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刘伯温被朱元璋称之为:吾之子房。可见刘伯温在大明朝开国的作用有多大,他和张良一样,最初都没有投靠明主。

张良早先跟着韩王成,后来才投奔了刘邦,而刘伯温早先跟着元朝混,他是元朝的进士,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后来归隐山林后,再出山才跟了朱元璋。

刘伯温一辈子留下来的传说实在是太多了,有人说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有人说他是诸葛亮转世,还有人说他是刘半仙,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他功业上的事情。

刘伯温始终是一个人,是人都有私生活和家庭。关于刘伯温的家庭以及后人的状况,似乎很少有人感兴趣。

一、三个老婆俩儿子俩女儿,刘伯温的家庭还算完满。

刘伯温早年娶了个老婆富氏,可惜她生不出孩子来。为此刘伯温又娶了个小老婆陈氏。陈氏很给力,刘伯温的俩儿子都是陈氏所生。

富氏去世以后,陈氏成为了家里的掌门人。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母以子贵。等到刘伯温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以后,朱元璋觉得刘伯温家的老婆太少了,才一个正妻这哪成?

为此朱元璋又赏给了刘伯温一个小老婆章氏,这个章氏是皇帝赐的,按道理在家里的地位不会太低,可她只给刘伯温生了俩女儿,因此也就没有后代可以继承爵位了。

刘伯温和陈氏,生的俩儿子分别是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其中长子刘琏继承了刘伯温诚意伯的爵位,而次子刘璟婉言谢绝了朱元璋的赏赐。

刘伯温和章氏,生的俩女儿,分别嫁给了吴彪和沈安,这两个人也没什么名气,可见愿意跟刘伯温结为亲家的人,在明朝初年并不多,原因后面再讲。

三个老婆,还有两双儿女,这样的一个组合,在当时的任何人看来都是比较幸福的大家庭了。那么刘伯温的后人有怎样的遭遇呢?

二、俩儿子下场都不是很好。

刘伯温属于清流,他是前朝的进士,而且是那种独善其身的人。因为厌倦了元朝官场的腐败,所以才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

到了明朝的时候,刘伯温的这种性格依旧没有改掉,哪个朝代没有贪官污吏呢?这些货色占据着官场的绝大多数位置,而且为了自保,他们往往形成党派,你根本就撼动不了。

为此刘伯温就被这帮人排挤,他虽然十分聪明,但是他的性格显然导致他跟这帮人过不到一块儿去。因此刘伯温在朝廷里的人缘很差。

大家都是随波逐流的货色,没有人敢跟这帮腐败分子唱反调。所以就算那些不贪污不结党的人,也不愿意得罪那帮结党贪污之人,自然就不愿意亲近刘伯温了。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没人愿意跟刘伯温结为亲家关系了。

刘伯温得罪的党派是淮西派,他们的领袖人物是李李善长和胡惟庸。尤其是这个胡惟庸,一直针对刘伯温。就算刘伯温去世了,他也要收拾刘伯温的儿子,因此刘伯温的后人下场并不好。

1、长子刘琏被胡惟庸给逼死了。

刘伯温去世以后,长子刘琏继承了诚意伯的爵位,早年跟父亲一样,担任御史的职务。等到胡惟庸上台以后,刘琏前往担任江西布政使右参政。

按理说已经离开了权力中心,不再会被人整了。可是胡惟庸压根就没打算放过刘琏,谁让他是刘伯温的儿子,而且还是个正直之人呢?

在胡惟庸手下人的逼迫之下,正直的刘琏宁死不屈,宁可选择投井而死,也不愿意屈服于胡惟庸一派。去世的时候年仅32岁。

2、次子刘璟,被朱棣赐死。

小儿子刘璟,继承了刘伯温的才学,也是一个学贯古今的大才子。而且对兵法韬略有自己的研究。

洪武十四年,刘璟初露锋芒,在镇压地方起义的时候,立下大功,有运筹帷幄的本事,所以被人称之为小刘伯温。

刘璟深受朱元璋喜爱,恰好胡惟庸也被除掉了,所以他没有遭到胡惟庸一党的伤害。在洪武朝,刘璟每年都有机会入京去拜见朱元璋。

担任谷王府左长史期间,曾经有权力管辖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刘璟是坚定地站在朱允炆身边的。

可惜大将李景隆不听从刘璟的建议,以至于兵败。刘璟一气之下,选择归隐南田。朱棣当了皇帝以后,也爱惜刘璟的才华,所以就让他出来做官。

可是刘璟打心眼里瞧不起朱棣,他始终认为朱棣是乱臣贼子,声称:殿下百世后,逃不过一个篡字。这可把朱棣给气的,立刻把刘璟给抓了。

刘璟被抓以后,依旧不屈不挠,不承认朱棣这个皇帝。朱棣气得牙痒,却也没有办法,只好先把刘璟关了起来,结果没想到,刘璟还挺有骨气,居然偷摸着在牢里用自己的头发上吊自尽了,年仅52岁。

总结:刘伯温家教不错,所以儿子们都很争气。

刘伯温的这两个儿子,都是不畏强权的人,这在社会上是非常少见的。强权者稍微威胁一下你,一般人都会举双手投降了。

可是面对胡惟庸的胁迫,刘琏选择投井而死。面对朱棣的逼迫,刘璟选择上吊自尽。这两兄弟没有一个是贪生怕死的,他们心里都有自己的是非观,大是大非面前,不可以糊涂。

如此小概率的事情,居然同时发生在他们哥俩身上,可见刘伯温的家教的确很好。至少没有教出两个是非不分的随大流者。

刘伯温的长子刘琏这一脉是传承下来了,到了天启年间,刘伯温的六世孙刘孔昭依旧承袭着诚意伯的爵位。

参考资料:《明史》

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著称于世,民间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当然在朝堂上,刘伯温并没有如此玄乎其乎的能力,诚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伯温的确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并不是决定性的,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元勋,他们的功劳无疑要比刘伯温来得大。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探讨刘伯温对于明朝的功劳到底大不大,而是来讨论下这位明朝开国元勋他所遗留下来的子嗣最终的结局如何。

刘伯温一生育有二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皆为继室陈氏所生。

长子刘琏

刘琏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 ,此时他的父亲刘伯温刚刚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准备参与到元末乱世的潮流之中。《明史》赞其“有文行”,即文章出众,有德行,因此在刘琏成年后,朱元璋见他十分聪明,是“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29岁的刘琏被任命为从六品考功监丞,掌给授诰敕之事,同时兼试监察御史一职。

不久,刘琏即升任为从三品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掌江西一省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等事务,成为了明朝地方上权势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只是也就在这一年,正当朱元璋要继续重用他,将他培养成与他父亲那样的朝中重臣时,刘琏却因不愿成为胡惟庸一党,而被胡惟庸的党羽逼死。

《明史》载:“(刘琏)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他死后,朱元璋是惋惜不已,但也无可奈何,遂只得是遣使祭灵,以示恩宠。

总得说刘琏这一生虽短暂,但却并不平凡。正如时任国史院编修吴从善所言:“家为贤子,国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毙焉,生荣死哀,尚何道哉”,在刘伯温良好的家风下,刘琏被教育的很好,可谓德才兼备,在家他是贤子,在外他是良臣,虽是开国功臣之后,但却从来不恃宠而骄,更不会以权谋私,此后更是宁死也不愿意投靠奸臣,而是忠于朝廷。

次子刘璟

刘璟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史书称其“弱冠通诸经”,他小时候就熟读四书五经,文韬武略是样样精通,较之其哥哥刘琏是不相上下。洪武十年,刘琏死后,刘璟本该是继承刘伯温的伯爵之位的,但他却没有去继承,反而是将这个爵位让给了自己哥哥的儿子刘廌,因此被朱元璋看重,为了表彰刘璟的兄弟情深,遂授他閤门使之职,赐“除奸敌佞”铁简,“百官不法,持此纠正”,是为天子近臣。

洪武十四年(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叛乱,刘璟跟随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在这次战斗中,他表现十分突出,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协助唐胜宗平定了此次叛乱,凯旋后,朱元璋赞其:“璟,真伯温之子也”,并对其是越发的信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谷王就封,刘璟授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朱元璋还赋予他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权。

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因其削藩操之过急,致使朱棣起兵造反,不久南京告急,此时忠心耿耿的刘璟遂急忙返京,向朱允炆献平派十六策,可朱允炆并未采纳这些计策,但却命他与李景隆一起平定朱棣之乱。但是在与朱棣的对战中,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始终听不进去李璟的谏言,最终致使建文军大败。

建文二年(1400年),刘璟带病赴京,再次向朱允炆进《闻见录》,陈述平定朱棣叛乱的计策,可朱允炆还是不愿意听从,此时心灰意冷下的刘璟最终决定弃官归隐,从此不再过问朝堂之事,再也不管惠宗朝的死活。

1402年,朱允炆败亡,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是为永乐帝。此时朱棣爱惜刘璟的才能,于是准备诏刘璟再次入朝为官,可在接受到诏令后,刘璟却一直为答应前往。而后,恼羞成怒的朱棣遂下旨将他强行押来南京,逼他就范。但就算是到了南京,刘璟也是软硬不吃,无论朱棣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效忠,反而是用言语百般激怒朱棣。

刘璟先是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朱棣给予的官职,再是他也从不称朱棣为“圣上”,而是依然称他为“殿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认朱棣的皇位。此外,在一次召见时,刘璟更是直言不讳的与朱棣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因此当时的朱棣是震怒不已,不过此时朱棣还是没想要杀他,只是将他关进牢中。但是刘璟知道,他只要不降,朱棣总有一天是会杀了他的,甚至是会被满门抄斩,于是他索性就在狱中用发辫自缢,享年52岁。

总得说刘伯温二子刘琏、刘璟,他们皆是大明忠臣,他们誓死效忠于大明皇帝,至死不渝。

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刘伯温最早娶了梧溪富氏,因富氏无生育,娶了侧室陈氏,1348年和1350年,陈氏为刘伯温生下2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刘琏、刘璟,此时刘伯温快40岁了,仍蹉跎在老家,富氏死后陈氏扶正为继室,公元1360年,50岁的刘伯温出山辅佐朱元璋征战天下,大儿子刘琏13岁带着弟弟刘璟在老家侍奉陈氏。

“神机军师”刘伯温,再神也没能算出晚年凄凉和儿子非命。

公元1375年刘伯温在老家抱病离世,刘琏遵父遗命,将刘伯温所写所藏全献给朱元璋,夸其“忠孝俱著”,大喜后将刘琏留在朝廷,1377年委任为江西参政,但遭到胡惟庸党羽韩士原、沈立本等人的陷害,刘琏性情太刚毅,在1379年留下遗言“吾受帝命,参政江右,知报国而已,他所有不恤,何有于使哉”后,投井自杀,年仅32岁。

刘伯温庙前院两座木牌坊,分别写着帝师、王佐,正德皇帝御书。

刘琏死后,朱元璋有意让刘璟承袭诚意伯,被婉拒,朱元璋对其品行在加赞赏,最早授阁门使,后擢为十九子谷王朱橞谷王府长史,靖难之役时,刘璟坚决拥护建文帝,并献上十六策讨伐朱棣,结果可想而知,1402年朱棣成功篡位后派人抓刘璟进京,刘璟在狱中自尽,年52岁。

图为刘伯温庙,悬挂有“钦建诚意伯庙”直匾。

说一下刘伯温的后代,刘伯温死后,诚意伯爵位由刘琏长子刘廌承袭,不久受牵连贬掉了爵位,刘琏、刘璟都留有后代,但此后再无人继承爵位,直到嘉靖年间,刘伯温功业被提起,后人重新启用,刘廌六世孙,也就是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被任命为处州卫指挥使,正三品,并承袭诚意伯爵位,崇祯年间,刘伯温后人刘孔昭任操江提督,积极抗清,还晋升为诚意侯,此时永嘉郡刘伯温一脉已发展到5万多人。

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刘伯温是历史上有名的“半仙”。在历史传说中,刘伯温不但通古识今,而且能够预知未来。甚至到了近代,都还有刘伯温曾经预测的事情,被验证的传说。

(刘伯温)

历史上像刘伯温这样的军师很多,每一次当朝代更迭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军师。他们帮助各自的主公进行战略规划和战术安排,让他们的主公在战场上如鱼得水,消灭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最终获得成功,一统天下。比如周文王、周武王的军师姜太公,齐桓公的军师管仲,刘邦的军师张良、陈平,三国时期曹操的军师郭嘉,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李世民的军师徐茂公、李靖,赵匡胤的军师赵普,明朝明成祖的军师姚广孝等等。他们的那些计谋和传说,在后世获得了广泛的传颂。

不过这些军师中,被后世传得神乎其乎,甚至认为他们是“神仙”的,其实并不是很多,也就只有姜太公、诸葛亮等几个人。而刘伯温就是这样一个,不但能帮助朱元璋建功立业的军师,同时也被传为“神仙”的人。

准确地说,刘伯温不是在后世才被传为“神仙”的,而在当世他就已经有了“半仙”的称号。当年朱元璋对于“称王”这件事情,一直犹豫不决。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有个叫做朱升的谋士,曾经对朱元璋讲“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规划,朱元璋一直按照这个战略规划布局他的统一行动。因此,究竟什么时候称王,朱元璋一直犹豫不决。

后来,在北方红巾军刘福通、小明王韩林儿失败的时候,当时朱元璋想把韩林儿接过来,借韩林儿的名号,号令天下。但刘伯温告诉他,按照“天命”,你朱元璋才是真龙天子。所以不要把韩林儿接过来,免得请神容易送神难。接着,在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以后,刘伯温再一次敦促朱元璋及时“称王”,号令天下。当时刘伯温就是以“天命”学,说来说服朱元璋的。

(韩林儿剧照)

而且事实上,刘伯温在此前也有过在山中修行的经历,因此,后世普遍传说,刘伯温已经是一个半人半仙的人,是一个能够窥探天命,并且预测未来的人。

既然刘伯温这么厉害,他当然就知道他的子孙后代的结局是怎样的,所以他自然会提前为他的子孙后代进行谋划。那么,刘伯温做过谋划没有呢?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事实上,刘伯温两个儿子的结局都很不好。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后来被胡惟庸祸害,坠井而死。刘伯温的小儿子刘璟,后来参与到了“靖难之役”中。由于他坚决地站在朱允文的那边。因此,他最终被朱棣抓起来,关在监狱里面。虽然朱棣一直在劝说他投降,但是他坚决不投降,最后还用辫子把自己给勒死了。

由此可见,刘伯温两个儿子的结局,确实是非常悲惨的。

那么,是不是刘伯温没有为儿子们做过规划呢?

(朱元璋)

事实上,刘伯温是提前做过规划的。

他临死前,把一本“天书”交给他的大儿子刘琏,让刘琏不要看,迅速交给朱元璋。刘伯温为什么会这样做?其实就是为儿子做规划。因为刘伯温既然是一个半仙,那么朱元璋肯定很担心刘伯温的儿子也拥有这样的本领,对自己的江山的稳定造成伤害。所以,刘伯温自然不会放过刘琏。而一旦刘琏把“天书”交给了朱元璋,而且还没有看过,那也就意味着刘伯温的这个大儿子刘琏,是一个比较平常的人,这样朱元璋就不会怀疑他了。

刘伯温也为小儿子刘璟做了规划。刘伯温其实已经知道了,朱元璋会对胡惟庸下手,所以他给刘璟说,让刘璟在胡惟庸当政的时候,不要做任何事情,等到胡惟庸倒台以后,再把治国的良策告诉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一定会重用他。刘伯温的这个安排其实是不错的,既避免刘璟参与到胡惟庸事件中,又让他儿子能获得朱元璋重用。

不过应该说,刘伯温虽然为他的儿子们进行了规划,但是他并没有能够帮助他的儿子们逃过灾难。他避免了他的大儿子刘琏被朱元璋怀疑,但是没有避免他参与到胡惟庸事件中。他虽然让他的小儿子刘璟获得了朱元璋的重用,但是没有想到朱元璋的儿子们会发生内讧,互相打成一团。而刘璟不幸参与进去,最终死于非命。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刘伯温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确实能够看清楚很多事情,但是他并不是一个能够预知后世五百年的人。

他是一个聪明人,一个杰出的人,但是并不是神仙。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结局都不好,长子刘琏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次子刘璟在永乐年间因忤逆成祖,被逮下狱,在狱中自缢。

刘基(字伯温)是明朝开国元勋,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把他比作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可见刘基本事之大。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基的个人事迹就不再累述了,现在重点说说刘基的家庭情况。

刘基一生娶妻三人,原配富氏是他的表妹,继室陈氏是他青梅竹马的邻居。刘基原本只娶富氏,但因富氏不能生育,刘母又抱孙心切,这才继娶了陈氏。陈氏先后为刘基生下了长子刘琏与次子刘璟。刘基很重情,对富氏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再娶而疏离,而陈氏也很贤惠,虽然是继室,但她对富氏非常尊敬。刘基还有一个继室章氏,是朱元璋所赐,章氏为刘基生有二女。

刘基之死

刘基追随朱元璋的时间不早不晚,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已经控制江左、浙右各地的朱元璋求贤若渴,礼聘刘基至应天(今南京),刘基得遇明主,如鱼得水,至此以后悉心辅佐,一到应天便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深得朱元璋认可,由此得到重用,备受宠信。

在朱元璋的很多战略决策中,刘基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平定吴王张士诚和大汉皇帝陈友谅等东南割据势力,北伐中原推翻元王朝统治,刘基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就是这样一位被朱元璋称之为“吾之子房”的大明开国元勋,却在洪武八年(1375年)就去世了,而且死的还很蹊跷。

明朝建立后,刘基的地位极为尴尬,同样都是在朱元璋身边出谋划策,出生入死,凭什么别人要么是封公封侯,刘基却只得了一个诚意伯?而且,资历才望都在刘基之下的汪广洋、杨宪、胡惟庸都拜相了,刘基却至始至终都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刘基是一个聪明人,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朱元璋不是一般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明初功臣结局血淋淋的写照。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明朝建立后的第四年,即洪武四年(1371年),刘基便托病还归家乡,至此以后便不再出仕,刘基早早便退出了明初的权力中枢,没有过多的参与到明初的权力角着当中,这是他明哲保身的一种方法,但或许并不能保全他自己。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已经六十四岁的刘基在青田老家感染了风寒,明太祖朱元璋对此极为关切,刘基虽然赋闲在家多年,但毕竟是对大明建立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肱骨之臣,还是得派人过去慰问一下才是。于是正月末,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亲往青田探望,刘基对此诚惶诚恐,京城来的御医把脉问诊,开了药方,刘基不疑有他,依药单开药服用,结果是服下药之后,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刘基此次赴京,既为公也为私。原本他的风寒之疾谈不上多大的病,但朱元璋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心,胡惟庸当时已经身居右丞相的高位,朱元璋派他带着御医到青田探视病中的刘基,一来是关切刘基的病情,二来也是希望通过带来的御医能让他的病尽快好转起来。

当时,正是胡惟庸得宠的时候,而胡与刘基素来有嫌隙,刘基一直不看好胡,二人早在明朝开国之初便暗中角力,朱元璋当年选丞相时,曾提到胡惟庸,刘基直言不讳的说:“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指胡惟庸)会将马车弄翻。”朱元璋欲推刘基做丞相,但他婉言拒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并认定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不是丞相的理想人选,此后果然如刘基所料,这几个人后来都因事获罪。

刘基意有所指,认为是随同胡惟庸而来的御医匡害了自己,用药不当才导致自己病情加重,当然区区一个御医不会有这么大的胆子谋害大臣,最大可能就是受了胡惟庸的指使。不明就里的朱元璋听了后,基于对胡惟庸的信任,没有过多的怀疑,却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病势沉重的刘基连行走都很困难,不得已,只得向朱元璋辞行,朱元璋特派人护送返乡。回到青田老家后,刘基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后,身体仍未见好转,自知时日无多的刘基召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熬到农历四月十六日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长子刘琏之死

影视剧中刘琏的形象

刘基死后,身居左丞相的胡惟庸权势熏天,胡党仍没有想过放过刘基的儿子,首先遭到打击的便是长子刘琏。

刘琏,诚意伯文成公刘基刘伯温之长子。刘琏文采出众,为人谦逊,洪武年(1377年)授予考功监丞,历试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1378)四月,钦出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绩阶至中奉大夫,太祖皇帝朱元璋“常欲大用之”,当时胡惟庸一党到处打击政见不同者,刘琏是刘基长子,同样受到胡惟庸党所胁,最后堕井而死,年仅三十二岁。

同年九月胡惟庸案事发,朱元璋暴怒,处死胡党首犯胡惟庸、汪广洋等人。对于枉死的刘琏,朱元璋深感痛惜,御祭涟文,遣使祭灵,可见朱元璋对刘琏的提携与器重。

刘琏死的很可惜,他是被胡惟庸一党给逼死的,在激烈的明初党争中,即便如刘琏这样的清白官僚,也难以置身事外。不仅朱元璋对他被害死极为惋惜,连明初的众多官场同僚都封封以中肯的语气评价了刘琏短暂的一生。如明初翰林国史院编修吴从善,就以“家为贤子,国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毙焉,生荣死哀,尚何道哉!”二十四字高度评价了刘琏一生功绩和道德文章。

次子刘璟之死

刘璟,诚意伯文成公刘基刘伯温次子、刘琏之弟。史载刘璟自小好学,通诸经,喜谈兵,究韬略,论说英侃。参与平定温处叶丁香、吴达三叛乱,得到朱元璋的肯定,赞他“真伯温之子也!”年年奉诏入朝觐见。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刘璟被任命为閤门使,赐“除奸敌佞”铁简,凭此铁简,可以在百官不法时,“持此纠正”。不久,刘璟转任谷王府左长史,钦授其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之权。

影视剧中六璟和父亲刘基的形象

建文帝即位,行削藩之策,分封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靖难起兵,心系国家安危的刘璟随谷王朱穗回到京师,向建文帝献十六策,不纳,命参与曹国公李景隆北伐,结果只会夸夸其谈的李景隆根本不纳刘璟之计,一意孤行,南军遭到大败。建文二年(1400年),刘璟抱病赴京,进《闻见录》数万言陈述兵事,未听,心灰意冷的刘璟遂弃官而去,归隐青田老家。

建文四年(1402年),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南京失守,三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结束。

同年,朱棣登基称帝,爱惜刘璟才情,便诏刘璟入京,但他称病拒不赴京。为此朱棣是又气又恼,下旨捉拿刘璟,逼他到京,准备软硬兼施,好叫他诚心归顺。

刘璟一向对朱棣所谓的靖难起兵视为造反,藩王造反有违太祖定下的《皇明祖训》,是大逆不道之举。朱棣强行征召他入京,是要他臣服于自己,以刘璟刚烈的性格,是不会轻易俯首称臣的,刘璟自知此次赴京凶多吉少,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进京见到朱棣后,刘璟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而坚不受官职,新主登基,刘璟却不称“万岁”而仍呼“殿下”,还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这一句话彻底激怒了朱棣,当即命人将其关押进牢狱。当晚,刘璟便在狱中用发辫自缢,实现了自己忠臣不事二主的夙愿,刘璟死时年五十二岁。

刘基和他的两个儿子结局都不好,刘基本人死的比较蹊跷,有说是朱元璋害死的,也有说是政敌胡惟庸害死的。而刘琏和刘璟都是有才气的人,他们对大明忠心耿耿,最后却都死于非命,这是明初激烈的权力斗争的悲剧。

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刘伯温聪明一生,却死得蹊跷。他的2个儿子也都死于非命,而且一个比一个让人惋惜。在这件事上,老朱家有不对的地方。

01 军师刘伯温

刘伯温,是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诸葛亮”。

民间盛传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但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确实是个无法替代的军师

初见朱元璋,50来岁的刘伯温就提出了两线作战、“先陈后张”的战略,帮着朱元璋解决了陈友谅的难题。

随后,刘伯温全力协助朱元璋建国,帮他避开祸患:

  • 发现荧惑星有异动,赶紧让朱元璋下罪己诏,安百姓,避兵灾;
  • 天气大旱,出现天灾,提议处理积攒的冤案,果然天降大雨;
  • 朱元璋做噩梦要开杀戒,冒死阻止……

不久之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刘伯温依然是肱骨军师。

朱元璋选想选择家乡淮西壕州当都城,刘伯温又跳出来反对:坚决不可。

《明实录类纂·人物传记》: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扩廓咕木儿虽可取,然未可轻,愿圣明留意。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制定了《大统历》、草创了《大明律》、奏立军卫法,又重开科举制。

只可惜,随着朱元璋对皇权的习惯,他开始对刘伯温要求苛刻。比如,只要老天不下雨,他就找刘伯温想办法。

照办之后,如果老天下雨慢一点,朱元璋就开始怀疑刘伯温不尽心。

到后来,朱元璋已经不太相信刘伯温了,不顾刘伯温的劝阻非要立胡惟庸为宰相。

而后来的胡惟庸,几乎要成为刘家的灭顶之灾。

02刘伯温之死

公元1375年,60多岁的刘伯温得了风寒,怎么也不见好。朱元璋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病,结果刘伯温吃完御医开的药,肚子又闹起了毛病,像被石头挤着一样,非常难受。

刘伯温知道,这其中一定有猫腻,于是就拖着病体要见朱元璋。刘伯温明里暗里,把所有的怀疑和揣测都和朱元璋说了,可朱元璋却什么都没说,只让他好好养病。

刘伯温很清楚,这是朱元璋希望他闭嘴了。

回家后,刘伯温拒绝吃药,从京师搬到了老家。

没过几天,刘伯温奄奄一息地对儿子交代后事:我死后,你们把这本《天文书》交给朱元璋,以后刘家子孙不准再学帝王之术。

《明史》: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农历四月十六,65岁的刘伯温死在了家中。

其实,从刘伯温的遗言来看,他应该是不希望后世子孙再涉足朝政了。

以才智、天文著称的刘家,把看家本领《天文书》交给皇帝,也就代表着他们把底牌上交,好让刘家从皇权中脱离出来,自此过闲散日子。

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刘伯温的想法和遗言,非常具有智慧和远见。

只是,他忘记了他是刘伯温,朱元璋曾经最信任的军师,就因为这一点,他的儿子们就绝对无法逃离皇权。

03刘伯温的两个儿子

刘伯温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他们都是继室陈氏所生。

刘伯温去世时,刘琏28岁,刘璟26岁。两人很有才情,都还没有正式进入明朝官场。如果他们能够如刘伯温所说,离开官场,大概也能成为时代的优秀文人。

可他们的结局,一个比一个令人惋惜。

1377年,刘琏考取功名,被任命为考功监丞、监察御史。第二年,朱元璋又让他当了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刘琏为人耿直,又是真正有才之人,朱元璋本想让他先在地方历练一段时间,而后再到中央来担当大任。但刘琏还没来得及好好施展抱负,就遇上了胡惟庸党人的胁迫。

宰相的胡惟庸,在官场上拉拢官员,排除异己,结成党派。且不说刘琏是个洁身自好的人,就算他要站队,也绝对不可能和害死自己父亲的胡惟庸一派。

刘琏反抗的结果,是死亡。1379年,他被胡惟庸党人逼破,跳井而死,年仅32岁。

《明史》: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这一年,才刚刚是刘琏当官的第三年。

相比之下,次子刘璟的遭遇就更惨一些了。

刘璟自幼好学,熟读兵法,在行军打仗的谋略上很有见地。

1381年,唐胜宗征讨温处叶丁香、吴达三,朱元璋让刘璟参与谋略。唐胜宗大胜归朝时,对刘璟的才能大加赞赏。

朱元璋非常高兴,这时候的他太需要开国功臣之外的军师良将了。于是,刘璟每年都会被朱元璋召见。

直到1390年,刘璟把世袭的爵位让给了哥哥刘琏的儿子刘廌,朱元璋才给了刘璟閤门使的职位,并赏赐他“除奸敌佞”的铁简。

很明显,朱元璋不仅想重用刘,还希望刘璟能够帮他铲除朝中毒瘤。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元璋大搞特搞了一场蓝玉案,将朝廷的开国武将杀了大半,为孙子朱允炆继位扫清障碍。在这个过程中,刚直的刘璟非但没有得到牵连,反而职位还更进一步了。

这一番操作下来,我们不难看出,朱元璋是实打实地想要让刘璟成为朱允炆的肱骨大臣。

然而,朱允炆自己却没有好好珍惜这元大将。

朱允炆继位的第二年,朱棣打着靖难的名号起兵。刘璟赶紧献上他的十六计策,结果朱允炆没有仔细看,就直接拒绝采纳,只让刘璟参与李景隆的军事北伐。

李景隆在行军打仗方面根本不行,没有几场拿得出手的战役。只因为他曾经帮着朱允炆削藩,将周王朱橚全家押送回京,又是朱允炆的心腹,朱允炆一直对他另眼相看。

这一次,让刘璟参与李景隆与朱棣的对战,也是希望刘璟当副手,辅助李景隆。可这李景隆,自己没能力还心比天高,根本不听刘璟的计谋,导致了战争大败。

《明史》:景隆败,璟夜渡卢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难,遇之良乡,与俱归。上《闻见录》,不省,遂归里。

刘璟对李景隆失望,拖着病躯将自己所写的《闻见录》献给朱允炆,希望他能够改变战略。

可朱允炆,再一次拒绝了他。

这一次,刘璟失望透顶,弃官回乡。

可笑的是,后来的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进城,亲自摧毁了朱允炆的统治。

朱棣登基后,立马召刘璟入朝。

他和朱允炆不同,朱棣是个真正惜才之人,他清楚刘璟的才能,更想要重用他。可刘璟也有自己的气节,坚决不事二主。

在刘璟看来,朱棣就是个篡位反贼。因此,不管朱棣怎么软硬兼施,刘璟都不为所动,甚至还直言: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取自《明史》)

朱棣气极了,把刘璟扔到了监狱,想让他再冷静冷静。没想到,刘璟被关押的当晚,就在监狱中用自己的发辫自缢了。

终究,老朱家谁也没用上刘璟的才能。

04 为何刘伯温的儿子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都是有才之人,但都没有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是因为老朱家的皇帝太昏庸么?

在一堆皇帝中,明朝的前三个皇帝还算可以,朱元璋和朱棣更是公认的有能帝王。

是时代不对么?

也未必,抛开刘家不提,当时也有许多草莽出身的人,得到了重用。

如果一定要寻几个理由,我认为刘琏和刘璟的死,是那个时代的偶然,却是他们性格中的必然。

其一,他们的运气实在不太好。

刘琏是在1379被胡惟庸党派逼死的,可1380年,朱元璋就开始清算胡惟庸党派了。并且,在清算的第一年,胡惟庸就被诛了九族。

前前后后只差一年。

朱元璋对刘琏是信任的,也希望他能够在日后发挥大用。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出于保护才在那个敏感的时间点将刘琏调到江西。

但是,谁也没想到,人在江西的刘琏,还是在胡惟庸倒台的前一年,被迫害了。

刘璟,是朱元璋留给下一任皇帝的能臣。

但他的运气也不太好,遇上了个拎不清的朱允炆,更摊上了个花言巧语、两面三刀、不干正事的李景隆。

如果,刘璟能被朱允炆重用,或者从一开始就遇上的是朱棣,结局应该会大不一样吧。

其二,两人都是有节气和傲气的人,容不得半点沙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琏和刘璟,都算得上是自己逼死了自己。

刘琏有自己的坚持,不愿意和胡惟庸党派为伍,甚至连虚与委蛇一下都根本不愿意。他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如果不符合他心中追求的气节,唯有以死明志。

而刘璟,则更是如此。

朱允炆接二连三地拒绝和忽视,让刘璟对朝局感到失望,只能无奈归隐。

可是,即便是归隐的刘璟,他也不愿意向朱棣低头,哪怕他心里清楚,朱棣更有能力,朱棣能够重用他。

从接到朱棣的诏书开始,刘璟就已经做好了身死的打算。

这兄弟二人都是决绝的人,但凡他们多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或许都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可如果那样,刘琏就不再是刘琏,刘璟也不再是刘璟。

知子莫若父,刘伯温就是清楚两个儿子的性情,才会在临死前拼命嘱托。

只是更多时候,长辈们再多的嘱咐,都无法改变命运的齿轮。

可能人这一辈子,该踩的坑,该走的路,总是要去走的,只是希望走了以后,能够平和说一声:问心无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