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真的把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嫁给目不识丁的侍卫了么?
武则天还没有进入李治的后宫之前,其实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她只是李世民身边很普通的一个小老婆,被封为才人,这种级别的妃子,在后宫一抓一大把。
可是李治偏偏就喜欢上武则天了,当然是贪恋她的美色。而武则天也愿意和李治混在一起,当然是贪恋李治的权势。两个人各取所需,所以没有对错之分。
可是武则天以小妈的身份入宫,始终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必须要得到不少人的同意,李治才能鼓足勇气娶了小妈。
可就在这个时候,王皇后给了李治足够的勇气。王皇后作为李治的正牌皇后,居然在后宫之中,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萧淑妃,你说气人不气人?
因此王皇后始终在找机会斗倒萧淑妃,她认为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那是不够的。小妈身份武则天翻不起什么巨浪,李治却对其特别痴迷,恰好可以拉过来对付萧淑妃,因此王皇后大力赞成李治纳了武则天。
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成了武则天成功之路上的垫脚石。谁的动机都不纯,所以别说武则天最后对她们太残忍。萧淑妃仗着自己年轻漂亮,一直霸占着李治。王皇后为了斗倒萧淑妃,所以就把武则天给弄进了宫。
王皇后以为弄来了个帮手,谁知道弄来了一个祸害,这后宫里没有哪个女人能是武则天的对手,一个个都被武则天给斗垮了。
李治本来没胆子把武则天弄进宫,他知道关陇集团那帮人一定会表示反对,尤其是他舅舅长孙无忌,肯定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可是王皇后作为关陇集团认可的正牌皇后,她都点头了,你们这帮老家伙还有什么好反对的呢?为此武则天就这么顺利进宫了。
入宫以后的武则天直接被封为昭仪,成为了李治最宠爱的女人,萧淑妃再年轻漂亮也不是武则天的对手,因此渐渐失去了李治的宠爱。
那么王皇后胜利了吗?对不起,王皇后也是彻彻底底的失败者。李治不搭理萧淑妃以后,本以为他会理睬一下王皇后,谁知道王皇后依旧不受宠,因为武则天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可以说王皇后和萧淑妃这两个女人,都成了武则天上位之路上的垫脚石。宫斗失败以后,萧淑妃渐渐遭到李治嫌弃,从而被废为庶人,继而被武则天绞杀。
而王皇后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她有谋害武则天大女儿的嫌疑,所以直接被李治给废了。同样也被武则天找人给宰了。
萧淑妃的两个女儿,是什么下场?王皇后之所以在后宫没有地位,主要是因为她没有孩子。可能是不孕不育,也可能是李治真的不喜欢王皇后这一款。
自己没有孩子,她自然就比较喜欢武则天的孩子,也正因为她在李治和武则天都不在的时候,看了一眼武则天的大女儿,从而背负上了杀害这个孩子的罪名。
到底是不是她吓得手,我们查不出来了。欧阳修认为是武则天自己吓得手,为的只是取代王皇后,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毕竟欧阳修对武则天是有偏见的。
萧淑妃之前是得到李治宠爱的,而且时间还不短。所以萧淑妃给李治生了好几个孩子。其中包括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她的儿子是许王李素节,两个女儿分别是义阳公主和高安公主。其中许王李素节,在唐中宗时代,被武则天诬陷杀害。
义阳公主李下玉和高安公主都有成为大龄剩女的可能。萧淑妃被斗倒以后,根本就没有力量继续帮助自己的孩子们。本身对武则天没什么威胁的两个女儿,也成为了武则天的眼中钉。
义阳公主和高安公主,因为母亲的缘故,都成了阶下囚,只能关押在掖庭之中。而且在欧阳修的《新唐书》中表明,两位公主必须年满40岁才能结婚。
这实在是太可怕了,毕竟古代人的寿命比较短,40岁的大龄剩女,再想要嫁出去,可能性就比较低了,最关键的是,大好的青春年华都给浪费了。
义阳公主的确嫁给了侍卫。义阳公主再是大龄剩女,总算也是嫁了人的。武则天给她安排的丈夫叫权毅,这个人最初只是宫中的侍卫,家里有点背景,所以成为了驸马,娶了义阳公主。
此后权毅名声大噪,逐渐升官,担任了袁州刺史、右监门卫将军等职务。可能是整天在家听老婆义阳公主抱怨武则天,所以他加入了反对武则天的浪潮当中,可惜失败被杀。
义阳公主作为权毅的老婆,自然也逃不过厄运,不久之后就跟着权毅一起走了,怎么死的历史上没有给出交代,估计跟武则天有关系。你可以说权毅是侍卫,但是不能说他目不识丁,毕竟人家家里还是有点社会地位的,学几个字问题不大。
高安公主嫁的可不是侍卫,而是刺史。高安公主和姐姐义阳公主一样,都成为了武则天的阶下囚。太子李弘长大以后,认为这么做太残忍,所以就提前把她们给放了。
此后高安公主便嫁给了颍州刺史王勖,王勖好歹是堂堂刺史,绝对不是什么侍卫。所以说更谈不上什么目不识丁了。
不过王勖也参与了反对武则天的活动,结果也遭到了武则天的报复,最终被杀害。而高安公主从此就被囚禁了起来。
好在高安公主并没有被武则天杀掉,一直等到唐中宗复辟以后,终于被放了出来。唐睿宗时期,正式有了高安公主这个封号。66岁的高安公主一直活到了唐玄宗时期,比她姐姐幸运多了。
总结:两个公主对武则天算是恨之入骨了。我闭着眼睛就能想到,这两个公主肯定没事儿就向自己的丈夫抱怨,说武则天的坏话。家庭氛围就是这样,那么他们在讨论是否要反对武则天的时候,肯定是反对的。
可以说她们俩的丈夫,都是因为她们自己的仇恨,被害死的。武则天害死了她们的母亲,她们想要复仇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拿丈夫的小命开玩笑,这个就有点过分了。也不看看他们几斤几两,凭什么跟武则天斗呢?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
武则天真的把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嫁给目不识丁的侍卫了么?
好评如潮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中通过太子李弘之口告诉观众,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因被母亲牵连而幽禁,年龄很大都没有嫁人。后来李弘说情,武则天不情愿地同意安排两个公主嫁人,但最后她们被安排嫁给两个文盲侍卫。
历史的真相真是如此么?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萧淑妃的女儿义阳、宣城公主因母亲后宫斗争中失败而遭到幽禁,年逾三十不能嫁人。太子李弘仁慈,同情姐姐们的遭遇奏请让两个姐姐嫁人。这番举动激怒了武则天,她将公主许配给两个侍卫。
然而《新唐书》的记载就更加夸张了,说两位公主是年近四十不曾嫁人。当时一般的贵族女子结婚都在十五岁左右,因此无论是三十岁还是四十岁都显得触目惊心。可是这个年龄实在太离谱了。
因为根据唐高宗的年龄推算,公主若是三四十岁,她们几乎不比父亲小多少了。所以两位公主见到李弘的时候年龄应该在二十三到二十七左右。
除了公主的年龄外,两位驸马的出身也没有那么卑微。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这两位驸马是随便指派的,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
两位驸马并不是普通的卫士,而是翊卫,翊卫是皇帝身边的亲近侍卫,他的祖上是需要有出身的,至少是父亲或爷爷当了大官,孩子才能有当翊卫的资格。其中义阳公主的驸马权毅的祖父是唐太宗秦王府嫡系,封卢国公。宣城公主驸马王勖的祖父也官至监门将军,封平舒公。论出身,虽然比照其他驸马有些距离,但是匹配两位公主还并不显得太过离谱。
这样看来,在两位公主的婚姻问题上,武则天的处理虽然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也不像史书中描述得那么夸张。事实上,作为一个有头脑的政治家,武则天做事不可能那么不计后果。毕竟两位公主是唐高宗的亲生女儿,她知道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做得太绝。刻意虐待无权无势的公主并不能给武则天带来利益,反而会给后世传以话柄。
因此,在李弘提出让姐姐出嫁的上奏之后,武则天立刻行动起来,马上给公主选定了驸马,而且婚后两位驸马都升了官。他们一个是袁州刺史,一个是颍州刺史,刺史怎么也是四品官。整个事情办得雷厉风行,尚可做到掩人耳目。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作者
参考书目:《蒙曼说唐·武则天》蒙曼/著
PS.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武则天真的把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嫁给目不识丁的侍卫了么?
作为与武则天争宠的失败者,萧淑妃的下场真的很惨了。在萧淑妃死后,她的两个女儿宣城公主与义阳公主,也成为了武则天的阶下囚,被困在掖庭从事劳动。
后来在太子李弘的请求下,两位公主得以嫁人;义阳公主嫁的是翊军权毅(翊军就是唐朝的侍卫);而宣城公主嫁的是颍州刺史王勖。
两位公主命运的开始,由王皇后、萧淑妃、武则天三个女人的争锋开始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李治成为了唐朝的第三任皇帝,发妻王氏成为了皇后。但是王皇后并不受宠,真正受宠的是有两女一儿的萧淑妃。王皇后没有子嗣,眼睁睁的看着萧淑妃压过她一头,甚至日渐嚣张。
萧淑妃剧照
在得知李治与公公李世民的才人有染之后,王皇后就动了想要利用武则天对付萧淑妃的心思。那时候的李治和远在感业寺出家的武则天互有来往,正是郎情妾意之时,王皇后直接促成了这件事。
公元651年,怀有身孕的武则天被李治接进宫中,原本王皇后与萧淑妃争锋的局势,在武则天的加入之下,逐渐变得更加复杂。一开始还是王皇后在武则天的帮助下,成功的斗过萧淑妃;但不久之后,武则天的风头就直接盖过了两人;这时的王皇后才知道她引了一匹狼进宫。
在武则天与李治的女儿安定思公主百日夭折之后,三人的争端落下帷幕,以武则天胜利告终。
王皇后剧照
公元655年,武则天仅仅入宫四年,就直接将王皇后与萧淑妃赶出局,独占李治的后宫。那一年义阳公主李下玉十岁,而宣城公主只有六岁。
在萧淑妃与王皇后被武则天“骨醉”之后,两位公主被送去了掖庭宫劳动,那里是宫女和罪人女眷的地方,上官婉儿也曾经出自于这里。
两位尊贵的公主,因为一场宫斗,失去了身份,就这样成为了阶下囚。
因为李弘的仁慈,两位公主结束了之前的生活,得以嫁人李弘是武则天与李治的长子,此人自小仁慈,因为不忍看弑君之事,他连《春秋》都没有学完。在得知两个姐姐被囚禁之后,李弘立刻请求李治将两个 姐姐放出来,并且允许她们家人。
关于两位公主出家的年纪,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新唐书》中说两位公主是在40岁以后才有出宫的机会,《资治通鉴》中则说两人是在三十岁以后才嫁人。李弘去世在公元675年,而在675年,年纪最小的宣城公主也只有26岁,义阳公主也就三十出头,两位公主出嫁绝对是在这之前。因此,《新唐书》的记载绝对有误,只是为了污蔑武则天。
剧照
义阳公主下嫁的人是权毅,权毅出自于翊军,翊军就是唐朝时的八品侍卫,这就是公主嫁给侍卫的由来。但是实际上能够当上翊军的绝非普通人,权毅的家族在当时也算是望族,他进宫只是为了镀金;不久之后权毅就成为了袁州刺史(江西宜春)。
因此,说公主嫁给侍卫只是说对了一半。
至于宣城公主,她在出宫之后,嫁给了颍州刺史王勖;此人也并不是宫中的侍卫。
因此武则天将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嫁给目不识丁的侍卫,是无稽之谈,也是史书对武则天的污蔑。
两位公主在下嫁之后,过了一段安生的日子,在公元691年,武则天开始准备称帝,李唐的宗室开始起义反对,权毅与王勖都参与了这次的事件,两位驸马也因此丧命。但是武则天并没有对两位公主下手,宣城公主还活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
武则天真的把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嫁给目不识丁的侍卫了么?
目不识丁?累世显宦出身的贵族子弟,哪有目不识丁的人,想找都找不到。
典籍记载,萧淑妃当年在与武则天的斗争中落败后被害,而她的两个女儿宣城公主与义阳公主被幽禁深宫多年,偶然被唐高宗想起,希望武则天放过她们,将二人嫁出去。
奇怪的是,高宗提出要求的当天,武则天就确定了两位公主的婚事,而两个驸马都尉却只是当天在太极宫当值的翊卫,因此有人觉得武则天将公主随手嫁了出去。
萧淑妃是唐高宗曾经最宠爱的妃嫔之一,出身兰陵萧氏,乃南朝皇族分支后裔,长得非常美丽而且多才多艺,为高宗生下了一子二女。
因为萧淑妃的存在,高宗元配王皇后被冷落,王皇后一时脑热想要借武则天压制萧淑妃,没想到却引狼入室,武则天连带着把王皇后与萧淑妃一起给除掉了。
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之后,王皇后与萧淑妃被囚禁冷宫,后被醉成人彘,萧淑妃的儿子许王李素节被贬出了长安,而两个女儿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则被幽禁宫中。
武则天受到恩宠,唐高宗也把萧淑妃的儿女抛诸脑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直到很多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宫里闲逛的高宗,跑到冷宫,看到了已年逾三十的两个女儿。
这个时候的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已经年龄很大,而且面容憔悴如同村妇一般,高宗悲从中来心疼不已,想给女儿出头,但却又畏惧武后,所以不敢说话。
偏巧武后得知了此事,主动提出要将两位公主给嫁出去,找个好归宿,一时激动的高宗直接说公主的婚事全凭武后做主,结果武后直接让当天在殿外当值的两个翊卫成了驸马。
很多人觉得武后将两个公主嫁给了两个卑下的武夫,实则完全相反。
唐代的宫廷翊卫非同一般隋唐时期的禁军设有三卫,即亲卫、勋卫与翊卫,担任亲卫的,都是前朝二品与三品大员家里的公子,而担任勋卫的,是二品的曾孙、三品的孙子与四品的儿子,还有封爵者的儿子。
至于翊卫,往往都是四品的孙子、五品或者上柱国的儿子等人群担任,三卫虽然品秩并不是很高,但是出身显赫,而且升迁非常快,因此在当时都是非常被看好的仕途前程。
两位驸马都是显贵子弟义阳公主的丈夫名叫权毅,宣城公主的丈夫名叫王勖,虽然当时是武后随手从大殿之外拉过去的人,但这二人能够担任宫廷翊卫,本就证明出身非凡。
权毅家里从祖上很显赫,高祖父乃北周大将军,拥有国公爵位,曾祖也是国公,祖父当年是兵部与户部尚书,父亲是桂州都督,可以说地位是非常高的。
至于王勖,虽然没有其家世的详细记载,但有一点,王勖出身当时的顶级门阀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高宗王皇后等人全都是出身这一家族,在那个时代,出身大族就让人高看一等。
当时的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本身就已经年纪不小了,而且因为长年幽禁深宫,在长相和气质方面完全就跟村姑一样,加上其生母的牵累,很难嫁个好人家。
要知道,唐朝时期的那些门阀大族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与皇室之间的所谓婚姻缔结,高宗等人,其实也根本就找不到更好的人家来迎娶公主。
尽管武则天的操作看着非常随意,感觉根本就是在随手打发自己当年敌人的女儿,但实际上对于两位公主来说,这样出身显赫而且前途无量的驸马并没有亏待他们,
武则天真的把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嫁给目不识丁的侍卫了么?
当我读到两位公主被幽禁到四十岁才嫁人时,气得大骂高宗李治这个爹太混蛋,可正是那两位所谓“目不识丁”的侍卫,让我产生了怀疑。当我仔细一研究才发现,混账的原来是宋祁和欧阳修!
萧淑妃出身兰陵萧氏,是唐高宗李治曾经最宠爱的嫔妃。这位萧淑妃生得美艳动人,生性活泼爽直,但跟大多数后宫女人一样,她争宠好妒,仗着皇帝的宠爱有点目中无人。
萧淑妃有个最大的竞争对手——王皇后。这位王皇后出身河东王氏,与萧淑妃一样都是门阀家族的女子。
王皇后虽然地位尊崇,但在受宠程度上明显不如萧淑妃。当萧淑妃的肚皮接二连三挺起的时候,一直“不开张”的王皇后感到了莫名的惶恐。
古代女人头上有三片天,未嫁老爸是天,出嫁老公是天,老公死了儿子是天,反正就是没有自我。所以,女人无论如何要生儿子。
萧淑妃在生了长女义阳公主李下玉后,于贞观二十二年生下儿子李素节,又于贞观二十三年生高安公主。
假如李治以子嗣问题为由改立萧淑妃为皇后,王皇后只有哭的份,历史上类似的事不胜枚举。危机时刻,王皇后的舅舅,宰相柳奭给她出了个绝妙主意——将庶长子李忠过继为子。
李忠的生母是一位刘姓宫女,地位低下,即便占着长子的身份也不可能当太子。但如果过继到皇后名下就不同了,他立刻就变身嫡子,理所当然的国之储君。
就这样,王皇后与李忠优势互补,皆大欢喜。
但二人的争斗依然不休,这让王皇后不得不祭出杀招——引进外援武则天。王皇后的脑子很粗线条:你小妮子不就是仗着狐媚邀宠吗,我给你找个更狐媚的竞争对手!
可她就没想过,她连萧淑妃都对付不了,又怎么能对付得了更狐媚的武则天?这岂不是前门驱虎后门迎狼吗?
果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昔日的一对竞争对手,成了同病相怜的怨妇。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在武则天的凌厉攻势下,王皇后和萧淑妃双双遇害。
武则天觉得不过瘾,又将王皇后家族赐姓“蟒”,萧淑妃家族赐姓“枭”,一起流放于岭南。
她们死了,子女们都倒霉了。李忠、李素节被诬谋反罪先后赐死,义阳公主和高安公主则被囚禁于掖庭。
十六年后的咸亨二年,太子李弘偶然路过掖庭,发现里面关着两个年近四十的女人,一打听,她们居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
李弘大为震惊,皇家公主竟然遭受这份待遇,自己这个太子爷当得实在惭愧啊。于是他与两位姐姐抱头痛哭,回到宫中立刻找到父亲,请求父亲释放两位姐姐,并恢复她们的公主待遇。
李治这时候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两个女儿,儿子都发话了,不答应太没人情味了。李弘又请求,姐姐们都年近四十了,赶紧给她们找个夫婿嫁了吧。
李弘忙前忙后,武则天很不爽:这孩子是我生的么?咋胳膊肘子往外拐呢?可也不好意思反对,于是阴险的武则天一指门外两个大头兵:他俩就很合适。于是两位公主就这么稀里糊涂嫁给了“目不识丁”的卫士,《新唐书》是这么记载的:
“义阳、宣城二公主以母故幽掖廷,四十不嫁,弘闻眙恻,建请下降。武后怒,即以当上卫士配之。”
当我骂够了李治、武则天这对奇葩夫妻后,突然脑子转了个弯:两位大头兵命咋这么好呢?他们的结局如何?
好奇心让我一查史料,结果查出了个惊天谎言:原来所谓“目不识丁”的侍卫,竟然是世家豪族出身,两位公主年近四十出嫁也是个赤裸裸的瞎话!
先说二位公主的年龄官司。
根据墓志铭记载,高安公主出生于649年,李素节出生于648年,义阳公主出生时间不详。
我们推算一下,李治的第一个孩子李忠出生于643年,那年李治15岁。15岁当爹,基本上也可以算是上限了,我们姑且认为义阳公主出生于643年,比李素节大5岁,比高安公主大6岁。
李弘发现她们的时间是671年,那年姐俩多大呢?义阳公主28岁,高安公主22岁,离40岁差得太远吧?要知道这一年李治才43岁呐!
其实从萧淑妃受宠的时间段推算,义阳公主合理的年龄应该不会超过25岁。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发现了这个漏洞,于是将“年近四十”改成了“年近三十”。
再说说两位驸马爷的身份。
义阳公主的老公叫权毅,曾在宫中担任翊卫。翊卫确实是个大头兵,但请注意,前面应该加个修饰词“尊贵的”。权毅所在的翊卫归五府管理,这是个只有勋贵子弟才有资格进入的军队机构。
从西汉开始,皇宫宿卫和侍从就是个很特殊的工作,看起来只是个保安员和勤杂人员,事实上这是对勋贵子弟的优待。在这里服役几年后,他们就可以正式转正被任命官职,而且因为在宫中服务,可以接触到帝国最有权势的人物,升迁机会特别大。
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是从这个岗位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比如西汉的王莽,唐朝的李渊、李密等等。
唐朝的五府名额有限,勋贵子弟为了获得机会经常排队排到长出白头发。
权毅的出身拉出来足够威风,其父权知节官至桂州都督,祖父权弘寿是李世民的秦王府长史,封天水郡公,曾祖是隋朝的广川县公,高祖是北周的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散骑常侍、千金郡公。
再说说高安公主的老公王勖。王勖官至颍州刺史,其祖父是右监门将军,封平舒县公,其父当过歙州司马。从履历上看,王勖父祖的官声不算显赫,但请别忘了他们背后的家族背景。王勖出身于太原王氏,跟李治的王皇后同族,其先祖就是秦朝的大将王翦。
所以,两位驸马爷一点不卑贱,而是相当的尊贵。可是《新唐书》为何给人制造假象,甚至编造谎言呢?
这就是《新唐书》的作者宋祁、欧阳修等人的“可恶”之处。我特地在“可恶”上打了引号,因为他们的错误几乎是古代史书作者的通病,他们甚至不认为是错误,而是以这种篡改历史的方式为荣。
不是说史官一向“秉笔直书”吗?你别惊讶,那只是说说而已,事实上只要是人写的作品,就存在主观成分,作者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立场杂糅进去。更何况,史官通常会受到各种势力的干扰。
史官篡改历史的手段通常有几种:
一是手段最下作的无中生有。比如编造帝王的所谓天命,刘邦是蛟龙生的,汉武帝他妈梦日而孕,刘秀的“刘秀为天子”谶书,李渊的“桃李子”歌谣等等。
二是润物细无声的藏短匿丑。梁启超就直言,二十四史就是帝王的家史,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根本不被记载。
三是高明的技术覆盖。这种手段最具迷惑性,他们通常保留故事的基本原貌,但却在细节上打磨,从立场上改变事件的本质,以达到黑白颠倒的目的。
最典型的就是“玄武门之变”,时至今日还有人坚持说,李世民连玄武门之变都承认了,他还需要篡改历史吗?其实这就是李世民的高明之处,他虽然保留了事件原貌,却把这个事件描绘成防守反击,而不是主动的阴谋。所以后人往往认为,李世民是被逼的,玄武门之变是正义行为。
唐朝的历史以五代时期的《旧唐书》和宋朝的《新唐书》为正史,可惜《新唐书》的可信度比较低,编造的东西太多了!
宋祁、欧阳修们为何要这么做?如果你要当面指责他们,他们一定会振振有词:历史就是要起到教育意义,要维护正统思想,这么做虽下作,但值得!
为了所谓的忠君思想,他们必须将武则天妖魔化,把李治的过错一律推到武则天头上。比如武则天杀子、杀女,这些在《旧唐书》中就不存在,再比如诛杀长孙无忌等人其实就是李治作恶。
宋朝正是推崇《史记》的时候,《新唐书》也力图模仿司马迁的笔法,大量采用文学手法。这种文学性的描写,难免就破坏了历史的真实性,也给宋祁他们篡改历史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所以,读历史你不能全信,而是要仔细分辩,用心鉴别。面对正史的质疑,有一种声音要不得,他们通常会给质疑者扣上一顶“否定历史”的大帽子。过度迷信正史,会让我们失去探究真相的动力。
今天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也不应该固守古人维护皇权的立场,应该有更开放的态度和视野。
武则天真的把萧淑妃的两个女儿嫁给目不识丁的侍卫了么?
唐朝太子李弘的死因一直以来都是有争议的,比较流行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亲自鸩杀了这个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儿子,这并非是野史的记载,而是出自《唐会要》和《新唐书》这样的正史记载。
而《旧唐书》和《唐实录》等正史中则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很多证据表明李弘的死实际上是因为他早已患病,是病死的。
当然,无论李弘的死因是什么,有一点是很确定的,那就是李弘和其母武则天离了心,至少李弘的一些做法,武则天是很不满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李弘为两个异母姐姐即萧淑妃的两个女儿求情。这里贴出《资治通鉴》中的记载:
“义阳、宣城二公主,萧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于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见之惊恻,遽奏请出降,上许之。天后怒,即日以公主配当上翊卫权毅、王遂古。”
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都是萧淑妃的女儿,她们的童年是相当美好幸福的,毕竟她们的生母萧淑妃在宫中的地位甚至比肩王皇后,而王皇后又一直没有生育,萧淑妃得圣宠,她所生的孩子自然也比其他的皇子和公主地位要高。只不过这一切随着一个女人的到来而毁掉了。
当初李世民去世之后,武则天被送到了感业寺出家,她不甘就这样青灯古佛一辈子,因此想方设法和李治取得了联系,让李治动了让她进宫的心思。
而王皇后听说这件事后,为了在宫斗中彻底斗垮萧淑妃,选择让武则天进宫,这无疑是引狼入室,只不过当时的王皇后急于解决萧淑妃这个敌人,并没有想到武则天后来有那么大的能量。
武则天进宫后确实帮助王皇后斗垮了萧淑妃,但她紧接着又将王皇后当做了自己的绊脚石,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她对皇后那个位子发起了冲击,她的冲击是持久且坚定的,即便是外廷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宰相都不是她的对手,更不用说深宫中的王皇后了。
655年十月,李治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
与此同时,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她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囚禁在别院中,困住二人的石屋“封闭极密,惟窍壁以通食器。”
因为李治曾心软想要将两人放了,武则天知道后将两人骨醉,即便是二人死后,武则天也没有就此放过她们,而是将王氏姓改为蟒氏,萧氏改为枭氏。
王皇后背后的娘家虽然也获罪,但她毕竟没有生育,不必为子女担忧,而萧淑妃就不一样了,她为李治生了一子二女:李素节、义阳公主和高安公主。
李素节作为李治和萧淑妃的儿子,自然不得武则天的待见,当然,武则天也不可能直接解决了他,只是一直将其外放各地,到了690年,武承嗣让罗兴等酷吏罗织李素节的罪名,后将其缢杀。
而萧淑妃的两个女儿自然也不受武则天待见,自萧淑妃被废为庶人囚禁之后,两个女儿也被幽禁在掖庭中,名义上还是公主,实际上已经算不上公主了。
两个人一直在掖庭中生活,李治似乎都忘了还有这么两个女儿了,而武则天就更不愿意想起她们了,她也避讳让李治见到这两个女儿。但武则天没有想到,她的儿子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李弘却意外见到了这两个异母姐姐。
671年,武则天随李治出行东都洛阳,而太子李弘留在长安监国,正是在这一时期,没了武则天的刻意避讳,李弘居然在宫中见到了这两个异母姐姐,当时的他直接惊呆了,这两个姐姐都已经年龄很大了,但还是被当做犯人一样关押在掖庭中,没有嫁人。
李弘很是心痛,决定改变她们的命运,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就有疑问了,两人既然是李弘的异母姐姐,为什么李弘这么多年都不知道她们的存在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李弘出生于652年,655年萧淑妃出事的时候,李弘只有四岁,还是个很小的孩子,自然对义阳公主和高安公主这两个异母姐姐没有什么印象,即便有印象,两人被关押子掖庭消失之后,李弘对她们的印象也就逐渐没了。
等到了671年,骤然在掖庭见到这两个姐姐,李弘自然是震惊的,更震惊的是,这两个姐姐明明已经年龄很大,《资治通鉴》记载两人年逾三十岁,而《新唐书》记载她们四十岁左右。
这样的年龄确实是相当大的,即便放在现在,都是大龄剩女了,更不用说是在十五岁左右就可以结婚的古代了。当然,其实两人的真实年龄也并没有那么夸张。
高安公主是有墓志铭出土的,根据上面的记载,她出生于649年,在671年也不过才23岁。而义阳公主是萧淑妃的第一个孩子,她的年龄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也可以推测。
李治是在643年的四月份正式成为太子的,他当了太子之后,萧淑妃才进入东宫,即便是很快就怀孕,那义阳公主最早也只能是出生于644年,那么她在671年不超过28岁。
一个不到28岁,一个才23岁,放在现在算是比较正常的未婚年龄,但在大唐时期也的确是老姑娘了,如果按照当时的正常年龄结婚,她们的孩子都已经很大了。但两人因为萧淑妃的原因却一直未婚。
李弘看不过去,就为两个姐姐求情,让李治允许她们出嫁,李治自然应允,但武则天却是很不高兴的,只不过再不高兴,事情已经摆在了明面上,她这个嫡母也只能为她们安排婚事。
武则天的动作倒是很快,当天就给两位公主选定了驸马,自然她们的驸马并不是所谓千挑万选的,而很可能是武则天随意指配的,很多人由此觉得武则天将两位公主嫁给了目不识丁的侍卫,这实在是寒碜,那么,这又是不是事实呢?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她们的驸马都是翊卫,很多人将其看做是侍卫,这并非有错,但也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要知道隋唐时期的禁卫军设置三卫:亲卫、勋卫与翊卫。三卫品秩虽低,身份很高,且可由此升迁,为时人所重。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翊卫并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只有一些特定官员的子孙才有资格,具体来说,四品官员之孙、五品官员及上柱国之子,可以补翊卫及率府勋卫。
从这里来看,两位公主的驸马绝不是什么目不识丁之辈,而是官宦世家。
就义阳公主来说,她的驸马是权毅,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权毅的祖父是权弘寿,他曾经是秦王府长史、天水郡开国公、太仆卿、兵户二部尚书,赠太子少师、卢国公。而父亲是权知节,他曾是郇王府长史,沁、亳、润三州刺史,使持节桂州诸军事桂州都督。
权毅有这样的出身,谁敢说他目不识丁?他之所以成为翊卫不过是进入官场的敲门砖而已。
再来看高安公主的驸马王勖,王勖出自太原王氏,即便不是太原王氏嫡支,最低也是旁支,这个出身可不低。
权毅和王勖成为驸马之后都升了职,成为一方刺史,当然与其他公主的驸马相比,权毅和王勖的出身确实不够看,但也实在不算低,在这件事上,武则天吃香不会太难看,毕竟她是有大格局的人。
但到了691年,权毅和王勖都因反对武则天而坐罪被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