安丰,韩林儿和刘福通在城中惶恐不安,再加上后来安丰城中开始缺粮,甚至出现了易子相食的情况,就有人建议韩林儿,去请名义上是韩宋政权江南行省丞相的朱元璋前来救援。
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觉得可疑趁此机会将韩林儿弄到自己手中,也可以对张士诚实施一次打击,于是亲自带兵去救出了韩林儿。
在如何处理韩林儿这个问题上,朱元璋与刘伯温展开了讨论,朱元璋认为天下未定,韩林儿还有大用处,于是准备将韩林儿安置在应天府,还要在中书省设置御座,让韩林儿继续当皇帝。
但刘伯温则认为,韩林儿的政治价值已经被榨干了,不会再有什么大的用处了,不用把他请来给自己设绊子。
彼牧竖耳,奉之何为!
朱元璋认为刘伯温说的话也有道理,但是他也不想完全抛弃韩林儿,于是将韩林儿安置在滁州,还建造了豪华宫殿让其居住,给他锦衣玉食,让大量宫女太监伺候他。
韩林儿在落魄之时还能得到朱元璋的礼遇,他便认为朱元璋是真的要听命于自己,于是对朱元璋感激涕零,把他祖上三代都封了一遍。
那时候,韩林儿已经经历了数年皇帝生涯,他的政治觉悟有所提高,他也知道自己是个傀儡皇帝,就像是汉献帝那样,而朱元璋就是曹操,随时都有可能取而代之。
但是,韩林儿不是很甘心,因为他觉得自己是韩山童的儿子,理应是明王唯一的合法人选,朱元璋或许不敢把他怎么样。
也正如朱元璋自己所设想的,在天下未定的时候,他需要借助韩林儿去收拢人心,对各路起义军发号施令。而最后的效果也还算是不错的,一些零散的起义军都慢慢聚拢到他麾下,他的势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仍尊韩林儿为皇帝。但朱元璋发展得越好,韩林儿的价值就越是打折扣,这是很显然的事情。
1366年,朱元璋已经消灭了张士诚和陈友谅,基本平定了南方,剩下的最大敌人就只是元朝军队了,有没有韩林儿都影响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想当皇帝的愿望就变得十分迫切了,但小明王韩林儿却已经是尾大不掉了,怎么办呢?
事实上,只要朱元璋相当皇帝了,韩林儿除了死,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为什么这么说呢?
也许有人认为,只要韩林儿愿意禅位于朱元璋,那么他就可以保命。
但朱元璋可不傻,叫韩林儿禅位,无论他是否是自愿,朱元璋都会被认为是乱臣贼子,历史上这样的人又有几个有好下场,朱元璋愿意这么干吗?
对于朱元璋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韩林儿自己死掉了,而且他的死跟自己没关系,然后朱元璋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当皇帝了。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朱元璋假惺惺地派廖永忠去滁州迎接韩林儿回应天,韩林儿以为朱元璋要继续奉他为正朔,于是就跟着廖永忠走,但船在行到瓜州的时候却意外沉到水底下去了,韩林儿本人溺水身亡。
至于说韩林儿坐的船为什么出事,我想明眼人都知道怎么回事。而朱元璋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让韩林儿去死,其实就是造成韩林儿不是人为杀死,而是意外死亡的假象。
所以说,朱元璋还真是聪明,因为韩林儿如果是被人为杀死的,那么无论是不是朱元璋干的,天下人都会把责任归结到朱元璋头上,这对他是十分不利的。
韩林儿死后一年,朱元璋登基为帝,国号大明。之所以是明这个国号,其实跟明教还真有一定关系,但比较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在称帝之后,却用法律的形式来阻止白莲教和明教在社会上继续生存下去。
其实,韩林儿如果聪明一点,也不是非死不可的,他大可以逃走,即使逃不走,也可以对朱元璋软硬不吃,朱元璋也绝不敢明着杀他,这样至少可以耗着多活一段时间。
可历史上傀儡之所以悲哀,不单单在于他本身的处境差,还在于自身的智慧不够,或者是执念太多,汉献帝如此,韩林儿也是如此。
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小明王韩林儿就是那种手里拿着一副好牌,可是被他打得稀烂的人。
韩林儿手里的好牌是什么?是他的爹韩山童通过宣传,给他留下来的强大的舆论基础。
韩山童确实是一个对农民起义有很深入的研究,很懂得发动群众的人。他在宣传发动的时候,使用了三大利器。
(小明王韩林儿剧照)
一是弥勒佛转世。弥勒佛转世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落入水火之中的老百姓救出来,而韩山童就是弥勒佛转世降临人间的那个人。
二是天命所归。韩山童在准备发动起义前,把一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传出去。而这种谶语所表达的就是天命所归。天命已经要求天下发生循环了,新的朝代必将出现,代替旧的朝代。新的天子也必将出现,而韩山童自己就是那个新的“天子”。
三是贵胄后人。韩山童还宣扬自己是宋徽宗的八世孙,既然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自然就是皇亲贵胄的后人。而且韩山童说自己是宋徽宗的后人,而不是说自己是宋高宗、宋理宗这样的皇帝的后人,是非常巧妙的。只有宋徽宗的后人,才可能为了隐姓埋名而不姓赵。同时,由于宋徽宗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掳去,并受尽折磨的。元朝又属于中原地区被北方少数民族占领后建立的朝代,把宋徽宗抬出来说,很能挑动那些中原老百姓的神经。再有一点,说自己是宋高宗的后人而不是宋理宗的后人,还因为隔得比较遥远,不容易被揭穿。这和当年刘备宣扬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因为韩山童这么会宣传,所以他在发动起义之前,就已经有非常多的人归附他了。同时,由于还没发动起义,韩山童就被元朝统治者给逮住杀掉了,这使得天下百姓更加哀怜他,因而就更加拥戴韩林儿。
(红巾军起义)
整个北方红巾军起义,实际上是刘福通发动起来的。当时刘福通已经发展起了十多万人。在和元军作战的时候,元军根本就抵挡不住。可是,刘福通在这样的大好条件下,竟然没有自立为王,而是派人去寻找韩林儿(韩山童被抓起来杀害的时候,韩林儿和他的母亲逃跑了),拥戴韩林儿建立韩宋政权。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韩山童打造的舆论环境有多么强大。
另外,朱元璋一直在南方发展,和北方的红巾军根本就没有什么交集。但是,朱元璋依然奉韩林儿为君王,自己只是称为韩林儿韩宋政权的一个“省长”。朱元璋为什么也这样做,也是因为韩山童的影响力太大了,只有依附这一个影响力,朱元璋才能做大。
那么,韩林儿既然有这么一副好牌,为什么他会打的很烂,最终把自己的命都丢了呢?
从历史上韩林儿和刘福通打交道,以及后来他和朱元璋打交道的情况就可以看出,韩林儿打牌其实只有一招,就是夺权。
(朱元璋画像)
韩林儿被刘福通找到立为皇帝的时候,他其实就是一个傀儡。也就是说,是放在刘福通的军营里的一块金字招牌。他这种情况,与当年被项梁、项羽立起来的楚王后裔“义帝”熊心是一样的。
韩林儿当然不愿意当一个傀儡,于是就开始“夺权”。他当时任命杜遵道和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和刘福通为平章政事,刘六为枢密院事。这个平章政事,在当时就相当于一个副宰相。刘福通在军队中有绝对的权威,整个军队都是他的,却居然只是一个副宰相,而且还不是枢密院事,不掌兵,所以他内心怎么会高兴呢!于是刘福通派人把丞相杜遵道给杀了,他自己来当宰相,从此把整个朝廷控制了起来。
实际上,韩林儿当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及时把兵权掌控到自己手里。要么他不接受刘福通的邀请,依靠韩山童的威望,自己组建军队。要么他到刘福通那里后,别打草惊蛇,慢慢运作。可是他一去就大刀阔斧地干,让刘福通当副宰相,非常明显地制造矛盾,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对于朱元璋,他也是这样自找麻烦的。
当时朱元璋属于郭子兴的手下。不过兵权都在朱元璋手里,而朱元璋打仗又很勇猛,因此郭子兴想打击朱元璋,又把他无可奈何,很快就抑郁而终。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投靠韩林儿。如果韩林儿能看清楚形势,他就应该干脆让朱元璋当这支起义军的首领。这样一来,说不定朱元璋还会感激他。可是,他却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封郭子兴的舅子张天祐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韩林儿只是封他为左副元帅。这番操作,竟然与他对待刘福通的是一模一样的。既没有获得实际的权力,又把人得罪了,这不是又一次找麻烦吗?
所以,韩林儿最终被朱元璋害死,固然有朱元璋心狠手辣的一面,同时也是韩林儿认不清形势,完全没有政治手段的表现。
(参考资料:《元史》《明史》《明太祖实录》等)
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前言:
小明王韩林儿本身就是个傀儡,甚至别的傀儡还能有个正统的名号,可他只是个“反贼”立的傀儡皇帝,真正做到嫡系都没有的那种。
《明史》中的记载,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与刘福通一起到颍州密谋起事反元,结果事情败露,韩山童被元廷捕杀,当时的韩林儿还小,是被母亲杨氏逃到武安山中,才躲过官府的围剿。而刘福通外逃,最后在朱皋这个地方起事。
刘福通起事后的四年多里,北方白莲教的红巾军一直都没有所谓的“小明王”存在。
白莲教起义有个特点(其实应该说是摩尼教,曾写过摩尼教与白莲教的关系一文,有兴趣可以翻阅主页),那就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所谓魔教教主只是小说才有的),现实中的白莲教,每个地方的教首都是平等的、互助形式的,这也导致了在起义后,“称王多如牛毛”。【比如朱元璋开始所在的濠州城的义军队伍里,就有四五个王】
因此当起义四年后,刘福通估计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到处寻找韩林儿。
为什么一定要找出韩林儿呢?
主要是因为他的家族是白莲教传播到北方时最早的家族,早在南宋时期其家族在南方传教时,被官府流放到了北方,随后又在北方传播。
再则,当时的北方比较崇信道教,因此韩山童在当地传播白莲教时,并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只是宣传“弥勒降世”这样的口号,而是加入了“明王出世”,因此吸引了许多道教的信徒,成为北方白莲教派系中最强大的一支派系。
所以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时,刘福通找到了还在山中避难的韩林儿母子两,很快就在刘福通的授意下,在亳州登基称帝,又号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
除了让北方所有教首义军形成一个统一的信号之外,刘福通的做法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那就是与南方的白莲教抢占道义上的制高点。当时的南方白莲教派系中,彭和尚彭莹玉早在至元四年(1338)时已经率先发动起义了,由于彭和尚的影响,使得南方白莲教义军皆称呼他为彭祖(意思是起义军启祖)。
当北方韩山童和刘福通的起义之后,为了策应北方起义,至正十一年时还在逃避元廷追捕的彭莹玉又在蕲州鼓动门徒发动起义,同年建立政权,扶徐寿辉为帝,国号天完,设置“莲台省”(相当于中书省)统领百官,任军师。
这也就意味着,孤儿寡母的韩林儿母子在深山老林中,被刘福通找到后,外面的天早变了。北方的义军义军形成燎原之势,同时元廷也终结了内部纷争,开始正视汉家区域内的“叛乱”。
且当时还出了一件事,验证了韩林儿,只不过是刘福通需要的“花瓶”装点门面而已:
尊杨氏为皇太后,遵道、文郁为丞相,福通、文素平章政事,刘六知枢密院事。刘六者,福通弟也。遵道宠用事。福通嫉之,阴命甲士挝杀遵道,自为丞相,加太保,事权一归福通。
杜遵道是谁?
元朝国子监学生,曾担任过枢密椽吏,后回乡时结识了刘福通。可以说他是韩山童和刘福通在官府的内线、以及起义时的智囊;早期起义时,很多口号、计划是出自他的谋划。
可以说是韩林儿在出山之后,唯一能依靠的元老级人物,也是韩林儿用来制约刘福通这个实权派的主要手段。可是当韩林儿仅仅显露出点点“恩宠”姿态,杜遵道立马就被刘福通暗杀了。
朱元璋是北方红巾军派系出身的,他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韩林儿呢?其实个人对朱元璋诛杀韩林儿是保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时机不对、手段也不对。
三国时期,孙刘联盟击败曹操后,刘备有两年是在刘琦的“手下”做事的,而刘备的做法就是让刘琦每天喝酒、玩大保健,仅仅两年就让这个被架空的年轻领导,死在酒色之中,最后刘备一点瑕疵都没有,完全继承了刘表、刘琦的资产。
朱元璋也可以完全这样做,毕竟那个时期的韩林儿已经十多岁了,正值青春发育期。完全没必要留下骂名。
再则当时的陈友谅绞杀了自己的“主公”,南方起义军共主徐寿辉后,已经让天下人有志者所不齿了。朱元璋何必在覆灭陈友谅,准备攻下张士诚时,也搞出这一出来呢?
且在朱元璋从困境中救出韩林儿后,一直都是保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模式来指挥其他义军,这也完全符合智囊朱治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所以个人更多倾向于相信明实录和明史中,朱元璋在论功封赏时,对廖永忠说,本来是可以封国公、封王的,可因为学儒生那样,胡乱揣测圣意,导致韩林儿覆舟,封你个公候算了。
那为什么小明王韩林儿,不早早提出禅让呢?分析可能有一下几点:
一、朱元璋在学习曹操,当初汉献帝刘协都没有死,他韩林儿在最后禅让应该也能保证个富贵,因此也在等待。
二、无兵无权,等于囚徒。
至正二十二年六月,由于义军刺杀了元廷大元帅察罕,导致察罕的儿子王保保一怒之下,全力攻打益都和各个义军,最终北方只剩下刘福通占据的安丰城。
结果第二年时,张士诚趁机攻打安丰,就在张士诚军队阵斩刘福通,准备破城之际,朱元璋率领的援军赶到,从战乱的城内救出了孤身一人的韩林儿。
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张士诚的部下)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史》
所以韩林儿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提出禅让吗?也敢提出禅让吗?
此时的韩林儿做的很对,给予朱元璋吴王的称号,同时默许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才是安生保命的措施。
三、朱元璋并没有将韩林儿带在身边
若是刘福通控制韩林儿的时期,韩林儿能读到书的话,他应该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
滁州,是朱元璋离开濠州城,独立自主后攻占的第一个城池,可以说朱元璋的中层将军多出自于此,这里也算是朱元璋的根基之一,也是大后方。
同时朱元璋不带韩林儿到应天府(南京城),估计就是害怕韩林儿会接触到其他义军,又或者是怕他的内部人员内心出现波澜,有异心。
但是这样的做法就是,韩林儿是刘福通的“花瓶”,到了朱元璋这里,依旧只是个门牌而已。
身边没有嫡系、也没有亲信的他,可比汉献帝凄惨得多了。所以韩林儿连生死都不能自主,怎么可能提出禅让?
四、韩林儿覆舟沉江之前,朱元璋可能真的需要他禅让。
朱元璋救韩林儿时,是很惊险的。当时(至正二十三年)正好是朱元璋与陈友谅战争对峙时期,当陈友谅知道朱元璋去救韩林儿时,立刻发动反攻,全力攻打应天府的门户洪都,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硬生生顶了八十天,等到朱元璋回身救援。
朱元璋覆灭陈友谅后,凭借韩林儿的册封吴王,开始对战早已经称吴王的张士诚。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兵围陈友谅在平江,随后派遣廖永忠去接韩林儿。
这个时期去接韩林儿,无非两个意思,一是强敌已经覆灭了,可以接到应天府了。二则是可以让韩林儿禅让了……
只是,下层的将军会错意了。
韩林儿一死,元朝立马就编写了文章,述说朱元璋弑主——最后,清朝元史学家屠寄在他的《蒙兀儿史记》中,引用了这个论证: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从此朱元璋弑主的名声再也洗不掉了。【其实朱元璋真的有必要这样做么?】
图片均来源网络
小明王为何不及早禅位朱元璋,非要等死呢?
小明王本身就是一个傀儡,理想状态下禅位给他人,自己退居二线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不管他有没有这个觉悟,还是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他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因为还没等到他想禅位的那一天,他就提早被朱元璋的手下做掉了。
1366年12月小明王在瓜洲渡沉船死亡。后来朱元璋销毁了一切有关于龙凤政权的史料,至今历史上对这一段君臣关系仍有不清楚的地方。毕竟朱元璋后来当上了皇帝,皇帝乃天选之人,怎么会有人能够成为他的上司?
二人的关系应该算是一种合作关系,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但是朱元璋毕竟是一位野心家,不甘久居人之下。当龙凤政权风头正劲的时候,手下一众大臣还能听从号令,当龙凤政权败退安丰的时候,曾经的手下各个大臣都已然成为了一方诸侯,即使朱元璋不抢,别人也会干这种事。
纵观小明王韩林儿的一生,也是比较悲剧的一生。在他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韩林儿可以说是风光无限,需要操心的事不需要很多,只需要做个好儿子就行。
在元朝末年的时候,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抓住了古人比较迷信这一点大做文章,哄骗老百姓说有弥勒佛转世,而自己就是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的那个人。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和盛文郁等人瞅准时机也要分一杯羹,于是便纷纷效仿并且鼓吹百姓说韩山童就是宋徽宗的八世孙,是能够掌管天下的不二人选。大家揭竿而起以红巾做标记,所以他们的人也叫红巾军。
但是还没蹦跶多久,这件事情就被官府知道了。毕竟这帮人没什么造反经验,老大韩山童被官府抓住给处死了,但是毕竟口号已经喊好了,总不能换个人说他是弥勒佛转世吧!于是继续打着韩氏父子的口号行动。
这期间涌现了不少起义军的领袖,刘福通接连攻占了罗山、真阳等地,人马已经发展成一定的规模。刘福通从一个小弟摇身一变成了拥有十万人马的一方军阀。郭子兴也在濠州起兵反元,就是如今的安徽凤阳县。后来大家都知道的朱元璋也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并且成为了他的女婿,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大脚,拿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就像汉献帝一样,谁夺了他并且控制住他,不就成为官方认证的人了吗?刘福通于是积极寻找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以求得天下英雄的相应。最后在砀山找到了和母亲躲在一起的韩林儿,将母子二人接到毫州。韩林儿被立为小明王,国号定为宋,年号为龙凤,也是我们常说的龙凤政权。
小明王当上皇帝后,将自己的母亲杨氏立为太后,刘福通和杜遵道等人由于护主有功也被许以高官厚禄。但是刘福通此人不甘居人下,将一系列和他唱反调的势力全部打败,自己逐渐掌握了龙凤政权的话语权。
后来郭子兴没有做多久的军阀老大就死去了,小明王委任朱元璋为郭子兴军队里的三号人物。朱元璋对这种封赏嗤之以鼻,但是表面又不动声色,在暗中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由于朱元璋当时羽翼尚未丰满,只得趋于现状。
到至正十六年的时候,刘福通号令三路大军出征。在经历凤翔失败之后,转而攻打四川。其中东路军队先是打过了济南,进而直逼通州,距离元朝的都城距离不远。因此元朝的权贵大为震惊,一度打算搬家来躲避灾祸。
中路军先是打到了山西的太原,后来一路打到保定,知道将元上都给拿下后又去攻占辽阳等地。发兵两年后的五月份,龙凤政权的人马终于拿下了汴梁,汴梁正是宋朝的旧都,拥有了汴梁就意味着宋朝恢复已经不远了。于是龙凤政权商量后果断立汴梁为首都,元朝统治者闻听此事极为害怕,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的统治。
元朝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打算夺回北方的地盘,这样朱元璋在南方相对来说,有了前方龙凤政权的屏障,在南方可以安心培养自己的势力,这一阶段是朱元璋依靠龙凤政权的时期。
正是在这一阶段,朱元璋在南方展开了军阀混战的斗争。在与张士诚、徐寿辉以及部分元朝势力争夺地盘的战斗中。朱元璋正是依仗着自己是龙凤政权的下属这个招牌先后攻占了镇江、广德、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徽州等重要战略位置。这些地方无一不是全国的重要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有了这些就可以和张士诚等人掰手腕。
在此期间,龙凤政权也给予了朱元璋越来越大的封号,希望能够让他对龙凤和小明王保持忠心。先后封赏了平章执事、兵马元帅和左丞相的职位。这一阶段是朱元璋和龙凤互相依托、各取所需的阶段。
但是后期龙凤政权接连落败,在元朝军队的猛攻之下退出了汴梁这个都城。由于汴梁无险可守加之粮草和军需不足,刘福通逢战必败彻底失去了夺回汴梁的希望。在城破之时挟持着小明王退守到了安丰城。
龙凤八年的时候元朝派王保保率领军队继续发起反击,刘福通率兵救援吃了败仗实力进一步减弱。等到张士诚手下将刘福通和小明王团团围住时,不得已只得求助于朱元璋发兵相救。朱元璋看清了这步棋,力排众议前去救援小明王并将其成功救出后安置在滁州控住住。
韩林儿不得已只得封赏朱家三代高官厚禄,但是在坐船前往应天的途中船翻被淹死了。目前绝大多数人认为是朱元璋授意手下这么做的,但是也有人说是手下擅自做主表忠心才杀死了小明王。不论如何最后朱元璋因此获利,肯定逃脱不了干系。可怜小明王死的不清不楚,还未安排好下一步计划就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