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成为太子后,被乾隆带去祭拜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为什么?
乾隆有17个儿子,他选择了皇十五子永琰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那么前面14个儿子难道都不成器吗?
当然不是不成器,而是活下来的真不多。乾隆寿命太长了,活了89岁,是中国大一统王朝里,寿命最长的一个皇帝。
他做了60年皇帝,3年多太上皇,实际掌权时间,在大一统王朝的历史上也是最长的一个。89岁的乾隆,如果长子健在的话,也已经72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况皇子们过着锦衣玉食没有节制的生活,寿命一般都达不到70岁。因此乾隆熬死了自己的很多儿子。
最后选择皇十五子永琰继承皇位,那完全是矮子里面选将军,没得挑了。那么乾隆为什么要带刚刚成为太子的嘉庆去拜祭一个9岁去世的小孩儿呢?
一、9岁的这个孩子,是乾隆的嫡长子。要是乾隆的孩子们都还活着,根本就轮不到嘉庆来做这个皇帝。嘉庆最沾光的地方,那就是他生的晚。他继承皇位的时候,才不过40岁,算是乾隆的儿子里非常年轻的一个了。
你想啊,乾隆去世的时候89岁,嘉庆40岁。那么乾隆到了59岁的时候才生了嘉庆,他能不沾光吗?
其实乾隆最疼爱的孩子,自然不是嘉庆,而是他的嫡子。他的原配皇后是富察皇后,也就是电视剧里的白月光。
他跟富察皇后的感情很好,所以后来各种提拔她的弟弟富察傅恒,毕竟是自己的小舅子,能拉一把算一把。
富察皇后曾经给乾隆生了个嫡长子叫永琏,这孩子是乾隆的第二个儿子。乾隆的长子永璜是侧妃所生,地位自然没有皇后所生的孩子高。
乾隆非常高兴啊,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称帝,雍正当时还活着,爷爷特地给这个孙子起了这个名字,所谓永琏的琏字,就是传承宗器的意思。
清朝本是个不怎么重视嫡庶之分的王朝,从皇太极一直到乾隆,几个皇帝没有一个是嫡长子。可是到了乾隆这儿,他开始作妖了,他认为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很有道理,所以就打算从自己的儿子开始,以嫡长子继承皇位。
因此永琏实际上早就是乾隆内定的皇太子了,等到乾隆登基以后,他便秘密立储,将册立永琏为皇太子的密诏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面。
问题是,乾隆三年,年仅9岁的永琏就这么夭折了。乾隆伤心至极,毕竟秘密立储就是还没有对天下公开,所以他追赠自己的这个嫡长子为端慧皇太子。乾隆带嘉庆来拜祭的,就是这位端慧皇太子。
二、让嘉庆看看,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给你的你不能拒绝,但是不给你的你不能抢。这是所有的封建王朝的皇帝,都希望达到的一个状态。
因为清朝以前的封建王朝,父子兄弟之间争夺皇位,那是相当激烈的。尤其是唐朝,自从唐太宗开了一个好头以后,不仅兄弟争夺,而且父子相残,战况相当惨烈。
所以到了清朝尤其是雍正帝开始,他们就不希望这种局面发生,秘密立储的制度也就这么诞生了。
不过光诞生这么一个制度有什么用处呢?该斗争还是要斗争,比如说雍正没有立太子的时候,三阿哥弘时也打算跟四阿哥弘历争夺储君的位置。
因此皇帝都希望皇子们乖乖听话,乾隆更是如此。他对权力有近乎痴迷的执着,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提前从他手里夺取皇权。
就算当时已经确定了嘉庆为太子,而乾隆已经很大岁数了。可乾隆依旧不肯放弃权力,权力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为此乾隆带嘉庆来看看永琏,一来是想让永琰知道,这永琏是他的嫡长兄,无时无刻都要记住,因为他的早逝,你才有了机会成为皇帝,可以说是他把这个皇位让给你的。
二来,是想让嘉庆明白一个道理,这个皇位,我过去可以传给永琏,现在可以传给你永琰,将来我还是可以换人的,你要小心一点。
所以说历史上的嘉庆,其实度过了非常尴尬的三年。他虽然是皇帝,可是所有权力都在乾隆这个太上皇手里,他就是个傀儡。
三、乾隆命太硬,立太子非常不顺利。这个永琏早逝可不是个例,被秘密立为太子以后,永琏没多久就夭折了。此后乾隆长时间都没有考虑过立太子的事情。
一直等到白月光又给乾隆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皇七子永琮。永琮是皇七子,同时也是乾隆的嫡次子。
作为富察皇后的第二个儿子,乾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立刻跟富察皇后表态,打算立这个儿子做太子。
可是话刚说出去没多久,永琮就夭折了,年仅两岁。富察皇后觉得乾隆有毒,为什么立一个太子,就死一个儿子?没多久富察皇后也郁郁而终了。
富察皇后的这个小儿子永琮,没有被追封为太子。因为死了的就只能跟死了的一起做比较了,去世的皇子里已经有一个太子了,不可能再立一个,烂大街就不值钱了。
说到底还是乾隆命太硬,因为乾隆活得时间太长,导致他的儿子们压根熬不到登基称帝的那一天,也只能是让年轻的捡漏了。
总结:乾隆的禅让,充满着虚情假意。历史上所有的禅让,其实都是一场戏。汉献帝真的甘心禅位给曹丕?当然不甘心,李渊真的愿意禅位给李世民?自然也不愿意。道理是一样,乾隆也不希望把皇位这么早就交给嘉庆。
在他看来,他能活100多岁,还能再熬死几个儿子。但是他又必须要遵守当年的约定,不能超过康熙61年在位时间,因此他就在位60年。
但是他做太上皇时,甚至连玉玺都不肯给儿子嘉庆,你说这事儿过分不过分?此后3年多的时间,嘉庆一直充当着傀儡的角色,可憋屈坏了。但是他又不能找自己的老爹发泄,只好把所有怨气,都发泄在了乾隆的宠臣和珅身上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嘉庆成为太子后,被乾隆带去祭拜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为什么?
乾隆让嘉庆去祭拜这个九岁孩子,正是他与富察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永琏。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亲自宣读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立下的传位诏书,立他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为皇太子,准备自己选择退位,将皇位禅让给永琰,这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当上皇太子的嘉庆,被乾隆带去祭拜一个九岁的孩子,甚至要求马上要当皇帝的嘉庆进行跪拜,而这个孩子正是乾隆的皇次子,也是乾隆的嫡长子,乾隆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永琏。
永琏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而永琏这个名字都是由乾隆皇帝的父亲雍正皇帝亲自所赐,隐示承宗器之意,足可见雍正皇帝对于自己这位皇孙的喜爱。而乾隆皇帝更是对其极其宠爱,刚刚继位,就遵循雍正所创设的“秘密立储制度”,将永琏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并且撰写传位诏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不料天不遂人愿,乾隆三年(1738年),不满九岁的永琏去世,乾隆皇帝极为伤感,追赠谥号“端慧皇太子”,按皇太子礼仪治丧丧,并在朱华山下耗费巨资为其修建陵寝,这些足可见乾隆皇帝对于永琏的喜爱,也寄托着他与富察皇后之间深厚的感情。
乾隆让嘉庆跪拜永琏,除了“端慧皇太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之外,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有着自己的考量。首先,乾隆皇帝这是要嘉庆承认永琏的名分,以示尊崇。
乾隆皇帝与富察皇后恩爱一生,对于永琏,这个他与富察皇后所生的儿子也是极度喜爱与器重,尽管永琏未能继承大统,最终由嘉庆皇帝继位,但是在乾隆心中,永琏绝对是他永远心仪的皇位继承人。
因而他要将自己对于永琏的喜爱加在嘉庆身上,实际上就是要承认他对于永琏同对待自己一样,也有着君臣身份,在嘉庆登基后,以至于嘉庆的后代都要对于永琏给予足够的尊崇。
其次,乾隆这也是要让嘉庆明白,自己的皇位实际上是永琏让出来的。
乾隆一生曾三次立储,第一次是永琏,第二次是乾隆与富察皇后所生的另一个儿子永琮,第三次便是立嘉庆。而在立嘉庆之前,乾隆皇帝最为欣赏和喜爱的儿子就是五阿哥永琪,但是永琪也是英年早逝,在永琪死后二十多年,此时乾隆已经写下了传位嘉庆的诏书,可是依然对永琪赞赏有加,毫不避讳传位给永琪之意。
由此可见,乾隆对于嘉庆其实并不满意,之所以要传位给嘉庆,只能说是“矮子里面拔大个儿”,一种颇为无奈的感觉。
所以这个时候,乾隆让嘉庆跪拜永琏,实际上就是要将自己的这个意思告诉嘉庆,既要让他明白自己的定位,对于自己这些已经逝去的哥哥们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于嘉庆的一种鞭策。
再次,这是乾隆对于嘉庆的一种试探,也是乾隆对于嘉庆的暗示。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太上皇能的善终的寥寥无几,此时即将退位的乾隆也需要看看嘉庆对于自己的旨意的态度,毕竟嘉庆还是皇太子,还没有最后登基,即便是登基之后,乾隆依然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继续考察、观察这嘉庆。
而与此同时,这也是对于嘉庆的暗示,给了嘉庆一个“下马威”,更是在告诉嘉庆,虽然即将成为皇上,可是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以及对于乾隆的态度,毕竟在乾隆心中,真正中意的皇位继承人是永琏他们,而不是嘉庆,这一点是一定要让嘉庆明白,并且牢记的。
在乾隆退位后,依然大权独揽,直到乾隆去世,嘉庆才真正掌握权力。乾隆退位训政成为太上皇,可是坐在皇位上嘉庆实际上只能算是个“三皇帝”,在他之前的便是乾隆皇帝和乾隆的宠臣和珅。
此时的嘉庆皇帝没有实权、没有玉玺,大小事务都要继续由乾隆决定,就连自己都不能住在皇宫,依旧继续住在王府之中,自己的结发妻子、嫡皇后喜塔腊氏去世,都因为乾隆的关系而低调下葬。
就这样,嘉庆皇帝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了四年的时间,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才真正的掌握权力,成为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嘉庆成为太子后,被乾隆带去祭拜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为什么?
注意,不是去祭拜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而是去祭拜这个孩子的亡灵---因为孩子已去世多年!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不是乾隆皇帝的嫡子。而死去的这个孩子,却是皇后所生。
嘉庆帝颙琰的母亲不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么?他怎么就不是嫡子了呢?
听主妇慢慢道来!魏佳氏出身不高,父亲是内管领魏清泰,是满洲正黄旗包衣。包衣什么意思?就是爱新觉罗家的家奴!
不过魏佳氏人长得漂亮,且能说会道,很讨乾隆皇帝的喜欢,于乾隆十年受封为贵人,同年晋为令嫔。
自此以后,魏佳氏频繁侍寝,堪称独霸龙床。所以,她也一次次为皇室开枝散叶。
乾隆二十一年,令妃生皇七女。
乾隆二十二年,生皇十四子永璐。
乾隆二十三年,生皇九女。
乾隆二十四年,令妃小产,小产时已怀孕八个月。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日丑时(约夜里一点),已升至令贵妃的她生下皇十五子永琰,是为嘉庆帝。
仔细看一下,她的生育能力是不是很惊人---5年连着生了5个孩子啊,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受宠程度。多少妙龄美女眼巴巴地等着乾隆翻她们的牌子,可一年到头也翻不了一回两回,她的牌子却被翻旧了!
乾隆皇帝的第15个儿子永琰出生之时,乾隆的嫡长子永琏和嫡次子永琮都已去世二十多年,这两个嫡子都是富察皇后所生。
富察皇后是乾隆的最爱,爱屋及乌,当然有特别中意她所生的嫡子了。永琏四、五岁时,乾隆曾亲书密旨,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为皇太子。乾隆帝曾说:
“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永琏九岁时死去,令乾隆非常伤心,还将正大光明匾后面的继位密诏拿出来让近臣们看,追封永琏为皇太子,并以皇太子的规格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同时上谥号“端慧皇太子”。
不仅如此,乾隆还特意将永琏的陵寝选在自己的陵寝附近,希望自己百年后,永琏可以在他膝下承欢。
后来乾隆帝有意立皇七子永琮为皇太子,但他两岁时又因痘症早殇。连续两个儿子都早早地夭折了,富察皇后也备受打击,从此抑郁成疾,不久便病逝了。
永琰出生时,要说皇储的位置也轮不到他身上。当时还有乾隆继皇后那拉氏生的十二阿哥永璂、十三阿哥永璟,哥俩一个9岁,一个6岁。
虽说母亲是继皇后,可继皇后也是皇后,哥俩还是乾隆皇帝的嫡子啊。可是乾隆30年发生的一件事,让这两个孩子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而皇贵妃魏佳氏所生的永琰,却进入了他的视线。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1765年2月5日),那拉皇后随驾南巡。到了江南之后,皇后因不满乾隆私幸外女,突然自作主张断发,令乾隆恼羞成怒,派额驸福隆安送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
到京后,乾隆将那拉氏娴妃、娴贵妃、皇贵妃、皇后四份册宝全部收回,等于是贬为庶人。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1766年8月19日),那拉氏去世,以妃礼下葬。
此时的令贵妃虽不是皇后,但以贵妃的身份摄六宫事,成为事实上的皇后。
那拉皇后的两个儿子,次子永璟已经夭折,只剩下永璂了。
想象一下:永璂跟永琰相比,一个是废皇后的儿子,一个是正受宠、还是事实上的皇后的儿子,哪个更受乾隆皇帝的青睐?
史料记载,永琰自六岁学于兵部侍郎奉宽,从工部侍郎谢墉学今体诗。七岁的时候,他到盘山行殿拜谒孝圣宪皇后,当时就很受乾隆帝的宠爱。十三岁的时候,他就能通读五经。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年过花甲的乾隆帝决定再次密立皇储,选定皇十五子永琰。这一年,永琰虚岁14。
据《清史稿》记载,在永琰被密立不久,在乾隆的指示下,永琰去祭拜了年仅9岁就去世的哥哥永琏。当然,并不是像提问者所说的乾隆亲自带着他去的,乾隆不可能带着儿子去祭拜另一个儿子。
永琰临行前,乾隆对他说:“端慧皇太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
啥意思呀?
你小子听着,让你去祭拜那个人,并不是以弟弟的身份祭拜兄长。永琏本来先被密立为太子,若不是他夭折了,怎么也轮不到你!
说白了,乾隆就是想告诉永琰,虽然选他为太子,但他并非是自己心意所属。乾隆之所以如此安排,也属无奈之举。这么多的儿子,不是夭折就是出身不够好,也只有矮子里面拔将军,将就着选永琰了。
老爸的这番敲打,让永琰深铭于胸。从此后,永琰更是不敢有觊觎帝位的举止,反而处处忠孝有加,对乾隆亦是唯唯诺诺。
他的装傻充愣换来了乾隆对他的信任,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和硕嘉亲王。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当皇帝满六十年,不敢超过他的爷爷康熙帝,就主动禅位于永琰。
这个时候老爸虽说80多岁,让位后仍然不肯放权。所以说嘉庆虽说是当了皇帝了,坐在太和殿的那把高高在上的龙椅上,仍然心惊胆战,每天得看他老爸的眼色行事,大气不敢喘一口。
因此他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
老爸一死,嘉庆帝憋了多年的气瞬间爆发,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先拿乾隆宠臣和珅下手,抄家后令他自尽。
后记虽说是处心积虑,但其实乾隆并没有选对接班人!
嘉庆帝把和珅拿下之后,发奋整顿吏治,整治贪污之风,但由于魄力所限,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比乾隆朝更加严重。
他在位期间,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清朝江河日下,乃至于到了他儿子道光时期,一发不可收拾。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终年61岁。
嘉庆成为太子后,被乾隆带去祭拜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为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是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桥段,说的是乾隆在当政满60年后,他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嘉庆,这时嘉庆35岁,已是而立之年。当天太上皇乾隆颤颤巍巍的带着他拜祭一个9岁孩子的陵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意思呢?
▲乾隆和令妃
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又名永琰。乾隆让他拜祭的9岁孩子的墓不是别人,就是他的二哥永琏的墓。永琏是乾隆的次子,生母是孝贤纯皇后。说白了,嘉庆和永琏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不过永琏的身份要比嘉庆高贵的多。永琏这个名字是皇爷爷雍正取的,他的含义是继承皇位之意。永琏尊贵的地方就是嫡出,而清朝前四位皇帝都是庶出,继承皇位都是嫡长子,没有办法才在庶子中寻找。
乾隆很喜欢永琏,于是在他6岁时,被刚继位的乾隆密储为太子。然而,过了三年后,9岁的永琏得了一场重病,不幸夭折了,乾隆悲痛欲绝,以太子礼葬了永琏,据说葬礼超过了太子礼,等同于继位的皇帝规格。
▲嘉庆
永琏去世后,乾隆一直没有立储,因为他十分怀念永琏。但是总不立也不行。在大臣一再请旨下,乾隆不得不重新审视诸皇子。
乾隆共有十七位皇子,按说选择的余地蛮大的,但是乾隆特别长寿,他24岁继位,活了87岁,实际掌权60年,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儿子被他熬死了好几个。早夭的有5个,这样一来, 七折八扣还剩下七个儿子:【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要选立太子,其母亲的身份很重要:
四子永珹,八子永璇和十一子永瑆,三人是同一个母亲——淑嘉皇贵妃金氏。
六子永瑢,生母为——纯惠皇贵妃苏氏。
十二子永璂,生母为——继皇后乌拉那拉氏。
十五子永琰和十七子永璘,也是一母同胞,生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令妃)。
所以说做太子也不容易,不拼爹就拼娘。最后还得和兄弟拼刺刀。乾隆选来选去,都不满意,都达不到永琏的水准,不过乾隆的宠臣张廷玉说了一句话提醒了乾隆:“皇上,别再求全责备了,矮子里拔将军吧!”
乾隆一想,我平时最喜欢魏佳氏——令妃(嘉庆的生母)。皇后死后,令妃以皇贵妃之尊统摄六宫,乾隆“爱屋及乌”的选择资质 平庸,但仁厚的嘉庆做了太子。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3岁的永琰(嘉庆)被密建为皇储。五十四年(1789)19岁的永琰被封为嘉亲王。六十年(1795年)九月,35岁时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禅位即帝位。别以为嘉庆是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实他没有实权。老爷子退而不休,不放权。嘉庆在朝中属于“三皇帝”。老皇帝是乾隆,二皇帝是老爷子的红人和珅,第三个才轮到他,他也不过是名义上的皇帝,发号施令老爷子不同意就不能传达。嘉庆实在是委屈和憋屈。
▲令妃
这不,刚当上皇帝,老爷子就让他祭拜9岁永琏的墓,嘉庆实在想不通,老爷子喜欢永琏也就罢了,为什么把他的喜欢强加给我,我一个皇帝拜祭一个皇子、一个“王”的身份。这不是尊卑不分吗?嘉庆不想去。
这事让嘉庆的老师朱珪知道了,对嘉庆说了6个字:“弟跪兄,乃家礼!”朱珪的意思是说,你不要把自己当成皇帝,在普通老百姓家中,弟弟跪兄长,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嘉庆听了这6个字,心里才算平衡了,于是跑到哥哥永琏墓跪拜了一番,回来向乾隆交差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欢迎点评和留言关注】
嘉庆成为太子后,被乾隆带去祭拜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为什么?
嘉庆成为太子之前,乾隆可是曾经一门心思,想立嫡立长,他认为,大清王朝建立以来的一个最大遗憾是没有一个皇帝是以嫡长继位的,不符合传统文化嫡长为贵的原则,因此乾隆在即位之初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接班人问题上做到比祖先都完美。
乾隆即位之初,就将年仅七岁的嫡子永琏封为太子,然而,密旨两年后,永琏不幸去世了。曾经也想再立第二个嫡子永琮为太子,可惜也早夭。所以乾隆晚年,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接班人的选择问题。乾隆立嘉庆为太子也是无奈之举,在乾隆心里,永琏才是自己最属意的继承人,而嘉庆有缘于皇位,算是永琏“让”出的,白捡了个大便宜,而嘉庆要祭拜的这个孩子,正是乾隆的嫡子永琏。
必欲以嫡子承统,但都与皇位无缘乾隆一生,很多方面创了历史第一,不过在皇子数量上,比不上他的祖父康熙,乾隆一生共育有二十七个子女,长大成人的是十七人。
在十七个儿子当中,乾隆最喜欢的,当然是结发妻子孝贤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了。乾隆皇帝和孝贤皇后感情非常之好,爱母及子,这是第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这两个嫡子确实出众。乾隆评价第一个嫡子永琏,说他“聪明贵重,气宇不凡”,评价第二个嫡子永琮则是“出自正嫡,聪颖异常”。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刚即位的时候,乾隆元年,他就把第一个嫡子,年仅七岁的永琏封为太子。当然,因为雍正皇帝立下了秘密立储的先例,所以他是亲书密旨,当着诸王大臣的面,将其缄密封固,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
乾隆为什么那么早就密立太子呢?
那个时候,乾隆年轻气盛,对接班人的问题还没有考虑得特别成熟。前面也说了,乾隆一门心思以嫡长继位,认为这样才符合嫡长为贵的原则,因为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都认为立太子的时候,应该以嫡长为先。因此即位之初暗下决心立嫡子为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密旨下了两年后,永琏就不幸得病死了。乾隆皇帝大受打击。不过他还不死心,又打算立第二个嫡生的皇子永琮为太子。不料还没有来得及亲书密旨,这个孩子就在两岁头上夭折了。孝贤皇后也因此悲痛过度,于次年去世。乾隆皇帝立嫡子的愿望,至此落空了。
富察皇后嫡子相继去世,对乾隆皇帝是极为沉重的打击。非常相信天命的乾隆认为这是上天对他欲挑战天命的报应。
《清高宗实录》中记录,他在谕旨中说道:
乃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
也就是说,我即位以来,嫡子一再夭折,实在不可理解。我想来想去,可能是本朝以庶子继统看来竟然是上天为大清规定的家法,挑战不得。我一心想超越祖宗,行上天不允行的事,所以受到这样的报应。
当然,乾隆这个想法是很迷信的,但是从此之后,他就断了想立嫡子的想法。那么,接班人的问题怎么办呢?
不立嫡子,那就得立庶子接班人这个问题是天下所有人都关心的。孝贤皇后在乾隆十三年去世时,庶出皇子当中,有两个比较年长:皇长子永璜二十一岁,皇三子永璋十四岁。接连两个嫡子去世,显然使他们两个继承储位的机率大增。
乾隆这个人,在政治上戒心比谁都重,所以对儿子们的管束极为严厉。直至乾隆三十一年,他的皇子,不论年龄多大,结没结婚,都只能规规矩矩待在宫内成天读书,不得到宫外去住,更不能与外界任意交往,乾隆朝皇子的限制之严,待遇之低。
为什么呢,乾隆的政治原则是“防微杜渐”,防止任何人威胁到自己的权和。所以有时候,他对儿子的提防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
富察皇后去世时,永璜、永璋这两个人,虽然他们在皇后的丧礼中,虽说表现中规中矩,但乾隆却怎么看都不顺眼。乾隆认为,他们认为嫡长子死了,皇位最有可能就是他们的了,因此在心里偷着乐,所以怎么看他们,怎么觉得他们的悲痛是装出来的。
乾隆痛责大阿哥和三阿哥,还挑明说,大阿哥三阿哥这样不孝,绝不能成太子人选。
这一番训斥,其实只是乾隆在皇后死后,情绪反常而已。谁知,却把大阿哥给吓坏了。大阿哥永璜因为这番惊吓,竟然患了重病,忧惧而死,立长的想法也无法实现了。
自从连丧两个嫡子后,乾隆皇帝就没有再提立储的事。不过,皇帝不提,不等于天下人不想。所以天下读书人和大臣呈词,提出了这个问题。乾隆也借着机会,公布接班人的计划。
乾隆三十八年之时,十七个儿子当中,只剩下七个。四阿哥和六阿哥被过继给别的亲王为后代了,没有机会。十二阿哥生母是那拉皇后,因此没资格列为皇储人选。
而此时立储的人选,只能在四个人中做一抉择八、十一、十五和十七阿哥。
八阿哥永璇最年长,但为人轻率浮躁,做事冲动,不太讨乾隆喜欢,他的希望不大。
十一子永瑆诗文精洁,尤工书法,但骑射方面不行。乾隆皇帝对接班人要求文武双全,他希望也不大。
至于十七阿哥永璘,地地道道的一个纨绔子弟,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到处惹是生非,兄弟几个中最不成器的,他根本没戏。
所以品质“端淳”、待人宽厚的十五阿哥永琰的希望最大。
永琰生母魏氏,虽身份并不高贵,但很受乾隆恩宠,永琰有其他几个不及的优点,“以勤学闻名”。
因此乾隆晚年最终选择了他。乾隆三十八年,又一次亲书密旨,秘立永琰为储。
那么,永琰被立为太子后,为何被乾隆带去祭拜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呢?
让嘉庆明白,你的这一切,是我给的密立之后,乾隆便带永琰去祭拜年仅九岁的永琏,因为在乾隆心里,永琰永远无法取代永琏,出身不及,资质平平。所以,密立之后,乾隆当然一直在观察永琰,看他能不能担当大任,包括带他祭拜永琏,也是一种考验。
嘉庆虽贵为太子,但乾隆依然让他祭拜早逝的嫡长子永琏,永琏除了是兄长外,也是乾隆心目中一直是最属意的继承人选,他希望嘉庆承认永琏的地位,把他对永琏的喜爱强加上在嘉庆的身上,让嘉庆尊重这位早已不在人间的兄长。
乾隆也想以此告诉嘉庆,自己并不是皇位的首先之人,是永琏让出的皇位,才有继承的机会,让嘉庆感念永琏,让子孙后代都能尊崇永琏。
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隐晦提醒嘉庆,你的这一切,都是我给的。
首先,让嘉庆老老实实听话,虽贵为太子,但国家大权依然在我手中,要认清形势。
其次,敲打一下嘉庆,虽说永琏让出的皇位,但只是名义上,真正禅让的是他,让嘉庆能够知道,你即便是皇帝也要听他的。
第三,用“跪拜”此事,试探嘉庆,会不会违逆父亲的话,会不会跟他争夺皇权。
嘉庆本来就是安分守己之人,没有太多的魄力,虽说也憋屈,但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角色,找准定位,对乾隆的话言听计从。
儿子如此“懂事”,乾隆的心很快放了下来。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禅让皇位。
本来应该是乾隆六十一年,乾隆举行了“禅位大典”,改成了嘉庆元年。整个大清朝也很快明白,所谓“嘉庆元年”,不过就是“乾隆六十一年。”
结语可见,精明的乾隆带嘉庆去祭拜永琏这一事,一方面是让嘉庆尊崇永琏,毕竟永琏一直是乾隆心中属意的接班人,身份高贵;另一方面很可能是提前做“禅让”的铺垫,想在自己在世的时候,就解决继承问题,让自己退位时不受任何威胁。毕竟握了一辈子权柄的老皇帝对权力爱如自己的眼睛,防卫过度,眷恋到了近乎失态的程度。他既要禅让之名,又要权力终身之实。
参考文献:《清高宗实录》、《清史稿》
嘉庆成为太子后,被乾隆带去祭拜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为什么?
其实这个孩子才是乾隆皇帝的真爱,如果乾隆可以选择的话,皇位绝对是轮不到永琰的。谁曾想天意难违,乾隆中意的嫡长子一个个都夭折了,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也因此伤心过度,郁郁而终。纵观历史,嘉庆皇帝资质确实平庸,唯一的亮点就是惩办大贪官和珅了。嘉庆皇帝守成尚不足,更谈不上锐意进取了。乾隆的第一任皇太子并不是嘉庆,而是嘉庆所祭拜的这个小孩。而嘉庆所祭拜的这个孩子究竟是谁呢?那就是他的哥哥--永琏。
永琏是乾隆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在潜邸所生之子。雍正八年,永琏出生。“永琏”这个名字取得就富有王气,从字面意思看,就是继往开来,续写王图霸业之意。乾隆非常钟爱永琏,乾隆继位登基后,认为永琏是“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乾隆元年,永琏更是被乾隆秘密建储,立为皇太子。但令人可惜的是,这位皇太子虽然气宇不凡,但是福薄命浅。两年后的乾隆三年,永琏就病逝了。乾隆甚为悲痛,追谥永琏为“端慧皇太子”,乾隆命人挑选万年吉地,为永琏修建陵寝。乾隆八年,永琏葬入端慧皇太子陵寝。
永琏夭折后,皇后富察氏又为乾隆生育了嫡子永琮,永琮与哥哥永琏相比,更为可怜,只活了20个月就病逝了。两个孩子的接连夭折,富察皇后因而大受打击,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也病逝了。
留给乾隆的是无限哀思还有悬而未决的储君人选。还好乾隆福寿绵长,一生生育的子嗣也有十七位之多。时间来到乾隆二十五年,令贵妃魏佳氏为乾隆生下了皇十五子永琰。永琰相比哥哥永琏,真的是运气与福气俱佳。他的母亲令贵妃正得乾隆宠爱,而且在永琰出生的时候,活着的兄长也只有六位了,永琰的储君之位竞争人选也因此少了很多。这六位皇子分别是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当然后来永琰还有两个弟弟,皇十六子过早夭折未命名,皇十七子永璘。
永琰的运气好在哪呢,有一句话形容太贴切不过了。“永琰文武双全,稍欠灵气,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随着五阿哥永琪的病逝,永琰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了。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被乾隆过继出去了,皇八子永璇沉迷酒色、皇十一子永瑆天生小气、吝啬乾隆不喜欢,皇十二子永璂是辉发那拉氏的儿子,辉发那拉氏自行断发,不废而废,他的儿子也不被乾隆考虑,皇十七子永璘与永琰都是令贵妃所生,这个弟弟更为顽劣,也不被乾隆考虑。这样看来,永琰的确是最合适的。
乾隆三十八年,永琰被秘密立储,乾隆五十四年,永琰被封为和硕嘉亲王,乾隆六十年,乾隆官宣,永琰正式成为皇太子。尽管如此,在乾隆心里,永琰相比哥哥永琏,仍是相去甚远,永琰的资质如此,那也没办法了。为了表示对永琏的追思,更为了激励永琰,在永琰成为皇太子后,乾隆特地带永琰祭拜了哥哥永琏,并言道:“端慧皇太子先曾密立。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我觉得,乾隆这是在告诉永琰,你要知道长进啊,你哥哥永琏才像太子,而你今天祭拜他,并不是因为你是弟弟,而是因为你不像太子。
嘉庆听完这些会作何感想呢。肯定不会生气啦,这毕竟是他哥哥,而且已经故去了,自己已经是皇太子,还犯得着和死去的哥哥置气吗?福运俱佳才能成为皇太子,才能荣登大宝,我们只能感叹嘉庆真是有福之人,能够替乾隆守成也不错啦。
文/风雪梦不逝
点赞关注,鸿运当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