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的?
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一般生儿子都比较多。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有14个儿子。明太祖朱元璋,有26个儿子。康熙皇帝有35个儿子。汉武帝虽然只有6个儿子,可是人家男女通吃,所以必须要理解他。
可是通过靖难之役称帝的永乐大帝朱棣,却只有4个儿子,长大成人的只有3个。这的确是少了点。不过儿子少,对他的子孙来说,烦恼也就少了点。
要是个个都像康熙那帮儿子的话,那对康熙的子孙后代来说,的确是太残忍了。这夺嫡的复杂程度,不是轻易就能应付得了的。
朱棣活下来的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这三个人都是徐达的女儿所生,一母同胞。
其中朱高炽继承了皇位,不过8个多月以后他就驾崩了,他儿子朱瞻基因此登基。所以说明宣宗朱瞻基,一共有两个活着的叔叔。
二叔朱高煦,被明宣宗朱瞻基用烧烫的铜缸活活烫死了。朱高煦年轻的时候,就是大家眼中的高富帅,长得好看,家里有钱,打仗还很有本事,这种人你不得不服!他这辈子唯一的缺点,或许就是晚生了几年。
因为大明朝主张嫡长子继承制,他虽然是嫡子,可是他是嫡次子,所以朱高煦就没有继承权了。可是相比较而言,他那个大哥朱高炽,胖如猪,身体又不好,因此朱棣一直想要易储。
因为好圣孙的关系,朱棣最终放弃了易储,毕竟朱高炽虽然不行,可他儿子朱瞻基是个人物,将来大明朝依旧可以在他手里繁荣昌盛。
他二叔朱高煦心里自然很不服气,所以总是希望朱高炽早点挂掉,只要朱高炽一死,朱棣不可能会把皇位提前传给孙子,因为这么一来,他就等于是承认朱元璋当年做的是对的,那他这个皇位,来路就成了问题。
可惜左顾右盼,朱高炽就是不死,还熬到了登基称帝的那一天。结果不到9个月时间,朱高炽就挂了,等于是熬着给自己的儿子铺路。
朱高煦气得牙痒,但这是事实,朱高煦也没办法。朱高煦心里对皇位始终充满了憧憬,即使给他再大的封号也没有皇位有吸引力。
为此被封为汉王的朱高煦便发动了谋反,他可不是偷偷发动的,而是明目张胆地给明宣宗朱瞻基下战书。战斗力虽然强,可政治头脑太弱,因此没两下就被明宣宗给制服了。
关押起来的朱高煦,心里自然还是不服气。有一天朱瞻基跑来看自己的二叔,结果在临走的时候,朱高煦居然伸出腿,把明宣宗朱瞻基给绊倒了。
摔了个狗吃屎的朱瞻基,恼羞成怒,随即便用一个大铜缸把朱高煦罩起来,在周围点满了火把,朱高煦最终被活活烫死在了铜缸之中。
朱高煦死后,朱高煦的所有儿子,全部被明宣宗朱瞻基诛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朱瞻基对这个叔叔,的确够狠。
三叔朱高燧,朱瞻基对他还算不错了。朱高燧相对来说,更不是个东西,他知道自己不仅没有资格继位,更没有资格夺嫡,为啥?因为上面还有一个高富帅的二哥。
所以这家伙仗着朱棣宠爱他,于是各种为非作歹。甚至在朱高煦夺嫡的时候,他尽在旁边出馊主意,他就是那种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人。
- 1、朱高燧有谋害朱棣的嫌疑。
朱高燧这家伙还是比较阴险的,他不明面上跟朱高炽争夺皇位,他知道争也争不过。所以总是怂恿二哥朱高煦跟朱高炽争夺皇位。
在朱棣病重的时候,朱高燧知道事情到了关键时刻了,居然伙同护卫指挥孟贤,打算先毒死朱棣,再伪造传位诏书,废朱高炽太子位,将皇位传给朱高燧。
这件事最终被朱棣识破,朱高燧的计划彻底破产。但是在明仁宗朱高煦的极力保护下,朱高燧躲过一劫,没有遭到朱棣的惩处。按照朱高炽的说法,弟弟是不可能参与其中的。
- 2、有参与朱高煦谋反的嫌疑。
朱高炽登基以后,朱高燧还算老实,毕竟争夺皇位没什么希望了。但是朱高煦还在那儿闹得热闹,他怎么能不分一杯羹呢?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以后,其实对朱高燧还算客气,可是朱高燧依旧参与到了朱高煦的谋反活动当中,很显然,这一次他又是个幕后策划者。
所以说朱高燧这个人十分阴险,从来不正面做这些事情,因为他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一旦计划失败,他会全盘否定自己参与过。
这次也一样,朱高煦失败以后,不少人知道朱高燧曾经多次与朱高煦计划过谋逆的事情,所以希望朱瞻基能把朱高燧给一并拿了。以免日后这家伙再造反。
这个时候朱瞻基做了一个很大度的决定,毕竟没有很明显的证据表明朱高燧谋反,所以不能惩处他。其实朱高煦早就把朱高燧供出来了,但是朱瞻基总不能把俩叔叔都给宰了吧?
因此朱瞻基放过了朱高燧,只是收了他的兵权,连他的封国都没有给撤销掉,算是相当仁慈了。50岁的朱高燧去世以后,他们家的爵位一直传承到了南明末期永历帝时期。
总结:朱瞻基对叔叔采取了恩威并重的处理方式。朱高煦全家一个不留,朱高燧全家一个不杀,这种强烈的反差,实在是让人摸不着朱瞻基的套路,这就是朱瞻基最有特点的地方。
什么叔侄感情,在他看来,那就是个屁!但是你要把叔叔们都杀了,这不仅会寒了宗族们的心,而且会惹来万世骂名。
但是朱高煦全家不得不杀,因为他担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至于朱高燧,既然在明面上说得过去,又何必对他动真格的呢?只要解除他的威胁,就已经足够了。
参考资料:《明史》
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的?
朱瞻基的两个叔叔分别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他们和朱高炽是一母同胞,都是徐皇后所生。
靖难时,朱高煦以勇猛闻名,屡立战功。著名的白沟河战役,朱高煦身先士卒,击溃瞿能率领的南军,斩杀瞿能父子。东昌之战和浦子口战,都是在朱棣溃不成军时,及时赶到,拯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很得朱棣赏识。
靖难能够取得胜利,朱高煦功不可没,他的功绩也是燕军将领里数一数二的。
反之,朱高炽因为身体太肥胖,腿脚行动不便,走路都需要有人搀扶,自然不能随朱棣带兵出征。
《明史鉴-卷十三》计载:“勉之,世子多疾。”意思是说,靖难时,有一天朱棣拍着朱高煦的背勉励道,“你要好好努力,你哥哥虽然被封为世子,但他身体一直不好………”后半句虽然不能说的太明白,但朱高煦心里是很激动的。可见,朱棣在三个儿子中间对朱高煦还是偏爱有加。
靖难成功后,朱棣继承皇位。在立太子一事上,朝中有不同的态度。一些善于察言观色者,因为看到了朱棣偏爱朱高煦,便议立朱高煦为太子。还有曾跟随朱高煦参加靖难之役的大匹武将,也都赞成立朱高煦,这样他们可以为自己捞点政治资本。但有部分大臣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朱高煦武将出身,性格暴躁,带兵打仗还行,却不懂治国之道。朱高炽仁德宽厚,在防守京城时也曾立过大功。自宋一来,都是以文治天下。朱高炽更适合立为太子。
朱棣思虑再三,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后人对朱棣立太子之事,分析有三种原因:首先,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取皇位,本身就是得位不正,如果再废长立幼,怕引起事端。其次,朱棣比较喜欢长孙朱瞻基,感觉朱瞻基英勇神武有明君之相,立朱高炽也是为朱瞻基铺路。最后一点应该是,靖难结束了,现在是国泰民安,需要的是能够治理国家的明君,从性格上的优点分析,朱高炽更胜一筹。
朱高炽被立太子后,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朱高煦心中十分不满,他的性格缺点很快就暴露出来。经常和赵王朱高燧勾结朝中一些投机取巧者对太子发难。朱棣因朱高煦靖难有功,也没怎么实行处罚,只是心里渐渐疏远了。赵王朱高燧侍宠自傲,率先谋反,很快被镇压下去,因太子朱高炽求情免于一死,回到封地后,老实做人再也不敢兴风作浪。最终无忧无虑的度过余生。
朱高煦毕竟和他父亲一起参加了靖难,看到父亲能从朱允文手里夺得皇位,心想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复制。朱棣在时他心里有所忌惮。朱高炽继位后,朱高煦感觉有点机会了。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煦兴奋的彻夜难眠,这不正是走父亲的老路吗?天赐良机不取有违天意。靖难能成,这次又何尝不能成。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明宣帝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最终兵败,被废为庶民。有大臣劝宣帝,何不斩草除根,明宣帝朱瞻基不肯,并说道:“两个叔叔都和先帝同胞,先帝在时对他们都是疼爱有加。”
有一天明宣帝想去看看这个叔叔,见到朱高煦时竟然差点被他拌到。大怒,认为他还是有反心,于是下令处死。
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的?
《大明风华》中的朱瞻基,是明朝数得上号的有为之君,非常厉害,没那么“娘”,自幼聪慧异常,能文能武,是老朱家的杰出子孙,朱棣最终选了朱高炽为继承人,正是因为有此“好圣孙”。
不同时期,他对待叔叔的方法不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朱棣和朱瞻基)
一、皇孙时期:机警果敢,保护父亲朱高炽肥胖文弱,不得朱棣喜欢,朱瞻基却对父亲很崇拜,父子之情深厚,时常在祖父及嚣张的叔叔们面前保护父亲。
有一次,朱高炽领着兄弟们去拜谒孝陵,他腿脚不好,险些摔了一跤,走在他后面的朱高煦嘲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暗含的意思是你在前面为我探路,我将吸取你的经验教训,接替你为太子。
话音刚落,就听朱瞻基朗声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意思是我父后继有人,轮不到你。
《明史》上的记载是朱高煦“回顾失色”,以侄子为一大劲敌。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可见皇孙时期的朱瞻基,面对朱高煦并不藏拙,而是适当的展露自身锋芒,以此威慑叔叔们。
(朱瞻基)
二、太子时期:以仁为主,宽容以待朱高炽这皇位来得太不容易,父亲不喜欢,两位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还都觊觎大位,朱高煦几乎明面上和他争太子之位,在杨士奇、徐皇后的劝说下,朱棣强令朱高煦就藩,他这才暂时消停了。
然后朱高燧就跳出来了,手段更激烈,计划直接弑父矫旨,自己当皇帝,幸得有人告密,他的阴谋才没有得逞。事后朱高炽为他求情,才得以免罪。
(朱瞻基和朱高煦)
按理说,兄弟们这么不安份,朱高炽登基之后肯定得大肆报复吧?并没有,他对两位弟弟非常好,要什么给什么。尤其善待朱高煦,增加他的俸禄,并授予他的几个儿子爵位,充分贯彻了儒家的“仁”。
此时的朱瞻基已经是太子,对于父亲的施政方针有很大影响,但他也没对此有异议,可见他也赞同以“仁”来对付叔叔们。
注意,是“对付”而不是“对待”。朱高炽用仁术,是因为他受儒家影响太深,真的相信“仁”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朱瞻基没那么天真,“仁”在他看来就是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收效很大,天下皆知他们父子对朱高煦有多好,朱高煦要是敢在这种情况下造反,必然被天下视为白眼狼,失了民心。
(朱高炽)
三、继位之后:仁至义尽,愤怒炙死朱高炽身体不好,在位不到一年就病逝了。他去世时朱瞻基在南京,听到消息迅速往北京赶,朱高煦自觉机会来临,于路上伏杀朱瞻基,结果失败了,朱瞻基平安回到北京,顺利登基。
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朱瞻基从来没对朱高煦放心,所以早有防备。
之后,朱瞻基延续父亲的一贯作法,不但没追究朱高煦的责任,还厚赏朱高煦和同样有异心的朱高燧,对朱高煦的各种意见都听从,结果惯得朱高煦更加骄横狂妄,真以为他软弱无能。
没过多久,自以为准备周全的朱高煦举兵造反了,但是,虽然这路子和当初朱棣“靖难”一样,情势却完全不同,臣民们都觉得朱高煦不厚道,你哥你侄对你这么好你还造反,良心呢?朱高煦还想拉拢朝中大臣给自己做内应,但没一个人从他。
这就是“仁”的功效了。
(朱家子孙们)
另外,朱瞻基比朱允炆有能力多了,两者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朱允炆是恨不得告诉全天下朱棣要造反,却又没做什么准备,妄想以舆论、大义逼迫朱棣就范;朱瞻基则是确定朱高煦一定会反,他一边继续对朱高煦各种好,一边默默准备。
所以朱高煦一起兵,朝廷立刻就有应对措施,朱瞻基御驾亲征,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围困了朱高煦占领的乐安城。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朱高煦大张旗鼓的造侄子的反,内心却相信侄子是个善良人儿,偷偷摸摸的逃出城投降。
为什么搞得这么鬼祟?因为跟着他造反的将领们自知绝不会被赦免,坚决反对朱高煦投降,打算血战到底——其实这事儿很搞笑,说要造反的是他,一心投降的也是他,手下比他还坚定。
(朱高煦)
一场兵祸就此消弥,大臣们建议按律处死朱高煦,朱瞻基不同意,留朱高煦一命,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事情到了这里,本来可以告终。朱高煦要么囚禁终身,要么数年后被放出。但谁都没想的是,来了个神转折。
某天,朱瞻基去探望朱高煦,看他有无悔改之心,如果改了就打算放他出来,但是朱高煦干了一件事,史书上的记载是:“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意思是朱高煦趁朱瞻基不备,伸出一只脚把他绊倒在地。
何其幼稚!也说明他满是怨愤之心。
朱瞻基大怒,起来后命人抬来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朱高煦占着力气大,伸手顶住,朱瞻基更怒,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活活把他炙死在缸内。
这段历史看完就一个感觉:朱高煦自找死路。另一个蠢蠢欲动的叔叔朱高燧吓得赶紧上交兵权,从此安静如鸡,再也不敢和朝廷叫板,得了善终。
(朱瞻基)
【结语】
综上所述,朱瞻基对待叔叔们的策略很高明,用的是光明正大的“阳谋”,仁至义尽之后再采取雷霆手段,占尽大义,尽揽人心,是位出色的帝王。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的?
永乐大帝文治武功都不在弱于他的父皇朱元璋,甚至和历史上很多明君比起来也不遑多让,但他在子嗣方面比朱元璋要差得多。朱棣只有四个儿子,其中老四朱高爔出生一个多月就夭折了,因此活下来的只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继承了皇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由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因此,当明宣宗继位的时候,他还有两个亲叔叔,那么朱瞻基都是如何对待这两个叔叔的呢?以下具体说明。
二叔朱高煦朱高煦和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母亲所生,因此是朱瞻基的嫡亲二叔。这个人从小就比较凶恶顽劣:
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明史·朱高煦传》当然了,这种凶悍的个性在太平时节是个祸害,但放在战场上就再合适不过了。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立战功,甚至在朱棣多次濒临危难之时,拯救君父、扭转战局,因此朱棣一高兴,曾经对他含糊其辞地许愿过:“勉之,世子多疾”。只能说朱棣也是个老狐狸,这种话乍一听好像是许诺改立朱高煦为太子,但实际仔细一琢磨,其实什么也没说。
果然,靖难成功后,朱棣当了皇帝,还是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朱高煦即使有一万个不服气,也不敢对朱棣这个彪悍的老爹有什么想法,于是只能以汉王的身份等待时机。这一等就是22年,终于把老爹熬死了。结果老天爷送他个双喜临门,大哥朱高炽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也死了,他的侄子朱瞻基当皇帝了。大明一年之内两次国丧,政权刚交接一次又交接了一次,值此主少国疑,政局不稳之时,正是兴兵作乱的好机会
于是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过程不详细描述了,大致上就是在他的封国周边郡县随便劫掠了一番,然后大侄子明宣宗就御驾亲征将他堵在了城里,然后他就投降了,整个造反的过程像一出荒诞剧。
很多人都建议朱瞻基杀了这个祸害二叔,只不过朱瞻基还是决定留他一命,将朱高煦关押在北京。后面有一次朱瞻基去监狱探视二叔,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之后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三叔朱高燧相比于朱高煦,三叔朱高燧虽然也不是什么安分的人,朱棣生前“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算是朱高煦的帮凶之一,但好在没有造反。永乐二十一年朱棣有一次病危,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和内侍杨庆养子伪造诏书,密谋毒害朱棣,拥立赵王朱高燧为帝。结果事情泄露,朱棣问朱高燧这件事是不是他主使的,给朱高燧都吓傻了,幸亏当时还是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帮着解释,说这件事肯定不是弟弟安排的,这才救下了朱高燧。
朱高炽的以德报怨并没有感化朱高燧,经过谋反事件后,朱高燧虽然收敛了很多,但朱高煦造反一事他还是跟着掺和了。在明宣宗擒拿二叔班师回朝的路上,有人建议直接将赵王朱高燧也一起收拾了,因为他俩是一起策划谋反的,现在抓住了主谋,帮凶也别放过了。明宣宗犹豫了许久,最终说道:
“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最终还是放了三叔一马,回京后朱高煦这个猪队友二哥也招供了,确实派人去和三弟谋划造反。当时朝堂上的大臣有很多人建议削夺赵王的护卫,明宣宗最终将这些人的建议都拿给了朱高燧看,朱高燧一看之下就明白了,非常上道的自己主动要求“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明宣宗看三叔很上道,也不好意思做的太绝了,于是“宣宗命收其所还护卫,而与仪卫司”。
宣德六年(1432年)朱高燧以赵王爵位善终,死后还被明宣宗赐了谥号“简王”。赵王爵位也一直由他的子孙后代世袭,一直到南明小朝廷还存在。比起他二哥,朱高燧的下场好得多,也多亏了大侄子朱瞻基是个厚道人。
综上,朱瞻基对两个叔叔本来是都想厚道一些的,朱高煦造反都留了一条命,只不过他自己作死给弄没了;朱高燧反迹未明,居然得以保留王爵世袭。不得不说,明宣宗这个皇帝还是挺有人情味的。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的?
宣宗朱瞻基是个守成君主,以德治国,性格温和,跟他爹一样,史上有“仁宣之治”的美誉,可能是因为太仁慈了,明朝后来的宦官之祸和女真问题都是由他而起,要说他对叔伯们如何,度量很大,对所有人都挺好的,就算他叔叔朱高煦举兵造反,也是处处忍让,一劝再劝,最后才被逼无奈。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朱高煦是朱棣次子,本对大哥朱高炽当皇帝非常不满,想当朱棣第二,结果朱高炽坐皇帝没几个月就挂了,小侄儿朱瞻基登基,朱高煦觉得机会到了,在山东举兵造反,朱瞻基不愿短兵相接,派人劝阻,结果朱高煦派人来骂,朱瞻基还写信道歉,只要交出鼓乱之人,可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结果朱高煦不买账,朱瞻基亲征讨伐,朱高煦投降,也没有杀,只是关在京城,过段时间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只要改过自新,还可赦免,结果两人见面时,朱高煦故意绊倒朱瞻基,大怒,还不悔改,这才杀了朱高煦。
朱高燧墓遗址。还有个叔叔叫朱高燧,封赵王,当年也是跟朱高煦勾勾搭搭,处处挤兑朱高炽,朱高煦造反平定后,有大臣进言,朱高煦造反有与赵王共谋,朱瞻基不以为然,觉得朱高燧想反但没反,不算事,《明史》记载“朕不忍负先帝也”,后来有大臣拿出了朱高燧造反的证据,朱瞻基也只是撤了朱高燧的护卫,卸了他的武装,其他待遇一应保留,从此朱高燧老实了,以上可以看出,朱瞻基对这两个叔叔是宽宏大量的,按朱棣的性格,早就宰了,而朱瞻基却是一忍再忍,没有滥杀。
长沙谷山,为纪念朱元璋19子谷王朱橞而改名,他死于宣德三年。朱瞻基还有几个在世的叔公,都有照顾,比如沈王朱模的世子大婚,朱瞻基还帮其扩建宅院,谷王朱橞是建文帝的人,一直被朱棣关在大狱,最后老死,朱瞻基也没拿他怎样,岷王朱楩本来被朱棣罢免了,朱瞻基时给他重建了王府,几个堂叔,比如唐宪王朱琼炟、韩恭王朱冲等,该照顾的照顾,都还不错。
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的?
朱瞻基是难得的明君,从小就非常聪慧,深受朱棣的喜爱,朱棣能把皇位传给大儿子朱高炽,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好孙子。朱高炽继位之后不到一年便去世了,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在朱高炽还是太子的时候,由于过于宽厚窝囊,所以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一直都有意无意的压制他,尤其是朱高煦,他从小被朱棣宠爱,性格张狂,经常欺负朱高炽。尽管朱高炽身为太子,朱高煦仍然不知道收敛,而朱高燧也是一直跟随朱高煦与太子作对。
朱瞻基与他父亲不同,朱瞻基是一个心思很活跃的人,不像父亲那样窝囊。虽然自己的父亲不受朱棣喜欢,但是两人的父子之情还是很深的,他自然看不得别人羞辱自己的父亲,但是朱瞻基是个聪明人,他并没有明面上与二叔对抗,做足了礼数,朱棣还在位的时候,对朱高煦也是仁至义尽。
朱棣去世后是朱高炽继位,朱高煦本就一直怀恨在心,现在看窝囊的大哥顺利继位更是眼红,但是碍于皇权和朱瞻基的势力一直也没有什么动作。但是朱高炽只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就去世了,朱高煦就彻底坐不住了。
在朱瞻基刚继位之后,朱高煦就起兵造反了。但是朱高煦空有这么大的胆子,却并没有这实力,起兵之时,朱高煦还在自己的封底劫掠的时候,朱瞻基就御驾亲征将他死死的堵在了城里,没有办法,朱高煦只好投降了,这个反造的,简直像一个笑话。
朱瞻基与他父亲朱高炽一样,有仁爱之心,他心里一直把这两个叔叔当作自己的亲人,尽管他们之前做过不少伤害自己父亲的事,但是朱瞻基从没想过杀害亲人。所以在大臣们都建议杀了朱高煦的时候,朱瞻基并没有同意,只是将朱高煦关押起来。
朱瞻基还去看望他,但是朱高煦实在是不识相,朱瞻基去看望他的时候,他竟然故意将朱瞻基绊倒,这下朱瞻基大怒,下命令让人拿了一口大缸将朱高煦倒扣住。但是朱高煦还是不服,他自己很有力气,竟然将大缸直接顶起,朱瞻基这时也不顾什么亲情,直接命人在缸的周围点上炭火,把朱高煦活活的炙死,做成了“瓦罐焖鸡”。
在此之后,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死,这样的下场也是朱高煦自己作的。朱瞻基本来顾念亲情并不想杀他,既然他自己不将情分看在眼里,朱瞻基也没必要去维护了,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而另一位叔叔朱高燧虽然并没有直接参与造反,但是给了朱高煦帮助,本来也应该受牵连的,但是朱瞻基并没有这样做。朱高燧也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看侄子不忍心杀自己,连忙将自己手里的护卫军队都交了出来,表示自己的忠心。朱瞻基也并没有为难他,收下了这些护卫队,还保全了朱高燧王爷的体面,朱高燧安稳的过完了自己的后半生,最后得以善终。
对于自己的两位叔叔,朱瞻基做的不能再好了,一忍再忍,一直宽容对待,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才出手止损,这都是因为他太看重亲情,就算叔叔们不讲他当亲人,他还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一直把他们当作亲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