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即位的时候,隆科多为什么立刻觉得自己活不久了?

雍正即位的时候,隆科多说了一句“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将至之时。”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从康熙后期开始,想要培养一个八旗子弟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康熙前期打仗后期享福,这个时候的八旗子弟都在想着寻欢作乐,根本就没心思报效国家。

那问题可就大发了,因为汉人非常努力,而且有才华的很多。他们家里没有矿,所以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行。久而久之,汉人成为了朝中的中流砥柱。

你看康熙晚年的时候,满人里已经没有足以代替他出去打仗的人了,他非要把自己的亲儿子十四阿哥胤禵派上战场。到了雍正朝,只好提拔了原本是汉人出身的年羹尧、岳钟琪,让他们带兵打仗。为啥?人才凋零了。

当年清朝开国的时候,将帅们清一色都是满人,什么四大贝勒,四大辅政大臣,没有一个汉人参与其中。可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情况已经不可能出现了。

隆科多是雍正着重培养的大臣,从辈分上说,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从能力上来说,隆科多长期统领步军统领衙门,还是很有手段的。

能够在这个时候,从满人自己这里,找到一两个人才,这是雍正感到欣慰的。并且雍正对隆科多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

除了让他担任总理事务王大臣外,还有吏部尚书,同时依旧掌握九门提督的权力。这个人显然就是军政大权一把抓了,你说雍正还要怎么对他好呢?

一、隆科多和年羹尧有勾结,这是雍正不能忍的。

雍正登基以后,西北的罗卜藏丹津反叛。这个时候雍正只好依靠年羹尧来平定叛乱。于是雍正册封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让他统领西北各路人马。

可以说,当时的年羹尧,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在级别上虽然有隆科多、胤祥、胤禩和他相提并论,但是这些人手里的权力,已经比不上年羹尧了。

所以年羹尧是个危险人物,而这个危险人物此后对雍正更是傲慢无礼。在雍正心里早就宣判年羹尧死刑了,这个时候让雍正查到了隆科多和年羹尧有过勾结,你觉得雍正能放过隆科多吗?

雍正三年,年羹尧被雍正一撸到底,最终判处死刑。这个时候的隆科多意识到,自己也将命不久矣。而雍正刚登基的时候,隆科多是不可能预感到自己要被宰掉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他是大功臣。

二、年羹尧和隆科多,那都是支持雍正上台的大功臣。

雍正上台之前,年羹尧担任川陕总督,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早在康熙朝的时候,年羹尧就深受器重了,所以不要误会是雍正一手提拔的他。人家三十岁就做到一省巡抚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而当时隆科多也成为了九门提督,整个紫禁城的九门兵权,都由隆科多一个人调遣。这权力放眼天下并不大,可是对紫禁城来说,却是非常大的权力。

在雍正夺嫡的关键时刻,正是因为得到了隆科多和年羹尧的支持,这才让他镇住了其他几个皇子,顺利登上皇位。否则就算康熙传位给雍正,那雍正也没有这个实力坐稳江山。

所以说雍正刚登基的时候,为了感谢隆科多和年羹尧,给了他们非常崇高的地位和权力。你觉得隆科多这个时候会认为自己遭逢不测吗?当然不会。

三、隆科多结党营私成了习惯。

不到万不得已,雍正是不会动隆科多的。因为隆科多身上的牵扯实在是有点多。一方面他担任九门提督,手握九门兵权。

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人物,扳倒了他,可能会波及大量其他人,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起京城内乱。

另一方面,隆科多也算是皇亲国戚,他们佟佳氏的女人,好几代人都是清朝的皇后。康熙的母亲是佟佳氏,康熙的皇后也有佟佳氏,所以雍正轻易不会对这样的亲戚下手。

但是隆科多身上有自己天然的弊端,那就是善于结党营私。这种事情,比拥兵自重的年羹尧还要可恶。年羹尧拥兵自重,那是肉眼可见的,但是隆科多结党营私,那就是在蒙骗雍正。

比如说隆科多曾经收取过年羹尧、赵世显、满保、甘国璧等人的贿赂,他跟这些封疆大吏的关系实在是太好,让雍正有些不放心。因此雍正撤掉了隆科多尚书的职务。

隆科多经历了这么一次挫折以后,依旧没有收敛的想法,他又跟阿灵阿、揆叙等人搞在了一起,真是让雍正头大。

雍正处理了阿灵阿、揆叙后,隆科多所推荐的那些大臣,一个个又相继出了问题。而隆科多却总是不跟雍正说实话。

结果我们都知道,雍正一口气定了隆科多41条大罪,直接把隆科多永远囚禁了起来。这比处死的年羹尧还要惨。

总结:隆科多无非就是为了保住佟佳氏的荣华富贵而已。

隆科多被囚禁一年的时间就去世了,不管是谁其实都明白,隆科多压根就没有野心,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只不过是希望清朝的皇帝能够世代重用他们佟佳氏的人罢了。

隆科多的姑姑和姐姐都嫁给了清朝的皇帝,可是到了雍正这一代,他可没有娶佟佳氏的女人,这让隆科多毫无安全感可言。

联姻这一招已经不行了,看样子只能通过结党的方式保住家族的地位了。所以隆科多才会不断作死。不是说雍正上台了,隆科多就必死无疑,而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皇帝上台了,隆科多都不会有好下场。

毕竟明朝的灭亡就是由于结党营私,清朝的皇帝最忌讳的便是这一点。康熙皇帝先后除掉了索额图和明珠,其实就是为了收拾结党营私的问题。现在隆科多故技重施,你让雍正怎么办?

参考资料:《清史稿》

雍正即位的时候,隆科多为什么立刻觉得自己活不久了?

“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将至之时。”隆科多自比诸葛亮,但是注意的是这句话不是雍正继位的时候说的,而是他快倒台的时候说的。所以在雍正继位之时是否就觉得自己活不久不好说。

雍正刚继位之时,隆科多还是很谦逊懂进退的,雍正二年,隆科多主动请辞步军统领兼职,雍正还很纳闷:

朕并未露一点,连风也不曾吹,是他自己的主意。

雍正对其也颇为尊敬,每次奏折写给隆科多,都会在他名字前面加上“舅舅”二字。

那么隆科多必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勒?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隆科多居功自傲,擅权结党,已对雍正的皇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隆科多曾自夸九门提督(步军统领)权力很大,一声令下就可以聚集两万兵马。

我们来看看雍正为其拟的罪名:

四年十月,隆科多被定多项大罪,其中“大不敬罪”第一条即“私抄玉牒”,第二条为“将圣祖仁皇帝钦赐御书贴在厢房,视为玩具”,第三条为“妄拟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另外还有欺罔罪、紊乱朝政罪、奸党罪、不法罪、贪婪罪等,共计41款。

对此,学者在《三国演义与隆科多的晦气》一文中也有段有趣的解读:“作为老皇帝康熙咽气前守在身边的惟一大臣,对于皇位的继承,不说一言九鼎,至少是相当关键的。也就是说,无论继承问题雍亲王作弊还是没作弊,隆科多都是绕不过去的关口。

我相信,隆科多自比诸葛亮,说什么白帝城托孤云云,其实无非是表白自己对皇家的忠诚,潜台词无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否则,他断然不会在奏折里如是说。可是,热心表白的隆科多却忘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潜台词,那就是,被托的‘孤’是小说上称为阿斗的那个人,而阿斗则不仅是小说上的饭桶,而且已经成为民间饭桶草包的代名词。”

说雍正是草包?呵呵,皇帝老儿不砍他砍谁?

雍正即位的时候,隆科多为什么立刻觉得自己活不久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从雍正对“舅舅”隆科多的恩赏日隆说起

康熙帝于十一月十三日崩逝,次日,即位的雍正帝任命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7 天之后,即二十一日,雍正帝将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事件中褫夺的佟国维的公爵赏给隆科多,过了两天下命,应称降科多为“舅舅”“嗣后启奏处书写‘舅舅隆科多”"。

隆科多的姐姐为孝懿仁皇后,从亲属关系讲,雍正帝与隆科多辈分属甥舅,但作为皇家来讲,承认不承认这种关系,完全要看皇帝的意愿,况且隆科多只是雍正帝的嫡母舅,并非亲生母舅,更不任在认不认的问题,现在雍正帝认可了,也就是说将“舅舅”的头衔封给了隆科多,于是隆科多在公、尚书的爵衔、职衔之外,多了 一个他人所不能有的荣誉名衔,所以在隆科多出事之前的官方文书中,提到隆科多时,在他的名字前面均冠有“公、舅舅”字样,表示他的别人所不能拥有的尊贵身分。而雍正帝本人在讲到隆科多时,常常以“舅舅隆科多”作为符号,以致在给年羹尧的朱谕中用“怡、舅”字样表示怡亲王允祥和舅舅隆科多。

十二月隆科多出任吏部尚书,仍兼步军统领。同月,加恩总理事务王大臣,隆科多得一等轻车都尉世职,由长子岳兴岱承袭,次子玉柱由侍卫提升为銮仪卫密仪使。元年三月加太保衔。四月追赠佟国维谥号“端纯”。二年六月,隆科多兼管理藩院事。朝廷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大清会典》,隆科多出任总裁官;修《明史》,由他充任监修总裁官。这时隆科多荣膺重任,身任总理事务大臣和吏部尚书,是在统领朝中要务之外,掌握使用官员的权力,并且仍然负责京师和皇宫的禁卫。

在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给内外大小臣工许多赏赐,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藏的《御笔赏赐簿》的记录,依人头作出统计,多数人得到一二次恩典,在3 次以上的就不多了,不计算太监,官员得赏赐的序次是:隆科多 13 次,允祥 8 次,年羹尧 7 次,直隶巡抚李维钧 6 次,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户部尚书张廷玉、都御史兼吏部尚书朱轼、史部左侍郎黄叔琳各为5 次,此外四川提督岳钟琪、内阁学士查嗣庭均为3 次。

隆科多所得到的恩赏多系御书匾额、对联、诗扇、福字以及数珠、袍褂,如四月初八日赏的御笔“世笃忠贞”匾,九月二十二日的“功宗元祀”匾,上面均钤有“雍正御笔之宝”印记,七月二十八日隆科多与年羮尧都获得御笔诗扇,上用“为君难”引首,“朝乾夕惕”、“雍正宸翰”图章各一方,八月十三日隆科多领赏御笔对联一副,上书“英烈冠当时旗常著续,鸿名垂奕世俎豆酬勋”。

十二月二十七日获赏貂皮领袖的四团金龙蓝缎面 涉导下颜皮褂、云龙蓝缎面 涉导肷皮袍 等。匾额对联的文字,表示雍正帝对隆科多的赞扬和期望,这些实物和褒语,对隆科多来说是不同寻常的,四团金龙图案的褂子是很少赏给臣下的,“世笃忠贞”之匾词标志隆科多家族历朝为忠臣,将长盛不衰。

从赏赐的次数和御笔文字内容,可知隆科多在群臣中的特殊地位。在获赏次数多的侍郎及其以下官员,多与他们的荐举人及在吏部任职有关,如黄叔琳系由朱轼推荐;查嗣庭为隆科多所荐任,查嗣庭获得的是两次御笔“福”字,一次御书“木天清望”匾;地方大员中,惟有李维钧独得 6 次恩赏,督抚中无出其右者,除了他提出摊丁入亩的建议为雍正帝所赏识,还因他同年羹尧关系密切,或者说依附于年羹尧,他同时受雍正帝指示,可以同允祥商酌政事。

由赏赐可知雍正初年政坛的主要人物在皇帝眼中的地位及官员间的相互关系。隆科多、允祥、年羹尧3人所得赏赐最多,恰反映他们在朝政中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这一年允禩所得的御笔赏赐有两次,均是赐御笔诗扇一柄,一次上书“银汉同分派”五字。相比之下、立见对待允祥、隆科多、年羹尧之厚和待允禩之薄,两次赐诗扇不过是应酬之举,而对允祥、隆科多、年羹尧却是出于诚心。

隆科多在御笔赏赐之外,还与年羹尧同时获得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及鞍马紫辔。后三样物品是非有大功者不可以奢望的。

隆科多在正式职务之外,还有两项特许的权力,一是“传谕”,就是宣布雍正帝的口谕,具有这种资格的大臣,只有允祥和隆科多、张廷玉数人,年羹尧朝见之时也充当这种角色,这祥的“口含天宪”,在朝政中是不常见的;另一是转传奏折,有些中下级官员没有上奏折的资格,被雍正帝特许,但他们的折子不能直接送交内廷,需要交给皇帝指定的亲重大臣转呈,这亲重大臣就是允祥和隆科多。由这两项特殊差事更加表明隆科多的特殊地位。

雍正初年,隆科多作为雍正帝的左右手,参与处理重大事务,雍正帝夸奖他是“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他究竟做过哪些事情,由于隆科多后来出了事,关于他所处理的朝政的记录多被删削,今日很难知道他做过的具体事情,能够勾勒出来的不过如下数事。

用人,隆科多身为吏部尚书,以其重臣的地位,吏部司官对他不敢仰视,官员任免的意见由其裁决,凡经由他铨选的官员,自称为“佟选”,因为隆科多姓佟,经他选择的,所以叫做佟选。本来对官员的任用只是提出建议,最终要由皇帝决定,吏部虽然为六部之首,很重要,但都是为皇帝办事,故而通常状态下,任用官员与史部尚书构不成“某选”的态势,佟选的出现,表明在用人方面隆科多的作用超出了常规,势必也侵犯了部分皇权,所以后来它成为隆科多不法之罪的第一条。

当然,用人的决定权仍在雍正帝手中,隆科多更多的是在建议、执行、查处方面起作用,如二年(1724 年)三月雍正帝召见孔子后裔孔继溥及儒家曾、颜等五氏后裔,因孔继溥是候补知府,若按年资等候,得缺尚需时日,因此让隆科多立即给他安排实缺,同时让隆科多和张廷玉传旨,赐孔传商等 56 人貂皮各一张。

雍正帝下命各省督、抚、提、镇保题要缺地方官,将一些人调到别省,疆吏惜才不放,因此雍正帝要求隆科多和兵部尚书卢询,由吏、兵二部行文各省督抚提镇,不许扣压人才。

隆科多参与整肃允禩集团。二年十一月雍正帝说他责备允禩,观看众人神色颇不以为然,惟有“舅舅隆科多、大将军年羹尧、大学士王顼龄、侍郎沈近思曾在朕前陈奏”。可知隆科多、年羹尧是向允禩发难的极少数大臣。

参与主管范围以外的政务。作为总理事务大臣之一,隆科多奉命参加许多政事的处理。二年二月刑部议处佟吉图等迟误河工,雍正帝认为拟罪不当,又以刑部不能办好此事,交由允祥和隆科多议处。三月,两江总督查弼纳因太湖治安不良,请求添设兵丁巡船,雍正帝指示,交由隆科多、朱轼等人与兵部详议具奏。

佥都御史吴龙元认为隆科多是“柱石大臣”,这是当时一些朝臣心目中的隆科多及其重要地位。

二、隆科多受刑的必然性

隆科多的专擅不能说有出现的必然性,但事情的发生确实不是偶然的。康熙帝曾说,谋立允禩的官僚是为结好于他,“为日后恣肆专行之计矣”。他深知皇子结党相争会有利于朝臣的扩张权力。

果然如此,雍正帝继位,重用隆科多、年羹尧等人,给他们在正常情况下臣子所不应有的权力,像“年选”、“佟选”,可同吴三桂的“西选”相比。年、隆权力的膨胀,是在皇帝允许前提下恃功骄恣的结果,他们的越权,雍正帝是无以辞其咎,他自己多次在上谕、朱批谕旨中自谴自责,对此前面已有所交代,兹再录一端。在给纪成斌的朱批谕旨中,说年羹尧之负恩,“殊令朕愧见天下臣工”。

从隆科多本身来看,隆科多的擅作威福,是储位斗争之后,他们因功自恣和雍正帝赏功放纵的结果。雍正帝杀隆科多的性质,是君主按照君臣关系的准则,收回重臣所不应有的那部分权力。这是君主和大臣的权力分配问题,在传统社会是不断发生的。

雍正帝给予隆科多过分的权力,是自作孽;隆又不善自处,接受并扩大分外权力,是自酿祸。雍正帝惩治隆科多,是保卫和加强君主权力,隆科多之案的所谓欺罔、僭越、狂悖、专擅、奸党之罪,是指控他们擅权,明确他们的一些特权是非法的。

与此同时,强化皇帝的权力。山西按察使蒋泂就年羹尧的专擅,提出“欲杜其流,必防其渐,法制一定,大权不分”的建议。雍正帝回答说:“似汝如是条奏者颇多,朕因践祚不久,耳目未广,知人尚少,诸凡且徇旧典,徐徐自有制度。”一方建言大权独揽,一方表示并非乐于假手于人,奈因登基之初特殊情况所决定,只要条件成熟就改正过来。

在治罪隆科多过程中,雍正帝说了“生杀之权,操之自朕” 的一些话,警告官员不要投靠权臣,务必以忠于君上作为行为准则。通过隆科多之狱,清除了专擅的重臣,雍正帝真正大权独揽了。在长期储位斗争之后,新君权威有限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政治混乱,这时强化君权是有益于政治稳定的,所以整治隆科多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只是将他们置于死地,实在是太残酷不仁了。

在这场君臣权力分配斗争中,双方各有是非,雍正帝作孽于前,后又专事残酷打击,表现了君主权力的绝对性和他本人的残忍性。隆科多结党图利,擅作威福,身败名裂,也是咎由自取。

有的学者认为这是雍正帝杀人灭口,以免“篡位”的事由年羹尧、隆科多传播出去。

且不说“篡位”之事的有无,就是有,也不存在害怕亲信揭露的问题。年羹尧、隆科多若要自行称帝,以此要挟雍正帝,披露真相,无异于自我暴露,成为前朝的罪人,谁还敢相信他,他们怎么能做这种蠢事;设若要投奔新主人,拿这绝密事件作为见面礼,但又没有另觅新主的迹象和可能,他们当时所处的地位也不可能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汪景祺、钱名世、查嗣庭等人之狱,牵连到年羹尧、隆科多、蔡珽诸大案中,是雍正帝把他们当作朋党而予以打击,从而使他们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的案子也就成为那几个大案的组成部分。然而他们本身并不是政治人物,又不是年羹尧、隆科多、蔡珽的死党,他们的获罪,还是由被解释为攻击朝政的文字所引起,因此基本上是文字狱性质。

过往人们将他们的遭祸简单地视作文字狱,不了解他们同几个大案的关系,因而有认识上的片面性;也有学者指出他们同年羹尧案、隆科多案的关系,但又没有注意到它以文字之祸表现出来的基本性质,似乎也未能将事情说清楚。

看来,年羹尧、隆科多在雍正初年对稳定新朝,推行新政,起过积极作用;雍正帝继位之初纵容他们擅权,而后又专尚打击,虽为强化皇权所需要,但总是一个败政。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雍正即位的时候,隆科多为什么立刻觉得自己活不久了?

在胤禛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年羹尧,隆科多两人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帮胤禛抓稳了北京的城防军权,一个扼守西北,顺利接管了胤禵手中的兵权,但这两人最终都没得善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人一直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隆科多

实际上,就凭借着拥立有功这一条,隆科多及其家人足以在雍正一朝享尽荣华富贵,但隆科多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贪婪的人,不知道急流勇退,见好就收,更管束不好家族中的子弟,还结党营私,贪赃枉法,遇到雍正这种皇帝,他不死谁死呢?

康熙皇帝驾崩时,亲点隆科多为顾命王大臣,雍正皇帝继位后,又让马齐,隆科多两位大臣总理朝中事务,封一等公,子嗣均有加封,可以说这个时期的隆科多,是除了胤祥外,雍正皇帝最信赖的人,平时见面都直呼舅舅,选拔官吏,只要佟国维推荐之人,不用奏请就可以直接安排。

按理说越是深受皇帝信赖,越应该恪尽职守,知道收敛锋芒,就向胤祥那样,但隆科多却觉得这些都是自己应得的,他不但自己结党营私,还和年羹尧勾结,多次收受地方大员贿赂,专擅朝政,这也是隆科多倒台时最主要的一项罪状。

雍正皇帝个是非常务实的人,他眼里完全容不下沙子,官员们务实本分,他不吝啬奖赏,但官员们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他也能六亲不认,显然隆科多对雍正皇帝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

雍正二年,雍正皇帝的统治已经逐渐稳定了,下一步他就要开始整顿吏治了,雍正皇帝也很给隆科多面子,先罢免了隆科多的儿子玉柱给他提个醒。同年,年羹尧倒台,隆科多也受责罚,之后雍正皇帝多次批评年羹尧和隆科多,招权纳贿,不断有奏折举报隆科多贪赃枉法,结党营私,隆科多与沙俄完成谈判后,被定罪41条,囚禁至死。

至于隆科多在雍正继位后,说道:“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将至之时。”就凭他这句话他也该死,雍正皇帝是刘禅吗,他像亡国之君吗?隆科多自比诸葛亮,他有这能力吗?诸葛亮虽然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诸葛亮实际也有擅权的嫌疑,皇帝最忌讳的不就是这一点吗?雍正皇帝务实,不讲情面,隆科多这样的贪图权力利益的官员,自然是没有活路的。

雍正即位的时候,隆科多为什么立刻觉得自己活不久了?

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历数年羹尧九十二条罪状,赐其狱中自裁;雍正五年十月,雍正帝历数隆科多四十一条罪状,将隆科多永久禁锢,隆科多于八个月之后死在了禁所。

至此,雍正帝的左膀右臂就这样折断了,说起来,年羹尧似乎并没有想到雍正帝会拿他开刀,但隆科多似乎早就想到了。因为这四十一条罪状中有一条是:

“妄拟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

从这里来看,隆科多对朝堂上的政治斗争看得很是明白,知道但凡顾命大臣,其结果都是被皇帝猜忌而惹来杀身之祸,这并非是危言耸听,古往今来,接受遗命的大臣确实很少有好结果的,因为这本身就是皇帝与重臣的斗争。

新任皇帝要亲政,要加强皇权,而顾命大臣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间就会出现拉锯战,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不是君强臣弱,就是君弱臣强,总要有一个结果。君弱臣强的案例不少,这样的通常是臣子去世之后遭到清算,比如霍光、张居正等,而君强臣弱,比如雍正帝。

雍正帝是不会允许有臣子威胁皇权的,更不会留着对自己不再忠心的臣子,但其实我们看年羹尧和隆科多的故事,尤其是年羹尧的故事,总给人一种先秦时期“郑伯克段于鄢”的感觉,所谓的“多行不义必自毙”本身就像是郑庄公的阴谋。

郑庄公不动声色地看着弟弟野心渐大要攻打郑国国都,而雍正帝刚继位那会,给了年羹尧和隆科多最大的信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御极之初,隆科多、年羹尧皆寄以心腹,毫无猜防。”之所以这样信任也是因为“世宗之立,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确为实事。”

而隆科多原本是雍正帝的舅舅,说是舅舅也不算是亲舅舅,隆科多的姐姐是雍正帝的养母孝懿仁皇后但佟国维却是康熙帝的亲舅舅,佟国维的姐姐佟佳氏是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

所以,佟国维在康熙帝时期是一个很强悍的存在,但隆科多并不是,更准确地说,隆科多的选择和佟国维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在九子夺嫡中,以佟国维为代表的佟家支持的是八阿哥胤禩,这让康熙帝很是失望,也因此,但幸亏时任步军统领的隆科多并没有站在八阿哥这一边。

《雍正王朝》中,佟国维是个老狐狸,他领着一家人站在八阿哥这一边,却并没有让隆科多站队,因为他觉得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但在史籍中,并未说明隆科多为什么没有和家人一样站在八阿哥那一边,不过他或许是将康熙帝的敲打放在了心上。

康熙曾在朱批中敲打他:“你只须行为端正,勤谨为之。此任得到好名声难,得坏名声易。兄弟子侄及家人之言,断不可取。”聪明的隆科多似乎看懂了康熙帝的意思,并没有急着站队。

等到了康熙帝临终的时候 ,就将隆科多召到跟前,接受顾命。所以后面雍正帝能顺利继位,隆科多是发挥了很多的作用的。

等到雍正帝继位之后,将隆科多抬到了很高的一个位置,毕竟即是功臣又是舅舅,自然地位非比寻常,不仅官位一升再升,就是朝廷在铨选官员的时候,隆科多都可以不用奏请而直接挑选,这在当时更是被称为“佟选”,由此可见,雍正帝对隆科多的信任。

也因此,虽然隆科多在雍正帝初即位的时候就知道像他这样的顾命大臣没有好结果,很可能会被雍正猜忌杀死,但能看到这一点的何止有隆科多这一个顾命大臣,看到是看到,能改变命运的却并不多,尤其是愿意急流勇退的就更少,总有人觉得自己是那个例外,可以侥幸善终,隆科多也是如此。

他虽然早就想到了自己很可能会被雍正帝猜忌而死,但因为雍正帝的信任和委以重任,又给了他一种错觉,让他觉得他可以做那个善终的人,可以在和雍正帝的博弈中不输。

但雍正帝是什么人?他可是清朝历史上相当有魄力、有作为的皇帝,在很多方面,甚至比康熙帝还要强上不少,就说大兴改革,整顿吏治等,雍正帝就比康熙帝厉害。

这样的一位皇帝,不是什么臣子能够左右的,年羹尧不行,隆科多也不行。雍正帝可以给他们权力。给他们信任,但当他发现他们有二心,恃功而骄的时候,他也决不手软,正如雍正帝自己所说:

“孰知朕视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权纳贿,擅作威福,欺罔悖负,朕岂能姑息养奸耶?”

所以雍正帝一步步将年羹尧贬职,又将其押解进京,官员们纷纷检举,弄出了九十二条罪状,而年羹尧狱中自裁后的不久,雍正帝对隆科多也出手了。

其实,隆科多本人没有太多的罪状等着让雍正帝去抓,但是他的儿子和家仆却仗势欺人,弄出了不少事,而雍正帝就趁机查隆科多,一查自然就查出隆科多问题不少。

不过,最开始雍正帝并没有真的将隆科多下狱,而是贬职,然后让他去处理边疆事务,又让他与沙俄谈判。隆科多以为自己的问题就这样揭过去了,但实际上并没有,雍正帝还在查隆科多,查出他结党营私、私藏玉牒等,一共查出了四十一条罪状,雍正帝将他永远禁锢,仅仅八个月之后就死在了禁所里。

其实我们看隆科多的去世,并非简单的顾命大臣与皇帝的斗争那么简单,还因为佟家,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子,当初佟国维和佟家支持的可是八阿哥,虽然隆科多在康熙年间一直中立,没有站队,又在康熙帝临终之际接受顾命,保雍正帝继位。

他是有功,但佟家有过,这如何选择呢?即便雍正帝能够将隆科多与佟家区别开来,那隆科多能否忍心看着佟家被雍正帝打压呢?或许这也是隆科多在雍正帝初即位就知道自己会被皇帝猜忌而死的原因之一吧。

雍正即位的时候,隆科多为什么立刻觉得自己活不久了?

不谈小说、电视剧,只说真实的历史。史载,随着雍正的继位,隆科多、年羹尧成为雍正朝早期的核心人物。康熙崩逝后的第9天,雍正赐隆科多为公爵,两天后,又下谕称隆科多为“舅舅”,使他多了一个头衔,在称呼他的世爵之外,还要再加上“舅舅” 二字。不久,隆科多被封为总理事务大臣。封爵、尊称及总理事务大臣,是雍正为酬答隆科多襄助登基之功。同年12月(康熙61年 11月),又任隆为吏部尚书,仍兼步军统领,次年(雍正元年)命他兼管理藩院事,任《大清会典》、《圣祖仁皇帝实录》 总裁官(相当于今天的总编辑),《明史》监修总裁官。雍正还赏赐给他加太子太保衔,赏戴双眼孔雀花翎,赏穿黄马褂、黄带。彼时的隆科多,作为“密勿大臣” ,是雍正在朝廷的左膀右臂,参预处理重要的军国大事,被雍正褒赞为“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 ,真是荣宠备至,势焰熏天。

众说周知,起初不被人看好的雍正能在激烈的“九子夺嫡”中胜出,隆科多、年羹尧功不可没。雍正的登基之路迷雾重重,一直为人所质疑,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毋庸置疑的是,隆、年是雍正朝初期的两根台柱子,加上怡亲王允祥,三人共同撑起了雍正政权的大厦。隆科多被 佥都御史吴隆元称为“柱石之臣”,倒也是历史事实。在凶险莫测的夺嫡战中,隆科多、年羹尧、允祥帮助雍正反对允禩、允禵一党,使对方处于无能为力的地步;雍正登基后,他们还帮助他平定青海之乱,稳定了西北局势;他们还支持耗羡归公等改革举措,纠正了康熙末年的弊政。年、隆是雍正初年新政策的坚决执行者,促进了政治进步,夯实了统治基础。

随着帝位的稳固,雍正开始卸磨杀驴...... 最著名的就属兴起“年隆大狱”。在此单说说隆科多案——隆科多被雍正疑忌,早于年羹尧,两人几乎同时挨整,但对隆科多的处理在年案之后。

身为“ 密勿重臣”的隆科多,擅权跋扈,在吏部,诸官对他畏之如虎,“莫敢仰视”,所有公事任其独断专行。他随意选用官员,所选之官称为“佟选”,可见他执掌朝廷的人事大权。他恃宠生娇,却忽视了触犯天子大权的问题。年羹尧出事后,隆科多也预料到自己地位并不稳固,在许多事情上都留有后手。

雍正很勤政,手段也很戾狠,尤其喜欢搞抄家,有“抄家皇帝”之称。隆科多肚子里藏有太多关于雍正的秘密,害怕哪天厄运降到自己头上,很早就把家产分散藏匿于诸亲友家,还有一部分被藏在西山寺庙内。他很了了解雍正,不相信他会永远宠信自己,但他偷偷转移财产的事还是被雍正知道了,也让雍正抓住了他“不守仁臣大义”的把柄。雍正二年(1724),隆科多主动请辞步军统领兼职,雍正立刻用亲信巩泰接替了隆科多的步军统领之职。其实隆科多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之所以自动提出辞职,主要是感到雍正猜忌自己,自己与他的关系已经不太适合再担任这个官职了,就以辞职来争取主动。隆科多虽然专权揽政,擅作威福,但还算克制,绝不像年羹尧那样狂妄与肆无忌惮。

就这样,雍正还是容不下隆科多 。年羹尧案发后,他经常把年、隆相提并论,雍正三年(1725)5月22日他将年、隆之奸晓示群臣,但其内容主要是责备隆科多,说他”屡参允禩,定要将之置诸死地,而包庇鄂伦岱、阿尔松阿、汝福,是要把允禩之人网罗为他的党羽“ 。当年6月,雍正惩治年羹尧之子年富,同时顺带撤销隆科多次子玉柱的乾清门头等侍卫、銮仪卫使等职位。雍正还说“舅舅隆科多有意扰乱......庇护年羹尧,干扰对年羹尧案的审查,这个罪名就很重了。于是隆科多的太子太保衔和一等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被削去,勒令他赴阿兰善山修城垦荒。雍正还特地指示署理凉州总兵宋可进:“隆科多亦如年羹尧一般贪诈负恩,揽权树党,擅作威福” ,他到你处,尽管你曾是他的属下,但“似此诳君背主小人,相见时不须丝毫致敬尽礼”。此时的隆科多和年羹尧一样,被雍正视为结党揽权的奸臣,只是在处理上先年后隆,因此隆科多得以多苟延残喘了一段时日。

雍正四年(1726),发生了隆科多“私藏玉牒”案。所谓私藏玉牒,是隆科多从辅国公阿兰布处索去玉牒底本,收藏在家。

玉牒是皇家宗谱,也即爱新觉罗氏家谱,在彼时被看得非常珍贵与神圣,“除宗人府衙门,外人不得私看,虽有公事应看者,应具奏前往,敬捧阅看” 。隆科多并非宗室,却私藏玉牒在家,犯了大不敬之罪,雍正趁机抓住不放,并借此大作文章,下决心对他严加惩治。10月,诸王大臣议出隆科多41项大罪,其中大不敬罪5项,有私藏玉牒,将康熙所赐御书张贴在厢房,自诩为诸葛亮......欺罔罪4条,紊乱朝政罪3项,奸党罪6项,不法罪7条,贪婪罪16项。客观地看,这些罪状,有些是事实,有些却是“莫须有”。雍正念隆科多是其母舅,又曾立功,免其死罪,下令将他永远圈禁(终身监禁),禁所设在畅春园内,意思是说他有罪于康熙,令他守在园内以思其过。在其家中抄得赃银数十万两,全部充公。其长子岳兴阿被削夺一等哈哈番世职,次子玉柱被发遣黑龙江当差。

雍正六年(1728)六月,隆科多不明不白死于禁所,雍正赐金治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