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状元刘春霖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

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朝、结束于清朝。清朝最后科举考试的状元郎叫刘春霖,他又怎样的人生际遇呢?

刘春霖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上最后一个科举状元,这个头衔的确来得很意外。1904年,大清王朝还在慈禧的统治之下。

这个时候洋务派的力量,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贵族体系,尤其是南方大片地区,不再倡导科举,而是倡导西学中用,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么一来科举制度的弊端就暴露了出来,读典籍文章,似乎救不了国,反倒是学习洋枪洋炮的制作和训练,才能够救国。

为此大量有识之士,都放弃了科举,转而开始学习洋务知识。可这一切对刘春霖来说,已经来不及了。他自幼饱读诗书,每天都在练习八股文章,你让他突然转洋务,岂不是把这几十年的努力都给浪费掉吗?

在1904年的科考当中,刘春霖一举夺魁,成为了当时赫赫有名的状元。你甭管外面洋务弄得怎么热闹,人家凭本事考上的状元,还真的很牛,这智商一般人可比不了。不是你搞了几年洋务就能超越的。

本该春风得意的刘春霖,三次出仕,三次归隐。

对刘春霖来说,历史就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他刚中了状元,清廷立刻宣布取消科举制度。这项搞了1300多年的选才制度,就这么终结了。

  • 1、在清廷工作。

那么刘春霖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他还是和很多状元一样,刚考上就进入了翰林院担任修撰。可这个时候的状元显然不怎么受重视,而刘春霖的智商又毋庸置疑,为此清廷特地为了培养刘春霖,将他送到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学习西方知识。

3年以后,刘春霖深造结束回国,先后担任了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阳师范学校监督等职务,总归是跟教育打交道,没什么政治上的权力。

一直到1911年清朝政府灭亡,刘春霖在仕途上依旧,没有太大的长进。因此在近代史上,也很少提到这个人。清廷灭亡后,刘春霖索性辞官回家读书了。

  • 2、给袁世凯等北洋军阀领袖们打工。

赋闲在家的刘春霖,作为清朝最后一个状元,这名气自然是不小的,再加上他有三年的旅日学习经历,所以到了北洋政府时期,他再次被提拔成为政府官员。

这是刘春霖第二次做官,最初担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也就相当于是袁世凯的众多秘书之一,帮助袁世凯起草一些文章,类似袁绍的陈琳、曹操的杨修、诸葛亮的杨仪。

此后在1917年,他有了出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的机会。很显然这不是他的专长,因此到了徐世昌和曹锟掌权期间,刘春霖又被任命为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这个官职已经开始往行政上扯了,不出意外刘春霖要当大官了。

果不其然,得到历练的刘春霖,担任了直隶省教育厅厅长,后又出任了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逐渐成为了政府高层。

这段就职经历,让刘春霖的内心非常胶着,因为他有着一颗为国报效的心,可是却目睹着这些掌权的北洋军阀一个个丑陋的嘴脸。

他终于明白,北洋军阀是救不了国家的,他们除了自己的利益,什么国家利益都不管。因此刘春霖在1928年愤然离职,在北平归隐。归隐也挑大都市,可见刘春霖还有一颗复出的心。

  • 3、成为时任河北省省长的宋哲元幕僚。

1931年9月18日,这是一个令国人愤慨的日子,日本人强行攻占了东北三省,张少帅带着30万东北军入关,从此无家可归。

刘春霖这个时候非常恼火,他虽然赋闲在家,可是对时事还是很关心的。作为前清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受到了伪满洲国溥仪的传唤,希望他来担任伪满洲国教育部部长的职务。

如果不出意外,刘春霖将会第三次入仕,可是他严词拒绝了溥仪,他知道伪满洲国只是日本的傀儡政权,前去赴任,那就是在卖国。

民国时期,宋哲元担任河北省省长,他对刘春霖十分敬佩,于是常常登门拜访,甚至拜刘春霖为师,常常和他坐在一起谈天论地,这个时候的刘春霖相当于是宋哲元的幕僚,成为了他执政方针的有力建议者。

当然了,他没有正式任职,做个闲散的幕僚,可以体现出他的清高和水平,相对比较自由,拿了固定工资后,他可就没有自由和尊严可言了。

晚年的刘春霖,依旧致力于古文化的传播和保存。

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在七七事变后,日本攻占了北平,刘春霖被昔日的同榜进士王揖唐邀请担任北平市长,结果气愤之下的刘春霖再次果断拒绝。

这个时候伪军们可就不高兴了,立刻带兵抄了刘春霖的家,顺带着把他们家的人,都给赶了出去。要不是刘春霖手里有点积蓄,再加上人脉关系,伪军绝对不会把家和财产还给刘春霖。

从这件事以后,刘春霖就啥也不管了,索性做个在家著书立传的闲散人好了。手里有点钱,刘春霖就拿出来兴办学校。

除此之外,刘春霖就在家里研究古文学、历史学、金石学,家里珍藏了上万册古代书籍,为中华文化的保存,的确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总结:平生志不在温饱。

刘春霖早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立下了这个人生目标。他的志向不能只停留在温饱阶段,他应该要有更大的志向才对。

不过兜兜转转忙活了一辈子,给清廷打工,给北洋打工,给民国打工,最后好像一事无成。到了人生的后半段,刘春霖才逐渐觉醒,功名利禄都只是身外之物罢了。

人生的自在和快意,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保留本民族的文化做出一定贡献,这才是刘春霖真正想做的事情。

最后的状元刘春霖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

清末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大家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其人生的基因密码里,有许多"奇遇巧合"所组成,尽管他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人。

一是考取清末我国最后一个状元。

如图是刘春霖当年考试的状元卷。当年。慈禧太后在翻阅翁同龢等大臣选报的状元考卷,首先看到的第一个试卷是广东人朱汝珍的,一看到珍字,太后回想起了很多跟珍妃的纠葛,很犯忌讳,而且当时的革命党"康.梁"二人同为广东人,于是太后大怒扔掉了试卷。

随手翻翻看第二个就是刘春霖的,"春风化雨,雨后春霖"的"霖"字让太后看到了吉祥安康的好兆头,于是最后钦定了状元。这样刘春霖殿试夺得状元。似乎是在编故事,但历史就是这样真实又波谲云诡。

人生机遇的第二个"偶遇"传奇是结婚嫁娶,夺得状元后不久,当时宫里发生了一件难以与外人言的隐秘之事。就是慈禧身边的女官裕容龄因为和大太监小德张相爱,而准备走到一起,纸里包不住火,她的父亲怕女儿因此遭受慈禧太后的惩罚,于是托人物色到当时的状元刘春霖准备成婚,没想到被刘春霖拒绝,回复是"我本寒家,齐大非偶"。言下之意,我一介寒门子弟虽中了状元。但自感配不上尊贵的格格。

第三个传奇具有悲壮的色彩。也充分展现了这位状元的传统文人风骨和民族气节,他曾两次拒绝出任日本人的高官厚禄,不做亡国奴的爱国义举被国人争相传颂。

一次是1934年农历3月,满洲国傀儡政府总理郑孝胥以满洲国名义特邀刘春霖前往,遭到他的严正拒绝。郑孝胥与刘春霖同为当时名噪一时的大书法家。刘春霖的行为得到国人的敬重。

第二次的拒绝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北平。大汉奸王揖唐(也和刘春霖是同科进士、同窗到日本留学),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百般劝说,均被刘严词拒绝。

日伪恼羞成怒,第二天即派日伪军抄了刘的家,用刺刀把全家人赶出家门。这次这次遭难给刘春霖身心造成了极大伤害,直接导致原本就有心脏病的他,在日伪的迫害蹂躏下,几年后撒手人寰。

以上的传奇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被人们淡忘,而他精美绝伦,为当时从到皇帝大臣,到民间百姓共同赞赏的书法,和他的高洁有气节的文人风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尊重和敬仰。

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他之后科举制度就废除了,博学多才,在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如果不是时代更迭,正处在中华民族战火纷飞的年月,他完全有实力成为一代宗师和文史大家的。

常言"字如其人",仔细欣赏他的书法,还是明显能品味出其为人秉性刚强,品格修养高洁,秀外慧中的大气象。特别是小楷书法从晚清到民国时期,以至当今,能真正超越其上的书法家寥寥无几。

其书法用笔圆融端正,娟秀严谨,用笔一丝不苟。清末民初就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的说法。当年,翁同龢见还没有登第的刘春霖的笔墨,曾惊叹不已,预言他将大魁天下。

刘春霖曾出版小楷字帖《大唐三藏圣教序》、《文昌帝君阴骘文》、《闲邪公家传》、《兰亭序》、《灵飞经》等多种。

最后说一下人们普遍关心的刘春霖的后代,刘春霖有两个儿子刘式撰和刘式中。有一个女儿刘沅颖,是著名的近代文学名作《玉梨魂》作者徐枕亚之妻。孙子刘大中,毕业于北京大学,一直都在北京市建设部门任职。

最后的状元刘春霖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

刘春霖状元及第后,不久被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不参与政事。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州国”总理郑孝胥派人以溥仪名义,邀请他担任教育部长。他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断然予以拒绝。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寇侵占平津,汉奸组织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以同科进士兼留日同学身份,亲自请他担任伪北平市长。刘春霖当面给以痛斥。王揖唐恼羞成怒,派兵抄其家,并将刘春霖赶出家门。刘春霖经此打击,身心大受摧残,于1944年,因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时年73岁。他曾在《六十自述》诗中回顾往事,总结平生,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平生志不在温饱”、“不崇高位崇高行”。刘春霖能够保持晚节,大义凛然,颇有状元风范。

最后的状元刘春霖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

虽然中国有着近千年的科举考试,但是状元的人数却寥寥可数。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其人生际遇与其他状元不一般。

1.年青励志

刘春霖出身贫寒,自幼寄养在伯父家,母亲靠当奶妈糊口。正因出身微贱,刘春霖胸怀大志,曾刻制印章“平生志不在温饱”以自勉。

2.科举废除

公元1905年,老天给刘春霖开了一个玩笑,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样刘春霖就变成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了。

3.拒绝联姻

刘春霖丧偶后,王族大臣裕庚爱惜刘春霖的才华,曾一度想把爱女容龄许配给他,并托刘春霖的老师杨士骧做媒。

其实,裕容龄不但出身贵族,而且才华出众,精通英、法两国语言。可是刘春霖却以“门第悬殊太大,实在高攀不起”为由,回绝了这门亲事。

4.初次入仕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随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请了一大批当时有地位的人为他服务,刘春霖便是其中一个。

刘春霖的工作就是给袁世凯写书,由于经常看见军阀之间的勾心斗角,厌倦军阀的丑恶嘴脸,所以刘春霖大感失望,便辞去工作,赋闲在家看书作诗。

5.拒绝为官

抗日战争后,日军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刘春霖的同学王揖唐在满洲政权中担任委员,于是特地上门邀请刘春霖前往伪满洲国任职。

结果刘春霖对这个汉奸破口大骂,王揖唐只好悻悻离开。

6.藏书尽失

后来,刘春霖家里的藏品被人洗劫一空。这些书都是他毕尽一生精力收集而来,其中有不少珍贵的书籍,也包含许多自己的作品。这件事让他十分地郁闷。1944年,刘春霖带着忧郁离开了人世。

总之,最后的状元刘春霖,年轻为人励志,年老逢乱世,郁郁而终。虽然是科举状元,却没有那种酸腐之气,拒绝娶贵族之女,做事耿直,不与军阀合流,深知大义,拒绝伪满邀请,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状元!

最后的状元刘春霖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以下一点拙见,欢迎来一起讨论。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始于605年的隋朝,于1905年废除,历经1400年,为中国古代王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其最高荣誉获得者称之为状元。

清光绪40年,即190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70大寿特设甲辰恩科,刘春霖被选拔为进士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1905年科举制废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第一人中最后人,只斤四海剩孤身”。

1.状元前身

刘春霖,少时家贫,父亲在府衙当差,勉强能够糊口,母亲身份卑微,是一婢女。主角以后寄养在伯父家中。

8岁的时候上了私塾,刻苦学习,15岁的时候中了秀才,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后来在保定莲池书院读书,得到院长吴汝纶的赏识,成为刘春霖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吴汝纶其人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能被这样的名人看中,可见当时刘春霖才识的不一般。

之后又中了举人,1903年参加会试落榜,没能一举高中,但是复读了一年,赶上了科举末班车,一举高中成为状元,也是中国最后一位文科状元。

2.状元际遇

虽然成为了状元,但却没有享受到状元的荣耀,1905年科举制就被废除了。

随后的人生中,刘春霖先是于1905年同沈钧儒等人一起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深造。1907年回国后,又在资政院当议员。

辛亥革命后,担任中华民国总统府的内史,历任直隶教育厅长等职,之后主要在教育方面为我国的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28年辞官,赋闲在家,在日本侵华时拒绝汉奸的拉拢,展现了中国人的该有的气节。

最后的状元刘春霖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

刘春霖(1872—1944年),字润琴,号石云,直隶省(今河北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关于刘春霖成为状元,还有点趣闻。

1904年7月,清廷照例举行了殿试,主考大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刘春霖排在第二名。当时内外交困,据说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翻开第二份试卷看到肃宁刘春霖的名字,顿时心情大好:“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来说,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

但是历史是无情的,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制度被彻底取消,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清廷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刘春霖这个状元也没有风光多久。但是他凭着两件事青史留名,没有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一是坚守气节,在民族危难之际没有卑躬屈膝。

刘春霖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33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辛亥革命后刘春霖一度隐居家中,1914年被袁世凯委任以总统内史,每天为袁编录一篇历代皇帝的言行录以供其赏读。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名噪一时。

民国17年(1928)刘春霖退隐北平。他虽隐居不仕,但对国家前途颇为关心。“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我国东北三省,刘极为愤慨。1934年农历三月,满洲国傀儡政府总理郑孝胥以满洲国名义特邀刘春霖前往,许以伪满教育部部长之职,遭到严正拒绝。郑孝胥与刘春霖同为书法名家,刘不做亡国奴的爱国义举被国人争相传颂。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北平。王揖唐(王和刘是同科进士、日本留学时的同学)想借刘状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长要职,百般动员说服,均被刘严词拒绝。日伪恼羞成怒,第二天即派日伪军抄了刘的家,把全家人赶出家门。后经重资买动和托人说情,才让家人进门,把抄去的财物送还。此事对刘的打击很大。从此,杜门谢客,居家以诗书自慰,颇为时人所敬仰。

刘春霖患有心脏病,经受日伪打击后,病情逐渐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北京(一说逝世于1942年),其墓地在河北保定市。

二是擅长书法,尤以小楷著名。

刘春霖的书法自成一派,尤以小楷为著。其小楷笔力清秀刚劲,堪比印刷体,非常工整漂亮,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其书法对后世影响颇深。

据说在刘春霖还没及第之前,同治、光绪二帝的老师,晚清名臣翁同龢看到刘春霖的书法,就直言刘春霖是当科状元。可见刘春霖的书法在当时已经非常有名了。

刘春霖不但精通小楷,隶书、行书也都写得很不错,从传世的作品来看,隶、真、行、楷皆为所长。刘春霖曾出版小楷字帖《大唐三藏圣教序》、《文昌帝君阴骘文》、《闲邪公家传》、《兰亭序》、《灵飞经》等多种。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中有其多件作品。光看他科举试卷上的字体,就足以让很多书法家汗颜。

后来有人称赞刘春霖“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评价实在不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