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朝庆贵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没有子女,却为何能得宠并寿终正寝?
庆贵妃陆氏是乾隆后宫里非常特殊的一个妃子,因为她既没有怎么得到过乾隆的宠爱,又没有为乾隆生下过一儿半女,却能够在嘉庆上台后,被追封为皇贵妃。
庆贵妃的出身很平凡,她老爹陆士隆就是个布衣,她被封为陆常在的时候,已经是25岁高龄了。可能大家觉得这是正当年的年纪,可清朝皇帝选妃,都是从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选起,25岁的庆贵妃,显然是岁数不小了。
年纪大了,又没有生儿子,怎么能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呢?庆贵妃,有自己另辟蹊径的想法。她从来不争不抢,一直在后宫过自己的小日子。
但是过小日子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其他妃子都奔着皇帝去了,太后那边自然是很清净的,为此陆氏就这么跟太后的关系处好了。
一、侍奉太后有功劳,陆贵人成为了庆嫔。人各有志,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搔首弄姿的后宫当中,每个女人都在争奇斗艳,她们想要让皇帝看到她们的美丽,从而特别关照一下她们。
可是陆氏是个例外,她知道自己出身平凡,长相也一般,没有特别出众的地方,所以她只能靠孝顺,来博取老太后的欢心。
她没有给乾隆生下过孩子,所以她可以全心全意地照顾老太后。而乾隆是个大孝子,陆氏的所有举动,乾隆其实都看在眼里。
尔贵人陆氏,恭慎无违,恪勤有素。侍深宫而匪懈,夙娴诗礼之规。承壶掖以流徽,克佐苹蘩之职。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金册晋封尔为庆嫔。
从乾隆给陆氏的册封文书中,我们就能够看得出,陆氏最初只是常在,后来靠着年纪升任贵人。不仅行为举止十分端庄,而且侍奉老太后是孜孜不倦。
现在因为她侍奉老太后有功劳,又有老太后特别的关照,所以陆氏就被册封为庆嫔了。这一攀升的机会,使得陆氏多年辛苦的时光并没有白费。这一年庆嫔已经28岁了。
二、继续跟着太后混,庆嫔就成了庆妃。成为庆嫔的陆氏,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侍奉太后的好处,从皇帝那儿下手,未必就能讨喜,反倒是虚度光阴。
与其跟那帮女人争抢皇帝,倒不如她另辟蹊径来好好服侍太后。官升一级,庆嫔的各方面待遇也是有增加的,这对她本人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她更加卖力,在侍奉老太后的事情上,丝毫不敢怠慢。
尔庆嫔陆氏,夙著柔嘉,素娴礼则。早膺象服,小心祇事夫慈宫。久侍璇闱,令德夙传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庆妃。
终于在公元1759年,36岁的庆嫔终于被乾隆皇帝再次提拔,成为了庆妃。这一提拔至关重要,因为成为妃子以后,那就是小老婆里的翘楚人物了。
那么为什么要册封她为妃子呢?其实很简单,还是因为她照顾老太后十分用心,而且深得老太后的赏识,于是乾隆也就按照老太后的旨意提拔她为庆妃。
三、庆妃不争不抢,这也是她受重视的原因。庆妃很有意思,她跟其他女人截然不同,她不愿意去曲意逢迎地对待乾隆。而且她也没有那么多花招,所以她在后宫的人缘其实还是不错的。
乾隆皇帝后宫佳丽那么多,看到乾隆来了一个个别提多兴奋了,可是庆妃始终都是那种恬淡的性格。因此她逐渐也自然地引起了乾隆的注意。
试想一下,庆妃的出身十分单薄,她既不是旗人,父亲陆士隆又不是官员。她这样的人,入了宫如果没有特别的花招,怎么可能被封为妃子呢?
她到了宫中以后,还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花招,甚至连母以子贵的条件,庆妃都不具备,因为她没有儿子。
很多普通的女人,因为给皇帝生了儿子,所以被册封为妃子,这本身也没毛病。毕竟皇帝的儿子,将来最差也是王爷,王爷的母亲成为妃子这有何不可呢?
可是庆妃是没有儿子的,既没有儿子,又没有背景,还是汉人出身,你让庆妃拿什么去跟后宫的那帮女人争呢?除了孝顺,似乎没有其他武器了。
四、庆妃抚养过嘉庆皇帝,与令妃打成一片。庆妃在乾隆朝创造的奇迹,是很多女人都望尘莫及的。可是庆妃并没有止步于妃这个称号,她在1768年,居然又被册封为了贵妃。
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命运,让乾隆皇帝把这个女人又晋封为贵妃了呢?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令妃和他儿子永琰了。
令妃魏佳氏是很受乾隆皇帝喜爱的,她就是剧中的魏璎珞。因为受宠,所以不断给乾隆生孩子,先后生了4个儿子2个女儿。
这么多孩子怎么抚养得过来呢?乾隆一看,这庆妃不是闲着没事干吗?得了得了,你也别服侍太后了,你先来帮她带一个孩子吧!于是庆妃就成了永琰的养母。
这个永琰是乾隆的第十五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庆妃没有自己的儿子,所以她把永琰当成了亲生儿子一般看待,对他的照顾细致入微。
最终她的行为也感动了魏佳氏令妃,从而两人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了令妃在乾隆耳边吹风,给庆妃封个贵妃又算什么事儿呢?
令妃病重的时候,甚至曾经将永琰托付给了庆贵妃,可惜令妃还没死,这庆贵妃就已经先走了。为此令妃特地让儿子永琰披麻戴孝,为自己的养母庆贵妃送葬。
总结:时常抱大腿,终能得攀升。陆氏从一文不名的普通布衣,逐渐被封为庆嫔、庆妃、庆贵妃,这一路走来,少不了两条大腿,一条是老太后,一条则是魏佳氏令妃。
跟这两个人打理好关系以后,乾隆皇帝自然是爱屋及乌,逐渐开始欣赏陆氏了。这事儿还没完,等到她的养子永琰成为了嘉庆皇帝并且亲政以后,又开始给陆氏加封了。
本来陆氏是庆贵妃,现在嘉庆皇帝直接追封她为庆恭皇贵妃。可见在后宫生存,除了得宠和生孩子,还有第三种生存方案,那就是抱大腿。
参考资料:《清史稿》
历史上的清朝庆贵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没有子女,却为何能得宠并寿终正寝?
一位帝王后妃想要在后宫之中立足,获取高级别的册封和更加尊贵的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她要么有着足够显赫的家族背景,令皇帝不仅不敢对其小觑,甚至还要伺机“拉拢”;要么就是有倾国倾城之貌,为帝王所钟情进而获得专宠,不再旁顾其他妃子;要么就能够为皇帝诞育皇嗣,凭借着“母以子贵”,最终获取晋封。
然而,在乾隆朝时期,就有这样的一位后妃,她出身并不显赫,虽有一丝美貌但却也依然在佳丽遍布的后宫中为人所忽视,而一生从未诞育子女更成为了她的“致命之殇”。可纵然如此,她依旧能够晋封为后宫中地位非常高贵的贵妃之位,去世之后更是被追封为皇贵妃,终成一代“后宫赢家”。
这位乾隆朝时期的“传奇后妃”,便是历史上的庆恭皇贵妃陆氏。她的经历也充分说明,想要在后宫中崛起,并不止只有依靠着皇帝这一条路,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走皇帝身边“关键人”的路线,一样可以立足于后宫之中。
“低调”而又“平凡”的陆氏,依靠着“太后路线”,晋封为妃。《清史稿》中,关于陆氏的介绍只有短短一行字,非常的简单:
“庆恭皇贵妃,陆氏。初封庆嫔。累进庆贵妃。薨。仁宗以尝受妃抚育,追尊为庆恭皇贵妃。”在与其他清朝后妃的记载文字对比来看,对于陆氏的记载少了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信息,那就是陆氏的父亲。
这一点在《清史稿》中陆氏的介绍里并没有说明,这其中的原因必然是其家族的地位非常卑微,而在其他史料上,对于其父亲的介绍,也就仅仅是“陆士隆”这个名字而已。
也有史料记载,陆士隆并未入朝为官,没有官职,只是江南地区的普通士大夫阶层出身的一介读书人,因而在清朝的官方史料中没有对其的过多描述与记载。而从后来乾隆皇帝将其家族予以抬旗,正式划归镶黄旗内务府佐领下这样一份旨意安排更可以看出,陆氏所在的家族甚至在其入宫前都不在旗籍,被抬旗后也只是给予了其一个“包衣”的身份,这些都说明了陆氏家族出身是非常低的。
陆氏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但是其最早出现在乾隆朝的史料中的时间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她被册封为陆常在,四月又被晋封为陆贵人。
可是这一年,陆氏已经是24岁了。按照清朝时期传统,参加后宫选秀的女子一般都是在十二三岁左右,由此也可以推测出,陆氏应该是在乾隆登基之初就已经入宫了,只是在此之前由于其出身的卑微并没有得到册封,只是普通的宫女,再经过了长达十年在后宫的摸爬滚打经历后,这才终于有了身份。
当然,陆氏被乾隆皇帝所忽视也是一种必然。这一时期,乾隆皇帝一生的挚爱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尚且在世,后宫之中还有包括后来的继皇后辉发那拉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纯惠皇贵妃苏氏等一众宠妃,这些后妃都是出身高贵且在乾隆皇帝登基前就已经嫁给了乾隆,所以从各方面来说,陆氏确实排不上位置。
然而,也就是从乾隆十三年(1748),陆氏得到册封开始,其品阶和级别开始稳步提升,其原因在于,这个时候的陆氏找到了她在后宫中的第一位“贵人”,这便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尔贵人陆氏,恭慎无违,恪勤有素。侍深宫而匪懈,夙娴诗礼之规。承壶掖以流徽,克佐苹蘩之职。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金册晋封尔为庆嫔。”这是乾隆皇帝册封陆氏为庆嫔时的册文,其中非常关键的一句便是“侍深宫而匪懈”。
所谓“深宫”,就是指乾隆皇帝的生母,当时的皇太后钮祜禄氏;而“匪懈”一词的意思便是“毫无懈怠”。“侍深宫而匪懈”便可解释为,陆氏侍奉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皇太后非常的尽心,毫无懈怠之意,可以说是做到了无微不至。
乾隆皇帝将她对于侍奉太后的功劳,放在了“恭慎无违,恪勤有素”这样的对其性格的评价之后,便说明这是乾隆皇帝将其晋封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陆氏被晋封为庆妃的册文上。
“尔庆嫔陆氏,夙著柔嘉,素娴礼则。早膺象服,小心祇事夫慈宫。久侍璇闱,令德夙传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庆妃。”“小心祇事夫慈宫”中的“慈宫”,便是专指皇太后。陆氏小心、细致的侍奉皇太后,同样也也成为了陆氏晋封为庆妃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而这便是陆氏的“太后路线”。
乾隆皇帝是出了名的孝子,对其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是极为敬重,并且对其母亲的话可谓是言听计从,从不反驳。
于是,陆氏便紧紧的抓住了乾隆身边的“关键性”人物——皇太后。
她不仅经常性的前往其宫殿请安、探望,还抓住一切机会尽到自己的孝心,最终陆氏得到了钮祜禄氏太后的喜欢与青睐,在这期间皇太后也少不了在乾隆皇帝面前夸赞陆氏。
有了皇太后的“背书”,乾隆皇帝对于陆氏的印象必然也是大有改观,给予了其充分的认可。就这样,可以说是通过太后的“举荐”,出身并不高贵,且入宫多年一直没有诞育子嗣的陆氏,先是被封为嫔,之后更是被封为妃,成为了一宫之主,级别和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比较一下康熙朝时期,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乌雅氏是通过诞育了雍正,才被晋封为嫔;而辛者库出身的良妃卫氏,更是在生下八阿哥胤禩的近二十年之后,才被正式封为嫔级。从一点说,没有子嗣的陆氏已然是非常幸运的了。
以抚养皇子为契机,陆氏得到了她在后宫中的第二位“贵人”的支持。在清朝的历史上,也并非全部的没有生育皇子的后妃都就此失去“逆天改命”的机会。
康熙朝时期的和妃瓜尔佳氏,早年生下一女但是早殇,之后再也没有诞育子嗣,然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时候,在康熙皇帝的安排下,她与当时也没有诞育皇子的佟佳氏贵妃,共同抚养了幼年时期的弘历。也正是因为这段“扶养孙子”的经历,让原本在康熙后宫中,地位非常普通的瓜尔佳氏得到了雍正、乾隆两代帝王的尊崇,最后更是被封为了惇怡皇贵妃,在生前和身后都享尽了殊荣。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陆氏也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绝佳的“抱大腿”的机会。这一年乾隆皇帝的皇十五子永琰出生,而他的生母便是当时乾隆皇帝最为宠爱的令贵妃魏佳氏。
这个时期的令贵妃魏佳氏,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生下七公主开始,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诞育皇十七子永璘,十年间,魏佳氏先后为乾隆皇帝诞育了四男两女共六位子女。
也正是因为诞育子女的数量太多且频率过高,使得魏佳氏根本无力抚养全部的子女。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皇帝安排已经是庆妃的陆氏抚养皇十五子永琰。
可以说,在此之后,陆氏将全部的心血都用于永琰身上,对其的抚养和教育是尽心尽职、无微不至,而这不仅让他与年幼的永琰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是让永琰的生母魏佳氏颇为感动,陆氏与魏佳氏之间,通过永琰就此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乾隆三十年(1765年),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因为“断发事件”,为乾隆皇帝所厌恶,尽管乾隆未下旨将其皇后之位废黜,但却收缴其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其皇后之位“名存实亡”。一年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辉发那拉氏去世。
就在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失宠的同时,魏佳氏被乾隆皇帝册封为皇贵妃,以“副后”身份统御六宫,成为实际上的“后宫之主”,并且是后宫之中级别最高、身份最为尊贵的后妃。
而掌握了后宫权势,并且为乾隆皇帝所专宠的魏佳氏,并没有忘记这位精心抚育自己儿子,并将永琰视如己出的庆妃陆氏。于是在魏佳氏的“保举”之下,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陆氏正式被乾隆皇帝册封为庆贵妃,坐上了此时乾隆后宫的“第二把交椅”,就此从身份卑微的普通宫女,摇身一变成为了地位尊崇的贵妃,可谓是实现了后宫人生的“逆袭”。
“养子”永琰登基,陆氏再获追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庆贵妃陆氏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就在她去世的前一年,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通过秘密建储的方式,将当时只有十四岁的永琰确立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
从永琰的出生,到被确立为王朝统治的接班人,陆氏亲眼见证并且亲自陪伴了永琰了成长,虽没有最终见到其登基大统,但是在永琰心中,陆氏的地位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这份地位比他的生母魏佳氏还要高。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将皇位禅让给了永琰,永琰登基为帝,这便是后来的嘉庆皇帝。与此同时,乾隆皇帝还追封了永琰的生母魏佳氏为孝仪纯皇后。
这一时期的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乾隆皇帝虽然已经禅位坐上了太上皇,但是依旧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此时的嘉庆皇帝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却仅仅是个“三皇帝”,他的影响力甚至比不上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
在此期间,嘉庆不仅要继续住在王府,所有事情也都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在这样的情况下,嘉庆断然不敢将陆氏升格的事情搬上台面,不仅如此,也是碍于乾隆皇帝,就连与其关系恩爱的结发妻子、喜塔腊氏皇后去世,嘉庆都只能将其草草下葬,可见此时嘉庆对于乾隆皇帝的畏惧。
终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驾崩,第二天正月初四,嘉庆皇帝马上追封陆氏为“庆恭皇贵妃”:
“朕自冲龄,蒙庆贵妃养母抚育,与生母无异。理宜特隆典礼,加晋崇封,兹追封为庆恭皇贵妃。所有应行典礼,著该衙门查例具奏。”此一来,嘉庆皇帝也算了结了长久以来自己的一桩心愿,同时也就此报效了陆氏对于他的养育之恩。
历史上的清朝庆贵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没有子女,却为何能得宠并寿终正寝?
庆贵妃就是历史上的庆恭皇贵妃。庆恭皇贵妃实际上并非满族人,而是汉族人,她是大臣陆之隆之女,陆氏生于雍正二年,自乾隆十三年她入宫被封为陆常在到乾隆三十九年病逝并以庆贵妃身份被葬入裕陵妃园寝为止,她共在宫中度过了二十六年的时间。
庆贵妃因为身体原因,并没有为乾隆帝诞下子女。嘉庆帝生母令皇贵妃生前,庆贵妃曾抚养过嘉庆帝一段时间,正因为如此,嘉庆帝也在即位后因念其养育之恩而将其追封为皇贵妃。
陆氏于乾隆十三年入宫,因为出身汉族的缘故,初入宫禁的封位并不高,乾隆帝之给了她常在的位分,也没有封号,这一时期宫中的人们都称她为陆贵人。因为生性温和,为人恭谨,陆常在很快便被升为了陆贵人,又过了三年,陆贵人终于升为一宫主位的嫔位,并且有了自己的封号“庆嫔”。庆嫔虽然比不上富察皇后那样让乾隆帝朝思暮想,更比不上令皇贵妃的盛宠无二,但是庆嫔始终不争不抢,过着自己的安稳日子,也正因为如此,他引起了乾隆帝的注意,乾隆帝在专宠令皇贵妃之余不时也会临幸庆嫔,庆嫔这样的日子又过了八年,终于在乾隆二十四年被晋为庆妃,随后的多次南巡,庆妃也随君伴驾,乾隆帝对他的宠爱可怜一斑,乾隆三十三年,庆妃被晋封为庆贵妃,成为了乾隆帝的高级别的嫔妃。然而,后世人们通过对乾隆朝嫔妃脉案的解读发现庆妃的身体一直不好,常年服用中成药,这想必也是她一生有宠却终无子嗣的原因吧。
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庆贵妃因病去世,享寿五十一岁。在庆贵妃的葬礼上。一个皇子模样的少年哭的十分伤心,这就是皇十五子顒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原来顒琰的生母令皇贵妃去世前,曾将还未成年的儿子顒琰托付给庆贵妃抚养,庆贵妃不辱使命,对待顒琰视如己出,顒琰在养母这里感受到了生母一样的关爱。也正因为如此,嘉庆帝在亲政后感念陆氏的养育之恩,特将庆贵妃追封为皇贵妃,谥号庆恭。
庆妃一生算是幸运的,要知道乾隆的婉嫔做了四十六年的嫔,愉妃居妃位四十七年,汉人出身的陆氏能在二十六年时间从小小的常在升为贵妃,可以说明乾隆对她还是很在意的。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历史上的清朝庆贵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没有子女,却为何能得宠并寿终正寝?
此人是乾隆帝身边最低调的宠妃,由于出身低微,入宫之初得不到宠幸,而且从未生育子女,似乎注定一生都要与“悲剧”二字相始终。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苦命女”不仅能在波诡云谲的后宫争斗中全身而退,而且还能得到两任皇帝的尊崇,生前显赫、死后哀荣,结局是异常的好。这位传奇的女子,便是庆恭皇贵妃陆氏。
在《延禧攻略》中,庆贵妃被塑造成一个懦弱女形象,长期在宫斗中充当“透明人”角色,若不是魏璎珞的提携,恐怕要做一辈子的低级嫔妃。之所以如此,极可能跟陆氏的出身有关。根据史料分析,陆氏出身微贱,她的父亲陆士隆极可能是没有任何官职的汉族白身。陆氏入宫的时间,应在乾隆五年(1740年)左右,彼时她正好是十六七岁的年纪。
陆氏入宫之初,是一位很容易被忽略的小角色。论出身,她严重不及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和继皇后辉发那拉氏(二者皆出自满洲高贵姓氏);论背景,无法跟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大学士高斌之女)、舒嫔(侍郎纳兰永寿之女)等人相比。这样一位出身低、没背景的妃嫔,要想在尔虞我诈的后宫出人头地,可能性基本为零。
事实的确也是如此,陆氏入宫之初,乾隆帝专宠富察皇后,加上陆氏出身微贱,所以自打她入宫后便没被皇帝正眼瞧过一次,更别提得到临幸,以至于混了七八年时间依然只是个常在。后宫跟外朝一样,也是个“适者生存”的丛林社会,如果不想一辈子过着被踩在脚下的日子,在没有高贵出身、显赫背景的情况下,便只能通过自救的方式来出人头地。
好在陆氏是个聪明人,从不参与妃嫔间的争宠,给外人留下一副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的好形象(按照《清高宗实录》的说法是“恭慎无违、恪勤有素,侍深宫而匪懈,夙娴诗礼之规,承壶掖以流徽,克佐苹蘩之职”),但在私下里却没少走“太后路线”。
众所周知,太后钮祜禄氏虽然有诞下乾隆帝之功,但在当年侍奉雍正帝时却并不得宠,长年间被乌拉那拉皇后、年贵妃、李妃等人压制,也是一副“受气包”形象,所以天生的便对身份高、背景好的强势妃嫔具有排斥感,而对娴静不受宠的妃子深表同情。而陆氏恰恰抓住这点,帮自己打了个“翻身仗”。
陆氏在暗地里没少攀结太后,渐渐地便让后者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便没少在儿子面前替她说项。而乾隆帝又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对母亲说的话从来都是言听计从,时间一长,便对陆氏的态度有所改观,终于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她晋升为陆贵人,三年后又晋升为庆嫔。当时的她,已经27岁。
可陆氏的命运虽说迎来转机,但若想继续往上爬依旧是困难重重,原因无他,没有替皇帝诞下一儿半女。对于后宫女人来讲,子嗣既是她们邀宠固位的“资本”,更是下半生赖以生存的“依靠”,而没有子女的妃嫔,即使再受宠,也终究会有被冷落的时刻。好在陆氏很幸运,在令贵妃的次子永琰(嘉庆帝)诞生没多久,便担负起抚养重任,并由此得到乾隆帝和令妃的尊重。
陆氏之所以能获得永琰的抚养权,一方面是因为她的品级较高(此时已升为妃),另一方面则在于令妃连续产子,没有精力抚养(十年内连生4子2女)。庆妃由于不能生育,便将全部母爱倾注在永琰身上,把他当做亲儿子一般来抚养,以至于嘉庆帝多年后仍对她的恩情念念不忘(“谕:朕自冲龄,蒙庆贵妃养母抚育,与生母无异。”见《清仁宗实录》)。
因为抚养皇子有功,再加上令贵妃的提携,庆妃得以长期受宠不衰,终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晋封为贵妃。六年后(1774年),庆贵妃寿终正寝,享年51岁,不久令贵妃也薨逝。庆贵妃死后,乾隆帝哀恸不已,下诏辍朝五日以示哀悼(“谕:本月十五日庆贵妃薨逝,着辍朝五日。”见《清高宗实录》)。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因感激庆贵妃的养育之恩,下诏追封她为皇贵妃,谥号为庆恭皇贵妃(“庆恭皇贵妃,陆氏。初封庆嫔,累进庆贵妃。薨。仁宗以尝受妃抚育,追尊为庆恭皇贵妃。”见《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一个出身低微、无儿无女的妃嫔,最终竟能得到如此“厚待”,也算是超级成功了。
史料来源:《清史稿》、《清高宗实录》、《清仁宗实录》
历史上的清朝庆贵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没有子女,却为何能得宠并寿终正寝?
庆贵妃是陆士隆之女,清高宗乾隆妃子,无子女。雍正二年(1724)六月二十四日出生,初封常在,后进贵人、庆嫔、庆妃、庆贵妃。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七月十五日,薨,年五十一,葬于裕陵妃园寝。
嘉庆四年正月初四,即太上皇乾隆驾崩的第二天,嘉庆帝以曾受其抚育追尊为皇贵妃,谥曰庆恭皇贵妃。
所谓后宫佳丽三千,这么多的女子共侍一夫,母凭子贵的时代,庆贵妃陆氏没有子女,如何得到乾隆的宠爱,一步一步成为贵妃,并寿终正寝的呢?
①因为陆氏本身就很漂亮,容颜出众,而且性格比较温柔,所以得到了乾隆的宠爱;
②可能由于她没有子女,一直就很低调,不跟别人争东西,也不跟别人计较,在宫廷有时不争才是大争;
③因为她在宫中与一位女子的关系很好,这位女子就是《延禧攻略》中的女主角令妃。令妃也是出身地位比较低下的,但是最后当到了皇贵妃的位置。而且令妃也是乾隆的宠妃。
令妃还把自己的亲身儿子十五阿哥交给了陆氏来抚养。陆氏把十五阿哥当成亲身儿子来对待,对十五阿哥花了很多的心思。
十五阿哥长大之后大有作为,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为了感谢陆氏的养育之恩,把已经去世的庆贵妃加封为庆恭皇贵妃。
历史上的清朝庆贵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没有子女,却为何能得宠并寿终正寝?
谢谢邀请,首先对于乾隆朝庆贵妃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答案是:既低调又受重视的皇女子,当然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评价是分阶段的。其次关于终生无子无女的庆贵妃,之所以可以寿终正寝并且得到重视,一切源于一老一少的超级助力。下面我们详细进行说明:
第一,低调的庆贵妃之所以说庆贵妃陆氏低调,主要因为她自身的条件不足所致。
我们都知道,在后宫当中,要想得到皇帝的宠爱,无外乎有以下三点:一、有足以让皇帝重视的显赫家世;二、有足以令皇帝痴迷的倾城之貌;三、为皇家开枝散叶,有诞育皇嗣之功。但陆氏却十分巧妙地躲过了这三点。
庆恭皇贵妃陆氏剧照
论出身,按照《清史稿》的记载,陆氏是“陆士隆之女”,短短五个字却暴露出最关键的信息:那就是她出身不高。与同为汉女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和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相比,陆氏差了不止一点点。
论容貌,1724年(雍正二年)出生的陆氏,比乾隆小13岁,在年龄上看似在当时众妃嫔中占据很大的优势。但乾隆前三次(雍正十三年、乾隆二年、乾隆十年)大封妃嫔之中,陆氏均未中选。从乾隆初年一直到1748年(乾隆十三年),陆氏一直都是常在的位分,所以由此可以充分看出,在乾隆眼中,陆氏的容貌绝对不出众。
乾隆剧照
论子嗣,这一点很受容貌的影响,所以终陆氏一生,未能诞育子女。所以虽然陆氏入宫很早,在资历上绝对胜过很多人,但因为自身条件的不足最终只能使自己在后宫当中成为“透明人”一般的存在。
第二,受重视的幸运儿而说到陆氏的受重视,一切要从1748(乾隆十三年)这一年说起。说来也奇怪,本以为注定要孤老一生的陆氏,却从1748年之后开启了开挂式的生活。从1748—1759的十一年间,陆氏由陆常在升到了庆妃,真正成为一宫之主。虽然在晋升速度上与很多宠妃没法比,但就平稳度而言,陆氏却远比那些时而得宠时而失宠的妃嫔要好得多。
那么陆氏的位分晋升难道是因为乾隆的回心转意吗?其实不然,在这里首先就要感谢“一老一少”当中“一老”的助力。这位强有力的助攻手就是乾隆的生母,时为崇庆皇太后的钮祜禄氏。前面我们说过,虽然陆氏出身卑微,但她却自幼秉持孝恭谨慎的良好品行,于是闲来无事的她就经常跑到钮祜禄氏那里请安,陪太后聊天,给素来闲闷的太后带来不少欢声笑语。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画像
久而久之,太后对于陆氏这个孩子是越来越喜爱越看越顺眼,于是便在乾隆每次请安之时,对自己儿子诉说陆氏如何如何好。乾隆呢是出了名的大孝子,自然对于母亲的建议十分重视,也就因此对陆氏多了些许重视,陆氏由常在升到妃位的晋升就是这样来的。
第三,嘉庆眼中比生母还重要之人但陆氏上述的“柳暗花明”并非她人生当中最为巅峰之时刻。1760年,令贵妃魏佳氏诞下皇十五子永琰,乾隆对此子十分看重。因为魏佳氏子女众多,所以抚养精力十分有限,于是乾隆破例(低位分妃嫔抚养高位分妃嫔之子)特命无子嗣的庆妃代为抚养永琰。一方面是对陆氏人品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对永琰的格外看重。
对于终生无子的陆氏来说,永琰的到来使她万分欢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陆氏将其后半生所有的精力和爱都给了永琰。因为陆氏本身品行良好的缘故,使永琰在养母的教导下朝着乾隆预想的方向成长,这自然会让乾隆很欣慰。于是,为了表扬陆氏的抚养之功,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45岁的陆氏被晋封为庆贵妃,这也使其成为本不受宠的妃嫔逆袭拥有显赫地位的典型案例,所以永琰便是陆氏逆袭人生当中的“少”助力。
庆恭皇贵妃陆氏剧照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51岁的庆贵妃去世。按照常理,乾隆对这位妃子是没有多少感情的,但毕竟陆氏当年奉养太后抚养爱子有大功,于是乾隆还是为其举办了隆重的丧仪,并且为她“辍朝五日”。
1799年(嘉庆四年)正月,在乾隆去世嘉庆亲政之后,为了表达对养母陆氏的感恩戴德,嘉庆破例(按照常理,只有尚在世之先帝妃嫔才可晋尊位号)追封其为“庆恭皇贵妃”,并且对养母的侄子进行了大肆封赏加官进爵。由此足以看出,在被抚养的那段时光中,陆氏在嘉庆眼中甚至比生母还重要。
嘉庆帝剧照
小结:自身条件不足本注定孤老一生的陆氏,没曾想在“一老一少”助力之下,在后半生得到乾隆的重视并委以重任,在去世若干年后还有养子对其念念不忘,虽然终生未能诞有子嗣,但如此待遇于她而言,也是另外一种幸福和值得。
行文不易,我是“史海甄客百晓生”,一位资深的历史迷。想要听到更多历史趣闻,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并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