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于丹了,从热捧到抛弃经历了什么?

曾经在百家讲坛,掀起于丹的论语风暴,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热衷读论语,谈论语心得,于丹的书也是畅销的不行,于丹更是全国演讲,还讲到了国外。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家都不喜欢于丹了,甚至在演讲的时候被轰下台,那么从热捧到抛弃,经历了什么?

于丹的大火与渐渐的过气,都和央视的《百家讲坛》有关。当年这档节目可是火得不得了。我自己曾经就是《百讲讲坛》的忠实观众。于丹当初也是我喜欢的主讲人之一。这档节目的火,是切合了传统文化逐渐回归的大气候。当人们在经过了多年对传统文化的贬低与打击之后,传统文化重新回归的时候,人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广泛的需求,这时出来一个大学教授与我们分享读《论语》与《庄子》的心得,自然是很容易吸引到观众的。 于丹的脱颖而出,大红大紫,与她出色的口才是分不开的。当初,我也曾经为于丹的口才所吸引。和许多喜欢较真的朋友一样,听的多了,就发现了问题。于丹所讲的《论语》并不符合儒家的本义。她往往会断章取义去解释《论语》。她的《论语》心得播出之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比较有名的有十博士联名指出了于丹《论语心得》中的问题。可是,对于这些批评,于丹从不回应。而是趁着大红大紫的有利时机,把电视讲座结集出版,迅速把热度,转化成经济利益。不愧是文化创新与传播专家的称号。 趁着《论语心得》的大火,于丹又讲了《庄子》,也出了书。我觉得,出书对于丹来说,肯定是挣了大钱。可是,出书又恰恰暴露了于丹的传统文化水平的不够。听众们被于丹的口才说得晕头转向。买了书来细读的时候,学术上的毛病,慢慢的就很容易就看出来了。 于丹是中国最好的教授之一。但是,讲国学,讲传统文化,毕竟不是她的专业。虽然听起来很华美,但细看之下,难免露出学术水平不够的硬伤。毕竟,术业有专攻。做为一个教授,在非专业的领域里,对推广和传播传统文化,还是做出了贡献的。 我们先看一点于丹在讲《论语心得》时的观点,就很容易看出问题。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心灵坐标。 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幸福是一种感觉,同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联。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我确实看不出这些结论是从论语哪一章哪一句中推导出的。总觉得儒家思想虽然也不拒绝追求快乐。但是,儒家的人生目标却决不是追求快乐。幸福是一种感觉,它源自内心,这样的说法,虽不能说错,可是,也有问题。如果快乐只和内心相关,那么面对现实的不平,人们就可逆来顺受,不必反抗了?很明显儒家是主张改造社会的。于丹的解读不正是那个被统治者修正之后的意思吗? 口才好,其实是无法掩盖学术上的缺陷的。所以,当于丹的粉丝们随着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加深,看到于丹这些问题的时候,对她的关注度,自然就降低了。 于丹出名之后,大概很自然的会染上一点明星的通病。这大概是她被称为“学术超女”的原因。12年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举办的一场昆曲演唱结尾时,主持人邀请于丹上台讲话,结果被北大的学生轰下了台。虽然是受邀,可是在这种场合准备上台讲话,确实是有些不合时宜。你讲的再好,还能有艺术家们表演的好吗?这种尴尬场景的出现,也表现出于丹出名后的明星心态。 这些年,于丹的热度下降了许多,但做为一名文化学者,还是会出现在一些文化节目中。前不久,还在央视《文明之旅》节目中看到她。那一次是介绍儒家经典《大学》的。我觉得,在那一期中,于丹又暴露了学养不足的缺点。她说,大学是古代小孩上学时入门的课程。很明显,她的这个结论应该是来自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所说的“初学入德”之门。可是“初学入德”和“初学”能一样吗?显然不是。于丹讲的“初学”在古代应该叫“启蒙”,或“发蒙”。而“入德”指得是进入人格和品德教育的阶段。两者显然是不同的,而于丹又把它们搞混了。得出了大学很简单,是小孩子刚入学时的读物,这简直是笑话。《大学》看起来简单,可是,它和《中庸》一起构建起儒家哲学的最基本框架。它也绝不是小孩子一入学就能学的。而是先学《三百千》再说吧。 虽然于丹现在不热了,她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可是,我也没觉得她很讨厌。做为一个文化学者,能够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努力,应该肯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