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

曹操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问小妾,曹操杀鸡儆猴!

这瓜保熟吗?这句话可不是刘华强的专利,其实在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笔下,曹操也曾经问过这个问题,而且这一问,就害死了他的三个小妾。

曹操是一代枭雄,能够征服千军万马,自然身边也不缺少小妾。在一次大宴群臣的时候,曹操给群臣带来了一个西瓜。

其实西瓜这玩意儿,在唐朝初年才传入新疆,而到了五代时期才传入中原地区。因此这个故事显然存在一定的假象,不过这也说明,作者冯梦龙只是借这个故事嘲讽一些人。

曹操张口就问:这瓜保熟吗?

第一个端着西瓜上来的小妾,笑嘻嘻地回答道:保熟!谁知喜怒无常的曹操,眉头一皱,大手一挥,就派人把这个小妾给宰了。

百官见了,一个个齐刷刷地面无人色,谁也不敢大声说笑,都不知道这个小妾为什么被杀,难道不能说保熟?

第二个小妾吸取了前者的教训,颤颤巍巍地端着希望来到曹操的跟前。曹操如法炮制一般,再次问道:这瓜保熟吗?

这个小妾犹豫不决地回答:不生!熟不熟人家小姑娘不敢乱说,只能说不生,或许能够躲过一劫。结果曹操二话不说,又把这个小妾给宰掉了。

轮到第三个小妾上场了,前两位都被斩杀,其实已经没人敢上来送瓜了。这个时候曹操心爱的小妾兰香,似乎猜到了曹操的心思。

于是她自告奋勇,再次端着西瓜走到曹操跟前。曹操一看是兰香,自然也是面露喜色。不过这次曹操不按套路出牌,他询问兰香:这瓜甜不甜?

兰香仗着自己受宠,又明白了曹操的心思,于是回答:非常甜!这下子曹操脸色又不好看了,就算兰香是自己喜爱的小妾,曹操还是杀了她。

曹操给出的解释,实在是让人无语。

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个西瓜送了三位小妾的命。这小妾的命难道真的如此不值钱吗?当然不是这样。

曹操看效果似乎达到了,群臣都被吓呆了,全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曹操就开始强行解释自己的这一波骚操作了。

第一位小妾和第二位小妾,出场的时候,居然不知道送瓜的时候,应该把盘子捧到和自己的眉毛一样高的高度。她们在这方面也算是有经验的人了,可见对曹操并不恭敬。

等到曹操询问她们,这瓜保熟的时候,她们对曹操居然使用了非常随意的口吻回答,这更是大不敬,自然是要杀头的。

至于第三位小妾,也就是兰香。她是很懂礼貌的,知道把瓜捧在齐眉之处送上来。而且回答曹操的问题时,也使用了敬语,可见她十分有教养。

那么既然兰香又聪明,又懂礼貌,为什么还要杀掉她呢?曹操给出了让人咋舌的回答。原来曹操觉得兰香太聪明,完全猜透了自己的心思,这种人怎么能留在世上呢?

曹操自己是个带兵打仗的人,带兵之人,最需要做到的,那就是出其不意。一旦自己的心思被人给猜中了,那可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所以说曹操杀掉第三个小妾,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小妾太了解曹操的心思了,留着说不定以后就是个祸患。

曹操用三个小妾的死,给百官们上一课。

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其实就是北方的君主,伴君如伴虎这话一点都不假,尤其是陪伴在如此聪明的君主身边。

曹操想杀三个小妾,其实随时都可以,而且想杀几个就能杀几个,完全不需要给大家任何解释。可是曹操偏偏当着大伙的面杀了这三个小妾,而且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这里面就值得说到说到了。

曹操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杀鸡儆猴。而且前两个小妾被杀,纯粹是曹操提前谋划好的,第三位小妾被杀,那是曹操临时反应过来的。

很显然,前面两位小妾,自认为自己是曹操身边的女人,所以对曹操就随意了一些,没有恭敬的礼数,杀掉她们是为了告诉百官,就算你们跟我一起出生入死,该有的君臣之礼,一个都不能落下。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刘邦打下天下以后,那帮兄弟们吆五喝六地上朝,每天上朝就跟黑帮开会一样,完全没有礼数。后来叔孙通定下了各种上朝的规矩以后,刘邦这才感叹:终于尝到了做天子的乐趣。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个目的。

至于兰香的死,纯粹是曹操临时起意,是个意外。兰香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处处都能猜透曹操的心思,而且将这些表露了出来。这让曹操心里很不爽。

他自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谁都猜不透自己的心思,可是小小的兰香,居然把曹操给看透了,曹操当然要宰掉她。

曹操这么做就是为了告诉百官:你们跟着我干活,听吩咐就行了。不要没事儿就揣测我的用意,我的想法你们永远都猜不透。如果猜透了,那你们的死期也不远了。

总结:故事总归是有出处的。

因为是明代作家所编写的故事,而且西瓜在三国时期不存在,所以很多人张口就说这故事肯定是假的。

这故事当然是假的,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女人,其实很少,兰香这个名字显然也是杜撰出来的。可是故事虽假,却不是无迹可寻。

  • 1、曹操为什么诛杀杨修?

当年曹操征讨汉中,大军没有任何斩获,一天夜里,曹操以鸡肋二字作为自己巡营的口号,结果杨修听了就让大家收拾包袱准备回家了。

为什么?杨修给出的解释是,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这是不想要汉中了。曹操得知以后,觉得杨修过分聪明,而且此前总是揣测自己的心思,所以索性就把他给宰了。这故事是不是和兰香被杀的故事有很相似的地方?

  • 2、至于前面两个婢女被杀的故事,其实可以从许攸被杀中找出缘由。

许攸和曹操是发小关系,此后更是背叛袁绍,投靠曹操,为曹操击败袁绍,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以后,许攸就对曹操没那么恭敬了,张口闭口曹阿瞒,而且到处宣传,没有他许攸,这冀州轮不到他曹阿瞒进来。结果许攸就被曹操找了个借口给杀掉了。

你跟我关系再好,为我立下了再大的功劳,也必须要懂得什么叫分寸,更应该懂得君臣有别。这一点搞不清楚,不杀你杀谁?

参考资料:《三国志》、《古今谭概》

“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

曹操“一瓜斩三妾”的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编的《古今谭概》。冯梦龙也算是大明奇才,写的东西不仅有见地,而且也有野趣。

先来简单说两句《古今谭概》,这是冯梦龙编的一本历朝历代轶事、典故、小品集。在自叙中,冯梦龙开篇一句话很有味道,“人但知天下事不认真做不得,而不知人心风俗皆以太认真而至于大坏。”所以他这套《古今概谈》又名《古今笑》,有以笑谈戳穿假大空,讥讽不懂人心世俗之意。

曹操“一瓜斩三妾”的故事收录在《古今谭概·鸷(zhi)忍部 》里,立意讲的是贪酷,放在曹操这种枭雄身上,则有伴君如伴虎,枭雄残忍深邃之意。

咱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说有一次曹操在水阁宴请群臣。当时正值盛夏,君臣饮酒到半酣,曹操召唤侍妾用玉盘进瓜解渴。问题中说侍妾进上来的是西瓜,这是不对的,西瓜传入新疆大约在初唐,传入内地大约在五代、宋辽时期,但三国时期内地水果还是很多的,曹操侍妾进上来的应该是甜瓜的一种。

见宴会的气氛很轻松,君臣又都喝的醉醺醺的,侍妾在进瓜的时候比较随意,捧着盘子低头就进上来了。

这时,曹操问进瓜侍妾:“瓜熟否?”

侍妾回答:“极熟。”

不料曹操大怒,当场命人将这名进瓜的侍妾拉出去斩了。

目睹这一幕,正在喝酒的臣僚惊愕不已,无人敢站出来探问进瓜侍妾到底犯了什么错。

曹操也没有解释,跟着又叫侍妾进瓜。

见刚才进瓜的侍妾不知何故就被斩了,一群侍妾害怕不敢向前,只有一个平日里极聪敏的侍妾整妆上前,捧着瓜进来了。

在这个侍妾看来,先前那个侍妾被斩,多半是因为答语不当,什么叫“极熟”,此话明显有夸大迎合之嫌,于是她进瓜时,紧张地低着头,拿捏着她认为最妥当的答语。

果然,曹操又问了:“瓜熟否?”

此妾回答:“不生。”

此妾真是聪敏,瞧这答语,既不夸张,又留有仁者见仁的聪明余地。

然而曹操听了这个答语,又一次怒斩了进瓜侍妾。

如此这般,在座的臣僚集体懵圈了,进瓜不易,吃瓜也不轻松啊。

这时候,曹操又命侍妾前来进瓜。

眼见进瓜就是送命,众侍妾哪里还敢上前一步,于是一起怂恿平日里很受曹操宠幸的兰香去进这“要命的瓜”。

兰香是真聪慧,她看出先前两个侍妾进瓜时犯了不守规矩,答语不诚的致命错误,于是在进瓜时,她擎盘齐眉而进,而不是捧着玉盘,随意低个头。

再一次到了要命的时刻,曹操又问:“瓜味如何?”

兰香的答语很得体:“甚甜。”

众臣僚原以为这一次可以放心吃瓜了,熟料曹操大怒:“速斩之。”

三斩侍妾,不知何故,吃瓜臣僚们再也坐不住了,皆拜伏请罪,个个心说,曹阿瞒你就别借题发挥了,一再恐吓我们了。

曹操微微一笑,先示意群臣安坐,然后说:“那我就给你们解释解释为什么斩这三名侍妾。前两名侍妾,在我身边已经承应很久了,岂不知进瓜必须齐眉捧盘?到我问话时,都是开口字,一个迎合,一个回避,我斩她们,是斩其好用心思假聪敏、不守规矩!兰香刚来不久,确实聪慧,进瓜高举其盘,很懂规矩,我问她话,用的都是合口字,甚对我意。但越是这样,我越要斩她,为什么?我是用兵之人,足知我心是大忌,太可怕,斩她才能绝后患。”

抛开曹操小题大做,贪酷残忍不谈,一瓜斩三妾还是很能给人一些启迪的——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甭管你是谁,甭管你资历有多老,知道多少里里外外的猫腻、潜规则,什么时候都要守规矩,不能自作聪明,视成文规定如儿戏。

更关键的,在大领导面前,你可以迎合,但不能事事猜度大领导心思,一旦你成为大领导肚里的蛔虫,那你离被干掉也就不远了。

许多人对心腹有误解,心腹之意最重要的是时时事事能无条件服从,而不是把领导吃得透透的。

“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

话说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这里曹阿瞒的手段让群臣不寒而栗。

当然这只是明人冯梦龙在他编的一本笑话书《古今谭概》里借着曹阿瞒名头讲的一个故事,曹阿瞒那会没有西瓜吃。

古人的笑点异常惊心动魄。但是同时也坐实了吃瓜这事自古危险。

故事里讲道,曹阿瞒筵请群臣,酒酣耳热之际,下令上西瓜,于是小妾们便按序端上事先准备好的西瓜。

当第一个小妾端着西瓜走到曹阿瞒面前时,曹阿瞒却突然问道:“此瓜若何?”

小妾顿时心中一紧,阿瞒问话,必有大事。可是这个问题似乎也没有什么毛病,于是战战兢兢地答道:“甜!”

阿瞒眉头一皱,“拖出去砍了!”

为什么呀?她没说错呀,瓜不甜吃个啥劲啊?杀它的理由是啥呀?但是群臣不知道,也不敢问呀!

第二个小妾看到这种情况,吓得想绕着曹阿瞒走。结果曹阿瞒还是问了同样的一句:“此瓜若何?”

第二个小妾崩溃了,怕什么来什么!这问题是黑洞吗?我该怎么回答?于是脸一阵白一阵红,全身冷汗直冒,硬着头皮回答:“不苦!”

这话已经用了心思了,即便有不甜的,也不至于走苦的吧?

结果阿瞒仍然皱着眉头,“拖出去砍了!”

众人都快疯了,你曹阿瞒到底想要什么答案?一会功夫都杀俩了,连个理由都没给。

第三个小妾看了前两位得遭遇,突然悟出点什么,很自信滴端着西瓜从曹阿瞒身边路过。

于是曹阿瞒还是那个问题,“此瓜若何?”

这位小妾不紧不慢地答道:“保熟!”

曹阿瞒突然有欣喜之色,这个小妾厉害。不过紧跟着没头有皱了起来,“拖出去砍了!”

这下子众人真的要疯了,曹阿瞒你这是要搞啥呀?究竟什么道理,你就杀了三个人?第三个小妾也是不服啊,我都猜出前两个的死因了,怎么还得死啊?

西瓜是曹阿瞒给诸位大臣们准备的,是稀罕物。所以前两位小妾怎么知道瓜甜不甜?除非偷吃过瓜,因此该杀!

第三个小妾的回答天衣无缝,因为已经切开了,熟不熟一眼就能看到,所以回答天衣无缝。但是问题在于她猜到了曹阿瞒的杀人动机了。曹阿瞒最忌讳别人拆他心事了,虽然并不高明,被人一猜就中!

但是为了防止别人猜他心事,他有一招,就是谁猜,他就杀谁头。曹阿瞒用三个小妾的命,给大臣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虽然炒米没参透冯梦龙讲这个故事和笑话有什么关联?但是明朝人特别爱讲吃瓜有危险的故事。

比如朱棣曾经请谢贵和张昺两人到府上吃瓜,结果这两个人脑袋也搬了家。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

曹操一瓜杀三妾的故事,并不复杂,可以说是非常的简短。只是,这个故事却显得极其的诡异。

说是盛夏天气,曹操在清凉的水阁中大宴群臣。

酒喝到高兴的时候,曹操命侍妾用玉盘将切好的甜瓜呈上来。

甜瓜的一些亚种,比如薄皮甜瓜是华夏特产,《诗经》中就有提到。而西瓜则是从西方传入的,四五世纪才传入华夏地区。

听到曹操的召唤,一名侍妾捧着玉盘,低头将瓜献上。

曹操问道:“瓜熟否?”

侍妾答复:“极熟。”

曹操一听头发都立了起来,大怒,推出去斩了。

这……曹操的确让人捉摸不透呀,这不就是一个歇斯底里综合症患者么。

曹操此举也让周围的大臣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小妾也没做什么呀,怎么就给杀了?一个个面面相觑,也不敢问。

曹操又让其他侍妾进瓜。

此时,众侍妾们也被吓到了,都在犯嘀咕,为什么被杀了?一个个都不敢去。

其中一个聪敏的侍妾似乎悟到了什么,随即整理衣衫,将瓜端了进去。

曹操再问:“瓜熟否?”

这名侍妾答道:“不生。”

估计这名侍妾一边回答,还一边心中偷偷乐呢,前面一个肯定是说话太夸张,惹怒了主上,说不生,余地大了,应该受赏了吧。

没想到的是,曹操的歇斯底里综合症再次发作,这次帽子都被立起的头发给顶掉了,可怜的侍妾又被推出去斩了。

曹操一连斩了两名侍妾,倒是很淡定,来呀,继续上瓜。

这……谁还敢呀,这不是在拿生命冒险么,太危险了,不去。

时间在凝固了片刻之后,一名叫做兰香的侍妾站了出来。

兰香因为深受曹操宠爱,而且,人也聪明伶俐,猜到了曹操的心思。

于是,她将玉盘举到齐眉的地方,捧盘而入。

曹操这次倒是换了个问法:“瓜味如何?”

香兰答道:“甚甜。”

曹操的病又犯了,这次大叫道:“速斩之!”

好了,第三个进瓜的小妾也没了。

读到这里是不是一脑袋的问号?这是曹操么?这曹操是不是因为头疼病,杀了华佗之后,导致精神异常了?

别急,故事还没结束,曹操给出了最终答案,看起来应该还算正常噢。

满座的宾客们当时都被曹操的举动给吓到了,以为曹操接下来就要处置某位大臣了,皆下拜请罪。

曹操安慰大家,并让大家重新坐好,然后,解释了原因。

曹操说前两名侍妾连进瓜时必须齐眉捧盘都不知道,而且回话也极不恭敬,竟然使用开口音。什么是开口音,后文解释。

而兰香虽然前来侍奉时间不长,却非常聪慧,高捧其盘做对了,而且用合口音回话,非常恭敬,非常合心意。可是,我曹操是用兵之人,怎么可以让人猜到自己在想什么呢?所以,必须杀兰香,以绝后患。

曹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也并不复杂。

其一、曹操是想让大臣们知道,做事要讲规矩,不能逾越了,否则,杀。

为什么托盘进东西要和眉毛平齐呢?估计是因为曹操读过一个叫做“举案齐眉”的典故。而兰香也知道,所以,礼仪规矩上兰香做对了。

《后汉书》记载,东汉有一个品格高尚,长相帅气的男子名叫梁鸿,大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可是梁鸿却都看不上。最后,梁鸿竟下聘娶了一个长得又胖、又黑、又丑,三十余岁还没嫁出去的孟氏为妻。

结婚一段时间后,孟氏随梁鸿隐居吴地,而梁鸿以替人臼米养家。

夫妻两人非常恩爱,梁鸿每天外出臼米回到家,孟氏都已经做好了饭菜。而孟氏每次都将装满饭菜的托盘,高高举起到眉毛的位置,“不敢于鸿前仰视”,恭敬的侍奉梁鸿用饭。

于是乎,举案齐眉成了形容夫妻恩爱的代名词。哈哈,曹操原来是想在大臣们面前秀恩爱呀,结果没秀成,一怒之下,杀了前两个小妾呀。

实际上,“举案齐眉”是古代一种地位不平等的象征,在古代是夫妻恩爱的表现,在现代可就未必了。现代的男士,没事了让自己老婆来一个“举案齐眉”试试,后果难以想像啊,嘿嘿。

曹操应该是想通过此举,告诉大臣们,你们都跟我媳妇一样,以后侍奉我的时候,要懂规矩啊。

其二、曹操在讲尊卑有别,告诫大臣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故事中所说的开口音和合口音,是语言学中对音韵的划分。简单的说,比如我们读a、o音时,嘴巴张得比较大,就是开口音。这类音,读出来铿锵有力,激昂向上。而闭口音,比如i、u、ü等,发音时,口型就会比较小,被称为合口音。读出来的时候,显得比较低沉、悠长。

当然,故事中的“甚熟”、“不生”应该是合口音,而“甚甜”中“甜”字才是开口音。但重点不在于此,同样的音,还是有语调、语气之别的。

曹操应该就是挑宫女回话时语气、语调的毛病了。前两名侍妾端盘子已经“大大咧咧”了,估计回话时,也是响亮利落,显得不够恭敬。而兰香答话时,却是温婉谦恭,非常恭顺,合了曹操心意。

唉,不容易呀,这要侍奉患有歇斯底里综合症的曹操,还真是难呀。

第三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不要随便揣测曹操们的心思。

这一点不用多解释了,所谓的“难得糊涂”么,即使猜到了,也不要说出来,风头是要留给曹操们的么。

做人难呀!真难!!!

曹操们更多的是比较看中规矩,规矩做到位了,剩下的,就不如跟曹操们请教一下了。

比如,兰香可以不直接回答瓜味如何,而是向曹操请教怎么鉴别瓜的好坏。曹操一高兴,开始在酒宴上高谈阔论自己对瓜果的鉴别知识,多尽兴。说不定,还赏几块瓜给兰香吃,岂不是皆大欢喜了。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历史上的曹操,会不会像故事中一样,斩杀三名小妾,各位有何见解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

这个故事是出自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笑话书《古今谭概》。说是有一次曹操筵请群臣,酒酣耳热之际,下令上西瓜,于是小妾们便按顺序端上事先准备好的西瓜走了进来。

当第一个小妾端着西瓜走到曹操面前是,曹操突然就问道:“你手里的这个西瓜甜不甜?”这个小妾不知道曹操为什么会突然这么一问,就权当是曹操是担心瓜不甜而不好吃,便笑着告诉曹操,这个瓜非常甜。

结果曹操二话不说,直接让人将这个小妾拉出去砍死。一时间,在场的群臣们都是一脸的懵逼:这是为什么呀?人家也没说错呀,瓜就是很甜啊!总而言之,杀人也要给个理由吧!问题是,群臣们却没有人敢这样站出来质问。

接着,第二个小妾端着西瓜走了进来,她看到先前的情况,早已经吓得瑟瑟发抖,生怕曹操问其她。结果怕什么就来什么,曹操又对她问了同样的一句:“你手里的这个西瓜甜不甜?”

这个小妾当时就快要吓得崩溃,只见她脸上一阵白一阵红,全身冷汗直冒,硬生生思索许久后,才硬着头皮回答:“此瓜不苦!”总的来说,这话已经用了心思,即便有不甜的,也不至于有苦的吧?

结果曹操还是二话不说,直接又让人将这个小妾拉出去砍死。一时间,在场的群臣们更是一脸的懵逼:这是为什么呀!但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质问。

接着,第三位小妾又端着西瓜走了进来,她看了前两位得遭遇,突然悟出点什么,很自信滴端着西瓜从曹阿瞒身边路过。于是曹操还是那个问题:“你手里的这个西瓜甜不甜?”

这位小妾不紧不慢地答道:“保熟!”结果,曹操依旧是二话不说,又让人将这个小妾也拉出去砍死。一时间,在场的群臣们全部无语:这是为什么呀!但还是没有人敢站出来质问。

就在这个时候,曹操站起来亲自揭开了这个谜底,他告诉众人,西瓜是自己给众位准备的稀罕物,前两位小妾怎么知道瓜甜不甜?除非偷吃过!如果是偷吃,那就是偷盗国家重要财物,论罪该杀!但如果没有偷吃过,那就是信口开河,愚弄上位,论罪也该杀。

至于第三个小妾,她的回答虽然没有错误,因为瓜已经切开,熟不熟一眼就能看到,所以回答天衣无缝。但问题是,她随意猜测领导的心思,耍弄小聪明,更加不可饶恕,所以论罪也当杀。

总而言之,曹操就是要用这3位小妾的生命来杀鸡儆猴,告诉大臣们,不要有什么异心,也不要想猜测曹操的心思,否则吃不了兜着走。当然,这个故事不过是冯梦龙自己杜撰而已,因为冯梦龙在编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自己能吃上西瓜,所以就一厢情愿认为曹操也能吃上西瓜。

但其实呢,西瓜是唐朝时才从西域传入到我国,曹操那个时候的人,根本都没有见过西瓜,更别提吃了。与此同时,曹操宴请群臣,也不可能让自己的小妾来端茶倒水送西瓜,这与基本的礼仪不合。

因为,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他和大多数群臣的关系,那就是君和臣的关系,既然曹操是君,他的儿子、妻子、哪怕是小妾,在礼节上,那也都是是君,又岂能让她们亲自来端西瓜?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曹操让自己的小妾出来端西瓜,恐怕也没有一个大臣敢堂而皇之的去吃!

“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

曹操因为西瓜,而连杀了自己的三个妾,这其实也是一个和杀鸡儆猴有关的事情。

曹操此人在历史中,被人认为是阴险狡诈,却才智过人的一个人,也是唯一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也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一位枭雄。

当时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曹操当时摆了宴席,宴请群臣,在吃饱喝足之后,下令上点饭后甜点,于是曹操的三个妾便顺序将西瓜端上来。

第一个切将西瓜端到曹操的跟前,曹操却问了一句,此瓜若何?意思就是问你这个瓜怎么样?

小妾当时心中害怕极了,曹操问话又不敢不答,但是想了想问这个话也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寓意,就唯唯诺诺地回答说,这个瓜很甜。

曹操眉头紧缩了起来,下令说拖出去斩了。

这可把当时在场的人给惊讶坏了,也给吓坏了,因为这个小妾的回答并没有什么不妥。瓜就是甜的啊,曹操为什么要杀这个小妾呢?就算是心里充满了疑问,在场的人也没有人敢多问一句。

后面一个小妾看到这种情况,开始腿脚打颤,端着西瓜想略过曹操,但从曹操身边经过时,曹操还是问了一句,此瓜若何?

这个小妾后背直冒冷汗,她不知道该回答什么,只能颤颤巍巍地压着声音说,这个瓜不苦。

想必是这个小妾看到第一个小妾的下场,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思想准备。

即便是这个瓜不甜,也总不至于会苦。

但是曹操依然紧皱着眉头说了一句,拖出去砍了。

这样在场的人都坐不住了,大家都在想,曹操到底是想要个什么答案?这两位小妾死的不明不白,就算拖出去砍了,也没有说一个原因。

第三个小妾就相比较而言,比较聪明了,把西瓜自信满满的端上去,曹操像问前两位一样问第三个小妾,此瓜若何?

再看到前两位小妾的下场之后,这位小妾很自信地答道说,保熟。

这时的曹操紧锁着的眉头终于放开了一些,但是突然一想眉头就又皱了起来,说拖出去砍了。

在场的所有人真的都被吓坏了,不知道曹操到底是想要个什么样的回答,三个小妾都被杀,而且三个小妾也都死得不明不白。

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也不是很明白?

那我们仔细想一想,西瓜是曹操给各位大臣准备的,但是询问的时候,这两位小妾怎么会知道它们的味道?如果她们没有偷吃过瓜,又怎么会知道,西瓜是甜或者苦的呢?

因为她们偷吃了曹操给各位大臣准备的西瓜,所以才被杀。

那么我们就纳闷,为什么第三个小妾也会被杀?其实第三个小妾的回答看起来是很完美的,西瓜被切开之后熟不熟,其实看一眼就知道了,所以第三个小妾知道怎么回答。但问题就出在于她知道怎么回答了,因为曹操是一个心胸狭隘,他最讨厌的就是别人猜他的心事,因为第三个小妾已经知道了他的杀人动机,所以曹操才会下令,把她也拖出去斩了。

这就叫做杀鸡儆猴,用这三个小妾的命来告诉大臣,谁要是猜他的心事?有别的心思,他就让谁的脑袋搬家。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是真实的,这是明人冯梦龙在《古今谭慨》里面借着曹操的英雄人物形象编的一则故事而已。

而且西瓜是在唐朝才出现在我国的,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那个时候根本没有西瓜出现,更别说让小妾为大臣送西瓜了。

而且就算是曹操的小妾,也算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怎么会让小妾为他的大臣们端茶送水?还送西瓜呢,这也于礼不合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