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图什么,什么也没落下?

为什么邬思道给雍正忙前忙后那么久,最后一无所获?那么我问你,项少龙帮秦始皇登基,他得到了啥?马尔泰若曦帮雍正登基,她得到了啥?他们啥都没得到,因为这些人包括邬思道在内,都是虚构出来的。

你让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在剧情中获得了一定的身份和地位,会容易引起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就是有一些较真的小伙伴们会查无此人。这也不利于宣传一些历史上的东西。

如果邬思道成了宰相,那么肯定有人会问,在细数雍正朝宰相的时候,为什么又没有这个人呢?这就是邬思道忙里忙外,最后一无所有的重要原因。

项少龙也是一样,邬思道好歹是虚构出来的当代人物,项少龙直接就是个穿越的角色,他在历史上也是啥都没有,这让作者怎么给他编一个完美的结局呢?不过仔细去看,邬思道也不是一无所获。

1、邬思道从罪犯之身,成了雍正心目中的大英雄。

邬思道早年在康熙朝,其实就犯下了国法。他是怎么做的呢?当年他书生意气,自认为科考会成为前几名,后来一看,自己居然在榜末。

为什么?因为组织这场科考的主考官左玉兴、副主考赵泰明居然是看谁给的钱多,就录取谁在前面。年轻气盛的邬思道,立刻带着一帮名落孙山的举人大闹南京考场。

而且为了宣泄内心的不满,邬思道提笔写下一副对子:左丘明有眼无珠,不辨黑黄却认家兄!赵子龙一身是胆,但见孔方即是乃父!

这一左一赵,指的便是主考官左玉兴和副主考赵泰明。事情闹开了以后,康熙也就知道了,盛怒之下虽罢免了左和赵,却也下令通缉邬思道,因此邬思道是康熙朝的罪犯。

等到邬思道辅佐雍正登基以后,他可就不是罪犯之身了,摇身一变成了大功臣。虽然这个功臣没有爵位名声,可却深深烙印在了雍正心里,前一代帝王眼中的罪犯,成了后一代帝王心目中的功臣,这难道不是一种得到吗?

2、邬思道捡回了一条小命。

邬思道逃了以后,其实也没有好去处,在路上被土匪们抢了钱财,又打折了双腿,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瘸子。

他只好前往京城投奔自己的表姐金凤姑,本来金凤姑和邬思道之间,那是有婚约的,可是因为她老爹想要依附权贵,就把金凤姑嫁给了八爷党成员党逢恩。

这两个人一合计,就想着要弄死邬思道。提前得到消息的邬思道赶紧跑路,可一个瘸子能跑到哪儿去呢?因此大半夜的,他就昏死在了一个破庙处。

后来的事情我们就知道,邬思道被雍正家的人给救了,这才成了雍正手底下的谋士。如果没有雍正的搭救,一来邬思道可能那天晚上就挂了,二来邬思道心灰意冷可能也活不长了。

是雍正的夺嫡事业,让邬思道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让他明白,这世上还有一些事情,值得活下来去做。这算不算获得呢?

3、邬思道施展了自己的才华。

邬思道到了雍正府上,几次才华的施展,让他彻底成为了雍正的依靠。因为邬思道能够猜透康熙的心思,这就有点可怕了。

所以雍正的几步大棋,基本上都是邬思道给安排的,比如说在康熙打算封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的时候,雍正认为自己彻底夺嫡失败了,而邬思道却给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让他明白了康熙的良苦用心。

再比如说雍正冒着风雪去夺嫡的那天晚上,邬思道在雍正府上运筹帷幄,又派遣张五哥救出了十三阿哥胤祥,从而夺取了丰台大营的兵权,使得雍正没了后顾之忧。

每一次雍正遇到困难,或者产生疑惑的时候,邬思道都能够替他解围。你说邬思道是不是雍正的首席军师?

当年邬思道考取功名,不就是为了成为皇帝眼里的心腹吗?现在帮助雍正做了这一切,等于是变相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施展了自己的所有才华。

此外他还在雍正府上教授年幼的乾隆皇帝读书,这件事也是了不得的,因为雍正夺嫡成功,他的那些皇子中,唯独弘历智商最高,邬思道明白,自己辅佐了两代帝王,这难道不又是一种获得吗?

4、邬思道获得了自己和雍正的友情。

帝王和臣子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真正的友情。可雍正和邬思道之间是有的,两个相互合作了十多年时间,彼此都相当了解。

而且邬思道退隐前的那些话,彻底打动了雍正。本来雍正是回来灭口的,结果邬思道却用半隐和三不可用的说法,使得雍正放弃了这种想法。

皇帝的秘密,的确不能让外人知道。可是邬思道算外人吗?过去或许算,可从那一刻开始,邬思道不再是雍正的外人了,他们成了真正的知己好友。

总结:邬思道其实就是雍正心里的影子。

为什么说邬思道是一个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人呢?因为邬思道在历史上的确不存在,可在雍正心里是存在的,他就是雍正的另外一面。

雍正的很多秘密,都只有他自己能够掌控,而且夺嫡的很多操作,都是出自他本人之手,这就比较牛了,毕竟能从那么多厉害的皇子中脱颖而出,雍正的智商应该相当高。

邬思道就是另一个雍正,只是作者将雍正的两种性格给剥离开,分别放大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罢了,合起来或许就是历史上那个夺嫡成功的雍正。帮自己夺了皇位,你说这是不是一种获得呢?

参考资料:《雍正皇帝》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图什么,什么也没落下?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什么也没落下?其实不然,且听小崔细细道来!

一、首先,咱们从邬思道的出场聊起,这个很多人应该没有听过!

这件事要从康熙年间的南闱科场舞弊案说起,邬思道本来才高八斗,识穷天下之人,是无锡有名的大才子,府试乡试连战连捷,中秀才举人都是头名。康熙三十六年他应试南京春闱,三场下来,时文、策论、诗赋均做得花团锦簇一般。考完后他自认为就算不在三甲,怎么着也能稳稳当当的考个前十名。

怎料成绩出来之后,“邬思道”三个字竟然在副榜末尾!邬思道大怒之下仔细打听,才知道主考左玉兴、副主考赵泰明都是捞钱的好手,一概论孝敬取士,谁出的钱多谁的成绩就在前面,名次高下按质论价童叟无欺!邬思道原本就心高气傲,盛怒之下,他邀请了其他四百多名落榜举人,抬着财神拥入南京贡院,遍城撒了揭帖,指控左、赵二人贪贿收受,破坏考试秩序,并作诗一首,把主考人员骂得狗血淋头,把个南京科场搅得四脚朝天。并作了一首很尖刻的诗,所做诗文如下:

左丘明有眼无珠,不辨黑黄却认家兄!

赵子龙一身是胆,但见孔方即是乃父!

无锡书生邬思道谨赠!

事情终于闹到让康熙知道了,康熙盛怒之下,康熙眉梢一挑,只说了句:“邬思道好一笔字!”

他大闹一场扬长而去,苦得江南巡抚因拿不到他这个“正犯”被连降两级,左、赵二人革职罢官“永不叙用”——官司直打到紫禁城当今天子康熙御前,明珠、索额图两大权相都差点吃挂落。因此,朝廷严令各省缉拿他这个闹事的“正犯”。

二、邬思道第二次出场是在康熙四十六年,这次他遇到了他为之忙前忙后的胤禛,这时的胤禛还是四爷呢!

邬思道在外逃亡十年时间历经磨难,而且两腿在逃亡的路上被水匪给打折了,他从此成了人们口中的“邬瘸子”!

在外十年,回到久违的三吴家乡,邬思道正站在桥头回首往事,口中喃喃说道:“白杨绿草,风雨忧愁,十年一别,这树都合抱了……” 忽听到背后有人喊他的名字,转过身去一瞧,原来是他的同乡戴铎。两人寒暄之际,戴铎身边站着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咋看之下,此人:“打扮也并不出奇,只穿件灰府绸银鼠夹袍,月白夹裤,脚蹬一双黑冲呢千层底布鞋,虽不奢华,却是干净利落纤尘不染。那青年倚栏而立,一条乌亮的发辫直垂腰间,似笑不笑地看着他们过来。”

此人正是胤禛,但此时,戴铎和胤禛并没有对邬思道表明胤禛的身份,只说是京城皇商!胤禛早听过邬思道的才名,而且胤禛喜欢收用一些落难的奇人异士,胤禛邀请邬思道一起把酒言谈,邬思道也对这个年轻人有所好感,就答应去了,言谈之间说到天下事儿,胤禛对邬思道的见解很是惊讶,想把邬思道收入门下。

正好戴铎和邬思道相熟,胤禛就把这件事交给戴铎去办,怎料邬思道心里还惦记着他的初恋情人,他的表姐金凤姑,金凤姑是他姑姑的女儿,在南京做官的金玉泽的女儿。邬思道去打听之际得知,金玉泽已经升职去了京城。邬思道便在南京忽忽游览了一番,便起程去了京城寻找他的表姐去了。

到了京城,找到她表姐家才得知,原来她已经嫁人了,嫁给了一个叫党逢恩的人,此人是和金玉泽都是“八爷党”的人,邬思道投亲不成,反而在言谈之间得罪了金玉泽和党逢恩,差点被灭口,辛苦他的续姑姑以前对他很有好感,半夜告知他,那两人要害他,并给了他一些细软让他逃走。

邬思道心灰意冷,再加上身体残疾,半夜之间晕倒在一个破庙门口,恰巧被雍王府的武和尚性音和尚所救,性音告诉他,胤禛也在找他,此时只怕只有四爷才能护得他的周全,从此,邬思道归入胤禛门下,一心一意为胤禛出谋划策,助他走上了那个至尊之位!

三、邬思道助胤禛夺嫡之路可谓凶险异常,但在和胤禛相处的过程中,也知道了胤禛是怎样的一个主君,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他也早就想好了明哲保身之道!

投入胤禛门下之后,邬思道不但给胤禛出谋划策,而且还教出了一个后来的帝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十全宝宝乾隆!这期间,邬思道对康熙的帝王心术分析的可谓淋漓精致,胤禛又爱又怕,心想事成之后要收拾掉这个瘸子,而邬思道呢,早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胤禛夺嫡成功之后,邬思道和老十三胤祥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这充分展示了他对胤禛的了解。起因是胤禛要封胤祥为铁帽子王,邬思道劝他辞掉。原话如下:

允祥哈哈大笑说:“先生真是先天下忧而忧!我再告诉你,今儿在养心殿万岁亲口对我说,先生有辅相之才,只干碍着没职份,所以开恩科,特简先生进翰林侍读,然后转上书房。宣麻拜相,还有比这更喜的么?”

邬思道神情似乎有点呆滞,古怪地一笑说道:“算是的吧——十三爷今晚喜上眉梢,给我报喜是一宗儿,恐怕你自己有喜事才是真的。说出来,叫我也欢喜欢喜!”“都喜。”允祥掩饰不住得意的神情,向后一靠伸展了一下,“其实是早已知道的了。万岁说元旦日晋封我亲王,世袭罔替!王不王无所谓,这个‘世袭罔替’难得!”邬思道一双眸子在灯下晶莹生光,沉静地一笑,说道:“铁帽子王,儿孙永永无既。好嘛!连你加上一共九位了。”

胤祥说“你今晚怎么了,这么不阴不阳的?”

邬思道伸手将一杯茶推给允祥,长叹一声默然不语,见允祥一脸惊讶之色,苦笑道:“十三爷,我和你认识十五年了,你天真率性、任侠仗义,很佩服你的为人。今日有句话,说出来或许我要人头落地,不知当讲不当讲?” 允祥被他的神情惊呆了,手里捧着已经凉了的茶,死死盯着邬思道。

“这个铁帽子王你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邬思道仿佛不胜其寒,紧紧抱着铜手炉,声音低沉嘶哑。“四爷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

邬思道语气冷峻得令人发抖,接着又说“你没勘透世情。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胤祥说 “我不信!今日四哥还说,决不做鸟尽弓藏的事!”

邬思道阴冷地一笑:“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性音和粘竿处十几个最心腹的,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使的恐怕就要被灭口了”!

二人正言谈之间,雍正来了,话题就此打住,雍正此时已是皇帝,他想找邬思道聊聊,结果邬思道先开口了。他告诉雍正自己有三忌三不可用。

胤禛回过头来,脸上已是挂了一层严霜一样冷峻,却不吱声,幽幽望着邬思道。

“臣残疾之人,这是一忌。”邬思道毫不畏缩地看着禛,“国家取士授官,自有制度。况大清国运正盛,人才济济,臣在王邸十几年,中外人士知之甚多,骤然置之庙堂之上,虽至公亦无公,虽无私也有私,恐怕有伤圣德。这是一不可用。”

“臣原是犯罪之人,这是二忌。”邬思道道,“康熙三十六年臣为孝廉,应天府试,率五百举人抬财神大闹贡院,此事震动朝野,天下皆知。虽说是激于义愤,到底是触了国法,先帝曾连下诏旨捕拿,臣又潜逃在外。为憎恨吏治黑暗,臣又入京,择主而事。万岁如今功成名就,即起用臣辅在帝侧。在臣原是罪余钦犯,在君又干碍圣祖当初原意,用此不忠之臣致于臣下议万岁为不孝之君,这是二不可用。”

胤禛听得悚然动容,不觉坐了下去,抚膝沉吟道:“只是可惜了你。”

“这正是第三忌。”邬思道见他动了心,舒了一口气,又道:“臣虽然薄有小才,却是阴谋为体。万岁龙日天表春华懋德光明正大。这就是忌!臣在万岁僭邸蒙恩十余年,顾问侍从,无不听之言,无不从之计,无数惊涛骇浪之中早已殚精竭虑耗尽心力,譬如已经熬干了的药渣,万岁何堪再用?倘若万岁念思道忠贞不贰之心,放臣还山,沐浴圣化之中,舞鹤升平之世,在万岁为全始全终之主,在臣为明哲知理之臣,传之后世,亦为一段风云际会佳话。万岁若不允臣之所请,臣今夜就仰药自尽,不伤圣人知人之明!”说着,泪水已走珠般滚落出来。

雍正听完后,不觉动容,他原本打算在晚上除掉邬思道以及给他秘密办事的人。但从邬思道的言语之间得知,邬思道这番言语,其实已表明永不从政,永不泄密,想起十几年知遇之交,朝夕赞襄,吟诗论文,这些情分也难一古脑儿付诸东流。便不忍除掉邬思道了,但也没有完全放松对邬思道的监视,于是放他中隐隐于市了。最后还是十全宝宝说情,终于放他归山林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结语:总之是他二人相辅相成,互相成就,邬思道帮助胤禛走上了至尊之位,反过来胤禛也成就了邬思道辅助帝王的理想抱负!邬思道本无心做官,不能说他什么也没落下!

需要说明的是小崔在这里所写的都是电视剧和小说里的情节,并不是历史真实事件,请看清楚评论!小崔拙见,欢迎关注点评!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图什么,什么也没落下?

题主所问,前提条件不明。以电视剧《雍正王朝》来论,此言差矣,邬思道为胤禛谋划鞍前马后,最次起码也混个饭饱嘛,不能说什么也没落下。

邬思道前传

邬思道出场前,是胤禛与十三阿哥奉旨,前往江南赈济灾民。吩咐在杭州做参将的年羹尧,代为寻找邬思道。从这一桥段来看:

  1. 胤禛研读过邬思道的文章,认可了其才能,希望聘请其,作为自己儿子的老师;
  2. 胤禛应该不知道邬思道的下落,否则年羹尧不会说找邬思道,花了很大功夫;

待年羹尧安顿好邬思道,让其妹妹年秋月代为照顾,可以看出邬思道刚出狱不久,贫困潦倒,连郎中都是由年羹尧请的。估计年羹尧向其说明来意,邬思道便欣然应下差事。

邬思道主业

所以,老师才是胤禛请邬思道的本意。看到有些“条友”说,上来胤禛就请邬思道出山,谋划夺嫡。逻辑先后不对,虽然说胤禛是主角,要打扮成光明正大的形象,但上述说法,起码是有两点不当:

  1. 此为太子还没被废,没有夺嫡之说。其次,胤禛彼时,在外界看来是太子一党,还并未单干,如何便迫不及待剧透了?
  2. 胤禛与邬思道并无谋面,开始只是聘请其,作为儿子的老师,这个才是主业,后面为胤禛谋划是“副业”,只不过“副业”做得太出色,变成了主业,这个有逻辑先后的问题。
定位变化 在江南赈灾时,胤禛并未与邬思道见面,只是吩咐年羹尧护送回京,好生照顾。虽说年氏一家为胤禛的包衣奴才,这是在胤禛府内,在外年羹尧当时再怎么说也是杭州的参将了,让自己妹妹亲自己照顾,说明年羹尧清楚邬思道的地位。只不过,胤禛福晋不知,怠慢了。等到年羹尧禀明情况,反倒令福晋觉得失礼了。

回京后,在众多下人面前,贵为贝勒的胤禛,向刚出狱的汉人行拜师礼。加上将邬思道十年前的文章头口而出,一下打动了邬思道。如同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让诸葛亮看到了“诚”字。自此,邬思道尽心尽力为胤禛谋划,反而将老师变成了“副业”。

运筹帷幄

自太子第一次被废,众位皇子暗流涌动,纷纷开始了夺嫡行动,胤禛也不例外。邬思道在户部欠款、推举新太子等夺嫡关键时刻,运筹帷幄,每一次都料敌在先,在与“八阿哥党”斗争中占得先机,将胤禛置于有利位置。哪怕是康熙逝世当晚,“八阿哥党”不服胤禛继位,企图反扑,都是邬思道率先,让十三阿哥安排丰台大营以及顺天府等五路人马,守卫雍正府邸。五路人马互不统属,起到牵制作用,由十三阿哥居中调度,度过了这一危险的晚上。

功成身退

继位的胤禛与邬思道都感到,彼此的存在是个威胁。何故?胤禛担心邬助我继位,万一为他人所用,对我是个莫大的威胁。而邬思道并未将名利看得很重,其与十三阿哥说:助胤禛继位,是为了天下苍生。雍正继位后,邬思道也觉得与天子相交,共患难易,共富贵难。率先想好了三个理由,作为退路:

  1. 腿瘸,影响雍正的威望;
  2. 是个康熙朝“刑余之人”,雍正用他,恐怕背上不孝的骂名;
  3. 谋划继位是阴谋诡计,继位后不宜再使用。

于是,选择半隐,即找个雍正能找到他的地方吃饭,既解决温饱,又消除了雍正的担心。事实上,后续发展也如邬思道所料,雍正早早便安排了如月,名为照顾,实为监视。

后记:

以《雍正王朝》的剧情发展,原本定位为老师的邬思道,后“不务正业”,发挥了谋略的特长,为苍生谋利,运筹帷幄,为雍正继位做出了重大贡献,反而老师成为了“副业”。待雍正继位后,又能打消雍正的“杀心”,急流勇退,实有春秋越国范蠡之风。所以说,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不能说什么都没落下。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图什么,什么也没落下?

邬思道为何要帮雍正呢?

第一,邬思道原来曾以一篇讽刺朝廷的文章而大出其名,但也因此而下了大狱,后来,康熙大赦天下,邬思道被放出来,经年羹尧等推荐,进入了雍王府,成了胤禛的谋士,胤禛恰好与其他皇子在争夺皇位继承权,而邬思道屡屡为胤禛出主意,而且都能起作用,胤禛视邬思道为心腹谋士,也算是识才,而邬思道帮着胤禛出谋划策,最先是为了报恩。

邬思道(剧照)

第二,邬思道看准了雍亲王继位有戏,所以,他肯帮胤禛,其实,他也是想让自己的谋略能有实际的效果,并以此来证明自己有能力有谋略成为帝师,这算是为了满足自己施展才学的欲望吧。

当时,太子党和八爷党在继位方面相对比别的皇子更具有竞争力,但是,邬思道能看出这两派其实都有弊病,太子和八爷身边缺少真正有谋略的人,在他们身边,是一群善于拍马屁而装聪明的人。还有,太子自以为是,权力欲很强,但却优柔寡断,经常听信于身边的人,而身边的人所出的主意多是损招,所以,他手上有一把好牌,却屡屡打错了,最终失去继位的机会。另外,八爷胤禩有能力有谋略有政治才能,但他太过于自信狂妄,且又太阴毒,是个争权夺利的行家里手。可是,他是康熙的儿子,他虽然有谋略,但在康熙这个政坛老手、深谙权术的帝王面前,他的阴谋是藏不住的,康熙非常了解他的这个第八子,知道他是多谋而阴险的。而八爷常怂恿大臣四处活动,为他继承皇位而奔走,这是皇子争权不该犯的大忌,康熙岂能容许,因而,八爷继位的事后来彻底黄了。总之,对太子和八爷的前途,邬思道是心中有数的,所以,他肯帮雍亲王争夺继位权,他觉得胤禛继位有戏。

第三,虽说邬思道是一个厉害角色,深通韬略,眼光也很锐利,可是,开头他并没有看出雍亲王胤禛的阴毒之处,所以,邬思道愿意帮他胤禛成就帝王大业。邬思道刚进雍王府时,胤禛对他非常客气,而胤禛给邬思道的印象是很有贤德的一位皇子,胤禛吃斋念佛,慈悲为怀,邬思道认为他还算是想干点为国为民的事,属于心善而又有志向的不错的阿哥,而且,邬思道觉得胤禛算是能言听计从,对他很是尊重。进雍王府的相当一段时间,邬思道觉得雍亲王是值得辅佐的。在这种情况下,邬思道当然是很愿意为这位亲王出谋划策的,愿意帮他夺得皇位继承权。

可是,过了一阵,发生了一件事让表面上慈悲为怀的雍亲王露出了真面目,原来,胤禛是一个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为争皇位而心狠手辣的阴险的王爷。

当时,从任伯安那里夺来的《百官行述》被雍亲王烧了,八爷党算是输了一局,但是,八爷党扳倒太子的目标并没有改变,皇八子胤禩想依仗着他的“八贤王”美名,鼓动众大臣举荐他为继位者,而为了达到此目的,他首先必须扳倒太子胤礽,而八爷想到的关键一招是弄到太子曾写给任伯安的信,此时,这信就在四爷手里。于是,八爷党筹划着拉拢四爷的门人,通过这门人去窃取那信件。

可是,雍王府门户严,八爷想要拿到那封信很难,此时,恰好雍王府的仆人坎儿因气愤李卫与他所喜欢的翠儿相好,在酒馆里喝闷酒,这被八爷的人盯上了,八爷让人找了个姑娘给了坎儿,坎儿因此而出卖了四爷。而此事却被十三爷知道了,十三爷告诉邬先生,邬先生将计就计,利用坎儿将太子给任伯安的信交到八爷手中。他的目的是借八爷党之手把信转交给皇帝,如此一来,太子定会被扳倒,不过,此事四爷是不能做的,因为一贯面上装仁义的胤禛不愿让人知道他陷害太子。而不邬先生让坎儿去做,既能扳倒太子,减少四爷夺权的阻力;又能让坎儿及时回头,重新回到雍王府。

雍正皇帝(剧照)

坎儿是有过失,有错误,他因闷气喝酒贪女色而背叛四爷,但此次他有大功,他帮四爷传信给了八爷,而且已经是回归雍王府了,邬思道以为四爷会放过坎儿,可是,当天夜里,四爷还是赐给坎儿毒酒。邬先生听到坎儿呼喊四爷,知道事情不妙,赶紧赶过去,可是,坎儿已躺倒在地上,邬先生差点被绊倒,仔细一看,坎儿尸体还没有凉,邬先生痛苦地感叹:“是我杀了坎儿!”

正是邬先生让坎儿把信给八爷,而四爷不想让人知道信是从雍王府传给八爷的,不想让人知道太子是他胤禛陷害并帮着扳倒的,所以,胤禛将坎儿灭口了。

胤禛毒死了坎儿,是不想让人知道他出卖了太子,同时,也是警告雍王府的人:背叛是没有好下场的。邬思道当然明白四爷暗示,这是杀鸡给猴看。

雍正与邬思道(剧照)

第四,坎儿的死,让邬思道清醒地认识到,胤禛是个不择手段的阴毒的皇子,如果哪一天必要的时候,他邬思道也会成为第二个“坎儿”,当然,他知道,胤禛不会在继位那一天杀他的,但是,他若是干了类似于坎儿干的事,必定会遭胤禛毒手。

如果早知道胤禛是这样一个人,或许邬思道就不会那么投入地为胤禛出谋划策了,可是,现在他已经在雍王府,不干也不行了。

后来,在胤禛登基成了雍正皇帝的那一夜,邬先生为了自救,也为了摆脱胤禛的控制,使用了巧妙的“半隐”策略,因为他不能全隐,全隐胤禛也不会放过他,因为雍正知道他是个非常厉害的谋士,是不允许他帮别人的。而“半隐”就不同了,他跑到胤禛最信任的李卫那里,胤禛对此很放心,胤禛通过李卫可以对邬思道进行监控,当然,在李卫身边,邬先生也很安全,因为李卫对邬先生非常敬重。

帝王权谋不是常人可以知晓的,邬思道能选择激流中睿智地“半隐”,这保住了他的性命,这是杰出谋士才具有的政治智慧。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图什么,什么也没落下?

《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极力帮助雍正,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意境。

“士为知己者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读书人非常崇尚的一种气节所在。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并予以信任与重用,而诸葛亮不仅帮助刘备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好强,更是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报了刘备当年的知遇之恩。明朝时候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方孝孺,对于自己的学生同时也是自己君主的建文帝是忠心耿耿,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最终以“诛灭十族”的方式悲壮收场,尽显人臣的气节。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中,是不胜枚举,“士为知己者死”也就此成为了读书人的重要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之一。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邬思道在《雍正王朝》剧情中的处境。

他是经历过十年牢狱生活的罪犯。提及明清时期的监牢,总会让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犯人在不见天日的牢房中,睡的是草席,吃的是残羹冷炙,还要受尽官差的欺凌与虐待,可以说是毫无“人权”可言。

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历经了十年的风霜雨雪,无论是在他的身体上和心理上,都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在狱中,他患上腿疾,不仅造成了行动上的不便,影响到实际生活,并且这也会让他在求职和营生方面,遭受到了巨大的阻碍。而更为关键的是,一篇满怀激情、感叹世事不公的《士子揭世文》,却给自己带来了如此大的劫难,必然也极大的消磨了邬思道的心性和热情,也让他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心灰意冷,更是对整个官场甚至朝廷失去信心。

毫不夸张的说,尽管邬思道满腹经纶,有着“房杜之才”,但是以他的这份履历和目前的状态,别说东山再起,是否能够维持生计,才是他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表现除了极为真诚的“礼贤下士”和“求贤若渴”的态度。

首先,雍正在很早的时候就安排年羹尧找寻邬思道到了邬思道,并且年羹尧按照雍正的要求对其给予了极高的礼遇,甚至将自己的亲妹妹年秋月服侍邬思道,让邬思道从一开始就对雍正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至少雍正以及年羹尧帮助邬思道很好的解决了安全问题和温饱问题。

其次,雍正完成了江南筹款赈灾的任务,回到了府上,还没有来得及脱去官服,就急忙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弘时和弘历,依照汉族读书人的传统,将邬思道奉为府上幕宾,包括他在内,都对邬思道行大礼以示尊崇,这一举动必然是让邬思道诚惶诚恐。

再次,雍正在当天夜里,与邬思道彻夜长谈,并且还提及到了邬思道的那篇《士子揭世文》。

朝廷待其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矣。 独不感天听若雷,神目如电。呜呼 !吾辈进退不苟,死生惟命 ,务请尚方之剑斩彼元凶、头悬国门、以儆天下墨吏!

这篇让邬思道受尽人间疾苦的《士子揭世文》,让邬思道对其是百感交集,而如今,却得到了雍正的正视与莫大的认可,这边让雍正与邬思道之间建立了同理心,而邬思道在重获信心的同时,也为雍正的诚意所深深打动。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邬思道决定全力辅佐雍正,而只要雍正对其继续保有认可与信任,那么邬思道则会继续用自己的才智和谋略回报雍正。

邬思道自己也非常的清楚,帮助雍正参与“九子夺嫡”,对于他自己也是一场危局。

《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在最开始的并没有主动夺嫡的想法,更多的时候还是依附于太子胤礽,并且积极协助、保全胤礽。可是随着胤礽愈发的荒诞不羁,并且与康熙的矛盾愈发尖锐,同时八阿哥胤禩等人对于皇位又是虎视眈眈,这才坚定了雍正夺取皇位、继承大统的想法。特别是有了十三阿哥胤祥和邬思道的鼎力支持,一个主外帮助其共抗强敌,另一个主内帮其出谋划策,也为其增添了不少的信心。

然而,此时的邬思道也非常清楚,从这一刻起自己的结局已然是注定了的。

帮助雍正参与夺嫡,必然是将要知道非常多的内幕,而这些内幕中,有些则是关系到皇家的威严以及皇位来源的合法性的的原则性问题,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效果,必然会引得雍正的担忧。

如果雍正顺利登基,这些事情很有可能成为雍正的“黑历史”和把柄;而如果雍正不能夺取皇位,这些事情也将成为新君清算雍正的重要罪证。

在这样的情况下,邬思道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被处死,要么被隔绝于诗,与外界彻底无法解除,进而彻底的失去自由。不管是哪一种结果,对于邬思道来说都是非常的不公平。

而雍正在处死高福的时候,可以说给了邬思道一个非常明显而又明确的暗示,也让邬思道明白了雍正的想法和用意,那就是雍正的眼里揉不得沙子,邬思道安分守己尚且能够保全,如果有其他想法,结局必然是同高福一样。

可是即便如此,邬思道还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全力辅佐雍正。

一来,辅佐雍正登基,尽管不会青史留名,也不能被公之于众,但是对于邬思道而言,经历过十年邢狱之苦,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通过此得以重新证明自己,即便是死也是死而无憾了。

二来,邬思道看到了康熙其他皇子的心性,自觉雍正还是最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继任者,他帮助雍正,是对国家和朝廷的负责,这也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责任。

三来,邬思道现在已然是在雍正府上无法脱身,而他想要找寻新的机会,保全自身,继续扶保雍正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而邬思道也用尽其所能,帮助雍正分析局势,剖析康熙的想法,并且积极为其出谋划策,最终帮助雍正顺利登上皇位。

最终,邬思道先是在李卫府上“半隐”,最终在田文镜府上完成“全隐”。

雍正登基当晚,连夜回到府上,而他此时有个很重要的目的便是处理邬思道的问题。此时的邬思道提出“三不可用”,随后又想雍正提出了“半隐”。

可以说这个“半隐”的提出,帮助雍正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此时的雍正最为担忧的便是邬思道不再受到自己的控制,进而成为自己皇权统治的威胁,而他们之间十多年的主仆情谊以及邬思道的功劳,又让雍正下不了决心彻底将其除掉。所以邬思道用“半隐”的方式,既解决了自己的温饱和生计问题,可以安心养老,同时将自己置身于雍正的视线之下,让雍正放心。

而实际上,此时前往李卫府上,成为了邬思道想要“半隐”同时也是雍正同意其“半隐”的唯一去处。

之后邬思道借由帮助田文镜彻查山西藩库弊案,成功“跳槽”到了田文镜府上,并且向田文镜索取了每年八千两的幕酬。

邬思道并不是爱财之人,但是在田文镜府上,他却对这份幕酬反复提及,一方面,他这是在故意激怒田文镜,让田文镜主动将自己赶出府上,另一方面,这个钱是他未来的养老钱,是他和如月未来的生活费用,他必须要拿到。

于是,田文镜在邬思道的反复讨要下,不厌其烦,最终兑现了其四千两幕酬,将其驱赶出府,之后,雍正也没有派人再去追寻,可以说也算是最终放过了邬思道,准许其“全隐”,也给予了他“自由”。

而此时的邬思道,尽管没有得到高官厚禄,但是他并非一无所获。

在田文镜处取得的数千两白银,相当于一个四品京官几十年的俸禄;一位服侍自己的丫头,这是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对于邬思道的歉意体现;当然还有一份助君夺位的经历,这也能让邬思道感到一份信心以及自我认同。

邬思道为了雍正忙前忙后图什么,什么也没落下?

谁说没有落下!

人家邬先生图的是济世安民!已经通过辅佐老四上位完成了!图谋甚大,最后还完成了,不能说什么也没有落下!

更何况邬先生在田文镜处逃了以后,还带着侍女如月和四千两巨款跑的,虽然对比他的巨大功劳而言不值一提,但最起码晚年是无忧无虑了。

完成理想,还可以安度晚年,可以了。

至于宋安之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看看邬先生临走之际,老十三愧疚的对邬先生说道他们对不起邬先生的时候,邬先生是这样回答的:“我是怀着为天下苍生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如今心愿得偿夫复何憾呐”。

虽然邬先生这样说有着自保的意思,不想表露出自己的不满的意思。但也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说明邬先生这个人的理想就是济世安民,所以身为一个谋士,他通过辅佐老四上位,以这种方式完成自己的理想,已经是很成功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

当年邬先生被下入死牢,是老四派年羹尧救他出来的,不然早就被折磨至死了,所以老四就是邬先生的救命恩人,邬先生这样报答他,也是情理之中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