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兄弟3人,各为其主,为何有人被称龙有人被称狗?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这里的狗可不是骂人的意思,而是有功之臣的意思。这原本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在三国乱世的时候各为其主。就是每一个人的不同选择。
事件回顾记得在很久之前,有一位历史学家点评过,三国蜀汉这边有两个人非常奇特,因为这两个人与三国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密切的渊源,他们分别是张飞和诸葛亮。
关于张飞便不再多说,毕竟张飞的家庭,自己的婚姻孩子老婆啥玩意儿凑在一起的话,恐怕能够组建一个加强排了。而且如果非要把张飞与三个国家联系在一起,总有点牵强的感觉。
可是诸葛亮并不是这样,因为诸葛亮是切切实实的与三个国家都有关联,因为诸葛亮有兄弟三人,而这兄弟三人分别侍奉着三个主人公。我们知道诸葛亮效忠的是蜀汉,诸葛瑾效忠的是东吴,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叫诸葛诞的人物,他效忠的是曹魏。
没错,这就是事实我们把整个三国演义所有的人物通通排在一起,就会发现,这简直就是一个贵族的战役。
什么叫贵族战役呢?简而言之,三国当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三国的前身十八路诸侯,每一个人与其余的人都有着某种联系和渊源。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三国演义当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仗还没打起来呢,就唠起家常来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诸葛亮兄弟3人,各为其主,为何有人被称龙有人被称狗?
诸葛亮兄弟在魏、蜀、吴各为其主。诸葛亮在蜀汉,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堂弟诸葛诞在曹魏。三人都在魏国得到重用。诸葛亮称为龙,是因为荆州名士庞德公给诸葛亮的称号为伏龙。诸葛瑾、诸葛诞则并没有这样的来源。但肯定肯定的是龙、虎、狗都是人才。《世说新语》: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於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在一些人眼里龙>虎>狗。这是按三人的能力来说,实际上是龙>狗>虎。狗并不是贬称。当年刘邦得天下后给功臣排位,以萧何为首。一些人认为曹参攻城略地最多应为首。刘邦则认为诸将攻城略地是功狗,而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是功人。史记: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下面列一下诸葛亮兄弟三人的官职爵位
诸葛亮:丞相、开府、益州牧、武乡侯
诸葛瑾: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宣城侯
诸葛诞:征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高平侯
三人的爵位都是县侯,这是大臣所能封的最高爵位。就官职来说诸葛亮和诸葛瑾是比诸葛诞官职要高。诸葛瑾虽然是大将军,但跟汉朝的大将军不一样。诸葛亮比诸葛瑾要高。就权力来说诸葛亮是大于诸葛瑾,而诸葛诞大于诸葛瑾。仪同三司就是享受三公的待遇礼仪。就历史上名气地位来说诸葛亮大于诸葛诞大于诸葛瑾。诸葛诞在中原是跟夏侯玄齐名的名士。从三人在各国的待遇来说。诸葛亮大于诸葛瑾大于诸葛诞。诸葛瑾虽然能力上比不上两人,但其在东吴享受的待遇在诸葛诞之上。
诸葛亮兄弟3人,各为其主,为何有人被称龙有人被称狗?
诸葛家族
诸葛亮是龙,诸葛瑾是虎,诸葛诞是狗。
诸葛诞被称为狗只是相对而言,诸葛亮能力太强,诸葛瑾其次,诸葛诞能力最差兵败被杀。
诸葛家族三人都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裔。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亲兄弟,诸葛瑾为兄,而诸葛诞是二人的族弟。
诸葛诞诸葛亮被称为龙那肯定不用多言了,那诸葛诞为什么能力最差被称为狗呢。
诸葛诞,字公休。起初在曹魏的中央尚书省处理政务,担任御史中丞、尚书,和时任散骑侍郎的夏侯玄,中书郎邓飏等人是酒肉朋友,夏侯玄人帅才高,名扬洛阳。
沽名钓誉明帝曹睿厌恶这伙人名过其实,追求浮华,将夏侯玄贬为羽林监,自然因为夏侯氏和曹氏血浓于水,夏侯玄没有被一撸到底。而诸葛诞等人被免职为平民。
守卫边境明帝驾崩,年幼的曹芳继位,遗诏以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当然大力加强自己的政治力量,将表弟夏侯玄提拔为中护军,诸葛诞也出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独揽大权,将曹爽三族及其党羽全部诛杀,诸葛诞并未受到牵连,依旧守卫淮南,不过好友征西将军夏侯玄被从长安调到洛阳,削掉了兵权,说明诸葛诞和曹爽交情很有限,可能只是朋友的朋友。不久,太尉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并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亲自率军征伐平定,并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司马懿竟然放心让诸葛诞总督和东吴一线大半段的军事指挥。
政治立场模糊王凌之乱是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王凌主要因为不满司马懿专擅朝政,君权旁落,之后的镇东将军毌丘俭、文钦不满司马师废曹芳而造反,毌丘俭深得明帝曹睿厚恩。
很难理解诸葛诞这个头脑发热的人,毌丘俭起兵时候是联络诸葛诞的,但是诸葛诞没同意,诸葛诞当时是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葛诞的回应是“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狠狠地和毌丘俭、文钦划开界限,并协助司马师剿灭叛乱。得封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
诸葛诞心里忠于魏室是存疑的,政治态度非常模糊。要是诸葛诞和毌丘俭一块反,成功的概率要大的多,等到只剩下自己时候才反应过来为时晚矣。
晚来的谋反等到毌丘俭被杀的第二年,诸葛诞镇守寿春,看着昔日好友夏侯玄、邓飏等被杀,同在淮南的同事们王凌、毌丘俭被夷灭三族,诸葛诞愈发感觉不安,自己军权越大越觉得有危险,就怕哪一天司马家的屠刀落在自己头上。
诸葛诞阴养死士,以图自保,以增强边境防御为由,提议朝廷向寿春增兵十万,朝廷没有回应,很明显你诸葛诞别有所图,东吴打了淮南几十年都吃不下,哪用的着增兵。
司马昭很清楚诸葛诞疑虑不安,早晚都要反不如直接逼反,后世的康熙削吴三桂也是一样的道理,司马昭直接征召诸葛诞来洛阳“升任”司空。诸葛诞看到夏侯玄放弃地盘和军队后的下场是什么,于是集结淮南十几万魏国守军造反,并派儿子诸葛靓向吴国请求支援,魏国在淮南的驻军大多都是北方人,心底里不可能想跟诸葛诞一起造反。
寿春城内兵多粮少,能撑一年,司马昭早有准备,亲率诸路军队二十六万征伐。魏军四面合围寿春十个月,诸葛诞不抓紧时间突围,兵多不出战困守孤城,消极等待不靠谱的吴国援军,此时吴国权臣孙綝以朱异为假节大都督,率领三万人援救诸葛诞,朱异连战连败,军备粮草损失殆尽,自己也被孙綝处死。
等到粮食快吃完了,魏军围城围的跟铁桶一样,诸葛诞这才想起全力突围,结果死伤惨重,再也无望。诸葛诞更因为与吴国将领文钦以往的嫌隙和对尽释北方人以节省粮食的分歧而杀死文钦,导致其子文鸯和文虎向曹魏投降。司马昭纳降二人,更封为关内侯,并以二人降后的待遇瓦解寿春军民反抗之心,城内无敢动者,诸葛诞眼看城破单骑逃走,为魏军所杀。诸葛诞亦被诛灭三族。
诸葛家的庸才称呼诸葛诞为三人中的狗不为过,诸葛诞也算不了曹魏的忠臣,毌丘俭以老弱之兵守卫寿春,集中精锐五六万向西攻破豫州项城,想与前来的司马师魏军主力决战。毌丘俭这个孤胆忠臣传檄州郡,结果无一响应,要是诸葛诞真有一颗赤胆忠心早就一块反了,他呢,直接斩杀使者,并绕后袭取毌丘俭老巢寿春。诸葛诞造反只是怕死,疑惧交加而反,丝毫没有积极的战场主动性,直接闭城死守,决战都不敢,消极坐等不靠谱的吴国援军。
诸葛亮兄弟3人,各为其主,为何有人被称龙有人被称狗?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一种体现。不过我觉得最牛的是都知道他们兄弟在敌对势力,还是用人不疑
诸葛亮兄弟3人,各为其主,为何有人被称龙有人被称狗?
三国时期,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这三兄弟分别是小弟诸葛亮、大哥诸葛瑾以及从弟诸葛诞。三人虽同出一氏,却分投三国:其中诸葛亮被刘备重用,为蜀汉丞相,是龙;诸葛瑾报效东吴,被孙权信任重用,为东吴大将军,是虎;诸葛诞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将军,是狗。诸葛瑾在孙权称帝后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可谓权势熏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当时曹魏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诸葛诞就在淮南率军来讨伐,不料兵败遇害。
在讲究宗族的古代,一门的荣耀从来不是一个人就能成就的,它往往需要家族里很多人的努力。当然,因为个人所处历史位置不同,功劳不同,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对其中某个人比较熟悉,或者评价较高。比如诸葛家族,我们可能就知道诸葛亮,毕竟他是当时天下人眼中的智者,被称为卧龙,后世再经过三国演义的影响,都认为他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但其实他们家族,他虽然是一个佼佼者,但也并非独一个,他还有两个兄弟,也对家门兴衰起到了很大作用,那就是其兄诸葛瑾,族弟诸葛诞。
要说这三个兄弟也很有意思,中国都讲究打仗要亲兄弟,可是这三位要真是打起仗来,那可站的不是一个战壕。诸葛亮我们都知道他忠诚于谁。而他哥,却效力于东吴,听命孙权。他那个族弟则做了魏国的大将军。而且这三个人还都有不同的称谓。除了尽人皆知的诸葛亮是卧龙外,诸葛瑾被称虎,诸葛诞则被称狗。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这龙、虎还好理解,这狗是不是有点讽刺了。非也,这可不是我们今天骂人的话,在古代这狗是指功勋卓著,忠诚尽责的意思。
诸葛亮的事情我们也就不赘述了,之前讲了很多,大家也比较熟悉,我们说说他的这两个兄弟。诸葛瑾本人虽然名气没有弟弟的大,但是在东吴,他也是位高、权大。但他为人倒是和他的名字一样,谨慎稳重,遇事张弛有度,因此孙权很喜欢听他的意见。他也懂得如何劝慰,每次既不冒犯主公威严,还能准确表达自己的建议,这份思量一般人是不及的。后来他能做上高位,恐怕和他的性格也分不开。
而诸葛诞,和自己的两位哥哥比起来,好像能力上差了一些,虽然在魏国也立了不少的功,但别人评价他是心大志迂,但他这个人忠诚,司马家造反,曾经好言劝他站队,他还和人家连着姻亲,依然表态要效忠魏氏,因此才有了狗这个说法,意思就是忠义。虽然后世对这个家族的其他人都不怎么熟识,但是在那个时期,诸葛诞也好、诸葛谨也罢,也都是一国的重臣。这兄弟三人可以说撑起了当时诸葛家的名望,可惜这一代逝去后,下一代却没有出现几个有名气,能扛起家族大任的人。
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兄弟三人并非不想相互帮衬着过好日子,实在是天有不测风云,不聚在一起,机遇才会更多,风险才会更小。他们三人完美的诠释了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也奉劝职场上的新人们不要把所有筹码都放在一点上,应该合理规避风险,这就是所谓的分散投资,不关你是投资人脉,还是利益。
诸葛亮兄弟3人,各为其主,为何有人被称龙有人被称狗?
这三兄弟分别是弟弟诸葛亮、哥哥诸葛瑾以及从弟诸葛诞。三人虽同出一氏,却分投三国:其中诸葛亮被刘备重用,为蜀汉丞相,是龙;诸葛瑾报效东吴,被孙权信任重用,为东吴大将军,是虎;诸葛诞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将军,是狗。其中称诸葛诞为狗并非讽刺,狗意指“功狗”,为有功的战将。
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祖籍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曾隐居于襄阳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并读了大量的书籍,结交名士,品评时事,后称其为“卧龙”。207年,在徐庶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帮助自己,实现统一。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即著名的“隆中对策”,刘备的迅速崛起,都是与他的规劝和具体帮助分不开的。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任丞相。223年,刘备死,刘禅即位,诸葛亮被加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辅佐刘禅,治理蜀国,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祖籍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官至大将军。诸葛瑾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胞兄,其子诸葛恪也在东吴官至太傅。生于经学世家的诸葛瑾,治《毛诗》、《尚书》及《左氏春秋》。
诸葛诞(213~258)三国时期魏将,字公休,祖籍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诸葛丰之后,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堂弟。初以尚书郎为荣阳令,累迁御史中丞尚书,是三国时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官至征东大将军。与夏侯玄、邓飏、田畴友善,俱有声名,并称为四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