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说赵匡胤厚道的,我真的不知道咋说了。把人家江山抢了,因为没杀掉他们家的人,所以就说他厚道?

要知道柴荣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柴荣把赵匡胤当成亲兄弟一样提拔,可以说赵匡胤是柴荣最信任的人,就冲这份情谊,赵匡胤也不能做这种事情。

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诸葛亮,大多数人都是司马懿。只不过司马懿和曹家皇族的关系,远不及赵匡胤和柴荣的关系,所以说赵匡胤的确太对不起兄弟了。

柴荣那几个娃,的确被赵匡胤给保住了,而且小日子还不错。但是这不是老柴家原谅赵匡胤的理由。

比如说有人抢了你所有家产,再从里面拿出一百块还给你,然后你还得感恩戴德,觉得这个人很厚道吗?因为其他人抢了你的财产,是不会还给你一分钱的,我想没有这种道理。

柴荣跟赵匡胤,那是过命的兄弟。

赵匡胤早年在四处游历,随后投靠了后汉枢密使郭威,这个时候他是郭威的养子柴荣的手下,而且一直跟柴荣待在一起。

郭威称帝建立了后周以后,柴荣被封为开封府尹,而赵匡胤紧随其后,被封为开封府马直军使。这期间他们俩结下了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谊,那就是铁一般的战友关系。

三年以后,柴荣继位成为了后周的皇帝,赵匡胤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了禁军统领。柴荣将宫中的护卫全部交给赵匡胤,等于就是把全家老小的性命都交给了他,可见柴荣对赵匡胤的信任,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柴荣是很心疼赵匡胤的,当初他们合伙攻打北汉都城太原的时候,赵匡胤的肩膀被箭射中,柴荣果断将他撤离战场。这要是一般的将领,可能柴荣都不会过问一下。此后就不断给赵匡胤加官进爵。

此后赵匡胤又跟着柴荣南征淮南,重创南唐大军,因功被柴荣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这是个啥官职呢?清朝的九门提督大家应该听说过,类似于这个官职。也就是说整个京城的所有安危,都由赵匡胤一个人说了算。

柴荣带着赵匡胤一起攻打寿春的时候,赵匡胤再次立功,除了殿前都指挥使,柴荣又给了他义成军节度使的职位。也就是说赵匡胤又是封疆大吏,又是京城警备司令部一把手。

柴荣北伐的时候,得到了一块木板,上面刻着:点检作天子。这件事引起了柴荣的怀疑,因为当时张永德担任殿前都点检,为了消除张永德的威胁,柴荣便让赵匡胤担任了殿前都点检。我就不明白了,你怀疑张永德会谋反,为什么就不担心赵匡胤呢?这就是柴荣对赵匡胤的情谊。

39岁的柴荣去世以后,更是以托孤重任,将年仅7岁的柴宗训托付给了赵匡胤。我实在是想不通,如此情谊,赵匡胤居然还能做得出反叛的事情来。所以说这世上一切事情都不是牢不可破的。

柴荣的几个儿子,要么失踪,要么早逝,哪来的善终?

柴荣一辈子有7个儿子,但是前面三个在郭威造后汉的反时,都被后汉给杀了。所以柴荣去世的时候,只留下了4个儿子。

这4个儿子里,年仅7岁的柴宗训年纪最大,所以成为了柴荣的继承人。其他3个岁数实在是太小了,在赵匡胤谋反的时候,压根就没有任何话语权。

另外3个儿子分别是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那么他们都是什么下场呢?很可惜的是,我认为这3个人的下场都不怎么样。

  1. 其中柴熙让在赵匡胤建国以后,就消失不见了。有史料表面,为了躲避赵匡胤斩尽杀绝,柴熙让更名改姓躲起来了,类似于朱允炆一样,谁知道真的假的。
  2. 柴熙谨在赵匡胤建国后4年就莫名其妙去世了。史料中基本没有记载他的死因,不过他死的时候岁数太小了,估摸着都没有10岁。
  3. 柴熙诲是柴荣最小的儿子,在赵匡胤称帝的同时,他和哥哥柴熙让一起消失了。但是也有史料表明,柴熙诲被岳父卢琰给收养了,改名为卢璇。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收养是真的,为什么要改名换姓?不是说赵匡胤优待柴氏一门吗?正大光明地出来接受赵匡胤的供养,难道不香吗?

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赵匡胤真的对柴家人好,那么柴熙让和柴熙诲就用不着更名换姓了。如果更名换姓是假的,那么我们又可以认为,他们俩都被赵匡胤在兵变时给害了。

所以说柴荣的这三个儿子,基本上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我们凭什么替老柴家去原谅这个虚情假意的赵匡胤呢?

至于柴宗训,一直活到了20岁,这就是大家称赞赵匡胤的地方。他们认为赵匡胤实在是大度啊,居然让柴宗训活到了20岁。这还不是强盗逻辑吗?难道柴宗训要感恩戴德吗?

柴宗训禅让大位以后,被赵匡胤封为郑王,安置在了房州。房州是什么地方?中国著名的四大流放地之一,你以为柴宗训是去享福的吗?那是去受苦的。从秦朝到宋朝,先后有14位帝王将相被发配到房州,基本都是老死山林,能回去的只有唐中宗李显一个。

总结:啪啪打脸的遗训,纯粹是一场政治作秀。

赵匡胤临终前曾经嘱咐后人,一定要对柴家的后人好,不得加刑,更不得连坐。可是赵匡胤的这一遗训,只留在了野史之中,理由是这份遗训非常秘密,甚至连当朝宰相都不知道。

为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偏偏要相信野史的记载呢?如果野史可以佐证这段历史,那么三国演义也可以佐证三国的历史了。

至于说什么柴宗训的几个儿子日子都过得不错,我就想知道,这又是哪本野史里写的?柴宗训的那几个儿子日子到底是怎么过的,根本就没有任何正史记录,甚至他们的生卒年都没有写清楚,就以讹传讹地传开了。

一直到了宋徽宗时期,柴家的后人早就已经不知所踪了。所以宋徽宗才让人找了个姓柴的继承柴家的香火,表示咱们老赵家可没有亏待你们柴家人。这种作秀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参考资料:《宋史》、《旧五代史》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赵匡胤虽然夺了柴荣的江山,但是他在建立宋朝之后,曾刻碑给子孙留下遗训: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赵匡胤看似对柴氏子孙很仁慈,但他们的的最终下场却有许多让人不解之处,非常值得玩味。

要说柴氏子孙的下场,我们还是要从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这件事说起,看看赵匡胤究竟对柴氏安的是什么心。

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因其无子,所以他在临死前传位于养子柴荣。

柴荣这个人十分不简单,他登基的时候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值壮年,也是一个人施展壮志雄心的大好年纪。柴荣在登基之初,就确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基本国策,他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柴荣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他积极对外扩张,打败后蜀,重挫南唐,更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四个州。在对辽国作战的时候,柴荣更是连克三州三关,打得辽国找不到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柴荣英明神武,雄韬武略,堪称一代英主。然而,在柴荣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却做了一件断送自己江山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自己的妹夫张永德殿前都检点的职务,并让赵匡胤接任。

959年,柴荣最后一次北伐,在行军路上,他还在勤奋地处理公务。一天,柴荣路途中处理各地送来的文书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只皮口袋,柴荣打开一看,一面装着一只三尺多长的木板,木板上刻着“点检做天子”五个字。

这件事十分蹊跷,很明显是有人在告诉柴荣,殿前都点检未来会做天子,潜台词就是,殿前都点检可能会谋反。

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妹夫,也就是郭威第四女的老公张永德。张永德这个人为人老实本分,功勋卓著,不像是会谋反的人。

但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柴荣后来在行军途中,因为突然生病而班师回朝,为了安全起见,柴荣解除了张永德的职务,该由赵匡胤担任。

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当时担任的是殿前都指挥使,是张永德的直接下属。也许柴荣是觉得,张永德作为皇亲国戚,又手握重兵,确实不太让人放心,所以就改由赵匡胤来担任亲军首领,这样会更有安全感。

我们回过头再看柴荣当时看到刻着“点检做天子”木板这件事,本着谁是受益人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事就是赵匡胤一手安排的。

再结合不久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并黄袍加身这件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赵匡胤极有可能很早就有了篡夺后周江山的野心。

赵匡胤之所以如此大费周折,实际上就是为了挤掉张永德,从而掌握军队,只有掌握了军队,赵匡胤才有篡夺后周江山的可能。

而赵匡胤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柴荣作为皇帝的心里弱点,利用点检做天子这件事来刺激柴荣,从而除掉张永德。更绝的是,赵匡胤自己并没有出面,因而没有引起柴荣的戒备心,最终才让自己成功上位。

只不过,柴荣不知道的是,点检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赵匡胤

柴荣于959年9月去世,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太子柴宗训。柴宗训当时只有六岁,所以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负责处理政事。赵匡胤作为军中头号人物,自然也被委以重任。

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听闻契丹人和北汉军队联合攻打后周,北周朝廷不假思索就派遣赵匡胤领兵前去抵御。

然而,赵匡胤在离开都城开封之后,只走到距离开封二十里地的陈桥驿就不走了,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并没有着急去打仗的意思。

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亲兵开始在军中散播诸如皇帝幼弱,不堪效力,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之类的话,很多将士的情绪都被煽动起来。

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都点检为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第二天一大早,在赵匡义和赵普的“强迫”下,赵匡胤“极不情愿”地穿上龙袍,然后带领大军杀回开封城,在控制住局面之后,翰林学士陶谷突然拿出一封禅位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

赵匡胤在三番四次推辞不久之后,最终在众将的“强烈要求”下还是登基称帝了。赵匡胤登基之后,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赵匡胤不是说去攻打契丹人吗,怎么等他跑回开封之后,契丹人就不知所踪了呢?

事实上,当时无论是军中还是在朝廷,都遍布赵匡胤的亲信,契丹人进犯北周这件事可能就是他让人假传的消息,目的是为了拿到兵符;

而陈桥兵变也极有可能也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不然他不可能一回到开封,就有大臣把已经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拿出来宣布。

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篡位的过程是很温和的,基本上没有造成流血冲突,这就说明他在前期进行了长期,大量而细致的谋划,使得大多数人都倒向他这一边。

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但是他也知道,郭威和柴荣是他的恩人,他们既是赏识赵匡胤的伯乐,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所以赵匡胤在继位之后不久,就刻碑留下遗训,表示要善待柴氏后人。

赵匡胤通过精细的谋划和高超的演技,不但夺了后周江山,还没有在道德上留下太多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是他的成功。那么,赵匡胤在称帝之后,究竟是如何对待作为前朝皇室的柴氏子孙呢?

后汉时期,因为后汉隐帝忌惮郭威的权势,所以将郭威在开封的家属全部杀害,他的两个亲儿子和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在其中。

郭威因为亲儿子被杀而断了后,于是他愤而发起反叛,最终消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也因此成为郭威唯一的皇子。

柴荣后来重新娶妻生子,于是又有了四个儿子柴宗训,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他们在柴荣称帝之后先后被封为王。

关于柴荣儿子的下场,还有个出自野史的小故事,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着潘美等人来到皇宫,有两个柴荣的嫔妃跑着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来拜见赵匡胤。赵匡胤对身边的人说,还留着他们做什么?

赵匡胤的意思是将此二子杀掉,但他突然看见大将潘美站在身后,一只手死死地掐住大殿的柱子,于是就问潘美,你难道觉得这么做不对吗?

潘美说,我跟您都是世宗(柴荣)的臣子,我如果劝说您杀掉他的儿子,那么就是对世宗的不忠;我如果劝您放了他的儿子,那么肯定让你起疑心,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办。

赵匡胤对潘美的话很赞许,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那两个幼子中的一个交给潘美并对他说,这个孩子是世宗的儿子,不能当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侄子带回家收养吧。

后来,潘美将他收养的孩子取名为潘惟吉,潘惟吉后来成为北宋大臣,做到了刺史这个级别的高官。

但历史上对这个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纪王柴熙谨在宋太祖初期就去世了,而蕲王柴熙诲也不是被潘美收养,而是被卢琰给收养了。所以,这两个人之中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潘美收养,潘惟吉的真实身份并不是柴荣的儿子。

卢琰早年跟随郭威和柴荣,后来又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官至上将军,荣禄大夫。陈桥兵变之后,卢琰收蕲王柴熙诲为子,并将其改名为卢璇。

根据历史记载,卢璇跟着卢琰在浙江永康隐居多年,直到宋真宗时期才出来做官,可见赵匡胤当时对此事并不知情。

再根据这个记载推测,卢琰是暗中收养卢璇的,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后周有感情,所以想要保护柴荣的后人。

宋真宗时期,卢璇被重用,担任殿前防御使,后来还被封为武烈侯。根据宋真宗对卢璇的态度来看,他极有可能是知道了卢璇的真实身份,所以才对他十分厚待。

据说,卢璇的子孙繁衍十分昌盛,现如今浙江永康武义,东阳等地区的卢氏族人,大多数都是卢璇的后代,也就是柴荣的后代。

前面说了柴荣的六子柴熙谨和七子柴熙诲的结局,我们再来看看四子柴宗训和五子柴熙让的结局。

柴宗训禅位之后被封为郑王,被赵匡胤迁到湖北房县居住,那时候他不过七八岁。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到宋太宗时期,柴宗训居然意外去世了,死时年仅二十岁。

这件事就比较蹊跷了,柴宗训虽然过着被看管的生活,但她好歹是个王爷,生活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再联想到他有三个妻子和五个儿子,他的身体健康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怎么就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呢?

只能说,柴宗训的死极有可能是一场阴谋。

再看柴熙让,他初封燕国公,后封曹王。陈桥兵变之后,有人担心赵匡胤对柴荣的儿子们不利,所以就抱着柴熙让逃出皇宫隐居起来。

直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柴道琳写了个《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才揭开了柴熙让逃出皇宫之后的下落。

柴熙让先到河北沧州定居并在那里结婚生子,其后代也世居沧州。到北宋末年,柴熙让的子孙才返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

现如今,山西临汾一带的柴姓子孙,极有可能就是柴熙让这一脉的柴氏后代。

总结一下:

陈桥兵变之后,柴荣的四个儿子,两个早死,一个逃走,一个被人收养,结局都谈不上有多好。

柴宗训和柴熙谨之死比较蹊跷,都是年纪轻轻就去世;因为柴熙让逃走隐居,柴熙诲被人暗中收养,所以他们才得以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以结果来看问题的话,赵匡胤和赵匡义未必就真容得下柴荣的儿子们,只不过他们做事比较隐蔽罢了,没有给后世之人留下把柄。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年仅7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第二年正月,赵匡胤自导自演了陈桥兵变,柴宗训退位,被封为郑王,柴荣的皇后符氏被封为周太后。母子二人都迁到洛阳居住。

图注:影视剧中的周太后和周恭帝柴宗训。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五月,北宋政府在西京洛阳建造供奉后周太祖、世宗皇帝等的周六庙,将在开封的周太庙迁去,逢年过节时特遣礼官去祭祀,并慰问周太后和郑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将郑王柴宗训迁到房州居住,并派自己的启蒙老师辛文悦知房州,监视柴宗训的意图相当明显。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春,柴宗训死于房州,年仅21岁。赵匡胤得到消息后,为他素服发丧,葬于柴荣的陵墓旁边。周太后寿命较长,活到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享年61岁,在当时算是高寿了。

图注:赵匡胤画像。

据《默记》记载,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率领亲信将校进入皇宫,太监、宫女前来迎拜。这时,有两个宫女各抱一个幼童,也随着众人跪拜。经询问,赵匡胤得知这是柴荣的两个幼子,一个是是纪王,另一个是蕲王。赵匡胤回顾诸将说:“这还有什么可等待的?”(还有一种记载是,当时赵匡胤向赵普等人询问处理意见,赵普答:“去之。”)当时在场文武大臣大都表示赞同,只有将军潘美躲在众人身后,用手掐着殿柱,低头不语。赵匡胤问潘美:“你认为不能这样做,是吗?”潘美回答说:“我哪敢认为不能这样做呢?但是,从道理上说,很不安”。赵匡胤就下令把柴荣的两个幼子追回来,把其中一个(未载明是纪王还是蕲王)赐给了潘美,潘美收为儿子。赵匡胤以后也不再问这件事,潘美也绝口不再提及。潘美收养的这个儿子,改名为潘惟吉(一名惟正),长大后也步入仕途。

图注:潘美画像。

柴荣还有两个儿子,因为史料缺乏,就不知其所终了。不过,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柴氏子孙在宋朝还是得到了优待。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皇帝还下诏命令官府根据柴氏族谱,推举年龄最长者一人,主持每年岁节时的祭祀。

参考文献:

顾宏义:《细说宋太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王铚:《默记》卷上。

图片来自网络。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一、历史背景

(1)、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在中国北部地区相继建立梁(后梁)、唐(后唐)、晋(后晋)、汉(后汉、)周(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迄于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

(周世宗柴荣)

(2)、柴荣(921~959年)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任皇帝。954~959在位。周初封晋王,显德元年(954),后周的建立者郭威死,其义子柴荣继嗣帝位。

柴荣五代第一明主,在位期间,整肃吏治,均定田赋,整顿禁军,限制佛教,努力改革五代弊政,加强封建中央集权,致力于国家统一;相继大败北汉于高平;亲征南唐,取淮南十四洲六十县;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四月,周世宗柴荣正式下诏北伐契丹,大军所到之处,宁州、益津关、瓦桥关、瀛州、以及淤口关的契丹守将纷纷望风而降。在短短的四十二天时间里,柴荣率大军兵不血刃,平定燕南之地。收获了三州十七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原之于契丹的战略劣势。

正当大家看到希望的时候,柴荣突然病倒了,无奈之下,柴荣只能返回汴京。

在回京的路上,柴荣得到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于是出于疑心,柴荣选择了更加信任的赵匡胤接替张永德。由此,赵匡胤掌握了禁军。

回到京城后,旋病逝,终年39岁。庙号周世宗,又称柴世宗。

柴荣英年早逝,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因柴荣的前三个儿子柴宗谊、柴宗诚、柴宗諴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杀害。)

二、赵匡胤

(1)、生平简介

赵匡胤(927~976年)宋朝建立者。960~976年在位。其父初投郭威帐下,后参与立郭威为后周帝,被重用为典掌禁军,周世宗柴荣时升任殿前都捡点。柴荣死,子宗训年幼即位。

他乘机于显德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在士兵拥立下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开宝九年(967年)突然死去。庙号宋太祖。

(2)、陈桥兵变

赵匡胤面对孤儿寡母,手握兵权的他不免动了黄袍加身心思,意欲登基大宝。

但是柴荣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强行篡逆,岂不是落得不仁不义的名声,让天下人耻笑。

但思来想去,赵匡胤还是没有经受住至高无上皇位的诱惑。于是仅仅延宕半年之后,赵匡胤和自己的亲信死党在陈桥驿上演一出双簧戏——黄袍加身。

五代十国是一个残酷的时代,在这段时期真正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兵变之后,本来北上抗敌的军队,瞬间成为了逼宫的士兵。

此时一道难题摆在赵匡胤面前,对于柴容留下来的孤儿寡母怎么处置?

因而出现了很多的争议,赵匡胤的心腹谋臣赵普建议斩草除根,但是赵匡胤反复斟酌没有采取他的建议,而是把柴宗训降为郑王,对于年轻貌美的符氏,尊他为周太后,去了西宫。只可惜柴宗训只活了二十岁就去世了,后来周太后也看破红尘,选择了出家。

(3)、为了保全性命,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于赵匡胤。

小皇帝禅位之后,赵匡胤将柴宗训移居到了城外天清寺。

之后赵匡胤带着自己的一班文臣武将进入后宫。

新皇帝的到来致使宫内女眷害怕不已,纷纷跪迎。

当时,赵匡胤看到有两个还梳着丱角的小孩,便询问宫人: “这两个孩童是谁呀?”

宫人回答:“世宗(柴荣)之子,纪王、蕲王。”

听到这里,赵匡胤转身问后面的大臣 :“大家觉得应该如何处理这两个孩子呀。”

这时赵普已经揣摩到了赵匡胤的心思,仅仅对赵匡胤说了两个字:“去之!”后面的一众大臣为了表示效忠赵匡胤,也纷纷迎合赵普,表示斩草必须除根。

赵匡胤看到这里,立刻吩咐左右,将这两个孩子提了出去,准备处理掉。

听到这个命令后,潘美表现出了不满:

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王铚《默记》)

“潘美与一帅在后,独不语。”(王巩《随手杂录》)

潘美毕竟是手握兵权的将领,所以赵匡胤看到潘美的表情后,立刻询问潘美之意。但此时潘美闭口不言,于是赵匡胤只能放了两个孩子,并说;“夺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心也。”

见此情况,潘美随即解释了自己刚才的行为:“臣曾与陛下一样,同为世宗臣子,而且深受世宗恩德,倘若我劝陛下杀其子,则有负世宗之恩。如果我劝陛下不杀,那么就是对陛下不忠。”

潘美是历史上的名将(即文学作品中的被丑化的潘仁美),一生战功赫赫。历史评价:“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可谓战功彪炳,戎马一生。”

事后,赵匡胤将其中的一个孩子交给了潘美抚养,这个孩子改名为潘惟吉。另一名由卢琰收养,改名为卢璇。

这件事分别记载于北宋(王巩《随手杂录》和(王铚《默记》)之中,虽然不是官方正史,但可信度还是较高的。

柴荣还有第五子柴熙让,据史料记载,赵匡胤上位之后,突然下落不明,最终结局仍是个未解之谜。

(4)赵匡胤登基后,下旨封后周废帝柴宗训为郑王,皇太后符氏为周太后,从此迁居西京,再不得干涉朝政,并规定从此,柴家的世世代代都受赵宋子孙的庇护,不得对他们有任何伤害。

结束语:赵匡胤之所以夺取了柴氏江山,除了个人野心膨胀之外,亦是由当时的内外形势所决定。柴荣英年早逝,接班的柴宗训只有7岁,在主少国疑之际,后周外部强敌虎视眈眈,赵匡胤手握重权,面对实在诱人且唾手可得的皇位,只能是天若与之 ,我必取之。

赵匡胤用和平手段夺取了皇位,在对待柴荣遗留下的孤儿寡母棘手问题上,虽然内心在杀与不杀上曾有过激烈的斗争,但最终还是放下屠刀,手下留情,创造了改朝换代不流血的奇迹。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心狠毒辣,北宋建立后他并未对那些开国功臣大肆屠戮,仅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打发功臣回乡安度晚年。赵匡胤有一颗仁慈之心,也因此他对故主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并没有赶尽杀绝,相反的还给予了较高的地位,总的来说柴氏一族在北宋得到了不错的礼遇。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后周世宗柴荣因病在开封万岁殿驾崩,终年39岁,皇长子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当时赵匡胤已经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掌握着禁军大权。同年后周朝廷风闻北汉联合契丹侵犯后周边境,宰相范质等人不辩真伪,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后周大军行至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军士哗变不想继续北上,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与亲信赵普密谋,将一袭黄袍强行披在赵匡胤身上,当场便拥立他为帝。大军回师开封,赵匡胤在守城内应的帮助下顺利入城,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开封城。

周恭帝时年仅7岁,符太后也才20出头,孤儿寡母无依无靠,也只能任凭赵匡胤窃国自专,改朝换代。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四日,赵匡胤在开封崇元殿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宋,后周恭帝柴宗训被降封为郑王。

天下易主,朝代更迭,都免不了对前朝宗室的屠戮。像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就几乎将晋朝司马氏杀的干干净净,但赵匡胤不是刘裕,他虽然是武将出身,却深知自己皇位来的实在容易,在外人看来就是明显的欺负人家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如果妄开杀端,恐让天下人大失所望,自己也落个暴君恶名,因此宋朝建立后,他对周世宗的几个儿子及柴氏族人,采取的是怀柔笼络优待的方式。

后周世宗柴荣共有7个儿子,其中长子柴宗谊,次子柴宗诚,三子柴宗諴都在幼时被后汉隐帝所杀,剩下的四个儿子都活到了宋朝,具体他们四个人的命运如何,下文一一说明。

后周恭帝柴宗训

(后周恭帝柴宗训剧照)

在后周世宗柴荣的三个儿子被后汉隐帝杀害后,皇四子柴宗训成为事实上的皇位第一继承人,他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继承皇位,当时年仅6岁,由于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皇帝年幼,就会引发政局不稳,人心浮动,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正是抓住了这一时机。

赵匡胤受禅称帝建立宋朝,周恭帝被降封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赵匡胤将母子两迁往房州安置。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郑王柴宗训染病而死,年龄20岁。宋太祖闻耗为他素服发哀、辍朝十日,上谥号为恭皇帝,将他归葬于世宗庆陵西侧之顺陵。宋仁宗在位时,封周世宗柴荣的后裔为崇义公,令其世代承袭,至直宋朝灭亡。

曹王柴熙让

柴熙让是后周世宗第五子,原名宗让,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恭帝即位后进封为曹王。赵匡胤发动政变建立北宋后柴熙让下落不明。不过,也有考证说曹王柴熙让在后周亡国后搬到河北沧州居住,其后代在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此考证出自柴道琳《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

纪王柴熙谨

柴熙谨是后周世宗柴荣第六子,恭帝即位后受封纪王。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前往开封皇宫时被发现,宰相赵普等人建立杀死他,但赵匡胤心存慈念拒绝杀死这个小王爷,而是把他交给大将潘美来抚养。潘美将柴熙谨抱回家,给他改名潘惟吉,对外宣称是自己的侄儿。改名欢姓的柴熙谨长大后走上仕途,历太宗、真宗两朝,担任过供备库使、天雄军驻泊都监等职务。晚年曾出使辽国,以办事勤勉干练著称。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二月,柴熙谨病逝于雄州。

蕲王柴熙诲

(柴熙诲的后代发展成九支卢最大的一支)

柴熙诲是后周世宗柴荣第七子,恭帝即位后被封为蕲王,关于柴熙诲结局,同样被认为是和曹王柴熙让一样下落不明,但柴熙诲事实上也被北宋开国功臣收为养子。

柴熙让和柴熙谨都是被赵匡胤在宫中所发现,当时还只是个连走路都走不稳的幼童,潘美收养了纪王柴熙谨,。赵匡胤的岳父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卢琰则抱走了柴熙让,将他收为养子,为他改名为卢璇,卢璇也成为了卢琰第三子。卢璇随义父义母在浙江永康隐居多,至义父义母去世,天性孝笃的卢璇又为之守孝十年后才出来做官,并得到了宋真宗的重用,封殿前防御使,爵武烈侯。卢璇的后代子孙繁衍甚多,且主要以永康为中心,是“九支卢”之中人数最多一支。后裔广泛散布于浙江省永康、武义、东阳、仙居、缙云、浦江、龙游等县市。

结语

后周世宗的几个皇子能免于被屠戮,这确实要得益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心慈宽仁,毕竟这些小皇子都还很年幼,宋朝国本已定,再杀这些皇子已没有任何意义。柴氏一门最后虽湮没民间,但后代却也是枝繁叶茂,为柴氏家族延续了香火。而终宋一朝,赵匡胤对柴氏也确实是非常宽容厚待的,赵匡胤生前曾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一条就写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而且此后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从柴家子孙与宋朝共存亡。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总体来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对周世宗柴荣的子嗣眷属待遇还是不错的,并没有恩断义绝或赶尽杀绝。历代赵官家的对柴氏后人也都不薄,柴氏世袭王位也相安一隅,从未谋反。

说起赵匡胤篡位,也是趋于当时形势所逼,如周太祖柴荣不死,赵匡胤打死都不会夺位。因为周太祖柴荣与赵匡胤是结义兄弟,当时柴荣,赵匡胤,郑恩三人结拜时曾许下誓言,一旦夺得江山,皇帝轮流做,当时三人也并未料想到真的能打下江山。由于机缘巧合,再加上自己努力柴荣当上了大周皇帝。当年结拜时的誓言柴荣当然不愿提了,赵匡胤、郑恩当然也不敢再提了,谁都心知肚明,此一时彼一时也。不过,柴荣对他们也不薄,把身家性命都交与赵匡胤,封他为殿前都检点,亲军都统,这可是集军权一身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位置,可见柴荣对越匡胤的绝对信任。赵匡胤对柴荣也绝无二心。

可问题是柴荣英年早逝,三十九岁就去世了,而且一点预兆都没有,是暴病而亡。而此时属群雄割据年代,都在对大周虎视眈眈,稍有不慎,江山就会易手,而此时周恭帝只有七岁,难以挑大梁。于是赵匡胤默默的点上一支烟想起结义时的誓言,皇帝轮流做,荣哥死了,也该到我家了。就这样让心腹一番神操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掩耳盗铃故事发生了。陈桥驿外,黄袍加身,赵匤胤一万个"不情愿"的被"迫当上了皇帝,开创了史上大宋王朝。

皇上当上啦,真的轮流做了,当然对柴家人不能亏待。于是封退位的,七岁的周恭帝为郑王,并赐"丹书铁券",那可是实打实的干货,免死金牌唉!柴荣的皇后,也就是老嫂子还是太后待遇,并派人护送到生活条件较好的洛阳,好好的养着。大米饭,大肉供着,还不说,太后活到六十岁才病逝。而柴王周宗训却有点不好养活,二十一岁就死了,究竟怎么时的也没说出个一二三四来,因没实据,小编在这里也不敢多加妄言!

柴荣的后人在宋朝一直身世显赫,属名门望族,虽有个别人谋过反,但也未累及全族。直到南宋岳飞比武场枪挑小梁王,那小梁王就是柴荣后人,那时的地位,身份也非同寻常,岳飞尽管在比武之前就与他立下生死文书,也差点未能全身而退。巜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身份也是柴荣后人,家中就藏有"丹书铁券"其社会地位也非常人可比,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入伙前在当地可是一大豪强!

历史是靠实力说话的,赵匡胤的皇位虽然属来路不正,但人家的实力摆在那,最后一统天下,要是周恭帝柴宗训的皇帝一直当下去,历史也许会改写,说不定结局更惨。赵匤胤对柴荣皇后皇子们做的也够人至义尽了,"丹书铁券"可不是随便给的!@头条历史 @头条圈子 @微头条 @公众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