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如果失败了,汉朝是不是就三年而亡了?

当汉高帝刘邦灭了项羽,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朝时,其实北方的草原民族匈奴,也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完成了大一统。

冒顿单于也是一个狠角色,他把自己的老爹头曼单于给宰了以后,自立为单于。紧接着,他先后出兵东胡、月氏、楼烦等部落,完成了匈奴的大一统工作。

这就是历史的宿命,让两个强大的王朝,同时建立了起来。这个时候匈奴和汉朝之间,已经成为了面对面的对手,自然是要打上一仗的。

一、白登之围,的确差点让刘邦送命。
  • 1、战争起因。

冒顿单于是个有很大野心的人,他一统匈奴以后,意识到南方更加适合生活。因此他便开始涉足汉朝的地盘。

当年秦朝蒙恬带兵攻占的匈奴地盘,都被冒顿单于给重新夺走了。匈奴大军的兵锋直指汉朝边境,刚刚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当然不高兴。既然不高兴了,那就打一架呗!

当时汉朝内部也有纷争,刘邦分封诸侯王,把韩王信分封在边境地区。韩王信这家伙根本就没什么本事,在边境被冒顿单于打得哭爹喊娘,不得不选择与匈奴求和。

求和的消息被刘邦的之后,刘邦怀疑韩王信有通敌的嫌疑,结果韩王信得知刘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后,果断带兵背叛了刘邦,投降了匈奴,而且还带着匈奴人南下打下了汉朝的太原。

  • 2、被围白登山。

刘邦勃然大怒,带着大军亲征,打算将匈奴人赶出去。汉军声势浩大,首战告捷,一举拿下了太原城,赶走了韩王信。此后又再接再厉,在晋阳、吕梁、楼烦等地击败了匈奴大军。

按照这个趋势打下去,冒顿单于没多久就要卷铺盖回家放羊了。可是这个时候刘邦麻痹大意了。他觉得匈奴人没什么可怕的,自己的汉军才是势不可挡的。

为此刘邦在得知匈奴人只剩下残兵败将以后,果断带领少量骑兵追击匈奴人。可是起兵走得太快了,后面大部队根本就跟不上。

其实这就是冒顿单于的计谋,他们早就在白登山这里设下埋伏。刘邦的骑兵到达白登山以后,冒顿单于的40万大军,立刻将白登山团团围住。

刘邦懵了,原来中了人家的圈套。几次突围都没办法成功以后,刘邦只好选择固守。七天七夜之内,匈奴发动了多次进攻,都被刘邦的人马给击退了,但是留给汉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刘邦他们没有携带多少粮草,早晚要饿死在这里。

  • 3、果真是靠单于的老婆脱险?

史书里对这一段的记载比较有趣,说刘邦的谋士陈平发现,冒顿单于很喜欢新娶的妻子,所以就派人给这位单于夫人送了不少财宝,让她劝冒顿单于退兵。

结果这件事还真的这么办好了。冒顿单于居然听了媳妇儿的话,把40万大军给撤走了。这可真是破天荒的大事情。

不管怎么说,刘邦因此而捡回了一条小命。从此以后匈奴和汉朝便签订了停战协议。即使后来匈奴屡次违反条约南下侵略,刘邦也没有北伐的想法了,不打了,怂了怂了,在家吃香的喝辣的不香吗?

二、冒顿单于为何要放了刘邦?

冒顿单于好歹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这样的明主怎么可能轻易就听从一个女人的建议,从而把自己最大的对手给放走呢?我认为事情远没有史料记载中那么简单。

当时刘邦是带着20万大军北伐的,其中刘邦到底带了多少骑兵追击匈奴,这是一个未知之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不会少,否则挡不住匈奴人7天7夜的攻击。所以我认为事情有这么几个变故,迫使冒顿单于撤军。

  • 1、援兵来了。

当时刘邦追击匈奴到了白登山,结果在这里被人家围困。我认为他们的援军不会距离太远,可能没多久就要赶来了。

尤其是在得知刘邦被围困的消息以后,汉军更是马不停蹄地赶来,至少骑兵兵团肯定是走在最前面的。在7天之内赶到白登山,问题不大。

刘邦也不是傻白甜,从大本营出来,带着不多的骑兵追击到白登山,距离大本营肯定不会太远,太远了那就是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

因此我认为,当时刘邦的援军已经赶到了,而此前匈奴人屡战屡败,有些害怕汉军,所以才会狗急跳墙打算拿下刘邦,结果反而等来了大部队。不撤退的话,极有可能出现,刘邦和外面的援军里应外合的局面,到时候匈奴人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 2、匈奴人擅长的是运动战。

很显然围困白登山,这是一场山地战。骑兵灵活机动的优势荡然无存。如果他们有优势的话,完全可以守株待兔,设下埋伏等着援军前来。

可他们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急切地攻打白登山,为啥?因为冒顿单于明白,这个时候如果跟汉军交手,他们没有胜算。

匈奴军队以骑兵为主,主张的是运动战。现在要跟人家以步兵为主的汉军来一场山地战,他们自然是划不来。因此打不下白登山,再加上援军来了,冒顿单于只好选择撤军。

  • 3、韩王信的部下失去了联络。

韩王信本来和匈奴联合在一起的,当时他的部下和冒顿单于已经商量好了会师的时间和地点。可到了时间以后,韩王信的人马并没有前来。

这不得不让冒顿单于心里忧虑,毕竟人家是汉朝的人,随时都可以再次回到汉朝。韩王信的部下们会不会已经投靠了汉朝,正在给自己挖坑呢?这是冒顿单于最担心的事情。

既然韩王信的人马有反叛的嫌疑,那么冒顿单于就不能够冒险继续坚守了。早点撤离是最合适的事情,毕竟白登山也打不下来了。

总结:白登山即使被攻破,大汉朝依旧能够延续。

汉朝不是没有根基的,当时除了刘邦以外,还有太子刘盈负责监国,还有吕后在背后操控着一切,所以大汉朝的整体框架不会垮塌。

不过白登山被攻破的话,那么刘邦的小命可能就没了。到时候冒顿单于拿着开国之君来威胁汉朝,这的确也比较讽刺,所以我认为刘邦会选择自杀,保全汉朝的颜面。这样一来,汉匈之战,将会提前70年开打。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白登之围如果失败了,汉朝是不是就三年而亡了?

白登之围时,汉军主力已经集结了。

相当于最里面是刘邦,外圈是冒顿,然后再外面是汉军。双方都是投鼠忌器。

如果很轻易就能拿下刘邦,冒顿能凭老婆的几句话就放了刘邦?

真的完全开打,刘邦估计凉了,冒顿也好不了,还不如拿了钱财离开。

都不是傻子,一说就说开了。

当然,如果刘邦真的凉了,汉朝也完蛋不了,还有个吕后呢,事实上刘邦死后也是她专政。最多会有一两个割据政权没办法收拾。

白登之围如果失败了,汉朝是不是就三年而亡了?

白登之围解围是必然的结果。游牧民族南下本来就是来抢劫的,有了钱为什么不走人?人的本性是投鼠忌器,更何况围住的是汉王朝最精锐的百战余勇,一定要逼到他们拼命吗?而且汉朝的主力军队马上就要赶到,卖个面子是最明智的选择。

所谓的白登之围只是刘邦又经历了一次危险而已,和他在楚汉之争中的危险经历来比其实远远算不了什么。

白登之围如果失败了,汉朝是不是就三年而亡了?

白登之围是汉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直接影响了汉朝初年对匈奴的政策,同时对于后世王朝处理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也具有重大的意义。白登之围幸好被陈平的计策巧妙的化解,刘邦才得以释放。假设白登之围不解的话,汉朝会怎么样?

有的人认为天下会重新回到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的状态,有的人认为天下不会动乱,上述两个观点,我都不赞成。我更认为战乱很有可能会爆发,但是终究会被汉朝戡乱平定,汉王朝会继续维护他的统治。

下面我们有理有据的分析一下当时的客观形势:

假设白登之围未解,那么刘邦和当时在一起随行的主要谋士陈平、娄敬,将领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等就会被扣押下来。

当时的高层势力分为两大派:一派是朝廷大臣派;另一外就是诸侯王派,当时诸侯王基本上都是异性王,同姓王只有两个,一个是刘邦的大儿子齐王刘肥,另一个就是刘邦的小弟弟刘交,剩下的就是刘邦封的七大诸侯王。

这两派中,朝廷大臣派基本上都是支持刘邦的,基本上没有谋反的可能。具备谋反实力的就是当时的七大异性诸侯王。

我们再来看看七大异性诸侯王当时的情况:

韩信当时已经贬为淮阴侯,被软禁在都城长安的家中;

梁王彭越是个老实人,此人造反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会有;

淮南王英布是造反的因素之一;

赵王张耳当时已经去世,其儿子张敖继位,因为他父亲和刘邦是故交,他还是刘邦的女婿,所以说不会反;

燕王臧荼因为谋反已经被刘邦平定杀掉;

长沙王吴芮和张良是好朋友,造反的可能性也很小,但也会有;

韩王信当时已经叛变,而且这次讨伐匈奴的直接导火索就是韩王信。放在朝廷方面,有两大棘手问题:

第一:白登之围刘邦被困后,朝廷肯定要想方设法救刘邦。假设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成效不大、救不回来后,我想以萧何为代表的朝臣派和以吕后为代表的外戚派一定会立太子刘盈为皇帝,但是此时他只有只有十岁,不掌握实权。由于此时是紧急状态,必将是吕后掌权,重臣辅助,营造团结紧张的气氛。

第二:就是对韩信的处理。这是当时最棘手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后果严重,危害很大。韩信当时正是被降为淮阴侯的第二年,在京城的家中深居简出。我相信此时吕后一般不会对他下手的。本来智取韩信已经足以引起其他异性诸侯王的猜忌了,此时如果再对韩信下手,一定会引起其他异性诸侯王的强烈反弹,甚至成为他们造反的借口,此时团结比什么都重要。

尽管朝廷对韩信的处理小心翼翼,但是我相信关外诸侯王,很有可能会造反,有以下几大理由:

第一:在刘邦智取韩信之前,韩信有没有谋反之心?这个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被囚禁在京城后,韩信此时的心情是:“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他可以说一直在找机会谋反,特别是后来和陈豨的秘密谈话中更看得出来。

第二:当时的皇帝制度刚确立不久,包括异性诸侯王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皇帝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职业,每个人都有这个想法,我想他们中的异心分子一定会蠢蠢欲动,趁着这么好的时机谋反称帝。

第三:几个异性诸侯王的封地,都是位于东部地区,其土地肥沃,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有自己的军队,具备造反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上述几点是异性诸侯王的造反因素,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汉朝朝廷面临的困境:

第一:在白登之围中,刘邦带去了32万大军,这32万大军可以说是朝廷的精锐之师。由于皇帝和诸将被围,失去统一指挥,必然会导致军心涣散,如一盘散沙,其被匈奴精锐部队围歼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当时随行的主要谋士是陈平、娄敬,将领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等。那么在朝中没有出行的主要大臣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主要将领只剩下灌婴,此外还有一部分三线将领,可以说主要将领不足。

从正面反面综合分析,鉴于当时的危险局势和朝廷薄弱的军事实力,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下,很有可能有诸侯王率先出来造反。前面我们分析过,最有可能造反的就是淮南王英布,因为韩信的下场对他刺激一定很大,他肯定会联合其他人一起谋反,上面我们分析过,有谋反动机梁王彭越算一个,长沙王吴芮谋反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即使三人联合,无论其综合实力还是谋虑来说,比起中央政府来说还是略逊一筹的。我相信其战争过程正如后来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一样,英布、彭越和吴芮最终会平定。其理由如下:

第一:届时汉朝军队的将领很有可能是灌婴和曹参,灌婴在西边统率一支部队,出兵征讨;曹参当时是齐国的相国,他会是东边部队的将领,他们二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有能力有实力率领其他三线将领平定战乱。

第二:朝廷一定会重兵把守函谷关,这是一道很重要的关隘,只要函谷关不丢,西汉就不会灭亡。

第三:英布、彭越和吴芮起兵后,有没有像秦末一样,会形成很多股起义军,我想这个可能性很小,秦末百姓纷纷造反,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而此时经历过长期战乱的天下百姓都希望社会安定,不希望再发生大规模战争。这从后来的英布造反中也可以看出来,已经很少有百姓响应了。

第四:从后来英布的叛乱中可以看到,英布的战略眼光是很差的,况且可以说英布很有可能是孤军奋战,直至失败。

第五:中央政府是团结的,当时西汉朝廷一定会形成一股合力。当时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已经形成,他们很希望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同仇敌忾的去平定战乱。

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北方的冒顿单于会不会南下参与此时的中原战乱,我想是不会的,有两点原因:

首先:因为刘邦身边的那些谋臣在匈奴阵营里,就是牵制匈奴的一股重要力量。

其次:冒顿单于的战略眼光还没有达到侵占中原、建立政权的地步,他们的初衷也只是掠夺更多的财物。

综上所述,根据我的推断,可能会天下大乱,但是终将会平定,对于刘邦等被俘的汉朝人员,最终也会被汉朝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的策略和压力下被释放回来。

白登之围如果失败了,汉朝是不是就三年而亡了?

鸿门宴上项羽的手一哆嗦,酒杯落地,汉朝是不是就没有了?假设历史是最没意义的啥事!

白登之围如果失败了,汉朝是不是就三年而亡了?

冒顿就是为了钱财,不会和刘邦硬拼,刘邦带的那批都是老兵,真要分生死的话刘邦完了,冒顿估计也凉了,何况外边还有军队冒顿围了,真要打的话没准就是中央开花战术,但是我估计花🌸开不了,冒顿非死即伤,即使冒顿不死,主力也得被歼灭大部分,他刚一统草原,没了人马他得死的很惨,刘邦死了有吕后在,最多就是刘家父子争夺江山,参考吕后执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