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舍里氏为何会嫁给康熙?
从皇太极这一代开始,满蒙联姻,几乎成了不变的铁律。因为清朝皇室认为,只有联合蒙古的力量,他们才能稳稳地征服中原地区。
结果也是相当理想的,在得到蒙古支持以后,清廷没有了后顾之忧,终于可以挺进中原。否则像察哈尔部还在的时候,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简直脑壳疼,每次他们打算南下,察哈尔部都要在后面骚扰他们。
皇太极娶了一票蒙古草原上的姑娘做老婆,同样顺治皇帝的前两任皇后,也都是科尔沁蒙古草原上的姑娘,而且是孝庄太后的侄女。
可是到了康熙朝,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满蒙联姻的情况中断了,康熙皇帝居然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立为自己的第一个皇后,而索尼家族是正儿八经的满洲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折点呢?这要从顺治的遗诏中找答案。26岁的顺治,突然就驾崩了。他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列为四大辅政大臣,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而这四个人全都是满洲人,权倾朝野。
康熙要想亲政夺权,就必须要拉拢索尼。这四个辅政大臣里,索尼年纪最大,虽然执行力不太行了,可是威信还在。遏必隆是个墙头草两边倒,没什么自己的主张。
就苏克萨哈和鳌拜两个人斗得最凶。这两个人谈不上什么正义与邪恶,都不是什么好鸟。鳌拜一生战功赫赫,所以他想专权,而苏克萨哈是个背弃主子的小人。
当年苏克萨哈是多尔衮身边的红人,那马屁拍的,恨不得把多尔衮当自己的亲爹一样供着。可是39岁的多尔衮猝死以后,苏克萨哈发现顺治皇帝要清算多尔衮党羽了。这哥们倒好,二话不说,拿出了一堆证据来诋毁多尔衮,从而赢得了顺治帝的赏识。
鳌拜打心眼里瞧不起苏克萨哈这种货色,可偏偏还跟苏克萨哈做了儿女亲家。现在两个人争权夺利,无非就是为了把清廷变成自己的一言堂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小皇帝康熙,要想亲政夺权,那就是三方面力量角逐皇权了。不要认为你是皇帝,就有优先夺权的能力,这个不存在的。
这皇帝能不能坐得稳,还得看看四个辅政大臣们的态度,毕竟历史上辅政大臣废除皇帝的例子,那是有的。霍光废了刘贺,董卓废了刘辩就是最好的例子。
皇帝还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你未必就会继续做皇帝。康熙必须要小心翼翼地想办法夺权,最好的办法,就是拉拢分化这几个人。
先采取拉拢措施,选择索尼的孙女赫舍里作为自己的正宫皇后,再采取分化措施,让索尼站出来跟鳌拜较劲,鳌拜怎么着也得给索尼几分面子,毕竟鳌拜比索尼资历浅。
为什么非要是索尼的孙女?其他人的不行吗?当时皇后的候选人,其实有好几个。首先就是鳌拜的女儿瓜尔佳氏,这货要是成了皇后的老爹,那还不翻了天?康熙自然会考虑这一点,如果立了鳌拜的女儿,那他还是鳌拜手里的傀儡。夺取女婿或者外孙江山的例子,历史上也有,比如说隋文帝杨坚。
其次就是遏必隆的女儿钮钴禄氏,遏必隆本身就是四大辅政大臣中,最没有话语权的一个,他谁也不想得罪,娶了他女儿,对康熙的事业来说,帮助真的没那么大。所以这个关键位置,绝对不能浪费在遏必隆女儿的身上。
再者就是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了。不谈赫舍里氏长相如何,光从她的出身来说,那就太适合做皇后了。索尼是四大辅政大臣中资历最老,最有话语权的一个。暂时不得罪鳌拜,那是因为大家有共同利益,大家都是两黄旗的人,鳌拜争取的,也是索尼想要争取的。
可是将来如果康熙娶了索尼的孙女,那他们赫舍里家族可就不仅仅要争夺两黄旗的利益了,更要为康熙争夺利益,毕竟康熙大位稳了,将来大清朝的天下,很可能有他们赫舍里家族的一半。
至于苏克萨哈,吃亏就吃亏在没有个女儿可以送给康熙做老婆,结果导致索尼死后,鳌拜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苏克萨哈。
康熙前脚刚把赫舍里氏娶进家门,索尼后脚就多次劝说康熙亲政。而且这种劝说,公开场合和私底下,索尼都有表示,直接促成了康熙亲政的局面。
康熙能够掌握皇权,少不了赫舍里家族的支持。在索尼的鼓励和支持之下,14岁的康熙皇帝,按照顺治皇帝的旧例,开始亲政。这个时候本来可以逐步掌握皇权的康熙,遭到了一个新的打击,索尼病故了。
这件事对康熙打击的确不小,因为刚刚得到了索尼的支持,打算利用索尼来打击鳌拜,结果索尼就没了,康熙再次失去了主心骨。
没了索尼,鳌拜就成了朝中最霸道的大臣,他先把苏克萨哈给灭了,吓得遏必隆瑟瑟发抖,连个屁都不敢放。后又开始独断专行,完全不把亲政的康熙放在眼里。
就在这个时候,索尼的儿子索额图,成为了康熙的好帮手。他帮助康熙私底下训练了一帮布库少年,这些人整天训练一些摔跤功夫。
在鳌拜看来,这帮人就是些小屁孩儿,结果没想到正是这帮小屁孩儿把这位满清第一巴图鲁鳌拜给制服了。从此16岁的康熙正式掌握了皇权,索额图功不可没。
总结:赫舍里家族,没能跟爱新觉罗家族共享天下。按照索尼当年的计划,如果赫舍里氏成为了皇后,再给康熙生下个儿子来,那就是康熙的嫡长子,顺理成章就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这样一来赫舍里家族可就真的要再繁荣几代人下去了,大清朝有一半是他们赫舍里家族的。结果没想到赫舍里皇后早逝,生下的儿子胤礽也不够争气,两起两落,最终被康熙废除。
至于索尼的儿子索额图,虽然也是康熙朝的重臣,却也因为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被康熙给赐死了。赫舍里家族从此家道中落。
参考资料:《清史稿》
赫舍里氏为何会嫁给康熙?
康熙选皇后的时候,有3个候选人:一个是鳌拜的女儿瓜尔佳氏,一个是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还有一个是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
这其中鳌拜和遏必隆的女儿都是嫡女,唯有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是庶出。
(赫舍里皇后画像)
按说,清朝一直是个等级森严的朝代,皇室对皇后的出身尤其重视。照理说,康熙应该选鳌拜和遏必隆嫡出的女儿才对。但是让人看不懂的是,康熙最终选择的是索尼庶出的孙女赫舍里氏,这是怎么回事呢?
康熙8岁登基的时候,由于尚不能亲政,一切军政事务皆由顺治给他指定的四大辅政大臣来共同处理,这四位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而他们代为处理朝政事务的时候,也被称为“四辅政时期”。
说起来,这四位大臣皆是满清开国功臣之后,且自身也功绩累累,对朝廷亦是忠心耿耿,因此才成为顺治指定的托孤大臣。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鳌拜的功勋越来越多,鳌拜的行为也就愈发跋扈妄为了。
久而久之,鳌拜在朝堂上不仅对着年少的康熙喊叫。对一众大臣更是呼来喝去,完全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
此时的四人架构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鳌拜的势力和功勋越来越强,居四大臣之首的索尼干脆称病在家。并且还特别交待儿子索额图,切不可在朝堂上与鳌拜发生争执。
遏必隆本是个骑墙派,谁的势力强,给的利益更可观,他就倒向谁,因此鳌拜很容易就拉拢了他。
此时的鳌拜愈发放肆,不仅在朝堂上搞起了一言堂,而且他还侵夺其他旗的土地,甚至就连清朝宗室的地也被他侵占了不少。
(鳌拜画像)
鳌拜的胡作非,为让康熙和孝庄太后颇为不满,但是碍于鳌拜的势力强大,他们只能隐忍不发。
不过,鳌拜很快就做出了一件让孝庄太后和康熙决定反戈一击的事情来。
原来,位居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决定以此弹劾鳌拜。
其实,苏克萨哈与鳌拜还是儿女姻亲,不过眼见鳌拜擅权专政,苏克萨哈与之龃龉不断。
再加上四人中,除了他是正白旗出身,其他三人皆是八旗上三旗的出身,因此鳌拜更加有恃无恐地孤立他。并列举了24条重罪,要求康熙将苏克萨哈及其儿子磔死。
康熙明知苏克萨哈若一死,四大辅政大臣中便再无人与鳌拜抗衡,因此迟迟没有答应。没想到一心想专权的鳌拜竟“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再次矫旨”,最终除掉了苏克萨哈。
这样一来,康熙考虑到鳌拜功高盖主、权倾朝野,且在朝堂上又形成了臣强君弱的局面,因此康熙不得不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想办法除掉鳌拜。
就在这个时候,索尼找到孝庄太后,并献了一条计策,那就是让康熙效仿先帝成婚亲政。
此时的康熙还只是11岁的懵懂少年,因此不论是择选皇后,还是大婚的事务,皆由孝庄太后定夺。
孝庄太后权衡再三,认为康熙大婚不仅能尽快亲政,而且还能趁机拉拢索尼,达到遏制鳌拜的目的。
(康熙画像)
鳌拜和遏必隆都明白,谁的女儿若是被选为皇后,就意味着谁的势力得到壮大,因此鳌拜和遏必隆都把自己适龄的女儿送进了皇宫。
索尼也将自己的孙女赫舍里氏送进了皇宫。
本来,清朝一向秉承“满蒙联姻”的祖规,但是到了康熙这一代时,由于清朝的皇权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巩固,再加上鳌拜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嫌疑,因此孝庄太后也明白,皇后必须从这三大臣送来的人选中择选。
鳌拜在朝中骄纵跋扈,孝庄和康熙肯定不会选他的女儿瓜尔佳氏。遏必隆又是骑墙派,一向对鳌拜应和有加,再加上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又是鳌拜的义女,因此钮祜禄氏也只能做个后妃。
索尼是四大臣之首,在朝中有着能与鳌拜抗衡的影响力,因此就算赫舍里氏是他庶出的孙女,那也应该把她立为皇后。
消息传出后,立刻遭到了鳌拜和遏必隆的反对,鳌拜甚至直称“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皇后之理”,并表示若一定要立赫舍里氏为皇后,则要武力诉之!
鳌拜的说法也不算错。
论在八旗中的显贵,索尼是正黄旗,而鳌拜是镶黄旗,本来都属八旗中的上三旗。
不过,由于八旗建立之初,努尔哈赤就属于镶黄旗,因此镶黄旗一直的作用都是皇帝身边的近卫军,而镶黄旗的颜色也是皇帝才能用的明黄氏,因此比起正黄旗,更高贵一筹。
除此外,索尼的祖上识文断字,数代都是朝中文官,不像鳌拜的祖上靠武力帮助爱新觉罗家族打下天下。鳌拜做武将后,更是为清朝建立了不小的汗马功劳,因此他和索尼的地位自然就千差万别。
还有就是鳌拜不仅功勋卓越,在拥立新帝的时候,也出力不少。而索尼几乎没有什么功劳可以拿出来说了。
所以,鳌拜对索尼,一向都有轻视之举,当他听说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要被选为皇后,他自然深感意外。妄想凭着他在朝中的实力,通过给孝庄太后和康熙施压的行为,改变他们的想法。
不过,孝庄太后毕竟是个政治能力很强的人,在她的斡旋下,最终,出身最低的赫舍里氏还是嫁给了康熙。
(参考史料:《清史稿》《清圣祖实录》)
赫舍里氏为何会嫁给康熙?
顺治帝去世的早康熙帝继位时非常的年幼,顺治帝为防止大臣篡权,设立了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四位辅政大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相互牵制,但是年幼的康熙帝在成年后想要亲政那也不容易,要想亲政就必须要得到首辅大臣索尼的支持。
赫舍里氏嫁给康熙帝就是一次政治联姻索尼虽然是首辅但他的年纪越来越大,正值壮年的鳌拜开始逐步的结党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索尼虽然是四朝元老但他年老力衰也不能阻止鳌拜专权,为了遏制鳌拜专政,索尼提出了联姻和亲政的建议,让年满14岁的康熙帝亲政。
14岁亲政是康熙帝父亲顺治帝当年的做法,但这个举动却为解决鳌拜专权问题开辟了道路。当然赫舍里氏在这场婚姻中是幸运的,她和康熙帝的感情也是真实的。联姻后不久索尼病逝,苏克萨哈被鳌拜罗织罪名除掉,而胆小的遏必隆只能依附于鳌拜,至此鳌拜和康熙帝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三位辅政大臣女儿都是候选但孝庄皇后选中了赫舍里氏其实鳌拜的女儿和遏必隆的女儿都在待选之列,而且清朝的皇后都出身于蒙古的科尔沁部,但孝庄皇后深知鳌拜的骄横跋扈,因此册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由于索尼亲政的建议让康熙帝有了拿回皇权的可能,在索尼儿子索额图的协助下康熙帝最终用布库捉拿了鳌拜和其党羽。
赫舍里氏和康熙帝的感情也非常融洽,虽然嫡长子承祜夭折,但嫡次子胤礽还是降生了。只可惜这次生产让赫舍里氏因难产去世只活了21岁。康熙帝实在不能忍受在悲喜两重天的滋味,一个人默默承受着那份痛苦。
总结赫舍里氏皇后去世后被康熙帝追封为仁孝皇后,每逢除夕或者重大节日康熙帝都会去陪伴妻子亡灵,康熙帝虽然妃子众多但这个习惯依旧没有改变。每逢仁孝皇后忌日康熙帝都会亲自去祭奠,这样的祭奠持续到了康熙三十八年。
夫妻感情至此也可以体现出这对少年夫妻深厚的感情,赫舍里氏虽然是政治联姻但她还是幸福的,毕竟再没有其他的后妃能受到康熙帝如此的深厚的情感。
赫舍里氏为何会嫁给康熙?
政治联姻,开出了真爱的花朵,孝庄可能是因为顺治感情问题早早撂挑子,连皇帝也不想做的原因,康熙11岁孝庄就打算让他成婚。
一,康熙“早婚”的原因
11岁结婚,就算在古代也算“早婚”了,据说,康熙小小年纪对见到女孩子就眼前一亮的样子,孝庄是个非常注重礼仪规矩的人,担心出什么越举之事,就准备给康熙选立皇后。
顺治抛下国家,留下三岁的康熙继位,也是孝庄心中永远的痛,发誓决不能重蹈覆辙。一,感情上希望和中宫情好不能专宠后妃,置皇后于不顾。二,希望康熙早点繁衍子嗣,以稳固大清江山。所以两人最好是青梅竹马,感情笃深。
政治需要,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势力越来越大,此人专横,对皇帝缕缕不尊重。而索尼是四朝元老,虽忠君,但是年纪大了,三个儿子还为成气候。皇帝年轻,为稳固皇权,防止鳌拜作乱,联姻是一个办法。
二,选中赫舍里氏
孝庄打破一贯满蒙联姻的传统,决定不在从博尔济吉特氏选立皇后。巩固帝位,必须还要更多大家族的支持,当时候选人有索尼孙女,遏必隆之女,鳌拜之女。
首先排除鳌拜之女,无论中宫皇后出自哪个家族,必然势力会更加强大。遏必隆是个墙头草,左右摇摆。索尼是老臣,朝中威望很高,更重要的是忠君上,三个儿子在索尼的影响下,未来可期。
赫舍里氏,索尼的孙女,除了符合政治需要,这个小姑凉,与康熙同岁,只比康熙大三个月,11岁除了长的好看,更是受索尼家族的熏陶,端庄优雅,娴静可爱,有修养,不是肤浅的孩子,孝庄甚是满意。
三,两个11岁的孩子结婚了
两个孩子成婚之后,以玩耍嘻嘻过日子。青梅竹马,两下无猜,玩出了真感情,四年之后,赫舍里氏生下嫡长子承祜,可能是“天妒眷侣”,三岁便夭折了,对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打击巨大,陷入郁闷。康熙十五年,生二子胤礽,大出血去世,时年21岁。
相依相伴十年,赫舍里氏成为康熙最爱的女人,康熙把所有的爱和遗憾都寄托在爱情的结晶胤礽身上,一出生便被立为太子,可是这个儿子太不争气,两次废立太子,给九子夺嫡埋下祸根。
结束语
赫舍里氏虽然以政治目的嫁给康熙,但是她用心获得了康熙的爱,整个家族对康熙的支持使得鳌拜被铲除。太子的废立,可见康熙对赫舍里氏的牵挂和思恋,最后,对无药可救的胤礽说“生而克母”。
赫舍里氏为何会嫁给康熙?
当时的皇后人选,除了鳌拜的女儿,还有遏必隆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这个遏必隆在四大辅政大臣中处于两面倒的那种,如果孝庄太后选中了他的女儿做皇后,势必会增强他的势力,但他却是一个两面倒的人物,对康熙对付鳌拜不利,当然孝庄也没有抛弃他的女儿,让他的女儿入宫做了妃子,这就是为何遏必隆的女儿出身高贵却做了妃子的原因。当时的皇后人选,除了鳌拜的女儿,还有遏必隆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这个遏必隆在四大辅政大臣中处于两面倒的那种,如果孝庄太后选中了他的女儿做皇后,势必会增强他的势力,但他却是一个两面倒的人物,对康熙对付鳌拜不利,当然孝庄也没有抛弃他的女儿,让他的女儿入宫做了妃子,这就是为何遏必隆的女儿出身高贵却做了妃子的原因。
除了鳌拜与遏必隆,再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索尼这个人除了特别排除汉文化和汉人外,对皇帝还是非常的忠诚的,这一点是其他几个人难以比的,所以孝庄看重索尼这一点,坚决为康熙选中索尼的孙女,力排众议让赫舍里氏做了康熙的皇后。除了鳌拜与遏必隆,再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的索尼。索尼这个人除了特别排除汉文化和汉人外,对皇帝还是非常的忠诚的,这一点是其他几个人难以比的,所以孝庄看重索尼这一点,坚决为康熙选中索尼的孙女,力排众议让赫舍里氏做了康熙的皇后。
赫舍里氏也是十分称职的皇后,她嫁给康熙后,帮助康熙管理好后宫,让康熙有精力去处理那些棘手的大事。赫舍里氏嫁给康熙十年,对康熙的影响还是很深的,与康熙的感情也很深。当赫舍里氏生下第二个儿子难产而死后,康熙在与孝庄太后商议后,立赫舍里氏所生的儿子为皇太子,康熙这样做也是大清公开立储的第一人赫舍里氏也是十分称职的皇后,她嫁给康熙后,帮助康熙管理好后宫,让康熙有精力去处理那些棘手的大事。赫舍里氏嫁给康熙十年,对康熙的影响还是很深的,与康熙的感情也很深。当赫舍里氏生下第二个儿子难产而死后,康熙在与孝庄太后商议后,立赫舍里氏所生的儿子为皇太子,康熙这样做也是大清公开立储的第一人
赫舍里氏为何会嫁给康熙?
穷不过三代,是因为第三代穷得找不到媳妇,就没有第四代了,因此,穷人家的孩子如果有对象,有必要趁早成家。当然,康熙成家早,并非因为物质上的贫穷,而是权力上的相对“贫穷”。
古今中外,婚姻都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是诸侯合纵连横的筹码,是豪门互通有无的纽带。赫舍里嫁给康熙,是一场豪门之间的结盟,并伴随着朝堂局面的平衡。
帝王婚姻,并非自由恋爱,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满清在走向封建化的过程中,皇权与旗权始终不能统一。皇太极称帝时,就面对这一问题。为了维护刚刚建立起来的崇德皇权,他对几位老旗主王爷进行过敲打,并提拔另一批新人。但直到皇太极去世,也没能彻底解决皇权与旗权的矛盾。顺治继位时,多尔衮专权,皇权更是受到旗权的直接挑战。
好不容易等到亲政,皇权稍微强大点,结果没过几年,顺治又一命呜呼。为了避免出现第二个“多尔衮”,顺治临终前并未安排亲王辅政,而是构建了四大臣辅政的权力结构。但是,这并未解决皇权与旗权的矛盾,又带来新一轮的皇权危机。
四大辅臣,并非爱新觉罗家的股东,而是职业经理人,他们掌握着权力,把持着朝政,却各有各的私心,也并非安分守己之辈。此外,他们彼此之间,还有勾心斗角,比如,鳌拜与苏克萨哈就不对味。
随着时间的流逝,康熙一天天长大,对政务与朝局也越来越熟悉,权力欲也越来越强,但现实问题是,自己尚未亲政,权力不在自己手里,需要通过一系列斗争来为自己争取。此时,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孝庄太后,看到自己的孙子一天天长大,她也迫切希望康熙能够掌握权力。皇帝亲政,最名正言顺的理由就是大婚,只要能够顺利结婚,康熙掌权就具备法统性。因此,对迫切需要收回皇权的康熙而言,早点结婚是必须的。
婚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按照满蒙联姻的传统,康熙结婚,应该效法皇太极或者顺治,娶蒙古女子,更确切的说,是娶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女子为妻。但是,入关后,形势发生变化,蒙古部落的重要性也相对下降。康熙和孝庄考虑的是,利用婚姻重新掌握皇权,并压制旗权。要达到此目的,就要分化瓦解四大辅臣。
索尼是三朝元老,四大辅臣之首,深受爱新觉罗家信任,在朝堂有强大的威望。康熙如果能够取得他的支持,对自己的亲政大有好处。
苏克萨哈原是多尔衮的部下,后因揭发多尔衮有功而被顺治信任,因此也能身居高位。但他是正白旗出生,又是中途交的“投名状”,所以与另外三位黄旗出生的辅政大臣不合。康熙如果拉拢他一个,就会得罪其他三位。
遏必隆的高位,很大程度得益于好的出生,但他缺乏主见,没有多少存在感,对很多军政事务的态度都是“和稀泥”,立场上紧跟鳌拜。
鳌拜飞扬跋扈,有很强的政治野心,并一直都在暗中结党营私。朝廷许多关键岗位,都由鳌拜把持。他的弟弟穆里玛是满洲都统,被授予靖西将军、阿思哈尼哈番;另一个弟弟巴哈担任义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鳌拜的儿子那摩佛也是领侍卫内大臣,还被授予二等公爵;鳌拜的门生故吏,也是各部院的堂官,一时之间,“文武各部,尽出其门下”。
康熙要政由己出,鳌拜无疑是最大的对手,必须设法铲除。经孝庄与康熙的权衡,最后决定娶索尼的孙女、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赫舍里为皇后,以示对索尼的笼络。
有人欢喜有人愁,鳌拜得知消息后,心怀不满,认为:
“若将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为皇后之理?”
苏克萨哈也不同意这门婚事,甚至跑到孝庄太后面前阻拦。遏必隆更加失望,他的女儿钮祜禄氏与索尼孙女赫舍里同时入宫选秀,不料皇后的位置被别人家的孩子抢走。
康熙四年九月,赫舍里与康熙完婚后,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当时,两人只有十二岁,放现在也只是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令人意外的是,这桩由长辈包办的政治婚姻,竟顺利地转化为真感情,两人婚后相处和谐。
索尼成为太国丈,得到利益后,立场上自便与康熙同一阵营:谁敢欺负我孙女婿,我这把老骨头就跟谁拼了。康熙六年三月,索尼以顺治十四岁亲政为由,提议康熙也应该亲政,辅政大臣协助理政。就这样,康熙开始亲政,并走向权力中心。
康熙八年十二月,赫舍里为康熙生下皇子承祜,虽不是长子,但从名字来看,康熙显然有立其为太子之意。可惜的是,这个孩子不到三岁就夭折,康熙很悲痛,却极力安慰赫舍里。由于痛失爱子,赫舍里没过多久就病倒了。此时的康熙,正陪同孝庄太后在汤化疗养,听闻赫舍里生病后,康熙马上回宫探望,直到皇后病情康复,他才放心。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赫舍里再次生下皇子。不幸的是,她在皇子出生的当天就离开人世,年仅二十二岁。对赫舍里的去世,康熙很悲痛,并下令辍朝五天,以示哀悼,还命令京城的王公大臣都要集体哀悼。
秋媚说:赫舍里嫁给康熙,从短期来看,既成就了自己的娘家,也成就了康熙。索尼家成了皇亲国戚,势力如日中天,康熙也借势压制权臣,掌握皇权,成为这门婚事的最大受益人。胤礽能够成为皇太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康熙对赫舍里得宠爱与追思。
令人惋惜的是,盛极必衰,赫舍里的叔叔索额图,并没有守住索家的家业。随着索额图的倒台,索家走向没落。胤礽虽是太子,却被康熙两立两废,终究没能克成大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