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康熙竟是个错别字大王,你怎么看?
错别字大王康熙,在历史上那是出了名的有才华。他对中华文化十分推崇,自己也打小就开始努力学习中华文化,而且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无所不学。
可是越学习,这错误就越多,他还特别喜欢显摆。批阅奏章的时候,碰到汉字的奏章,他也强行用汉字回复,因此留了一堆错别字的奏章批复。
比如说,一般看了流水账的奏章,康熙的批复都是“知道了”三个字,可是全国这些文武官员,基本上都是以流水账的形式在写奏章,因此康熙的工作量相当大,这“知道了”三个字康熙每天不知道要写多少遍,字写多了就不像原来的字了,结果康熙不小心就写了一个“知道子”。
再比如说封疆大吏这四个字,这本来是不应该搞错的,毕竟封疆大吏是国家柱石。可是康熙偏偏写成了风疆大吏。那么康熙的错别字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一、康熙为啥老写错别字?仔细分析康熙的错别字,我们是可以找到一些规律的。康熙所犯的错误,几乎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的错误。
- 1、读音相似,就会用错。
其实我们刚才已经看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封和风的读音相近,所以康熙把这两个字搞错了,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他的错别字当中,其实因为读音相似而搞错的情况有很多。比如说康熙曾经把“皆无凭据”写成了“皆无平据”,他就是纯粹把平和凭两个读音相同的字,搞混淆了。
他在朱批里,曾经询问:张云翰有几个儿子?他把“个”字写成了“各”,也就是:张云翰有几各儿子。这是典型的同音不同字。
有一次,康熙皇帝一句话里就冒出了俩错别字:不搭浮桥,从卢沟桥回銮。他把“搭”写成了“打”,把“銮”写成了“鸾”,你说有没有意思?
- 2、字形相似,也会搞错。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不仅有读音相似字形不同的字,也存在读音不同,但是字形非常相似的字。要想学好这些字,其实也需要下功夫,一不小心就搞错,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康熙皇帝,在这个问题上,也是经常摔跟头。常常把字形相近的字,互相乱用,以至于后世看了笑料百出。
比如说他将风俗不醇,写成了风俗不惇。醇和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虽然字形有些相同,可是读音完全不同,把它们俩搞错了,纯粹就是学习不扎实,分不清两种字形。
还有就是著名的“癸巳”二字,当初人家上奏的时候,分明给写对了,康熙一看,呀!居然有人在奏章上写错别字,他特地在“癸巳”旁边写上了已经的“已”,以此来修改大臣的错误。不知道这位老兄拿到了奏章该怎么揣测这件事,总不能说康熙卖弄学问,写了错别字吧?
- 3、纯粹记不清,也不好意思问。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知道这个字怎么写,但是具体的笔画有点搞不清楚。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什么字都记得那么清楚。比如说龘 、靐、齉、齾这四个字,你就确定能一个笔画不错地记住吗?
不过康熙因为这方面问题,犯下了很严重的错误,因为天下四大错别字当中,有两个就是康熙的杰作,还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第一个错误就是避暑山庄的牌匾。承德避暑山庄,那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避暑胜地,过去只有皇帝才能去享受的好地方。
这里牌匾上“避暑山庄”四个大字就是康熙亲手所写。不过你现在跑过去看看,就会发现避暑山庄的避字,居然多了一横。也就是那个辛字下面本来是两横,康熙写成了三横。
康熙后来自己有自己的解释:可不是朕忘了有几横啊,朕知道有两横,只不过朕讨厌逃避,所以故意写了三横,哈哈哈!不服气吗?
第二个错误是西湖十景中的花港观魚,这玩意儿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因此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人看到这个石碑。
可是康熙偏偏把这个魚下面的四个点,给弄丢了一个,只剩下了三个点。避暑山庄你可以圆回来,那么请问这条魚你该怎么圆回来?
你别说,康熙还真的有办法圆回来,原来古时候四个点指的是火的意思,既然是观赏性的魚,怎么能在火上烤呢?所以康熙就把它变成了三个点。
二、一点错别字,不影响康熙博闻强记的形象。固然有些错别字是可以圆回来的,可是大多数错别字是无法圆回来的。尤其是前两种情况,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错别字。
可是我们要知道,康熙最初并没有什么汉文的朱批,可能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年轻的时候,对汉文不太熟悉,一直还在联系当中。
从康熙四十年以后,汉文朱批逐渐增多,并且流传较广,也就被后人发现了不少错别字。但是我认为这也是康熙在文化方面进步的一个体现。
过去他对自己的汉文不够自信,甚至不敢用汉文来批阅奏章,可是岁数大了以后,经过多年的训练,他已经很坦然地开始使用汉字了。
康熙从小就刻苦学习,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他涉猎的学问非常广,可以说啥都想要学。但是作为一名领导,他知道,任何一门学问懂就可以了,太深入研究,那是手下人才们的事情,他只需要做到手下人无法蒙骗他就够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能理解康熙皇帝为什么会写错别字了。答案很简单,无非就是学了,但是不够精通罢了。
总结:错别字无损康熙的形象。康熙好学的形象,在历史的字里行间里,那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的书法造诣的确很深,比大多数汉人都要写得好。
这样的人,写上一两个错别字,其实无损他好学的形象。相比较他儿子雍正,总是在奏章里爆粗口,康熙算是比较儒雅的一个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千古一帝康熙竟是个错别字大王,你怎么看?
康熙说:虽然我写错别字,但我是个好皇帝。
中国历史上政绩卓越且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博学广闻,几乎是无一不通。然而人无完人,作为酷爱书法临摹、御书题匾的皇帝,康熙最大弱点就是汉语错别字太多,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它是满族人。
清朝入关时日尚短,虽然宣称满汉一家,朝野皆习汉文,毕竟不是从婴儿时期开始熏陶的。其次,陪伴康熙长大成人的孝庄太后以及苏麻喇姑是蒙古族的,相当于康熙年幼需要学习满、汉、蒙古三族的语言及文化,自然有所取舍,以至于不那么精通汉字表达。
清康熙至今300多年,流传下来的文物史料不少,康熙皇帝的奏折朱批、书法匾额超出历代皇帝许多,大约仅次于乾隆。现今保存的奏折基本上都是康熙40年以后的御笔,其中“笔误”之处还蛮多的,古代用繁体字,翻译成简体字方便阅读。譬如:
“張雲翰有幾各(個)兒子?”
[“张云翰有几各(个)儿子?”]
“總兵關(官)朕即補去。”
[“总兵关(官)朕即补去。”]
“不打(搭)浮橋,從盧溝橋回鸞(鑾)。”
[“不打(搭)浮桥,从卢沟桥回鸾(銮)。”]
用“笔误”解读康熙的错别字应该算是是美化,这位皇帝很可能会说汉话却不精通写,打个比方,英语口语流利的人书写时有可能错漏百篇,同一个道理。
同音错别字除上述例子外,还有如:将封疆大吏写成“风疆大吏”,将白莲教写作“白廉教”,将满洲写成“满州”等等;
此外还有形近错别字。有一年苏州织造李煦上书的奏折中提到“癸巳”,康熙爷竟化身纠错大师,在旁边写了一个“已”字,直接将正确的字改错了。
皇权至高无上,康熙的错别字在那个时代鲜少有人敢提及,到了近现代后来者钻研过后也就没啥好忌讳的了。
康熙曾经说过:“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因为酷爱书法,临摹的手卷将近万篇,用来上次忠臣良将的不下几千,还有著名的庙宇禅林、皇家别院的御书匾额也是不计其数。
在南书房当值的“清初六家”之一查慎行记载,康熙41年11月初八乾清宫一次性发发不分科1427幅康熙御书用来赏赐。
康熙44年8月在承德避暑山庄,查慎行查看康熙御笔颁赐的记录,包括匾额、堂幅、卷轴、斗方、册页、纸扇等超过30000幅,因此大发感慨:“自古帝王宸翰,未有若是之多者。”(下图:查慎行)
莽莽有话说作为封建社会拥有无与伦比影响力的统治者来说,错别字或许只是一个小瑕疵,甚至会被当成个性风格,康熙御笔的受众多是大小官员,自然是不敢触怒龙颜。不过假如落在民间,成为多数人学习的榜样,那就成了真正的误导了。
换到今天就截然不同,越是影响力巨大的公众人物,越是受人瞩目,众目睽睽之下更是要谨言慎行了。无论是为人师表,还是一方名人,在展现自己学识之余也广泛受到监督,随着时代的改变,榜样的作用在发光发热。
(图片来源网络)
千古一帝康熙竟是个错别字大王,你怎么看?
不能用现代规范的简体字来品评历代文字对与错。更加不能以你认为错的字,其字就是错的。因为知识和贫穷限制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家觉得呢?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