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香妃,27岁入宫牌子被翻掉漆死后乾隆罢朝三天吗?
香妃真的存在吗?如果她存在,那么她身上真的自带体香吗?人总会欺骗自己,其实我们所认为的香味,在自然界来说,一般指的都是花儿散发出来的味道而已。
植物为什么开花?其实花儿就是植物的繁殖器,它们开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而花儿之所以能散发这种味道,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开花的时候,油细胞散发出的芳香油跟随水蒸气一起散发出来,所以我们才能闻到香味。
现在你还会觉得香妃身上的香味,是自带的吗?当然不是,肯定是香妃长大成人以后,刻意熏出来的。而回族的异香,可以吸引中原地区的蝴蝶,这也是很有可能的,这应该是一种特殊成分的花粉制作出来的香料。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香料用一次就可以长期保持体香,比现在的香水要好用的多,这属于回族的文化瑰宝而已,并不是香妃特殊的能力。那么香妃果有其人吗?
一、香妃跟乾隆属于政治婚姻。历史上的确有香妃,不过不被当时的人称之为香妃,当时的人称她为容妃,是和卓氏。她是回族人,乾隆为了更好地统治新疆地区,所以娶了这么一个女子。
和卓氏是新疆叶尔羌地区回部台吉阿里和卓的女儿,那时候阿里台吉总是被准噶尔欺负,心里那叫一个苦啊,一直向清廷求援。
乾隆实在是看不过去了,所以带人前去再次平定了准噶尔,也把大小和卓给救了出来。可是这两个和卓不知道感恩,居然反叛了清朝,在南疆自立为王。
可是和卓部落里也有明白人,他们知道不能跟清廷作对,否则人家大军压境,你丫只有逃命的份。于是香妃的哥哥图尔都台吉便带着自己的人马归顺了清廷。
在图尔都台吉的帮助之下,乾隆再次平息了新疆叛乱,击败了大小和卓。这么一来图尔都台吉可就有大功劳了,乾隆所选的容妃,正是这位图尔都台吉的妹妹。
很显然,这位容妃嫁给乾隆,纯粹是一场政治婚姻。当时新疆总是有叛乱,乾隆很烦恼,于是希望这种联姻的方式,断绝新疆地区的骚乱。而容妃,便是香妃的原型,因为乾隆后宫40多位妃子里,只有容妃这么一位是来自回部的。
二、香妃是二婚,乾隆难道不嫌弃?香妃嫁给乾隆的时候,其实已经27岁了。可见回部贵族里面,是真的没有拿得出手的女人,年轻好看的,估计跟图尔都台吉不太亲密,跟他亲密的,估计只有这么一个妹妹了。
27岁的年纪,在那个年代,估计手里都有两三个娃了,所以说香妃属于晚婚了。晚婚也就算了,可是香妃还是二婚,这就有点让人诧异了。
自从朱熹老爷子搞了一套三从四德以后,中原人士都不愿意娶二婚的女人,死了丈夫的女人,宁可一辈子守活寡,也不愿意改嫁。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得若干女性失去了一辈子的幸福。
在乾隆时期,这种思想其实也严重影响了满洲人。满洲人入关以后,明朝的贪官们不仅教会了他们捞钱,而且还教会了他们所谓的三从四德。
因此乾隆怎么会接受一个二婚的女人呢?他是皇帝,更加不可能接受了。香妃早年是嫁给了小和卓霍集占。这个小和卓就是此前被乾隆皇帝所救,却又发兵背叛乾隆皇帝的人。
他娶了香妃以后没几年功夫,就把香妃给休了。至少清史稿上是这么写的,到底是不是被休了,这一点需要考证。
本来娶这个香妃,就是为了一种政治上的联合,所以乾隆本不会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她身上,因此也就不在乎她是否是二婚了。
三、香妃入宫以后,你别说,还特别得宠。香妃刚入宫那会儿,地位也不算高,只是一个贵人,一年以后升为容嫔,35岁的时候被封为容妃。这晋升速度本来不算快,可是香妃特别得宠是真的。
清朝后宫女人的等级,大致分成了8等,地位上从高到低分别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子、嫔、贵人、常在、答应。
她一进宫就能被封为贵人,可见是看在她背后图尔都台吉的面子上才给的封号。可是入宫以后,乾隆发现香妃有独特的异域风情,这是中原女子和满洲女子所没有的。
因此乾隆皇帝开始宠爱香妃,在她入宫后的第三年,就被提拔为了容嫔。而她哥哥图尔都台吉,也因此被加封为辅国公。到底谁沾了沾水的光,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乾隆第四次南巡的时候,容嫔就紧跟着他一起。也就是在这沿途之中,乾隆开始特别宠爱容嫔,也许是当时女人带得少,所以乾隆天天翻容嫔的牌子,漆都掉了还不停止。
除了翻牌子外,乾隆一路上也给了她各种好吃的,还有若干赏赐。乾隆三十三年,容嫔终于晋封为容妃,这一年她已经35岁了。
你以为她会失宠了吗?当然不会,在38岁的时候,乾隆又把她带上一起去东巡,也就是登泰山,拜祭孔庙。
此前乾隆的皇后、皇贵妃、贵妃全都死了,所以容妃在后宫的地位其实相当高。不过一直到容妃55岁去世,都没有被提拔为贵妃。
总结:香妃的传说,跟历史上的容妃其实完全不是一个人。后人编纂的香妃,也是小和卓霍集占的老婆,不过她跟霍集占是情投意合的。清军杀掉了霍集占以后,将她抢了送给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多次想要霸占她,结果人家宁死不从,最后被乾隆给杀掉了。甚至现在为了吸引后人前来,喀什地区居然出现了香妃墓,你把游客都当傻子么?这么一个存在于戏曲里的人,你给她立一个墓?
这个墓里最多只有香妃的衣冠冢,因为真正的香妃,也就是容妃,是被安葬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寝里。
参考资料:《清史稿》
历史上真实的香妃,27岁入宫牌子被翻掉漆死后乾隆罢朝三天吗?
历史上真实的香妃,也就是乾隆的容妃和卓氏,和卓氏二婚,传说身体有异香“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和乾隆可谓恩爱一生,却无子嗣,死因成迷。
一,二婚嫁皇帝
和卓氏入宫时已经27岁,且是被前夫休弃,和卓氏家族断然不敢将这样的女子送给乾隆。也是“政治联姻”开出了爱情的花朵,可是不能结出爱情的果实。
乾隆二十五年,大清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在此期间,容妃一家是帮助清军平乱,父亲,哥哥均得以加官进爵。在进京拜见乾隆后,和卓氏被选入宫,算是通过政治联姻来巩固对新疆的统一。
和卓氏从小美丽动人,嫁给霍集占后,却因部族内部分裂被丈夫囚禁苛待,最后被抛弃。乾隆选中和卓氏,可见确实有过人之处,容貌气质不凡。
二,容妃是“香”妃
和卓氏进宫后,乾隆宠爱有加,乾隆二十七年封容嫔,三十三年封容妃,可谓“三年一小升,五年一大升”,关键是在此期间,容妃并没有突出贡献,没有生育子嗣。皇帝宠爱她,太后也十分喜欢她,晋封都是奉太后懿旨。
后宫美女如云,光靠美貌恐怕宠爱不得长久,所以长久以来,就有传说容妃盛宠不衰是因为身体可以散发出特殊的香味。那么真相是这样吗?
裕陵容妃墓被盗后,专家对地宫进行了清理勘察,对容妃的尸骨也作了鉴定,是维吾尔族人头骨形状,年龄五十岁左右,对人体其他组织分析并未见能散发香味的物质。所以容妃不是“香”妃。可能为了吸引皇帝的注意,使用了特殊的香料,或者化妆品。
乾隆生性爱美女,牌子被翻掉漆的又何止她一人,纳兰淳雪不也是?令妃魏佳氏生那么多子女不也是宠爱一生。
三,半生荣宠,未得一子
乾隆有多宠爱容妃呢?她可以穿维吾尔族的服装在宫里来去自如,在满是旗服的后宫,也是独树一帜。饮食上专门给她请了新疆的厨子,南巡的时候都带上。
一生都在担心容妃太过思念家乡,把家人接到京城定居,甚至死后还弄个家人送回家乡再安葬一次。令妃去世后,容妃算是后宫最得尊崇的妃子了,虽然已经年老色衰。
但是进宫28年,未得一子,如果不是身体原因,就应该是乾隆不想她有子嗣,大清以满蒙联姻为正统,将来的继承人如果不是满蒙血统,恐怕得出大乱子,而且容妃一旦有子,也助长了新疆的实力,对统一大业不利。当然这只是推测。
四,死因成谜
容妃54岁去世,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五日,乾隆单独赏赐了容妃十个春桔,可是第五天就去世了,史料记载,早前太医有向容妃敬献“平安丸”。
此时的乾隆快八十了,容妃也已步入老年,纷争的日子早已过去,应该没有意外,古代医疗条件不好,看似没什么大病,也可能很快不治而亡。
关于乾隆是不是罢朝三日,未见记载,但可以推测,朝廷应该已有太子监国,大事请示一下皇帝,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乾隆这个时期可能休息的时间还是蛮多的~
结束语
容妃能在勾心斗角的后宫赢得宠爱,也算是幸福半生,可惜没有生育。“多情皇帝,惜爱美人”。
历史上真实的香妃,27岁入宫牌子被翻掉漆死后乾隆罢朝三天吗?
历史上的香妃身上或许不一定香,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她的确是一名拥有维吾尔族人血统的女子,而在史书上香妃也被我们称作是容妃。
香妃的父亲是当时新疆地区和卓氏的一个首领,所以香妃从小便生活在锦衣玉食的条件之下,在年幼时期香妃就因为貌美而闻名。
在传说中,香妃长大之后被许配给了新疆回族酋长霍集占,后来霍集占带领部落发动叛乱,在兵败后则被乾隆所杀,而为了讨好乾隆,部落最终将香妃作为“礼物”送给了乾隆。
但实际上香妃并不是这样来到乾隆身边的。
——香妃与乾隆两人之间的瓜葛我们还要追溯到“大小和卓木”叛乱。当时“大小和卓木”合力对抗清王朝,在南疆形成了一个割据势力,而其内部贵族图尔都并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他选择了依附清王朝。所以在平定叛乱中,图尔都对大清王朝的帮助很大。自然,在乾隆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也不会亏待图尔都。
当时的乾隆不仅给图尔都加官晋爵,让他享受蒙古王公待遇,还娶了图尔都的妹妹,即当时已经27岁的香妃。
我们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其实乾隆娶香妃颇有一些政治联姻的味道,毕竟这样就能与图尔都更加的亲上加亲。
——其实清政府的政策一向都是如此,无论是新疆也好,蒙古也罢,统治者采取的措施都是“因俗设官”,拉拢部分少数民族贵族为自己效力,再利用他们熟悉本民族的特点与他们在本民族具有的威望,去更好的治理边疆,最终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因此,乾隆娶香妃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让图尔都更好的为自己卖力。
只不过虽然是政治联姻,但乾隆还是真心实意对待香妃的,对其不仅敬重,更是宠爱有加。
这种宠爱首先表现在她的地位上。当时乾隆在第二位皇后去世后,就一直没有再立过皇后,一般皇贵妃的等级最高。而香妃则仅次于皇贵妃,位列皇贵妃除外的所有妃嫔之上,可以说地位还是极其高的。
而我们从一些细节层面也可以看出,乾隆对香妃的宠爱。
——当时乾隆不仅经常赐给她各种奇珍异宝,还专门为她修建了西苑宝月楼;而且无论是乾隆皇帝的南巡,还是西巡,他每一次出门的时候身边都会带上香妃;在得知香妃喜欢家乡菜的时候,为了照顾其饮食起居,乾隆还专门为她从新疆请来的一个厨子特意为她做饭。
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乾隆对香妃已经做到了无微不至,让一向风流的乾隆皇帝能够做到如此地步,香妃也可以堪称一个奇迹了。
香妃之所以这么得宠,她的美貌肯定是其中之一,毕竟根据现存的有关于香妃的画家以及她的骨骼恢复的原貌,香妃确实是一个非常貌美的西域女子。
但美貌绝对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毕竟香妃嫁给乾隆的时候已经27岁了,当时皇宫中选秀一般都是花季少女,从中可以看出乾隆口味不变,一直都是偏向于选年轻的。而香妃在后来年纪大了,依然受到宠爱,这已经不能再拿长相出来说事了。
这还得将原因,归结到政治之上。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统治中原的王朝都对少数民族地区存在鄙夷态度,对待其一直有羁縻色彩,而这其实也是历朝历代边疆地区一直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身为后来人的乾隆已经看透了这一点,加上自己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对于这方面的认知更加的深刻。
要想彻底解决这个边疆问题,就得让边疆少数民族看到自己认可“华夷一体”的诚意。那怎么表现才最为直接呢?自然是对他们的人好点,不仅要给他们地区一些补贴福利,也要对嫁给皇室的女子比常人更高的待遇。
总之在香妃48岁的时候,她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几乎什么都有了,财富、地位、宠爱这些东西,乾隆都毫无保留的给她了。在没有为乾隆留下子嗣的情况下,还能有如此待遇,应该也没谁了。因此她也并非像传说中那般对乾隆没有感情,她个人对乾隆还是相当感激的。
而当然了,如此受到重视的香妃也不太可能像传说中一样,是被孝圣皇太后赐死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孝圣皇太后还是香妃能够有如此地位的一个助力。
我们都知道,乾隆是一个孝子,他很听太后的话,对于太后说的一切建议,他几乎都会听从。而当时孝圣皇太后的建议中有不少都是替香妃说话的,比如香妃从嫔晋升为妃,速度如此之快,都是乾隆得到了太后的催促。
香妃毫无疑问是自然病死的,毕竟在她去世的时候已经55岁了,如果不与她的丈夫乾隆相比较的话(当时乾隆已经78岁了)。她在那个时代并且这个年纪去世,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事迹半真半假,死因也是假的,所以传说中其死后乾隆罢朝三天也多半是假的了。
但即便没有罢朝,我们依然不可否认乾隆对香妃的宠爱。毕竟当时的乾隆在香妃死后,不仅为其身后事办的极其隆重,在对待其亲人家族方面也是做的十分贴心。
——比如乾隆不仅为其举行了大型葬礼,还特地将她在宫中几十年里积攒下来的一些物品分赠给宫中之人,让自己能够见到这些东西的时候,能够顺便想起她;而对于其最终的墓址选择也是再三权衡。
很显然,香妃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凄美悲惨。她不靠自己长相,居然能够在生前受宠享尽荣华富贵,生后让人思念哀悼,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了。而在这当中,香妃最应该感激的也并不是好丈夫乾隆,应该是她的家族,尤其是她那个帮助乾隆镇压叛乱的哥哥。
历史上真实的香妃,27岁入宫牌子被翻掉漆死后乾隆罢朝三天吗?
在众多古代帝王嫔妃中,乾隆帝的香妃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奇异曲折的故事,被频频改编成小说、戏曲、诗歌、图画、影视剧等,为她的人生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也让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
(香妃画像)
那么,历史上的香妃是否真实存在呢?她的经历和传说中的香妃有何区别呢?
相传,乾隆有一个妃子不仅异常美貌,而且遍体生香。因为“玉容未近,芳香袭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故被封为“香妃”。
香妃本是新疆回部酋长霍集占的王妃。在乾隆中叶,回部叛乱,清廷派出兆惠将军平叛。霍集占后来被诛杀,香妃也被兆惠生擒,带回京城送给了乾隆。
乾隆对香妃一见钟情,赐她为妃,专门建了一座“宝月楼”让其居住。不过,香妃始终对乾隆杀死他的丈夫耿耿于怀,抱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对乾隆冷若冰霜,至死不从。
乾隆为了让香妃回心转意,又在宝月楼旁按照回族风格,修建了一座回回营,还在武英殿西侧仿照土耳其风格修了浴德堂,供香妃每日沐浴。至于平常的吃用玩乐,乾隆还下旨必须按回族习俗,一概满足香妃的要求。
即便这样,香妃依然不为所动,照样对乾隆避而不见。后来,皇太后获悉此事,为了不让乾隆分心,召香妃入宫,用一条白绫赐死了她。乾隆得知消息后,悲恸万分,下旨罢朝三日,以妃礼厚葬香妃。
(乾隆与香妃)
这就是民间流传甚广的关于香妃的故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香妃是怎样的呢?
据《清列朝后妃传稿》等清宫内廷史料记载,乾隆一共有嫔妃四十余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满、汉女子。只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信仰伊斯兰教,最终晋封为 “容妃”,备受乾隆皇帝宠幸,这实际上就是传说中的“香妃”。
容妃生于雍正十三年九月,是新疆喀什噶尔贵族麦赫杜姆·阿扎木第七代后裔,也是新疆伊斯兰教上层和卓家族的子孙。
从14世纪开始,以和卓家族为首的回部伊斯兰上层宗教势力就开始不断争夺政权,企图将整个新疆控制在自己手里。
乾隆23年,大和卓波罗尼都与小和卓霍集占举兵叛乱,杀死清朝副都统阿敏道,建立“巴图尔汗国”。小和卓霍集占出兵占据叶尔羌、和田、喀什噶尔、库车等地,自封为“巴图尔汗”,拒绝接受清廷的招抚,意欲和清廷分庭抗礼。
和卓部家族内部也产生分裂,香妃家族不愿和清廷作对,拒绝承认霍集占汗王地位,不得不外逃避祸,举家迁徙到了伊犁地区。
1758年,乾隆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钦命“定边将军”兆惠率大军入疆平叛。在进攻叶尔羌时,遭遇到大小和卓的重兵围困达一月有余。正当兆惠弹尽粮绝几乎陷入绝境时,香妃的叔父额色尹和其兄图尔都、堂兄玛木特率本部兵马赶来求援,解了兆惠的燃眉之急。
(围场点兵)
其后,香妃家族又和清军协同作战,击退了大小和卓部的数次进攻,直至收复叶尔羌。大小和卓战败后,狼狈逃往巴达克山,最终被当地酋长擒获,砍下其头颅献给清军,叛乱终被平息。
在这场平叛战争中,香妃家族居功至伟,乾隆降旨进京召见,香妃族叔额色尹被封为“辅国公”,不久后又晋封为“镇国公”。额色尹死后,由他的侄儿托克托承袭辅国公,香妃的其它族人也依功各获赏赐。
在这些人中,香妃的兄长图尔都所获的赏赐最为丰厚,乾隆不但奖赏他豪宅、银两,封赐“辅国公”,还将一名绝色宫女嫁给他,可谓隆宠优渥。
乾隆之所以对香妃的兄长如此偏心,是和香妃有关系的。因为,就在大小和卓叛乱被平息的第二年,香妃就被哥哥图尔都送进宫内,并被册封为“和贵人”,此时的香妃大约25岁。
(香妃画像)
虽然看起来这是一段典型的政治联姻,但香妃进宫后确实得到了乾隆的宠爱。
因其是维吾尔族人,乾隆特准她长期穿着维吾尔族服装,保持维吾尔族饮食习惯。宫中还为她专设了维吾尔族厨役,以照顾她的民族习惯。直到乾隆30年,香妃才改易服饰,换上了特制的满族朝服、朝冠和吉服。乾隆还特地为香妃修建了“浴德堂”,专供她每日沐浴之用,可见香妃在乾隆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乾隆二十六年,香妃晋封为容嫔,乾隆三十三年,她又晋封为容妃。乌拉那拉皇后死后,乾隆帝不再立后,容妃在宫中的地位逐年提高,在乾隆四十多个嫔妃中,她的名位排列第三。
在进宫后的30年时间里,香妃先后多次陪同乾隆南巡,还曾随驾赴盛京,拜谒过清太祖努尔哈赤陵等。
真实的香妃,是不是“香”,正史上并无记载。不过,从她备受乾隆皇帝宠爱这一点来看,她至少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香”。
当然了,香妃的最终结局并非是传说中的被太后赐死。相反,她在乾隆的小心呵护中活到了55岁,于乾隆五十三年四月,病死于宫中,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裕陵妃园陵寝。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列朝后妃传稿》)
历史上真实的香妃,27岁入宫牌子被翻掉漆死后乾隆罢朝三天吗?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这种牌子被翻掉漆的故事,肯定是野史闲谈。
历史上乾隆皇帝真的是有一个来自西北边疆之地喀什噶尔的妃子。
这个穿着打扮异于其他妃子的,就是容妃和卓氏,这个女人来自回部的一个贵族家庭。毕竟乾隆皇帝后宫四十多妃子,有个来自异域的不足为奇。
但是毕竟这个来自异域的妃子太独特了,于是在后世关于乾隆皇帝的众多传说中,就有了这样一个神奇的香妃。据传言“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活脱脱就是《还珠格格》中香妃的原形了。
其实真实的“香妃”,没有那么多神奇的故事,就是乾隆平定西北之后,绥靖西北回部贵族的一个小手段罢了。“香妃”也并没有什么国仇家恨,在清宫待的好好的,最后是年老而终,葬在乾隆皇帝的裕陵旁边。
历史上真实的香妃,27岁入宫牌子被翻掉漆死后乾隆罢朝三天吗?
咸丰、同治年间,出自曾国藩幕僚王闿运手笔,一篇《回妃》的短文,被认为是香妃的雏形。故事内容讲的是,乾隆平定回部后,带回一名惊为天人的美女,册封为回妃。但这位回妃并不留恋皇宫的富贵荣华,常常思念故土,几次三番想暗杀乾隆。虽然计划失败,但乾隆被其志节所感动,并不怪罪,反而怜香惜玉起来,令到皇太后很担心。趁着乾隆不在,皇太后下令绞死了回妃。
时间来到1915年,故宫展出了一副戎装女子画像,原保存于承德避暑山庄,画像上的原标签为“美人画像”。但主办方为追求轰动效应,将其改名为《香妃戎装像》,据说画像出自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师,郎世宁之手,使得香妃的故事流传开来。此后,又经各种文学作品的演绎,将香妃描绘成美艳无比,且身上有种异香的妃子,故又名“香妃”,传得神乎其神。
(香妃戎装像)
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乾隆的后妃之中,并没有香妃这位妃子,但有一位来自维吾尔族的容妃,和卓氏。1759年,大、小和卓发生叛乱,乾隆出兵平叛,容妃家族并不愿意为清廷作对,相反容妃的哥哥图尔都等人还领兵加入到平叛队伍;平叛结束后,容妃一家应召入宫,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封官进爵。
图尔都为表示忠心,便将妹妹和卓氏送入宫中,服侍乾隆。而乾隆为稳定边疆,也答应了这门亲事,迎娶了和卓氏。乾隆对这门婚姻,还是比较上心的,册封和卓氏为和贵人,贵人呢,在清代后妃等级之中列第六等,在其之下的是常在、答应。乾隆这番安排,让时年已经27岁的和卓氏,直接跳过“基层”;加上赏赐大量金银珠宝,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可谓皆大欢喜。
乾隆固然是看中和卓氏的美色,但背后更看重的是通过联姻,达到政治结盟,稳定边疆的局势,可见,这是一门政治婚姻。但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和卓氏入宫以后,为人和顺、处事谨慎,婆媳关系处理相当不错,哄得婆婆直接下懿旨,两次册封和卓氏;先是于1762年,册封和卓氏为容嫔,接着又在1768年,册封和卓氏为容妃;同时,和卓氏的哥哥图尔都,也被册封为辅国公。
作为孝子的乾隆,自然开心,没想到起初更多出于政治上考虑的姻缘,这么讨老娘开心。于是,乾隆对于和卓氏,格外眷顾:
- 考虑到民族的讲究和禁忌,乾隆为和卓氏配备了维吾尔族厨师,专门给她做手抓饭、大盘鸡之类的维吾尔族美食;特地在和卓氏居住地,立起一面大理石镌刻的《古兰经》,以便和卓氏做礼拜;在封妃之前,允许和卓氏身穿维吾尔族服装;
- 乾隆出巡一般携带的后妃在6人左右,等于是名额有限,和卓氏基本都位列其中,但排名在和卓氏之上的庆妃、颖妃,却没有那么幸运,次次入围;乾隆第四次南巡,还带上了和卓氏娘家的家属,哥哥图尔都。出门在外,乾隆对于和卓氏的饮食,也做出了细致的安排,在木兰围场狩猎之时,赏给其他妃子都是野猪肉,唯独赏给和卓氏的是狍子肉;
- 荔枝南方的水果,移植到北方不易存活。但时任福建巡抚,进献58株荔枝树,不仅存活,还结出了40颗果实,这被视为祥瑞。乾隆高兴得不得了,便将“本地”荔枝分给后宫妃嫔尝鲜,分配给皇太后(生母)两颗;皇太妃(康熙妃子)和裕贵妃(雍正妃子)各一颗。孝敬完长辈,剩下的僧多粥少,按资历,和卓氏应该是分不到的,但其还是分得一颗。
(乾隆生母)
从中可知,除了富察皇后、令妃之外,和卓氏得到了乾隆的宠爱,是其他妃子所难以比拟的。在与乾隆共同生活了近30年,琴瑟和鸣般的日子后,和卓氏于1788年离世,享年55岁,乾隆皇帝十分悲痛,为此,辍朝三天。
死因并不是上述所说的,死于皇太后的赐死。一者和卓氏与皇太后婆媳关系良好;其次皇太后病逝于1777年,与1788年中间差了11年,又怎么可能呢?
和卓氏是病逝于圆明园的,稍微遗憾的是,其没有为乾隆留下一儿半女。至于和卓氏所葬何处,在上世纪70年代末,清理清东陵地宫之时,发现一具红漆棺木,学者对其中的遗骸以及文物进行研究,发现:
1、 体型上判断,墓主人为55岁的维吾尔族女性;
2、 棺木上刻有回文的《古兰经》,说明死者生前是信奉伊斯兰教;
3、 按照清代葬仪制度,猫眼石证明了墓主人的身份是妃子;
4、 墓中的丝织物有“江南织造臣成善”的字样,而成善正是乾隆晚年,担任织造的大臣。
(清东陵)
综上,种种证据表明了容妃和卓氏死后,葬在了清东陵;而新疆喀什的所谓“香妃墓”,很可能后人纪念容妃,所建的衣冠冢。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