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将领,打仗毫无章法可寻,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所谓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的兵法,才是真正可以战胜对手办法。按照常理出牌,往往无法取胜。
现在给你总结下来的各种兵书,其实都不能够在日后的战场上,毫无变化地运用,为什么?因为你读过的书,人家也读过,说不定比你还要精通。
为此从古至今,真正在战场上出奇制胜的人,往往都是不按照常理出牌的人。往往这样的人,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胜利。
所以说,你觉得有迹可循的成功者,他们用兵的方法,往往都是刻意宣传出来的。并不是说他们都有所谓的章法,我认为只有不按章法做事,才可能取得成功。
一、孙膑,不按常理出牌的典型。孙膑传说是孙武的后人,那他对《孙子兵法》自然是如数家珍。《孙子兵法》那是兵家必读类教材,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孙膑想要靠这本书取得胜利,按道理并不容易。
可是孙膑是个人才啊,书里怎么写,他的确就是怎么做的,但是他不断地在做,对手还不断地上当,你说这操作牛不牛。
围魏救赵,这是孙膑最出名的战例,也正是两次围魏救赵的战术安排,使得孙膑两次获得大胜,最终战胜了对手庞涓。
当时魏国在攻打赵国,赵国派人去找齐国帮忙。齐王就让孙膑作为军师,随军出征。孙膑没有直接去赵国救援,而是带着大军攻打魏国国都大梁。
庞涓作为魏国大将,一看大梁被齐国大军攻打,他自然要回来救援。这么一来赵国邯郸的危机就这么化解了(事实上魏军已经打下了邯郸,而齐国也不是真心为了救邯郸)。可是孙膑在这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在庞涓回程中的桂陵设下埋伏,痛击庞涓的人马,庞涓被生擒。
第一次吃了亏,庞涓应该不可能再上同一个当了。庞涓被放回来以后,依旧担任魏国大将,这回他出兵攻打韩国。
韩国又跑来齐国求援,这次孙膑如出一辙,依旧带兵攻打大梁。庞涓一看,这不是之前的招数吗?于是庞涓压根就看不起孙膑,自认为不可能再上当了。
但是孙膑这回用了减灶的办法诱惑庞涓,他们一路撤退,一路减灶,并且丢盔弃甲,给庞涓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齐国军队撤退的时候毫无章法。
这使得庞涓立刻带着轻骑兵连夜追赶,结果孙膑故技重施,在马陵伏击了魏军,杀掉了庞涓。同样的招数,不同的用法,这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的典型。
二、霍去病,我就知道冲,因为我够猛。汉武帝时期,最著名的将领,那就是卫青和霍去病。卫青老成持重,打仗是有章法的,所以时间长了以后,其实匈奴人能够摸清楚卫青的套路,选择合适的时机逃窜。
可是霍去病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家伙,打仗可就完全没有章法了。他纯粹是靠感觉和勇猛在战场上取胜。
比如说第一次带兵对付匈奴的时候,卫青的大军不敢轻举妄动,而霍去病却带着800骑兵绕到了匈奴后面,突击匈奴人马,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你说他有什么套路吧,还真的无迹可寻。要么只能说一个字,那就是快。可是快这种事情,谁都知道重要,但不是谁都能做到。
这就是霍去病牛掰的地方,套路已经告诉你们了,但是你们就是只能瞻仰,不能模仿。所以我认为这种所谓的套路,也是不按照套路出牌。
霍去病短暂的一生,创造了很多奇迹一般的战绩,全都是用了出奇制胜的办法。行云流水这四个字,他绝对配得上。
三、战神白起,我打仗,从来都是因地制宜。白起绝对可以算得上战争界大佬级别的人物,这哥们带着秦国的军队,至少消灭了一百万大军。把战国时期的其他各路诸侯,都挨个儿揍了一遍。
但是你非要说白起这位战神,有什么特别的战法,对不起,还真的找不出来。因为白起每次作战,所使用的策略都是不一样的。
- 1、长平之战。
最著名的莫过于长平之战,白起并没有好办法对付赵国,所以就这么耗了3年时间。等到赵括成为赵国主将以后,向秦国发动了进攻。
这个时候白起也被替换成为了秦国的主将,他带着大军先佯装撤退,将赵国诱惑到了包围圈,随后派遣骑兵将赵军拦腰切断,从而分化赵军的兵力,再消灭赵军就容易多了。
- 2、伊阙之战
韩魏联军扼住崤函关口,阻止秦军东出的时候,白起偷摸着带着大军绕到了人家后面,把人家留在后方的军队给消灭了,继而包围了对方的人马,取得了巨大胜利。
- 3、鄢之战。
白起在攻打楚国鄢城的时候,楚国派遣主力大军前来抵抗,所以一时间打不下来。这哥们想了个馊主意,他居然在鄢城上游高筑堤坝,结果决堤淹城,最终一举拿下鄢城,继而灭了数十万楚国军民。
不管是哪一场战争,白起所使用的办法,都有所变化。因此对手根本就摸不着白起的套路,那么也就无法战胜白起了。
总结:不按套路出牌,在哪个战场上都能取胜。在古代军事战场上,不按照套路出牌,可以让对手摸不着你的水平。这么一来,你想要对付对手,可就容易多了。毕竟你在暗处,而对手很可能就在明处。
这一理论在现代任何一个行业,其实都是行得通的。做生意的人,如果一味地死板,那么生意肯定做不大,隔一段时间就有新花样,这生意才有搞头。竞争对手也只有干瞪眼的份。
好的老师,完全可以不按照教材讲课,他的学生考试分数还是不会低,为什么?因为人家已经超越了教材的指导范畴,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心得。其他行业也都能参考这一点,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历史上有哪些将领,打仗毫无章法可寻,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打仗的最高境界就是毫无章法可寻,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因为只有这样,敌人才猜不透你用什么战略战术来击败他们。就如同兵仙韩信一样,每一次打仗取得胜利,都是用不同的战略战术取得的。
可以说这有这样的将领,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名将。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粟裕将军,也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将军。
我们都知道粟裕的一生打了太多的胜仗了,他历经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指挥了车桥打仗,摧毁了日军在南方的碉堡,还有巩固江南一带的抗日根据地,对日军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日军对粟裕这个人记忆犹深,他们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研究粟裕的作战方法,想要以此来击败粟裕。
但是,直到我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他们也没有研究出一个最终的方案出来。没办法粟裕用兵太灵活了,敌人想要总结出来他用兵的规律简直是无从下手。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面对粟裕将军的时候,他们也是十分的头痛的。毕竟粟裕打仗没有章法可寻。
比如说苏中七战七捷的时候,他利用集中我军优势兵力的战略战术,或者长途跋涉,或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现在国民党想不到的地方,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各个歼灭,让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吃了败仗的。
还有在孟良崮之战的时候,他率领的大兵团,采用快速歼灭敌军的方式,来打败了张灵甫带领的七十四师,并且能够在歼灭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的情况下全身而退,这些都是国民党预料之外的事情。
莱芜战役的时候,粟裕带领的华野军从临沂采用远途奔袭的方式,打了国民党军队一个措手不及,取得了莱芜战役的胜利。
还有淮海战役的时候,粟裕先是带领华野军打败了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然后又在和杜聿明对阵的时候,俘虏了杜聿明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当然了粟裕打的胜仗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粟裕就是一个最为顶尖的,打仗没有章法可寻,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的伟大的将领。
历史上这样的优秀将领还有很多,比如说刘伯承、林彪、徐向前......。
历史上有哪些将领,打仗毫无章法可寻,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中国近代历史在,战争中让敌军抓摸不透,毫无章法可言,指挥艺术如行云流水般让人赏心悦目的,唯有共和国开国大将粟裕。
粟裕将军是我国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参与其中的指战员,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将军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和对于战机的把握精准,在战后都成为了教科室般的案例,而其指挥艺术更是在中原会战中得到了重分的发挥,正是粟裕将军的敢打敢拼,为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奠定了基础。
而他的冒险精神和对于战场精细的把控,更是让人兴叹不已,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就曾经组建过一个特别的组织,就是研究粟裕的战术的小组,小组经过仔细的研究,粟裕的作战特点和规律后,得到一个结论:“粟裕打仗经常是破常规、出奇招,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时候狠狠地咬你一口,毫无规律可寻。”
而对于粟裕,他的老对手,国军皇牌七十四师的悍将,当时采访问张灵浦:“你认为当今军界谁能与你相比?”张灵甫毫不犹豫的回答:“粟裕。”
而对于粟裕大将,伟人的评价更高,根据资料记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访华。太讨论谁是解放军中最会打仗时,伟人点评,认为粟裕将军是最会打仗。
认为从1840年到当时为止,唯有粟裕在华东打的几仗与二次大战中的某些战役相提并论。而这些仗都是粟裕指挥的,而粟裕最善长的就是在条件不成熟情况下,利用神仙仗得到了巨大的胜利。
他曾经自豪的说,“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而这段讲话,双方都是军事行家,是不能掩饰和虚假的,更是双方说出了内心的想法。
而粟裕大将能够得此殊荣,确实和他的指挥得力,战功赫赫有莫大的关系,特别是他在苏中七战七捷:此战可以说是扭转了中原敌我双方攻守势态的关键之战,正是此战胜利,让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坚定了大家对胜利的信心,为以后的两大会战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而此战也是粟裕在指挥艺术上,最具代表意义的杰作,他将中国古代“上兵若水”兵家最高境界完全体现了出来,让人看的畅快不已,的确可谓是生花妙笔。
苏中战役,宣家堡和泰兴首次接触,粟裕采用反常规的战术,歼敌于未动之时;后来在如难,飞兵百里,拊敌侧背,打的敌人措手不及;在转头下海安,用层层阻击战术,削弱敌人士气;后来的李堡之战,利用敌人的“祝捷”心理,奇袭得手;在丁堰、林梓战斗中,挑出最弱的地方,直指敌腹;最后,来一个神龙摆尾,直接学孙悟空,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充分发挥了解放军的机动作战能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牵着敌人鼻子走,打得对手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排兵布阵。以3万人,面对12万对手,在狭小地区和敌人心脏地带周旋了数周,最后还能够获得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人,这在近代战争史中都是是罕见的。
特别是苏中战役意义重大在于,不单是在歼灭了敌军上,更是我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战胜美式装备国民党军的大规模歼灭战,不但鼓舞士气,打破美式装备的神话,更重要的是摸清了对手的实际情况,为以后的作战提供不可多得的经验。
而除了苏中战役,粟裕更被伟人青睐的原因是在后来的孟良崮战役中的表现,孟良崮被称为歼灭战的教科书,之所以后世称为战争奇迹。因为他本来打响的时候,就非常的冒险,当时粟裕面临的是,腹背受敌的局面。如果不尽快的吃掉74师,那么国军的25师和83师就在几公里外救援,并且还有其他各路援军,最近一两天,最远不过几天就会包围过来。
可以说,这是一个包围和反包围的战役,此战险恶程度无法说的出来,只有当事人才能够体会。就是在这种险恶条件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粟裕坚持打响了围歼战孟良崮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中“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奇迹,这不但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战局的天平,更将国军打的心痛不已更是灰心丧气。
而此战的意义,还影响了在东北林彪,因为当时的林彪,面对的是国军精锐新一军新六军,但是收获不大,此时粟裕全歼整编74师消息出现。也大大刺激了林彪,给与了他信心,也让解放军知道,就算是对手的王牌部队,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而粟裕还有一个经典,就是以孤军深入,冒险进行虎口拔牙的豫东战役。特别是此战的神来之笔,打开封,成为了最解放军首次胜利解放大城市的战例,而本来想对手歼灭第五集团军的意愿虽未能如愿,可是在粟裕的如水般流畅的指挥下,解放军获得了该地区的主动权,更是歼灭了敌军不少的有生力量,战役结束以后,
双方指挥部做了复盘,结果是
敌军在其《中原会战经过及检讨》中说,此次豫东会战,共军表现特异的有三点,“敢集中主力作大规模之会战决战”,“敢攻袭大据点”,“对战场要点敢作顽强固守,反复争夺”。
伟人得到战役胜利的消息后说,“解放战争最困难的山头已经翻过去了。”
而他的杰作,不得不提淮海战役,此战也是近代战争中最大的歼灭战了,60万对80万,最后在此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历代战争多数是打成了溃败战,而淮海战役却完成了歼灭战,而淮海战役的大部分指挥都是粟裕完成的,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巅峰之作,
我们在看看,粟裕大将为解放军,创造的好几个第一,第一次歼敌一个旅,第一次歼敌一个整编师,第一次歼敌一个兵团,第一次拿下一个省会,第一次拿下敌重兵把守的大城市,这些第一都是粟裕的杰作。
可以说,粟裕大将的指挥艺术,已经对于战场时机的把握,还有敌我的分析,获得最大的价值,做到胸有成竹,更是敢于冒险,在对手看来他的仗都是毫无章法可寻,又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连林彪元帅都如此评价他,“粟裕尽打神仙仗”。
历史虽然翻开新的一页,但是对于先烈的事迹我们需要铭记在心,如此才能够在历史中总结出得失,更好的向美好的明天前进
历史上有哪些将领,打仗毫无章法可寻,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如天外神龙见首不见尾。法无定规,兵无常势。兵者诡道也!随机应变、因势利导。著名的战将莫不如是。
战场上的机会瞬息万变,稍纵即逝。没有哪个常胜将军会机械的套用形成规律的模式让敌人去熟悉。这在以弱胜强的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身上体现最多。武器装备的短缺迫得八路军更多的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去袭扰打击日寇。不堪其扰的日军面对神出鬼没的敌人摸不着打不到。甚至想出在战车上写上“专打三八六旅”的字样以期引出敌人决战的无奈招数。
这个三八六旅的指挥官就是有着红色特工生涯的传奇英雄陈赓。陈赓大将的三八六旅的772团771团和三八五旅的769团就是被誉为抗日中流砥柱的太行山根据地的主力部队。几乎八路军在太行山上的所有经典战例都与这支部队有关系。
比如著名的七亘村重叠设伏。陈赓带领772团一部在七亘村设下了埋伏。一举歼灭日军300多人。胜利后的陈赓和上级沟通后认为,敌人一定不会想到我们还会在这里再次设伏。于是陈旅长带领772团又在这里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再如神头岭伏击战。在上级定好伏击地点后,陈赓将军在勘察地形时发现现场与地图是不相符的。地图上标明通过谷底的公路其实是在光秃秃的山顶上。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地形不适合打伏击战。而陈将军认为“既然我们认为不能打伏击战,敌人也肯定这样认为”。而这正是打伏击战的最有力之处。果然大摇大摆的日军在这光秃秃的山梁上又被陈赓上了一课,被歼灭1400余人做为了学费。
陈赓将军与日军、法军、美韩军都有过交战。都以灵活多变,智计百出的战术取得了胜利。这或许与他的特工生涯有关吧?
历史上有哪些将领,打仗毫无章法可寻,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打仗能够做到毫无章法,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的将领,都是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伟大将领。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判断,使用不同的战略战术,然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取得最终革命的成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这样的优秀的将领还是有很多的。我们说几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这种伟大的将领吧。
相信大家对彭德怀元帅是不陌生的,他是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为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都知道他就是打仗十分灵活的一个将领。
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他都能够根据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来采用不同的战略战术,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就是最为典型的让日军想不到的一次伟大的战役。
那时候日本入侵中国,他们在大规模作战上基本上都能够赢得胜利,毕竟他们的武器装备比较先进,尤其是飞机、大炮、坦克对我军造成的威胁十分的大。
可是,占尽如此大优势的日军,他们还是没有想到彭德怀将军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能够组织一百多个团,并且在日军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给日军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此次战役共计歼灭日伪军四万余人,大大的消耗来日军的有生力量,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这一次战役的胜利,大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时期,这也是中国对日开战以来,第一次取得大规模作战的胜利。
彭德怀将军还打过极其有名的一场战役,就是著名的抗美援朝战役。
大家都知道这一次战役我们对阵的美帝国主义更加的强大。
但是,彭德怀带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取得了胜利,最为主要的就是,他找到了敌人的弱点,然后采用白天休息,夜晚打仗的方式,彻底打的美帝国主义不得不坐下来向中国求和的。
因为夜晚的时候,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和坦克发挥不了作用。这样就加重了他们的伤亡,让他们吃尽了苦,导致了他们最终吃了败仗。
你看彭德怀元帅打仗就是这样的机动灵活,毫无章法可寻,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当然了彭德怀将军打的这样的战役,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历史上有哪些将领,打仗毫无章法可寻,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李奇微到达朝鲜战场的时候,对美第八集团军的第一感受是,这是一支被打怕了的、失魂落魄的军队,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没有了信心的军队。
原因很简单,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中,美军第一次和志愿军交手,对志愿军的打法感到非常惊讶,毫无心理准备。尤其是志愿军的小规模渗透战术,以及大规模的穿插敌后,都让美军感到害怕,因为每次志愿军似乎都想兜住美军后路,将他们全歼。
而当美军遇到这种局面的时候,每次都惊慌失措,只能仓皇撤退。第一次战役是美军在进攻中毫无准备的遇到了志愿军,撤退下来之后,经过整顿,重新发起攻势,又是被志愿军一顿穿插,分割和包围,打得美军没有还手之力,只能有多远跑多远。
就是在第二次战役中撤退的时候,本来已经要晋升上将的沃克的吉普车被正在仓皇逃窜的韩军车辆撞翻,沃克身亡,本来正在美国和朋友喝酒的李奇微突然接到命令,接替沃克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历史进程把他送到了风口浪尖上的朝鲜。
两次战役打下来,美军只能困守三八线,等待援兵,暂时无力主动发起进攻。就在这个时候,欧洲一些国家开始重新考虑朝鲜战争的意义,最终是向美国提出撤兵,离开朝鲜。这种消息四处流传,联合国军中也是人心惶惶,都在想着,既然打不到鸭绿江了,那就干脆直接离开朝鲜,回国算了。
李奇微到任之后,和李云龙初到独立团一样,首先是需要解决部队的士气问题。他还在整顿部队,分析志愿军的优点和弱点,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破绽来利用,志愿军就发起了第三次战役,目的是打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向联合国军证明,志愿军是有能力打过三八线的,以此来建立政治上的优势。
所以,李奇微本来踌躇满志向大干一场,结果刚到朝鲜半岛一个星期,就碰到了志愿军的大举进攻,李奇微无可奈何,只能指挥部队尽快撤退到三七线以南,连汉城都不要了,直接扔给了志愿军。李承晚都问李奇微,你是来把美军带走的吗?
李奇微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不是要代领美军撤离朝鲜半岛,而是要打胜仗的。这时候,他已经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在于两个,第一是补给能力差,前线部队粮食弹药比较紧张,只能支持一个星期左右的进攻,所以在志愿军发起进攻的第一个星期里,美军要避其锋芒,尽快撤退,离开志愿军的攻击能力覆盖范围。
志愿军的第二个弱点在于武器装备比较差,缺乏重武器。在前两次战役中,美军一看到志愿军抄自己的后路,就开始疯狂撤退,就是因为害怕自己被包围,因为按照他们的经验,被包围了就完了。但从第二次经验美军各部突围的情况看,志愿军即便是把联合国军后路抄了,也不要紧,就地坚守待援,志愿军也吃不掉。
于是在第三次战役中,西线美军和志愿军接触之后就开始迅速撤退,但在东线战场上,李奇微要求美军就地坚守,而不是跟着大部队一起往南撤,以此来测试一下志愿军的攻坚能力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结果是因为志愿军在部署上的失误,加上敌情不明,错误判断了美军东线的东向,围住了美军,却未能吃掉。
李奇微明白了,志愿军并没有那么可怕,就算是美军被包围了,只要不惊慌,就地组织防御,以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也是吃不掉美军的。美军上下也看到了志愿军这个弱点,所以,退到三七线以南之后,美军不继续撤退了,反而在发现志愿军已经粮弹枯竭之后,开始了全线反击,志愿军只能且战且退,这就是第四次战役。
在此过程中,李奇微也发现了志愿军的进攻特点,所以要求美军在撤退的时候,各部队相互之间尽量保持好距离,相互掩护,不留出空隙,而且不是一溃千里的撤退,是且战且退的撤退,始终把战线与志愿军的距离保持在三十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以便在志愿军的攻势结束之后,就马上转入反击。
到了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投入近三十万人发动了攻势,企图在东线歼灭韩军两三个师。虽然最终确实让恼羞成怒的美军下令撤销了韩国第三军团的番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兜住韩军,仍然是让敌人逃走了。美军则在面对志愿军的攻势的时候,有组织的向南撤退,当志愿军攻势结束之后,丝毫不给志愿军喘息之机,马上开始全线反击。
第五次战役参战的三兵团和十九兵团都是刚入朝的部队,对美军的作战特点不够了解,九兵团则是在第二次战役中损失惨重,退回后方整补,直到第五次战役才再次投入战斗。在战略战术上,第五次战役的打法与之前没有明显变化,也没有从第四次战役中吸取足够的教训,而美军这时候已经变了,导致了第五次战役的严重失利。
在战争中学习打仗,最重要的就是从对手身上学习对手的优点,尽量克服自己的弱点,来战胜敌人。第一和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在学习美军,到了第三次战役是美军开始冷静观察志愿军的特点,第四次战役美军开始扬长避短,第五次战役美军干脆采用了志愿军在第一和第二次战役中的打法,用小规模部队疯狂穿插志愿军后方,分割、包围志愿军。
美军的打法已经变了,志愿军却没变,最终导致了60军180师几乎全军覆没的惨剧。此战中,美军充分发挥了其机动能力强、火力优势明显的优点,穿插和分割非常有效,割断了志愿军东线各部队相互之间的联系,连60军的三个师之间都被切断联系,无法相互救援,加上指挥方面的失误,导致180师被美军包围,损失八千多人,代政委吴成德在坚持游击斗争一年多之后被俘,成为朝鲜战场上被俘的最高级别的志愿军将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