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什么关系?是他的后代吗?

东汉光武帝刘秀,他是东汉王朝的开国之君,那么他跟西汉很著名的汉武帝,是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呢?很可惜并不是这样。

由于汉武帝屡次击败匈奴,打出了中原王朝的士气,也定义了汉族民族的自豪感。因此西汉从汉武帝以后,一直都是以汉武帝子孙作为正统。

也就是说汉武帝往前推,那些皇帝的子孙后代,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能被立为皇帝。比如说霍光在挑选皇帝时,唯一的标准,必须要是汉武帝的后代。因此汉废帝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而汉宣帝刘询,则是汉武帝的曾孙。

可是刘秀的确不是汉武帝这一脉传承下来的,他的祖先是汉景帝的另一个儿子,长沙定王刘发。这个人其实很不出名,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除了生了16个儿子外,历史上真没必要为他多着笔墨。

刘发的第13个儿子舂陵节侯刘买,就是光武帝刘秀和更始帝刘玄的祖先。刘买连个王爵都没继承,传了8代以后,再到刘秀这儿,也就只能做普通的农民了。

刘秀的正统性,其实和东汉末年的刘备,没什么差别。

刘备这辈子就想要成为刘秀,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自己和刘秀有太多的共同点了。

  • 1、首先大家都是汉景帝的后代。

刘秀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而刘备则是汉景帝的另一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唯一的区别就是,刘胜的儿子比较多,少说有100多个。但是儿子多,不是否定人家正统性的理由。如果刘秀有资格继位,那么刘备肯定也是有资格的。

  • 2、其次刘秀和刘备一样,都属于很普通的人家。

按照汉武帝的推恩令发展下来第九代的刘秀,此时能分到的家产,已经极为有限了。所以他从太学回来以后,只能选择在家种地。

按照推恩令的发展,再到刘备这一代的时候,连块地可能都没有了,他的日子比刘秀还要艰苦,所以只能成为手工艺制作者,卖草鞋过日子。

  • 3、再者刘秀和刘备都依靠了外界的强大力量。

因此刘备和刘秀的起点,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穷二白的情况,因此都需要外界强大的力量作为支撑,才能够创建一番功业。

刘备依靠了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等,最后才能成就帝王大业。而刘秀则依靠了哥哥刘演、更始帝刘玄、真定王刘扬等人,这才建立了东汉王朝。

可以说,一穷二白的人,如果不靠自己造势的话,很难有一番建树。毕竟刘秀和刘备的出身,决定了他们没有任何依靠,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汉武帝这一脉,其实到了刘秀这一代,已经让人失望透顶了。

汉武帝本人很牛,打出了汉王朝的士气。可是他儿子却不怎么给力,汉昭帝刘弗陵,几乎就是霍光手里的傀儡,而且二十出头就挂了。

此后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刘询,一度都是霍光手里的傀儡。一直到霍光死后,汉宣帝刘询才正式掌权。汉宣帝刘询很出色,可是他的子孙后代是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汉成帝时期,外戚掌权,老王家开始主宰汉朝的命运。此后王莽更是篡夺了大汉朝的江山,令人惊奇的是,初期居然没人表示反对。

刘秀去上学的太学,其实就是王莽时期创办的太学,刘秀这种高智商人才都不表示反对,其他老刘家的人当然也不会反对。

不是王莽太得人心,而是老刘家对这一脉传承下来的皇帝,逐渐开始不满了。他们似乎认为王莽说不定还能给他们带来新的希望。

等到后来他们发现王莽是杀富济贫来了,于是他们才一个个起兵反对王莽的政权。而这个时候谁来做皇帝,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连王莽都可以做皇帝,为什么其他人就不行呢?恰好更始帝刘玄和光武帝刘秀都是老刘家的子孙后代,所以让他们做皇帝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是刘秀太完美,而是故事太贫乏。

刘秀这个人号称是史书上最完美的皇帝,没有之一。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我们会发现,在史书上,基本看不到刘秀的任何缺点。

我们知道汉高帝刘邦是个街溜子,汉武帝刘彻穷兵黩武,唐太宗李世民杀兄逼父,明成祖朱棣抢了侄儿的江山。没有哪个英明神武的皇帝,是没有缺点的,可是汉光武帝,你很难找到他的缺点。

难道世上真的有如此完美无缺的人吗?对不起,肯定没有。但凡你发现一个人完美无缺,那只能说明,你看人的眼光不够到位,或者说,这个人太会装!

仔细读一读他的历史,其实也能找到光武帝刘秀的一些缺点。比如说他过河拆桥的事情。当年他被更始帝刘玄逼迫到河北时,可谓是一穷二白。

这个时候他为了能够壮大自己的力量,主动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做正妻。要知道刘秀前不久,刚刚把阴丽华娶过门,而且也是正妻。

一时间刘秀有了俩正妻,但是没办法刘秀需要河北集团的力量。结果在真定王的支持下,刘秀称帝登基,继而越战越勇,征服了天下。而郭圣通成了皇后,阴丽华只是个妃子。

这个时候刘秀开始过河拆桥,他先杀了真定王刘扬,后废掉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改立阴丽华为皇后。

此后不久郭圣通的儿子太子刘强主动辞职,他知道自己再不辞职,可能老爸就要对他下手了。刘秀欣然接受,随即便改立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太子。真定王这一派,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刘秀成功地过河拆桥。

总结:刘秀和汉武帝都属于天才级别的战略家。

刘秀亲自领导的战役,或许只有昆阳之战算比较大的。可是后来刘秀作为战略家,对全国的战事都有主导作用。他是个天才的战略家,运筹帷幄就很厉害了。

而汉武帝刘彻其实也是个天才的战略家,他躲在家里,排兵布阵,前线只需要让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人去就好了,结果接二连三取得大胜,这就是战略家厉害的地方。

虽然两个人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都继承了祖先那种高智商的血统,这才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汉书》《后汉书》

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什么关系?是他的后代吗?

汉武帝刘彻和光武帝刘秀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两人虽然都是汉朝的皇帝,但却生活在不同时期,一个是西汉的皇帝,一个是东汉的皇帝,那么,这两位皇帝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当初,汉高祖刘邦在秦末纷争中尤其是在与项羽的争夺战中最终笑到了最后,建立了刘汉王朝。但刘邦怎么也没有想到,将汉王朝截为两段的不是他死前忌惮的吕雉,而是另一个女子,即王政君。王政君的历史功绩这里暂且不提,只说另一桩事,那就是权倾朝野的王氏外戚。

汉王朝的外戚干政在王政君时期尤为严重,正是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在后来篡夺了汉室江山。好在王莽篡夺的并不彻底,汉王朝死而复生,仍旧是刘邦的后代重新夺回了皇权,将汉王朝的国祚给续上了。

这个重新立国的皇帝就是光武帝刘秀,人们提起刘秀,大部分会冠以“位面之子”的称呼,因其太过幸运。草根出身的刘秀能在那样一个年代抓住机会,成为改变汉朝历史的皇帝,这样的幸运其实想来也并不能单纯靠运气,能成为真正的中兴之主自然有他自身的原因。

因其在后世被称为光武帝,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代表的是他是光复汉武帝的人,这种说法就很有点硬扯上关系的意思了,刘秀被称为光武帝,只是因为“光”和“武”是他的谥号。

周朝开始出现谥号开始,皇帝以及诸侯王们在死后就被加上谥号,然后用谥号来称呼这个人,比如周幽王、周平王、齐桓公、晋文公等等,虽然秦始皇一度废止了谥号,但汉朝时期又重新开始定谥号。

刘秀死后,其子汉明帝刘庄为父亲定的谥号是“光”和“武”,这两个谥号能很好的概括刘秀,即“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所以和汉武帝没有关系,当然汉武帝的谥号也是“武”,但这两个“武”也并非一个意思,汉武帝的谥号“武”更多的是取“威强睿德曰武”之意。

那么,刘秀是不是汉武帝的后代呢?也不是。实际上刘秀和汉武帝刘彻都是汉景帝的后代。汉景帝刘启有14个孩子,栗姬生了三个儿子;程姬生了三个儿子;贾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唐姬生了一个儿子;王娡生了一个儿子,王皃姁生了四个儿子。

我们知道,王娡的儿子就是刘彻,而唐姬生的儿子就是刘秀的五世祖刘发。刘彻能继位其实也靠了很大的幸运,因为原本太子是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但是栗姬因为不愿意和馆陶公主结亲,而生生将儿子从太子之位上拉了下来。

当时馆陶公主就是想让自己的女儿陈氏做皇后,既然刘荣不能娶陈氏,那就换太子,她和王娡达成同盟,联合起来让刘启废了太子刘荣,而让年仅七岁的刘彻登上了太子之位。刘彻被封为胶东王之前,刘发就已经被封为长沙王。

不过因为唐姬的存在感比较弱,并不得刘启的宠爱,连带着刘发也不怎么被刘启喜欢,所以这个长沙国的地盘也是很小,比之其他的皇子,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好在刘发在刘启去世之前又为自己的长沙国争取了三郡。刘发有十六个儿子,刘发去世之后,其长子刘庸成为长沙王。

但这种情况很快改变,就在刘庸当上长沙王大约两年后,汉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也就是说,诸侯王将土地再分封下去,分给子弟,这就导致地盘越分越小。

比如刘庸本来拥有完整的长沙国,但是推恩令一实行,他就要将自己的弟弟们都分封出去,也就是将长沙国的土地分成很多份,给他们,让他们成为列侯。

刘秀的四世祖刘买也就是刘庸的十三弟,被封为舂陵节侯,也有了自己的土地,等到刘买有了儿子,再将自己的地盘分封出去,这样土地越来越少,时间一长,后代就啥都没有了,还能在官场上混个小官已经是不错了,别的是不能奢望了。

再加上西汉末年动乱不止,所以西汉末期,原先的那些诸侯王的后代们大部分都已经是普通老百姓,对汉王室构不成任何威胁了。光武帝的父亲刘钦只是个小县令,但因为他去世的早,刘秀九岁就成了孤儿,真正成了啥也没有的普通百姓。

长大后成了一个庄稼汉,终日与庄稼打交道,但毕竟也是汉室血脉,虽然这血脉传到刘秀已经极为淡泊,但骨子里的那种不甘于人后、舍我其谁的种子还在,所以才会在后来起兵,然后成为东汉的建立者。

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什么关系?是他的后代吗?

刘秀和汉武帝刘彻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不过两人在谥号上,有点承接关系。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在名义上承接西汉,继承刘邦血脉的皇朝正朔,可实际的社会环境和政治主张,却已经是和西汉相去甚远,加上东汉的都城建在“洛阳”,与长安相比,东汉的政治、军事位置位于中原之东,因此称东汉。

在汉光武帝驾崩后,汉明帝及东汉朝廷给刘秀讨论着上谥号,因为刘秀是继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之后第三位“武功”伟大的皇帝,而且刘秀还是从底层升上来的,经历了大小战争的亲征皇帝,比之刘邦都毫不逊色,于是朝廷倾向于给刘秀“武”的谥号。

从“格局”的角度来看,刘秀乃是不严格意义上的“开国皇帝”,因为西汉早已经被王莽“终结”了,虽然后世历史不怎么提起“新朝”,只论西汉、东汉,但是新朝确实是存在过,刘秀等人也是崛起于“新朝末年”而不是西汉末年。

但刘秀也还是刘汉皇族的一员,脱离出身说功绩并不合适,所以类似于他的祖先刘邦“太祖高皇帝”这样的谥号,他肯定是获得不了了,权衡之下,给他安排一个“武”的谥号,那是最贴切的。

因此给刘秀的谥号用上“武”字,是妥当的。

可接近又有一个问题来了,刘秀除了有一个已经被追为“太祖高皇帝”的祖先,他还有一个被追为“武”(汉武帝的谥号单一个字)的祖辈汉武帝刘彻,所以谥号“武”已经被用了,如果拥有这个“武”谥号的皇帝功绩并不突出,东汉朝廷还敢给他改一下,但问题是拥有这个谥号的,乃是伟大的汉武帝刘彻,那么刘秀就不能再是汉武帝。

这种事情让汉明帝很郁闷,他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以前留下的“谥号”就是这么几个,如果再没有合适的,那么就只能自己造一个了。

虽然这是难题,但总有人能够解决,于是朝臣们发挥才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使用“双谥号”,于是这便重现了“双谥”,也叫做叠谥,在先秦时期,这种双谥号的情况常见,比如“秦昭襄王”、“秦庄襄王”,这些便是双谥号。

之所以之前想不到这样,那是因为双谥号乃是周代常用的,西汉时期并没有这样沿用,这就导致众人对此十分犹豫,可文字上的事情,本质就在于人自己能够自洽,当没有办法的时候,双谥就是最好的办法。

就这样,刘秀的谥号就诞生了,他被定谥为:汉光武帝。

相比西汉皇帝的单字谥号,刘秀的谥号确实是有点长了,但从字面的意思上来讲,还是可以让百姓有很直接了当地认知,比如他们可以理解为刘秀有“光复大汉”的功劳,,也是这个谥号,从思想上,更加确定刘秀和刘汉的继承关系。

“光”与“武”,光也是“谥法”里面有所记载的,正所谓:

“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所谓“能绍前业,这个“绍”字,就是继承的意思。

在《尚书》中,就曾有过:“绍复先王之大业”的说法,所以这个绍,其中所表达的“继承”的规格很高。

那么什么是“规格”呢?

这是文字特有的一种阶级性。

继承的事情,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百姓之家,都是常有发生的,但是因为他们的地位不同,叫法也不一样,比如普通人家的继承叫做“遗”,而贵族和王公大臣的继承叫做“袭”,那最高统治者的评价自然是高很多的,所以统治者真正能把往昔辉煌再次重现的,就叫做“绍”

而刘秀“绍”的是什么业呢?

绍的正是汉朝的武功大业,这个“武”,也可以理解为汉武帝时代的伟大,东汉朝廷认为,刘秀做到了当年汉武帝做到的事情,没有给汉武帝丢脸,因此,汉光武帝和汉武帝,在意义上是存在着联系的。

不过该说的是,这两位皇帝,在实际血缘上,没有关联。

即便是问汉光武帝本人,汉光武帝都会说他是汉武帝的后代,但是他所说的后代的含义,跟咱们现如今讲的血缘关系是不一样,他们所认为的后代,就是一个家族内部的前后辈关系,特别是东汉这个“汉”,在当时,与以前那个西汉是同一个汉。

可刘秀属于刘邦的血脉后代,却不属于汉武帝刘彻。

刘彻乃是刘邦的曾孙,是刘邦的三世孙,而刘彻,是刘邦儿子刘恒这一脉的,原来叫做“代王脉”,后来刘恒当了皇帝,并且传承下去了,才成为了主脉,原本的主脉刘盈一脉,则是被陈平和周勃等人斩尽杀绝了。

刘秀祖上的血脉本来也属于“主脉”,不过到了汉武帝之后,就渐渐远离了主脉,那就是因为,刘秀的祖先是汉景帝的第六子刘发,被封国长沙,号长沙王,刘发的弟弟刘彻当了皇帝,加上“推恩令”,刘发这一脉注定会成为支脉,但要比高祖之子的后代们好得多。

按照祖宗说法,刘发是刘秀的“五世祖”,刘秀就叫做刘发的“五世孙”,刘秀可以把汉武帝叫做“五世叔祖”,但同样因为已经是“五代”之后的叔祖,血缘关系几乎等于没有了,因此刘秀和刘彻只能是传承上的关系。

而汉朝人也许想不到,汉朝的格局变化竟然如此激烈,刘发这一脉的后人都能当上皇帝了,按照汉武帝留下的政治遗产,不说让后代的子孙皇帝传承万世,再传个十代,估计问题也是不大的。

可西汉后期的“外戚干政”的习惯实在是太严重了,刘彻本人一直“提防”的外戚干政问题还是没防住,想当年刘彻为了避免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在刘弗陵登基后干政,都赐死了钩弋夫人,由此可见汉武帝的决心。

谁知道汉成帝直接将汉武帝苦心设计的局面给毁掉了,在他登基之后,他立即扶持母亲王政君的家族,后来导致出现了王莽这一个变数,在汉朝还算鼎盛的时候,篡夺了大汉的江山,还因为王莽一系列思想超前,实践和执行力却拉垮的计划把西汉给整废了,最后因为内外混乱,刘家的江山暂时被分裂。

这种乱世,对刘汉宗室来说是毁灭性的灾难,不过这种“灾难”,也是仅限于处在“上层”的刘汉宗室,跟刘秀这种处在“底层”的宗室无关,正相反,这种乱世对刘秀这种人是有益的。

所以刘发的子孙们,就崛起于新朝乱世。

刘秀说是刘发的血脉,但其实也不是嫡脉的。

因为推恩令的缘故,刘发的儿子们除了要另外分封“爵位”,还要在刘发死后,由汉朝廷来对他的封国进行“划分”,给予这些侯爷们相应的“封地”,刘秀的祖宗刘买,被封为了“舂陵侯” ,封地在如今的湖南宁远。

而“舂陵”这个地方,在新朝末年出了两位皇帝。

一位是同为刘发的五世孙的更始帝刘玄,另一位就是刘秀。

单从刘买这一支的血脉上来讲,刘玄的地位比刘秀更高,因为刘玄的曾祖父乃是刘买的长子,所以继承了舂陵侯的爵位,而刘秀的曾祖父刘外却不是刘发的长子,已经没有再次分封了,只是靠着宗室的身份做了一地的太守。

不得不说舂陵这个地方是神奇的,为什么会在新朝乱世中崛起,没有人说得清楚。

暂且不说刘秀,就光说更始帝刘玄,他就曾经因为杀人而不得不离开舂陵,后来带领着起义分子在平林正式起兵,所以他的崛起是带有一些“草莽风气”的。

刘秀的崛起轨迹和刘玄也是相似的,他们麾下的军士有着五湖四海的人,其实也有很多从舂陵带过来的人。

因为经过刘买几代子孙在封地的繁衍,舂陵乡这个地方已经有了很多刘家人了,说得高大上点,这都是皇室血脉,事实上同样也说明了,刘汉宗室的这份血脉在舂陵,并不值钱。

所以刘玄和刘秀麾下的队伍是强大的,他们极具凝聚力,而这股凝聚力和来自于骨子里的自信,在王莽对一切逐渐失去控制的时期,刘玄、刘秀纷纷起兵,响应推翻新朝的农民运动,一时之间,天下大乱。

也许是天命眷顾,刘玄和刘秀这两支部队合二为一后,屡屡取得胜利,刘秀也层层晋升。

打到了河南的“淯水”后,这支起义队伍就开始要建立政权了,按照能力和功绩来说,刘秀和他的哥哥刘縯更加突出,但众人还是选择了性格偏向懦弱的刘玄。

之所以选择刘玄,不因为别的,就是他们仍旧以“身份”来定义地位,而在这几个“第一代舂陵侯”的后代里面,选择一个地位最高的,那绝对就是刘玄了,毕竟当时只要是有刘汉皇室参加的起义队伍,打出的旗号都是光复汉室,显然选刘玄更符合标准。

刘秀兄弟其实是有点意见的,但是形势比人强,所以他们兄弟两无法直接提出来,而刘玄也看出了他们兄弟两的不满,为了安抚刘秀兄弟,刘縯也被赐予了重任,任大司徒,也算是给足了面子,既然可以和谐相处下去,那就暂时继续合作了。

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刘玄这个政权被称为“更始政权”,其本人被称为更始帝。

因为手底下的能人很多,有一部分宗室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政治理念和治军理念上,都有很清晰的思路,这也让更始政权越来越顺利,刘縯立下的功劳也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刘縯的能力正式掩盖过了身份的差异,所以他更得人心,这也导致刘玄开始感到害怕了,因为刘縯也是刘买的子孙后代,要说资格,不比他差多少,如果能力比他高出太多,那么刘玄就危险了。

与此同时,刘玄手下也有很多人有杀掉刘縯的呼声,趁着一次刘縯手下勇将刘稷对更始帝有不满言行的时候,刘玄发动了兵变,杀掉了刘稷和刘縯,等于是一下子把“舂陵刘家集团”给一锅端了,这件事造成了刘秀的分裂。

大哥被杀,更始帝也没有放弃对刘秀的虎视眈眈,因为刘玄占据着大义,刘秀没有办法和刘玄正面抗衡,刘秀只能率领部下远走,也是这种困难的环境下远走,让刘秀找到了河北集团的支持,刘秀一下子有了雄厚的根基。

河北集团给了刘秀很大的助力,先是大量的财富支持,而后是充足的人才支持,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吴汉、耿弇、寇恂、景丹、王梁、盖延、耿纯、任光、李忠、邳彤、万修、刘植十二人都是来自于河北集团,这些人,都是刘秀站稳脚跟的资本。

后来刘秀一步步反推,与赤眉军两路夹击除掉了更始帝,经过河北集团的“拥护”后的刘秀,开始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刘秀带领着手下的将领平定国内的其他割据政权,最终一步步统一天下,重新建立“汉朝”。

刘秀除了消灭了其他政权,成为了中原最强大的政权,随后还稳定了外部局势,震慑了匈奴,开辟了一个不逊色于西汉内外环境的世道,功绩也可谓是非常之大了。

所以在东汉建立的时候,跟刘秀有着同样功绩的祖辈皇帝,也只有汉高祖刘邦,就算是汉武帝,也仅是击败匈奴,却没有横扫国内对手的功绩,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秀的存在确实是强大的,东汉朝廷说他光复了汉朝的荣光,重现了汉武帝时期一般的功绩,这是合理的。

但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国内的“门阀”的态度上,刘秀却是比不上汉武帝,汉武帝的心中乃是皇权至上,根本不会被门阀所裹挟,但刘秀却是被门阀所裹挟了,这也导致东汉和西汉的开局是不同的,刘秀借力河北豪强集团,也奠定了东汉皇权始终势弱的无奈局面。

结语:

刘秀这个皇帝在后世人的评价中是呈现“两极化”的,有人说刘秀乃是千古一帝,功绩不输于刘邦,但也有人说刘秀乃是“千古罪人”,不仅没有对匈奴赶尽杀绝,还对匈奴表现出“包容”的态度,这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匈奴大面积迁入中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和刘秀同样的是,汉武帝被后世人的评价也是两极化的,有人说汉武帝北伐匈奴,打得匈奴抛弃漠南,此乃千古功绩,但也有人说汉武帝制造血案,巫蛊之祸连自己的太子皇后都逼死,加之长年穷兵黩武,让百姓苦不堪言,他乃是一个“暴君”。

其实这两位皇帝的评价两极化,正体现了“人红是非多”的道理,没有一个伟大的人是没有缺陷的,所以他们也是因为功绩太大,不得不说一句“同病相怜”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什么关系?是他的后代吗?

西汉历史上最出名的皇帝当属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光武帝刘秀是汉武帝的后人,其实他是汉武帝的弟弟长沙王刘发的后人。

刘秀的出生很传奇,首先能来到人世间纯属偶然,其次他出生时“惊天动地”。

这事要从汉景帝说起。汉景帝比较好色,其中栗姬、程姬、王娡、王兒姁四人最得宠,前两人各生了三个儿子,后两人是一对姐妹花,王娡生一子四女,王兒姁生四子。

刘秀的出生就跟程姬有关。那时候正是程姬得宠的时候,某一天汉景帝又来她的房中过夜,可不巧那天程姬“不方便”。

皇帝来都来了,程姬也不能把他轰走,那岂不是便宜了情敌们?于是程姬灵机一动,让身边的侍女唐氏冒充自己侍寝。

唐氏给点阳光就灿烂,洒点雨露就发芽,就那一夜龙恩,她就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汉景帝的第六子刘发,刘秀的天族(高祖的父亲)。

谁也没想到,正是这段意外的小插曲,让大汉帝国在被王莽砍断后,又被“偶然产物”刘秀给续上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还创造了一个有趣的词汇——程姬之疾,以此借代女人不方便的日子。

汉武帝刘彻则是王娡的儿子,汉景帝的第十子。

王娡和唐姬都不是皇后,按理来说,第六子刘发和第十子刘彻都没有资格继承皇位。有个名人说得好,母亲决定了孩子的前途,刘彻他妈王娡会营销策划,愣是把小十子推上了太子之位。

史书记载,有一天王娡神秘兮兮地汉景帝说:“妾上次承受陛下的雨露后梦日入怀。”大白话就是做梦的时候梦见太阳钻到自己肚皮里来了。

汉景帝一听大喜,历史上但凡“梦日入怀”所生的孩子无一不是牛叉的大人物,这是吉兆呐!果然太医诊断发现王娡怀孕了,十月怀胎,太阳之子刘彻诞生了。

唐姬原本就是个低贱的侍女,猛然间被幸福撞了一下腰,光顾享受快乐,忘记了为小六子谋点福利了。哈哈,所以,刘彻最终当了太子,而刘发只好到偏远的长沙当王爷。

刘发在生儿子的特长上比他爹还要牛,稍一发力生了十六个!刘秀的高祖刘买是刘发的第十三子。

按照继承法,长沙王爵位不能劈成十六瓣,只能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刘买很委屈地降为“舂陵侯”。

刘秀的曾祖刘外继续发挥“王小二过年”的优良传统,从他开始,刘秀家族混成了“白丁”。所以,刘秀其实就是个扛了“汉室后裔”名头的白丁,没比刘备好出多少。

可刘秀心怀大志,人家在娘胎里就搞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刘秀他妈怀孕的时候,他爹刘钦时任济阳县令,为了照顾孕妇,刘钦私自把家搬进了汉武帝的行宫。也就在那一年,济阳县接连出现怪事。

据《东观汉记》记载,刘秀出生前突然飞过来一群凤凰,在济阳行宫逗留盘桓很久。接着有人向刘钦汇报:县里多地出现“嘉禾”祥瑞。又有一天,一道红光窜入产房,刘秀出生了。数日后,有个相师对刘钦说:你们家这个孩子贵不可言!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些都是后人编造的谎言,无非是为了神化刘秀而已。

汉武帝与光武帝还真的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的谥号中都有一个“武”字。汉武帝一生文治武功,对历史的影响面之大罕有匹敌者,尤其是他对匈奴四十年用兵,一举解除了这个最大的边患。在汉匈战争中,汉武帝虽然没有亲征,但毫无疑问他才是战争的总指挥。

光武帝刘秀的军事才华更了不得,他从27岁就征战沙场,创下了无数经典战例。所以,刘秀既是个军事战略家,还是个纵横疆场的悍将。

有意思的是,被汉武帝痛打了一辈子的匈奴,在光武帝时期却得到了“优待”。东汉建立时,由于国力不振,刘秀宣布放弃西域,并采取了与匈奴和平共处的

其次,二人在文治方面都有影响深远的,其中在权力结构的调整上他们完成了交接棒。汉武帝为了跟丞相争权,他发明了内朝官制度,把丞相的决策权多了。

光武帝更上一层楼,他在内朝官制度的基础上,以尚书台为朝政核心,一劳永逸将以丞相为代表的三公干成了荣誉职务。尚书台制度后来又被发扬光大,到南北时期发展成了三省六部制。

汉武帝与光武帝晚年都在子嗣问题上留下了一个大遗憾。

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被杀,其家族除了皇曾孙刘病已外全都死于非命。白发人送黑发人,晚年的汉武帝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也为自己的昏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光武帝为了平衡南阳派和河北派势力,选择了废郭圣通改立阴丽华为皇后,同时废刘强改立刘庄为太子。这个举动导致阴丽华的儿子们与郭圣通的儿子们形成尖锐的对立,以至于发生了郭圣通灵前喋血的骇人事件,以及刘秀去世后几个儿子不断谋反的悲剧。

想了解真实的光武帝,欢迎订阅本人账号下的专栏《书生皇帝刘秀的江湖》。

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什么关系?是他的后代吗?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汉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追溯刘秀的汉室宗室血缘,恰好与汉武帝刘彻擦身而过,但刘秀先祖与汉武帝却有诸多交集。我们就来看一看汉武帝与光武帝之间的血缘关系。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大汉王朝第十五位皇帝(刘邦)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号光武帝。刘邦自楚汉战争后,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汉朝。自西汉灭亡前后传 14 帝。

即汉高祖,汉惠帝,前少帝,后少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昌邑王,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

如此说来,刘秀算是大汉王朝的第 15 位皇帝,东汉王朝的第 1 位皇帝。当然,这里面的前后少帝以及昌邑王都应在位时间不长,影响不大,很多人将其忽略,就另当别论了。

刘邦的九世孙,汉武帝刘彻的六世叔孙

光武帝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汉武帝刘彻是刘邦的曾孙。由此可见,刘秀乃汉武帝刘彻六世叔孙,二者相隔82 年。

刘秀的先祖可追溯到长沙定王刘发。刘发,乃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弟。

简单来说,刘秀是汉景帝刘启的七世孙,而刘彻是刘启的儿子,所以刘秀是刘彻的六世叔孙。

汉武帝的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兄弟——中山靖王刘胜(中山靖王 刘胜)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秀的先祖是长沙定王,乃是汉武帝的异母兄弟。而汉武帝的另一位异母兄弟中山靖王刘胜,又是蜀汉政权的开国皇帝刘备的先祖。

可以这么说,汉高祖刘邦的所有孙子当中,汉景帝刘启的后人最有出息。

西汉王朝的后续国作由刘启的后人延续,包括汉武帝。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是刘启的后人,蜀汉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刘启的后人。

所以说汉景帝刘启的后人刘秀和刘备先后两次将大汉王朝从废墟当中重新建立起来。

汉武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什么关系?是他的后代吗?

汉武帝是西汉的一个重要的皇帝,他雄才大略、开疆扩土,对版图的奠定做出很大的功效,在政绩上亦有很高的成就,他和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在古代皇帝中,汉武帝亦是重要的一位。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在政治上改革官制,文化上大兴儒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同时他也是善待功臣的一个著名皇帝,故而东汉光武帝,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开国皇帝。

汉武帝是西汉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皇帝,那他们是什么关系?刘秀是汉武帝的后代吗?

刘秀并非汉武帝的后人,不过他们还是有一些关系的。

汉武帝是汉景帝之子。而刘秀、东汉皇帝的直系祖先是刘发。刘发是汉景帝的第六子。

刘发身为汉景帝之子,以皇子的身份封为长沙王。因为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推恩令原因,从而开始一代一代的爵位递降,到了刘秀父亲那辈时,已经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官了,不过还是有着皇室身份的。

刘秀的直系祖先刘发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也是汉景帝之子,所以刘秀并非汉武帝的后人,但是他们还是有些关系的,因为刘秀是汉武帝兄弟刘发的后人。

汉景帝的儿子颇多,不仅汉武帝是皇帝,刘发的后人刘秀建立东汉登基为帝。

汉景帝还有一个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他的后人也出了皇帝,刘胜同样因为推恩令的原因,他后人爵位也一代一代的递降,他的后人刘备虽然犹如布衣,同样还有皇室的身份,后来刘备经过努力,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登基为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