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的萧太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萧太后萧绰其实就是大辽版的武则天,这个女人超级厉害。她嫁给辽景宗耶律贤以后,几个月时间,从贵妃成为了皇后。
和武则天一样,在辽景宗还活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参与朝政。等到辽景宗去世以后,她又开始辅佐自己的儿子辽圣宗耶律隆绪,由于儿子岁数小,所以军国大事一直都是萧太后操持着。
当年辽景宗刚刚去世,赵光义以为逮到了机会,所以他带着北伐大军,前来欺负大辽这一对孤儿寡母。结果被人家孤儿寡母打得灰头土脸,差点没机会回来。
22年以后,依旧是这一对孤儿寡母,带着大辽的军队南下,逼迫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赵恒签订了澶渊之盟,促成了辽宋之间百年的和平。
所以说宋朝想要在这个女人手里夺回燕云十六州,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萧太后就是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女人。
一、和很多掌权太后一样,萧太后到死才还政于耶律隆绪。看过《芈月传》都知道,芈月执政秦国41年之久,她儿子秦昭襄王60岁才正式亲政,可能是史上亲政时间最晚的儿皇帝了。
其实太后执政时间过长,这是很多国王或者皇帝很反感的一件事。尤其是在武则天直接登基以后,太后执政,几乎成为了大家避之不及的事情。
可惜到了宋朝,干预朝政的现象依旧存在,辽朝那边有萧太后,宋朝这边可就多了,宋太祖时期的杜太后,宋仁宗时期的太后刘娥,宋英宗时期的曹太后,宋哲宗时期的太皇太后高韬韬。她们都是干预朝政的太后,其中刘娥和高韬韬更是执政到去世为止。
萧太后不遑多让,在儿子耶律隆绪登基以后,也开始了这种执政的生活。当时耶律隆绪只有12岁,这还可以理解。但是等到27年以后,耶律隆绪已经39岁了,萧太后才还政于他,这未免太过分了。
之所以萧太后会还政于耶律隆绪,那也是因为她身体不太好了,如果还能多干几年,她可绝对不会轻易放权。
所以再好的母子关系,其实在这种夺权的背景之下,也不会多么和谐。萧太后再雄才大略,她也避免不了贪恋权力的事情。
二、萧太后也是被丈夫宠上天的女人。强势的女人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柔弱的男人,很显然萧太后的丈夫辽景宗耶律贤就是这样的人。辽景宗几乎把萧太后捧上了天,这才有了后来萧太后成为执政太后的事情。
萧太后给耶律贤生了儿子以后,逐渐开始参与政务。耶律贤甚至在保宁八年,将萧太后的地位提高到了跟自己一模一样的高度。
萧太后所说的每一句话,只要被史官记录在案的,都需要称为朕,这就是说辽景宗已经把萧太后提升到了皇帝级别的高度。
此后辽景宗索性就开始不管事儿了,所有的大小事务,都交给萧太后一个人来独自管理,这可比李治对待武则天要严重多了。
但凡是萧太后做的决定,辽景宗也只是听听就好,绝对不会有不同的意见,因此大辽在这段时间的繁荣,基本都依靠萧太后的努力。
这么一个被丈夫宠上天的皇帝,很难在儿子登基以后,立刻摆脱自己先前的角色。因此萧太后的专权,辽景宗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三、萧太后的确是个雄才大略的女人。很多人对女人治国比较反感,其实女人治理之下的国家,似乎更加容易强盛,而且如果没有外力的影响,国家相对也比较稳定。
比如说武则天时期,就是创造了巅峰盛唐的时期。你可以骂武则天专权,但是不得不承认武则天对唐王朝的贡献。
宋朝刘娥掌权时期,其实宋朝也开始进入黄金期,宋仁宗所创造的太平盛世,绝对有刘娥的功劳。
宋朝高韬韬执政期间,虽然废除了所有新法,但是她执政期间,宋朝再次进入了平稳期,这是难能可贵的。
臭名昭著的吕后,大家一定很反感。可是我们要知道吕后对汉王朝的贡献的确是不小的,她绞尽脑汁想要研究出比较良好的货币政策,为汉朝的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外她对匈奴的态度也是比较强硬的,保住了汉王朝初期的颜面。
再回过头来看看萧太后,我们就能理解,萧太后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女人。她手里的大辽,可以说是最强盛的大辽。既不用害怕内部的矛盾,也不用害怕宋朝的袭扰。
四、萧太后的出身可不简单。萧太后这个姓氏在大辽本身就不简单,我们读过《天龙八部》,知道乔峰的原姓就是萧。这个姓氏在大辽是重要的贵族姓氏。
萧太后的出身自然也不简单,她的父亲萧思温是大辽国的四朝元老,分别辅佐过: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和辽景宗。
萧太后的母亲就更厉害了,是辽穆宗的姐姐,属于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萧太后和丈夫辽景宗,那是正儿八经的表兄妹关系。
萧太后在家排行老三,她的大姐嫁给了大辽宋王耶律喜隐。二姐嫁给了齐王耶律罨撒葛。不过这两个姐姐的下场都不好,她是三姐妹里结果最好的一个。
总结:萧太后善于利用能利用的一切资源。你以为做了太后就真的万事无忧了吗?那就大错特错了。当时辽圣宗才12岁,正是主少国疑的时候。
这个时候萧太后要想震慑大辽的那些贵族和大臣,其实需要花费不少功夫。人家不想忠于你,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于是萧太后开始各种拉拢关系,比如说韩德让。他虽然是汉人,但是却是大辽著名的权臣。萧太后为了拉拢他,曾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差点嫁给你,所以我的儿子就是你的儿子,你要好生辅佐才是。
你想想,太后对你说了这样的话,你能不卖力为她效劳吗?拼命干活,其实就是给自己家干活,他当然很乐意了。萧太后管理人才的办法大抵就是这样,你说她能不成功吗?
参考资料:《辽史》
辽国的萧太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萧太后是中国契丹族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历史上,她曾两度登上政治舞台,在辽景宗和辽圣宗两朝期间,参与政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治上,她励精图治,选贤任能。
经济上,她轻徭薄赋,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她纲纪严明,对外修和。
萧太后(953-1009),本名萧绰,小字燕燕,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的第三女,她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生母。
保宁元年(969),十七岁的萧绰被立为皇后,然而辽景宗自幼体弱多病,不能正常主政,后来便下诏让萧绰临朝参政,长达14年之久。乾亨四年(982),辽景帝驾崩,辽圣宗耶律隆绪随即即位,由于圣宗年仅十二岁,遂由萧绰奉诏摄政。统和元年(983),萧绰被尊为"承天皇太后",临朝称制,开始了她的"承天后摄政"时期。统和二十七年(1010),萧绰把权力转交给辽圣宗,随后不久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辽史》中记载的萧太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又"神机智略,善驭左右",是一个极具才干的女强人。然而由于历史小说、评书和戏剧等作品的广泛流传和影响,萧太后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
尤其是《杨家将》等历史小说,为了表现杨家将忠君报国,英勇抗辽的事迹,更是将以萧太后为代表的辽朝人物,和以宋朝潘仁美为代表的宋朝奸臣,设定为陪衬的反面形象,虚构甚至丑化了萧太后的形象。例如小说中将萧太后描写成"胆小怕事、愚昧无知的蠢人",又虚构了九龙飞虎谷大战,宋朝代表辽国,萧太后最终自杀身亡的情节,更是模糊了萧太后的真实形象。
历史上真实的萧太后,在参与朝政近40年中,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强国利民的政策,巩固了辽王朝的统治,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对辽朝的中兴和少数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政治上,萧绰在辅政和摄政期间,积极推行"惟在得人"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地启用大量人才。例如他任用在管理政务、戍边治军等方面能力较强的耶律休哥总管南面军务,以便以从事,历史上记载他"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戍兵,力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足见萧太后识人、用人的眼光。又任用有经国之才的耶律斜轸委北院枢密使参决大政,甚至大胆启用有才智的汉人,韩德让、马德臣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汉官。
在经济上,萧绰采取改革赋税,减免租赋的措施,积极鼓励和发展农业,使辽代的农业生产规模得以扩大。此外,她还在灾年中,减免赋税,赈济灾民,《辽史·圣宗纪》中记载道:"统和元年,九月癸丑朔,以东京、平州旱、蝗,诏振之。",据统计,在萧太后摄政的二十七年里,这样诏令赈济灾民多达三十多次。除了轻徭薄赋,鼓励农业发展,她还"诏疏旧渠",兴修水利,实施了一系列利民强国措施。
在军事上,萧太后还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汉子,《辽史》中记载她"亲御戎车,指挥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最能体现她军事家谋略的,该算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辽史》中记载道"习知军政,澶渊之役""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澶渊之盟"创建了宋辽两国的和平发展时期,辽国坐收岁币之利,更促进了辽国经济发展。
此外,在法律上,摄政后的萧太后还参考《唐律》重新修订辽律,改变当时法律紊乱,不平等的现象,以至出现了"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甚至"囹圄空虚"的现象。
她还大量释放奴隶,将他们设置成新的部族,缓和了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
在大量启用汉人的同时,随着汉族官僚集团势力的增长,萧太后也开始开科取士,采用唐代的进士法,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就连考试后,人才的录用,也是参照唐代的制度进行,可见她对于汉族文化的重视。
辽国的萧太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大家好,我是平谷地气儿。今天来聊聊萧太后。
1、出生——身为萧家女,注定皇家缘平谷有一个地方,叫做太后村,最有名的是太后煎饼。
太后村的名字怎么来的呢?
平谷王辛庄镇太后村,旧称萧家院。据传辽代成村,因最早萧姓居于此,且四周群山环抱,形如宅院,故名。民国时因山中有兴隆寺,改称兴隆庄,日军侵华时期化名太后村,沿用至今。
当地世代流传着萧太后生于萧家院龙潭泉边的故事。
民国九年(1920)《平谷县志》对萧家院的环境及萧太后身世传说有记载 :“邑西北二十里,山势高耸,四周环抱如城郭,唯东南山口近大道。山中地势平坦,东西宽一里许,南北半里许,相传旧有尼庵。西山角下有龙潭,水势渊深。有幼尼出行汲,忽内急而溺于潭侧,潭中龙因有人道之感,孕而生女,弃之山陬。邻村萧姓者怜而养之,长而韶秀聪慧。后入辽宫为后,主卒子幼,后即专政, 遂有萧太后之称。至今其地名萧家院。”其实,萧太后是否真的出生在平谷,很难说,但是出生在北京是历史认可的。
萧太后小名燕燕,是因为她的父亲萧思温娶了辽太宗的女儿燕国公主。
萧思温被人称为历史上“靠女人”走上权利的“别样传奇”。
成为驸马爷后,其家族已与贵族高层(尤其是述律平)联系紧密。此时的萧思温初露锋芒,家世显赫,是辽太宗面前的红人,正是春风得意的时期。他先后担任了祗候郎君、林牙、左宣徽使等职。
在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的不久,因辽太宗十分信任萧思温,故将其派到刚刚获得的燕云一代重镇——南京任职。一方面让其施展才能、统帅军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燕云一带,防卫当地人民的叛乱与南方汉族政权的北伐。
就在南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任职期间,萧思温生了三个女儿,包括小女儿燕燕。
萧思温不具将才,但精于联姻。
辽朝一直到辽景宗时期,也就是萧太后老公那个时期,才建立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因此,之前每一任皇帝去世后,都很难确定下一个继位者是谁。
但精于算计的萧思温,认定肯定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三个儿子的后辈来继承,于是分别将三个女儿,嫁给三个派系。
长女嫁给了次子耶律德光一系,二女儿嫁给了三子耶律李胡一系的赵王耶律喜隐。小女儿萧绰年龄还小,她被许配给了长子耶律倍一系、世宗皇帝的儿子耶律贤。这一切他做得不动声色、从容不迫。
因此,身为萧家女,注定皇家缘!
在未嫁人之前,萧太后16岁,有“细娘”的故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
这个时候,她是白富美,她可以学习各类知识,可以有父母的保护和疼爱,可以有姐姐们的关心,她是最幸福的。
2、16岁,离家,便意味着成长!在辽穆宗因为嗜杀成性被身边厨子和近侍杀死后,萧思温做了一生最英明的决定:封锁辽穆宗被杀的消息,派出亲信飞报耶律贤。
随后,耶律贤就当了皇帝,萧思温也因此更加位高权重,更是把最小的女儿嫁给皇上,于是,16岁的燕燕,就被封为皇后。这是政治联姻,没有两情相悦,那个时候,燕燕已被许配给韩德让,但只能听父亲的,嫁给更牛的人。
萧思温成了权倾上下的第一人,自然也引起后族萧氏的不满,飞黄腾达的背后,潜伏着杀机。
于是,在次年五月,国丈萧思温于巫闾山(今辽宁西部)盘道岭遇到强盗伏击,遇害了。
有得就有失,刚刚成为皇后,父亲就被杀了。
这对于17岁的燕燕来说,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等待她更残忍的,是要自己杀死两个亲姐姐。
3、杀死两个姐姐,不是真要这么残忍,更多的是无奈!上述说了,因为父亲的布局,三个姐妹嫁给三个皇室派系。既然是皇室的,都有机会当皇帝,谁又能心甘呢?
先说二姐,嫁给的是太祖三子耶律李胡的儿子赵王耶律喜隐,史书上称她为“赵王妃”。
赵王的父亲耶律李胡,本身可能有机会得到皇位,因为有最爱他的母后述律平支持,但无奈还是辽世宗继位了。
但当皇帝的梦想,子承父志,赵王在辽穆宗、辽景宗两个时代,均一直谋反。而二姐和丈夫志向一致,坚决支持谋反。在爱情和亲情面前,二姐选择了爱情。
谋反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因为两位皇帝都没有杀他,他就一直谋反,至死不放弃。
公元981年,耶律喜隐再一次谋反被抓,此时景宗病重,处理国政的已经是萧绰了,她忍无可忍,不再念及他是自己的姐夫,下令处死。
深爱的丈夫竟然被自己的小妹杀害,赵王妃伤心欲绝的同时,内心升起了强烈的憎恨。仇恨扭曲了她的心,她决定要报复。
于是赵王妃假装谅解了妹妹,安排下鸿门宴,计划在酒中下毒,毒死小妹萧绰为丈夫报仇。
然而,身在权力中枢,萧绰早已经历了更多的政治险恶,早就收买了二姐府中的侍女,轻松识破了她的阴谋。最亲近的娘家人、一起长大的亲姐姐也要害自己,萧绰十分伤心。
但是,别无选择,姐妹变仇人,温柔的燕燕变为手段强硬的政治家,赐死了自己的亲姐姐。
这个时候,就剩大姐一个亲人了!
二姐让自己失望,还好大姐支持妹妹。
大姐萧胡辇嫁给的是当时穆宗皇帝的亲弟弟、齐王耶律罨撒葛。大姐和齐王的感情也很好,她时常随齐王南征北讨,参与各种军机谋划,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华。
齐王是穆宗的亲弟弟,本来穆总去世,也是有机会当皇帝的,不料因为萧思温封锁消息,被别人当了,心里委屈,抑郁成疾。三年后就去世了。
大姐就开始守寡。为了安抚齐王一派系,景宗和萧绰将之被追封为“皇太叔”,萧胡辇封为“皇太妃”,并且支持她全盘接管了齐王的权力和部众。
失去了深爱的丈夫,大姐在难过之后,带着草原女儿的英气和军事才能,开启了自己建功立业的生涯。
终究是女人,还年轻,特别渴望爱情!多年后,她终于找到了那个人,可惜是奴隶出身,被当时已经贵为皇太后的妹妹所不容。于是在捉拿、痛打大姐的爱人之后,将其流放了。
大姐怒了!态度变得强硬了!不再朝拜、不再进攻、坚决要嫁!
妹妹心软了,可惜这个时候做什么也有点晚了。姐妹之间已经有了缝隙和破裂。
虽然爱人被放回来了,还封了将军。但恐怖的是,这个叫做挞览阿钵的男人,不能忘记曾经的耻辱与流放的苦难,于是不停挑唆怂恿姐妹关系。
大姐想起二妹的遭遇,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也担心自己会有二妹的遭遇。于是乎,先下手为强。
大姐凭借在西北的驻守,以为联合异族一起谋反就能成功,无奈忠诚的大士兵并不支持。
有人将她们的阴谋密报给了皇太后萧绰,萧绰先发制人,在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公元1006年)将萧胡辇及其情人挞览阿钵一举擒获。
此时的萧太后也步入暮年,姐姐是唯一的亲人了,她多么想姐姐能认个错呢。无奈,姐姐非但不认错,还勾结关押的人准备逃走,无奈,萧太后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又亲手赐死了大姐。
两年后,萧太后也去世了。这三姐妹有缘成为一家人,却因为父亲的安排,命运的捉弄,最后走到对立面,互相残杀。 没有所谓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只有沉重的痛。
4、丈夫早逝,儿子年幼,多年征战,对一个女人是多么大的挑战!16岁那年,她嫁给了他,辽景宗。
但是,这个4岁经历父母被杀,逃过一劫的皇帝,身体不好,时常夜里惊醒和身体不适。诸多朝廷大事,都需要萧皇后来处理。
还好,她得到皇帝丈夫的充分信任和尊重。在成为皇后的第八年,即976年,耶律贤干脆传谕史官说,从此以后,皇后的话,“亦称‘朕’暨‘予’”这等于正式宣告天下,给了皇后以与皇帝同等地位。
24岁的她,“代理皇帝”,开启了正式处理政务的忙碌模式。
谁成想,6年后,30岁的她,风华正茂,35岁的丈夫却病逝了。留下了12岁的皇子耶律隆绪,临终前遗诏“军国大事,听皇后令。”将国家大权,正式交予了能干的妻子萧绰。
以前,丈夫身体不好,可还有依靠,现在要自己来了。无奈,她想起了曾经的那个他,韩德让。
在朝中重臣韩德让的协助下,萧绰才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也重拾了曾经的爱情,这也算值得欣慰的事情。
萧太后主政期间,大力推行汉化,废除了严刑峻法,并且严明法纪。在与北宋的多次交战中,萧绰亲临指挥,几乎全部取得了胜利。我们熟稔无比的杨家将在萧绰手下胜少负多。后来双方签订“澶渊之盟”,辽国获得了大量岁币,占尽便宜。
人生可能诸多挫折,但萧太后就是勇于面对,不断努力和接受挑战,于是成为一个传奇的女人。
总结——铿锵玫瑰,萧太后是一朵耀眼的女人花!总是有人拿萧太后和大秦宣太后,大汉邓太后,大唐武则天,北宋刘太后做对比,还让排序。
我只想说,萧太后是独特的一枝花。
她美丽,她铁血,谁看到了她的伤心与无奈?
她风光,她有作为,但是她还是选择把政权交给儿子,这可能是一个母亲在权利和儿子亲情的选择,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她曾经错过,但既然嫁了,也全心全意,为景宗生了三子三女。
但景宗去世,她可能无奈,但机会来临,她也不优柔寡断,既能够重拾旧爱,也保住江山。
57岁,在她终于放下一切,打算回到出生的地方——南京(现在的北京),打算安度晚年时,无奈,上天不眷顾,在南行的路上,因病去世在行宫。
这多美丽的花儿凋谢了,留下了传奇的一生,留下了诸多的故事!
历史已经久远,人都是复杂的,萧太后究竟是什么人呢?欢迎大家来平谷的太后村,看太后相关遗址遗迹,爬一爬太后山,听村子老人讲述他们心中的萧太后,听一听关于她的故事。
关注我,更多精彩!
辽国的萧太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这个女人不简单,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的复兴,是该睁开眼睛,认真对待萧太后这个女人以及这段历史的时候了。
最近,《燕云台》在热播,但愿所有观众能够从同名小说创作者蒋胜男所讲述的故事中、品味到大辽铁血红颜萧燕燕,凭借敢作敢为的性格、深谋远虑的韬略、刚毅果敢的铁腕,将大辽再度推上强盛的艰辛,感知一代女政治家在丛林法则下顽强求生存的意志所带来的视觉震撼。
辽国的崛起辽国是由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朝代。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开始建国,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五代时期,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耶律德光派兵攻打后唐。
936年,辽太宗亲率五万骑兵,协助石敬瑭灭掉后唐,石敬瑭得以建立后晋。契丹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并将其建设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
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他不愿再臣服契丹,上表宁称孙不称臣。辽太宗大怒,决定南征,意图一统中原。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攻占了汴京,后晋灭亡,契丹占据了大部分中原地区。辽太宗在汴京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因政局混乱,辽朝走向衰弱
辽太宗有意长久经营中原,但由于纵兵掠夺过度,以及不允许诸位节度使返回镇守之地,招致了中原地区民众的反抗,辽太宗被迫引军北还,在河北栾城病逝。
留守中原开封的耶律吼等将领拥立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但太后却想让其子耶律李胡继位。耶律阮击败了耶律李胡,最终得到太后认可,继承了帝位。
辽世宗在位期间,一直念念不忘占领中原,多次对中原用兵。但其好酒色、喜欢打猎,招致了朝政腐败。
951年,就在辽世宗出兵协助北汉攻打后周时,被耶律察杀死于睡梦中。
辽太宗长子耶律璟杀死耶律察后,被立为帝,是为辽穆宗。辽穆宗讨厌女色,但经常酗酒,长期不理朝政,被称为“睡王”。
由于政局动荡不安,辽穆宗被迫停止了大辽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的政策。
萧太后让辽朝再次走向强大969年,辽穆宗带着萧思温等亲信大臣前往黑山打猎,喝醉酒的耶律璟被近侍小哥等刺死。萧思温封锁消息,派人迎接耶律贤赶到黑山,在辽穆宗灵前即位,即辽景宗。
辽景宗回到上京后,晋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并征召萧思温的女儿萧绰入宫为贵妃,不久又立为皇后。
这就是后来大辽风云一时的萧太后。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 ,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萧绰从小聪明伶俐,办事利索,对任何事都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著,萧思温常常称赞说:“此女必成大事。”
由于耶律贤身体多病,国事就由皇后萧绰执掌。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六:戊辰保宁元年,辽大赦境内。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帝卧牀榻间,拱手而已。
保宁元年(969年),萧绰被立为皇后,辽景宗卧病在床,将一切朝政拱手托付给萧皇后。
976年,耶律贤诏集史馆学士,命之后凡是记录皇后之言,“亦称‘朕’暨‘予’”,并“着为定式”,将皇后的地位提升到与自己等同的程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耶律贤的默认下,辽国一切日常政务全部由皇后萧绰独立裁决。若有重要的军国大事,也是皇后召集蕃汉大臣共商议定。辽景宗最多表示“知道了”,从不进行干预。
在萧皇后的努力下,辽国军事日渐强盛,政局、经济也步入正轨。
临朝摄政
脱脱等《辽史》卷九 本纪第九: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
乾亨四年(982年),三十五岁的耶律贤在出猎途中病逝,临死之前遗诏梁王耶律隆绪继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同时立耶律斜珍与韩德让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萧绰首先想到的是主少国疑,宗室亲王二百余人拥兵自重,局势易变。她在顾命大臣耶律斜珍和韩德让面前流着泪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大臣们上前安慰她并发下重誓,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耶律隆绪临朝视政,尊皇后为皇太后,是为萧太后。
萧太后任命娶了自己侄女的耶律斜珍为北院枢密使,严格管理皇族事务,以韩德让为南院枢密使。采纳韩德让的建议,命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宴会”,以此使他们失去兵权。同时将宗室亲属召至宫中为质,解决了内部夺位的隐患。
萧太后以耶律斜珍为司徒,并让耶律隆绪与耶律斜珍在萧太后面前互换弓箭鞍马,相约为朋友。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七十七:萧后幼时,常许嫁韩氏,即韩德让也。行有日矣,而耶律氏求妇于萧氏,萧氏夺韩氏妇以纳之,生隆绪,即今虏主也。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萧太后未入宫前,曾许嫁韩德让。萧太后入宫以后,就派人杀死了韩德让的妻子,而且与他生下了儿子耶律隆绪。
不过这事没有其他史料佐证,恐怕不太靠谱。因为辽景宗耶律贤驾崩时,耶律隆绪已经十二岁了,虽说辽景宗身体不好,但也不至于萧太后此时就与韩德让有了儿子吧。
《宋朝事实类苑》卷七十七:萧后少寡,韩氏世典军政,权在其手,恐不利于孺子,乃私谓德让曰:『吾常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
辽景宗驾崩后,萧太后认为自己年少守寡,韩德让掌管军政大权,担心不利于自己儿子的帝位,就私下里对韩德让说:“我以前曾许配与您,愿意重结就好,那么幼主当国,也就是你的儿子哦。”
这套路倒是可能的,为了儿子帝位的稳固,萧太后下嫁韩德让,以巩固耶律隆绪的皇位。
如果耶律隆绪是韩德让跟萧太后生的儿子,韩德让岂能不知,萧太后也不必说“幼主当国,亦汝子也。”
萧太后与韩德让的情感纠葛,是被诟病最多的地方,但游牧民族尚处在收继婚制度时代,儿子可以娶父王的侧室,太后再嫁也不算是多么耻辱的事。何况萧太后此为更多是为了儿子的帝位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手段,但大汉族那些卫道夫们却抓住不放,自以为是荒淫无道的行径。
萧太后经过一系列的措施,稳固了政权,经济军事势力,逐步强大起来,就等着收拾当时第一大经济体北宋了。
与北宋的军事对抗岐沟关之战
大辽统和四年(986年),北宋雄州知州贺令图及其父岳州刺史贺怀浦等人,听说萧太后的风流韵事之后,向宋太宗赵光义进言:
(辽朝)“主年幼,国事决於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
宋朝众臣以为辽朝国主年幼,太后荒淫,大将韩德让擅权用事,国人厌恶,正是讨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
宋太宗采纳了群臣建议,对辽发动了“雍熙北伐”。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以曹彬、米信、田重进、潘美、杨业等为统帅,分三路大举讨伐辽国,一路奏捷,连下岐沟、涿州、固安、新城。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十三:统和年间,举国南征,后亲跨马行阵,与幼帝提兵初趣威虏军、顺安军,东趣保州。
萧太后得到耶律休哥报告,决定带领韩德让和幼主耶律隆绪骑着战马,御驾亲征。
此次交战,宋太宗企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规模之大是以往数战所无法比拟的,可以看作是北宋为一雪前耻,与辽之间的一次总决战。
但是,经过半年多的鏖战,以宋朝的惨败而告终,萧太后一举收复全部失地。
在之后的数年内,宋辽之间多次交战,宋军屡屡被击败,被辽军打得毫无脾气。
澶渊之战
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萧太后与耶律隆绪再次亲率大军进攻北宋,意图收复关南十县。
宋真宗赵恒在寇准等人力谏之下,被迫御驾亲征。
由于辽将萧挞凛在侦查时中了宋军的埋伏,被弩杀死。宋真宗又在澶渊北城出现,宋军士气大振。
宋朝多次派遣使臣请求议和,以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赵恒为兄,赵恒则称萧太后为叔母,每年交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萧太后最终同意宋朝的要求,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
双方各自撤军,维持着旧有的疆界,结束了几十年的战争,进入了长达百年的相对和平。
此时,萧太后后勤补给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正是击败她、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
但宋真宗却因为怯战,屡屡派遣使者议和,甚至对使者曹利用说:“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
有钱就能这么任性吗?
寇准看到事已如此,也无力回天了,就对曹利用说:“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狗头。”
经过讨价还价,三十万成交。曹利用回来后,赵恒询问多少,曹利用伸出三个指头,宋真宗误以为是三百万,吃惊地说:“太多了,太多了。”
在得知是三十万时,宋真宗大喜,夸赞曹利用会办事,重重赏赐了他。
目前为止,还有许多史学家,称赞宋真宗不愿意穷兵黩武,还说啥“澶渊之盟”维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我嘞个去,简直是无语啊。
花钱买个暂时的平安,你倒是腾出手来,发展军力,把大辽给灭掉哦。
看一下那些大佬们咋说吧:
张洎:今契丹嬖臣擅轴,牝鸡司晨,单于闭幽,权挟于母后 。
柳开:而又牝鸡司晨,女主专政,腥秽盈溢,夷夏闻知。韩氏弟兄执权擅国,尤从近嵗不道益多,黩武穷兵,侵陵虐众;东征倭国巳丧其徒,南伐髙丽不胜。其将新集之众犯中土之师,无劲悍之渠魁,无雄杰之将佐,所举仍旧所行复稽 。
赵恒:母专其政,人不畏主。
被荒淫无道的幼主寡母整得如此狼狈,还有脸说出这种话来,豹眼实在是被他们的无耻打败了。
还是李焘睁着眼说了句实话:
萧氏有机谋,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每戎马入寇,亲被甲督战。及通好,亦出其谋。然天性残忍,多杀戮 。
作为政治家,不杀人何以立威?不残忍,何以让北宋那些大老爷们臣服在其石榴裙下?
萧太后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给后世上了经典的一课。北宋的富庶在中国整个封建时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但却一直被辽朝幼儿寡母持久的凌辱。
《杨家将》的评书很好听,但打到十二寡妇出征了,还在意淫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不清楚他们从哪里修炼的如此强大的心脏。
就如今天的世界局势,不管印度三哥如何开挂、米国大选如何一地鸡毛,但他们一旦杀起人来也是刀刀见血。
没有豪横的军事实力,就算是第一经济体,又能如何?
世界风云千变万化,但千古不变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不能以史为鉴,就只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辽国的萧太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萧太后,本名萧绰,小名燕燕,父亲是大辽北院杻密使兼宰相萧思温。萧家祖辈为契丹人,后仰慕汉丞相萧何威名而改汉姓萧氏。萧太后是辽国中期女政治家、军事家,足智多谋,文武全才,可以狂甩慈禧太后十八条街。
萧太后自幼聪慧美丽,而且早熟,16岁就被辽景宗耶律贤选为贵妃,第二年就封为皇后。萧太后陪伴了辽景宗十四年,为其生四子三女,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朝政大权实际由萧太后掌握,但是萧太后从没有僭越之心。
公元982年,辽景宗驾崩,幼子耶律隆绪即位。宋太宗看到辽国孤儿寡母执政,觉得有机可乘,于是率兵夺取幽云十六州。萧太后率奋起抵抗,宋军大败,辽军还俘获老将杨业,后来杨业绝食而亡。
1004年,大辽国兵锋正盛,萧太后挥师千里,直趋澶州。尽管后来受挫,但宋真宗急于求和,两国签订《澶渊之盟》,萧太后平安撤军。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宋向辽每年进贡白银十万两、帛二十万匹。
萧太后在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番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薄赋税,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而且以戈止武,坐收宋朝岁币之利,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对外军事强盛,对内政局稳固,使辽朝迈入鼎盛时期。
萧太后还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对待感情从不将就敷衍,也不委屈求全。萧太后在嫁辽景宗之前就与汉臣韩德让订有婚约,但是皇命不可违,二人虽彼此相爱,无奈被棒打鸳鸯。辽景宗死后,萧太后就公开示爱韩德让,并且举行了隆重的喜宴,庆祝二人旧梦重圆。面对契丹贵族的议论纷纷、指指点点,甚至还抛出“非我异类”危言耸听的言论,萧太后不为所动,仍然对韩德让始终如一,爱的无怨无悔。
萧太后下嫁韩德让之后,辽圣宗非但不反感,而且对韩德让非常尊敬。儿女孝顺,妇唱夫随,萧太后功成名就,想到了激流勇退。1009年,萧太后将皇权交给了耶律隆绪,从此结束了她近四十年的摄政生涯。儿子担起了责任,萧太后一身轻松,于是她决定到南京(今北京)安享晚年。不幸的是途中染病,一个月后病死行宫,终年57岁,葬于乾陵。
中国历史上的后妃数不胜数,然而通观下来,只有萧太后,不但建功立业、彪炳史册,而且作为一个女人,她真正享有了完整的人生。因此,萧太后是一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人,一位值得让后人敬佩的女人。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辽国的萧太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说到这个萧太后,在宋辽金时代那可是大名鼎鼎。普通人之所以知道她的大名,应该是因为小说《杨家将》。尽管在小说中描述的是杨家将,但萧太后的名字却没少出现。因为她的雄才大略,给北宋王朝制造了很多麻烦。
萧绰,小字燕燕 ,契丹族。她是我国宋辽金时期,辽国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摄政期间,辽国进入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萧燕燕为后族重臣萧思温之女 ,保宁元年(公元969年)辽景宗耶律贤继位后,选为贵妃,五月册立为皇后 。保宁三年(公元971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 。因为辽景宗身体不好,故此,日常国家大事主要由萧燕燕参与管理。
保宁八年二月初五(公元976年3月8日),由于萧燕燕治国理政能力特别突出,辽景宗耶律贤将妻子萧燕燕的地位上升到与自己(皇帝)等同的程度 。随后,在耶律贤的默许下,辽国的一切日常政务由萧燕燕独立裁决。若有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萧燕燕便召集蕃汉大臣共商,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再做出决定。她所做的决定,辽景宗最多只是听听通报,表示“知道了”就算数,不会做出任何干预和修改。在萧燕燕的努力下,辽国军事日渐强盛,政治经济也步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乾亨四年九月二十四日(982年10月13日),三十五岁的耶律贤在出猎途中,病卒于云州(今山西大同)。临终之时他留下遗诏梁王耶律隆绪继位,军国大事听凭皇后萧燕燕裁决 。同时立耶律斜珍与韩德让为顾命大臣 。二十五日(10月14日),耶律隆绪于灵前继位,年仅十二岁。
当时的辽国,可以说内忧外患并存。外面,有宋朝不时在边界袭扰。内部,经常有一些有野心的贵族捣乱破坏。暗杀事件经常发生。但萧燕燕只做了下面几件事,就稳定了局面。
一,将顾命大臣耶律休哥安排在南京(今北京)留守,总管南面军事,加强边防。
二,任命侄女婿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尤其是严格管里贵族。
三,采纳顾命大臣、南院枢密使韩德让的建议,对宗室亲王颁布命令“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使他们失去了兵权,同时将各宗室亲属召至宫中为质,解决了内部夺位的一大隐忧 。
自此,萧燕燕又开始了27年的临朝摄政生涯。
在萧燕燕主政期间,她重用耶律斜轸、耶律休哥、韩德让 ,在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在岐沟关击退宋朝军队对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的进攻 ;七月初九(8月17日),活捉了宋将杨业(也称杨继业) 。杨业绝食殉国,萧燕燕为了振奋士气,下令将杨业的头颅割下,装入匣中,传送边关各地。
辽军果然士气大振,而宋朝守军则大受打击,听到敌人进攻的消息便闻风而逃。辽国顺利地收回了以前失去的所有疆土。
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萧燕燕以索要关南地为名与耶律隆绪共同亲征伐宋,同宋朝达成了澶渊之盟,使宋朝蒙受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损失,也使宋朝受尽了长久、极大的耻辱 。
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萧燕燕还政于儿子耶律隆绪。同年十二月,她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
也许有人说了,她是辽国人,怎么会有个汉姓“萧”呢?
我们知道,萧这个姓氏,在辽国可是个大姓。但是,“萧”姓并不是契丹的原产姓氏,它源自于中原地区。
据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当年还是契丹部落的临时盟主时,因为盟主每三年换届一次,他不甘心干三年就下台。故此,他为了契丹更好地发展,自己能够长期担任这个盟主,便在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中原政治制度的同时,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刘亿。
为什么叫刘亿呢?据传,因为他对汉高祖刘邦非常敬佩。
当刘亿最后听说是萧何帮助刘邦成就了大业以后,他就把和耶律氏联姻的述律一族,也改了一个中原姓氏“萧”。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述律一族改姓萧,是从萧燕燕开始的,因为萧燕燕特别喜欢辅佐刘邦成就大业的萧何。
后来,辽国的皇后几乎都姓萧。
说到萧太后为什么这么有名,一方面是因为萧燕燕功勋卓著,另一方面是因为辽国的太后都姓萧。大家只要提起萧太后,就以为是一个人,其实不是。
不过,最出名的萧太后——萧燕燕参与决策军国大事40年,其中包括亲自摄政27年。的确是最能干的一个。下面两条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萧燕燕在位时,辽国的文治武功均取得了特别非凡的成就,也是辽国218年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辽国能享200多年的国祚,很大程度上是萧燕燕摄政时打下的坚实基础。
二,萧燕燕在位时,用她的雄才大略,彻底扭转了辽国以前只能被动防御,不可能有积极主动进攻的局面。据史书记载,在萧燕燕刚开始摄政时,宋太宗赵光义可以毫无顾忌地随意主动攻打辽国,辽国只有防御的份。后来,局面慢慢就颠倒了过来。
再后来,辽国不断主动进攻宋朝,宋朝就只剩下被动防御挨打的份了。故此,在小说《杨家将》里,萧燕燕就是一个反面人物,宋朝最主要敌人的代表。记得小时候看《杨家将》时,有小伙伴就敏锐地说过:“辽国这个萧太后怎么这么厉害?”
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原女杰吕后、武则天的时候,可别忘了,在宋辽金时代,还有一个很了不起的少数民族巾帼女政治家,她的名字叫萧燕燕。
另外,与古今所有名人同样,萧燕燕也有一个绯闻。
说她在进入皇宫前,就曾许配给了韩德让,两人还未来得及结婚,就被辽景宗选为妃子 ,进了宫。
据《宋朝事实类苑》载:萧燕燕毒杀了韩德让的原配妻子李氏,楚王耶律隆祐就是韩德让的儿子。
统和六年九月十三日(988年10月26日),萧燕燕一反从前在皇宫中宴请皇亲众臣的惯例,在韩德让的帐室中大宴群臣,并且对众人厚加赏赍。这场宴会被认为是萧燕燕与韩德让自己举办的婚宴,所以才有了韩德让娶了萧太后的传言出现 。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萧燕燕与韩德让,就是一种半公开的情人关系。不过,按照契丹风俗,即使萧燕燕与韩德让即使是公开的夫妻关系,也是正常的。
历史记载韩德让出入萧燕燕的帐幕之中,经常是畅通无阻。出外游猎和处理政务,两个人也是同案而食,并排而坐。宋辽澶渊议和时,宋朝派曹利用前往,“(曹)利用见虏母(指萧燕燕)于军中,与蕃将韩德让偶坐驼车上,坐利用于车下,馈之食,共议和事。”
当然,这种事就是“莫须有”。因为在当时的宋朝君臣来说,萧燕燕就是他们最大、最危险的敌人。他们恨不得萧燕燕有一天突然暴病而亡,使强大的辽国一下子群龙无主,就此衰落下去。故此,对她极尽污蔑诽谤之能事,也不是没有可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