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为何想要自杀?
当李承乾造反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李世民恨不得找个石头缝钻进去。这是闹哪样?老天爷在惩罚我吗?这是李世民当时的心声。
在李世民看来,大儿子李承乾造反,那就是在打自己的老脸。因为这让他想起了十多年前的玄武门之变。他为了夺取皇位,狠心杀掉了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和亲弟弟李元吉。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如果李承乾起兵成功的话,那么他的两个弟弟都不会有好下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一共生了三个嫡子,分别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以及晋王李治。
李承乾之所以选择造反,主要就是因为李世民偏爱魏王李泰,使得李承乾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大家都是读过历史的人,老爹李世民当年干了啥,难道李承乾会不知道吗?未免李泰成为第二个李世民,李承乾必须要主动出击。
一、子学父样,有模有样。这件事的确挺丢人的,因为儿子完全在模仿老子的处事风格。当年李渊为了搞派系平衡,在立了太子李建成以后,还把秦王李世民给扶植了起来。
李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太子那帮人和秦王那帮人保持平衡,他这个皇帝才能做得安稳。这或许是所有皇帝都喜欢做的事情,只不过一般皇帝用的是大臣,唐朝的皇帝喜欢用儿子。
用儿子搞平衡,那问题就容易爆发。很显然最后平衡被李世民给打破了,年纪轻轻的李渊就这么被强行册封为太上皇,躲在后宫生孩子去了。
时间来到了李世民做皇帝的时候,他也早早立了嫡长子李承乾做太子,但是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也想搞政治平衡,于是扶植起了魏王李泰。
每一个搞政治平衡的皇帝,都觉得自己还能活很大岁数,所以先让他们平衡着,等到最后关头,他再表态,这样他的一生就能始终掌握最高权力。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残酷。李世民是个不安生的主,难道他的儿子就会老老实实的吗?被扶植起来的魏王李泰,也早就盯着太子的位置很长时间了。他想了各种办法,打算夺取太子之位,而分不清状况的大臣们,有很多倒向了李泰这边。
你说李承乾慌不慌?眼看着大伯的悲惨命运就要在自己身上上演了,于是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造反好了。要我说这事儿怪不得李承乾,要怪就怪李世民。
二、李世民羞愤难当,所以想着要自尽。历史再次重演,只不过这次换成了太子急眼了。你说李世民尴尬不尴尬?当年亲身经历过玄武门之变那帮人,其实还有很多都还活着。
这帮人表面上一脸严肃,心里还不知道怎么偷笑呢!作为一代明君,李世民的老脸算是彻底丢尽了。他管得住自己,却管不住自己的儿子。
李承乾和李泰之间的斗争,就好像是打了李世民一记响亮的耳光,那是当年的太子李建成在向李世民声讨一样。
李世民自认为自己是一代明君,可是他忽然发现,自己连家务事都管不好。其实李世民不知道的是,这天底下最难管的,其实就是家务事。
以后史书会怎么写自己呢?这些大臣会怎么看待自己?李世民一想到这里,就羞愤难当。在私底下,他把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和房玄龄。
这四个人都是李世民的铁杆粉丝,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房玄龄是李世民的家臣,李绩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褚遂良是史官,啥玩意儿都要跟过来记载一下,是个粘人的家伙。
只有在这几个人面前,李世民才能表现出自己软弱的一面。他把心中的苦闷都向这几位表达了出来,甚至表示自己要自杀,以显示自己的无奈。
其实这几位大臣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哪里是要自杀啊,要自杀找个凉快的地方偷摸地解决不就好了,当着我们大家这么干,分明是另有所图嘛!
三、李世民不知道怎么善后,毕竟这个历史上也没有案例啊。自己是杀了哥哥夺取了皇位,自己的儿子也想着杀掉兄弟夺取皇位,这在历史上还真找不到第二个案例。
史官褚遂良虽然没什么地位,但是他是饱读诗书之人,李世民把他喊来,就是为了让他看看历史上有哪位不幸的君王跟他的遭遇类似,至少可以作为参考。可褚遂良一言不发,这太难了,纵观历史,独此一家。
李世民的希望就落在了剩下几位大臣身上。他们倒是读懂了李世民要自杀的意思,所以他们主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长孙无忌表示,只有立晋王李治,李世民的几个娃儿才能都活下来。要是立李泰,那么对不起,这娃儿毒得很,老臣可能都活不长。
剩下几个都不是他们家的至亲,所以也不敢有什么反对的意思。当初在众多大臣跟前,李世民曾经承诺过李泰,让他做太子,看来这件事也要泡汤了。为了他们都能活下来,李世民只好选择了李治作为太子。
总结:李世民病重的时候,李治和武则天就眉来眼去的了。一转眼的功夫,李世民已经用不着自杀了,因为老天爷已经主动来收他了。这个时候他正在病榻上疼得嗷嗷直叫,伤心的媳妇儿武则天在一旁精心伺候着。
而孝顺的儿子李治也跪在旁边耐心地安抚着父亲,可是李世民没想到的是,这两个人在床底下,已经开始手拉手了。
多年以后,长孙无忌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他没有选择李泰而选择了李治,那是因为他觉得李治柔弱好欺负。结果李治那个厉害的婆娘武则天,一举把长孙家族给铲平了,连个渣都不剩。
参考资料:《旧唐书》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为何想要自杀?
出来混,始终是要还的。
李世民的皇位,本来就是踩着父兄的鲜血上去的,所以之后,无论他怎么努力,怎么将大唐打造成怎样的一个繁华盛世,怎么篡改史料将自己描述得多英明神武兄长父亲多无能,他都改变不了自己弑兄逼父夺取皇位的事实。
也因为这样,他当然不愿自己的儿子们将来也像他一样,骨肉相残。
所以他早早的就把太子的名份给定了,想以此来断绝其它王子的非份之想。
李世民当皇帝第二年,也就是李承乾八岁的时候,就被立为了太子。
其实李承乾天姿是很聪明的,除了脚破这点毛病,还是一个很聪明孩子,学什么都快,也谦虚礼让,童年李承乾的身边当时几乎都是夸奖声,可是太子当久了,却什么毛病都出了。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都在他那个老子身上。
太子,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苦逼的角色,没有之一了。
当了太子,你就离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一步之遥了,你身后是无数兄弟们的羡慕忌妒恨,无数的暗箭等着你,前面每一步都是坑。
而前面,是老皇帝,在老皇帝面前,你即不能太能,也不能太不能,太能,你是不是天天眼巴巴盼着我死,太不能,这个锦绣江山如何放心交与你?
为与不为,这个火候太难把握。
而且越是伟大英明的皇帝,在接班人的问题上越容易犯错误,汉武唐宗康熙,都犯的是一个毛病。盖因为他们控制欲望比其它皇帝更强,对太子的要求比其它皇帝更苛刻。
这种情况下,太子们的心理健康就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根据史料记载,这个李承乾后期基本上和一个神经病没啥区别,喜欢成人cosplay(天天在宫里扮胡人) 迫害妄想症患者(认为每个兄弟都要杀他)同性恋(在男风盛行的古代到不是个大毛病)暴力狂(连自己老师都要杀)。
但李承乾出格的事情干了一件又一件,李世民一忍再忍,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废太子,自己那帮儿子必然要为皇位争个鸡犬不宁,这才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可是,最后当李承乾密谋联合候君集李元昌要再来一个玄武门的时候,他无法再忍,十八年的期望,就是希望能争脱命运的枷锁,结果逃不脱的还是皇家无法逃避的命运——皇权面前,亲情比纸还薄。
太子事败后,老头子痛不欲生,天天在大殿上当着大臣们恸哭流涕,一度情绪失控要撞壁自杀,千古一帝的风范荡然无存。
这真不是作秀,是真伤心了。
后来老头子算是明白了,当初他给儿子起名叫承乾,那是因为这孩子生承乾殿上,也没多想,现在想想,李承乾李承乾,这小子原来是要承前启后,干当年老爹干的那一票啊。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啸西风,历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百战风云》《一个帝国的生与死》《两宋烽烟》等,曾任新浪文史论坛超级版主,现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为何想要自杀?
说明李世民是个优秀的政治表演艺术家,对于政治作秀,政治表演这一套信手拈来。
众所周知对于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没有做到一个父亲该有的事情,也没有做到一个君王该有的政治眼光。太子李承乾是长孙皇后所生,是唐太宗的嫡长子,唐太宗继位就被立为太子李承乾。按理来说李承乾无疑就是下一任大唐皇帝,天可汗。
可是李世民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因为李世民将一群大唐杠精都派去给太子当老师。而李世民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他自己也受不了这群杠精极其极端激烈的言论。
张玄素就是其中之一,贞观四年,唐太宗夏了一道诏书修练洛阳的宫殿,用来巡幸游玩。结果张玄素知道了这个消息,就立马上书劝谏唐太宗,他认为“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意思就是秦朝修建阿房宫,就二世而亡,而隋朝修建洛阳宫,也二世而亡了。而且皇上当初平定洛阳,将隋朝修建的奢华无比的宫殿都拆了,现在还没有超过十年,又开始修复这些宫殿,这是什么原因?而且今天的大唐刚刚安定天下,财政吃力,比不上隋朝。皇上是经历过隋末乱世的人,结果又开始搞隋朝那一套,看来皇上比隋炀帝更差劲。
唐太宗一听当时就恼怒了,隋炀帝是个什么玩意儿,我还比不上他。于是有质问张玄素:你说我比不上隋炀帝,那你看看我比桀纣怎么样?
唐太宗气急败坏,张玄素也没有低头,反而说:你要是干这件事,继续修建宫殿,那么连桀纣都不如。唐太宗一看遇到一个杠精了,这个人连死都不怕,不好惹于是就是向他低头:这件事是我考虑不周,才搞成这个样子。而且还赏赐张玄素丝绸二百匹。
《资治通鉴》:贞观四年,修洛阳宫以备巡幸,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陛下初平洛阳,凡隋氏宫室之宏侈者皆令毁之,曾未十年,复加营缮,何前日恶之而今日效之也!且以今日财力,何如隋世!陛下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炀帝矣!”上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朕以洛阳土中,朝贡道均,意欲便民,故使营之。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仍赐玄素彩二百匹。
张玄素本来是门下省给事中,正五品上,也是个实权职务,可以直接驳回皇帝的诏书,挑出皇帝的毛病。李世民不敢自己再直接面对张玄素了,这个人火力太猛,自己舌战不是对手。于是李世民就将张玄素调为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去辅佐太子,实际上将张玄素这个烫手的山芋推给了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是何等人物,自己都搞不定张玄素,李承乾这个小年轻更别说了。李世民不仅将张玄素派给太子,还将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杜正伦、魏征等大唐杠精团都派去给太子当老师。
张玄素等人辅佐太子李承乾,也没有改变以往的杠精本色。而当时的太子李承乾也只不过才八十二岁,而且李承乾是个瘸子,本来心理就卑微。
这群人到了之后,太子更加自卑,连太子请客喝酒要劝谏,太子盖个房子批评他奢侈,太子和宦官玩游戏,就说他是秦二世。凡是太子行为有一点错误,这些人一起上来李承乾招架不住,心里对这些更加讨厌,甚至派人去刺杀张玄素。
对于这些人的做法,连太子的乳母都认为过份了,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结果这群人认为自己做的没错,这样做死而无憾。面对这些人。太子李承乾没有自己的空间,其之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开始放纵自己,养男宠,穿突厥衣服,甚至方言要去当突厥可汗。
而李世民自己的做法更加让李承乾失望,有点自暴自弃了。本来魏王李泰到了就国封藩的时候,可是李世民却将他就在京城。而太子李承乾这会儿有点自暴自弃,于是李泰认为自己有争夺储位的希望。
仗着李世民的宠爱,魏王李泰招揽门客,编写了《括地志》,这下李泰更加受宠爱,李世民在几个月内赏赐魏王李泰大量金银珠宝,其规模超过了太子李承乾,褚遂良劝谏唐太宗,于是唐太宗将太子的开支限制取消了。
李承乾的压力太大了,虽然李世民并没有表示出要废太子的意思,可是李承乾已经等不起了。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而且连魏王李泰也被废除。
李承乾谋反,魏王李泰夺嫡,这些事情上李世民要付重大责任。于是这才发生了李世民在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的事。
李世民表演自杀,然后被臣子阻拦,通过这段表演李世民将责任推卸出去,然后立李治为太子,结束了大唐的储位之争。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为何想要自杀?
为什么想要自杀,丢人呗,丢人丢到家了,恨不得有条地缝钻进去……
由于太子李承乾涉嫌谋反,李世民将其废为庶民,接着,李世民摒退其他朝臣,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褚遂良四位重臣。
李世民对众人道:
“朕有三个儿子,如此作为,真的让人很伤心!”
一时间控制不住情绪,李世民向床头撞去,长孙无忌等人赶忙拦住,李世民见撞墙不行,又要拔出佩刀自杀,褚遂良见此情景,急忙将刀夺下。
史料记载:
“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
李承乾本身就是太子,他本不应该造反,如果一切顺利,他就是天下的继承者。可是李世民还很喜欢魏王李泰,这就让矛盾出现了,两人的目标都是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
可是李承乾涉嫌谋反,李世民不杀他,为什么反而自己要自杀呢?
因果循环,害怕悲剧再次上演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没有防备,在上朝的路上被李世民暗算,李建成当场被射死,李元吉死在尉迟敬德之手。很快,李渊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政变空前成功。
此刻是公元643年,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十七年,但李世民仍忘不了兄弟相残的惨景,李世民发自真心那么痛恨自己的兄弟吗?
未必,如果他生于平民家庭,没有皇位的追逐,那么这三兄弟很可能和睦相处。但这只是假设,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要李世民还是秦王,那么这场争端就不可避免。
即便李世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位,但他的内心仍无法彻底放下,毕竟这可是至亲骨肉。时至今日,那一幕惨剧却有着再次上演的趋势,就来自他的两个儿子,李承乾和李泰。李建成是嫡长子,李世民是次子,李元吉是四子,而在这里,李承乾是嫡长子,次子是魏王李泰。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好比因果循环,命运之神想要在李世民儿子之间,再来一场玄武门之变。在得知李承乾密谋造反后,李世民极其伤心,这并非装出来的,再怎么说那可是亲生儿子,且是寄予厚望的太子。另一个呢,是自己最喜欢的儿子李泰,这回李世民有点理解他父亲李渊了。
李渊在李世民、李建成爆发矛盾后,一直很难做,他一直想方设法减缓双方的矛盾,但这都无济于事,直至晚年丧子的惨剧发生。李世民害怕那场景在自己身上再度上演,他害怕失去儿子,李承乾的造反让他无法接受,李泰的图谋也让李世民心如刀割。
一桩桩一件件,让李世民一时间不能自已,随即才要拔刀自杀。
做戏给大臣看
李世民要自杀这一幕,满朝文武并不在场,在场的只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褚遂良,当然了,还有晋王李治。
史料记载: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
李承乾获罪后,皇位当然也就没他的份了,那么下个问题就是谁来做太子。这个问题一方面要看李世民的态度,另一方面要看群臣的表现。李世民曾给魏王李泰许诺,要立其为太子, 在大臣中,岑文本、刘洎等人希望立李泰为太子,而重臣长孙无忌恳求立李治为太子。
李泰曾对李世民说过,假若他获得皇位,在他死之前,必定会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给晋王李治。对此,李世民是清楚的,这明显就是托词,历朝历代,有哪个皇帝甘愿立自己兄弟为皇帝,却杀掉自己的儿子呢?
褚遂良也曾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显然他也站在了晋王这一边。:
“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随后,李世民陷入到沉思中,李承乾当然不能再立,而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么李承乾的安全就不能保证,双方难免还会爆发流血冲突。而一旦李泰成了太子,也就是承认太子的位置可以通过钻营得到,这种事当然不能开头。要想平息李承乾、李泰之间的矛盾,只能另立第三人,那就是李治。
打定主意后,李世民才上演了一出抽刀自杀的戏份,要说李世民完全是做戏,也不尽然,这毕竟涉及他的亲生儿子,砍断骨头还连着筋。可是这场戏还是要做下去,因为他关系着天下的安危,关系到大唐的未来。
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褚遂良都是李世民的心腹,长孙无忌、房玄龄是李世民的老臣,自不必说。李世曾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褚遂良同样是国家的股肱重臣。
这几位重臣拥有着巨大的能量,而他们都站在了晋王李治身后。皇帝设立太子,在新皇未登基之前,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所以群臣要擦亮眼睛,寻找那个未来的王者,一旦赌对了,那么富贵也就随之而来。
李世民要自杀,他的目的就是试探大臣的态度,并让这几位好好辅佐李治,毕竟李治的表现不算出彩。虽说他宽厚仁慈,但还有很多不足,如果没有重臣的辅佐,李世民害怕会出现问题。等试探得差不多了,李世民便把李泰降为郡王,软禁起来,并将李治立为太子。
李世民对李承乾有很深的感情
李承乾被李世民给予厚望,在很早之前就着力培养,李世民居丧的时间,让李承乾来处理政务,在李世民出巡在外,也是李承乾来处理国家大事。
一次,李承乾患病,从来不信佛家、道家的李世民,却请来了有名的道士,为儿子祈福。等到李承乾痊愈,李世民还请了几千名出家人,修建了普光寺等寺庙。贞观七年,李承乾生病,李世民请来了天竺高僧,并特许其可以暂时不用读书。
为了教育李承乾,李世民他还特意叮嘱于志宁等人,要多让太子了解民间疾苦,如果太子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多加指点。总而言之,李世民在李承乾身上耗费了巨大的心血,倾注了真心,但反而得到了一个太子谋反的结果,这个结果一时间让李世民无法接受。
当然,更重要的是,自己这个当爹的实在是不称职,也没能给孩子们树立个好榜样。平时虽然对太子关心,但终究没能跟他坦诚相待,再加上自己一碗水没有端平,给了太子危机感,最终导致了铤而走险。
总之,这个爹做的很失败,纵使李世民城府再深,但他终究还是个人,他无法脱离亲情与宿命,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也确实是惭愧,想要一寻短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为何想要自杀?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听说太子李承乾准备造反时,痛苦不已,几欲自杀。那么,李承乾造反这件事,李世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呢?
(李承乾剧照)
我认为,当时李世民感到了绝望。
有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李世民那么多儿子,李承乾虽然是他的嫡长子、太子,但是,既然李承乾不成器,废了就是了,还有很多人可以继承皇位。而且,别的儿子继承皇位,不一定比李承乾差。李世民为什么就会感到绝望呢?
我认为,李世民之所以绝望,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李世民发现教育李承乾的方法搞错了。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教育非常重视,也非常严格,特地给他安排了饱学之士,并且是一些直言敢谏的饱学之士。比如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李百药等。
饱学之士这一点没有问题,所有皇帝给东宫安排的老师,肯定都是饱学之士。至于“直言敢谏”这一点,李世民是参照自己的标准来的。一来,李世民是从基层和他父亲一起打拼起来的,所以李世民也希望李承乾能够了解这个过程。二来,李世民在历史上以善于纳谏出名,什么样的谏议他都能够接受,都能够容纳。总之,李世民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让那些老师们对李承乾进行培养的。
可惜的是,李承乾不是李世民。他根本就没有那样的容量,根本就无法接受那些大臣们无休止的直言进谏。不仅仅李承乾没有那样的容量,他生存的环境和李世民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再说了,李世民之所以善于纳谏,其实也是要着力塑造自己明君的形象。而这对于李承乾来说。目标太高了,太难于实现了。李承乾最后造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些老师们把他逼成那样的。
但是,就算被逼成那样,又有什么办法呢?李世民完全不敢说那些老师做得不对,不敢对那些老师说,我这个儿子抗压能力太小,你们别太使劲了。也就是说,李世民就算发现他的办法错了,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所以,他感觉到了绝望。
(李世民剧照)
二、李世民发现其实是他把自己的儿子带坏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这件事,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一件让人不齿的行为。李世民当然知道他这个行为是招人诟病的,所以,一生都在致力于洗白这一点。
李世民有两种方法洗白自己。一是努力团结各方,力争当个好皇帝。他重用魏征,纳娶兄弟媳妇齐王妃为妻等等,都是团结各方的表现。同时,他努力察纳雅言,历史上的皇帝不能容忍的话,他都要努力容忍下来。这也是团结各方的表现。二是篡改史书,让后世认为,“玄武门政变”完全是他逼不得已才做的选择,他是被“逼上皇位”的。
李世民的工作应该是卓有成效的。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虽然他一直在致力于洗白,他兄弟相残的事情,已经原汁原味地传给了他的儿子们。李承乾、李泰两兄弟所做的那些事情,几乎和当年他与李建成、李元吉做的事情一模一样。包括他逼迫他爹李渊退位的方式,也与李承乾造反逼迫他退位的方式一模一样。
李世民在努力洗白,但是那些东西却已经完完全全传给了他儿子们,他内心怎么能不绝望呢?
(李治剧照)
三、李世民发现李唐的宫廷斗争可能会延续下去。李世民最后选择了李治作为皇位继承人。而没有选择李泰,也没有选择李恪。之所以要这样选择,是因为李治性情比较温和,上台后不会大开杀戒,手足相残。
但是,这其实又出现了一个隐患,因为李世民上台后,采用宽待开国功臣的方式。没有杀开国功臣,而且还建凌烟阁表彰他们。然而这样一来,这些开国功臣必然势力庞大,他们依附于李唐的一众皇子们,各人代表一股势力。将来,这些势力必然会兴风作浪。(那时候,李世民还没想到过半路会杀出一个武则天。)如此下去,李唐的江山怎么还会有安宁的时候。
所有这一切,李世民都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内心非常绝望,因此痛苦得想自杀。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为何想要自杀?
因果循环,权力面前很复杂,唐太宗李世民心里的苦恼,正是当年他父亲李渊的焦虑。只是,李渊儿子李世民打赢了,李世民儿子李承乾玩砸了。
李世民是靠玄武门之变上位的,因此想规避前车之鉴,重点培养一个太子,细心栽培耐心教导,却也酿成了不小的夺储风波。确实,作为嫡长子的李承乾,8岁就被立为太子,尝代父断理国事,举世称善,颇有几分帝王资质。唐太宗也很喜欢: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如果不是李承乾感受到了来自同母弟弟的威胁,嫉妒被宠爱的魏王李泰,不至于落下一个悲惨下场。
况且,加上自己多疾病,患了严重的足疾,甚至走不好路,心理也有几分着急。当然也可以理解他的心情,李世民对李泰宠爱非常,朝廷中风言风语,据《旧唐书魏征传》中记载:
及皇太子承乾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僚,并有疑议。而魏王李泰确实也有夺嫡之心,因此兄弟不断交恶,剑拔弩张,互相倾轧,出现了类似于玄武门之变前同样的场景。实际上,李世民很同情大儿子有病,并未有废除之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不过,针对李承乾的逐步骄纵,不听朝中老臣的话,李世民也曾经提醒过,让人代为监督:
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暗中联合李世民弟弟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意图逼宫,据《旧唐书李承乾传》 记载:
第一,招兵买马,培养死士。尝召壮士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第二,寻与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驸马都尉杜荷等谋反,将纵兵入西宫。第三,贞观十七年,太子党羽齐王祐反于齐州。李承乾长在深宫,万千荣耀,没有遇到太多的挫折,也缺乏果断性。姜还是老的辣,李世民少年多经军旅,什么场面没见过,又当了多年皇帝,经验丰富。他知道情况后,尽管非常震惊,处理迅速,先是把李承乾幽禁别室,控制自由。然后派亲信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勣、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人尽快查验,太子有谋的事情彻底败露。
恼羞成怒的李世民感觉威严受到损害,自导自演了一场要自杀宫廷剧,众人纷纷拉住,表示不怪陛下而怨太子过。不久之后,在《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说:
朕受命上帝,为人父母,凡在苍生,皆存抚育,况乎冢嗣,宁不锺心。一旦至此,深增惭叹。不过,李世民并没有杀死大儿子,处死了侯君集等人,年龄大了仁慈了一点,听取了通事舍人来济的建议: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两年后,李承乾病死,李世民颇为伤感。晚年的唐太宗,确实有几分帝王的孤独与寂寥,也不愿意再次看到兄弟阋于墙。然而,自玄武门之变后的宫廷政治及继位风云,都是刀光剑影、带有血腥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应该给予好评。他在执政期间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天纵英武。因此,南宋理学学者真德秀高度评价,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也。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