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西藏很多的寺庙中,都能看到松赞干布、文成、尺尊三人塑像并列而坐。问题来了,到底文成公主地位高,还是尺尊公主呢?

李世民打了很多年仗,几乎是战无不胜,但是在对付吐蕃这件事上,的确是犯了难。当时松赞干布带着人在打四川藏区,这个时候李世民也派人去抵抗。

按照大唐的历史记录,这次大战的结果是大唐大获全胜。胜利的结果是,大唐免费送一个公主,也就是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做老婆,此外还带着大量工匠、财宝、丝绸等陪嫁。

我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胜仗,会让李世民如此大度。我咋没见汉武帝打了胜仗以后,把汉朝的公主送到匈奴那儿做媳妇儿呢?难道汉武帝打的胜仗都是假的?

由此可见,其实唐朝和吐蕃这一仗,唐朝的确是吃了亏,但是自己的史书上咋能这么写呢?我大唐盛世,应该毫无瑕疵才对。可惜自欺欺人的话,咱们关起门来说两句就好了。

和亲绝对不是什么好差事,要不李世民咋不派自己女儿去?

文成公主是真的公主吗?显然不是,历史上和亲,很少有真公主,至少不会有当朝皇帝的亲生女儿。

比如说著名的王昭君出塞,王昭君其实是汉元帝后宫中不得宠的妃子。为了不浪费大好青春,毛遂自荐,这才成了和亲的对象。

汉武帝送到乌孙国和亲的细君公主刘细君,这个人地位的确有些不一般,因为她的确是皇室身份,只不过刘细君的父亲江都王刘建,因为谋反全家被诛,刘细君成了罪臣之女。

细君公主去世以后,汉武帝又把解忧公主嫁到了乌孙。刘细君先嫁给了老乌孙王,后来他死了,按照习俗她又嫁给了老乌孙王的孙子军须靡。刘细君死后,解忧公主也嫁给了军须靡。而解忧公主同样是罪臣楚王刘戊的孙女。

由此可见,一来用作和亲的女人不是什么身份尊贵的人,在汉武帝这里都是罪臣之女,二来和亲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文成公主当然也不是李世民的亲生女儿,她是唐朝宗室之女,至于是谁的女儿,没有定论。由于后来是派遣江夏郡王李道宗护送出塞,所以猜测是李道宗的女儿。

李道宗是李渊的堂侄,可见他跟李世民的关系,其实已经相当远了。他的女儿用来和亲,其实也表达了李世民对和亲这件事的态度,那就是反感。

如果这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为啥李世民不派自己的女儿去和亲呢?可见文成公主也是被逼着前往和亲,至少在唐朝这边是没有什么地位可言的。

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怎么样呢?

历史书上传颂文成公主的伟大行为,为吐蕃和中原的联系,建立了强有力的纽带。又说文成公主带去的种子、农民和耕作工具改进了当地藏民们的耕作习惯。还说她带去的工匠,带给了吐蕃先进的制造业。

可是为什么就不提一提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之间的感情呢?说实在的,因为没得提,毕竟属于政治联姻关系,最初压根就没有感情基础。

那么相处久了,是不是就会出现感情呢?很可惜,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的爱有多么热切。但凡有一点证据,其实唐朝人都可以无限夸大,可是真的没有,总不能自己杜撰吧?

其实当时松赞干布可不止有文成公主这一个媳妇儿,他一共有五个老婆,分别是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有象雄妃、茹雍妃和蒙萨妃。这么一来排大小的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文成公主是不是这五个老婆里地位最高的呢?

对不起,还真不是。松赞干布本身是有一位正妻的,也就是说松赞干布实际上是娶了一个妻子,四个小妾,而文成公主正是这四个小妾里的一个。

这简直是天崩地裂的打击好不好?可事实偏偏就是如此。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后,既没有得到他的宠幸,又没有为他生下过一儿半女,所以地位非常普通。毕竟是外来户,跟其中三位吐蕃本地的妃子,是没法比的。

其实和她有同样命运,还有一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她的地位有很多说法是要高于文成公主的,因为小昭寺里供奉的佛像,是尺尊公主带去的。

比不上吐蕃本地的妃子也就算了,居然连外来户尺尊公主也比不过,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不过这两个人属于同病相怜,因为都是外来户,为了保证赞普血统的纯正,轮不到她们俩给松赞干布生孩子。

文成公主的地位被提高,要感谢金城公主的相助。

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到了唐中宗时期,大唐王朝已经相当发达了。唐朝初年之所以掣肘于吐蕃,主要是因为刚刚大一统不久,需要与民休养生息,所以我们会发现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后,出征的规模都不大。

可到了唐中宗时代,唐朝有钱了,再也不怕打仗了。反观吐蕃却一天比一天落寞。这个时候唐休璟带领的唐朝军队多次击败了吐蕃。

唐朝扬眉吐气了,吐蕃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求亲来化解矛盾。最终唐中宗将哥哥李贤的孙女李奴奴册封为金城公主嫁到了吐蕃。

李贤是得罪武则天,结果被武则天给赐死的,所以他的孙女即使被唐中宗收养了,却也没有什么地位,用来和亲是最合适的。

不过由于这个时候唐朝十分强大,而吐蕃显得相对弱小,所以金城公主到了吐蕃以后,倍儿有面子,她扩建了大昭寺,将文成公主带入藏的佛像,供奉在大昭寺中,以体现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也就是说,其实文成公主的地位,是金城公主拔高上来的。

总结:再有面子,金城公主也没孩子。

金城公主可谓是和亲公主里最有面子的了,因为当时的大唐王朝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军事力量强大,派她来和亲,纯粹是给你吐蕃留下一点颜面。

可是就算是这样,金城公主在藏区待了近三十年时间,却没能为丈夫赤德祖赞生出个一儿半女来,这也是个谜。所以说,人家娶你,依旧还是为了政治需要,给你地位,那是怕你的娘家人,仅此而已。真觉得和亲的公主在那边日子过得多好,那可太天真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一直以来,文成公主和和松赞干布和亲的故事,都被看作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典范,也是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见证。

但近几年来,网上开始流传一些故意抹黑文成公主的言论,说是文成公主只是松赞干布的小妾,地位还非常低下。

对于这些抹黑文成公主的言论,他们几乎都提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之前,松赞干布已经有一位正妻,叫做尺尊公主,是尼泊尔的公主。在现在西藏的很多寺庙中,大家都还能看到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三人塑像并列而坐。

同时,在这些抹黑文成公主和亲的言论中,他们说文成公主在西藏的地位要远低于尺尊公主,总而言之,文成公主只是小妾,尺尊公主才是王后。

并且,他们还说松赞干布对尺尊公主的喜爱,要远远胜于文成公主,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据说现如今西藏的布达拉宫,就是为尺尊公主所修建;

二是在尺尊公主入藏时,松赞干部为她修建了著名的大昭寺,但等到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却只为她修建了小昭寺,这大昭寺光听名字就比小昭寺厉害,所以很多人才觉得文成公主的地位,远不如尺尊公主。

但问题是,对于这样一个地位远高于文成公主的吐蕃国王后,在西藏的史料中,却没有她的任何记载,甚至在尼泊尔和我们汉人的史料中,也没有这位公主的记录。

事实上,松赞干布娶尺尊公主的事情,是来源于部分吐蕃奇幻荒谬小说中的章节,可信度非常低。

相反,在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也就是说,在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宫和她举行了盛大婚礼,并当场加冕她为王后。换句话说,文成公主才是吐蕃国公开册封的王后。

其次,根据史书上记载,在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为缓解她的思乡之情,特意按照唐朝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为文成公主建了一座宫殿,并且为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还特意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她缝制的唐装,甚至还努力学说汉语。

在松赞干布众多妻妾中,文成公主是唯一享受这样一份待遇的。更关键是的,在松赞干布去死后,吐蕃国的大臣噶尔·东赞域松(禄东赞)实际掌握朝政大权,松赞干布的后人完全沦为傀儡,但对于文成公主,这位禄东赞仍然给予了最高的尊重。

等到文成公主去死后,吐蕃国还以最高礼节为她送葬,并且此后还多次为她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要知道,在吐蕃国的历史记载上,只有文成公主这一个女人享受到这份待遇,由此可见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尺尊公主在西藏的地位真的要高于文成公主,在吐蕃国的史料中,绝不可能没有她的只言片语。更何况,就是仅从家族背景来看,就是把尺尊公主打扁捏圆,也无法与文成公主相提并论。

因为,文成公主背后是一个让吐蕃国都望而生畏的大唐帝国,而尺尊公主背后却是一个要看吐蕃国脸色行事的尼婆罗,两人完全没有可比性。甚至而言,尺尊公主就是和松赞干布另外的三个出自吐蕃大族子女的妻子相比,都没有嚣张的资本。

至于所谓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修建布达拉宫的事情,明显就是扯淡,这种说法就好像古代皇帝修建皇宫只是为女人而已,根本经不起推敲。事实上,松赞干布修建布达拉宫,就和明朝朱棣修建北京紫禁城一样,都是因为迁都而修建的大工程。

至于大昭寺和小昭寺,这是后来的叫法,他们最初的名字,叫做“羊土神变寺”和“惹谟伽寺”。

在松赞干布时期,小昭寺是吐蕃国规模最大、最豪华、最富盛名的寺庙,里面所放置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时所带来的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身像。

后来,在松赞干布死后,因为吐蕃与唐朝持续多年的战争,造成小昭寺被废弃许久。等到大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小昭寺才又重开。

但鉴于小昭寺已破损严重,吐蕃国王便把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佛像移到大昭寺供奉,同时把尺尊公主所携的佛像供奉于小昭寺,从此二佛像遂易寺而居。再后来,大昭寺才由此不断扩建,成为吐蕃最富盛名的寺庙。

等到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时,藏传佛教的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举行传昭大法会,大昭寺成为法会的举办地点,于是这个寺庙就被改名为大昭寺。与此同时,它们将另一座与其风格相似的寺庙,改为小昭寺。

从这层意义上说,大昭寺也好,小昭寺也好,它们的兴盛衰败,其实都是因为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并没有多大关系。由此也再次证明,尺尊公主与文成公主,完全不是一个同等级别的对手。

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文成公主和亲后,才发现地位尴尬,松赞干布的王妃,是抢来的“洋女人”尺尊。在尺尊的授意下,新房没有,佣人没有,夫君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她受欺负。在吐蕃,文成公主真的不如尺尊公主?

吐蕃,是公元7-9世纪,中国藏族的政权名,他们养牦牛、马、猪、独峰骆驼,种青稞荞麦。

而松赞干布,是公元7世纪,吐蕃之王(也称赞普)。他的即位,充满了悲壮。

13岁那年,他的父亲被仇人毒害,吐蕃内部分裂严重。一个半大的孩子,在无数双虎视眈眈的眼睛下,缉拿凶手、训练军队,并披挂上阵,制服了多弥、白兰、羊同等许多部落。

吐蕃安定后,他又开始定税律、任贤臣,使吐蕃经济飞速发展。在百姓的心中,松赞干布就是吐蕃的神!

不过,“神”到了年龄,也要娶媳妇,并且,要求还挺高。

下面,我们来对比下,松赞干布的2位王妃,究竟谁受宠,谁的地位高。

一,求亲的难度

他娶的第一位王妃,是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这一年,松赞干布16岁,已有3个藏族贵妾。

关于尺尊公主的求亲,有3种说法:

1,威逼强娶

《西藏王统计》中,记载尺尊公主的娘家,是尼泊尔的塔库里王朝,父亲是光胄王。

在南征北战中,松赞干布听人说,塔库里的尺尊公主,长得十分美丽,便派臣子去提亲,结果,光胄王嫌他们条件差,不愿女儿吃苦。

16岁,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松赞干布一听被拒,立刻派大兵压境,光胄王为了求和,只得满载嫁妆,送女儿上路。

这种说法认为,尺尊公主出嫁,是被胁迫的,心不甘、情不愿。

2,投怀送抱

《旧唐书》中记载,光胄王去世后,亲弟弟阴谋篡位,逼得王子那陵提婆出逃,结果,被吐蕃仗义收留。

公元641年,王子借助吐蕃势力,重新夺回王位,为了回报,将妹妹(或姐姐)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妃,并臣服吐蕃,成为其藩属。

这种说法认为,尺尊公主成婚,是为了报恩。

3,查无此人

在敦煌吐蕃文献、金石铭刻中,剔除神话、荒谬情节,对尺尊公主只字未提,因此有学者怀疑,尺尊公主是虚构的。

但我认为,尺尊公主带来8岁佛陀等身像、尼泊尔工匠,这些都留下历史记录,这个说法并不靠谱。

我更相信第一种,尺尊公主是被抢来的。她的婚姻,是尼泊尔屈辱求和的见证。

而文成公主,却是吐蕃憧憬大唐,苦求3次,击败诸多对手才如愿的。

第一次求亲,被唐太宗嫌弃

公元633年,吐蕃与大唐建立外交,互遣使者。一次闲聊,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和大唐和亲了,再一打听,大唐的女子温婉贤淑,一点也不野蛮。于公于私,松赞干布都不能掉队!

于是,635年,他派遣使者,带着大批珠宝到长安求亲。双方相谈甚欢,唐太宗痛快答应,还赏赐了许多礼物。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不干好事。

吐谷浑的使者也去求亲了,他偷偷对唐太宗说,“松赞干布野蛮粗鲁,头一个王妃,就是抢亲抢来的!”

这招很阴损,唐太宗当即翻脸,“聘礼太少,取消婚约。”

其实,吐谷浑这么干,也是有原因的,他们的部落,正在和吐蕃闹摩擦,敌人相见,分外眼红,说两句坏话也正常,只是,他们只图嘴上痛快,到头来,差点亡国。

松赞干布年轻气盛,最恨别人嚼舌根,一怒之下,出兵20万进攻吐谷浑,直打得他们退至环海。

可对于大唐,松赞干布仍不死心,这一次,他决定来硬的。

第二次求亲,野蛮抢亲

击败吐谷浑后,吐蕃没急着收兵,而是乘胜打到了松州。

松州,属于唐朝地界,松赞干布此举,一方面是示威,另一方面,想开疆拓土,占点便宜。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挺直腰杆,向大唐求亲。

他再次派使者,对唐太宗说,“不嫁公主,我就打到长安!”

可唐太宗也不是好欺负的,他下诏发兵,派侯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领兵5万,讨伐20万吐蕃军。

大唐不愧是大唐,战法得当,上下一心,很快就以少胜多,赢得漂亮!松赞干布的求亲梦,又一次黄了。

第三次求亲,以智取胜

吐蕃战败后,只好俯首称臣,派大伦(宰相)噶耳东赞去谢罪,在松赞干布的授意下,他厚着脸皮,再次求亲。

说出来,实在是不好听,赢了你要娶,输了还要娶,怎么开得了口?可偏偏,唐太宗被吐蕃的诚意打动,开了个后门,让他公平竞争。

当时,求婚者众多,有印度、波斯、格萨、鞑靼(dádá)等各国使者。噶尔东赞虽然聪明,但也没有十足把握。

好在,唐太宗不考文化,考的是智力。

第一题,用丝线穿九曲珍珠。噶尔东赞抓了只蚂蚁,腰间缠绕丝线,放在孔口,对蚂蚁吹了口气,没多久,珍珠就穿好了。

第二题,御苑左边有100匹母马,右边有100匹马驹,如何分清那个是一对?有人答,“杀马驹,母马会嘶鸣。”噶尔东赞答,“小马驹饿一天,放开后,立刻会找母马吃奶。”唐太宗满意点头。

第三题,面前30位美女,一刻钟内,找出文成公主。噶尔东赞答,“身后有彩蝶。”众人齐望向一处,女子也回头看,不用说,她便是文成公主。

唐太宗哈哈大笑,应下了这门亲事。

老话说,不容易得到的,才会珍惜。就凭屡次受挫,又侥幸胜出,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一定会高看一眼。

因此,还没见面,文成公主的地位,就高出一成。

二,迎亲的规格

文献记载,迎娶尺尊公主时,规格并不高。

尺尊公主嫁妆丰厚,有各种珠宝、尼泊尔工匠、弥勒铜像、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其中,属8岁等身像最珍贵。(所谓等身像,是释迦牟尼得道后,应徒众要求,建造的自己四个年龄阶段的等身佛像,仅存4座。)

然而,松赞干布只是步行至芒城,坐等新娘。等会合后,他才派牦牛群、骡子队,护送公主到拉萨。也就是说,他只是象征性地迎亲。

在尼泊尔小国面前,他王者风范十足。然而,到了文成公主,他却化身贴心好女婿,谦卑得不像个国王。

文成公主携壮大的送亲队,辛苦跋涉1个月,终于到达黄河的发源地——河源。而吐蕃之王,也率领迎亲队,赶到了此地。

也就是说,松赞干布没有坐等,而是一路跋涉,期盼早日见到文成公主。毕竟,这段姻缘来之不易。

为了表示尊重,他特意派使者,从长安买来新郎官的帽子、礼服,并向送亲使李道宗,行跪拜岳父的大礼

李道宗受宠若惊,忙与松赞干布一起,护送公主入罗些城,在那里,吐蕃臣民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典礼

此后,公主被安排休整,过了好些日子,才在李道宗的主持下,完成了汉族风俗的婚庆大典。

可以说,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满怀柔情,恨不得捧在手心里。

因此,从迎亲规格讲,文成公主地位更高。

三,君王心中的分量

文成公主虽尊贵,可吐蕃的王妃,确确实实是尺尊公主。而且,这位正宫不好惹。

尺尊公主出嫁前,吐蕃有名分的妻妾,就有3人,更别提没名分的美人,毕竟,英雄难过美人关嘛。

可是,松赞干布迟迟不肯册立王妃,为的,就是给尺尊公主一份尊荣。而尺尊公主也脾气温和,柔情似水。

从这点来看,松赞干布对尺尊公主,是十分看重的。

然而,随着与大唐的联姻,尺尊公主的醋坛子打翻了,她百般阻挠婚礼筹备,直到国王回来,才发现新房没布置。

松赞干布虽然生气,但没舍得责备半句,只是撤换了大臣,重新筹备。

此后,尺尊公主请建大昭寺,可城墙不断塌方,文成公主建议,建在沼泽里,尺尊死活不答应,大动肝火,夫君却默不作声,抛了枚戒指,正好落进沼泽里,“瞧,这是天意。”

不得不说,松赞干布这条硬汉,哄老婆还蛮在行。而这些恰恰说明,他是个长情的君王,不会冷落原配。

而他对文成公主的爱,也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吐蕃没有委屈迟来的公主。新婚之际,松赞干布颁令,封文成公主为王妃。(与尺尊公主地位相同)

《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此后,他学汉语、穿唐装,与文成公主互敬互爱。

贞观22年,大唐派使者探望文成公主,没想到,使者王玄策,浑身破烂,手下三五个仆人,也都脏兮兮。他们空着手,跪在地上大哭,“可恶的天竺国,把人马财物都抢走了!”

松赞干布登时大怒,派遣大军,直捣天竺都城,活捉天竺王子,还截获了大批牲畜,当然,也救回了大唐使节。

为一个女人,灭一个国,文成公主之受宠,可见一斑。而君王的宠爱,还不止于此。

文成公主有件事,一直不敢启齿,那就是她的身份。

众所周知,大唐和亲的18位公主,都是“假的”。唐太宗有21个女儿,除了夭折的,都嫁给了本朝臣子。而文成公主,不过是代嫁的“唐宗室女”。

也就是说,她和唐太宗,血缘关系很淡,不过是为了和亲,强加了“公主”的头衔。

她担心,若身份被戳穿,一定会遭丈夫嫌弃,可没想到,松赞干布对她的爱,一如既往,没有丝毫改变。

都说夫妻间,最容不下的就是欺骗。可身为君王,松赞干布将他的包容、温柔,一次又一次给了文成公主。

在这场婚姻里,两位公主,都幸福美满,也无所谓输赢。

四,对吐蕃的影响

尺尊公主笃信佛教,她带着佛经、佛像出嫁,成为佛教输入藏族的开端。

同时,她带来大批尼泊尔工匠,参与设计、修筑布达拉宫,她对吐蕃,也算功不可没。

而文成公主的贡献,已深入吐蕃的方方面面。

第一,出嫁之路

文成公主的送亲队,只走了一个月,可途径之地,留下了无数故事。

文成公主西行,唐太宗怕她想家,就赐给她一块宝镜,无论到哪里,都能显出长安的景象。在唐蕃分界,公主为了断绝思念,将宝镜扔进山谷,自此,就有了美丽的青海湖

公主入藏时,曾身披兽皮,路过门巴时,将用过的兽皮,赐给了门巴侍女。而门巴族以羊皮为饰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文成公主走到青海省湟中县,大多侍女都产生高原反应,无法前进。公主不忍心,便让侍女就地下嫁。

这些侍女,都是全国各地挑来的,一个赛一个美,因此,湟中多美女的传说,也流传了下来。

此外,还有“倒淌河”、“日月山”等许多故事,这些历史烙印,将文成公主的大爱、善良,清晰刻画出来。

第二,吐蕃百姓

文成公主进藏,首先做的,就是帮吐蕃改掉陋习。

吐蕃人有个传统,每天用赭色制土敷面。身为君王,松赞干布也常常如此,看起来怪吓人的。

她晓之以理,说服君王,并亲自开导守旧的老人,很快,吐蕃百姓不再敷面,露出了真颜。

吐蕃以游牧为主,种植的青稞、荞麦,也是只种不管,没啥收成。文成公主将小麦、花生、大豆的种子,分发给百姓,并请陪嫁的农技人员,传授农业技术。很快,吐蕃人也迎来了收获季。

此外,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蚕宝宝、歌舞艺人、文化人,协助百姓制造农具、陶器,教他们酿酒、造纸、制墨,并帮助大臣,创造了藏文

自此,吐蕃国内,在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每次重大决策,君臣都要听听文成公主的意见。

与此同时,大唐与吐蕃,也进入蜜月期,相亲相爱。

可见,文成公主对吐蕃的影响,除却佛教,更多侧重于国家发展、百姓安居,这些好处,是实实在在,历久弥新的。.

因此,在吐蕃人心中,视文成公主为神明。而尺尊公主的影响力,则十分有限。

五,身后名

公元649年,尺尊公主因瘟疫,匆匆离世,不久,松赞干布也一病不起,据说也是因为此病。

对于她的葬礼、身后事,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大概率,是规格普通,匆匆下葬。因为那时,松赞干布唯一的儿子,也因骑马摔死,举国沉浸在悲痛中。(芒妃所生)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吐蕃到处为她建寺庙,一些随她来的文人、工匠,也受到礼遇,去世后,也陪葬在公主墓的两侧。

要知道,那时的吐蕃,除了国君,只有少数几个赞普,才有资格土葬,而文成公主的随从,轻松就能获得此殊荣。

此后,唐高宗曾派使者,要接她回国,文成公主却恋恋不舍,她没了丈夫,也没有孩子,可这片土地,已牢牢牵绊住她的心。

她凭瘦弱之身,坚定地守护吐蕃百姓,维系与大唐的和睦安定。她的贡献,堪称不世之功!

六,总结

作为妻子,她们都得到了松赞干布的爱。尺尊公主娘家差,年龄大,心胸小,但新妻进门,并未被丈夫冷落。

文成公主是“假”公主,可她聪慧、善良、坚韧,凭自己的才干,赢得丈夫尊重,百姓敬爱。

她们的婚姻,都令人艳羡。

作为王妃,尺尊公主发扬佛教,让佛文化在西藏落地生根,功不可没。

文成公主出谋划策,协助修建大昭寺,还在农耕、文学、歌舞、医疗等各方面,帮助吐蕃脱离原始生活。

对百姓而言,佛教的影响力,两位公主旗鼓相当,但生活、文化、军事方面,文成公主的影响力,不可撼动。

至今,八大藏戏的头一出,就是《文成公主》。而她,也当之无愧!

而文成公主的成就,依仗的,是我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这,才是王道!

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这个问题问得好。

一直以来,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谁的地位更高,总有一些争论。下面我试着从七个方面来为大家梳理一下,看看哪一位公主才是吐蕃最有地位的女人。

一、从娘家的背景来看

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娶进来的媳妇地位有多高,和她的娘家势力有着必然的关联,这是亘古不破的真理。

唐朝和亲吐蕃,是在唐朝打赢了两国之间的战争,而且唐朝正处在贞观之治极盛时期的和亲,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的上邦大国对小邦的和亲。

文成公主的父亲是江夏郡王李道宗,和唐太宗李世民是堂兄弟。文成公主虽然不是皇帝的女儿,但地位仍然是十分尊贵的。尺尊公主只是小国尼婆罗的公主,尼婆罗只是一个位于尼泊尔的吐蕃属国,松赞干布只是为了加强与泥婆罗的关系才娶来尺尊公主。相比之下,大唐和泥婆罗谁轻谁重,不言而喻。

二、从迎娶的难易程度来看

按照《唐书》记载,唐贞观八年,松赞干布第一次派使节前往长安觐见唐太宗李世民。使节在长安了解到,突厥、回纥、吐谷浑的国王都与大唐联姻,这让松赞干布也有了迎娶唐朝公主的想法。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吐蕃使节又一次出使唐朝,向唐朝提出“尚公主”的请求,被李世拒绝。

(吐蕃接亲)

两年后,吐蕃联合象雄大举进攻吐谷浑。吐蕃史书《世系明鉴》记载:“赞普致书唐主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

面对吐蕃的挑衅,唐军必然做出反击。据《资治通鉴》记载:“ (八月)壬寅,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督步骑五万击之" 。

在这次战争中,唐军让吐蕃吃到了苦头。唐军在主力部队还未到位的情况下,仅仅是先锋部队就取得了斩首千余级的胜利,压倒了吐蕃,致使吐蕃退兵并遣使谢罪。

(唐与吐蕃之战)

大唐禀着“打一拳又给个萝卜”的方针,为了维护西部国境的安定,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这是胜利者的一种姿态,是以上对下的一种恩宠。所以《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上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

而松赞干布娶尺尊公主这一事件,史书记载很少,仅有一些吐蕃小说如《西藏的观世音》之类野史上有记载,甚至有些学者一直对历史上有无尺尊公主这一人物都有争议,所以说在迎娶的难易程度上,文成公主大大超过了尺尊公主。

(尺尊公主)

在吐蕃《大事纪年》以及吐蕃碑文等等这些吐蕃原始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尺尊公主。说明吐蕃根本没有重视尺尊公主,也证明尺尊公主地位必然低于文成公主。

三、从两位公主在西藏的待遇来看

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后,曾给李世民上过一封答谢表,里面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高丽恃远,弗率于礼,天子自将度辽,隳城陷阵,指日凯旋,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夫鹅犹雁也,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文成公主进藏后,吐蕃松赞干布特意为她筑造城堡、建立宫室。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公主进藏后,松赞干布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

(雍布拉康——文成公主行宫)

而关于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专门修筑红山宫一事,疑点甚多。《西藏王统记》记载:“赤尊公主自作念言。藏王……即能修建一大城堡。定于阳木羊年为新城堡奠基。”这座宫殿就是红山宫。

可是吐蕃的《丹珠尔目录》上,关于修建红山宫的用途是这样说的:“为发展先祖之基业,乃建红山宫。”按照这个说法,红山宫根本不是为迎娶尺尊公主修建的。

如果《丹珠尔目录》记载是真实的,那么文成公主有专门为她修的宫殿,尺尊公主却没有,两人地位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四、进藏时间先后并不能决定地位

文成公主入藏时间确实晚于尺尊公主,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这一点不能证明两位公主之间的地位。

当时的西藏是没有长妻、平妻之说,根据《大事纪年》的说法,吐蕃赞普的妻子中,得到蒙赞这个封号,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待遇的仅有文成公主一人。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一直在一起生活,直到三年后松赞干布去世。

在这一时期,吐蕃历史文献、吐蕃碑文以及王统记、贤者喜宴等吐蕃资料中,都有对文成公主的记载,确并没有出现尺尊公主的名字。如果尺尊公主是松赞干布的王后(蒙赞),绝对不可能一处也不出现记载。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谁先嫁到吐蕃,谁就是老大。

五、大小昭寺之争

文成公主为了镇伏“恶道之门”,在绕木齐建小昭寺安置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这事不假。

大昭寺建造的目的是为了供奉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有人就据此认为大昭寺高于小昭寺,所以尺尊公主地位高。

(大昭寺)

在此我要说一句,小昭寺在西藏被称为“惹冒切寺”,大昭寺称为“祖拉康寺”,大昭小昭是汉人的称呼,怎能证明两位公主的地位?

按照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将从大唐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留在小昭寺,吐蕃人为了防止觉神像被抢走,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转移到了大昭寺隐藏,直到后来金城公主将其取出供奉在大昭寺。可见吐蕃对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的重视。而尺尊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也被金城公主转移到小昭寺。

关于调换佛像的事,历来争论很多,也有学者认为,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根本没有调换,是一直放置在大昭寺,而尺尊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也是一直放在小昭寺的。

(小昭寺)

不管此事真相如何,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而小昭寺供奉的是尺尊公主从尼泊尔带去的8岁等身像。

调换佛像是西藏的一种传说,还有许多更加离奇的传说,在此不一一例举了。

六、松赞、文成、尺尊三人塑像的排列方式不是证明地位的标准

虽然一般情况下,松赞、文成、尺尊三人塑像的排列方式是松赞居中,文成公主在左,尺尊公主在右,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西藏历史上并没有“以右为尊”的规定,就是讲究座次排列的中原地区,“尚左”或者“尚右”也是互相调换的。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规定。

七、从后世纪念来看

西藏地区的人民都知道西安有尊曾开口讲话的绿度母菩萨,在藏人心中,文成公主就是绿度母菩萨的化身。直到现在,藏人世世代代把文成公主视为菩萨,把她供奉在寺院中,万民敬仰,受持香火。

(绿度母菩萨)

另外一位尺尊公主就没有这样的待遇。

其实说了这么多,还不如我举个例子。西藏的《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所以,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在西藏的地位谁更高些,读者们应该有了答案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贤者喜宴》、《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资治通鉴》、《西藏王统记》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松赞干布是吐蕃的英雄,他统一了西藏,是藏族人们心中的神话,而其与文成公主的联姻更是为藏汉两地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些年来,有关于松赞干布的两个妻子,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高低问题的争论一直屡见不鲜,很多人都说来自泥婆罗(尼泊尔)的尺尊公主比大唐送去和亲的文成公主地位要高,说尺尊公主才是松赞干布的正妻,可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尺尊公主是一个连是否存在都充满争议的人物。

在吐蕃的史料,敦煌文献以及汉史中都没有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的记载,甚至于尼泊尔本国的原始史料中都没有这位公主的记录。后来佛教密教的产生,才在一些神话传说中有了松赞干布娶尺尊公主这件事情,如后世的《柱间史》,《西藏王臣记》等书中就记载了尺尊公主。然而这些书成书时离松赞干布时期十分遥远,二是此类书中记载了许多荒谬的事情和神话故事,可信度并不高。

而说文成公主地位不如尺尊公主的,无非就是以下几个理由:

  1. 松赞干布是为了迎娶尺尊公主修建的红日宫殿(布达拉宫),在文成公主进藏时,红日宫殿已经修好了。所以说布达拉宫是为尺尊公主修建而不是文成公主修建,松赞干布更加重视尺尊公主。
  2. 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建大昭寺,为文成公主建小昭寺,大昭寺听名字就比小昭寺厉害,所以松赞干布更喜欢尺尊公主。
  3. 尺尊公主先进藏所以地位要高,文成公主后入藏所以是小老婆。
其实仔细推敲起来,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两次求亲才娶回来的大唐公主,贞观十年时,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前往大唐请求两国和亲,可当时的吐蕃不愿意向大唐称臣,所以当时的唐太宗拒绝了。

两年后,松赞干布率兵进攻吐谷浑,在八月攻打到了松州,大唐派侯君集率兵迎战,让先锋牛进达先行,牛进达到达松州后派兵夜袭了吐蕃军队,斩首了数千人。吐蕃军队被偷袭受创后,松赞干布才退的兵。在松州之战四年后,松赞干布再次派遣使者前往大唐上书愿意称臣并请求迎娶公主,至此唐太宗才选取了宗室之女前去吐蕃和亲。

当时的唐朝一直都有和突厥,吐谷浑等周边政权通婚,大唐作为天朝大国,派去突厥,吐谷浑这些边境小国和亲的公主其实都是下嫁。松州之战刚吃了败战但是却能和大唐联姻,这让松赞干布非常的高兴。在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时,松赞干布还特意亲自从都城逻些(今拉萨)前往柏海(今青海玛多县)迎接公主入藏。

事实上,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前的公元631年,松赞干布就已经迁都拉萨并开始在红山上建立红日宫殿,这座宫殿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

关于松赞干布为了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布达拉宫并不十分可信,松赞干布于公元631年迁都拉萨修建宫殿,而其第一次向大唐请求和亲时是贞观十年,也就是公元636年。

虽然说松赞干布不是为了文成公主修建的布达拉宫,但是也绝对不是为了尺尊公主修建的红日宫。

作为一名君王,松赞干布绝不会为了一个女人做出如此重大的事情,虽然太史公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可烽火戏诸侯是假的,而迁都这样重大的事情并不是儿女私情能随意左右的。

松赞干布其家族悉补野家族发源于雅砻地区,早先的藏区分布着大小十多个政权,而悉补野家族因为连续出了几个英明的君主,所以迅速的打败了藏地其他的势力。到松赞干布时期,悉补野家族的疆域已经跨过了雅鲁藏布江,基本上统一了吐蕃。

此前,吐蕃的宫殿都是在扎西次日山上的雍布拉康。而松赞干布时期,因为疆域已经跨过雅鲁藏布江,这座在大山上的王城已经是不利于君主对于领土的全面管辖,所以松赞干布有了迁都的想法。

(雍布拉康)

迁都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这一决议肯定会受到一部分利益受损之人的强烈反对,所以需要一个说服力十足的理由。松赞干布看中了雅鲁藏布江北的拉萨红山脚下一块叫做“吉雪沃塘”(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的地方,这块地方据说悉补野家族的先祖拉托托日年赞在此修炼过,在那时就已经有了红山会成为吐蕃新王都的说法。

而在《玛尼宝训》中记载:在松赞干布带领众臣去红山脚下查看时,远处的红山正巧被一道光环所笼罩,这一奇特的现象被当场的苯教大师解释为天神眷顾赞普,让他在红山修建新宫殿。从现代科学来看,当时的天降光环很有可能是彩虹。

“化身松赞干布想到:‘现今对此雪域王国我将完成教化之事……’得见拉托托日年赞所居之吉雪地区修行。于是,将各种供物以车迎送,并连同眷属臣工人一同前往……并建宫室居之。”

天神的神谕给了松赞干布一个完美的借口,所以松赞干布回去后丝毫就决定迁都,并且在红山山巅上修建红日宫殿。

松赞干布选择迁都于红山脚下的“吉雪沃塘”是出于各方面的考量,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当时的吐蕃版图,红山正位于正中心,方便对边境的管辖;而红山四面环山,山中间有盆地,盆地中吉曲河(拉萨河)穿插而过,有山有水,如此易守难攻的的优越地理位置对于一个新王都来说是十分合格的。

在大藏经《丹珠尔目录》中也记载了修建红日宫的缘由:“为发现先祖之基业,乃建红日宫。”

松赞干布根本就不是为了尺尊公主而修建的红日宫,又何来松赞干布更重视尺尊公主,文成公主地位较低一说。

关于大小昭寺名称反应两位公主受宠程度高低这一说法也是没有的事。

大昭寺和小昭寺是现在的叫法,这两个寺庙最初的名字是“逻婆朱囊寺”(幻显寺)和“嘎西朱寺”(四喜幻化寺)。

传说尺尊公主带来的嫁妆里有一尊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而文成公主的嫁妆是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松赞干布为此修建了大小昭寺放置两尊佛祖等身像。而大昭寺放的是尺尊公主陪嫁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小昭寺放置的是文成公主陪嫁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现在的大昭寺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因为后来调换的结果。

两座寺庙有了大小之分大概是在于大昭寺每年藏族新年进行的拉萨传昭大法会。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时,藏传佛教的宗喀巴大师创立了祈愿大法会,规模更大的大昭寺成为了法会的举办地点,大昭寺的名字也是来源于此,可这时候文成公主已经去世一千多年了。

据传,大小昭寺佛像互换是因为唐朝军队攻打吐蕃,藏人为了保护佛像不被破坏,才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藏于大昭寺内,战乱过去后,便直接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供奉于大昭寺内。

据藏地史料《新红史》中所记载:

在此王之时,唐军抵达吐蕃,红山焚于火。尊者释迎牟尼佛像被藏匿于大昭寺,未得到。

这里的王指的是松赞干布的孙子,吐蕃第三十四代赞普芒松芒赞。松赞干布是吐蕃的第三十三代赞普,而他的儿子英年早逝,所以松赞干布去世后直接由孙子芒松芒赞继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芒松芒赞在位时,大唐军队曾经攻打到吐蕃,红山宫都被战火所焚。于是有人将释迦牟尼佛像藏身于大昭寺内,这样才让唐军没有得到佛像。

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因为文成公主的和亲,和大唐保持了二十多年友好的边境同盟关系,这时候的吐蕃向大唐称臣。可芒松芒赞继位成赞普后,吐蕃和大唐的关系变得恶化,双方经常为了边境领土之争而发生冲突。

而芒松芒赞担任赞普的时间是公元650年到公元676年,期间吐蕃和唐朝多次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基本上都是为了争夺青海和乌海地区。公元670年,唐朝出动五万军队支持吐谷浑,而吐蕃出动二十万军队迎战,于是唐朝军队大败,吐蕃稳固的控制了青海西部,而唐朝长期控制着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在边境领土之争上两国可谓是旗鼓相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以说《新红史》中所说的唐军占领红山,还火烧红山宫殿的举动,在国力颇为强盛的芒松芒赞时期恐怕难以达成。

事实上唐朝史料中并没有任何记载唐朝军队攻打红山的记录,而唐朝三征高句丽,侯君集出兵吐蕃都是有记载的,不可能如此重大胜利的事件漏掉没有记载。

作为胜利方的大唐却在唐史中没有任何关于这一场冲突的记载,仅凭《新红史》中一段没有日期记载的话似乎难以佐证唐朝军队攻占了红山。而唐朝军队攻占红山都是一件难以下定论的事,更何谈因为火烧红山宫殿为了保护佛像不被毁而藏匿佛像所导致佛像互换呢?

所以说大小昭寺更不能体现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地位之分。

说尺尊公主先入藏就是正妻的人其实太过以己度人了,事实上藏族地区没有所谓的正妻,平妻之分。关于大昭寺内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三人的塑身,尺尊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右边所以地位要尊贵一些也是如此,藏族并没有明确的右为尊的观念。

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许多吐蕃书籍,史料都有都有关于文成公主的记载。

《贤者喜宴》中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羊年(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在吐蕃,称为赞蒙并且享有祭祀是王后才有的待遇。

大昭寺前的《甥舅会盟碑》碑文中有一段“当其创立大唐之二十三年,王统方一传,圣神赞普弃宗弄赞(松赞干布)与唐主太宗文武圣皇帝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至赞普牙帐。”

正是因为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不低,所以才会留下这么多的记载。就像唐太宗的妃嫔,妃子徐惠虽然没有子嗣,但是因为向太宗谏言所以被写进了《旧唐书》后妃传;而唐太宗的儿子李恽的生母王氏,虽然替太宗育有一子,但是却只有姓氏,没有封号,没记载出生地,生卒也不详。

不管地位高低如何,文成公主都称不上幸福的女人。16岁的女子因为皇帝陛下的一声令下就必须背井离乡,前去数千里外完全陌生的地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两国交好的重要使命。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共同生活九年,而且没有生育一儿一女,在和以前接触的文化教育完全不同的地方独自孀居了三十年,想来是十分孤独的。

而文成公主在藏区做出的杰出贡献使得藏区人们永远记住了她,在藏族人们的心里,文成公主是神圣的,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地位高低就能概括。

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本人认为文成公主地位高,西藏的布达拉宫就是当时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修建。布达拉宫对藏族人来说那就是神圣的地方,世代敬仰的地方。可见文成公主在藏民心中的地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