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和庞涓本是师兄弟,为何一个比一个狠,结局一个比一个惨?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门下的学生。这两个人都很有才华,庞涓入门时间较早,所以是孙膑的师兄。但是孙膑学习能力很强,所以在才华上要盖过庞涓一头。

这本来也没什么关系,一个班的同学,你第二名还不准第一名的活着了?没有道理嘛!两个人读书的时候,其实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问题出在哪儿?最大的问题就是孙膑毕业以后,居然没志气地去投靠庞涓,这事情就搞大发了。上学的时候没有利益纠纷,可毕业了以后,大家都是靠本事吃饭。就这么大一口锅,你来了,他自然吃的就少了,这是庞涓不想看到的。

一、孙膑若真是天纵奇才,就不该投靠庞涓。

这道理孙膑似乎并不明白,他在鬼谷子那儿我看也没学什么本事。所谓的兵法,还不是他的老祖宗孙武传下来的吗?只不过他学会了融会贯通地去用这些兵法。

这么看来,鬼谷子只是打通了孙膑的任督二脉,真正的知识没传授多少给他,比如说政治上的思想。

孙膑是个纯粹的军事家,他不懂怎么去搞政治。因此他天真地认为,鬼谷子一门都是好兄弟,就算毕业了以后,还能像过去一样均分利益。

因此孙膑毕业以后,就去投靠当时混得最好的庞涓。庞涓在魏国的确混得很好,当时已经开始负责带领魏武卒,是魏国举足轻重的大将。

这是庞涓应得的,毕竟辛苦学习了这么多年,靠自己的努力才实现了这一理想。他不靠任何关系,纯粹是因为有才华。

越晚毕业的大学生,越不吃香,为什么?因为每年流入市场的大学生数不胜数,而好的工作岗位却越来越少。

当时孙膑就面临这么一个尴尬的问题,他的确有才华,可是想要迅速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不容易,因此他才想要投靠庞涓。

他希望庞涓能够在魏国给他介绍一份好工作,你也不想想,你们的专业是一样的,你成绩比你师兄还要优秀,这里又是一个只认才华的地方,你来了,你师兄还有饭吃吗?

二、留孙膑一条命,那是庞涓最大的失败。

庞涓得知师弟要在魏国混饭吃,这心情别提多复杂了。表面上高高兴兴地接纳了师弟,好吃好喝地款待着,内心深处却有点儿不自在。这小老弟是来抢饭碗的吧?

在战国那个年代,找一份好工作是真的困难。何况庞涓已经努力了很多年,终于有了成效了,孙膑这哥们想过来直接以庞涓作为跳板摘桃子,这未免太便宜他了!

为此庞涓曾经多次含沙射影地劝说孙膑离开,而孙膑已经铁了心要在魏国打下一片天下。这个没良心的小老弟,看来非得收拾一下才行了。

所以就出现了后来庞涓将孙膑给抓入死牢的场面。这个时候庞涓做了一件大错事,那就是放过了孙膑。

孙膑之所以得名为孙膑,主要是因为当时他受到了膑刑,也就是挖掉了两个膝盖骨,根本就无法直立行走。

为将之人,如果连直立行走都不可以的话,又怎么能带兵打仗呢?庞涓满心以为自己的计划十分成功,所以就这么饶了师弟一条命。

岂不是这世上有一份工作叫做军师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就是这种人。你挖掉的只是孙膑的膝盖骨,却没有把孙膑的脑壳给挖掉,所以孙膑还有作用。

结果孙膑就在这种情况下,被齐国人给救走了。从此以后,苟活下来的孙膑,一生只为了一件事而活着,那就是报仇雪恨,为自己的两个膝盖骨报仇。

三、孙膑可没有庞涓那么仁慈。

不管怎么说,庞涓也是留了孙膑一条命的,这么看来庞涓还稍微顾念一些同门之谊,没有对孙膑赶尽杀绝。

当然了,孙膑没有必要对他感恩戴德,毕竟本来可以上阵杀敌的将才,现在只能坐着轮椅在背后操纵一切了。

孙膑到了齐国以后,成为了齐国将领田忌的门客,此后便挖空心思对付魏国。在田忌赛马的过程中,孙膑的智商崭露头角,从而得到了齐王的赏识,因而被封为军师。

  • 1、桂陵之战。

在魏国攻打赵国的时候,孙膑终于逮到了机会,因为赵国派人到齐国求援,多年来的仇恨终于可以报了,因此桂陵之战中,孙膑用围魏救赵的计策,在半路上打了庞涓一个伏击,并且生擒了庞涓。

按理说这个时候孙膑应该要宰掉庞涓,不过从大局出发,孙膑还是忍住了。毕竟他在给齐国打工,一切都要听从齐国的安排。

  • 2、马陵之战。

没多久魏国又跑去欺负韩国,这个大魏王是真的会折腾,韩国又来找齐国求援,孙膑再次有了一个报复庞涓的机会。

这回孙膑故技重施,不过加了个减灶撤退的办法,依旧用围魏救赵的老一套,在马陵之战中,将庞涓大军击溃。

这一次孙膑没有放过庞涓,他在大树上刻下了大量文字,写着的无非就是: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刚看完这些字,齐军已经万箭齐发了。知道败局已定的庞涓,心灰意冷,大喊一声:遂成竖子之名!此后便拔剑自刎。

总结:好兄弟不要在一起共事。

关系好的朋友或者兄弟,千万不要在一起共事,因为工作这种事情,早晚都会产生矛盾,到时候这关系该咋处呢?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尤其是专业雷同的两个人。所以我看,学成时候,类似苏秦张仪的关系就很好。《史记》里的苏秦张仪是一个时代的人,张仪去投奔苏秦,结果苏秦故意瞧不起张仪。

逼迫张仪从燕国出走,前往秦国找工作。而一路之上都是苏秦的人在暗地里帮助张仪解决舟车之苦。为什么苏秦不希望张仪留在赵国?原因很简单,因为苏秦知道两个人的学问类似,在一起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早晚会闹掰。

倒不如大家分别在不同的国家施展才华,到时候看看彼此的成果如何。这样大家的志向都能得以伸展,人不就是活的一个过程嘛!

参考资料:《史记》

孙膑和庞涓本是师兄弟,为何一个比一个狠,结局一个比一个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实践看来,三人行未必同心也。例个大的,民国时两大巨头,一个主张抗日救国,一个主张“曲线救国”,分道扬镳后各自率领几百万大军(国军和伪军)自己打起了自己,侵略者得利。说点小的,同学、战友、同乡、同事个个都心心相印吗?“夫妻同心,其利断金”,都能同心吗?不一定。话回到远古孙膑和庞涓本是师兄弟为何闹翻,直至一伤一亡,两个字可以概括:名、利。前人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是否由他二人典故中而来,不好结论,专家文豪们研究的透彻。听大家也信大众的评说。

孙膑和庞涓本是师兄弟,为何一个比一个狠,结局一个比一个惨?

权利面前,就算亲兄弟,也要拼得你死我活!

孙膑和庞涓都出自神秘的鬼谷派,鬼谷派封闭且弟子极少,师门间陪伴成长视为挚友,然而,庞涓本就更憧憬世间繁华,最先离开宗门回到魏国,通过征战获封将军迎娶公主,然而魏惠王与庞涓有更远大的理想,攻灭各诸侯国使魏国成为天下共主,使魏国埋下衰败的隐患。

统军征战不能仅凭统帅指挥,各军也要相互配合策应支援,庞涓疲累之际想到同门的孙膑,若能得到孙膑相助事半功倍,因此盛情邀请孙膑前往魏国,孙膑在魏国不负厚望,于庞涓帐下筹谋练兵,默写兵书战策呈交魏惠王,加之兵圣孙武后人的威望,孙膑在魏国声名鹊起。

庞涓谋略本就不及孙膑,提前下山操心军政无心潜修,庞涓没有楚国伍子胥的气度与孙武携手创造辉煌,庞涓想独霸所有的荣耀,孙膑遂成为庞涓潜在威胁,魏惠王也许知晓庞涓的心思,却仍偏袒庞涓构陷孙膑,毕竟庞涓忠心且有野心,能够实现魏惠王的梦想,而孙膑随时有可能离开。

庞涓攻赵国“围魏救赵”,举世最强的魏武卒,因轻敌桂陵之战惨败,连主将庞涓也被俘虏,魏惠王并未责罚反倒倾国支持庞涓复仇,可惜,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马陵之战”回援又被齐国伏击,两次战败皆因魏国空虚,庞涓知魏国称霸无望,辜负魏惠王的期望,遂拔剑自刎。

孙膑在桂陵之战后便销声匿迹,结局算不上有多惨,即便失去双腿也磨炼意志,击败庞涓是为自己复仇,更是对齐国负责任,孙膑桂陵之战没杀庞涓仁至义尽,孙膑学习先祖孙武隐退未尝不是最好的结局,功成名就之时,避免君王猜忌与怀疑,找寻乡村角落颐养天年。

综述:庞涓与孙膑的感情只能停留在鬼谷,权势使人疯狂,皇权争斗血亲何曾手下留情,青史留名荣耀,素有野心的庞涓自然难以抗拒,将军效命沙场殒命沙场,对庞涓而言已足够,传承谋略战阵兵书,逍遥世外是孙膑的追求。

孙膑和庞涓本是师兄弟,为何一个比一个狠,结局一个比一个惨?

古代论起权谋,恐怕都要佩服一下鬼谷子,这个纵横家的鼻祖被道教尊为玄微真人,本来作为禁书的《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著作被道家当作典籍,完整无暇的保存下来,躲过了一次又有一次的焚书坑儒的大祸。

据说,鬼谷子收徒弟极为严格,现在留给后人知道的只有四个,分别是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四个人。这四个人几乎都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了战国历史走向。

这两对师兄弟,孙膑和庞涓是一个时期的人,苏秦和张仪差不多一个时期,前者是学的兵法,后者学的是奇谋,比起在战场上捉对厮杀的孙膑、庞涓,后者的影响力更大,他们当时能够凭借一张嘴,搅动战国局势,使得当时的王公贵族都俯首听命。

先说庞涓和孙膑。他们精通的是兵法,排兵布阵,孙膑齐国人,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因为被处以膑刑,就被称作孙膑,生卒年都不清楚。庞涓学成之后就投奔魏国,成为一代名将,为魏国立下赫赫战功。

他们都是战国初期的人,一个投奔魏国,一个投奔齐国。在庞涓投奔魏国只好,忌讳孙膑的才能,诓骗孙膑挖掉他的膝盖变成废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了,结果孙膑逃跑,被齐国使者偷偷带回齐国。

当时的背景,齐国刚刚完成田氏代齐的历史性任务,早已经过魏文侯改革、加上李悝变法的魏国已经一枝独秀,成为新一代的霸主,挟制三晋,西边夺取秦国西河之地,南边击败楚国,东边威胁齐国。

如果不是逼走吴起,又犯了战略性错误,妄想取代周天子成为公敌,基本上没有后来秦国啥事情。当然,正因为这一系列错误,魏国错失良机,后来其他国家纷纷变法,魏国成为四战之地,变成受气包。

齐国得到孙膑之后,想着这人或许是个人才,但是已经需要坐轮椅的他基本上没办法施展报复,但是想报仇,恰恰这时候,魏国和三晋搞起了内乱,派大军讨伐赵国,赵国不敌,于是请求齐国援助。 齐国在平衡利益之后,决定让田忌和孙膑带领大军围魏救赵,桂陵一战击败魏军,解除了赵国的威胁,但是庞涓率军全身而退,不甘心的孙膑只好等待机会,同样,庞涓也不甘心失败,但是想着齐国帮赵国,于是掉转矛头攻打韩国。

和赵国一样,韩国求救于齐国,齐国再次拍田盼、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救援韩国,魏国太子申来阻挡,被齐军击败,后来庞涓回师救援,中了孙膑减灶计,被齐军射杀于马陵,庞涓变成刺猬,太子申被俘、魏军全军覆没,经过这次战争,魏国彻底告别争霸赛。

齐军胜利之后,孙膑没有返回齐国就失去了踪迹,在那个时代,身手健全的人都不一定活好,一个需要轮椅的人突然失踪,肯定不会有好下场,歪史猜测或许是主将嫉妒孙膑的才华,暗中下了黑手也未必。

这一对师兄弟都没有啥好下场,而且一个比一个惨,即使孙膑苟活于世,也没有好下场,庞涓直接变成刺猬。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歪史以为还是他们所学的东西都是阴险歹毒的招数,所谓阴术,到处算计别人,从不光明正大,自然最后反噬自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